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黄土高原,这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以及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
2.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3.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貌特征。
2.讲解法: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等进行详细的讲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上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土高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
2.准备PPT课件,对黄土高原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3.准备案例资料,用于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4.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点评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其地貌特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详细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黄土高原的相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点。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人们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产生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
看后猜猜看她属于我国哪个地区?你对什么印象深刻?导入新课内容。
【活动】一、文明的摇篮[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3页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点。
(黄土地、宝塔、窑洞、白羊头巾、信天游等)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初步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文后续内容教学作铺垫。
【活动】文明的摇篮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下列一组反映黄土高原文化特点的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窑洞、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了解黄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特点。
设计目的:以图片给学生具体的印象。
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讲授】一、文明的摇篮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1、找到黄土高原的四至点。
2、黄土高原周边有哪些地形单元?3、找到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省区。
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利用表格进行总结:活动二:黄土高原的形成1、阅读课本26页材料,认识黄土“风成说”。
2、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上厚厚的黄土是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颗粒物被风吹来的。
2、①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②说明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③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的。
3、地面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过程: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岇、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墚: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岇: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活动三:探究水土流失1、读图,说说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讨论不同土质(沙土、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轻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读图,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4、阅读材料,谈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了哪些危害?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1、实验的结果证明: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
2、①沙土土质比黏土土质的水土流失严重;②陡坡比缓坡的水土流失严重;③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总结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山区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采矿、修路等。
4、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导致土地肥力下降;②是河流含沙量剧增;③造成旱涝灾害频繁;④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题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课标与考点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关于黄土高原的“风成说”。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塬、梁、峁、川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3、能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及难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理解关于黄土高原的“风成说”。
学情分析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及范围这部分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相对比较零散,初二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较差,所以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依据知识的结构关系来提高地理学习技能教学方法及教具探究引导、合作学习、分析展示多媒体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教师:配乐朗诵黄土高原的介绍,同时配以图片展示。
提出问题:老师刚刚描述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认定目标:同学们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出示图片)(1)请学生到讲台前,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合作探究:(2)出示黄土高原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图片,学生说出名称及简称。
师生总结归纳:黄土高原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等6省。
(3)出示干湿地区分布图、农耕区和牧区分布图。
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黄土高原。
一、学生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和课本24页图6.25。
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2、了解关于黄土高原“风成说”。
二、自主学习和交流:指图说出(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在我国北方大地上,有一片被深厚的黄土覆盖的地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图中A是_____________,B是 _____ ,C是 _____ ,D是_____ 。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八年级地理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八年级地理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八年级地理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题名称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科目地理班级初二课型新授课课时数 1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教材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本节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四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北方地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已有所了解,但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问题的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学习时结合各种地图、景观图等学习资料自主学习。
通过自学、观察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2.实地考察: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并能够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4.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文原因,并能够提出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二)德育目标: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3.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方法探讨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4.造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美丽的大脚》的一段录像。
教师:从录像的画面中同学们是否能够判断出录像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学生:黄土高原。
教师:从录像中同学们能够认识这是我国的黄土高原,看来同学们对黄土高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黄土高原有多大?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形成了今天这种独特的外貌?现在我们就来对黄土高原进行一次全面的认识。
二、进行新课(一)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教师:我们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下面哪个小组能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学生:指图7-1-1“黄土高原的范围”,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包括: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东部和宁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
八年级地理下册 6_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时间第14 周第课时课题黄土高原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问: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教师纠正、补充、小结指出: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提问: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说出证据。
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讲述: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
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
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承转讲述: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要求学生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教师指导: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观看,思考、回答。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课标要求】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判。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缘故。
3.让学生明白得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点。
4.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缘故,并熟悉相应的环境爱惜与资源开发的方法与体会。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是本册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超级具有典型性。
教材主若是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点,进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的缘故,讨论由此致使的严峻后果及解决方法,从而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一、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风俗,培育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二、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缘故,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样方式。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点形成的缘故,培育学生探讨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明白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明白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培育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讨精神和科学的方式。
二、增强学生的环境爱惜意识,树立可持续进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故【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点形成的缘故。
【教学方式】读图观看、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讨。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新课导入: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设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此变成了名不虚传的“黄”河,这区域确实是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窗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一、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要紧跨越哪些省区呢?二、要紧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引导阅读:提及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有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等。黄土塬、黄土茆、黄土川等地形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类型。这些地貌特征是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古村落、古道、古城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了解,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方法。
- 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包括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实践案例。
- 学生可以研究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了解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原理和效果。
-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黄土高原的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泥塑等,了解民间艺术的传统技艺和创作方法。
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在哪里?请简要描述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答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起长城,南抵秦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是东临黄河,西靠祁连山,北依内蒙古高原,南接华北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难点:
1. 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2. 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影响的深入理解。
3. 提出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方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5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动字幕打出: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同时思考图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去把握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声。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策略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24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3 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3 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6.3 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地貌特征,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但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掌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3.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3.准备好PPT,明确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地貌特征有哪些?2.呈现(10分钟)通过PPT,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3.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及其原因。
4.知道黄土高原的由来及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方法。
5.了解黄土高原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文明的摇篮。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所跨省级行政区。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明白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形成全球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的由来。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2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前一课我们学习了“黑土地”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黄土地”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印象黄土、千沟万壑、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2.黄土高原的范围3.华夏文明的摇篮原因:母亲河----黄河的孕育;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表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在四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吗华夏文明的先河。
影响:悠久的历史,造就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二)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高原概况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2.黄土“风成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从内陆干旱地区吹来的,日积月累沉积成深厚的黄土层。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积累区——黄土高原》教案教学目标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缘由。
运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成因水土流失严峻的缘由和危害;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整治理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2.运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成因、水土流失的缘由及治理3.生疏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简单关系,从而培育同学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进展观。
教学重难点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缘由。
如何挽救黄土高坡的生态环境。
教学过程图片呈现讲解: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消灭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缘由是什么呢?感性生疏黄土高原的地貌和文化景观一、文明的摇篮读图6.25,在图中找出: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小结: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讲解: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
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消灭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提问: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小结:2、悠久的历史文化3、众多的名胜古迹师生活动,小组争辩,探究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图片6.26 6.27体会地理环境对民风民俗的影响。
二、风吹出来的高原过渡:提问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是怎么来的呢讲解: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
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小结:1、形成图片呈现:各种黄土地貌小结:2、地貌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白什么问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课前预设二、教学过程处于衰退状态。
【板书】【过渡】那水土流失和哪些因素有关?我们一起做实验探究。
探究其与“自然因素——植被、降水强度、坡度、土质”和“人为因素”的关系,并结合黄土高原区域环境提出相对应的治理措施。
(教师指导试验进行)学生观察动画,思考回答:“水把山整个给冲走了、水下来直接冲到地里、把粮食冲走了、再不想办法就没法生存了”学生感受黄土高原的区域经济发展从繁荣走向衰退,体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
视频传递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提高分析、综合素质。
而后进行逻辑总结,有利于学会建立知识结构。
【总结】水土流失主要跟两大因素有关——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植被覆盖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修路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会加剧水土流失现象。
治理水土的措施一般分为四类。
植树种草、修林草带等生物措施;建护坡挡土坝、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合理采矿修路等生产措施;控制人口等人口措施。
【过渡】黄土高原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有没有取得成效?【播放视频】“朝闻天下——黄土高原绿色版图不断扩大”【讲解】视频告诉我们黄土高原的一系列治理取得非常大的环境效益,使黄土高原环境变好了,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不仅如此,环境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使得黄土高原的经济从衰退重新走向了发展。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探究小组汇报完善情感主线。
学生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并且将实验分步骤进行,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观察中提取信息,注重不同假设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态度;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点。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人们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产生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
看后猜猜看她属于我国哪个地区?你对什么印象深刻?导入新课内容。
【活动】一、文明的摇篮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3页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点。
(黄土地、宝塔、窑洞、白羊头巾、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初步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文后续内容教学作铺垫。
【活动】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下列一组反映黄土高原文化特点的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窑洞、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了解黄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特点。
设计目的:以图片给学生具体的印象。
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讲授】一、文明的摇篮
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回答问题。
1、区域、阶梯及“四至”。
2、所跨省区。
[板书]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板书]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学生读图6.25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能根据地图信息回答问题。
【讲授】文明的摇篮
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请大家在书第24页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图上用笔描出黄河的轮廓。
“几”字形轮廓。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华夏文明的视频。
[板书]3. 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6.25上描出黄河的轮廓。
看视频,获取书本之外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就是这边土地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进一步加深学生黄土高原是我华夏文明摇篮的印象。
【过渡】导入本课时第二部分。
学生看阅读材料(P26),然后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将讨论结果和观点向大家汇报。
学生看书,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风吹来的黄土
[板书]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利用动画和视频分别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原理。
结合“活动”,请学生讨论并回答支持“风成说”的依据。
活动第2题留着课后思考。
看视频,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讲授】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第26页有关黄土地貌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岳。
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堂小结
整体展现板书,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土高原是我中华文明的摇篮、革命的圣地。
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地貌景观,我们必须保护好她,利用好她,更要把她建设好!
根据老师的板书,回顾本堂课所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课后习题
请根据课堂讲授内容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1.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剧种是( )
A.二人转
B.黄梅戏
C.越剧
D.梆子、秦腔
答案:D
2.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
A.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
B.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C.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答案:B
3.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在( )
A.塬
B.梁
C.峁
D.川
答案:D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
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人多地少,过度开发破坏地表④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A. ①②③
B. ①②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退耕的讨论,不正确的是( )
A.陡坡地应全部退耕,保留的缓坡耕地应修建梯田耕作
B.退耕结合植树种草,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C.退耕的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
D.退耕会减少农民的收入,让农民陷入贫困
答案:D
6.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窑洞,其形成原因是( )
A.黄土具有直立性,较干燥
B.黄土具有黏性
C.黄土比较湿润
D.黄土土质比较松散
答案:A
7.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其上的黄土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
D.风化作用
答案:C
8.与黄土高原相连的地形区是(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东北平原
答案:C
9.“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话与高原的水土流失有关(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答案:C
10.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及土壤的关系是( )
A.植被覆盖率低,土质黏,水土流失严重
B.植被覆盖率高,土质黏,水土流失严重
C.植被覆盖率低,土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
D.植被覆盖率高,土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