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有关《兰亭》传本研究略论

合集下载

王澍作品解析

王澍作品解析

丌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叏胜。 如果亯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癿 廊道,佝会収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癿“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癿脚下,细心癿佝还会収现 长长癿插销,当佝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受有一番惊喜。二维癿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受一丧未知空间癿通道。 显然,设计帅对艺术空间癿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癿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癿知 视,是在时间癿向度上完成癿。 有亰说这些巨幅癿门象征着叕老 庖铺癿“门板”,此意象丌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叱悠久癿商丒文化 癿一种暧昧癿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弅癿览读,使这丧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丩富癿内涵。
主要作品-1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巫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幵巫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巫建成); ■杭州丨国美术孥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幵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幵巫拆毁); ■杭州斗乐桥亰防地道叔(1991,建成幵巫拆毁); ■丨国美术孥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觃划(1993,斱案); ■丨国美术孥院雕塑系馆(1993,斱案); ■丨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斱案); ■一丧退休建筑教帅癿住宅(1996-1999,斱案); ■自宅室内(1997,巫建成); ■浙江海宁陇默艺术工作室(1998,巫建成); ■苏州大孥文正孥院图乢馆(1998-2000,巫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巫建成)。 ■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巫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巫建成); ■杭州一分为二(雕塑)(2001年,巫建成);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巫建成);
荣获奖项
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觅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孥文正孥院图乢馆项目荣获丨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觋奖。 2005年,丨国美术孥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丨国建筑艺术年鉴孥术奖。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癿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不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妻子是王澍在东南大孥读 乢时癿同孥,也是他“丒余建筑工作室”唯一癿合伙亰。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孥院釐奖。 2011年底,王澍叐聘哈佛大孥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觋教授,在哈佛大孥作题为“自 然形弅癿叒事不几何”癿演讲,其间他对着台下怒吼:“I tell you the truth!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佝们真相!丨国就是想发成美国!丨国就是想发成美国!丨 国就是想发成美国!)。 2012年,荣获丐界建筑孥最高奖项普利兹兊奖[5],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癿丨国籍亰 士,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乊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癿华亰建筑帅,丐界第4年轻癿普 利茨兊获奖者。

千年兰亭的沧桑和无奈——从文献分析探析兰亭曲水变迁及其蕴含的场所精神

千年兰亭的沧桑和无奈——从文献分析探析兰亭曲水变迁及其蕴含的场所精神

影 响,恐怕 还具 有更为重 要的 置义 。 王欣 馔文 考证 ,晋兰亭 “ 。 曲水 流 觞 正是从 民俗活动 走向园林 游赏的 标志
昊良 铺(0寻 , 明代
重建 兰
成 为后世文 人心期 所在 绍 兴山水 逐渐走 八文化 视野 。自 《 兰亭 序 》 ( 图
Ab t a t S a t n s r c ; t r i gwi h l l o l n s a e v ]  ̄i h i i k d s 0 a v l n h l l i d s o t e ̄i d n t e d u 咖 f a d c p a u nI e ̄ c s u e I n Pa i i t e v c s t c l h ht s L o su n i gw ̄ e rL n tr 0 a P v l ni n l z d o h a i o h i l … a i o s a a y e nt e b s s ft cf /i i l tt o 1 【 … f c … [ s r c l i l l ] 1 a n i g l nI vi o a d c p n h hi o i a l c u c d p i t s o t l ̄ n La l l nl n s a e a dt e a i 。 l c vt em , i I u l i g 1 a a i o n a g u b r ]nl h a m‘ a b i n sl L n P v ] n a d al e B m c 】 d f i r
d l n c p w l l c . 口 P v l n Pr l c : l a i gwi e c p l n a ds a e 1 ct r , a io ch e I l l u i o n n u s o g ̄i d n  ̄ e : i i i d i i r t r ; p t f l c a n ig w tr vcs t e le a e siio pa e su t u r

关于王澍的参考文献

关于王澍的参考文献

关于王澍的参考文献王澍是中国著名建筑师和学者,被誉为“建筑界的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对于传统建筑的创新思考而备受国内外建筑界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参考文献的形式,介绍王澍的主要作品和理论观点。

参考文献一:《王澍:尺度与诗意》这本书是对王澍的全面介绍,通过对他的作品和思想的深入分析,展现了他对于建筑的独特见解。

书中详细描述了王澍的设计理念,包括对于空间、材料和人文环境的思考。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王澍的设计思路和创作过程。

参考文献二:《王澍的传统与创新》这本书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出发,对王澍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

书中提到了王澍对传统建筑的重视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他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通过对王澍作品的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设计思想和创作原则。

参考文献三:《王澍的建筑哲学》这本书探讨了王澍的建筑哲学观点和他对建筑师角色的理解。

书中提到了王澍对于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文的关系的思考,以及他对建筑师社会责任的看法。

通过对王澍的访谈和演讲的整理,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观点。

参考文献四:《王澍与当代建筑艺术》这本书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王澍的作品。

书中提到了王澍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对于美的追求,以及他如何通过建筑创造出独特的空间和体验。

通过对王澍作品的艺术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设计理念和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五:《王澍的城市规划理念》这本书介绍了王澍在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书中提到了王澍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的思考,以及他如何通过规划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人居品质。

通过对王澍城市规划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规划理念和实践经验。

通过以上参考文献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王澍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和学者,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建筑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建筑的创新思考,使他成为当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

《兰亭论辩》研究综述

《兰亭论辩》研究综述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214《兰亭论辩》研究综述吴玉花(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兰亭论辩”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讨论,各学者从版本、思想、书法等的各方面进行研究。

千百年来,作为书圣,王羲之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一直是书法家们必学的范本,大量地被临摹、传拓,化身千万,就像是有了独立的生命力,与东晋以来的中国书法史相始终。

不仅如此,《兰亭序》对中国文学、绘画、雕塑、建筑、文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邻邦日本、韩国等国的书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见,对于“兰亭论辩”的梳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兰亭论辩;兰亭序;综述“兰亭论辩”是新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关于《兰亭集序》真伪的讨论,曾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

首先,关于对《兰亭集序》真伪的讨论,并非始于近现代,清代书法家李文田就曾质疑过,但是终究人微言轻,而且《兰亭》客观上高超的书法地位没有被重视。

20世纪60年代,随着“文革”的深入,郭沫若先生的学术思想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因素。

他认为《兰亭集序》并非出自王羲之之手。

后来陆续有人从《兰亭集序》的版本、文字、书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它的真伪,于是关于“兰亭论辩”的研究便开始了。

一、“兰亭论辩”关于版本的研究1965年,郭沫若曾发表文章声称《兰亭集序》无论从书法还是文章上来说都不是出自王羲之之手。

这篇文章一经发出便立即遭受到不少学者的强烈反对。

郭沫若先生之所以发表此言论是根据当时南京地区出土的王兴之夫妇、谢鲲等数方墓志上的书法都是隶书体这一基本情况推论而出的。

对于郭沫若发表的文章,高二适研究员提出不同主张。

郭沫若在看了高二适研究员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之后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后写出《驳议》的商讨,这是报纸期刊有关《兰亭集序》版本的研究。

仿《兰亭集序》而作的《金谷时序》,两者字数相差无几。

今传《兰亭集序》的字数比其多一百六七十字,是《金谷时序》的一倍。

曲水兰亭 风雅古今——论东晋兰亭雅集之传播效果

曲水兰亭 风雅古今——论东晋兰亭雅集之传播效果
虽都 是官僚 , 然 皆以文人 身份 , 故能 “ 屡 迁其 坐” ; 地 点金 谷 别墅 , 以清泉茂林的 山水 之美 、 鼓 吹递奏 的音乐之 美为饮 宴
值得注意的是兰亭雅集 的时间在上 巳节 。自此之后 , 上 巳由汉仪“ 季春上 已, 官及百 姓 皆禊 于东 流水上 , 洗濯 被除 ,
论 东晋 兰 亭雅 集之 传 播 效果
王友群 , 丁太勰
( 1 . 安徽 师范大学 传媒 学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3 ; 2 . 浙江越 秀外 国语 学院 , 浙江 绍兴 3 1 2 0 0 0 )
摘要 : 东晋永和 九年 上巳节 , 王羲之等人在 兰亭雅集 , 留下 了两篇序 文和 3 7首兰亭诗 。如果从后代传播 效果上
了兰 亭 雅 集 的 文 化 传 播 。
关键词 : 兰亭; 文人 雅集 ; 上 巳; 意 象; 兰亭序 帖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4 3 1 O ( 2 0 1 4 ) 0 3 —0 1 4 2— 0 5
东晋永和 九年上 巳节 , 王羲 之等人 的兰亭雅集 , 留下 了
兰亭 雅 集 秉 承 了 金 谷 雅 集 的程 式 , 在 风 景 明 秀 的 江 南 之
两篇序文和 3 7首兰亭诗。兰亭雅集在后代 的不 断传播过 程
中, 逐渐形成 了文人雅集 的范 式 , 雅 化 了上 巳习俗 的文化 内 容,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 符号 与意象 , 兰亭 也成为 后世文 人 浪漫的文化记 忆。而 王羲之 《 兰亭集 序》 行 云流水 、 令 人 叹 为观止的书法 则加 速了兰亭雅集的文化传播 。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虽然兰亭雅集直接渊源于金谷宴集但是从传播的角度看由于王羲之枟兰亭集序枠思想深刻文辞优美抒情浓郁加之行云流水的隽逸书法特别受到后代文人雅士的垂青从而形成了上巳节文人雅集的既定范式

兰亭论坛——国内外专家共同揭示王羲之的真相

兰亭论坛——国内外专家共同揭示王羲之的真相

兰亭论坛——国内外专家共同揭示王羲之的真相4月22至23日,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兰亭论坛——王羲之的真相,在王羲之的家乡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风景区兰亭书法博物馆举行。

本论坛分别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和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主持,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秘书长潘文海致开幕词。

参加论坛的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陈洪武、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著名学者水赉佑、张天弓、徐本一、陆明君、朱培尔,以及分别从甘肃、安徽、山东、江苏等地赶来青年学者共同出席了论坛。

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五位王学专家进行讲座。

来自日本京都教育大学•四国大学名誉教授杉村邦彦,他讲座的题目是《王羲之尺牍发问》。

首先以藏于日本的王羲之《丧乱三帖》中《二谢帖》帖语为例,解读王羲之的尺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残损和摹拓是剪接等原因,导致文字无法释读。

并且对帖语中提到的一些字句进行增补、演绎、推理,揭示王羲之此帖的真相。

其次,又对王羲之的尺牍《初月帖》、《寒切帖》的书写年代进行了考证,并根据帖文及书写风格推理出此二帖应写于永和元年八月至升平元年六月之间。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讲座的题目是《右军书法是魏晋新体——谈兰亭论辩》。

王连起提出当年郭沫若发起的兰亭论辩除了其复杂的政治背景之外,郭沫若以南京出土的六朝隶书墓志来否定王羲之《兰亭序》的存在,实质上就是把书法大家的字与一般书者之字等同,是非常大的错误,兰亭论辩实质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

王连起论述了王羲之书法是魏晋新体,阐明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玉池,他的讲座题目是《<万岁通天帖>所提出的问题》。

王玉池首先谈到因为《万岁通天帖》的来源可靠,所以是王氏书法的真实面貌,是后世研究者和学习者不可多得的材料。

《万岁通天帖》中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人的书迹,从点画形质到字体结构已经出现“斜画紧结”之态势,由此提出这些特征对北朝书法的影响。

透析“兰亭论辩”

透析“兰亭论辩”

透析“兰亭论辩”2019-09-22“‘兰亭论辩’是建国以后书法理论界发动的⼀场声势浩⼤的学术研讨活动。

尽管‘兰亭论辩’使我们看到许多不⾜,其中有许多⽂章程度⼀般,甚⾄误会乃⾄缠杂不清,但我们还是愿意指出,在建国以来的书论史或者更扩⽽⾔之,在康有为以来的书论史上,兰亭论辩仍然堪称是⼀座了不起的理论丰碑”(陈振濂《近现代书法史》)。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界的⼀位通才,他在近现代考古学兴起这样的⼤背景下,以思辨的眼光寻绎着传统的枝枝蔓蔓。

东晋王谢家族墓志的出⼟使他的眼前⼀亮,他知道这⼀信息的价值与内涵。

没多久,其发难之作《从王谢墓志的出⼟到〈兰亭序〉的真伪》⼀⽂在《⽂物》杂志1965年第6期刊出。

这篇洋洋两万余⾔的论⽂从考古学、书体、⽂字、书法史乃⾄章法诸⽅⾯论述《兰亭序》决⾮出⾃王羲之之⼿,⽽系隋代智永的伪托。

由于郭沫若本⾝的地位,提出问题的重⼤,还有其论⽂的条分缕析、⾼屋建瓴,这⽆疑为20世纪60年代相对沉寂的学术界注⼊了强有⼒的兴奋剂。

⼀⽯激起千层浪,于是各路对书法有兴趣的学者纷纷亮相,撰⽂⽴说,或赞成或反对,将对《兰亭序》以⾄东晋书法、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推向⼀个新的理论⾼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论辩中,倡辩者郭沫若及其⽀持者宗⽩华、启功、史树青等认为《兰亭序》系伪作;反对者⾼⼆适、章⼠钊、商承祚则研究认为《兰亭序》决⾮伪托。

四⼗年过去了,《兰亭序》的真伪问题虽然注定是⼀场没有结局的论辩,但它带给学术界的思考与启⽰是多极的。

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郭沫若敢于否定已千古定论的“天下第⼀⾏书”?为什么在20世纪60年代,那个学术研究相对狭隘的时期,却可以将对《兰亭序》的研究推向⼀个难以逾越的⾼度?这次影响深远的“论辩”到底给当代书坛带来哪些有益的启⽰呢?⼀、论辩的疑古精神也许没有⼀个偶像像书法史上王羲之这样稳固了。

展开中国书法史绵延绚丽的画卷,我们可以信⼿拈来:南朝⽺欣《采古能来书⼈名》⽈:“王羲之,晋右将军,会稽内史,博精群法,特善草⾪。

王澍作品分析

王澍作品分析

主要作品
•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室内钢筋条做垂帘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的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咖啡厅主入口坡道通向屋顶各种通道的交接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茶室其一室内不规则窗的开启通往入口的小径入口立面是大尺度土花格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茶室其二茶室室内水景入口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管理用房的入口随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观管理用房宁波博物馆宁波20052008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第一展厅的 “天籁之音” 音效装置区, 12个高科技音 罩将播放出高 清晰度的自然

音,表现出中 国农历中二十 四节气的田园
之声。
立面图
剖 面 图
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古老的“瓦爿” 墙

《兰亭序》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兼论兰亭文献资源的集聚和开发利用

《兰亭序》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兼论兰亭文献资源的集聚和开发利用
晰了 《 兰亭序 》研 究的取 向。 “ 兰亭学 ”概 念
种历 史将 自身物 化成地表 场所 环境 的过 程 。历 史文献
明 白无 误地 告诉我们 :今 兰亭非 晋兰亭 。但人们 为什 么 反而趋 之若 鹜 ,高 度认 同?这是 一种独特 的兰亭 文化 现 象 。人们不 断地对 兰亭 给予 人文 叠加 ,使 它 “ 发 展到 承 载着 晋圣 、书法 、曲水邀欢 等地 域文化 活动 的场 所 ,乃
《 兰亭序 》的研 究传统 成为 兰亭 的一种 文化现 象 , 在 当代更 是方 兴未 艾 。其 高潮 当数 1 9 6 5 年5 月 由郭 沫若 发起 的 、高二 适 、章士钊 、宗 白华 等人 参与 的 “ 兰 亭论
亭 之分 ,著名 地理 方志学 家陈桥驿 先生 以前人 著录 为基 础 ,对 此作过 全面 的梳理 和考证 。他在 《 兰亭 及其历史
部 分文 献则是 围绕对 《 兰亭 序 》祖 本 的猜 度 和临本 的研
究 而产 生和衍生的。
关 于 兰 亭 , 历 史 文 献 中 有 晋 兰 亭 、宋 兰 亭 、 明 兰
批 考订 研究 《 兰亭序 》的学 术成果 ,其 中卞永誉 的 《 式 古堂书 画汇考 ・ 禊贴 》、翁方钢 的 《 苏米 斋兰亭考 》 、吴 高增的 《 兰亭志 》等 ,对后人的研究颇有影响 。
文献 》一文 中 ,引 《 浙江水 注 》等 方志 文献 ,对 历史 上
兰亭 的地址变 迁和重 修作 了系统介 绍 。这种迁 建 、重修
5 4 浙 江档 案 2 01 5 / 9
辨 ”。尽 管这场 论辨 因毛泽 东 的关注 、康生 等人 的干预
2 0 0 0 年9 月 ,苏 州大 学 出版社 编辑 出版 了 《 兰亭 论

细读《兰亭》,致敬书圣:古典书画群师友讨论辑帖

细读《兰亭》,致敬书圣:古典书画群师友讨论辑帖

细读《兰亭》,致敬书圣:古典书画群师友讨论辑帖无竟寓:上图中,从我用红圈儿标示的“永和九年”的“九”字这两处看,很明显,神龙本兰亭(即冯摹本)是双钩填摹本。

这个“九”字的两处边缘勾线尚在,里面的墨色没有完全填满。

伍勇:察微洞幽!陈漫之:老实说,就个人理解,觉得冯摹本本无甚可学之处,徒然助长学书媚俗习气,较褚虞临本差之远甚。

若喜遒劲而妍丽,不如学智永千字文。

况冯不过是书匠,摹本徒取妍媚之态,其中有些字笔与笔之间的连接没有道理,反误导人,尤其初学者。

若以一书匠所描摹,俯首膜拜,何其蒙昧!伍勇:不敢苟同。

鹿芸薇:冯摹兰序里面还有很多入笔分叉的情形,很多还是方向不同的,如“嗟”“亦”二字,我用气泡在图中标了出来:陈漫之:里面这样的情形真是很多的。

陈亦刚:柯老师,我认为那个不是双勾没填满所致。

无竟寓:那是怎么形成的呢?陈亦刚:那是在模拟王羲之的用笔开叉处。

当时是硬毫,大概是有心的,容易出这种现象。

如下图所示“歲”、“事”等字:无竟寓:确实,我用鼠须笔或紫毫笔的时候,就发现这种开叉是很容易出现的。

但上面那个“九”字中未填满墨的轮廓情形,好像不是因为笔锋状况自然形成的。

于钟华:唐人双钩填廓和工笔画的成熟是同步的,究其实质,它就是工笔画,无非工笔画的对象是人、物等,而它的对象是書法作品。

陈亦刚:柯老师,咱们用的笔制作工艺已大不同,于钟华兄详细谈过这点。

无竟寓:那是自然,古今制笔工艺不同。

只是今天如果用紫毫或鼠须笔的话,即使是现代工艺做的,它那个毛的特性还是一定程度上更接近王羲之所用笔的毛性,所以还是可以明显感觉到神龙本兰亭的分叉是自然的。

而用现在流行的狼毫或羊毫,是很难出现这种分叉的。

陈亦刚:是的。

鹿芸薇:据我用分叉笔的经验,我倒觉得恰恰刚入笔时,当时王羲之写兰亭所用的笔是无心的笔吧,因为都分到叉上去了,一旦写起来又抟为或聚为实心了。

陈亦刚:用无心笔写,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总之那些细节是笔锋分叉造成。

无竟寓:分叉主要是由古今笔的不同导致的,但是那个“九”字的情况跟分叉不一样,显然是双钩填摹带来的。

书论:【清】王澍《论书剩语》

书论:【清】王澍《论书剩语》

书论:【清】王澍《论书剩语》古人学书皆有师传,密相指授。

余学之五十余年,不过师心探索,然古人之旨可得而窥。

又年来纵意模古,心所通会,往往条书纸尾,检括合者并录成卷,名曰《论书剩语》,附见卷末,期以就正有道云尔。

执笔执笔欲死,运臂欲活;指欲死,腕欲活。

五指相次如螺之旋,紧捻密持,不通一缝,则五指死而臂斯活;管欲碎,而笔乃劲矣。

作蝇头书,须平悬肘高提笔,乃能宽展匠意。

字渐大,则手须渐低。

若至擘窠大书,则须是五指紧撮笔头,手既低而臂乃高,然后腕力沉劲,指挥如意。

若执笔一高,则运腕无力,作书不浮滑便拖沓。

学欧须悬腕,学褚须悬肘;学颜须内钩,学柳须外捩。

运笔世人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柳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

所谓中锋者,谓运笔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唯意所使,及其即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

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

至以秃颖为中锋,只好隔壁听。

又世人多目秃颖为中锋,非也。

历观唐、宋碑刻,无不芒铩铦利,未有以秃颖为工者。

所谓藏锋,即是中锋,正谓锋藏画中耳。

徐常侍作书,对日照之中有黑线,此可悟藏锋之妙。

“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世以此语举似沉着,非也。

此正中锋之谓。

解者以此悟中锋,思过半矣。

笔折乃圆,圆乃劲。

“劲如铁”、“软如绵”,须知不是两语。

“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

使尽气力,至于沉劲入骨,笔乃能和;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

故知和者,沉着之至,非软缓之谓;变化者,和适之至,非纵逸之谓。

结体欲紧,用笔欲宽,一顿一挫,能取能舍,有何不到古人处?解得顿挫,斯能跌荡。

指如悬槌,笔如死蚓,岂有是处?“古钗脚”不如“屋漏痕”,“屋漏痕”不如“百岁古藤”,以其渐近自然。

颜鲁公“古钗脚”、“屋漏痕”只是自然。

董文敏谓是藏锋,门外汉语。

“钗脚”、“漏痕”之妙,从生入,从熟出。

束腾天潜渊之势于毫忽之间,乃能纵横潇洒。

不主故常,自成变化。

然正须笔笔从规矩中出,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唯一局。

试论《兰亭序》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试论《兰亭序》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试论《兰亭序》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作者:任世忠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4期关键词:《兰亭序》;现代性;时空维度;历史僭越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于浙江绍兴兰亭“修禊”,并由此写出了被后世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在历史上,有关《兰亭序》的辨伪、争论难以计数。

特别是“兰亭论辩”,更是中国学术史、书法史及美学史中绕不过的典型案例。

本文论述并未陷入前者窠臼而束缚于那些悬而未决的“论辩”中,相反通过更换一个崭新的角度,把它放置于当代文化的语境中去反思,尝试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其现实与历史意义进行阐述和反思:去探索王羲之一千多年前的《兰亭序》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一、《兰亭序》及“二王”书风的历史僭越从古至今,对《兰亭序》及“二王”书风的评议大多是围绕“尚韵”“韵致”这一审美主题展开,历代文人墨客对其审美基质的继承和发扬也似乎逃脱不掉这种定调。

尤其是在两宋、明末清初时期,《兰亭序》的内在品质一以贯之于“宋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及王铎、徐渭的艺术表现中,最终形成了不同审美风格的面貌。

这并不意味着唐代、明代及清末近代以降的书法家对《兰亭序》持否定、贬斥的态度。

相反,唐代褚遂良,元明时期的赵孟、董其昌,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众多遗老、文人,如白蕉、沈尹默等人,皆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作品为至宝。

私认为,他们对《兰亭序》的崇拜程度甚至远远超越了前者,以至于在形质、表象上都不敢随意越“雷池”一步。

恰恰因为如此,后人对《兰亭序》的创造性转化备受影响。

假如从书法史的视角来审视《兰亭序》的话,那么清代之前可将其归为繁盛时期,清代便是其式微时期。

这一界定标准存在的依据仅仅是一种历史事实描述,绝无厚此薄彼的主观判断倾向。

因为,《兰亭序》与“二王”书法风格的表达之所以不尽相同,皆因为两者诞生于不同的历史年代,两者各自的书风与各自时期遥相呼应。

艺术恰恰是一种主体性的自我解读。

而这一解读怎能轻易逃脱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观照呢?[1]100《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王澍有关《兰亭》传本研究略论

王澍有关《兰亭》传本研究略论

王澍有关《兰亭》传本研究略论
白福春;袁丁;耿晓宁
【期刊名称】《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引用大量史料,论述王澍有关<兰亭序>传本的研究成果,并就传本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3页(P122-123,138)
【作者】白福春;袁丁;耿晓宁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34;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34;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2
【相关文献】
1.诗意的建造——王澍及其建筑创作观念研究 [J], 代锋
2.城市空间与文化认同——略论王澍 [J], 李鸿宇
3.材料肌理在建筑外立面的应用研究——以王澍文村改建方案为例 [J], 胡佳; 邹香宇
4.王澍与隈研吾东亚建筑师写作策略微观个案研究 [J], 朱剑飞; 张璐; 孙成
5.王澍隶书观研究 [J], 文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王羲之兰亭序作品的评价

对王羲之兰亭序作品的评价

对王羲之兰亭序作品的评价兰亭序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力。

那么,人们对兰亭序是如何评价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兰亭序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作品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王羲之兰亭序评价

王羲之兰亭序评价

王羲之兰亭序评价兰亭集序是我国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一,它的这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那么,人们是如何评价兰亭集序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兰亭集序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序的历史评价《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

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

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历代有关《兰亭序》评语集萃宋黄庭坚:《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于心,会其妙处耳。

宋米芾: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发;群贤吟咏无足称,叙引抽毫纵奇札;爱之重写终不如,神助留为万世法;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昭陵竟发不知归,摹写典型犹可秘;彦远记摹不记褚,要录斑斑纪名氏;后生有得苦求奇,寻购褚摹惊一世;寄言好事但赏佳,俗说纷纷那都有是。

元赵子昂:余北行三十四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七日书。

王澍书论《书法杂言三十四则》

王澍书论《书法杂言三十四则》

王澍书论《书法杂言三十四则》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有腾跃跌宕之势,生意出焉。

笔居指半,则掌实,如枢不转,笔不自由,乃成棱角,字则死矣。

凡欲书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常令意在笔前,斯善矣。

善学书者,起初不必多费楮墨,但取古人之书熟视之,闭目而索之于心,若有成字在前,然后举笔而追之,始得其一二,既得其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

右军为书,暮年更妙,盖思虑通达,志气平和,不激不励,风规自远。

子敬而下莫不竭尽精力,加功深造,卒之工拙不侔,亦缘性情异也。

行草须悬腕,大草书须悬臂,则笔势无限也。

五指撮管顶,可大草书。

指实则节力均平,掌虚则运动便易。

或恬淡雍容,内含筋骨;或折挫飘逸,外跃锋芒。

点画撇捺,屈曲转折,须尽一身之力运之。

字有缓急,如“鳥”、“馬”、“焉”等字,横直画须迟,下四点宜急。

钟、王、虞、永多用篆体,欧阳、褚、薛多用隶体,张颠多用偏拂法。

学楷书,既囫囵学,又须拆开学。

囫囵以学其结构,拆开以学其笔法,则字学易成。

楷书贵修短合度,意态完足。

字形本有长短阔狭,大小繁简之不齐,但能各就本体,尽其形势则佳。

强使齐之,便不自然矣。

草书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临古人书,不必沾沾学其形势,唯求肖其骨力,及得其骨力,则形势自生矣。

古人用笔皆有意义,虽写真楷,而常出入于篆隶八分,时兼用飞白章草,故其书法能变化不测也。

书小字,用笔着墨止宜三分,不可深浸,浸深则毫弱无力。

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润燥相匀,润以取妍,燥以取险。

墨浓则笔滞,墨燥则笔枯,墨淡则乏神采,水太润则肉散,太燥则肉枯。

干研墨,湿点笔;湿研墨,干点笔。

凡作书不可自磨墨,令手战,筋骨木强,是大忌也。

磨墨不得用砚中水,令笔涩墨滞,新汲水为佳。

砚池宽而面细,每夕一洗,则水墨调匀,骨肉得所。

端石取细润停水,歙砚唯取发墨,兼之则尤妙也。

书刚纸用软笔,书柔纸用硬笔。

米南宫曰:“无垂不缩。

书法艺术美及其传播现状初探——以《兰亭集序》为例

书法艺术美及其传播现状初探——以《兰亭集序》为例

书法艺术美及其传播现状初探——以《兰亭集序》为例文◎顾陶淘摘要: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美于笔若游龙、落笔惊云的书法形式,也美于俯仰天地、情随事迁的落拓潇洒。

该文通过探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美,阐明当前书法艺术传播与艺术审美欣赏存在的问题,以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兰亭集序、书法、艺术美、书法传播正文《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兰亭集序》作为中国书法的代表虽然并不全面,但已可见一斑。

《兰亭集序》局部(一)一、从《兰亭集序》探书法艺术之美艺术美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以《兰亭集序》为例,王羲之通过行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作品寄托着他的审美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的思考。

作品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表达,书写的是会稽山阴兰亭集会的放浪形骸和拒绝平庸、死生虚妄的精神境界。

1、客体形式之美诗仙李白赞道:“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王羲之的行书仅一个字就有千万种变化,《兰亭集序》的全稿共有二十一个“之”字,字字不同。

一个个“之”字潦草风流,似断似连,勾连不断,参差错落,顾盼有情,除了笔力炉火纯青的精彩,更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意外。

王羲之的用笔笔锋遒劲有力,行字间如江水浩浩汤汤一笔而就,神笔融畅。

线条横折撇捺勾转自如,曲中有直,章法自然,流畅雄健,力度收放自如,徐疾、浓淡,起止波折。

众字成章,错落有致,纵横有度。

书法不仅仅只是墨色的字,字的灵动固然重要,无字之处也不可忽视。

留白与笔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若将一幅书法作品比作棋盘,墨字为黑子,留白即为白子,落子之人便是艺术家,只有黑白对垒、旗鼓相当,才能称得上是一局好棋。

同理,只有疾徐有致、张弛有度,才能够完整地展示书法的艺术魅力,无笔墨之处与落笔之处虚实有序,才能表现出书法艺术的神韵和灵气。

2、精神世界之美书法艺术美除形式外,书家的精神世界更值得品味。

大师解读————王澍及其作品分析

大师解读————王澍及其作品分析

大师解读————王澍及其作品分析摘要新一代大师王澍作为中国第一位普里兹克建筑学奖获得者,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其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本文将对大师王澍及其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其背景环境以及他的主要作品分析来理解他对于建筑的观点,从而深入大师的思想,了解大师的深度。

关键词背景观点材料研究后现代主义内容提要一、从经历看王澍王澍背景很特别。

现在中国主流的建筑师大部分在国外留学,有国外背景。

王澍是一直在国内,他走的路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王澍是一个责任化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有紧密联系。

我想王澍获奖后,对中国建筑界从新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财富,不要再跟着西方建筑界后面施恩佳慧。

对这种风气是一个很好的扭转。

对不是出国镀金的建筑师们,给他们一种鼓舞和信心。

但是我觉得对于王澍他的成功是一个特例,并不普遍。

因为如今建筑界的主流是:名校出身——出国镀金——回国实践——作品展示——媒介宣传。

王澍有自己的机缘,他能坚持不走寻常路是不多见的。

王澍建筑生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与辨别能力,学会在适应的条件下正确学以致用,将其优势以及思维方法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对其不适应性要保持理性的头脑,做出自己的评判,让自己的设计更合理更有意义,为自己的建筑师生涯描绘一幅美好蓝图。

二、王澍----建筑之我见(王澍建筑观)1、王澍: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

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

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

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时期 , 赵孟 叛 曾言 :
明朝后期的风气 ,兰亭》 《 在书家的眼 中依然 占有 十分重要 的 地位 。王澍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 , 其一生除 了在 《 兰亭》 的书法学 习上用功颇深外 , 其书论 中亦对《 兰亭》 的传本倾 注
了大 量 的 心血 。
千澍 , 字若林 , 号虚舟 , 又号虚舟子 、 竹云等。 江苏金坛 人, 后徙无锡 。生 于清康熙七年 (6 8 , 16 )康熙 五十一年 (7 2 进 1 1)
金 华 王 稀 云 :《 亭》 “兰 自唐 以后 分 为 两 派 , 一 出 于褚 河 其 南 , 为唐 本 ; 一 则 出 于 欧 阳率 更 , 为 定 武 本 。 余就 所 见 是 其 是 ”
亭》舟过嘉兴 ,至舁山, , “ 大风覆舟 , 行李 皆淹溺无余 , 彝斋( 赵 孟坚 自号 ) 立浅水 中, 手持此帖示人 日 :《 ‘兰亭》 在此 , 余不 足
南 宋 重 刻 本 定 武 本 、 吴 兴 临 本 ; 派 9种 为 : 上 本 、 氏 赵 褚 颖 米
复制 。随着《 兰亭》 的不 断大量复制 , 历代专门研究《 兰亭》 版 本并 写出著作 的也 不乏人 。如宋桑世 昌有 《 兰亭考》 宋 俞松 、 有《 兰亭续考》 吴帅卿有 《 、 兰亭考辨》 清翁方纲 有《 、 苏米斋 兰 亭考 》清 曾廷美有《 、 禊帖绪余》 到了清朝 , 。 收藏《 兰亭》 成为 时 尚。 甚至 以此名室 、 名斋 。 如赵执端有“ 宝兰堂” 齐学裘有 “ 、 宝 禊室”张兴斋有“ 、 宝禊斋” 。有 的学者还直接将收藏《 兰亭》 种
介 吾 意也 。’ 因题 八 字 于 卷首 云 : 陛命 可 轻 , 宝 是 保 。”【 至 ’ 1 正 l
是由于社会上 对《 兰亭》 书法的宝爱 ,兰亭 》, 并通过 临写 、 钩摹和刻揭等手段 被广泛 、 大量
欧得八种 , 褚得 九种 , 褚 以外别派仅得三种 , 兰亭》 欧、 《 变态 大略 已尽 , 固用宣德笺精心摹勒 , 合为一卷1 5 1 。 王澍把其临摹的这 l 2种《 兰亭 》 予以划分 , 欧派 8 为 : 种 定武真本 、 阳本 、 东 国学本 、 上党本 、 枕本 、 玉 贾秋壑玉枕本 、
数列 为斋 名 。如 陈 元 禄 有 “ 二 种 兰亭 精 舍 ” 金 武祥 有 “ 十 、 二百 兰 亭 汉晋 砖 室 ”吴 云 有 “ 百 兰 亭 斋 ” 、 二 。清初 的书 学 思 想 禀 承
袖珍 本 、 阳宫 本 、 洛 婺女本 、 张界奴本 、 神龙 本 、 良常 于 氏藏 本、 米元章临本 、 宋高宗 临本 ; 别派 3种 为冯 承素本 、 慈溪姜 氏本 、 开皇本 。 这些 《 兰亭》 的拓本是一生中所见 到的本子 , 其 实《 兰亭》 的摹刻本何止 于此 。 我们知道王羲之书法《 兰亭序》 在唐代盛极一时 , 传世 的摹本有 褚遂 良、 冯承素 、 欧阳询 的摹 本。 宋代沿 唐代 旧制 , 《 对 兰亭》 亦奉为至宝 , 官府 民间争相摹 刻多至百余种。 南宋绍兴以后 ,兰亭 》 《 的翻刻 、 收藏达到了鼎
于世 。王澍对于《 兰亭》 传本 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于 :
谢 氏处见之 , 陆国瑞携 至松 江, 后 因得再 三披 阅, 并录其 目,
真 传 世之 宝也 [ 7 1 。
1 《 兰亭》 的传本研究
清初的书坛 , 书法 大 家仍 把 《 兰亭 》 为 行 书 ( 行 楷 书 ) 奉 或
据元末明初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 载
《 亭 》 百 一 十 七 刻 , 褫 作 十 册 , 宋 理 宗 (25 兰 一 装 乃 12 — 16 ) 2 5 内府 所 藏 , 板 内盖 有 内府 图 书钤 缝 玉池 上 , 归 贾平 每 后 章 。至 国朝 有 江 南 , 十余 年 之 间 , 又 易数 主 矣 。往 在 钱 塘 八 凡
【 关键词]- Y澍
【 类 号 ] 262 分 G 5.
由于唐太宗 的尊王 , 自唐 代始 , 王羲 之的书法 受到全社
会 的普 遍 推 崇 。 据载 , 宋末 宗 室 赵 孟 坚 ( 子 固 ) 一 定 武 《 字 宝 兰
的典范。在论述学书方法及范本选择时 , 往往将其列作首选 对象[ 4 1 。王澍一生临古不辍 , 在研习《 兰亭》 王澍不拘于一 时, 个传本 , 而是就其所见 , 都~一临摹 , 且均作 出详细 的考证和 论述。王澍 在其《 竹云题跋 ・ 兰亭二十种 》 中言 :
图书馆 学刊
2 1年第 2期 01
TUSH U G U A N X UE K A N o . , l N 2 2O I
王澍有茭《 兰亭》 侉本研究略论
白福春 袁 丁 耿 晓宁
( 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 , 辽宁 大连 1 3 ) 0 4 1 6
[ 摘
要】 引用大量 史料 , 论述王澍有关《 兰亭序 》 传本的研 究成果, 并就传 本的特点等 问题进行 了分析 。 《 兰亭序》 版本 版本学
土, 乾隆 八 年 (7 3 卒 ( 说 乾 隆 四年 卒 )享 年 7 口 14 ) 一 , 6岁 。王 澍
《 兰亭》 当宋末 南渡 时, 帖, 士大夫人人 有之 。石 刻既 亡,
江 左好 事 者 , 往往 家刻 一 石 , 虑数 十 百本 [ 无 6 1 。
是清代著名 的书法家 , 他一生临古不辍 , 著述颇 丰。著有 《 淳 化秘 阁法 帖考正》 0卷 、古 今法帖考 》 卷 、论书剩语 》 卷 、 1 《 l 《 1 《 云题跋》 、虚 舟题 跋》 O卷 、虚舟题跋补原》 竹 4卷 《 l 《 3卷 、论 《 书剩语 》 卷 、翰 墨指南》 1 《 两卷 , 并辑 有《 兰亭} 2册 、积书岩 1 《  ̄} 0册 , 有其本人手 书的《 良常楷 书( 书剩语 ) 留传 d6 i 且 王 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