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导学案(庄刘花)
湘教版七上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导学案设计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学习过程】预习导航1.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
其主要形式包括和。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在显著的促进作用。
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对 __。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_ 、、_ __等。
为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环境,城市需要加强和,还要进行合理的。
、 __、或 __分布。
密切联系。
6.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习俗、水平。
课堂活动活动一、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出现的问题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61“活动”1。
2.师生交流:课本P62“活动”2。
(1)城市聚落大多是由聚落发展而来的。
(2)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破坏等。
活动二、了解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联系师生交流:完成课本P63“活动”1、2.归纳:湿热地区干热地区活动三、正确认识如何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1.自主阅读课本P65“阿布·辛拜勒神庙”,并完成教材课本P65“活动”1、2.2.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当堂测评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就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B.聚落不包括房屋建筑等生活和生产设施C.聚落一般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D.聚落特征受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但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2.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哪一项属于这类活动。
()A. 林业B.渔业C.商业D.牧业3.乡村的居民,大多分布在()A.远离水源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沼泽地区D.依山傍水或沿公路的地方4.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的民居主要分布在() A.寒冷地区 B.干旱地区 C.湿热地区 D.高原地区5. 读城市形成变化发展图,思考下列问题(1)右图反映了的形成过程。
世界的聚落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城市遇到的问题。
2. 学会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城市、乡村聚落的差异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
难点: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指认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具使用】“乡村游”的视频,教材图文以及师生搜集的世界各地民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
2.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等问题。
3.乡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沿、或分布。
4.在中国,云南、山西等古城,以及古村落、土楼等民居也得到妥善的保护。
二、探究展示1.聚落的形态(1)阅读教材第60~61页文字和图3-17、3-19、3-19,完成“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表格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地形:气候:资源:交通:【活动】1.读教材图3-20至3-25,想一想,城市发展过程中还会产生哪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2.读教材第63页“活动”:(1)想一想,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2)读图3-27、3-28,说出下列民居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读教材第64页文字,说一说,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价值?(2)读教材第64页文字,说一说,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3)读教材第64页文字,列举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拓展阅读】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为保护文化遗产,1985年11月22日,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截至2019年7月6日,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中国与意大利并列第一(55项)。
三、提升反馈:1.周末“乡村游”成为“城市森林”人的休闲去处。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分布特点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聚落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聚落与环境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2.图片素材: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聚落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提问:这些聚落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聚落与环境问题,如城市拥堵、乡村人口流失等。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学案 最新
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
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
信息流通快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那么,结合
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
东南亚的高脚屋
因纽特人的冰屋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物,。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历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世界的聚落”,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人类居住环境多样性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与特点,认识聚落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增强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聚落概念及分类的理解程度。
2. 技能应用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聚落类型与特点的归纳总结报告,评价其信息获取与整理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参与度,评价其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域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聚落的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通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与特点。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每组准备发言提纲。
4. 分享交流:各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和提问,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一次简单的聚落知识问答,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聚落,通过网络或书籍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一份关于该聚落类型、特点及形成原因的归纳总结报告。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优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七年级地理上册 34《世界的聚落》
第三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导学案繁华中学初一地理组徐国梁一、温故知新1、世界六大语言2、世界三大宗教二、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的特点。
2、能举例说明聚落形成、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增强保护聚落文化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探究[导入]:《西游记》【导学提纲一】聚落的形态[自主学习]:读课本p51-52插图及文字,自主完成:1、什么是聚落?主要形式有哪两种?2、什么是城市?城市的特点怎样?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哪些城市问题?3、为了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环境,城市需要加强,还要进行合理的。
4、什么是乡村?怎样分类?[合作探究]:1、根据生活经验,再次观察图片从景观、生活方式、污染、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城市、乡村、集镇的差异展开小组讨论。
2、看课本p52,讨论学习城市的发展过程,并完成活动题。
3、小组讨论探究课本p68活动2-5题4、举例进一步说明民居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黄土高原的窑洞等)归纳总结:聚落的分布和形态同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地理环境,又和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相适应。
【导学提纲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合作探究]: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并读课本p54完成:1、世界文化遗产的分类:2、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怎样的价值?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采取哪些措施?4、完成课本p55活动四、构建知识体系(绘知识树)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那些内容?你对那些知识感受最深?请绘制出本节课的知识树。
聚落的定义一、聚落的形态聚落的形式城市的定义及特点乡村的定义及分类和特点文化遗产的种类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的措施五、达标检测1、选择题:(1)城市聚落与农村聚落相比其主要差异是()A人口数量有差异B人的收入有差异C从事的生产方式有差异D房屋数量有差异(2)乡村的居民聚居地主要是从事()A工业B农业C商业D交通运输业(3)下列关于城市与乡村对比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与乡村从事的生产活动相似B城市人口密度比农村人口密度小C城市的房屋建筑密度比乡村房屋建筑密度低D城市的教育、医疗条件比乡村好(4)城市建设向高层住宅方向发展的原因是()A氧气多,灰尘少B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C健身运动D登高望远(5)以下对民居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热地区墙体较厚,寒冷地区墙体相对单薄B房屋的窗户在寒冷地区较大,温热地区相对较小C房屋的屋顶无论在湿润地区还是干旱地区都较高耸D民居临河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2、连线题:A竹楼a草原广阔,畜牧业为主B四合院b降水较小,地下水位低,黄土有直立性C蒙古包c低洼湿热,蚊虫、蛇较多D窑洞d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沙的平原地区3、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世界传统文化遗迹,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地区的精神,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习俗,的发展水平。
七年级地理上册 3.4 世界的聚落学案
3.4 世界的聚落重点和难点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不同及自然资源对聚落散布和建筑形式的阻碍自主学习一:聚落的形态--乡村和城市阅读讲义p60--611、什么是聚落?二、聚落的形式?和两类。
注释:按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人们别离从事耕耘、放牧、打鱼、砍木等生产活动。
3、什么是城市城市?(城市分为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
)城市及城市生活有什么特点?乡村聚落散布、分类及乡村生活有什么特点?五、结合62活动2完成下表。
义p6一、62页----城市聚落在进展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相应解决方法有哪些?问题:解决方法:探讨3:什么缘故有的地址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址却能进展成为城市呢?探讨2:聚落形成会受到哪些因素阻碍?自主学习二:聚落的形态--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不同民居(认真观看讲义p63图片及搜集资料图片,分析各地域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C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完成下表:民居建筑特点当地气候特点优点东南亚的高脚屋双层木楼、尖顶高温多雨北非的平顶屋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因纽特人的冰屋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严寒黄土高原的窑洞利用黄土直立性、就地取材冬冷夏热注解:一样说来,降水丰硕的地域,住宅衡宇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硕,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域,一样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因此一些多雨地域的民居建筑多采纳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确实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
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域,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
在特干旱的地域乃至屋顶都是平的。
气温高的地域,聚落地域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成效;气温低的地域,聚落地域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跟踪练习】一、有利于聚落形成与进展的要紧因素有()①土壤肥沃,适于耕耘②地形平坦③自然资源丰硕④水源充沛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二、将以下不同地域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湘教版七上地理 3.4世界的聚落 导学案设计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备人:杨素娥【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学习重点】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与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聚落的形态【预习交流、尝试课文】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
先有乡村,后演变为。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的居民点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叫,规模较大的叫。
乡村民居与密切相关,大多,沿、、分布。
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既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当地的密切相关。
4城市问题:交通拥堵、污染、污染、生活等问题5居民的特色:寒冷地区--- 墙体,门窗;湿热地区----墙体相对,门窗,屋顶坡度;干旱地区----屋顶坡度。
【小组讨论、探究提升】1.你居住农村还是还是城市?举例说明城市、乡村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之处。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地形:气候:资源:交通:3.读教材P61图3-20至3-25,想一想,城市发展过程中还会产生哪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4.村庄演变成城市,规模和建筑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为什么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7.为什么寒冷地区民居墙体厚实,屋内有壁炉或火炕,窗户较小,有的装上双层玻璃,在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湿热地区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很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8.读P63图3-27、3-28,看一看,东南亚传统民居与北非传统民居各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预习交流、尝试课文】1.在意大利,、等古城得到较好的保护。
在我国,云南、山西等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土楼等民居也得到妥善的保护。
湘教版七上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导学案设计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5.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习重难点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聚落的形态1.我们把人类的集中居住地称作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一般分为______两大类。
3.城市的特点: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活动,居住条件相对拥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交通堵塞、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
4.乡村的特点:居住地相对分散,根据规模大小分为______,大多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5.村庄演变为城市的几个阶段:村庄→集镇→城镇→城市,沿河流、公路发展,规模增大,建筑集中。
6.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______。
7.聚落与环境(1)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是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2)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当地房子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答案:乡村和城市;非农业产业;村庄和集镇;密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城市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惯、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2.措施:控制工业污染的侵蚀;在其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减少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3.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____________,安徽省的____________、澳门历史城区等都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答案: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二)合作探究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以下民居建筑特色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通过对聚落形态的比较,描述乡村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导学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各地景观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一、课前预习(一)出示自学指导(读课本60—65页图文资料,在课本上勾划并记住以下问题的答案。
)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主要形式包括和。
一般来说,先有聚落,后有聚落。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城市居民的居住状况相对,发展过程中往往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住房、污染、干扰、供水、犯罪率等。
4.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
乡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沿、或者分布。
5.在河流处,或在河流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补充:记在课本62页下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6.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控制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
(二)自学检测反馈展示课件,根据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判断图片属于城市或乡村。
(三)质疑问难1.组内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2.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
3.点拨二、课内探究(一)出示学习任务和指导(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内讨论。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其他小组或老师解决。
)完成课本63页活动题1、2。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随堂练习1.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是( )A.乡村和城市B.工业和城市C.农田和村庄D.工厂和城市2.一般来说,下列地区聚落比较密集的是( )A.沙漠地区B.高山地区C.两极地区D.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3.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 )A.耕作业和畜牧业B.工业和服务业C.渔业和林业D.副业和建筑业4.民居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排水系统完备,反映该地( )A.寒冷B.湿热C.干燥D.阴湿5.重庆坐落在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石家庄是个铁路枢纽城市,影响这两个聚落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是( )A.平坦的地形B.优越的气候C.便利的交通D.丰富的资源6.下列关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部封闭,禁止游人参观B.为适应现代生活要彻底改造C.拆除后都做成微缩量景观供人参观D.核心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7.读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初中地理_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内容标准: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运用图片通过对比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通过实例归纳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对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展示大量景观图和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 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 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北京北京》和《乡间的小路》,展示城、乡房屋、道路景观、社会活动场所图片差别图,整体感知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通过对比说出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通过实例归纳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布置学习任务】:1、对学案的【自主预习】进行组内交流,相互检查落实的情况,商讨解决预习中的疑惑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组长做好记录。
2、组长为展示环节做好分工。
风采展示一:聚落的形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选择一个小组进行展示。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根据生活经验分析: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3)、观察教材62页3-26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4)、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学生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可进行适当地补充或交流。
【承转】:由此可见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住所上,生产方式、社会活动场所上的差异也较大。
世界的聚落学案
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导学案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检测
1、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它的主要形式包括和。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
居地。
3、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山麓或
分布。
4、观察图片,并根据自己的经验从交通、人口分布、建筑、生产活动等方
面比较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5、城市在发展中产生的城市问题有
三、合作、探究
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请在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定居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1)青藏高原 (2)华北平原 (3)撒哈拉沙漠 (4)南极地区
2、走进聚落,探究聚落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1)图中①②③三处属于哪
种类型的聚落?
(2)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
共同点?
(3)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小城镇的是哪一处?为什么?
(4)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房屋设计。
请帮助以下地区的居民设计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并说明理由:
A、高温潮湿地区
B、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
C、寒冷多雨雪地区
4、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你认为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导学案
神木县第五中学导学案A B C 河流 公 路2、我国的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
探究方法:阅读图片资料,联系各地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温馨提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1)A 民居是________,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地区(填地形区)。
第三个环节:当堂作业——(我实践,我掌握)以选择题和读图题的形式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一个巩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有效时间是10分钟)1、“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A 、炎热多雨的地区B 、寒冷多雨雪的地区C 、温暖干燥的地区D 、温暖多雨雪的地区2、广东省深圳市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改革开放后一跃成为著名的大城市。
发生这种变化的自然原因有( )A 、沿海地区、交通方便B 、风光优美、主要靠旅游业C 、曾被帝国主义国家占领D 、人口少,自然环境压力小3、我国著名历史古城平遥和丽江古城,分别位于( )A 、陕西省和四川省B 、江苏省和云南省C 、陕西省和云南省D 、山西省和云南省4、黄土高原地区人民传统居住的主要形式是( )A 、竹楼B 、冰屋C 、四合院D 、窑洞5、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聚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因是( )①地势平坦 ②土地肥沃 ③交通便利 ④水源充足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D 、③④6、从下图民居中你能看出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第四个环节:整理反思——(我反思,我收获)请同学们对照学习目标、整理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写出自己的收获:,(有效时间是5分钟)(1)图中A 、B 、C 表示乡村聚落,分析A 、B 、C 发展的有利因素是:靠近 ,地形以 为主,这样的聚落一般沿河流或公路可伸展成 状。
(2)三个聚落中,比较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A 、终年寒冷B 、干燥少雨C 、气候湿润D 、什么也看不出(2)北方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南方地区为例,我国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______ __。
世界的聚落导学案
高效课堂自主学习七年级地理导学案《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自己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学习重难点】: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预习案【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阅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并标出重难点;2、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3、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1、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它的主要形式包括和。
2、世界各地的居民有着不同的,既能适应当地的又与居民的密切联系。
3、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出当时的、、、和科技发展水平。
4、在我国,云南、山西等古城,以及皖南、附件等传统民居应得到妥善的保护。
探究案1、乡村聚落与成熟聚落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聚落是聚居和生活的场所,为什么有的聚落大?有的聚落小?一个聚落为什么建在这里?不建在那里?这与自然环境有关系吗?3、我们怎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呢?【达标测评】:一、判断题1、农村、牧村、渔村统称为聚落。
()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3、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贸、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二、选择题1、下列属于城市景观的有()A 农田B 牧场C 池塘D 高楼2、下列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A 高山、荒漠B 肥沃的平原C 丰富的资源D 便利的交通3、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A 因纽特人特别耐寒B 是为了体现居民特色C 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D 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异4、我国北方地区住宅有院落,而且围墙很高,主要原因是()A 平原广大B 太阳辐射弱C 降水少D 冬季风力强5、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丽江古城位于我国的()A 四川省B 云南省C 陕西省D 湖南省三、综合题:你认为下面的做法是否正确?说出你的理由。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聚落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聚落》导教案主备:申青松审查: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判断不一样种类的聚落,并能说出二者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3.经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要点:1.聚落的主要种类,认识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关系。
学习难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要素。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落实双基(一)聚落的种类1.什么是聚落,聚落包含哪两种主要种类?2.你喜爱农村聚落仍是城市聚落?原由是什么?人口建筑交通生活设备(医疗主要家产(农业、工文体娱乐)业、服务业)城市农村(二)聚落的形成3.阅读资料和察看图片,谈谈邵阳市形成与发展的有益条件有哪些?并据此总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益条件。
资料:邵阳,史称“宝庆”。
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一座拥有 2500 多年历史的古城。
地形以丘陵为主,南、西部多山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主要河流有资江、邵水。
天气温润,年降水量 1200~1500毫米。
年均气温 16.1 ℃~ 17.1 ℃, 1 月均温 4.7 ℃, 7 月均温 28.2 ℃。
有娄邵铁路与湘黔、京广线相接,沪昆高铁、沪昆高速、 320 国道横贯东西,二广高速、 207 国道纵贯南北。
资江水运可达洞庭湖。
邵阳天气舒坦,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安适。
(1)问题:从分层设色地形图看邵阳颜色复杂仍是较单调?地形曲折仍是较平展?(2)问题:看世界天气散布图,邵阳的天气种类和特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优势?(3)问题:邵阳内外有哪些河流,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优势?(4)问题:邵阳有哪些铁路、公路、?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优势?4.察看以下图片,谈谈以下民居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东南亚高脚屋北非泥土屋★活动:我当小小设计师(设计我国东北地域的民居,并谈谈设计理念与原由)(三)聚落的保护5.有人说,传统聚落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这是为何?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6.我国敦煌博物院对外轮番开放石窟,限制观光的人数。
初中地理导学案模板
世界的聚落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因为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野兽和自然灾害、繁衍后代、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
由此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这一节,我们要搞清楚世界上的聚落类型,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看课本中的图片(或根据老师准备的图片),向同学描述一下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当然,你也可以把对城市、乡村的亲身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将课本中以前不懂的名词,写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并试着在课文中找到解释或和同伴交流。
学习什么 怎样学习 七年级地理 第三章第四节●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活动]内容提出的问题,并把课文中感兴趣的和不太明白的名词、事物记录下来.笔记&批注------------------------------------------------------------------------------------------------------------------------------ ------------------------------------------------------------------------------------------------------------------------------ ------------------------------------------------------------------------------------------------------------------------------ ------------------------------------------------------------------------------------------------------------------------------ ------------------------------------------------------------------------------------------------------------------------------●合上课本,自己独立完成下面的任务:①用文字叙述一下什么是聚落:②在下表中比较一下城市与乡村的差异:聚落的形式生产活动人口分布建筑物特点交通特色城市乡村③想一想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共同努力,与其他的小组的同学比比看,看哪个小组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多一些,然后把这些记录下来.本小组:其它小组:和同学一起讨论,为什么吉首这个地方会成为湘西州的州府呢?为什么吉首现在要往乾州发展呢?学习测评看下面的示意图,分析一下在A、B、C三个聚落中,哪一个更有可能发展为城市,为什么?完成后,让小组同伴看看你的高见,听听同学是怎么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七年级一、三班课题世界的聚落
主备教师庄刘花副备教师上课时间 2014 年 10 月 30 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难点)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启发、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教法运用师生互动、多媒体辅助
学法指导图例分析,举例说明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
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有趣的建筑景观,请同
学们观察下面几幅图?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
的景观呢?(展示城市与乡村图片)学生边回答,
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城市与乡
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
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观察图片
让学生有直
观感受城市
与乡村
初
学
新
课(初步探究)板书,一聚落的形态
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
人所见所闻。
谈谈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学生从
图片中房屋密集,高速道路的修筑情况,相比医院
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
)
讨论对比:乡村与城市的聚
落差异。
描述:乡村和城市的聚落在
景观上的差异。
结合图片比
较乡村和城
市的差异,形
象直观,容易
区别,同时激
发学生的兴
趣
引
导
释
疑(合作学习)【过渡】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人们生
活的聚落就各有不同,房屋是聚落的细胞,路是聚落的血
管,居民是聚落的神经,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纪念碑,人们
总是通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种文化理念,因此任何,
聚落无论怎样简单或多么复杂,民居就成为一个聚落最有
特色的代表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出
与自然景观相一致的房屋。
分小组描述世界不同地方聚落的民居特点,突出聚
落与环境的关系,地区有热带地区、温带地区、寒
带地区。
画图
各学习小组分别描述世
界不同地区的,聚落特
点并说明,该聚落的特
点与及环境的关系。
培养学生读
读分析问
题、总结问
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既
有利于互助
学习又有利
于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拓
展
学
习(深入探究)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
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
共性?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保护文化遗产的措
施有哪些?
回答保护文化遗址的意义
和措施
培养学生保
护文化遗产
的意识。
当堂
检
测(学习诊断)详情请查阅ppt 回答问题
了解学生掌
握情况
课
堂
小
结(梳理归纳)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了解了聚落
与环境的关系,同学们对传统聚落一定要有正确的
态度。
回顾课本,重现本节大致内
容
使学生能够
在头脑中形
成本节的知
识体系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1、做练习,新概念
2、完成新概念。
第三节聚落
一、城市和乡村
1、聚落的概念
2、聚落的分类
3、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二、聚落与环境
三、保护文化遗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