反形而上学还是后形而上学

合集下载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

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

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

1929年卡尔纳普等人的《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发表,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辩证法的含义
• 辩证法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进行 对话、论战。 • 在古代哲学家那里,指的是通过揭露对方 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胜利的艺术。 • 后来,在黑格尔那里把他的辩证法思想确 定为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唯物辩证法: 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全面和片面的对立
• 主张全面地看问题,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 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 (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 (外因)。 • 主张片面地看问题,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 因时,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 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 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矛盾是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原因,否认矛 盾必然否认联系和发展。 •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是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含义
形而上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形而上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它本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本文 集的名称, 物理学后编》 集的名称,叫《物理学后编》。当时在出版亚里士多德的文集 编撰者们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著作放在前面, 时,编撰者们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著作放在前面,叫《物理 而把他研究有关神、灵魂、意志、 学》,而把他研究有关神、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哲学学说放 物理学》的后面,取名为《物理学后编》 到《物理学》的后面,取名为《物理学后编》。 当这部著作介绍到我国时,学者严复借用《周易》 当这部著作介绍到我国时,学者严复借用《周易》中“形 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意思是说, 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说,超乎物体具体 形态之上的那些事物叫做“ 形态之上的那些事物叫做“道”,具有具体形态的事物叫做 把阐述抽象道理的《物理学后编》 “器”),把阐述抽象道理的《物理学后编》就取其意翻译成 形而上学” 关于形而上的学问) 所以, 了“形而上学”(关于形而上的学问)。所以,形而上学的本意 物理学后编” 是“物理学后编”。 19世纪黑格尔开始 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 世纪黑格尔开始, 从19世纪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 形而上学因其学说上的缺陷,最终会导致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因其学说上的缺陷,最终会导致唯心主义,所以 在某种意义上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两个概念可联起来使用。 在某种意义上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两个概念可联起来使用。

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形而上学的概念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与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与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两种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只看到片面就决定总体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与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

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第一种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与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

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与外延,才会明白。

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

反形而上学的原因和途径

反形而上学的原因和途径

一、现代西方哲学反形而上学的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变化又从外部对形而上学提出了挑战。

这就是现代西方哲学反形而上学的原因之所在。

1.形而上学的内在矛盾。

形而上学的对象是外在的、无限的、超验的宇宙实体,人不能凭感性经验认识这个实体,而实际认识又必须从感性经验出发。

因此,形而上学难以完成自己的任务。

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体论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也就是认识论问题,而且往往是无法解决的认识论问题”①。

虽然形而上学从来自认为是为一切知识提供基础而其自身则不需要也不可能再有基础的“最高知识”,但是形而上学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

形而上学不仅需要从认识论上说明其对象是能够为我们所认识的,或者说我们的确具有相应的认识能力以通达它的对象,而且需要从知识的角度形成一定了理论体系。

由于形而上学的对象具有某种超验性,我们不能从认识论上把握这一对象,因而也就不可能合理地确定这一对象真实存在,这构成了所谓“形而上学的认识论难题”。

形而上学的内在矛盾是形而上学体系本身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形而上学始终面临着危机,不克服这种矛盾,哲学就无法发展。

这正是现代西方哲学反形而上学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2.形而上学的外部挑战。

(1)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形而上学受到冲击。

文艺复兴以来,实验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进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两次重大科学革命,相继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同时数学、逻辑学等学科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追求绝对性、确定性的形而上学观念受到冲击,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磁场和放射现象的发现冲破了“原子不可分”的神话;爱因斯坦相对论关于物体在宏观高速领域将出现“尺缩”和“钟慢”效应的观点,改变了经典科学时代的绝对时空观等等。

与此同时,随着数学、逻辑学和各门经验科学的严密程度日益提高,特别是对概念结构的精确性、对逻辑和数学证明的严密性以及对综合科学命题的可证实性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这样,通过纯概念的逻论文联盟,理性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从两个凡是到四个全面中国的思想进步之路

从两个凡是到四个全面中国的思想进步之路

从两个凡是到四个全面中国的思想进步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思想进步经历了两个凡是到四个全面的历程,这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程。

其中,两个凡是指的是反对形而上学和官僚主义,而四个全面则是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全面从严治党。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实践的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

一、两个凡是:反对形而上学和官僚主义1. 反对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指把现象看做本质、将直觉判断当作科学或哲学思考的一种思想倾向。

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形而上学思想严重束缚了思想的发展,甚至延误了革命的进程。

毛泽东注意到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凡是”,即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不要脱离具体情况和群众,不要夸大事物的一面,也不要忽视事物的另一面。

这种思想对中国的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共产党得以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 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一种依靠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组织以维护个人或特定群体利益的现象。

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体制内的官僚主义思想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针对这种现象,毛泽东还提出了“群众路线”,即在工作中要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彻群众观点,以满足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地推动着中国的革命进程。

二、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再追随苏联模式,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不断发展。

其中,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是重中之重。

中国不断地加强技术、科学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中国逐步走上了一个闭环、生态、低碳的发展之路。

2.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以及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中国还对教育、医疗、土地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后现代主义的界定LX

后现代主义的界定LX

后现代主义的界定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

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

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这种他们所崇尚的主义。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后现代主义产生与发展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正是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

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

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20世纪十大哲学问题

20世纪十大哲学问题

20世纪重大哲学问题的提出及发展深化,主要动因是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的猛烈动荡和急剧变革,对上世纪乃至几千年哲学发展的批判和继承,以及各哲学学派之间,哲学与其他社会、人文学科之间的影响和借鉴。

20世纪哲学以新颖性和多元论为特征,阅读和理解现代哲学,比学习古典哲学要困难得多;康德、黑格尔的庞大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各家各派都在一定范围内独领风骚。

本文不拟教科书式地罗列介绍各种流派和观点,而是论列最具普遍性和争议性的十大问题。

显然,如何遴选是见仁见智的事,本文的考虑既包括问题在学理上的份量,也兼顾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反应,以及对于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启发意义。

可以将此十大问题视为未成定论的坐标,考察中国哲学界对世界哲学研究熟悉和理解的程度,解决自己问题时借鉴利用外来资源的能力,以及参与共建人类精神文明最有希望的切入点。

一、反形而上学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是就西方哲学传统而言,不是机械观的对立面,而是超验玄想的同义语。

除了新托马斯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带“新”字号的哲学,几乎每家每派都以反形而上学相标榜,都以破除形而上学为开辟新说的前提。

问题在于,对于不同派别而言,作为对立面的形而上学是大不相同的,甚至有这样的情况:某家某派所欲破除的形而上学,正是另一家另一派立论的精髓之所在。

最早亮出反形而上学旗号的,应属活跃于上一个世纪之交的尼采。

他自称反形而上学家,宣称要向形而上学开战,他以自己的透视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抽去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两块基石——道德和逻辑,宣称传统形而上学自以为把握了世界的终极本质,实为一厢情愿。

不过,当他用强力意志对世界的根源和本质作概括时,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在二、三十年代,分析哲学的开创者罗素和维也纳小组的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对形而上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他们的出发点是逻辑和语言分析。

罗素批评说,黑格尔那庞大而堂皇的思想体系,不过是建立在传统的主谓辞逻辑的基础上。

《哲学常识》第四课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哲学常识》第四课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哲学常识》第四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哲学常识》第四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重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难点〗“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

能力方面:⑴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

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生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重点解决办法】1、正确理解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

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或者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道德的形上学与后形而上学时代

道德的形上学与后形而上学时代

道德的形上学与“后形而上学时代”*——牟宗三对传统形而上学困境的化解与超越程志华(河北保定河北大学哲学系 071002)通常来讲,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种含义起源于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年),他将与辩证法相对的“知性思维”叫做“形而上学”。

他说:“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

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60-61页)后来,列宁(Vladimir Ilich Lenin, 1870-1924年)、毛泽东(1893-1976年)也相继沿用了这个用法。

另一种是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最初的含义,故也是它的本义;它是指关于“存在”的学问,是指关于“存在之存在”的研究。

自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家普遍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核心,它所关注的是诸如前提、第一原因以及真实存在等问题。

此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目标是为所有其他学科寻求统一的最终解释基础。

在此,我们在第二义即其本义上来使用形而上学这一概念。

一在人类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的始祖泰勒斯(Thales,鼎盛期约在公元前585-584年)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他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其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另一方面,万物的种子都具有潮湿的本性。

之后,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期约在公元前523年)、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期约在公元前500年)、德谟克里特(Democritus,鼎盛期约在公元前420年)都对宇宙的本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

不过,这些探讨都是在“经验模拟”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所谓的本原多停留在具体的可感事物上。

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 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的、 静止的、片面地看问题,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 联系的

观点
孤立的 形而上学 观点
发展的 观点
静止的 观点
全面的 观点
片面的 观点
是否承认 矛盾,是 否承认事 物的内部 矛盾是事 物发展物的内部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 分歧?
①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既相互对立,又相 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 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 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 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②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 立统一。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 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 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 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的 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
(2)联系: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是紧密联 系、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才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一切 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着的事物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 点看问题。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 灵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矛盾分析法 对具体问题进行 具体分析
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 制度创新与社会进步 文化创新与社会进步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1/25/2013
是矛盾的表现形式
联系
引 起
矛盾
发展
1/25/2013
(是矛盾运动 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片面的观点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承认矛盾,主张用 联系的、发展的 、全面的观点看 问题 否认矛盾,孤立 地、静止地、 片面地看问题
根本观点
1/25/2013
用联系 的观点 看问题

1/25/2013





小鱼vs大坝
蜗牛鱼(田纳西淡水镖鲈)
蜗牛鱼一种小型稀有的濒临灭 绝种的淡水鱼,被动物学家从 泰利库大坝在小田纳西河上游 潜水的时候发现。1975年大坝 成功反对将蜗牛鱼放在濒危物 种名单中,并且大坝被停顿了。 1978年,最高法院支持环保人 士,但是议会公开宣布,这种 鱼不是濒危物种并且泰利库大 坝可以重建。蜗牛鱼被分类为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鲈形目,鲈科。
坚持唯学的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 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与核心 世界发展的源泉 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革命 批判精神
联系的观点
辩证否定观与创 新意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观点
矛盾的含义 矛盾问题的精髓

逻辑经验主义概述

逻辑经验主义概述

逻辑经验主义概述*(本文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写的条目,发表时略有修改)。

一20世纪20年代初期,石里克(M.Schlick)在维也纳大学担任为马赫特设的归纳科学哲学讲座的教授之职。

在这以后,汉恩(H.Hahn)、赖特梅斯特(K.Reidermeister)、弗朗克( Ph.Frank)和纽拉特(O.Neurath)组织了以石里克为中心的“石里克小组”(der Schlick s Kreis),讨论现代物理学、数学和逻辑学的新发展以及有关的认识论问题。

当时的参加者有卡尔纳普(R.Carnap)、门格尔(K.Menger)、米塞斯(R.von Mises)、魏斯曼(F.Wa ismann)、克拉夫特(V.Kraft)、费格尔(H.Feigl)以及哥德尔(K.Godel)等人。

二十年代末期,汉恩、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人在“石里克小组”的基础上又建立了“维也纳学派”(der Wiener Kreis),成立了马赫学会,并出版了一本宣言式的小册子《科学的世界观点——维也纳学派》,阐明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纲领。

于是,维也纳学派以这本小册子为标志而问世了。

维也纳学派的形成条件,除了继承休谟、孔德、J.S。

密尔和马赫等人的实证论基本观点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首先是相对论的创立和量子物理学的新发展;其次是弗雷格(G.Frege)的巨著《算学基础》(1884)之开始受到重视,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1910—1913)的出版;以及石里克的《普通认识论》(1918)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1922)的影响。

没有这些理论作为其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则任何形式的新实证主义或新经验主义,无论逻辑实证主义还是逻辑经验主义,都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维也纳学派所掀起的这个哲学运动之所以能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应归因于以赖兴巴赫(H.Reichenbach)为首的“柏林学派”的呼应,波兰的华沙学派的声援。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一向是哲学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长期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形而上学史。

不仅如此,即使在自觉地与古典哲学划清界限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之中,哲学家们仍旧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形而上学。

然而令我们感到困惑不解的是,20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哲学家宣称形而上学已经被彻底清除了,可是人们直到今天却还是一而再在而三地批判形而上学。

这一奇特的历史景观向我们表明,如果不是形而上学本身仍然有其生命力,那就是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实在是太沉重了,以至于人们花费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还在为清除形而上学的影响煞费苦心,这至少说明哲学还没有彻底卸除它的负担。

种种迹象表明,或许我们注定了要与形而上学纠缠不休。

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看,研究形而上学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有意义的。

无论我们对形而上学持什么样的立场或态度,无论我们反对它还是赞同它,其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弄清楚形而上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要弄清楚形而上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理清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混乱的问题。

我们今天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这门“学问”,其实并不是一门严整划一、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学科”,几乎可以说有多少种哲学体系就有多少种形而上学, 人们经常是在不同的意义上谈论甚至批判形而上学的。

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有许多,在这些原因之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曾经作为古典哲学核心部门的形而上学并非一经确立便固定不变,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之中逐渐形成的,在它的演变过程中,人们关于形而上学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果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或者说从狭义上说,形而上学意指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而从广义上讲,形而上学乃是古典哲学的核心部门,我们可以把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以及近代本体论等等都称之为形而上学,因为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在问题、对象、结构和方法等方面毕竟或多或少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最方便的例子就是,文学。文学便是基于人类的,形而上的天性上的。
读好小说,你不是总会想着,原来人总是…………之类的么
形而上学,有两个含义
1.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伦理观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伦理观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伦理观哈贝马斯是20世纪德国当代哲学家之一,他主要关注现代社会伦理学和政治学等方面。

在其思想中,哈贝马斯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中已经遭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否定和批判,随着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对待伦理问题时的理性和实践。

因此,在此背景下,哈贝马斯提出了他自己的“后形而上学伦理观”。

本文将着重介绍哈贝马斯伦理哲学的主要思想以及它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哈贝马斯最为著名的伦理学思想是他的“后形而上学伦理观”,是他对传统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批判和反思。

与传统伦理学不同,哈贝马斯认为理性和实践是存在于一起的。

人们只有同时将理性和实践作为分析伦理问题的基础,才能够得出更为真实有效的结论。

在哈贝马斯看来,传统的形而上学伦理学过于关注理性的意义和价值,却忽略了人类社会实践和伦理关系的实践价值。

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伦理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只依赖于理性的论证,还需要人们确立一个有机的实践体系,通过不断的实践去解决难题,这也是哈贝马斯所倡导的“实践转向”。

为什么要实践转向呢?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很多“有理性但不合理”的问题。

这些问题表明了我们在处理伦理问题时过于关注理性衡量,而忽略了实践因素的重要性。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哈贝马斯主张通过转向实践,将实际行动和概念的反思联系在一起,保证理论和实践的贯通性。

这也强调了在处理伦理问题时,社会实践的作用不应该被忽略,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地实践、总结、反思和提高。

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伦理观也以语言的运用为重要方法。

哈贝马斯认为,人们的意识和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语言在伦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观点不同,这也决定了不同意见的可能性。

同时,不同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通过语言,不仅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也可以对其进行反思、总结和协调。

语言强调了社会互动的本质,强调了对于伦理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不能脱离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哈贝马斯论后形而上学

哈贝马斯论后形而上学

哈贝马斯论后形而上学艾四林现代与后现代之争是当代西方思想界的热点㊂而争论的焦点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待理性的问题㊂理性在多样性的呼声中还能维护其自身的统一吗?当代健在的最知名的西方思想家之一哈贝马斯在对后形而上学思想及其困境审视后,对这个问题做出了颇耐人寻味的回答㊂一形而上学思想的三个主要观点形而上学㊁反形而上学㊁后形而上学在哈贝马斯的论述中有着特定的含义㊂哈贝马斯用形而上学指称起于柏拉图止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㊂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唯物主义和怀疑论㊁中世纪晚期的唯名论以及近代经验论被哈贝马斯称为反形而上学的㊂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思潮被称为后形而上学的㊂后形而上学思潮主要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当代四大哲学运动:分析哲学㊁现象学㊁西方马克思主义㊁结构主义㊂这四种哲学运动之所以被称为当代的或后形而上学的,主要是从思想的主旨㊁动机而言,在探讨后形而上学思想之前,哈贝马斯对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提纲式解说㊂在他看来,形而上学思想纵然千差万别,但始终未超出三个方面:统一思想或同一性思想㊁唯心论或理念论㊁理论优于实践论㊂1.同一性思想或统一思想哈贝马斯认为,古希腊哲学脱胎于神话,由此它从神话那里承袭了24җҗ 哲学篇对整体的探讨,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凭借想象而是通过概念将一切东西都关联到 一 和 统一 上㊂换言之,随着世界观的世俗化,产生了唯心主义的统一思想㊂本原㊁始基作为原初的东西不具有直接的直观性㊂这种开端㊁超时空的维度被抽象为第一性的东西㊂这个第一性的东西作为无限的东西与有限的世界相对并作为有限的世界的基础㊂表现于多样性的世界之内的事物被视为特殊实体㊁个别的存在物,被视为整体的部分㊂一和多的关系实际上被抽象地理解为同一性和差别的关系㊂哈贝马斯认为,形而上学思想本质上将一和多的关系同时理解为逻辑的和本体论的基本关系㊂ 一 既是多的原则㊁原理,又是多的本质根据和原因㊂2.理念论或唯心论一 和整体产生于思想的刨根究底㊂一俟从概念描述水平过渡到根据几何学的典范进行演绎性阐释时,存在的思想就产生了㊂所以,在哈贝马斯看来,自巴门尼德以来,能抽象的思想及其产物㊁存在之间就形成一种内在的关系㊂巴门尼德就提出了 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命题㊂这种将存在和思想等量齐观的存在论以不同的变种始终存在于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思想中,柏拉图就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引出理念㊂存在即理念,非存在即现象㊂柏拉图的理念既非纯概念,亦非纯图像,而是从直观繁多性中引出的种类㊂柏拉图的理念论还有一个等级系列,呈金字塔形,塔顶为善的理念㊂善的理念将所有其他理念包含于自身㊂因此,理念论与统一思想是紧密相连的㊂哈贝马斯认为,当唯心主义哲学从存在论或本体论过渡到意识哲学的范式时,同一性思想和理念论在新的主体性基础上得到改造㊂自我意识自笛卡儿以来是开启内在的和绝对可靠的表象领域的钥匙㊂于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中的形而上学思想能够具有主体性理论的形态㊂自我意识或作为先验功效的自发源泉被置于一个基础地位(康德),或作为精神自身上升为绝对(黑格尔)㊂理念的本质㊁实体转变为一个能创造的理性,以致一切都在一个真正反思的转变中被关联到能创造的主体性的 一 和 统一 上㊂总之,在近代,理性或者被理解为基础主义的,即被理解为一个使世界成为可能的主体性;或者被理解为辩证法的,即被理解为一个通过自然和历史而过程化㊁不断展开的精神㊂在这两种情形。

浅析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

浅析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

浅析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发布时间:2021-04-22T15:33:14.793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期作者:杨元飞[导读]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理性主义至上的现代性文化,具有彻底否定一切、超越一切的批判精神杨元飞黑龙江大学 150000摘要: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理性主义至上的现代性文化,具有彻底否定一切、超越一切的批判精神。

其具体特征表现为: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反主体主义以及反形而上学,主张消解哲学,代之以相对性、多元性、主观性等。

这种批判理论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出了资本主义文化中主体性以及理性主义文化的弊端,并且发展了现代哲学,促使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带来了新的启蒙。

但是,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由于缺乏变革现实的基础,否定的批判过于激进,缺少建设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意指一种反传统的世界性文化思潮,该词最初被人们用来指称一种背离、批判以古典和现代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运用于指称文学、美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具有类似反对传统倾向的思潮。

在哲学领域中,这种反传统的哲学思潮主要表现为反对基础主义、理性主义、本质主义、主体主义、道德理想主义以及简单性、绝对性、确定性,也反对一元论、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以及心物二元论。

主要代表有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以及德里达、福柯等后结构主义者和罗蒂、奎因等新实用主义者等等,并且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本文主要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分析介绍以及对其评价,从而对后现代主义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一、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特征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大多都是从对“现代性”的批判开始的,他们要求放弃自启蒙运动以来对观念秩序的追求,并且要求彻底打破传统对绝对真理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史 哲JOU RN AL OF L IT ERAT U RE,HIST ORY AN D PH ILOSOPHY 2002年第6期(总第273期)No.6,2002(Ser ial No.273)反形而上学还是后形而上学常 健(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摘 要: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 讨伐,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是以经验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二是以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非科学主义的反形而上学。

反形而上学运动的历史显示:反形而上学总是无法彻底的,前面的反形而上学者总是被后来人批评为形而上学家。

哲学正在向 后形而上学转型。

后形而上学是在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之间的辩证运动。

在哲学的后形而上学时代,提供最终的形而上学根据已经不是哲学的主要功能,但解构各种形而上学根据的任务,却仍然是非哲学莫属,它体现着人类思维的超越性。

关键词: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中图分类号:B14,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6-0087-09反形而上学是近几个世纪以来哲学的主题之一,至今 战果如何?一方面,形而上学似乎并未因不断遭受反对而寿终正寝;另一方面,以反形而上学著称的各种学说总是不断被后来者宣判为形而上学。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为什么要反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究竟能否彻底?对形而上学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本文区分了两种不同意义的形而上学,回顾了近代以来两种反形而上学运动批判和反批判的历程,分析了反形而上学不能彻底的原因,并提出从 反形而上学向 后形而上学的哲学转型。

一、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意义对于什么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不可能有一个单独的严格定义,而只能以文本间的方式来确定。

具体来说,它可以在反形而上学的文本与其所批判的文本之间加以解读。

从近代以来的反形而上学历史来看,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 讨伐是沿两个方向进行的。

一个是科学主义方向,另一个是非科学主义方向。

近代经验论开始的反形而上学运动,首先是将形而上学作为经验科学的对立面来反对的。

作为对经验论反形而上学的总结,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提出了 像形而上学这种东西究竟是否可能的问题,其发问方式是: 如果它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像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满足?[1](P3-4)康德以经验科学为参照,分析了形而上学的特点。

他认为,形而上学知识首先的特点是它的非经验性。

他写道: 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

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不仅包括公理,也包括基本概念)因而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学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以外的知识。

这样一来,它就既不能根据作为真正物理学的源泉的外经验,也不能根据作为经验心理学的基础的内经验。

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是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

[1](P17-18)但形而上学在形式上并不是分析判断,而是先天综合判断。

他写道: 形而上学只管先天综合命题,而且只有先天综合命题才是形收稿日期:2002-08-03作者简介:常健(1957-),男,天津人,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现代西方人文与社会哲学。

87而上学的目的。

##产生先天综合命题,这才做成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

[1](P2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归结为 先验综合命题是如何可能的这样一个问题。

他写道: 因此,一切形而上学家都要庄严地、依法地把他们的工作搁下来,一直搁到他们把∃先天综合命题是怎样可能的?%这一问题圆满地回答出来时为止。

因为,如果他们在纯粹理性的名义下有什么东西要提供给我们的话,他们应该呈递的信任状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他们不具备这种信任状,他们就只好等一些受骗多次的明理人把他们赶出去,用不着另外检查他们所提供的是什么。

[1](P35)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区别了 一般形而上学和 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

他力图通过分析表明,一般形而上学是理智概念超验使用的结果,因而是虚假的,应当予以禁止。

然而,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却可以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

他写道: 批判,而且只有批判才含有能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经过充分研究和证实的整个方案,以至一切办法。

别的途径和办法是不行的。

[1](P160-161)他认为,理性批判必须展示出先天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这些概念按照不同源泉的类别划分,以及这些概念所可能产生的一切结果,包括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使用原则和使用界限,并将所有这些内容都容纳到一个完整的体系里。

在他看来,这样的科学形而上学可以第一次以持久性的方式满足我们的理性要求,因为它能够达到不可能再有什么改变、不可能再有什么新的发现增加进来的一种完满、稳定的状态, 因为在这里,理性知识的源泉不是在对象和对象的直观里(通过对象和对象的直观不会增加更多的东西),而是在理性本身里,并且当理性全面地、以不容有丝毫误解的确定程度把自己的能力的基本原则摆出来之后,纯粹理性就无需先天认识,也无需提出问题了。

[1](P162)康德所提出的两种形而上学概念,使后世的反形而上学运动分裂为两个方向。

一方面,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反形而上学运动,坚持科学与非科学的严格分界,将形而上学作为非科学加以拒斥。

卡尔纳普在他那篇著名的!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中对形而上学的界定是: ∃形而上学%:这一术语用在这篇文章里,与欧洲通常的用法一样,是指所谓研究事物本质的知识领域,它超越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归纳科学的领域。

这种意义的形而上学包括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柏格森、海德格尔等人的体系,但不包括对于各门科学的成果进行综合、概括的努力。

[2](P36)另一方面,从黑格尔开始的反形而上学运动,则将有限性思维作为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

黑格尔首先将康德之前的形而上学称为 旧形而上学。

他从三个方面刻画了旧形而上学的特征:第一,认为抽象的、孤立的思想概念即本身自足,可以用来表达真理而有效准;第二,用知性的规定去处理像灵魂、世界、上帝这样的理性的理念;第三,按照这种有限规定的本性,这种形而上学便成为独断论。

它们总是要在两个相反的论断之中,肯定其一必真,而另一必错。

他认为,形而上学方法的关键,在于坚持抽象的同一性。

他指出: 试再对于旧形而上学的方法加以概观,则我们便可见到,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抽象的有限的知性规定去把握理性的对象,并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

[3](P110)在这个意义上,他将旧形而上学称为 知性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并将其与自己的 思辨哲学的形而上学相对。

他写道: 知性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主要在于坚持孤立化的片面的思想规定,反之,玄思哲学的唯心论则具有全体的原则,表明其自身足以统摄抽象的知性规定的片面性。

[3](P101)根据这种划分,他认为,以反旧形而上学为己任的科学的经验主义,也没有摆脱旧形而上学的框架。

他分析道: 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总难免不陷入一个根本的错觉,他应用物质、力、以及一、多、普遍性、无限性等形而上学范畴,更进而依靠这些范畴的线索向前推论,因此他便不能不假定并应用推论的形式。

在这些情形下,他不知道,经验主义中即已包含并运用形而上学的原则了。

不过他只是完全在无批判的、不自觉的状态中运用形而上学的范畴和范畴的联系罢了。

[3](P112) 经验主义所处理的是有限材料,而形而上学所探讨的是无限的对象。

但这无限的对象却被知性的有限形式有限化了。

在经验主义里,其形式的有限性,与形而上学相同,不过它的内容也还是有限的罢了。

所以,两派哲学皆坚持一种前提作为出发点,它们所用的方法可以说是一样的。

[3](P114-115)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虽然有很大功绩,但仍然是一种有限的思维,没有达到对形而上学的真正克服。

他揭示了知性的有限性,但却肯定了这种有限性,不再向无限迈进。

他写道: 批判哲学有一很大的消极的功绩,在于它使人确信,知性的范畴是属于有限的范围,并使人确信,在这些范畴内活动的知识没有达到真理。

但批判哲学的片面性,在于认为知性范畴之所以有限,乃因为它们仅属于我们的主观思维,而物自体永远停留在彼岸世界里。

事实上,知性范畴的有限性却并不由于其主观性,而是由于其本身性质,即可从其本身指出其有限性。

##他对于意识各阶段所作的反思,其结果可以总括在∃凡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内容只是现象%一句话里面。

既然凡属有限的思维只能涉及现象的说法88都是对的,则他这种结论当然也是对的。

但须知,到了现象的阶段,思维并没有完结,此外尚有一较高的领域。

但这领域对于康德哲学是一个无法问津的∃他界%。

[3](P150-151)海德格尔在黑格尔的道路上继续发展。

他把形而上学定义为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整体的真理。

他写道: 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一概把形而上学思为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整体的真理,而不是把它看作某一位思想家的学说。

每个思想家总是在形而上学中有其基本哲学立场。

[4](P210)在这个意义上,他将形而上学视为哲学之根。

然而,形而上学的基础是存在。

他写道: ∃存在%之真理,可以说是作为哲学之树根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形而上学是保持在这个基础之上,同时,形而上学也自此获取它的养份。

但形而上学同时也是对存在的遗忘。

他写道: 就其常常只表现存在事物之为存在事物而言,形而上学并不思及∃存在%本身。

哲学并不集中于它的基地。

它总是离开它的基地&&&借助形而上学之助而离开它。

不过,它永远不能逃离它的基地。

[5](P216)对此他作了生动的比喻:形而上学是树根,它输送一切养分和力量到树干和树枝之中。

根在土壤蔓延,以使树能够从地上生长起来并离开地面。

哲学之树从形而上学所植根的土壤中长出。

地是树根所赖以生长的要素,但树的生长决不能使土壤完全消失于树中而成为树的一部分。

相反,树根最微细的须蔓却消失于土壤中。

地是根的凭藉,在地中,根为了树而忘了自己。

即使当根深植于土壤之中,但根仍然是属于树的。

它们为树消耗自己及土壤要素。

作为树根,它们并非献身于土壤。

海德格尔认为,自西方思想的开端以来,它所思考的始终是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而没有思及存在及其本己的真理。

从历史上看,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基本上继承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但笛卡尔开始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过程。

他研究的还是存在者是什么的问题,但他所变换的回答,为一种知识论或知识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创造了前提条件。

他把人解释为一般主体,从而为后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类学创造了形而上学的前提条件。

莱布尼茨、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和谢林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发展。

他们与笛卡尔的差别,仅仅在于不是从作为自我和有限实体的主体出发来展开自身,而是从单子、先验的有限理性的本质、无限的自我、作为绝对知识的精神或自由出发来展开自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