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k12精品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2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测试卷(2)及答案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质量评估(二)第二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2.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2018·武汉模拟)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4.(2018·济南高二检测)下列各项描述的是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①这一年,他在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100亩地的赏赐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地,成了大地主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同样得到政府的奖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2018·北京模拟)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6.《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综合检测(一)(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7世纪,雅典社会动荡不安。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A.来自其他城邦的威胁加剧B.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C.城邦用严刑峻法维护秩序D.工商业的发展受限制2.梭伦执政后,非常重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双耳陶瓶(见右图)上的画面描绘了当时阿提卡地区()A.海外贸易的盛况B.收获橄榄的场景C.手工工场的生产D.灌溉系统的发达3.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的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是由于()①“解负令”的颁布②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③“四百人会议”的创立④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4.下列各项描绘的是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的发迹故事,其中符合真实历史情形的是()①这一年,他在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100亩土地的赏赐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大地主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同样得到了政府的奖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右图是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A.法制意识B.重农精神C.娱乐意识D.尚武精神6.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由豪强地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主督护制D.行省制7.观察右图,该图反映出北魏时期()北魏洛阳复原图①洛阳城的繁华景象②洛阳城建筑整齐、街道规划有序③洛阳是北魏的政治、经济中心④洛阳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8.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9.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的下列措施,在当时很难真正实行的是()A.募役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10.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11.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B.封建割据,王权衰微C.教皇实力强大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12.随着欧洲宗教改革的进行,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天主教内部也进行了改革,他们清除内部积弊,强化异端裁判所等。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二达标习题及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梭伦组建民众法庭,将贵族的大多职权转归民众法庭。
下列关于民众法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B.负责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陪审员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D.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解析:民众法庭是梭伦改革采取的重大措施,它获得了原属于贵族法庭的大部分权利,但贵族法庭依然拥有对宗教和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2.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该史家关切的是( )A.‚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D.史家当具史才、史、史识、史德解析:材料符合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商鞅立木为信的评价。
材料中司马光赞赏商鞅立木为信,‚书善‛而未‚书恶‛,故A项错误;司马光借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故B项正确;项反映的是梁启超‚新史‛观,故项错误;材料与史家自身素质要求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到15岁、女子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范仲淹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腐败的官僚制度。
【配套K12】[学习](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检测 人民版选修1
模块综合检测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8·衡阳高二检测)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他将其制定的法律刻画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于众,同时要求所有公民与官员发誓遵守这些法律。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梭伦确立雅典居民平等公正原则B.梭伦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C.城邦法律是西方各国的立法蓝本D.城邦法律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答案 D解析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民主固定下来,为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2.(2017·衢州高二检测)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写道:“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受新的失败。
”这项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B.设立陪审法庭C.成立“四百人会议”D.按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答案 D解析按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扩大了有产阶级的势力,贵族的力量受到了打击,故D项正确。
3.观察下图,图示中的①、②应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A.贵族、平民B.平民、君主C.贵族、奴隶D.贵族、君主答案 A解析要注意图中的“斗争与改革”,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其中的“斗争”指的是贵族与平民的斗争,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就是贵族与平民的斗争过程,雅典的三次改革也是贵族与平民的斗争所推动的,所以图示中的①②应分别填写的内容只能是“贵族、平民”,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就是A。
4.(2017·德阳高二检测)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
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①③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一个人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盛行,故②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④正确,C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6.doc【精品】【实用】
阶段性测试题六(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奥斯曼帝国统治埃及时期,埃及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 A.帕夏B.素丹C.马木路克D.将军解析: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向埃及派遣总督,总督称为帕夏,官。
答案: A2.穆罕默德·阿里为消除马木路克和宗教长老势力的威胁而采取的最基本手A.改革土地制度B.武力C.谈判D.拉拢解析:符合题干“最基本手段”之意是“改革土地制度”。
答案: A3.被后世人称之为埃及的“彼得”是指()A.拿破仑B.易卜拉辛C.穆罕默德·阿里D.阿巴斯解析:彼得,即俄国的彼得一世,通过改革使俄国走向富国强兵。
答案: C4.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包税人享有包税权的前提是(A.必须是马木路克B.必须有很大的政治势力解析:中国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改革中国的政治制不包括C项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其他各项都是相同点,予以排除。
答案: C6.为增强埃及的力量,穆罕默德·阿里大力进行军事改革。
他(①废除传统的雇佣兵制度②实行征兵制③按照法国军队的模式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个小项的内容都是其军事改革的内容。
答案: A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奥马尔·麦克莱姆曾扬言:“穆罕默德我保证也能把他赶下台。
”奥马尔·麦克莱姆是下列哪一阶层或阶级的利益的A.马木路克B.宗教长老C.封建地主D.外国侵略者解析:通过“扶上台”能够排除A、D两项,通过“赶下台”能答案: B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近代化的措施是(①采用西方机器大生产发展军事工业②聘请外国专家到埃及讲学和定各部部长和各省省长都由他亲自任免④实行征兵制并按照法国军队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③的表述显然与近代化无关。
【K12教育资料】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1
阶段性测试题一(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公元前7世纪,雅典社会动荡不安。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A.来自其他城邦的威胁加剧B.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C.城邦用严刑峻法维护秩序D.工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解析:公元前7世纪,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甚至出现了平民的暴动;与此同时,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也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分享政治权利。
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导致了雅典社会的动荡不安。
答案: B2.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这主要是针对哪些人而言的()A.雅典的自由民B.雅典贵族C.雅典的执政官D.雅典平民解析:根据材料中这些人“财物山积、丰衣足食”来判断,应当是雅典贵族。
答案: B3.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C.平民中不再有债务奴隶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解析:联系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的社会矛盾进行分析。
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中存在着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
平民在反对奴隶主旧贵族的斗争中,获得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迫使奴隶主旧贵族不得不变革,给予平民一定的权利,故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新兴工商业者力量的壮大。
A项是斗争的方式;B项与史实不符合;C项是梭伦改革的后果(结果),答案为D项。
答案: D4.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A.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障碍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C.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权利的要求解析:贵族政治上的专权和经济上的豪夺,使其成为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共同反对的目标,双方矛盾激化,雅典的贵族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这就是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D项是A项的具体体现。
[k12精品]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3
阶段性测试题三(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政权,系由________拓跋部建立()A.匈奴族B.鲜卑族C.女真族D.蒙古族解析: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建立的政权有前赵、北凉,故答案A项不正确;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故答案选择B项。
女真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故C项不正确。
蒙古族,1206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结束了草原上连年的部落战争。
1271年蒙古大汗国改名为元,视为元朝的正式开始,故D项不正确。
答案:B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商鞅变法使秦国过渡到封建社会,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是一次封建化的改革,所以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二者的最主要的表现只能是都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答案:B3.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依靠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军事力量维系政权,社会发展阶段落后。
阶级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比较激烈。
这些导致人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四伏,改革迫在眉睫。
分析选项,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项。
答案:D4.“(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原因是均田制()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 阶段性测试题2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阶段性测试题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解析:选A 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
2.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解析:选A 材料中“初税亩”是一种赋税制度,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表述错误,土地国有制是在瓦解而不是完善或完全消失。
故选A 项。
3.(2019·南昌高二检测)“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解析:选B “经济变革”指的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了井田制,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程,故选B。
4.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这些措施( )A.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解析:选C 由“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可知用人依据才能和军功,故本题选C项;其他三项说法错误。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8含解析
阶段性测试题八(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时间:6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60分)1.各国在开展资本主义道路上均从实际国情出发,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的开展道路。
以下各国开展模式中,政府发挥巨大作用的代表是 ( ).英国的工业革命解析:英美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开展主要是私人资本的自我积累。
政府发挥具大作用的是C、D两项,但C项的目的不是开展资本主义,所以只有D项符合要求。
答案:D2.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俄日均选择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两国( ) .资本主义经济开展相对落后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D.缺乏民主传统解析: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俄国和日本都进行了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归根到底是这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应选A项。
B、C两项是资本主义经济开展落后的影响;D项错误,主要原因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A3.日本社会中,“士〞的构成包括( )①将军②大名③商人④武士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天皇、士(将军、大名、中下级武士),农、工、商和贱民,故答案选C项,③商人是被统治者。
答案:C4.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的标志事件是( )A.黑船事件B.大盐平八郎起义C.“大政奉还〞事件D.“戊辰战争〞解析:A项是明治维新前美国舰队叩关,是日本民族危机的开始,也是明治维新的原因;B项大盐平八郎起义是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C项“大政奉还〞事件是明治维新期间的一个重要事件,幕府把权力交还给天皇,但是幕府并未被推翻;D项是推翻幕府统治的战争。
应选D项。
答案:D5.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是()A.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B.幕府和倒幕派的争权夺利斗争C.天皇为维护自身封建统治的改革D.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解析:明治维新所采取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所以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2.doc
阶段性测试题二(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解析: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揣摩兴亡更替、荣辱盛衰的规律。
历史既有着惊人的相似和轮回,也有着新的变化和发展。
不知道历史,不明白客观规律要不得,但是完全相信故去的经验和办法,也不见得行得通,故选D项。
A项错在“历史可以重演”,B项错在“不能以史为鉴”,C项错在“无须学习古人”,因此排除。
答案:D2.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①县的地位比郡高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③县的出现比郡早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根据材料中“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在春秋争霸战争中,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并且县的地位比郡高。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本题选A项。
答案:A3.商鞅变法以农求富,以增强经济实力,下列与之相关的措施不包括()解析:B项反映的内容是军事方面的改革,与增强经济实力、以农求富无关。
答案:B4.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根据题中“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配套K12】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2-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后强化演练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C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D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
所以选D项。
答案:D4.《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5.春秋战国时期,下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
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阶段性测试题5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阶段性测试题五(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恩格斯在《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一种同它相适应的、具有相应的封建教阶制的某某。
”恩格斯意在说明基督教(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的需要B.是封建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D.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解析:选 A 依据材料“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一种同它相适应的……某某”分析可知,基督教适应了封建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说法片面,排除。
2.从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解析:选A 国王的加冕必须经过教皇主持,这样世俗君主的权力就有了神圣的性质,但是,王权也必须依附于教权,受到教皇的制约。
故选A项。
3.图中的人物被称为“14世纪天主教中的异类”,他把《圣经》翻译成英文,并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其学说的内容不包括( )A.国家要没收教会财产B.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中介C.人们不需要信仰《圣经》D.某某仪式完全不必要存在解析:选C 威克里夫认为《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教条,他尊崇《圣经》的权威。
故选C项。
4.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某某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天主教会开始堕落C.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D.天主教会禁锢人性解析:选C 天主教会对“异端”进行残酷镇压,是为了维护其至高无上的神权地位,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其说教的虚伪性。
中世纪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天主教会的说教不断受到冲击,其神权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
高中历史 阶段性测试题7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阶段性测试题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1649年,沙皇通过《法律大全》: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确立了农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对地主农奴主的依附关系。
这主要说明( )A.农奴制在全国X围内最终形成B.农民地位下降,沦为农奴C.农奴即奴隶,属于地主的私产D.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被取消解析:选A 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农奴对农奴主(地主)的依附关系,这一规定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度,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正式确立,俄国农奴制在全国X围内形成。
故选A项。
2.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
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解析:选A 材料中“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说明农奴制不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项。
3.观察下列两幅有关19世纪俄国农奴境况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一地主毒打农奴图二贫困的俄国农奴①农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②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③农奴主对农奴进行严格的限制④俄国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落后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D 遭受毒打表明农奴受到农奴主的严格限制,社会地位低下;贫困说明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而俄国还保留着落后的农奴制。
因此,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故选D项。
4.(2019·某某高二检测)在“十二月党人”被沙皇流放时,他们的妻子毅然接受沙皇提出的苛刻条件,跟随丈夫远赴西伯利亚,这些妻子们因此受到歌颂,如图就是相关的作品之一(《十二月党人的妻子》)。
“十二月党人”被流放主要是因为( )A.对俄国的社会现状不满B.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C.举行起义要求推翻专制统治D.同情俄国农奴们的处境解析:选C 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度,结果遭到残酷镇压。
高中历史 学业分层测评2 新人教版选修1(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分层测评2 新人教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分层测评2 新人教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分层测评2 新人教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学业分层测评(二)(建议用时:2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属于梭伦改革中的“解负令”措施的是( )①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②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③释放所有奴隶,给予其雅典公民权④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理解“解负令"的内涵是解题的关键。
该政策只适用于因欠债而沦为奴隶的雅典公民,而对于非雅典公民的奴隶是不适用的,故③错误;④是梭伦改革的措施,但不是“解负令”的内容。
【答案】A2.下列措施中对限制雅典贵族进行土地兼并起到直接作用的是( )①废除了“六一汉"制度②“遗嘱法”的规定③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④拨款赎回卖到外邦的公民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①“六一汉”制度与贵族兼并土地没有直接关系;②“遗嘱法"是为了杜绝贵族侵占平民财产;③是为了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④与土地兼并无关。
故②③正确,选C项。
【答案】C3.恩格斯在评论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A.颁布“解负令”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C.创立“四百人会议”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再现史实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配套K12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1-2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第一单元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课后强化演练1.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是独立存在的“公民”。
在梭伦改革中,有利于巩固这一基础的措施是()A.废除债务奴隶制度B.鼓励发展农工商业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解析:A项措施使大量债务奴隶恢复了人身自由,与题干中的“独立存在的‘公民’”一致,A项正确;B项措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项措施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特权;D项措施打破了贵族对司法的垄断。
答案:A2.有人认为,梭伦通过改革,创立了“财权政治”。
下列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证明其观点的是()A.实行“四百人会议”B.提倡学习手工技艺C.按收入划分等级D.颁布“解负令”解析:“四百人会议”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是在社会分级基础上创立的,故A 项错误;梭伦为促进工商业发展,提倡学习手工技艺,故B项错误;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多寡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出任的官职越高,故C项正确;梭伦取消债务奴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3.从上层建筑领域给贵族政治以沉重打击的梭伦改革的措施有()①鼓励发展工商业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③设立“四百人会议”④成立公民陪审法庭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首先理解概念“上层建筑”主要指政治方面的措施,可以排除①;②财产等级制打击了贵族凭借血缘关系把持国家政权,③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它有助于打破贵族的专权;④打破了贵族对司法的垄断。
答案:D4.在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对于打破贵族专权局面起重大作用的是()A.颁布“解负令”B.废除债务奴隶制C.鼓励发展工商业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解析:A、B两项是针对平民下层,缓解了社会矛盾,与题干要求作用不大;C项虽然有利于壮大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实力,但D项才是打破贵族专权最直接的。
答案:D5.某历史学家在考古中发现一幅壁画,上面描述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和长矛的重装士兵。
根据梭伦立法,能为雅典提供这种装备的是()A.第一等级B.第二等级C.第三等级D.第四等级解析:根据课本所学可知,能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队的是第三等级,故选C 项。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二商鞅变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国人必须严格执行。
这一规定()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4.战国时期一大批倡导法家思想的士人得到了各国统治者的重用,主要是因为他们倡导() A.兼爱、非攻B.无为而治 C.恢复礼乐秩序D.适时推行改革5.梭伦改革前和商鞅变法前都曾进行了大辩论(如图),下列对这些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梭伦改革前的辩论商鞅变法前的辩论A.改革往往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对B.改革在最初阶段往往招致社会各阶层的攻击C.重大改革的推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D.推行改革要求改革者具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6.秦国的农民在看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如图),主要是因为()①连坐制度可以使他们远离刑罚的惩罚②奖励耕织刺激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③奖励军功给他们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④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8.右图反应的事件是商鞅变法,在其措施中最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C.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9.史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性测试题1新人教版选修1
阶段性测试题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下图是顾銮斋教授所著《如歌岁月》书影,该书对古希腊文明的勃兴进行了系统释读和探秘。
影响古希腊文明勃兴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A.大河流域B.延绵大陆C.重叠的山峦与海洋D.亚非文明影响解析:选C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是孕育古希腊文明,尤其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选C项。
2.梭伦改革前雅典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 )A.国王与贵族B.贵族与平民C.贵族与奴隶D.国王与平民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梭伦改革的背景是贵族与平民的斗争,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故A、C、D三项错误。
3.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
”“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是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解析:选B “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5/6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
“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
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故选B项。
4.下图展示的是古代雅典的轻装步兵,该兵种是当时雅典军队的三大兵种之一。
轻装步兵装束简单,手持简易的武器。
在梭伦执政时期,轻装步兵主要来源于第四等级,主要是因为该等级( )A.政治地位较高,很少参与作战B.交纳赋税太多,无力参与作战C.拥有财产较少,所尽义务较小D.拥有财产较多,所尽义务较小解析:选C 根据财产等级制度,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和所尽的义务也越大;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和所尽的义务也越小。
第四等级拥有的财产较少,享有的政治权利较少,在军队中主要是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性测试题二(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解析: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揣摩兴亡更替、荣辱盛衰的规律。
历史既有着惊人的相似和轮回,也有着新的变化和发展。
不知道历史,不明白客观规律要不得,但是完全相信故去的经验和办法,也不见得行得通,故选D项。
A项错在“历史可以重演”,B项错在“不能以史为鉴”,C项错在“无须学习古人”,因此排除。
答案:D2.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①县的地位比郡高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③县的出现比郡早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根据材料中“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在春秋争霸战争中,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并且县的地位比郡高。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本题选A项。
答案:A3.商鞅变法以农求富,以增强经济实力,下列与之相关的措施不包括()解析:B项反映的内容是军事方面的改革,与增强经济实力、以农求富无关。
答案:B4.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根据题中“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
此规定()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国的法律。
从材料可知,秦国的法律规定: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与父母分居,否则就要受到“倍其赋”“分割财产”等处罚,这与传统宗法制下由嫡长子继承家庭中的政治地位和主要财产相悖,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分析选项,A项与题干无关,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而材料体现的是家庭问题;B项与史实不符;D项君主专制是秦统一后出现的,故排除。
所以应选C项。
答案:C6.战国时期,最能体现封建性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的是()A.效仿秦国,变法风潮起B.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C.逃亡者“耕豪民田,见税什伍”D.封建城市的兴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与分析。
解题关键是理解战国时期改革的本质特点是确立封建制度,新兴地主夺取统治权,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君臣位置的更替,据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答案:B7.“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解析: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这些措施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故选C项。
答案:C8.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发展封建经济D.推动社会转型解析:B项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项与D项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
所以A项正确。
答案:A9.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前进的重要途径。
下列改革实现解放生产力或推行新的生产方式而加速社会转型的有()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俄国1861年改革④日本明治维新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能力。
该题中的关键要求是“解放生产力或推行新的生产方式而加速社会转型”,所以根据史实,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是封建化改革,俄国与日本的改革属于近代化改革,四项都是,故D 项正确。
答案:D10.《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
”这一记载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在当时土地可以买卖B.在当时土地禁止买卖C.在当时土地私有出现D.在当时农业水平提高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在公元前569年,土地可以买卖。
这一时期正是春秋时期。
因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私有的出现。
其他三项只是表面现象。
答案:C11.《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
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牛田”“水通粮”“令严政行”可看出,A、B、D三项都是秦国强大的原因。
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因此选C项。
答案:C1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A.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B.是否涉及赋税制度C.是否涉及军事制度D.是否触及上层建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春秋时期的改革有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等,与此相比较,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实行军功爵制,废分封,行县制,触及了上层建筑,答案为D项。
答案:D13.商鞅在被人诬告后,携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
商鞅怅然叹曰:“嗟呼!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推行县制B.法律严酷C.奖励军功D.焚烧诗书解析:旅店拒绝商鞅投宿,是因为害怕被牵连而受到严酷法律的惩治。
答案:B14.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
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时,成为盗贼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解析:C项和D项不符合材料及李悝变法的史实,战国处于封建社会形成、各国极力通过变法加强地主阶级专政和中央集权时期,所以A项不正确,B项正确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及生产关系巨变下的社会震荡——由重视血缘氏族保护的奴隶变为受封建地主剥削的农民,社会下层的失势,导致社会的动荡。
答案:B15.世人对秦国人有着“厚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分”的意思,“生分”的意思是指冷淡疏远,根据选项只可能是由于连坐制度和告密制度的缘故,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项。
答案:D16.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B.秦国的滥用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C.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
依据所学可知,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地方进行严格管理,故出现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现象,所以A项符合题意。
B项与当时的秦国实际情况不符;C项说法错误,普遍实行的是法家思想;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A17.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管仲”“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四孔者,其国必亡”等可知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一孔’的重要性”。
结合管仲代表的是法家思想,“一孔”,即加强中央集权。
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深刻反思”,明显错误;B、C两项属于无关项。
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18.春秋后期鲁国“初税亩”和齐国“相地而衰征”的共同影响是()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解析:“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都在承认私田合法的基础上,实行按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收入,另一方面承认了土地私有,从而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答案:C19.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
据此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
答案:D20.《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A.齐国的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D.楚国的吴起变法解析:注意题目中的“管子”这一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管仲改革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答案:A二、非选择题(40分)21.(20分)历史图片体现出鲜明的历史史实。
材料一:材料二:请回答:(1)材料一揭示了商鞅变法得以推行和成功的原因,请结合材料信息加以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