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 第十四课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13到21课

九年级历史13到21课

九年级历史13到21课第十三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 租地农场。

- 背景: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

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耕种。

随着法律的规范,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

- 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 特点: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2. 手工工场。

- 发展: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

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

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 特点:商人不仅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1. 富裕农民。

- 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2. 市民阶层。

- 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 市民阶层中的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第十四课:文艺复兴运动。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 背景。

- 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九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九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人教版世界历史下册提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考要求: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2、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3、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4、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一、十月革命:1、背景:A一战给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B1917年3月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时还有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C列宁回到彼得格勒;D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1917年7月)临时政府镇压工兵游行。

2、情况: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标志十月革命的爆发)胜利标志:攻占冬宫,阿芙乐尔号。

3、结果:革命全国胜利,人民委员会建立4、措施:A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权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C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D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

E迁都彼得格勒至莫斯科二、巩固政权的斗争:1918至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粉碎外国干涉军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军事上:加强红军建设经济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A实行余粮收集制;B、中小企业国有化;C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3、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4、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5、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和平建设时期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1929 列宁)A废除余粮收集制,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B大企业归国有,允许私人和外企经营中小企业C废除实物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使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14课 历史上的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4课 历史上的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标要求】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重难点】了解古代疫病的防治措施,知道中医药的主要成就,理解疫病产生的影响【名词解释】1.明末鼠疫:又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

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

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2.黑死病:爆发于14世纪中后期的黑死病,使欧洲大伤元气,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造成了剧烈的冲击,西方学者认为它标志了中世纪的结束。

经历了黑死病后,欧洲文明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3.中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以藏象生理学、经络腧穴学作为基础学科。

4.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到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教会医生与军医追随殖民者而来。

5.教会医院:基督教利用医药作为在中国推行文化的方式。

传教士在中国举办医疗事业在客观上曾把西方的医术和西药以及近代医院制度、医学教育(包括护理教育)传入了中国。

黄宽于1857年从美国留学回到广州在博济医院行医,成为中国第一代西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独立运动。

3、“解放者”:玻利瓦尔、圣马丁。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印度人民反抗的国家:英国。

2、起义的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改革时间:18世纪初;2、向西方学习;改革的内容:①强化中央集权;②建立新式常备军;③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农奴;⑤发展教育;⑥倡导西方生活方式。

改革的影响: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位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简化版:改革让俄国成为强国,让俄国开始近代化,但也强化了农奴制。

)二、废除农奴制1、时间:1861年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3、改革的内容:①农奴可以获得人身自由;②农奴解放以后可以获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4、改革的影响: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改革也保留了残余。

第3课,美国内战1、美国内战的背景:①美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②在是否废除奴隶制的问题上,南北双方针锋相对。

2、内战爆发的导火索:林肯当选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3、内战爆发的时间:1861年(与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奴隶制同年);4、1862年,《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扭转了战场被动局面。

5、如何评价美国内战:①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②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历史十四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十四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十四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史前人类1. 人类的起源:古猿进化为直立人,再演化为智人。

2. 早期人类社会:早期人类主要以狩猎为生,生活在洞穴中,属于原始社会。

3. 早期人类的工具和火的使用:早期人类制作简单工具和使用火,提高了狩猎和生活水平。

第二课:古代文明1. 早期文明的兴起:古代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相继兴起。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是第一个文明发源地,有着灿烂的文化和伊士兰。

3. 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有着丰富的农业和建筑文化,以法老为中心组织,并拥有毁灭性的金字塔。

4. 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以及战国时代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对古代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黄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的龙腾文明,属于典型的河流类型文明,拥有丰富的农业和手工业。

第三课:古希腊1. 希腊城邦的兴起:古希腊由众多城邦组成,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

2. 希腊文化的传播:希腊是古代文明的摇篮,在政治、哲学、科学、艺术等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

3. 希腊民主政治:希腊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其最大的政治贡献。

第四课:古罗马1. 古罗马的兴起:古罗马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有辉煌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宗教成就。

2. 罗马共和政治和帝国政治:罗马共和政治和帝国政治是古罗马政治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3. 罗马法律和影响:罗马的法律对现代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1.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导致了中世纪欧洲的动荡和黑暗时期的到来。

2. 封建制度的兴起: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将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集中于封建领主手中。

3. 宗教改革和十字军东征: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和十字军东征是影响欧洲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

第六课:近代欧洲1. 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2. 宗教改革和农业革命:宗教改革和农业革命是欧洲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第十四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第十四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城桥中学张闻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的出现,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历史文献、图片资料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重点与难点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难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导入新课:观看反映十月革命的影视作品,感受当时俄国的社会状况和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

出示材料一、二、三。

问题一:为什么十月革命选择在沙俄爆发?结论:主观原因:沙俄资本主义发展落后→沙俄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集合点。

出示材料四。

结论:一战创造了革命的机会。

问题二: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主观条件?提示:有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当革命时机成熟后,民众首先将矛头指向了沙皇,2月革命爆发。

引导学生阅读P69页最后一节,总结2月革命的结果。

结论: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

问题三:二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结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沙皇专制被推翻。

引导学生思考:革命是否已经完成目标?接下去无产阶级该怎么办?出示列宁图片并讲述《四月提纲》的全称及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列宁为革命只指明了方向并没有明确以暴力的手段,从而引出“七月流血事件”并指出和平方式掌握政权的希望已经破灭。

让学生阅读P71页总结出十月革命的时间、地点、简要过程。

问题四:革命成功后首要任务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3个法令及其意义总结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

板书:一、背景:1、主观:①:沙俄资本主义发展落后→帝国主义各种矛盾集合点②: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2、客观:一战创造了革命的机会二、二月革命:①1917年3月②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

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十四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十四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十四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意大利法西斯党党魁,独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之一。

他在1922年至1943年期间任意大利王国首相。

其1922年10月指挥该党军事组织“黑衫军”进军罗马,发动暴乱并夺取政权。

他就是( )A.希特勒B.罗斯福C.斯大林D.墨索里尼2.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打着民族主义的招牌,煽动复仇主义,表示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标志是( )A.希特勒出任总理并解散国会B.希特勒建立纳粹党C.制造“国会纵火案”D.撕毁《凡尔赛条约》3.恐怖主义是21世纪的“政治瘟疫”,而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国家恐怖。

其中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残酷迫害犹太人的国家恐怖发生在( )A.德国B.西班牙C.意大利D.日本4.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曾在秘密奏折中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为实施“田中奏折”的政策,日本法西斯政权在中国制造的暴行有( )A.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B.挑起甲午中日战争C.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D.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法西斯”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象征着国家最高的权力;后来,法西斯成为独裁和暴力的代名词。

世界上最早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是( )A.意大利B.德国C.日本D.美国6.与意大利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相关的历史信息包括( )①发生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②由墨索里尼组织发动③攫取了国家政权④建立了法西斯政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 面对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而德国和日本则(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发动内战C.走上法西斯道路D.实行新经济政策8.假如你是一位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采访的摄影记者,你可能拍摄到的场面有( )①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②纳粹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觉和进步人士③法西斯分子疯狂迫害犹太人④纳粹党解散工会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9.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已经遭到法西斯德国武装占领的两个国家是( )①波兰②奧地利③匈牙利④捷克斯洛伐克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10.1929-1933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单选题1.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要求各国开放在华势力范围,使各国有均等贸易的机会。

该政策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

美国在华虽无势力范围,但凭借这一政策,得到了整个中国市场。

这表明,美国提出这一政策旨在()A.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华利益B.替中国主持正义维护公道C.为欧洲列强调解彼此矛盾D.替英国保护权益维护和平2.有学者指出:“19 世纪末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

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 ,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这说明()A.产业高度重合带来英德激烈竞争B.英德两国殖民地的范围大体相当C.经济竞争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D.英国在英德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3.巴黎和会规定,每个民族都享有建立主权国家的权利。

但在划分主权国家的疆域时,英、法并未考虑实际情况,以至于新成立的民族国家也包含了其他民族。

如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极力要求并入德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法按照自己意图瓜分世界B.巴黎和会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C.民族自决原则未得到真正落实D.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4.1914年,列宁发表了《论民族自决权》一文,其民族自决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民族压迫和殖民统治;一战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则从典型的西方民主观点出发来关注民族自决问题,强调尊重殖民地人民之公意等。

由此可知,列宁和威尔逊的观点都()A.意图构建世界政治新秩序B.基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C.赞成不同国家应和平共处D.利于一战后新体系的形成5.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和平交织,大国争夺,风云多变,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

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D.“冷战”局面的形成6.巴黎和会上,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检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检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在国际联盟的半官方微章中,五边形象征五大洲,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

联合国章中间是歡欖枝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

材料表明,与国联相比,联合国A.突出了世界和平与团结B.忽略了种族和解重要性C.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D.实际由英法两大国主导2.列宁指出:它(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

这表明该体系A.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B.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和平体系C.带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D.巩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3.1916年之时,协约国后方劳动力严重匮乏,而战争还不知何时结束,英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考虑从国外招募工人,法国公使康悌提出要招募华工到法做工。

经过几个月反复磋商,次年5月最终协定中方用惠民公司名义,由商人出面招募人,法国由军部代表陶履德上校改称农学技师来华,合同中极力避免参战字样。

英国的华工招募计划则在8月正式启动。

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当时“一战”尚未波及中国①借“惠民公司”名义表明中国政府尚未对德宣战①期间发生美国参战①“以工代兵”是中国参与“一战”的方式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意、中、荷、比、葡等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先后签订了三大条约(如表)。

据此可知,该会议()A.满足了中国作为战胜国所提要求B.导致了国际政治力量新的分化组合C.确立了美国战后超级大国的地位D.使中国再次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5.各大国都承认维也纳会议提出的一项原则: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应被容许增加其领土属地,除非得到其他大国的同意。

此原则隐含三个原则:一是大国高度自律;二是大国愿意承认现存条约的有效性;三是单个国家在谋求单方面扩张时,愿意参加诸国协调的制约行动。

历史人教九下第14课笔记

历史人教九下第14课笔记

历史人教九下第14课笔记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1. 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2. 政策: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 背景: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1933年,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并且建立法西斯恐怖统治(独裁、种族灭绝、对外扩张侵略)。

3. 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军部是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法西斯专政初步建立。

1940年近卫文麿组阁,大力推行法西斯主义,并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日本进一步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

三、二战的爆发1. 局部战争: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

2. 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四、绥靖政策1. 含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的侵略不是加以严厉的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从而谋求一己的一时安宁。

“绥靖”即绥靖政策,是英美法采取一种纵容侵略、姑息养奸的政策。

2. 代表人物:张伯伦(英)和达拉第(法)3. 政策影响:希望以牺牲局部利益及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谋求与法西斯侵略者的妥协,以维护本国利益。

事实证明绥靖政策不仅没有维护世界和平,反而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灾难。

同时,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五、慕尼黑阴谋1. 内容:1938年9月,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

但这一政策反而助长了纳粹德国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 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使德国进一步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九下历史第十四课笔记

九下历史第十四课笔记

九下历史第十四课笔记标题:九下历史第十四课笔记引言概述:九下历史第十四课是关于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的一堂课。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展开,分别是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货币经济、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以及经济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正文内容:1. 农业经济1.1 农业技术的进步1.2 农业生产的发展1.3 农业税收的重要性1.4 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影响1.5 农业经济对文化的影响2. 手工业经济2.1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2.2 手工业产品的发展2.3 手工业对社会的影响2.4 手工业对文化的影响3. 商业经济3.1 商业的兴起3.2 商业网络的建立3.3 商业对社会的影响3.4 商业对文化的影响4. 货币经济4.1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4.2 货币的种类和功能4.3 货币对社会的影响4.4 货币对文化的影响5. 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5.1 交通运输的发展5.2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5.3 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对社会的影响5.4 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对文化的影响6. 经济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6.1 社会结构的变化6.2 文化的繁荣和交流6.3 教育和科技的进步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货币经济、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也推动了教育和科技的进步。

这些经济发展的成果为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对今天的社会和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古代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从中汲取启示,为我们的现代社会作出更好的贡献。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十四课 冷战中的对峙同步测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单元 第十四课 冷战中的对峙同步测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

第十四课冷战中的对峙一、选择题1. 二战后,美国给予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的主要原因是A.为了对付苏联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C.帮助医治战争创伤 D.加强经济的宏观指导答案: A解析:根据所学,二战后美国给予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其实质是对付社会主义阵营,是为了其外交的需要。

2. 张强同学想探究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争霸的历史,他上网查找的资料中,不应该有A.古巴导弹危机 B.苏联出兵阿富汗 C.美国对越战争 D.科索沃战争答案: D解析:科索沃战争从1999年3月24日到1999年6月20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最后外交努力”失败为借口,出动大规模海空军力量,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军事打击,使持续了一个时期以来的危机转化成了公开的战争行动。

3.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这段著名演说习惯上被历史学家称为( )A.法西斯主义 B.杜鲁门主义 C.“铁幕演说” D.绥靖政策答案: C解析:1946年1月,英国前任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

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称之为铁幕演说。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4. 二战后,美国抛出的“冷战”政策是()A.以经济、军事等手段与苏联对抗B.在欧洲用经济贸易,在亚洲用军事手段的对抗形式C.以战争与经济贸易结合的方式对抗D.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形式与苏联对抗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冷战的史实。

九年级历史14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14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14课知识点九年级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历史对于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性。

在九年级历史课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历史14课的知识点。

第一课: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古代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秦汉文化的特点和成就- 北京的历史文化第二课: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代表性内容-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及影响-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贡献第三课: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及其变化- 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影响第四课:帝国的兴亡-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罗马法律的传承及其对现代法制的影响- 罗马文化的传播第五课:中世纪的欧洲- 封建社会的特征和结构- 宗教改革的影响- 欧洲城市的兴起与繁荣第六课: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丝绸、茶叶和瓷器的传播- 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第七课:日本与中国的交往-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历史- 日本古代政治制度的模仿- 日本的文化向中国学习和传播第八课:印度文化的传播-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印度数学和医学的传播- 印度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第九课:非洲的发展- 非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埃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非洲的古代王国第十课:美洲文化的发展- 古印第安文化的特点- 玛雅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印第安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十一课: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文艺复兴的起源和意义-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成就-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的影响第十二课: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发明家- 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发明家的贡献- 著名科学家如张衡、李时中等- 中国古代发明如火药、指南针等第十三课:东亚的联络- 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唐宋时期与邻国的交往- 东亚的文化交流及其影响第十四课: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的动机和目的-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殖民历史- 殖民地对殖民国家的影响本文总结了九年级历史课程的14个知识点。

初三历史第14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人教版 教案

初三历史第14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 人教版 教案

初三历史第14课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并企图进一步称霸世界。

面对苏联和战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蓬勃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美国采取极力“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

在欧洲,美国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则大力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美国“冷战”政策具体表现为在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在亚洲,美国先后发动了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

由于侵越战争的失败,美国的霸权地位急剧衰落,开始改善同中国关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这段历史反映了二战后两种社会制度的激烈对抗以及美国霸权地位从建立到衰落的过程,说明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妄图主宰世界的政策必然破产。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二次大战后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的加强和霸主地位的确立;美国的“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及失败;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及失败;中美建交。

2.思想教育:①要求学生认识到二次大战后,美国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则公然发动侵朝、侵越战争,这是其霸权主义和侵略本性的表现。

②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先后失败,说明朝中人民、越南人民以弱胜强,正义战争必胜。

③美国霸权地位的削弱,说明帝国主义强权政治不得人心,世界人民反霸权斗争日益发展。

3.能力培养:①列举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全面考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认识侵朝、侵越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以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②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及其失败。

难点:“冷战”政策的背景和性质。

教学方法讲述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如何?(学生回答略,在挂图《世界政区图》上边讲边指出相应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打败了德、日、意法西斯集团,英、法在战争中实力严重削弱。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主要内容,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2课:巩固人民政权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4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三单元: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第5课:改革开放第6课: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第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第五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第9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第10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边界与海洋事务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2周第二单元:2周第三单元:2周第四单元:2周第五单元:1周六、教学内容第六单元: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与机遇第11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与机遇第12课: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措施七、教学内容第七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与教育第13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第14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八、教学内容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艺与体育第1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艺事业第1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体育事业九、教学内容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发展阶段第1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发展阶段第18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与任务十、教学内容第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建设与军事斗争第19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建设第20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斗争十一、教学内容第十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治建设与民主政治第2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治建设第22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十二、教学内容第十二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第23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第24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十三、教学内容第十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团结与民族政策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团结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十四、教学内容第十四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宗教政策与宗教事务第27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宗教政策第28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宗教事务十五、教学内容第十五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关系与国际合作第29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关系第30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合作十六、教学方法1. 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初中历史:第十四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课件(最新版)

初中历史:第十四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课件(最新版)

特点
时间长
范围广 次数多
航海次数 船队规模
7次 船大且多,人数多,物质多
规模大
请在P78,注明并勾画郑和出发地与最远达到地点
忽鲁馍斯 天方 红 海 沿 岸
亚 洲
西
柯枝
刘家港
锡兰
暹罗
福州
阿丹

占城
木骨都束 慢八撒
非 洲 东 岸
苏门答腊 爪哇
积极 ①推动航海事发展,促进海外贸易。 ②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进步。 ③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
《郑和家谱》中详细记载了明成祖赐郑姓的由来。郑和在“靖难之役” 中才华出众,战功显赫,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明成祖上朝嘉 奖“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朱棣回忆起当年郑和在郑村坝(今北京大 兴县)的英勇顽强,表现十分突出,便亲笔书写了一个斗大的“郑”字 赐给马和为姓,并封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四品大员)。皇帝亲自赐姓, 在当时被视为臣子的最大荣耀,马和由此改姓郑和。
杰出贡献人物,其中包括在反抗斗争中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人”)。
三、葡萄牙占据澳门和荷兰侵占台湾
1、葡萄牙占据澳门 阅读P81小字
A起因:1514年(明正德9年),葡萄牙殖民
主义者阿尔瓦雷斯率一支葡萄牙船队到达珠江口 沿岸,要求登陆进行贸易,未获明政府批准,后 在水面上与中国商人交易。塞克拉同年再次率领 葡萄牙海盗商船直接侵占“屯门海澳”,并在此 修筑工事,设刑场,制火器,刻石立碑以示占领。
勇于进取的精神 。
④ 下西洋郑和会有遇见那些可能出现的困难:
A海上恶劣天气翻船 B与出访地语言不通,产生矛盾 C遇见海盗 D远航水土不服,患上疾病 E后勤保障不足 F当地土著人频完成表格

九年级历史十四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十四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十四课知识点九年级历史是初中学习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其中的第十四课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最后一课。

通过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九年级历史第十四课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中国近代史的背景。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陷入了危机四伏的时期。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国社会遭受到了列强的屈辱和侵略。

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对外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阶段。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实现民主革命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被尊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政权更迭、军阀混战,深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大地上泛滥。

这时期,共产党走上了历史舞台。

毛泽东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试图通过农民起义实现革命目标。

随后,我们要了解到国共合作对抗日本侵略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次伟大斗争。

其中,国共两党的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合作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大的小插曲”。

这段历史时期,两党紧密合作,共同组成了一个抗日的统一战线,为中国人民的抵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还要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现代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迅速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九年级历史第十四课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最后一课。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史的背景、重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和现代化进程。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也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

甘肃历史教案第十四课教案

甘肃历史教案第十四课教案

甘肃历史教案第十四课教案教案标题:甘肃历史教案第十四课教案教案目标:1. 熟悉甘肃历史第十四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关于甘肃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对甘肃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甘肃历史第十四课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掌握甘肃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甘肃历史中的复杂事件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甘肃历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甘肃历史的思考和猜测。

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和多媒体资源,介绍甘肃历史第十四课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教师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甘肃历史第十四课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和影响。

2.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2. 学生通过活动,巩固对甘肃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2. 学生进行课堂反思,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甘肃历史相关的研究和报告。

2.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加深对甘肃历史的了解。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

2.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汽车
待出口的韩国汽车
三、西亚经济的发展
数一数, 海湾周边 有哪些国 家?这个 地区有什 么资源优 势?
西亚产油国示意图
四、中国经济的起飞
1.中国内地的现代化建设 2.中国香港地区经济的繁荣 3.中国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中国现代化建 设为什么能够取得巨 大成就?
东方之小 龙”是指哪些国 家和地区?
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 涨的形势下,英国在哪一年 公布了让印度独立的法案? 这个法案的名称是什么?主 要内容有哪些?结果怎样?
在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高涨的过程中,哪些国家 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朝鲜、越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新加坡和韩国的工业化
1.新加坡的工业化
2.韩国的工业化
现代化的新加坡城
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一、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第14课
二、新加坡和韩国的工业化
三、西亚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经济的腾飞
一、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大部分亚洲国家在战后初期获得独立 2.《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 3.印度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成就 4.中、朝、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二战”后亚洲 民族独立运动高涨表 现在什么地方?
“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 首先在亚洲高涨;大部分 亚洲国家在战后初期获得 独立。
“二战”后亚洲新兴独立国家形势图
为什么“二战”后民族独立 运动首先在亚洲高涨,大部分亚 洲国家在战后初期获得独立?
1、亚洲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地区人民拥有民族文 化的自豪感和追求独立发展的传统;2、近代以来,亚洲 人民曾为反抗殖民主义侵略和奴役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 有着英勇斗争的精神;3、亚洲是二战主战场之一,亚洲 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民族民主力量得到 相应壮大;4、大战结束时,日帝投降,欧洲老牌殖民势 力一时难以卷土重来,美国由于扩张野心与英法老牌殖民 主义矛盾严重,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壮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