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缘何沙化:1930年代美国大平原和1990年代内蒙古的比照分析

合集下载

【教育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同步测试题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同步测试题学习精品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1. 防治荒漠化,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土地荒漠化,既有工业化进程的原因,更有贫困导致的破坏。

因此()①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预防为中心②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中心③因地制宜防治荒漠化,不仅要因自然地理的“地”,还要因当地社会经济现状的“地”④只有先富起来,才能再去治理荒漠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2. 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发展成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A.河套平原B.宁夏平原C.河西走廊D.成都平原3. 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气候异常B.人类活动C.雨量的变化D.干旱环境4. 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5. 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A.水资源B.石油资源C.天然气资源D.太阳辐射能6. 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B.塔克拉玛干沙漠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D.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7. 关于荒漠化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都是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B.我国“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的实施,可以彻底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C.由于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而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又不高,所以不适合采用这种措施D.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沙拐枣、马尾松等都是优良固沙植物8.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9. 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A.以荒漠为主B.以草原为主C.以森林、草原为主D.以草原、荒漠为主10. 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雨年利于荒漠化的发展B.岩石裸露有利于风沙活动C.气候因素决定荒漠化的发展D.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11.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B.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C.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D.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12. 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D.分布在河流上游13. 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日数、干旱的天气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14.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研究——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研究——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摘要 20世纪70年代被美国史学家称为美国的“环保十年”。

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环境保护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日益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政策制定的焦点之一。

美国国会、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在这一时期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案,基本形成了目前美国主要的环境政策。

对这一时期美国的环境政策进行分析对我国的环境事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将“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的制定”作为核心问题来研究,试图通过引入多源流分析理论,从政策过程理论分析视角看待美国环境政策的变化,并对政策实施的影响加以客观评述,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提出具体的建议。

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美国环境问题、政策过程理论和多源流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思路及有望实现的创新;第二章主要全面地介绍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的分析模式,包括多源流理论的思想基础、核心框架及理论的发展完善;第三章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概述;第四章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三条源流及其汇合出发,对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政策制定动因进行具体分析;第五章最后结合我国环境政策的实际情况,包括我国环境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基本特征,总结出对我国环境事业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 联邦政府; 环境政策;多源流理论AbstractThe 1970s marked an “environmental decade”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Since the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 focal point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agenda, especially in those post-industrial countrie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time, federal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ills. These bills are the foundation of exist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is on the troubles and progress of the American environmental policy making woul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to those countries with a shorter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U.S.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1970s in a perspective of the multiple s treams theory. Four parts describe, at the macro level, the U.S. environmental policy process in 1970s in terms of problem stream, policy stream, political stream and their “coupling”, respectively. Finally, this study make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our country, in combination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general introductions as the opening badge,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selecting the topic, the research field;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the theory of multiple streams,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research framework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the third part, generalizes concrete content and implementing effect of the U.S. environmental policy in1970s; the fourth part, based on the studies and analyses mentioned above, applies the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problems, politics and policies) in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1970s;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ir enlightenment for our country i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combining the actual environment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Keyword: the U.S. ; feder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olicy; multiple stream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土地沙漠化的实例

土地沙漠化的实例

土地沙漠化的实例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陆地水分年平均缺乏最小25%,并伴有风蚀、水蚀等自然现象,以及人为因素的综合结果,导致土地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损失的一种灾害性现象。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关于土地沙漠化的实例。

1. 内蒙古草原土地沙漠化内蒙古草原位于我国北方辽阔的区域,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少,以及人为的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等问题,导致内蒙古草原逐年沙化。

沙漠化的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已经严重影响草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

2. 甘肃沙漠土地沙漠化甘肃省沙漠占该省全土面积的80%,其中包括漫长的半干旱带,降水非常少,气候干燥。

再加上炎热的夏天和强风带来的侵蚀,所以甘肃省的沙漠化问题非常严重。

目前甘肃省已经成为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的一个省份之一,严重制约了附近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3. 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我国的西北干旱区分布范围广泛,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等地。

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少,间隔时间长,土地不断受到风蚀和水蚀等自然现象的侵蚀,所以导致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非常严重。

这对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会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气候等问题带来严重的影响。

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地区,由于其处于半干旱和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同时,人为开垦、过度放牧等问题也使得该地区的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这些问题已经促使黄土高原的土地沙漠化加剧。

总之,土地沙漠化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土地等,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土地资源的价值逐渐显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 支撑。此外,技术的进步也加速了土地利用变化。例如,遥感技术的出现使得土 地利用变化的监测和规划更加精准。最后,人口因素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 要因素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迁移,城市的用地需求也随之增加,推动了 城市用地的扩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将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放在世界背景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土地利用 变化具有独特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且存在着粗 放式开发和过度开垦等问题。但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土地利用变 化的管理和规划方面又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在土地利用规划 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2、内容多样化
90年代后,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报纸副刊的内容也日趋多样化。各类文 艺、文化、科技、体育等不同类型的副刊涌现出来,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3、经营市场化
3、经营市场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报业市场化的推进,报纸副刊的经营也逐渐市场化。一 些副刊开始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广告和发行来获得收入。
谢谢观看
如何应对婚姻状况变化带来的问题
结论总的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婚姻状况的变化是复杂多样的,既有 机遇也有挑战。在应对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出发,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促进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我们也需要继续和研究这些变 化趋势,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未来的社会发展。
引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进一步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成因,可以发现政策、经济、 技术和人口等因素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政策因素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 重要力量。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土地利用的法规和政策,鼓 励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面。

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原因是什么

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原因是什么

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原因是什么
迎着风沙进入科尔沁沙地,一座叫“塔敏查干”的流沙带500米高的沙峰上,俯瞰茫茫白沙滚滚的黄尘,不禁惊问:难道这里,过去真的被叫过科尔沁草原吗? 难道这里,真的是那位清初辅佐三代皇帝闻名天下的孝庄皇后的美丽故乡吗?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下科尔沁草原
沙漠化原因是什么。

另外,由于人们超载放牧,加上气候干旱,使得草原演变成了沙地。

在嘎达梅林“抗垦”前后,科尔沁草原就“出荒”十一次。

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为科尔沁沙地,属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风蚀沙地半固定状态为主。

目前科尔沁沙地正以每年1.9%速度在发展。

有关当局者在努力使沙漠化逆转,当尚无明显成效。

但据中国国家林业局最新监测,科尔沁沙地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75万亩。

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沙地,总面积达42300平方公里,位于东北和华北的交界地带。

我们四平西北部地区,为这块沙地的接壤处。

现在的科尔沁沙地,在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科尔沁大草原,但由于在清朝的放垦开荒,战乱和建国初期“以粮为纲”大力发展农业的作用下,科尔沁草原下的沙土层逐渐沙化和活化,再加上气候干旱,使这个秀美的大草原,演变成中国正在发展中面积最大的沙地。

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有些时期以人为因素为主,是由人的破坏造成的,也就是人们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发造成的。

科尔沁沙地系半干旱地带的温带疏林草原,属森林草原与干旱草原的。

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

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

玉门关
玉门关景观
玉门关
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阳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
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1、物资上: 中国
丝绸、瓷器、茶叶…… 香料、琉璃、胡椒……
西方
2、文化上:
中国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西方
丝绸之路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风景
统万城
中国古代农业耕稼扩张——屯田

秦朝: 西汉:轮台罪己诏 唐朝:屯田收入能解决屯军口粮一半。 宋元: 明: 清:走西口、闯关东


我国历史上北方地区,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 区农业垦殖的最终经济效果并不理想。 原因: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本身不适宜。 人类大规模开荒 粗放型的耕作。 自然环境 社会因素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景观 建筑设计示意图
中标的广州瀚
南海一号”文物揭开神秘面纱
怀圣光塔寺
路宁 文波 化第 周四 开届 幕海 上 丝 绸 之 史海 迹上路 的 见 证
泉州举行海上丝路文化节,此图 为泉州人们在德济门广场前举行 了仿古“迎蕃货”表演
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沙漠
毛乌素沙地

旧石器时代——秦汉时期——唐代——北宋— —明代——光绪末年至民国时期
毛乌 素新 月形 沙丘
乌兰布和沙漠
榆林毛乌素
乌兰布和沙漠
秦汉:屯垦戍边,置郡县。 东汉:匈奴南迁。 宋代:宋使延德:“沙深三尺,马不 能行。” 晚清:

乌兰布和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


天山北道:长安—敦煌—楼兰—乌孙—大宛— 康居 中亚 大月氏 天山南道:南路:阳关—鄯善—于阗—莎车— —疏勒—葱岭—中亚 北路:玉门关—焉耆—轮台—龟 兹—疏勒

中美西部开发历史对比

中美西部开发历史对比

中美西部开发历史对比中美两国在西部开发历史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从早期殖民地时期到现代化的发展,两国在西部开发方面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历史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之处和各自发展的特点。

一、殖民地时期的西部开发在殖民地时期,中美两国的西部地区都是边疆地带,被广大的未经开发的土地所覆盖。

在这段时期,欧洲的殖民者逐渐向西扩展,开拓和利用这些未开发的土地资源。

中美两国的殖民地时期发展有着一些相似的特点。

在殖民地时期,两国的西部开发都受到了原住民的影响。

在美国,殖民者与印第安部落的冲突持续不断,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剥夺和屠杀。

在中国,清朝政府也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了一些摩擦,但相对而言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导致大规模的血腥冲突。

不过,无论是中美两国,殖民地时期的西部开发都伴随着对原住民的压迫和剥削,这是两国西部开发历史的共同之处。

殖民地时期的西部开发都涉及到了大规模的土地清理和农业开发。

在美国,白人殖民者逐渐征服了大片的土地,开垦并种植农作物,形成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而在中国,清朝政府也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开发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源,以支持中原地区的人口和粮食需求。

在殖民地时期,两国都是以农业为主要开发方向,使得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不同之处在于,美国的农业开发主要是由私人开发者和移民来进行的,而中国的农业开发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和组织的。

这导致了美国在殖民地时期西部的开发过程更加个体化和私有化,而中国的西部开发更加集中和统一。

二、现代化的西部发展在20世纪以后,中美两国的西部地区都经历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在这一时期,两国的西部地区都迎来了重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变革,西部地区成为了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两国的现代化西部开发又有着诸多的差异和特点。

在现代化的西部开发中,美国以自由市场经济为核心,大力推动了工业和科技创新,形成了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精品)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精品)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精品)班级:姓名:分数: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读拼音,写词语。

(10分)chè dǐzhí xíng fén shāo pì jìngmó guǐsòng zàng xī shēng mù biāo二、比一比,再组词。

(10分)普(______)曹(_______)坐(_______)辟(_______)谱(______)遭(_______)挫(_______)劈(_______)饼(______)抑(_______)搏(_______)浴(_______)拼(______)迎(_______)博(_______)俗(_______)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

(15分)心____肉跳自言自____ ____ ____不安自____自受 ____涌澎湃投入眼____①波涛翻滚,互相撞击。

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________②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担不好的后果。

________③形容心神不安定的样子。

________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0分)与其……不如……只要……就……只有……才……不但……而且……①________不畏劳苦的人,________能攀登科学高峰。

②我们________继承前人的事业,________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③音乐________给人美的享受,________能陶冶人的情操。

五、按要求写句子。

(15分)1.小虫在森林里爬行。

(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用加点词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敌人走近了。

天灾与人祸 - 美国1930年代黑色风暴(沙尘暴)事件

天灾与人祸 - 美国1930年代黑色风暴(沙尘暴)事件

天灾与人祸- 美国1930年代黑色风暴(沙尘暴)事件评论:这个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经济走势,往往和自然环境有共振现象,比如2008年中国的雪灾和地震,和原油等远程价格暴涨暴跌,股市超级大熊市,是一起发生的。

又比如1930年代,美国股市和经济崩溃后,美国中部地区发生了持续7年的恶性沙尘暴,农作物歉收,很多人饿死在家里,或者饿死在去往加州的路上。

“7年”在《圣经》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美国七年沙尘暴的背景是,1910年代,1920年代,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拖拉机,早已建好的铁路网,把小麦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西海岸,远销欧洲,击垮了欧洲的农业体系,导致欧洲社会极度不稳定。

农业和工业的超级繁荣,使得美国股市出现超级大牛市,社会出现了“紫醉金迷”的情况。

按揭买房,按揭买车,按揭买家电在美国开始普及,最终到1929年,40%的股票买盘,都是借钱买入的。

然后,股市崩溃了。

后来很多经济学家都研究如何避免1930年代的大萧条。

这怎么那么像:不追究“孽根”而仅仅研究如何避免恶果。

从1994年开始,中国社会对于“对外赚取外汇,对内赚取人民币”的欲望一而再,再而三的接连爆发,自然环境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破坏,大量河流断流,不断流的,也被大量污染。

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大量污染环境赚取“黑金”,环保部门收取罚款和“贿赂”,光伏产业就是典型代表(生产过程是高污染,使用过程是绿色环保),相当于把“优美的环境”出口到国外,赚取外汇,进而赚取人民币。

######黑色风暴事件(英语:Dust Bowl,尘碗),或称肮脏的三十年代(Dirty Thirties)是1930-1936年(个别地区持续至1940年)期间发生在北美的一系列沙尘暴侵袭事件。

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对北美大平原原始表土的深度开垦破坏了原本固定土壤、贮存水分的天然草场,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1] ,风暴来临时卷起沙尘,使得美国和加拿大大草原上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

小农场、外部效应和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沙尘暴比较

小农场、外部效应和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沙尘暴比较

小农场、外部效应和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沙尘暴比较今春,北京已经出现3次浮尘扬沙天气,前几天还发布了沙尘暴蓝色警报,今天又发布了浮尘预报。

如何有效应对沙尘暴灾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或许美国20世纪30年代应对沙尘暴的措施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文原文发表于《比较》第15辑,此为删节版。

'清晨时分,沙尘像雾气一样升腾起来,太阳红得像鲜血一般。

从早到晚,尘土不住地自空中撒落,直到第二天才逐渐平息,给整个大地覆盖上了一层平整的毯子。

尘土飘洒在耕地里,堆积在篱笆上,包裹了电线,铺撒在屋顶,笼罩着草丛和树林。

——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1939年人们很难阻止尘暴的肆虐,却很容易诱使它的爆发。

——美国农场安全局,1937年9月12日'01简介20世纪30年代,北美洲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环境危机——沙尘暴。

1930年,美国中西部大平原遭遇了严重的旱灾以及破坏力很强的风力侵蚀,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0年。

在此期间,平均每英亩土地上有480吨表层土壤被强风刮走,土地的生产力大幅下降,空气质量和人畜健康都受到严重损害。

研究沙尘暴问题的著名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是这样描述的:“从没有其他什么灾害能给北美洲的土地带来如此巨大而持久的破坏,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如果以经济损失来衡量,尘暴的威力丝毫不逊色于当时的大萧条……20世纪30年代大平原地区的沙尘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浩劫。

”在20世纪50和70年代,大平原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旱灾。

但是,土地保护专家们一致认为,后来的土壤侵蚀程度要比30年代小得多。

对此的通行解释是,在30年代,大平原地区的土地遭到了过度开垦,这使得更多的干旱土地暴露在大风中。

不过,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在30年代会出现过度开垦的情况,为什么防治土壤侵蚀的技术在当时应用得更为有限。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风力侵蚀属于“公共池塘”类型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时大平原地区有无数的小农场,他们在面临沙尘暴危害时采取的抵抗风力侵蚀的措施证明了这一点。

当大垦荒遇上大干旱——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治理启示

当大垦荒遇上大干旱——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治理启示
1870 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生机勃勃的 草原世界。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随 着《 宅 地 法 》《 造 林 法 》《 扩 大 宅 地 法 》 等 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各种各样的人从全美各 地 向 南 部 大 平 原 涌 来, 并 在 此 繁 衍 子 嗣, 大 兴土木。
“ 一 战” 期 间, 市 场 高 需 求 导 致 小 麦 价 格 成 倍 增 长, 威 尔 逊 政 府 也 提 出 了“ 小 麦 赢 得 战 争” 的 口 号。 在 高 额 利 润 的 驱 使 下, 南 部大平原进入了“大垦荒”时期,农场主纷 纷 毁 掉 草 原, 种 上 小 麦。 经 过 几 十 年 发 展, 这里就从草原世界变为“美国粮仓”。
肥 沃 的 土 地, 优 越 的 自 然 条 件, 让 在 这 里种地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怕土地 不 够 广 袤, 只 怕 人 手 不 够 多, 于 是, 连 孩 子 也 加 入 到 了 劳 作 大 军。 据 统 计, 在 1909 到
40 中国减灾·2020·4 月下
1929 年间,南部大平原 13 万平方公里的草地 犁成了农田。
他 们 初 到 加 州 的 日 子 并 不 好 过。 在《 愤 怒的葡萄》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批备受抵触 的移民形象:“他们是饥饿的,他们是凶暴的。 他 们 原 来 希 望 找 到 一 个 安 身 之 所, 结 果 却 只 遭 到 仇 恨。 俄 克 佬 业 主 们 恨 他 们, 因 为 业 主 们知道自己是软弱的,而俄克佬却很刚强, 他们自己吃饱了,而俄克佬却饿着肚子。业 主们也许听见他们的祖先说过,只要你凶暴、 饥 饿 而 又 有 了 武 装, 就 很 容 易 从 一 个 软 弱 的 人 手 里 把 土 地 夺 过 去。 总 之, 业 主 们 是 恨 他 们的。”

《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面积、边界及沙漠湖泊变化研究》范文

《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面积、边界及沙漠湖泊变化研究》范文

《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面积、边界及沙漠湖泊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储备区,该地区的沙漠面积、边界以及沙漠湖泊的变化不仅关系到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也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及相关湖泊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30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通过对此地区沙漠面积、边界及湖泊变化的研究,能够为防治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当地及全国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近30年卫星遥感数据的解析和处理,分析内蒙古西部沙漠的面积变化、边界动态及湖泊的水位变化等。

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地理环境数据和历史文献资料,对沙漠及湖泊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四、研究结果1. 沙漠面积与边界变化通过遥感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近30年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沙漠面积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其中,沙漠边缘的扩张速度较快,尤其是在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如草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的区域。

同时,沙漠内部的沙丘移动和风蚀作用也导致了部分地区沙漠边界的变化。

2. 湖泊变化情况随着沙漠面积的扩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湖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部分湖泊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干涸;而部分内陆湖泊因河流补给减少而水位下降。

然而,也有部分湖泊因政府实施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而得以恢复。

五、原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的变化,风力增强等都是造成沙漠扩张和湖泊变化的重要因素。

2. 人类活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人类活动直接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加速了土地沙化速度和湖泊干涸。

六、应对措施与建议1. 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加大对土地沙化和湖泊退化的治理力度。

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起因初探

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起因初探

On the Causes for the Dust Bowl in the 1930's 作者: 高国荣[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06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73-86页
主题词: 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生态环境;资本主义经济
摘要: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的沙尘暴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它主要是由于南部大平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土地的毁灭性开发及美国的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南部大平原属于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多风沙天气,而且在30年代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自1890年起,在南部大平原发展种植业的条件基本成熟,出现了大规模的毁草垦荒,并形成了小麦的单一种植.为追逐利润,人们不惜冒巨大的生态风险,对南部大平原进行毁灭性开发,这与扩张性的资本主义文化及美国独特的边疆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沙尘暴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沙尘暴
1938年4月,得克萨斯州达拉姆县的尘土碗农场展示了由农村的尘土和风所产生的荒凉
在美国的大沮丧期间,覆盖大草原的尘云的照片。约1935年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沙尘暴
美国农民非常容易受到严重干旱条件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类似于在20世纪30年代的尘盘期间该国遭受的打击。
一项新的自然植物研究显示,这些严重条件的重复可能对全国作物造成极大的破坏。
芝加哥大学的Michael Glotter和Joshua Elliot在他们的分析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模拟,试图弄清楚现代的Dust Bowl会有什么影响。
“我们预计该系统更具弹性,因为30%的产量现在在美国灌溉,并且因为我们在更加严重的干旱地区,如俄克拉荷马州和西德克萨斯州放弃了玉米生产,”Elliott说。 “但我们发现了相反的。图为20世纪30年代灰尘暴雨中的一个小镇
一个人在巨大的尘暴期间被看见站立在物产附近。这样的条件对美国农业产业造成巨大损失,迫使许多人离开家园
美国农民非常容易受到严重干旱条件的影响,类似于在20世纪30年代的尘盘期间袭击了该国。照片是在尘土碗的一辆生锈的汽车
一项新的自然植物研究显示,这些严重条件的重复可能对全国作物造成极大的破坏。图为1937年在堪萨斯接近一个小镇的风暴
芝加哥大学的Michael Glotter和Joshua Elliot在他们的分析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模拟,试图弄清楚现代的Dust Bowl会有什么影响。照片是在尘土碗年期间被遗弃的结合
在科罗拉多州Lamar的南部,在1936年5月有时在高速公路59上行驶的卡车后面出现一个大的尘云
一张摄影明信片显示接近一栋房子的尘暴,1935年在堪萨斯州的科斯特堡生产
尘土碗是一个巨大的破坏性的干旱,国家的部分地区,看到大平原遭受干旱。图为1936年在南达科他州的一个谷仓附近被遗弃的机器

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

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

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丹佛邮报上收录的⽼照⽚,介绍美国上世纪三⼗年代的沙尘暴。

近年来我国北⽅地区屡屡出现沙尘暴以及由尘暴和城市化学烟雾合并构成的冬季雾霾现象。

他⼭之⽯可以攻⽟,从美国沙尘暴猖獗中我们可以悟出些什么?有助于空⽓质量的改善。

不知当年美国的pm2.5有⼏多?哦!那时候还没有pm2.5指标!可曾在⽹络上引起⼀场轩然⼤波?哦!那时候还没有⽹络热炒。

谢天谢地!⽼美当年也有“秦琼卖马”、“杨志卖⼑”的窘迫时光,咱⼼⾥就平衡多了!其实,⽼北京都知道,或者说许多北⽅⼈都知道;北⽅妇⼥⼀到冬春季都会将纱⼱蒙在头上,这已经是百⼗年的习俗了。

不是为了臭美,只是为了避开飞扬的尘⼟⽽已!只不过当时尚没有pm2.5这个事⼉⽽已!查查资料就可以知道,1960年前伤亡惨重的“伦敦烟雾”事件是在寒冷的冬季由未经有效净化的⼯业烟⽓烟尘造成的,1970年前美国洛杉矶市发⽣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是夏秋强紫外光长时间照射污染的空⽓引发光化学反应⽣成过氧⼄酰硝酸酯(PAN)等⼆次污染物形成浅蓝⾊有刺激性的烟雾。

再加上1940年左右美国沙尘暴形成的细微颗粒(现在有了名词委的专⽤词汇“细颗粒物”,也就是中国的pm2.5)曾影响到东海岸的纽约和华盛顿。

咱⽼中也可以⼼平⽓和了,雾霾这个东西是发展道路上的插曲⽽已;连⽼牌的英国和美国都没躲过,说不定⼆⼗年后,我们也可以批评⼀番撒哈拉周边国家的雾霾现象,pm2.5太厉害了。

上世纪三⼗年代,由于⼤草原地区的⽣态和农业灾害,沙尘暴曾经猖獗⼀时。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长期⼲旱以及耕作⽅法不当所造成的。

当时并没有实⾏轮作制度,也没有适当的防⽌风蚀的技术,例如,种植可以挡风的防风林,施⾏梯⽥耕作制度。

在三⼗年代的⼤⼲旱的条件下,⼤量表⼟被强风吹向空中,形成了⼤规模的沙尘暴。

⼀时间乌云沉沉、蔽天盖⽇,沙尘暴甚⾄刮到了诸如纽约、华盛顿等东部海岸城市。

数百万公顷的耕地被毁,成千上万的⼈被迫离开家园,不少家庭从此就迁移到加利福尼亚州以及其它地区,在⼤萧条期间这些地⽅的经济条件⽐他们不得不离开的家园略好⼀些。

20世纪30-40年代保定农村土地分散趋势及其原因(1)教程

20世纪30-40年代保定农村土地分散趋势及其原因(1)教程

20世纪30-40年代保定农村土地分散趋势及其原因(1)]近代中国农业发生的最大变化,实际上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外国列强入侵引发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中国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也引发了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由过去封建社会的集中化转为分散化的趋势。

但是,土地分散化趋势虽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衰落,但并不意味着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营规模趋向分散,并非是由于小规模经营优于大规模经营,而是由于中国广大的农民处于人口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尽管经营条件不利,他们还得接受这种不利于经营条件而继续维持生产,走投无路,不生产就得挨饿。

小经营在市场面前,还缺少随市场涨落而调节其生产的机动能力,这并不是他们不知趋利避害,认识上迟钝麻木,而是由于极端贫困所致。

这种家庭经营表面上的牢固稳定,掩盖了这种经济实质上的贫弱性。

从而使人们忽略了近代农村经济的贫困化与小农经济反而有所发展这两种现象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小农经济土地分散化农业危机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发生的最大变化,实际上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即由外国列强入侵引发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中国市场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也引发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变化,但变化的趋势和原因到底是什么,即是本文所研究和说明的问题。

本文试图利用20年代末至50年代的保定农村跟踪调查材料,通过对农村地权的分散趋势及其原因的研究,来说明20世纪3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华北农业经营规模的变化及其原因,证明土地分散化趋势虽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衰落,但是并不同时意味着资本主义土地制度的发展。

一、研究的理论预设和数据问题一是恰亚诺夫提出的小农经济是以生存为目的,可以不计成本和利润。

二是土地出租或雇工经营者必须考虑利润,考虑农业投资和非农产业投资的利润差别。

因此,在无特殊背景下,大土地所有和经营者的减少,土地的分散,即意味着农业投资的撤出,也意味着农业收益或比较收益的下降。

三是在假设农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来自兼业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加,即意味着农业收益的减少和农业的衰落。

生态破坏美国30年代沙尘暴DustBowl的生与灭

生态破坏美国30年代沙尘暴DustBowl的生与灭

生态破坏:美国30年代沙尘暴(Dust Bowl)的生与灭生态破坏:美国30年代沙尘暴(Dust Bowl)的生与灭虽然在政治上学不到直接的经验,但是在环保问题上,西方国家可以借鉴的东西是很多的。

虽然民主政体、专制政体有区别,但是环境对居住者的影响是最大的。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罗斯福还是tg,观点不应该有区别。

中国环保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农耕vs草原。

而是工业污染vs居住环境。

中国的干旱地区在北部,美国则在西南部,这两个地区除了反复的干旱还被迫生产更多的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它们脆弱的草原被开垦出来生产农作物,或者放牧过多的牛羊。

国度虽然不同,发生沙尘暴的原因却是同一个:人为的生态破坏。

每个国家都必须从别的国家所犯的环境错误中接受教训。

堪萨斯西部的春天宛如明信片上的风景:草地鹩在湛蓝的天空飞翔,白头翁和野马鞭草花在原野开放,木头房子的阳台旁边开满紫丁香,风车迅速的转动,干净的白窗帘在微风里飘出窗外,桶里是清凉的水。

但这不是1935年的景象。

1935年3月15日,天气预报说一场严峻的沙尘暴正在向东推进,堪萨斯人没有在意这个警告,照常进行着他们的生活。

当沙尘暴到达小镇史密斯时,印刷工人怀特正在电影院,当他从出口出来时,就好像有人给他的眼睛蒙上了眼罩,他撞到了电线杆上,在一个小巷里,他的小腿被堆放的杂物擦伤。

他趴在地上,沿着马路牙子,向一个灯光昏暗的房子爬去。

一个7岁的孩子在黑暗中迷了路,后来搜索队找到了他,但已经在尘土堆边窒息而死。

一个孩子比较幸运,被找到时还活着,他被缠在带刺的铁丝网中。

在小城科尔比,一列火车因沙尘暴而出了轨,旅客们在车厢里度过了可怕的12 个小时。

道奇市的洛可酒店,被200多名滞留的旅客挤得满满的,很多人睡在大厅和舞厅里。

在随后的一些天里,因为沙尘仍在降落,电灯一直亮着,汽车在满是沙尘的路上越出了线,学校和办公室则一直关闭。

情况变得如此严峻,人们惊呼“世界末日到了”但这只不过是4月14日“黑色星期天”的小小的前奏而已。

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形成与治理探究的开题报告

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形成与治理探究的开题报告

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形成与治理探究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沙尘暴灾害,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

这些灾害让人们认识到了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危害和重要性,也促使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进行沙漠化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探究1930年代南部大平原沙尘暴形成与治理,对于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和环境背景,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推进当前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问题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究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灾害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势与省级政府的治理行动,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1.沙尘暴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是怎样的?
2.南部大平原的环境背景和人类活动对沙尘暴的形成和加剧有何影响?
3.美国当局对于南部大平原沙尘暴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比较研究法。

基于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阐述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形成与治理的历史过程、主要影响因素、相关政策措施和效果评估等方面。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预计本研究将能够深入掌握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形成与治理的历史情况和相关政策措施,具体分析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因素和具
体过程,评估当时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环境治理的成效,从而为当前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世 纪 9 0年 代 的 内 蒙古 做 比照 , 比这 两 个 地 区农 对 业 开 发 所 引起 的土 地 退 化 ,并 分 析 两 国荒 漠化 的起
过半 个世 纪 的开发 之 后成 为 “ 暴重 灾 区 ” D s 尘 ( ut
B w )据美 国 土地 保 护局 估 计 , 暴 重灾 区 的面 积达 o 1, 尘 到 1亿 英亩 。由于 采取 了一 些 治理 措 施 , 加 上 降雨 再
成 为 “ 暴 重 灾 区 ” Du tBo ) 从 2 世 纪 9 年 代 以 来 ,内 蒙 古 则 一 直 是 我 国 沙 化 土 地 扩 展 最 尘 ( s w1 。 0 0
快 的 地 区 。 这 两 个 地 区 的 荒 漠 化 , 生 态环 境 脆 弱 有 关 , 主 要 原 因还 是 毁 草 垦 荒 和 超 载 过 牧 。 与 但 对 草 地 的 毁 灭 性 开 发 , 大 平 原 主 要 是 为 追 求 利 润 而铤 而 走 险 及 与 之 相 应 的 资 本 主 义 文 化 , 在 而 在 内蒙 古 则 主 要 是 因为 人 口压 力 、 困及 农 耕 文 化 及 商 业 文 化 对 游 牧 文 化 的 侵 蚀 。 贫
萨 斯 5大平 原 州交 界 的大 片 区域 , 为 尘 暴 重 灾 区 。 成
要 位 于 中 国西 北 , 其 是 内蒙 古 。 目前 , 蒙古 已 经 尤 内 成为 我 国沙化 土 地 扩展 最 快 的地 区 。 0 1 , 20 年 中国工
程 院 给 国务 院提 交 了一 份 报 告 ,强 调 草地 破 坏 的严 重性 和 拯 救 内蒙 古 生态 环 境 的迫 切 性 。
“ 地一 野 牛一 印 第 安人 ” 态 圈 。 这 一 生 态 圈 的基 草 生 础 就 是 草 地 植 被 , 既 固定 水 土 , 它 又可 以 为 以野 牛 为
的 相 关 记 载 , 13 从 9 0年 开 始 , 片 区 域 内 能 见 度 不 大
足 1英 里 的 强 沙 尘 暴 天 气 ,9 2年 为 1 13 4次 ,9 3年 13 为3 8次 , 9 4年 为 2 13 2次 ,9 5年 为 4 13 0次 , 9 6年 13 为6 8次 , 9 7年 为 7 13 2次 ,9 8年 为 6 13 1次 , 9 9年 13
本文将把 2 世纪 3 年代 的美 国南部大平原及 0 0
---—

1 2・— 0 - ・ —
江 苏 社 会科 学 21 年 第 4 00 期
环 境 治 理 研 究
根 据美 国水 土 保 持 局 ( ol o srain S rie S i C n evt evc ) o
配 也 很 不 均 匀 , 雨 量 可 能连 续 几年 都 超过 平 均 值 , 降 但 以后 几 年 的雨 量 就 远 在平 均 雨 量 之下 【。 这 种气 l在 0 l 候 条 件 下 , 过 漫 长 的 自然 演化 , 经 大平 原 成 为典 型 的
因 。由于 这两 个地 区的荒 漠化 在一 定 程度上 可 以体 现
发 达 资 本 主 义 国家 和不 发 达 社 会 主 义 国家 环 境 问 题
的特 点 , 因此 本 文 将 从 自然 环 境 、 业 开 发 及 文 化 观 农
量逐渐恢复正常 , 4 到 0年 代 初 期 , 暴 重 灾 区 的土 尘
土地缘何沙化 : 3 年代美 国大平原 和 19 年代内蒙古的比照分析 1 0 9 90
土地缘何 沙化 :9 年 代美 国大平原 13 0
和 19 0年代 内蒙古的比照分析 9
高 国荣
内 容 提 要 2 0世 纪 , 美 两 国 都 经 历 过 大 面 积 的 荒 漠 化 。 0 世 纪 3 中 2 0年 代 , 国 南 部 大 平 原 美
壤侵 蚀 就 பைடு நூலகம்到 了有 效 的控 制 。而在 中 国 , 漠 化依 然 荒
念三个方面对 中美两国荒漠化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 。

呈现“ 部好转 、 体恶化 ” 局 整 的态 势 , 年 新 增 的沙 化 每 土 地 面 积 ,在 15 —9 0年 代 为 16 平 方 公 里 ; 9 0 16 50 在 17 — 9 0 代 为 2 0 平 方 公 里 ; 19 90 18 年 10 到 90年代 后 期
为3 0次 ,9 0 14 年均 为 1 14 、 1 9 7次【 特 别 是 13 年 4 3 l 。 95 月 l 日的 “ 色 星 期 天 ”从 西 部 山 地 刮 起 的 狂 风 , 4 黑 。 裹挟 着 从 大 平 原 吹 起 的尘 土 ,使 空 中 的沙 尘 形 成 高
达七 八 千 英 尺 的 黑 浪 , 过 之 处 , 昏地 暗 。 1 3 所 天 9 4年
尘暴 重灾 区从 南 至 北 延 伸 了约 80 里 ,从 东 向 西 0公 跨 越 了 约 4 0 里 大 约 有 4 8公 , 0万 平 方 公 里 的 土 地 被 严 重 侵 蚀 。具 体 可 从 沙 尘 暴 天 气 出 现 的 频 率 、 强 度 、 响范 围体 现 出来 。 影
关 键 词 大 平 原 内 蒙 古 荒 漠 化 土 地 沙 化 农 业 开 发
高 国 荣 ,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世 界 历 史 研 究 所 副 研 究 员 中
103 072
2 0世 纪 , 中美 两 国都 经 历 了大 面 积 的荒 漠 化 。
13 9 0年 代 , 曾经 被誉 为美 国粮 仓 的南 部 大 平 原 , 经 在
则剧 增 到 3 3 4 6平方 公 里 … 。这 些新 增 的沙化 土 地 , 主

荒漠 化状 况及 其 自然 因素
对美 国人来 说 , 0世 纪 3 2 O年 代 的大 平原 是 不 堪 回首 的 梦 魇 。 当 时 ,大 平 原 南 部 地 区荒 漠 化 特 别 严
重 , 萨 斯 、 罗拉 多 、 墨西 哥 、 克 拉 何 马 和 得 克 堪 科 新 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