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4等边三角形2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2 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
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
应用格式:
∵ 在Rt△ABC 中,∠C =90°,∠A =30°,
∴
BC
=
1 2
AB.
B
C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1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的值
例1 如图,在Rt△ABC中,∠ACB=90°,∠B=30°,CD是斜边AB
课堂检测
拓广探索题
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E分别为BC,AC上的点,且 CD=AE,AD、BE相交于点P,BQ⊥AD于点Q,求证:BP=2PQ.
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 ∴ AC=BC=AB ,∠C=∠BAC=60°, ∵CD=AE, ∴△ADC≌△BEA.
课堂检测
∴∠CAD=∠ABE. ∵∠BAP+∠CAD=60°, ∴∠ABE+∠BAP=60°. ∴∠BPQ=60°. 又∵ BQ⊥AD, ∴∠BQP=90°, ∴∠PBQ=30°, ∴BP=2PQ.
课堂检测
3.在△ABC中,∠A: ∠B: ∠C=1:2:3,若AB=10,则BC = 5 .
4.如图,Rt△ABC中,∠A= 30°, B
8
AB+BC=12cm,则AB=______cm.
C
A
第4题图
课堂检测
能力提升题
1.在△ABC中,∠C=90°,∠B=15°,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BE=5,则求AC的长.
∵ ∠A= 30°,
∴ ∠ECA=∠BEC–∠A=60°–30° = 30°.
∴ AE=EC, ∴ AE=BE=BC,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13.3.2 等边三角形1 课题:等边三角形2 知识目标:(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概念(2)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等边三角形的相关判定方法判定等边三角形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相关的题目。
情感目标:(1)通过等边三角形的学习,使同学们体会到正三角形的“稳健美”, 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式的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同学们勇于探究的思考能力。
数学素质培养目标:本课时学习的是等边三角形的相关内容,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的学习,通过探究分组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法,来探究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及其判定,培养了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难点: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过程;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变换与旋转变换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能够准确的判断等边三角形并用其性质解题。
4 教具:直尺、圆规、多媒体5 教学方法:小组探究讨论、合作交流6 教学过程:一、巩固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图片欣赏提问:生活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叫什么?我们是怎样定义它的?等边三角形定义:活动2: 用直尺和圆规画一个边长是5 厘米的等边三角形。
问题: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它作为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文字表示几何表述推理证明性质2:性质3:活动3:小组讨论1满足怎样条件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满足怎样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用定义判定::AB=AC=BC •••△ ABC是等边三角形2 ___________________ ■勺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求证:证明:3、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求证:证明:三、巩固训练,强化新知教科书54页例题4 (小组学习)例4 如图,△ ABC是等边三角形,DE// BC,交AB AC 于点D,E.求证:△ ADE是等边三角形?思考:本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随堂练习:(1)教科书54页练习2(2)想一想: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测量活动中,测得/ AP4 60° A吐B吐200cm, 他们便得到了一个结论:池塘最长处不小于200cm.他们的结论对吗?(3)考考你:这是两个等边三角形,那么请移动三根火柴,将此图变成四个等边三角形.A四课堂小结五、课堂检测1、下列四个说法中,不正确的有()(A)0 个(B)1 个(C)2 个(D)3 个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13.3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13.2画对称图形一.选择题1.点A(2,﹣1)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A.(2,1)B.(﹣2,﹣1)C.(﹣1,2)D.(﹣2,1)2.点A(a,﹣5)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2,b),则a、b的值是()A.a=2,b=5B.a=2,b=﹣5C.a=﹣2,b=5D.a=﹣2,b=﹣5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1,2)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则点B关于y轴的对称点B′的坐标为()A.(﹣3,2)B.(3,﹣2)C.(3,2)D.(2,﹣3)4.已知点P(m﹣1,4)与点Q(2,n+2)关于y轴对称,则n m的值为()A.﹣2B.C.﹣D.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m,2)与点Q(3,n)关于y轴对称,则m,n的值分别是()A.﹣3,2B.3,﹣2C.﹣3,﹣2D.3,26.下列结论:①在第一象限的点N到x轴的距离是1,到y轴的距离是2,则点N的坐标为(2,1);②m≠0,点P(m2,﹣m)在第四象限;③与点(﹣3,4)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3,﹣4);④横坐标为﹣3的点在经过点(﹣3,0)且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a)与点B(b,3)关于x轴对称,则a+b的值是()A.﹣5B.﹣1C.1D.58.如图,△ABC顶点B的坐标是(﹣5,2),先把△ABC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A1B1C1,再作△A1B1C1关于y轴的对称图形△A2B2C2,则顶点B2的坐标是()A.C.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a,6)与B(4,b+2)关于x轴对称,则a,b的值为()A.a=2,b=﹣8B.a=2,b=8C.a=﹣2,b=8D.a=﹣2,b=﹣8 10.已知点A(a,3),B(﹣3,b),若点A、B关于x轴对称,则点P(﹣a,﹣b)在第_____象限,若点A、B关于y轴对称,则点P(﹣a,﹣b)在第_____象限.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12.将点P(﹣2,y)先向下平移4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然后把点关于x轴对称得到点Q(x,﹣1)、则x+y=.13.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1,2),作点A关于y轴对称得到点A′,再将点A′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点A″,则点A″的坐标是.1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P(a,b)为△ABC的边AC上一点,将△ABC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作关于x轴的轴对称图形,得到△A′B′C',则点P的对应点P'的坐标为.三.解答题16.如图,△DEF的顶点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1)画△DEF关于直线HG的轴对称图形△ABC(不写画法);(2)作△DEF中DE边上的中线(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3,4),B(﹣4,1),C(﹣1,1)(1)请在图中画出△ABC关于y轴的对称图形△A′B′C′,点A、B、C的对称点分别为A′、B′、C′,其中A′的坐标为;B′的坐标为;C′的坐标为,(2)请求出△A′B′C'的面积.18.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4,6),B(﹣1,2),C(﹣4,1).(1)作出△ABC关于直线x=1对称的图形△A1B1C1并写出△A1B1C1各顶点的坐标;(2)将△A1B1C1向左平移2个单位,作出平移后的△A2B2C2,并写出△A2B2C2各顶点的坐标;(3)观察△ABC和△A2B2C2,它们是否关于某直线对称?若是,请指出对称轴,并求△ABC的面积.19.如图,已知:∠AOB=90°,OC平分∠AOB,点P在射线OC上.点E在射线OA上,点F在射线OB上,且∠EPF=90°.(1)如图1,求证:PE=PF;(2)如图2,作点F关于直线EP的对称点F′,过F′点作FH⊥OF于H,连接EF′,F′H与EP交于点M.连接FM,图中与∠EFM相等的角共有个.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解答】解:A(2,﹣1)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2,﹣1),故选:B.2.【解答】解:∵点A(a,﹣5)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2,b),∴a=2,b=﹣5,故选:B.3.【解答】解:点A(﹣1,2)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的B的坐标为(﹣1+4,2),即(3,2),则点B关于y轴的对称点B′的坐标是:(﹣3,2).故选:A.4.【解答】解:∵点P(m﹣1,4)与点Q(2,n+2)关于y轴对称,∴m﹣1=﹣2,n+2=4,解得:m=﹣1,n=2,则n m的值为:2﹣1=.故选:B.5.【解答】解:∵点P(m,2)与点Q(3,n)关于y轴对称,∴m=﹣3,n=2,则m,n的值分别是:﹣3,2.故选:A.6.【解答】解:①在第一象限的点N到x轴的距离是1,到y轴的距离是2,则点N的坐标为(2,1),说法正确;②m≠0,点P(m2,﹣m)在第四象限,说法错误;③与点(﹣3,4)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3,﹣4),说法错误;④横坐标为﹣3的点在经过点(﹣3,0)且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说法正确.正确的说法是①④,故选:C.7.【解答】解:∵点A(﹣2,a)与点B(b,3)关于x轴对称,∴a=﹣3,b=﹣2,∴a+b的值是:﹣3﹣2=﹣5.故选:A.8.【解答】解:∵顶点B的坐标是(﹣5,2),将其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顶点B1,∴顶点B1的坐标为(﹣2,2).又∵顶点B2和顶点B1关于y轴对称,∴顶点B2的坐标为(2,2).故选:C.9.【解答】解:∵点A(﹣2a,6)与B(4,b+2)关于x轴对称,∴﹣2a=4,b+2=﹣6,解得:a=﹣2,b=﹣8,故选:D.10.【解答】解:∵点A(a,3),B(﹣3,b)关于x轴对称,∴a=﹣3,b=﹣3,∴﹣a>0,﹣b>0,∴点P(﹣a,﹣b)在第一象限,∵点A(a,3),B(﹣3,b)关于y轴对称,∴a=3,b=3,∴﹣a<0,﹣b<0,∴点P(﹣a,﹣b)在第三象限,故选:A.二.填空题(共5小题)11.【解答】解:点(﹣2017,2018)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017,﹣2018).故答案为:(﹣2017,﹣2018).12.【解答】解:∵将点P(﹣2,y)先向下平移4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平移后的坐标为:(﹣4,y﹣4),∵把点关于x轴对称得到点Q(x,﹣1),∴x=﹣4,y﹣4=1,解得:x=﹣4,y=5,则x+y=1.故答案为:1.13.【解答】解: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故答案为:(a,﹣b),(﹣a,b).14.【解答】解:∵点A的坐标是(﹣1,2),作点A关于y轴对称得到点A′,∴A′的坐标为:(1,2),∵将点A′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点A″坐标为:(1,4).故答案为:(1,4).15.【解答】解:由题意点P(a,b)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a﹣2,b),(a﹣2,b)关于x轴的对称点P′(a﹣2,﹣b),故答案为(a﹣2,﹣b).三.解答题(共4小题)16.【解答】解:(1)如图,△ABC为所作;(2)如图,FM为所作.17.【解答】解:(1)如图所示,△A′B′C′即为所求,A′的坐标为(3,4);B′的坐标为(4,1);C′的坐标为(1,1);故答案为:(3,4);(4,1);(1,1);(2)△A′B′C'的面积=×3×3=.18.【解答】解:(1)如图所示,△A1B1C1即为所求,A1(6,6),B1(3,2),C1(6,1).(2)如图所示,△A2B2C2即为所求,A2(4,6),B2(1,2),C2(4,1);(3)△ABC和△A2B2C2关于y轴对称,△ABC的面积为×5×3=7.5.19.【解答】解:(1)如图1,过P作PG⊥OB于G,PH⊥AO于H,则∠PGF=∠PHE=90°,∵OC平分∠AOB,PG⊥OB,PH⊥AO,∴PH=PG,∵∠AOB=∠EPF=90°,∴∠PFG+∠PEO=180°,又∵∠PEH+∠PEO=180°,∴∠PEH=∠PFG,∴△PEH≌△PFG(AAS),∴PE=PF;(2)由轴对称可得,∠EFM=∠EF'M,∵F'H⊥OF,AO⊥OB,∴AO∥F'F,∴∠EF'M=∠AEF',∵∠AEF'+∠OEF=∠OFE+∠OEF=90°,∴∠AEF'=∠OFE,由题可得,P是FF'的中点,EF=EF',∴EP平分∠FEF',∵PE=PF,∠EPF=90°,∴∠PEF=45°=∠PEF',又∵∠AOP=∠AOB=45°,且∠AEP=∠AOP+∠OPE,∴∠AEF'+45°=45°+∠OPE,∴∠AEF'=∠OPE,∴与∠EFM相等的角有4个:∠EF'M,∠AEF',∠EFO,∠EPO.故答案为:4.13.3 等腰三角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1. 如图,已知P A=PB,在证明∠A=∠B时,需要添加辅助线,下面有甲、乙两种辅助线的作法:甲:作底边AB的中线PC;乙:作PC平分∠APB交AB于点C.则()A .甲、乙两种作法都正确B .甲的作法正确,乙的作法不正确C .甲的作法不正确,乙的作法正确D .甲、乙两种作法都不正确2. (2019•天水)如图,等边OAB △的边长为2,则点B 的坐标为A .(11),B .(13),C .(31),D .(33),3. (2020·临沂)如图,在ABC ∆中,AB AC =,40A ∠=︒,//CD AB ,则BCD ∠=( )A.40°B.50°C.60°.D.70°4. (2020·聊城)如图,在△ABC 中,AB =AC ,∠C =65°,点D 是BC 边上任意一点,过点D 作DF ∥AB 交AC 于点E ,则∠FEC 的度数是( )A .120° B.130° C.145° D .150°F EC5. (2020·青海)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A.55°,55° B.70°,40°或70°,55°C.70°,40° D.55°,55°或70°,40°6. 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 已知A,B是两格点,如果C也是图中的格点,且使得△ABC为等腰三角形.....,那么符合题意的点C的个数是( )A. 6B. 7C. 8D. 97. 如图,在△ABC中,∠BAC=72°,∠C=36°,∠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则图中有等腰三角形()A.0个B.1个C.2个D.3个8. (2020·宜宾)如图,△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C、D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E、AD,点M、N分别是线段BE、AD上的两点,且BM=13BE,AN=13AD,则△CMN的形状是()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9. 如图所示,△ABC是等边三角形,D为AB的中点,DE⊥AC,垂足为E. 若AE=1,则△ABC的边长为( )A. 2B. 4C. 6D. 810. (2020·绍兴)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C=90°,BA=BC,将BC绕点B顺时针旋转θ(0°<θ<90°),得到BP,连结CP,过点A作AH⊥CP交CP的延长线于点H,连结AP,则∠PAH的度数()A.随着θ的增大而增大B.随着θ的增大而减小C.不变D.随着θ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道小题)11.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 cm,13 cm,其周长为________ cm.12. (2020·齐齐哈尔)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3. 如图,AD是△ABC的边BC上的高,由下列条件中的某一个就能推出△ABC 是等腰三角形的是________.(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都填写在横线上)①∠BAD=∠ACD ②∠BAD=∠CAD③AB+BD=AC+CD ④AB-BD=AC-CD14. 如图,在△ABC中,AB=AC,D是AC上一点,且BC=BD.若∠CBD=46°,则∠A=________°.1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4,2)关于直线x=1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_.16. 【题目】(2020·滨州)在等腰△ABC中,AB=AC,∠B=50°,则∠A的大小为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17. 如图,在△ABC中,AB=AC,∠C=30°,AD⊥AB交BC于点D,AD=4 cm,求BC的长.18. 如图,已知Rt△ABC中,∠ACB=90°,CD⊥AB于点D,∠BAC的平分线分别交BC,CD于点E,F.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19. 已知△ABC中,AB=AC,D是△ABC外一点(点A,D在直线BC的两侧),且DB =DC ,过点D 作DE ∥AC ,交射线AB 于点E ,连接AD 交BC 于点F. (1)求证:AD ⊥BC ;(2)如图①,当点E 在线段AB 上且不与点B 重合时,求证:DE =AE ; (3)如图②,当点E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请直接写出线段DE ,AC ,BE 的数量关系.20. 如图①,在△ABC 中,AB =AC ,P 为底边BC 上一点,PE ⊥AB ,PF ⊥AC ,CH ⊥AB ,垂足分别为E ,F ,H .易证PE +PF =CH .证明过程如下: 连接AP .∵PE ⊥AB ,PF ⊥AC ,CH ⊥AB ,∴S △ABP =12AB ·PE ,S △ACP =12AC ·PF ,S △ABC =12AB ·CH . 又∵S △ABP +S △ACP =S △ABC , ∴12AB ·PE +12AC ·PF =12AB ·CH . ∵AB =AC ,∴PE +PF =CH .如图②,若P 为BC 延长线上的点,其他条件不变,PE ,PF ,CH 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 13.3 等腰三角形 同步训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 1. 【答案】A2. 【答案】B【解析】如图,过点B 作BH AO ⊥于H 点,∵OAB △是等边三角形,∴1OH =,22=213BH -=∴点B 的坐标为(13),.故选B .3. 【答案】D【解析】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且AB AC =,40A ∠=,可得:70ABC ACB ∠=∠=;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且//CD AB 可得:70BCD ABC ∠=∠=,所以选D .4. 【答案】B【解析】可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求∠ FEC 的度数,结合等腰三角形与平行线的性质,可得∠ EDC 、∠B 均与∠C 相等.即:∵AB =AC ,∴∠B =∠C =65°.∵DF ∥AB ,∴∠ EDC =∠B =65°.∴∠FEC =∠EDC +∠C =65°+65°=130°. 5. 【答案】D【解析】(1)当70°是顶角时,另两个角相等,都等于12×(180°-70°)=55°;(2)当70°是底角时,另一个底角也是70°,顶角=180°-70°×2=40°.因此另外两个内角的底数分别是55°,55°或70°,40°.故选D.6. 【答案】C7. 【答案】D[解析] ∵∠BAC=72°,∠C=36°,∴∠ABC=72°.∴∠BAC=∠ABC.∴CA=CB.∴△ABC是等腰三角形.∵∠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DAB=∠CAD=36°.∴∠CAD=∠C.∴CD=AD,∴△ACD是等腰三角形.∵∠ADB=∠CAD+∠C=72°,∴∠ADB=∠B.∴AD=AB.∴△ADB是等腰三角形.8. 【答案】C【解析】由△ABC和△ECD都是等边三角形,可得△BCE≌△ACD(SAS),∴∠MBC=∠NAC,BE=AD,∵BM=13BE,AN=13AD,∴BM=AN,∴△MBC≌△NAC(SAS),∴MC=NC,∠BCM=∠ACN,∵∠BCM+∠MCA=60°,∴∠NCA+∠MCA=60°,∴∠MCN =60°,∴△MCN是等边三角形.9. 【答案】B10.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旋转的性质.由旋转得BC=BP=BA,∴△BCP和△ABP均是等腰三角形.在△BCP中,∠CBP=θ,BC=BP,∴∠BPC=90°-12θ.在△ABP中,∠ABP=90°-θ,同理得∠APB=45°+12θ,∴∠APC=∠BPC +∠APB =135°,又∵∠AHC=90°,∴∠PAH=45°,即其度数是个定值,不变.因此本题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道小题)11. 【答案】32[解析] 由题意知,应分两种情况:(1)当腰长为6 cm时,三角形的三边长为6 cm,6 cm,13 cm,6+6<13,不能构成三角形;(2)当腰长为13 cm时,三角形的三边长为6 cm,13 cm,13 cm,能构成三角形,周长=2×13+6=32(cm).12. 【答案】10或11.【解析】分3是腰长与底边长两种情况讨论求解即可.①3是腰长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3、4,∵此时能组成三角形,∴周长=3+3+4=10;②3是底边长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4,此时能组成三角形,所以周长=3+4+4=11.综上所述,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0或11.故答案为:10或11.13. 【答案】②③④【解析】14. 【答案】46[解析] ∵BC=BD,∠CBD=46°,∴∠C=∠BDC=12(180°-46°)=67°.∵AB=AC,∴∠ABC=∠C=67°.∴∠A=46°.15. 【答案】(-2,2)[解析] ∵点P(4,2),∴点P到直线x=1的距离为4-1=3.∴点P关于直线x=1的对称点P′到直线x=1的距离为3.∴点P′的横坐标为1-3=-2.∴对称点P′的坐标为(-2,2).16. 【答案】80°【解析】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AB=AC,∠B=50°,∴∠C=∠B=50°,∴∠A=180°-2×50°=80°,因此本题填80°.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17. 【答案】解:∵AB=AC,∠C=30°,∴∠B=30°.∵AB⊥AD,AD=4 cm,∴BD=8 cm.∵∠ADB=90°-∠B=60°,∠C=30°,∴∠DAC=30°=∠C.∴CD=AD=4 cm.∴BC=BD+CD=8+4=12(cm).18. 【答案】证明:∵∠ACB=90°,∴∠B+∠BAC=90°.∵CD⊥AB,∴∠CAD+∠ACD=90°.∴∠ACD=∠B.∵AE是∠BAC的平分线,∴∠CAE=∠EAB.∵∠EAB+∠B=∠CEF,∠CAE+∠ACD=∠CFE,∴∠CFE=∠CEF. ∴CF=CE.∴△CEF是等腰三角形.19. 【答案】解:(1)证明:∵AB=AC,∴点A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DB=DC,∴点D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直线AD是BC的垂直平分线.∴AD⊥BC.(2)证明:∵AB=AC,AD⊥BC,∴∠BAD=∠CAD.∵DE∥AC,∴∠EDA=∠CAD.∴∠BAD=∠EDA.∴DE=AE.(3)DE=AC+BE.理由:同(2)得∠BAD=∠CAD.∵DE∥AC,∴∠EDA=∠CAD.∴∠BAD=∠EDA.∴DE=AE.∵AB=AC,∴DE=AB+BE=AC+BE.20. 【答案】解:PE =PF +CH.证明如下: 连接AP.∵PE ⊥AB ,PF ⊥AC ,CH ⊥AB ,∴S △ABP =12AB·PE ,S △ACP =12AC·PF ,S △ABC =12AB·CH.∵S △ABP =S △ACP +S △ABC , ∴12AB·PE =12AC·PF +12AB·CH. ∵AB =AC ,∴PE =PF +CH.。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13.3等腰三角形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共四课时)13.3.1 等腰三角形(1)教学目标①经历剪纸、折纸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②能够探索、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③培养分类讨论、方程的思想和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和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验证.教学准备长方形的纸片、剪刀.教学设计剪一剪师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片,按教科书第140页的要求剪出△ABC.设问1:△ABC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发现,上述过程中,剪刀剪过的两边是相等的,即△ABC中AB=AC.像这样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结合△ABC介绍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等概念.注:结合亲自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学习相关概念,加深印象.折一折设问2:△ABC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验证方式.猜一猜设问3: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继而猜想等腰三角形ABC有哪些性质?学生讨论、汇报:①∠B=∠C →两个底角相等②BD=CD →AD为底边BC 上的中线③∠BAD=∠CAD →AD为顶角∠BAC的平分线④∠ADB=∠ADC=90°→AD 为底边BC上的高用语言叙述为: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可简记为“三线合一”性质)证一证设问4:你能用所学的知识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1.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角的性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猜想的结论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已知:如图1,在△ABC中,AB=AC.求证:∠B=∠C.师生共同分析证明思路并证明.强调以下两点: (1)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角相等. (2)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可以多样.例如,常见的作顶角∠BAC的平分线,或作底边BC上的中线或作底边BC上的高等.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完成证明过程.2.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用一用练习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70°,则其余两角为_______________.(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是70°,则其余两角为_______________.(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是110°,则其余两角为_______________.出示课本142页例1如图2,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改编为:(1)图中共有几个等腰三角形?分别写出它们的顶角与底角.(2)你能求出各角的度数吗?议一议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吗? 由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还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中问题较复杂,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更深入地认识等腰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作业教科书第143页练习1、2、3.教学后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不熟悉,而它的应用又很广泛.因此,设计了多个问题、多种形式以加深印象.此外应用性质计算、证明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3.3.1 等腰三角形(2)教学目标①会阐述、推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②学会比较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联系与区别.③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教学准备师生准备作图工具.教案设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课本143页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设问:在一般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3.2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针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进行讨论,共同总结规律。
2.互动交流: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会有哪些性质?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二)讲授新知
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给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发现并总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如:三个角相等,均为60度;三条中线、高、角平分线重合等。
2.作业量要适中,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3.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协助教师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5.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方法: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5)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7)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3.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对几何图形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八年级数学上册13.3.2.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同步训练(含解析)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一.选择题(共8小题)·1.(2014秋•北流市期末)下列条件中,不能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是()A.有两个内角是60°的三角形B.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C.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D.有两个外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2.(2014秋•瑞金市期末)一个三角形任意一边上的高都是这边上的中线,则对这个三角形最准确的判断是()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3.(2014春•禅城区校级月考)在△ABC中,AB=AC,若∠A=60°,则△ABC为()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等腰不等边三角形·4.(2013春•射洪县期末)已知△ABC中,三边a,b,c满足|b﹣c|+(a﹣b)2=0,则∠A 等于()A.60° B.45° C.90° D.不能确定5.(2014•祁阳县校级模拟)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cm,它的高为()A.B.C.D.6.(2013秋•渭城区校级期末)在△ABC中,∠A=∠B=∠C,过点B作BD⊥AC于D,已知△ABC的周长为m,则AD=()·A.B.C.D.7.(2013秋•中江县期末)如图,△MNP中,∠P=60°,MN=NP,MQ⊥PN,垂足为Q,延长MN 至G,取NG=NQ,若△MNP的周长为12,MQ=a,则△MGQ周长是()·A.8+2a B.8+a C.6+a D.6+2a·8.(2013秋•奉贤区校级期末)如图,在Rt△ABC,∠ACB=90°,CD、CE是斜边上的高和中线,AC=CE=10cm,则BD长为()A.5cm B.10cm C.15cm D.25cm二.填空题(共5小题)··9.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1,0),点C与点A、B构成等边三角形,点C的坐标为(所有可能)·.10.(2014春•宜宾县校级期末)如图已知OA=a,P是射线ON上一动点,∠AON=60°,当OP= 时,△AOP为等边三角形·.11.(2015春•普陀区期末)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60°,底边长为5,则它的腰长= .12.(2013秋•南京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AB=1、8,BC=3、9,∠B=60°,将△ABC 绕点A按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ADE,当点B的对应点D恰好落在BC边上时,则CD的长为.13.(2012秋•盐城校级期中)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记为第1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1个正六边形.取这个正六边形不相邻的三边中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记为第2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2个正六边形(如图)…,按此方式依次操作.则第6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三.解答题(共4小题)14.(2014秋•厦门期末)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若OA=OB,∠A=60°,且AB∥CD,求证:△OCD是等边三角形.15.如图,△ABC中,AB=AC,AD⊥BD于点D,E是AD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C=BE,请判断△BCE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16.(2014秋•滨州期末)如图.在等边△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且OD∥AB,OE∥AC.(1)试判定△ODE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2)线段BD、DE、EC三者有什么关系?写出你的判断过程.17.(2010秋•苏州期中)如图,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AOB=110°,∠BOC=α.将△BOC 绕点C逆时针旋转60°得△ADC,连接OD.(1)求证:△DOC是等边三角形;(2)当AO=5,BO=4,α=150°时,求CO的长;(3)探究:当α为多少度时,△AOD是等腰三角形.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2、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同步训练习题(教师版)一.选择题(共8小题)1.(2014秋•北流市期末)下列条件中,不能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是()A.有两个内角是60°的三角形B.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C.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D.有两个外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考点:节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分析:节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可知:满足三边相等、有一内角为60°且两边相等或有两个内角为60°中任意一个条件的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解答:节A、两个内角为60°,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可知另一个内角也为60°,故该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两个外角相等说明该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相等,而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故不能确定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故本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节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由定义判定: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判定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判定定理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2014秋•瑞金市期末)一个三角形任意一边上的高都是这边上的中线,则对这个三角形最准确的判断是()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易得这个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然后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得这个三角形必为等边三角形.解答:解:∵一个三角形任意一边上的高都是这边上的中线,即三角形任意一边上的高与中线重合,∴这个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这个三角形必为等边三角形.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2014春•禅城区校级月考)在△ABC中,AB=AC,若∠A=60°,则△ABC为()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等腰不等边三角形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分析:先根据△ABC中,AB=AC得出∠B=∠C,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B的度数,进而得出结论.解答:解:∵△ABC中,AB=AC,∴∠B=∠C,∵∠A=60°,∴∠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熟知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2013春•射洪县期末)已知△ABC中,三边a,b,c满足|b﹣c|+(a﹣b)2=0,则∠A 等于()A.60° B.45° C.90° D.不能确定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分析: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式求解得到a=b=c,然后选择答案即可.解答:解:△ABC中,三边a,b,c满足|b﹣c|+(a﹣b)2=0,∴b﹣c=0,a﹣b=0,∴a=b=c,∴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60°.故答案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形状判定,非负数的性质,根据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0,则每一个算式都等于0列式是解题的关键.5.(2014•祁阳县校级模拟)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cm,它的高为()A.B.C.D.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即可求得BD的长,又由勾股定理即可求的高.解答:解:如图:过点A作AD⊥BC于D,∵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cm,∴DC=DB=2cm,∵AB=4cm,∴AD==2cm.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勾股定理.此题比较简单,注意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是解此题的关键.6.(2013秋•渭城区校级期末)在△ABC中,∠A=∠B=∠C,过点B作BD⊥AC于D,已知△ABC 的周长为m,则AD=()A.B.C.D.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AC=BC,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得AD=AC,进而得到AD=.解答:解:∵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BC,∵BD⊥AC于D,∴AD=AC,∵△ABC周长为m,∴A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7.(2013秋•中江县期末)如图,△MNP中,∠P=60°,MN=NP,MQ⊥PN,垂足为Q,延长MN 至G,取NG=NQ,若△MNP的周长为12,MQ=a,则△MGQ周长是()A.8+2a B.8+a C.6+a D.6+2a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专题:计算题.分析:△MNP中,∠P=60°,MN=NP,MQ⊥PN,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解.解答:解:∵△MNP中,∠P=60°,MN=NP∴△MNP是等边三角形.又∵MQ⊥PN,垂足为Q,∴PM=PN=MN=4,NQ=NG=2,MQ=a,∠QMN=30°,∠PNM=60°,∵NG=NQ,∴∠G=∠QMN,∴QG=MQ=a,∵△MNP的周长为12,∴MN=4,NG=2,∴△MGQ周长是6+2a.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难度一般,认识到△MNP是等边三角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8.(2013秋•奉贤区校级期末)如图,在Rt△ABC,∠ACB=90°,CD、CE是斜边上的高和中线,AC=CE=10cm,则BD长为()A.5cm B.10cm C.15cm D.25cm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分析:根据条件可求得AC=AE=CE=BE,可证得△ACE为等边三角形,可求得DE=AE,可求得DE,则可求得BD.解答:解:∵∠ACB=90°,CE为斜边上的中线,∴AE=BE=CE=AC=10cm,∴△ACE为等边三角形,∵CD⊥AE,∴DE=AE=5cm,∴BD=DE+BE=5cm+10cm=15cm,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得BE、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得DE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5小题)9.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1,0),点C与点A、B构成等边三角形,点C的坐标为(0,)或(0,﹣)(所有可能).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坐标与图形性质.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求出边长AB=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三边相等,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OC,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有两种情况:如图,∵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1,0),∴OA=OB=1,AC1=AC2=AB=2,由勾股定理得:OC1=OC2==,即点C的坐标是(0,)或(0,﹣),故答案为:(0,)或(0,﹣).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能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10.(2014春•宜宾县校级期末)如图已知OA=a,P是射线ON上一动点,∠AON=60°,当OP= a 时,△AOP为等边三角形.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分析:根据“有一内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进行解答.解答:解:∵AON=60°,∴当OA=OP=a时,△AOP为等边三角形.故答案是:a.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由定义判定: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判定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判定定理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11.(2015春•普陀区期末)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60°,底边长为5,则它的腰长= 5 .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在等腰三角形中,2个底角是相等的,这里用180°减去60°就是两个底角的和,再除以2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进而判断出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即可求得腰长解答:解∵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60°,∴底角==60°,∴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腰长=底边长=5,所以它的腰长为5,故答案为5.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和等腰三角形2个底角是相等的,运用内角和求角.12.(2013秋•南京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AB=1、8,BC=3、9,∠B=60°,将△ABC 绕点A按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ADE,当点B的对应点D恰好落在BC边上时,则CD的长为2、1 .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分析:由将△ABC绕点A按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ADE,当点B的对应点D恰好落在BC 边上,可得AD=AB,又由∠B=60°,可证得△ABD是等边三角形,继而可得BD=AB=2,则可求得答案.解答:解: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D=AB,∵∠B=60°,∴△ABD是等边三角形,∴BD=AB,∵AB=1、8,BC=3、9,∴CD=BC﹣BD=3、9﹣1、8=2、1.故答案为:2、1.点评:此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比较简单,注意掌握旋转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3.(2012秋•盐城校级期中)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记为第1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1个正六边形.取这个正六边形不相邻的三边中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记为第2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2个正六边形(如图)…,按此方式依次操作.则第6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 a .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规律型.分析:延长第2个等边三角形的一边与第1个等边三角形的一边相交于D,然后判定BD是三角形的中位线,然后求出BD的长,再求出BC的长,从而求出第2个等边三角形与第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的关系,也就是第2个正六边形与第1个正六边形的边长的关系,再根据此规律依次求解即可.解答:解:如图,延长AB与第1个等边三角形的边相交于点D,∵B为中点,∴BD=×a=,∴BC=a﹣﹣=,∴第2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第1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的,∵正六边形的边长是相应等边三角形边长的,∴下一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前一个正六边形的边长的,根据题意,第一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a,所以,第6个正六边形的边长:a×()5=a.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作辅助线并求出后一个等边三角形是前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的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共4小题)14.(2014秋•厦门期末)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若OA=OB,∠A=60°,且AB∥CD,求证:△OCD是等边三角形.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专题:证明题.分析:根据OA=OB,得∠A=∠B=60°;根据AB∥DC,得出对应角相等,从而求得∠C=∠D=60°,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就可证得结论.解答:证明:∵OA=OB,∴∠A=∠B=60°,又∵AB∥DC,∴∠A=∠C=60°,∠B=∠D=60°,∴△OCD是等边三角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5.如图,△ABC中,AB=AC,AD⊥BD于点D,E是AD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C=BE,请判断△BCE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分析:由AB=AC,AD⊥BC得到AD是BC的中垂线,由中垂线的性质: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知,BE=CE,即可得出△BCE的形状.解答:解:△BCE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AB=AC,AD⊥BC,∴BD=DC,∴AD为BC的中垂线,∴BE=EC,∵BC=BE,∴BC=CE=BE,∴△BCE是等边三角形.点评: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利用了中垂线的判定和性质证明BE=CE.16.(2014秋•滨州期末)如图.在等边△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且OD∥AB,OE∥AC.(1)试判定△ODE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2)线段BD、DE、EC三者有什么关系?写出你的判断过程.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专题:探究型.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ODE是等边三角形;(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到∠DBO=∠DOB,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到DB=DO,同理可证明EC=EO,因为DE=OD=OE,所以BD=DE=EC.解答:解:(1)△ODE是等边三角形,其理由是:∵△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2分)∵OD∥AB,OE∥AC,∴∠ODE=∠ABC=60°,∠OED=∠ACB=60°(3分)∴△ODE是等边三角形;(4分)(2)答:BD=DE=EC,其理由是:∵OB平分∠ABC,且∠ABC=60°,∴∠ABO=∠OBD=30°,(6分)∵OD∥AB,∴∠BOD=∠ABO=30°,∴∠DBO=∠DOB,∴DB=DO,(7分)同理,EC=EO,∵DE=OD=OE,∴BD=DE=EC.(8分)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理解及运用.17.(2010秋•苏州期中)如图,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AOB=110°,∠BOC=α.将△BOC 绕点C逆时针旋转60°得△ADC,连接OD.(1)求证:△DOC是等边三角形;(2)当AO=5,BO=4,α=150°时,求CO的长;(3)探究:当α为多少度时,△AOD是等腰三角形.考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专题:几何综合题;分类讨论.分析:(1)由△BOC≌△ADC,得出CO=CD,再由∠OCD=60°,得出结论;(2)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AOD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CO的长;(3)因为△AOD是等腰三角形,可得①∠AOD=∠ADO、②∠ODA=∠OAD、③∠AOD=∠DAO;若∠AOB=110°,∠COD=60°,∠BOC=190°﹣∠AOD,∠BOC=∠ADC=∠ADO+∠CDO由①∠AOD=∠ADO可得α=125°,由②∠ODA=∠OAD可得α=110°,由③∠AOD=∠DAO可得α=140°.解答:(1)证明:∵将△BO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BOC≌△ADC,∠OCD=60°,∴CO=CD.∴△COD是等边三角形;(2)∵△ADC≌△BOC,∴DA=OB=4,∵△COD是等边三角形,∴∠CDO=60°,又∠ADC=∠α=150°,∴∠ADO=∠ADC﹣∠CDO=90°,∴△AOD为直角三角形.又AO=5,AD=4,∴OD=3,∴CO=OD=3;(3)若△AOD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分三种情况:①∠AOD=∠ADO②∠ODA=∠OAD③∠AOD=∠DAO,∵∠AOB=110°,∠COD=60°,∴∠BOC=360°﹣110°﹣60°﹣∠AOD=190°﹣∠AOD,而∠BOC=∠ADC=∠ADO+∠CDO,由①∠AOD=∠ADO可得∠BOC=∠AOD+60°,求得α=125°;由②∠ODA=∠OAD可得∠BOC=150°﹣∠AOD求得α=110°;由③∠AOD=∠DAO可得∠BOC=240°﹣2∠AOD,求得α=140°;综上可知α=125°、α=110°或α=140°.点评:此题主要运用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 第4课时课件(共16张PPT)
拓展提升
如图,已知在△ABC,△ADE中,∠BAC=∠DAE=90°,AB=AC,AD=AE,连接BE,CD,猜想BE与CD有什么关系?
解:BE=CD且BE⟂CD.证明如下:在△ABE和△ACD中,∵∴△ABE≌△ACD(AAS).∴BE=CD.延长BE交CD于点F∴△ABE≌△ACD,
∴∠ABE=∠ACD.∵∠BEC是△ABE和△CEF的外角,∴∠BEC=∠ABE+∠BAE =∠ACD+∠CFE.∴∠CFE=∠BAE,∴BE⟂CD.
新知探究
如图,每组图形中的两个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1)观察每组中的两个三角形,请你说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平移或旋转)后,能够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2)请你分别再画出几组具有类似位置关系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归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际上,在我们遇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有些图形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即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或旋转(有时是两种变换)得到的.发现两个三角形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命题证明的途径,较快地解决问题.
例4 已知: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DE=FE.
证明:∵CF//AB(已知),∴∠A=∠E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EAD和△ECF中,∵∴△EAD≌△ECF(ASA).∴DE=F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随堂练习
2.已知:如图,在△ABC和△DEF中,AB=DE,BC=EF, AC=DF,BM⊥AC,EN⊥DF. 求证:BM=EN.
证明:在△ABC和△DEF中, AB=DE , ∵ BC=EF, AC=DF , ∴△ABC≌△DEF(SSS).∴AB=DE,∠A=∠D , 又∵BM⊥AC,EN⊥DF , ∴∠AMB=∠DNE . 在AMB和△△DNE中, ∠A=∠D, ∠AMB=∠DNE, AB=DE,∴△AMB≌△DNE(AAS).∴BM=EN.
数学笔记——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1、三角形(1)元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三角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的边:AB、BC、CA三角形的角:∠A、∠B、∠C(2)三角形用符号“△”表示;上图的三角形记作△ABC.在三角形△ABC中,∠A的对边BC用a表示;∠B的对边AC用b表示;∠C的对边AB用c表示。
2、三角形的分类3、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高:一个点向它的对边作的垂线。
如图:AD为三角形ABC的高(2)中线:一个点向它的对边的中点所作的角平分线。
如图:AD为三角形ABC的中线(3)角平分线: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的线如图:BE为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4)三角形的五心①垂心:三条高的交点②内心: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③外心:三角形外切圆的圆心④重心:即三条中线的交点⑤旁心:即三角形两个外角平分线的交点11.2 与三角形相关的角1、三角形的内角(1)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三角形的外角(1)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三角形的外角性质:①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他不相邻的两个角的和②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③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多边形(1)多边形的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2)多边形的内角即多边形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3)多边形的外角即由多边形的一条边与它的临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4)凸多边形:画出多边形任意一条边所在的直线,如果这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这个多边形就是凸多边形。
(5)正多边形:即所有角相等,边相等的多边形(6)对角线的数量:当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时,对角线的数量为:n(n-3) 22、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1)当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时,内角和为(n-2)×180°(2)多边形的外角和恒等于360°(3)多边形单个内角的角度:当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时,单个内角为:(n-2)×180°2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 全等三角形1、全等形即两个可以完全重合的图形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如△ABC与△DEF)记作△ABC≌△DEF(在写成数学语言的时候要求将对应点写在相同位置)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初中七八九年级数学教材目录(完整版)
初中数学新教材目录(2012修订)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9年级)各章目录及课时参考(2012修订)七年级上(62)第1章有理数(19)1.1 正数和负数(2)1.2 有理数(4)1.2.1 有理数 1.2.2 数轴 1.2.3 相反数 1.2.4 绝对值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1.3.1 有理数的加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1.4 有理数的乘除法(4)1.4.1 有理数的乘法 1.4.2 有理数的除法1.5 有理数的乘方(3)1.5.1 乘方 1.5.2 科学记数法 1.5.3 近似数第2章整式的加减(8)2.1 整式(3)2.2 整式的加减(4)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19)3.1 从算式到方程(4)3.1.1 一元一次方程 3 .1.2 等式的性质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与合并(4)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4)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5)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16)4.1 几何图形(4)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4.1.2 点、线、面、体4.2 直线、射线、线段(3)4.3 角(5)4.3.1 角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4.3.3 余角和补角七年级下(62)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4)5.1 相交线(3)5.1.1 相交线 5.1.2 垂线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2 平行线及其判定(3)5.2.1 平行线 5.2.2 平行线的判定5.3 平行线的性质(4)5.3.1 平行线的性质 5.3.2 命题、定理、证明5.4 平移(2)第6章实数(8)13.1 平方根(3)13.2 立方根(2)13.3 实数(2)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7.1 平面直角坐标系(3)7.1.1 有序数对7.1.2 平面直角坐标系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3)7.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8.1 二元一次方程组(1)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4)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2)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9.1 不等式(3)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9.1.2 不等式的性质9.2一元一次不等式(4)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0.1 统计调查(3)10.2 直方图(3)八年级(上)(62)第11章三角形(8)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11.1.1 三角形的边 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3)11.2.1 三角形的内角7.2.2 三角形的外角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11.3.1 多边形11.3.2 多边形的内角和第12章全等三角形(11)12.1 全等三角形(1)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6)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第13章轴对称(14)13.1 轴对称(3)13.1.1 轴对称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13.2 画轴对称图形(2)13.3 等腰三角形(5)13.3.1 等腰三角形13.3.2 等边三角形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14.1整式的乘法(6)14.1.1 同底数幂的乘法14.1.2 幂的乘方14.1.3 积的乘方14.1.4 整式的乘法14.2 乘法公式(3)14.2.1 平方差公式14.2.2 完全平方公式14.3 因式分解(3)14.3.1 提公因式法14.3.2 公式法第15章分式(15)15.1 分式(4)15.1.1 从分数到分式 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15.2 分式的运算(6)15.2.1 分式的乘除 15.2.2 分式的加减 15.2.3 整数指数幂15.3 分式方程(3)八年级下(62)第16章二次根式(9)16.1 二次根式(2)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2)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3)第17章勾股定理(9)17.1 勾股定理(4)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第18章平行四边形(15)18.1 平行四边形(7)18.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8.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8.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6)18.2.1 矩形18.2.2 菱形18.2.3 正方形第19章一次函数(17)19.1 变量与函数(6)19.1.1 变量与函数19.1.2 函数的图象19.2 一次函数(7)19.2.1 正比例函数19.2.2 一次函数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第20章数据的分析(12)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6)20.1.1 平均数20.1.2 中位数和众数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2)九年级上(62)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13)21.1 一元二次方程(1)21.2 降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7)21.2.1 配方法21.2.2 公式法21.2.3 因式分解法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第22章二次函数(12)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22.1.1 二次函数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22.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1)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3)第23章旋转(9)23.1 图形的旋转(2)23.2 中心对称(3)23.2.1 中心对称23.2.2 中心对称图形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第24章圆(16)24.1 圆(5)24.1.1 圆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24.1.3 弧、弦、圆心角24.1.4 圆周角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5)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2)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2)第25章概率初步(12)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3)25.1.1 随机事件25.1.2 概率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3)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3)九年级下(44)第26章反比例函数(8)26.1 反比例函数(3)26.1.1 反比例函数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3)第27章相似(14)27.1 图形的相似(2)27.2 相似三角形(7)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7.2.3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27.3 位似(3)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12)28.1 锐角三角函数(6)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4)第29章投影与视图(10)29.1 投影(2)29.2 三视图(4)。
八年级上册数学基础训练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基础训练答案人教版§11.1全等三角形一、1. C 2. C二、1.(1)①AB DE ②AC DC ③BC EC(2)①∠A ∠D ②∠B ∠E ③∠ACB ∠DCE2. 120 4三、1.对应角分别是:∠AOC和∠DOB,∠ACO和∠DBO,∠A和∠D.对应边分别是:AO和DO,OB和OC,AC和DB.2.相等,理由如下:∵△ABC≌△DFE ∴BC=FE ∴BC-EC=FE-EC ∴BE=FC3.相等,理由如下:∵△ABC≌△AEF ∴∠CAB=∠FAE ∴∠CAB—∠BAF=∠FAE ¬—∠BAF 即∠CAF=∠EAB§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一、1. 100 2. △BAD,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3. 2, △ADB≌△DAC,△ABC≌△DCB4. 24二、1. ∵BG=CE ∴BE=CG 在△ABE和△DCG中,∴△ABE≌△DCG(SSS),∴∠B=∠C2. ∵D是BC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D≌△ACD(SSS),∴∠ADB=∠ADC又∵∠ADB+∠ADC=180°∴∠ADB=90° ∴AD⊥BC3.提示:证△AEC≌△BFD,∠DAB=∠CBA, ∵∠1=∠2 ∴∠DAB-∠1=∠CBA-∠2可得∠ACE=∠FDB§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一、1.D 2.C二、1.OB=OC 2. 95三、1. 提示:利用“SAS”证△DAB≌△CBA可得∠DAC=∠DBC.2. ∵∠1=∠2 ∴∠1+∠CAD=∠2+∠CAD即∠BAC=∠DAE,在△BAC和△DAE中,∴△BAC≌△DAE(SAS)∴BC=DE3.(1)可添加条件为:BC=EF或BE=CF(2)∵AB∥DE ∴∠B=∠DEF,在△ABC和△DEF中,∴△ABC≌△DEF(SAS)§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一、1. C 2. C二、1.AAS 2.(1)SAS (2)ASA 3.(答案不)∠B=∠B1,∠C=∠C1等三、1.在△ACE和△ABD中, ∴△ACE≌△ABD(AAS)2.(1)∵AB//DE ∴∠B=∠DEF ∵AC//DF ∴∠ACB=∠F 又∵BE=CF∴BE+EC=CF+EC ∴BC=EF ∴△ABC≌△DEF(ASA)3. 提示:用“AAS”和“ASA”均可证明.§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一、1.D 2.C二、1.ADC,HL;CBE SAS 2. AB=A'B'(答案不)3.Rt△ABC,Rt△DCB,AAS,△DOC三、1.证明:∵AE⊥BC,DF⊥BC,∴∠CEA=∠DFB=90°∵BE=CF,∴BC-BE=BC-CF即CE=BF 在Rt△ACE和Rt△DBF中, ∴Rt△ACE≌ Rt△DBF (HL)∴∠ACB=∠DBC ∴AC//DB2.证明:∵AD⊥BC,CE⊥AB ∴∠ADB=∠CEB=90°.又∵∠B=∠B ,A D=CE∴△ADB≌△CEB(AAS)3.(1)提示利用“HL”证Rt△ADO≌Rt△AEO,进而得∠1=∠2;(2)提示利用“AAS”证△ADO≌△AEO,进而得OD=OE.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综合)一、1.C 2.B 3.D 4.B 5.B二、1. 80° 2. 2 3. 70° 4. (略)三、1.(1)∵AB⊥BE,DE⊥BE,∵∠B=∠E=90° 又∵BF=CE,∴BC=EF,在Rt△ABC和Rt△DEF中, ∴△ABC≌△DEF(2)∵△ABC≌△DEF ∴∠GFC=∠GCF ∴GF=GC2.△ADC≌△AEB,△BDF≌△CEF 或△BDC≌△CEB ∵D、E分别是AB、AC的中点,AB=AC∴AD=AE.在△ADC和△AEB中, ∴△ADC≌△AEB(SAS)§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一、1.C 2.D 3.B 4.B 5.B 6.D二、1. 5 2. ∠BAC的角平分线 3.4cm三、1.在A内作公路与铁路所成角的平分线;并在角平分线上按比例尺截取BC=2cm,C点即为所求(图略).2. 证明:∵D是BC中点,∴BD=CD.∵ED⊥AB,DF⊥AC,∴∠BED=∠CFD=∠AED=∠AFD=90°.在△BED与△CFD中, ∴△BED≌△CFD(AAS)∴DE=DF,∴AD平分∠BAC3.(1)过点E作EF⊥DC,∵E是∠BCD,∠ADC的平分线的交点,又∵DA⊥AB,CB⊥AB,EF⊥DC,∴AE=EF,BE=EF,即AE=BE(2)∵∠A=∠B=90°,∴AD//BC,∴∠ADC+∠BCD=180°.又∵∠EDC= ∠ADC,∠ECD= ∠BCD ∴∠EDC+∠ECD=90°∴∠DEC=180°-(∠EDC+∠E CD)=90°4. 提示:先使用AO是∠BAC的平分线得DO=EO,再利用“ASA”证△DOB≌△EOC,进而得BO=CO.第十二章轴对称§12.1轴对称(一)一、1.A 2.D二、1. (注一个正“E”和一个反“E”合在一起) 2. 2 4 3.70° 6三、1.轴对称图形有:图(1)中国人民银行标志,图(2)中国铁路标徽,图(4)沈阳太空集团标志三个图案.其中图(1)有3条对称轴,图(2)与(4)均只有1条对称轴.2. 图2:∠1与∠3,∠9与∠10,∠2与∠4,∠7与∠8,∠B与∠E等;AB与AE,BC与ED,AC与AD等. 图3:∠1与∠2,∠3与∠4,∠A与∠A′等;AD与A′D′,CD与C′D′, BC与B′C′等.§12.1轴对称(二)一、1.B 2.B 3.C 4.B 5.D二、1.MB 直线CD 2. 10cm 3. 120°三、1.(1)作∠AOB的平分线OE;(2)作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CD,OE与CD交于点P,点P就是所求作的点.2.解:因为直线m是多边形ABCDE的对称轴,则沿m折叠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所以∠A=∠E=130°,∠D=∠B=110°,因为五边形内角和为(5-2)×180°=540°,即∠A+∠B+∠BCD+∠D+∠E=540°,130°+110°+∠BCD+110°+130°=540°,所以∠BCD=60°3. 20提示: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BE=AE.§12.2.1作轴对称图形一、1.A 2.A 3.B二、1.全等 2.108三、1. 提示:作出圆心O′,再给合圆O的半径作出圆O′. 2.图略3.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a于点C,则点C 为所求.当该站建在河边C点时,可使修的渠道最短.如图§12.2.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一、1.B 2.B 3.A 4.B 5.C二、1.A(0,2), B(2,2), C(2,0), O(0,0)2.(4,2)3. (-2,-3)三、1. A(-3,0),B(-1,-3),C(4,0),D(-1,3),点A、B、C、D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分别为A′(3,0)、B′(1,-3)、C′(-4,0)、D′(1,3)顺次连接A′B′C′D′.如上图2.∵M,N关于x轴对称, ∴∴ ∴ba+1=(-1)3+1=03.A′(2,3),B′(3,1),C′(-1,-2)§12.3.1等腰三角形(一)一、1.D 2.C二、1. 40°,40° 2. 70°,55°,55°或40°,70°,70° 3. 82.5°三、1.证明:∵∠EAC是△ABC的外角∴∠EAC=∠1+∠2=∠B+∠C∵AB=AC∴∠B=∠C ∴∠1+∠2=2∠C ∵∠1=∠2 ∴2∠2=2∠C∴∠2=∠C ∴AD//BC2.解∵AB=AC,AD=BD,AC=CD ∴∠B=∠C=∠BAD,∠ADC=∠DAC.设∠B=x,则∠ADC=∠B+∠BAD=2x,∴∠DAC=∠ADC=2x,∴∠BAC=3x.于是在△ABC 中,∠B+∠C+∠BAC=x+x+3x=180°,得x=36∴∠B=36°.§12.3.2等腰三角形(二)一、1.C 2.C 3.D二、1.等腰 2. 9 3.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三、1.由∠OBC=∠OCB得BO=CO,可证△ABO≌△ACO,得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2.能.理由:由AB=DC,∠ABE=∠DCE,∠AEB=∠DEC,得△ABE≌△DCE,∴BE=CE,∴△BEC是等腰三角形.3.(1)利用“SAS”证△ABC≌△AED. (2)△ABC≌△AED可得∠ABO=∠AEO,AB=AE得∠ABE=∠AEB.进而得∠OBE=∠OEB,最后可证OB=OE.§12.3.3等边三角形一、1.B 2.D 3.C二、1.3cm 2. 30°,4 3. 1 4. 2三、1.证明:∵在△ADC中,∠ADC=90°, ∠C=30° ∴∠FAE=60° ∵在△ABC中,∠BAC=90°,∠C=30°∴∠ABC=60°∵BE平分∠ABC,∴∠ABE=×60°=30°∵在△ABE中,∠ABE=30°,∠BAE=90° ∴∠AEF=60°∴在△AEF中∠FAE=∠AEF=60° ∴FA=FE ∵∠FAE=60°∴△AFE为等边三角形.2.∵DA是∠CAB的平分线,DE⊥AB,DC⊥AC,∴DE=CD=3cm,在Rt△ABC中,因为∠CAB=60°,∴∠B=30°.在Rt△DEB中,∵∠B=30°,DE=3cm,∴DB=2DE=6c m∴BC=CD+DE=3+6=9(cm)3. 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BA=CA , ∠BAD=60°.在△ABD和△ACE中, ∴△ABD≌△ACE(SAS)∴AD=AE,∠BAD=∠CAE=60°∴△ADE是等边三角形.4. 提示:先证BD=AD,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得DC=2AD.第十三章实数§13.1平方根(一)一、1. D 2. C二、1. 6 2. 3. 1三、1. (1)16 (2)(3)0.42. (1)0, (2)3 , (3)(4)40 (5)0.5 (6) 43. =0.54. 倍;倍.§13.1平方根(二)一、1. C 2. D二、1. 2 2. 3. 7和8三、1.(1)(2)(3)2.(1)43 (2)11.3 (3)12.25 (4) (5)6.623.(1)0.5477 1.732 5.477 17.32(2)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两位,所得结果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一位. (3)0.1732 54.77§13.1平方根(三)一、1. D 2. C二、1. ,2 2, 3.三、1.(1)(2)(3)(4)2.(1)(2)-13 (3)11 (4)7 (5) 1.2 (6)-3.(1)(2)(3)(4)4. ,这个数是4 5. 或§13.2立方根(一)一、1. A 2. C二、1. 125 2. ±1和0 3. 3三、1.(1)-0.1 (2)-7 (3)(4)100 (5)- (6)-22.(1)-3 (2)(3)3. (a≠1)§13.2立方根(二)一、1. B 2. D二、1. 1和0; 2. 3. 2三、1. (1)0.73 (2)±14 (3)2. (1)-2 (2)-11 (3)±1 (4)- (5)-2 (6)3.(1) (2) (3) (4)x=-4 (5)x= (6)x= +1§13.3实数(一)一、1. B 2. A二、1.2. ±33.三、1. (1)-1,0,1,2;(2)-4,-3,-2,-1,0,1,2,3,42. 略3.16cm、12cm4. a= ,b=-§13.3实数(二)一、1. D 2. D二、1. 2. 3 3. ①,③-π。
八级数学上册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4课时)课件(新版)冀教版
D.添加∠ACB=∠DEB,可根据“AAS”
C 判定△ ABC≌ △ DBE,故D正确.故选B.
2.如图所示,平面上有△ACD与△BCE,其中AD
与BE相交于P点,若AC=BC,AD=BE,CD=CE,
∠ACE=55°,∠BCD=155°,则∠BPD的度数为(提
示:四边形内角和为360°) ( C ) A.110° B.125° C.130° D.155°
问题1:观察图形中哪两个三角形
A
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
D
E F 问题2:要证明DE=FE,需要先
证什么?
在三角形全等证明的过程中,要找到图
B
C
形中具有平移、旋转这两种位置关系的 三角形,找出题目中的条件,然后再进
行证明.
课堂小结
1.全等三角形是几何图形全等中的一种,根 据全等变换,两个全等三角形有时可以看成 是一个三角形由另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或旋 转得到。当两个三角形存在这种位置关系时, 这两个三角形就全等.
AC BC,
解析:在△ACD和△BCE中, CD CE,
A
P
E
AD BE,
∴△ACD≌△BCE(SSS)∴∠A=∠B,∠BCE=
∠ACD,∴∠BCA=∠ECD,∵∠ACE=55°,
B
D∠∴B∠CBDC=A1=5∠5°E,C∴D=∠50B°CA,+∴∠∠EACCDD==101005°°,,
2.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要从图形的各种变换 中发现图形全等的特征,善于将复杂的图形 拆分成简单的图形来识别全等三角形,要结 合题目的已知条件和结论选择合适的条件证 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证明的过程中要做到 步步有据,注意步骤的规范.
检测反馈
1.如图所示,AB=DB,∠1=∠2,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八年级数学上册13.313.4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新课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13.4 课题(kètí)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第一页,共17页。
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pàndìng)
例1 如的图综所合示应,用BD和CD分别平分△ABC的内角
∠EBA和外角∠ECA,BD交AC于F,连接(liánjiē)AD.
第十二页,共17页。
5.如图所示,D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yī diǎn), DB=DA,BP=AB,∠DBP=∠DBC,求证∠P=30°.
证明:连接(liánjiē)DC,由题意知在
PB BC,
△BPD和△BCD中, PBD CBD,
∴
△BPD≌△BCD(SABSD),
BD,
∴∠P=∠BCD.
∠ABC,推出AD∥BC,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dédào)∠ADB=∠DBC,证得
∠ (3)A根B据D等=∠腰A三D角B,形即的可性得质到得(d到éd∠àoB)A结F论=∠;ABF= ∠A1BC,根据三角
2
形的内角和即可求解.
第三页,共17页。
证明:(1)∵BD,CD分别(fēnbié)平分∠EBA,∠ECA,BD交AC于F,
∴∠C=∠ABC=
180 2
4=070°;②如图13
-
58(2)所示,∵△ABC是等腰三角形,BD⊥AC,即
∠ADB=90°,∠ABD=50°,∴在Rt△ABD中,
∠BAD=90°-50°=40°,又∵∠BAD=∠ABC +∠C,∠ABC=∠C,
∴∠C=∠ABC= ADB=20°.
2
【解题归纳】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道等腰
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50°,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高在三角形内部,另一种是高在三角形外部,读懂题意,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答 本题的关键.
13.3.4 等边三角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A.6 cm
B.7 cm
C.8 cm
D.9 cm
2
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C=30°, AB⊥AD,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为( B )
A.BD=CD
C.BD=3CD
B.BD=2CD
D.BD=4CD
3 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B= 15°,DE垂直平分AB,交BC于点E,垂足为D, BE=6 cm,则AC等于( D ) A.6 cm B.5 cm C.4 cm D.3 cm
A
C
D
活动操作,探索性质
已知:如图,在Rt△ABC 中,∠C =90°,∠A = 1 30°. 求证:BC = AB.
2
证明: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知, AC 也是BD 边上的中线,
∴
1 1 BC = BD = AB . 2 2
A
追问:你还能用其他方 法证明吗? B C D
动手操作,探索性质
另证:作∠BCE =60°,交AB于E,连接CE, 则∠ACE =90°-60°=30°. A 在△ABC 中, ∵ ∠ACB=90°,∠A =30°, ∴ ∠B =60°. E 在△BCE 中, ∵ ∠BCE=60°,∠B =60°, ∴ △BCE 是等边三角形. C B ∴ BC =BE =CE.
答:立柱BC的长是3.7m , DE的长是1.85m.
总 结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有两个元
素:一是30°的角;二是直角三角形.根据这两个元素 可建立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直角边之间的关系.
1 如图,在Rt△ABC中,∠C=90°,∠A=30°,
AB+BC=12 cm,则AB等于( C )
例1 图13. 3-9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 D是斜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3.2等边三角形(2)
学习目标
1.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
3.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尺规作图.
一、温故互查:(二人小组完成)
1.等边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2.如何判定等边三角形?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本P80-81完成下列问题:
1.在课本图13.3-8中,哪些是已知条件?拼出的△ABD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2. ①定理:在__________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______等于_______的一半.
②完成定理的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
∠BAC=30°.
求证:________________.
③将你的证明过程与同学交流并展示.
3.阅读课本例题5,由“∠A=30°”可想到用运所学定理. ∠A是哪些直角三角形的角?它所对的直角边是什么?三、自学检测:
1.在Rt△DEF中,∠D=90°,∠E=30°,DF=3cm,则EF=__________.
2.在△ABC中,∠A:∠B:∠C=1:2:3,若
AB=a,则BC=
3.已知如图,△ABC中,∠ACB=90°,CD是高,∠A=30°.
①求∠BCD的度数.
②求证AB=3BD
四、巩固训练:
1.等腰三角形中,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为30°,则此三角形中腰与底边的关系()A.腰大于底边 B.腰小于底边
C.腰等于底边
D.不能确定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则腰上的高为。
3.如图:∠C=90°,D是CA的延长线
上一点,∠BDC=15°,且AD=AB,
则BC= AD.
D
C
B
D
A
C
B
A
4、如图?,一艘轮船以15海里/时的速度由南向北航行,A处测得小岛P在北偏西15°方向上,两小时后,轮船在B处测得小岛P 在北偏西30°方向上.在小岛周围18海里内有暗礁,若轮船不改变方向仍继续向前航行,问:有无触礁的危险?并说明你的理由.
5.“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这句话正确吗?说说理由。
.
五、拓展延伸:
在△ABC中,AB=AC,∠BAC=120°,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于点E,交BC于点F.求证:BF=2CF.
A
BFC
E
A
B
P
13.3.2(2)
三、1.6cm;2. 1
2
a;
3. ∠BCD=30°
四、1.A;2.a;3. 1 2
4.有触礁的危险。
过点P向AB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可得P到AB的距离为15海里小于18海里,所以有触礁的危险。
5.已知:在Rt△ABC中,∠C=90°,BC=1
2 AB.
求证:∠BAC=30°.
证明:延长BC到D,使CD=BC,连结AD.∵∠ACB=90°,∴∠ACD=90°.
又∵AC=AC,
∴△ACB≌△ACD(SAS).
∴AB=AD.∵CD=BC,∴BC=1
2 BD.
又∵BC=1
2
AB,∴AB=BD.
∴AB=AD=BD,
即△ABD为等边三角形.
∴∠B=60°.
在Rt△ABC中,∠BAC=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