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西部就近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合集下载

促进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_申兵

促进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_申兵

促进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文申兵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列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在全国四大地带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低,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对于优化全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提高全国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使得西部地区城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带的特点,需要在充分把握这些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加以积极推进。

一、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2012年西部地区城镇人口总计为1.62亿人,城镇化率为44.7%。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40个县、119家县级公立医院。

实施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出台调整普通高校学费收费标准。

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完成中期评估,休闲旅游、社会化养老、商贸会展等重点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开放合作深入拓展。

指导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文本即将由两省区政府共同签署;试验区建设明显提速,入驻企业已达34家、完成投资50亿元。

主动做好自治区政府与云南省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等有关工作。

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一批先行先试政策正在加快推出,积极谋划15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000亿元以上。

争取百色职业教育发展等一批民生项目列入国外贷款规划,获批利用贷款2.45亿美元。

《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规划(2014—2022年)》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规划工作扎实推进民生改善工作有新成效规划工作扎实推进。

切实抓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和30多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纲要评估报告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研究出台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意见,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编制完成《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已经政府同意印发实施。

起草完成《关于建设龙港新城(玉林—北海—香港产业园)初步方案》并上报政府。

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共3篇

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共3篇

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共3篇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1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近年来,中国城镇化不断推进,但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落后的城市化率不仅限制了中西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就近城镇化成为中西部发展的关键。

本文探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

一、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就近城镇化是指在传统城市化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城镇之间的互动发展,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要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区域协调等问题。

传统的城市化往往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和建设。

而就近城镇化则更注重城市群的发展和建设,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城市群为中心的新的地区发展格局。

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起点相对较低,无法直接以大城市为中心带动城市群发展,因此就近城镇化更为重要。

因此,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是要注重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互动发展,积极探索城市群发展模式。

二、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现实意义就近城镇化不仅有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西部地区的就近城镇化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速度较快,城市人口增加,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导致生活和生产用地紧张,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就近城镇化能够充分利用周边城镇的资源,减少对有限资源的浪费。

其次,就近城镇化能够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

城市人口过多会导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如果周边城镇发展起来,中心城市的资源分担也会更加合理,城市人口压力也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第三,就近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西部地区发展落后,如果将发展局限于中心城市,会加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增加社会矛盾。

如果将周边城镇发展起来,不仅能够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还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和中西部地区的就地城镇化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推动这一进程,需要制定符合国情的战略思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产业人口的双向转移。

本文将从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战略思考。

一、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指生产力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转移的过程。

当前,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面临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需要加快产业转移,解决产业结构过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

1.建设中西部产业基地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是优越的产业转移目的地。

为加快产业转移,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造适合产业发展的环境。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招商引资政策,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

2.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应进一步加强不同地区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东部地区发达的制造业和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可以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产业转移。

3.加强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推动产业转移,还需加强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人才和技术积累,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行业转型,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更新,吸引更多产业向老工业基地转移。

二、人口转移人口转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流动。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但东部地区的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稀缺,需要加快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人口资源的合理配置。

1.促进跨区域人口流动应加强对人口流动的政策支持,推动人们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适度放宽户籍制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城镇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人口向中西部地区流动。

2.加强中西部地区城市建设中西部地区城市建设滞后,导致人口不愿意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产业人口双转移是指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将产业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这一战略的目的是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产业人口双转移对于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农村地区的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留守人口问题严重。

而产业转移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口返乡创业就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产业的转移还有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产业人口双转移可以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通过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可以吸引更多人口迁徙,促进当地城镇化发展。

这有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提供更多的融资和信贷支持,降低中西部地区的融资成本,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二、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需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

政府应制定适应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化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水平,为产业人口转移提供便利条件。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提升当地的人才培养水平。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创业就业,提升当地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是实现全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产业人口双转移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战略。

产业人口双转移是指将产业和人口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

中西部就地城镇化是指将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到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过程。

本文将从产业人口双转移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定义和背景出发,分析其目标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产业人口双转移的定义和背景产业人口双转移是指将产业和人口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系和城市群,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为欠发达。

为了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产业人口双转移的战略。

产业人口双转移的背景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已达到一定阶段,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而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将产业和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减轻东部地区的压力。

产业人口双转移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产业人口双转移的目标包括:1.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将产业和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以利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2. 推动经济发展。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通过产业人口双转移,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 减轻东部压力。

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系和城市群,资源环境约束、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逐渐凸显。

通过产业人口双转移,可以减轻东部地区的压力,提高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性。

影响产业人口双转移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政策导向等。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东部地区较低,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吸引产业和人口转移的基础条件。

地理条件方面,中西部地区交通、通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先进程度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改善。

对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 ) 表 # 东、 中、 西部地区城市设施水平 ( #*** 年 )
人均居住 面积 地区 , .#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 #/ !*" 0* 0" ’$ !*" &&
城市人 口用水 普及率 ,% 0’" $* 01" 00 0&" &+ 0/" +*
城市煤气 普及率 ,% 1+" / 0+" !* $&" ’& $!" 0&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密度较低 !" # 城市数目较少, 如表 & 所示,西部地区现有各类城市 !#! 个,占 全国城市总数的 !1% , 远低于其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和 人口所占比重。 目前人口在 /* 万以上的城市数目为 0 个, 而东部地区相应规模城市数有 +& 个。 从城市密度 看, 西部地区城市密度为 *" ## 个 2 万平方千米, 东部 地区是 #" &! 个 2 万平方千米, 全国平均城市密度*" $* 个 2 万平方千米,城市密度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 均水平。 职能单一 !" & 城市规模较小, 从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数量看, 西部地区城市非农 业人口总规模是 #!+/ 万人,东部地区是 1*!0 万人; 从城市的平均人口规模看, 西部地区平均每个城市非 农业人口数为 !$" $ 万人,而东部地区是 #’" $ 万人; 从最大城市人口数量看,西部地区重庆市人口最多, 为 &/+" $ 万人,而东部地区上海市人口已达 !&#+ 万。 从城市职能上看, 综合性中心城市较少, 而单一功 能型城市较多。从城市类型看, 主要有综合性中心城 市、 工业和矿业城市, 交通枢纽城市、 旅游城市和边境 口岸城市等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产业人口双转移是指将产业和人口同时从发达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则是指通过开发现有的城市和乡村资源,促进当地城镇的发展,实现城镇化的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部发达,而中西部相对欠发达。

因此,实施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化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全国的经济均衡发展。

一、产业布局的调整是关键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人才的流动,进而实现中西部地区的转型升级。

因此,需要在产业布局上进行科学调整。

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应着重发展新型产业,以提高经济增长点的质量。

同时,也要吸引东部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来到中西部地区。

要在中西部地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和专业人才。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产业和人才的双向流动,有效推进中西部的产业发展。

二、城镇化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尽管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带来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能源和环境问题等。

因此,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实现不断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

在城镇化中,不应仅仅关注城市的发展,而是应平衡发展城市和乡村经济。

应探索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推动城市和乡村的协同发展。

三、公共服务的完善是关键要推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人口双转移和城镇化,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是中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关注大众利益,注重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在公共设施方面,应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环保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吸引力。

同时,也要加强政策支持,在税收、融资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和项目的发展。

综上所述,推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人口双转移和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思考随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演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土地使用、户籍制度、市场化等,需要我们进行战略思考,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城镇化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向城市转移,而是要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因此,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避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生活质量。

其次,土地使用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我们应该坚持土地的集约利用,避免过度占用农田和破坏生态环境。

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城市用地尽可能小而密集。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城市更新和老旧区改造,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田保护的监管和执法,严厉打击非法用地和违规建设行为。

户籍制度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另一个难点。

我们应该逐步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缩小城乡居民的权益差距。

一方面,可以通过放宽城市落户政策,减少户籍对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限制。

另一方面,可以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工市民化机制,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吸引农民留在自己的家乡发展。

市场化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吸引更多的国际企业和投资者来到中国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支持力度,培育本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协同发展,促进城市与农村、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可以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人口的双重转移成为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高端制造和服务业阶段,导致大量的制造业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农村人口也在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人口双向转移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应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加速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就地城镇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加快产业人口双转移中西部地区要加快产业人口双转移,需要通过一系列举措来引导和推动。

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引导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可以采取财政激励、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和资金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产业人口。

中西部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的水平,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需要完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链,鼓励本土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身的产业升级能力,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进入中西部地区。

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当地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二、推进就地城镇化中西部地区还需要加快推进就地城镇化,将农村人口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

要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留在乡村,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律、经济和文化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使农村人口逐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镇居民的一员。

三、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为了加速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保障。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明确任务目标和时间表,保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人口双转移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

西部小城镇建设战略思考

西部小城镇建设战略思考

西部小城镇建设战略思考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贫困地区要落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小城镇建设是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下面将结合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措施进行详细论述。

一、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现状目前,我国西部的经济建设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由于受到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西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建设发展速度缓慢,目前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现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政策措施不完善目前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大多数地区的管理体制还在计划经济前提下,属于农村的行政政权下的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城镇建设的需要,尽管当地政府承担一定的责任,但真正落实的措施并不明显,对小城镇建设的各方面发展造成滞后性,影响小城镇建设的整体发展。

部分地区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只有总体规划,没有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此外,规划管理工作薄弱,城镇管理人员紧缺,普遍存在规划管理难,规划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二)城镇建设规模小就目前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现状来看,尽管西部地区存在着很多小城镇,但是小城镇的人口稀少,资源短缺,且城镇的地域面积小,这使得城镇建设的规模变小,因此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小。

在城镇建设中发现,城镇的非农业户口人口比例小,大多数还是属于农村群众,传统观念陈旧,对于城镇建设的各方面都存在着影响。

加之城镇建设的地域面积很小,单位面积内人口稀少,导致城镇建设难以形成规模。

城镇建设的规模小意味着无法具备充足的生产力,也就无法促使经济活动的产生,缺少了建设规划的地理环境、专业性人才和有保障的流动资金的支持,若不能得到政府有力的扶持,如此发展环境将无法使城镇建设向前迈进,无法突破落后的境遇。

新常态下西部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新常态下西部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新常态下西部城镇化发展的思考提到“新常态”这个名词,许多人对此持悲观负面的认识和理解,诚然当前发展增速下降,股市波动、部分企业停产、城市建设放缓等等现象,不无在提醒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进入寒冬期。

那么“新常态”是否是经济低迷的代名词?“新常态”下我们西部内陆地区的城镇化道路该如何走?标签:新常态;西部城镇化;发展一、新常态下的城镇化现状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城镇化的基本规律,城镇化简单来讲是农业人口向城市积聚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率在30%至50%之间是一个城市快速扩张发展的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超过50%,城市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导致人力成本提高,城镇化速度放缓,这就是刘易斯拐点原理。

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2015年突破55%,超越了全球平均水平,城市用工难,工人工资、生产成本增高等现象已经开始凸显,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逐步减弱。

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自贡市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的中心区域,是以盐化工为主的传统工业城市。

从自贡市2009年至2014年的经济数据统计来看,我们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向中速发展过程的转变。

“十一五”五年内自贡市地区总产值从275亿元增长到648亿元,“十二五”期间,截止2014年底从648亿元增长至1073.4亿元,自贡市经济总体平稳增长。

但是从2012年开始,受到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严峻的影响,增速开始放缓,从14.9%降低到7.6%。

自2000年成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来,自贡市工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达53%,因此工业是自贡市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

从2012年到2014年期间全市的三次产业增长率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工业)增速下降最为明显。

自贡市2014年城镇化率为46.62%,已经接近50%大关,依赖自身区域内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经济已经渐渐难以为未来的城镇化提供足够的动力。

西部地区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由于其身处内陆区域经济一体化较弱,在城镇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其发展必将面临局限,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在新常态下的适合西部区域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快速转型升级,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引导劳动者向高端产业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领域转移。

因此,我们需要对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进行探讨。

一、产业人口双转移产业人口双转移是指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将传统农业以及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转移到具有较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行业领域。

这种转移既有助于推动企业产业升级,也可以同时提升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和素质水平,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待遇。

在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 推行高效、有序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为劳动力的专业技能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培养出更多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

2. 鼓励和支持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提升生产效率的投资,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薪职位。

3. 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管控企业生产、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运作,引导劳动力向就业岗位优质的产业集群聚集,推动企业更好地发挥经济作用。

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中西部就地城镇化是指通过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吸引劳动力到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住和就业,以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中西部就地城镇化是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缓解东部地区因城市化过程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制定合理的城镇化规划和政策,为当地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进驻,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覆盖面,优化城市地理布局,为城市化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支持。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目标。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人口双转移(即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已成为实现国家“双城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抓手。

本文将从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出发,对推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扩大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规模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势不可挡。

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已经相对较高,人口净流出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规模较小,城镇建设滞后。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成为了中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需要加快产业转移进程。

当前,我国通过引导外资、发展产业园区等方式推动产业转移,但其中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并不顺利。

有必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税收、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政策,降低制度性障碍,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需要顺应人口流动,促进劳动力就业。

当前,东西部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匹配程度较低,随着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也将相应地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调研,实施人才培训与技能提升计划,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除了推进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也需要加快步伐,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对于中西部地区尤为重要。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方面的提升和完善,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吸引更多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

要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应集中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城市、特色旅游城市、特色科技城市等,通过产业聚集和功能提升,打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品牌,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和企业落户。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产业人口双转移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战略。

这一战略的推进将有助于实现人口勤奋到城、产业劳动力到城的“双向流动”,也有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增长。

下面从三个方面展开战略思考。

一、加强产业转移的引导与布局规划产业人口双转移战略的核心是产业转移。

为了促进产业转移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引导和布局规划。

一方面,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引导和协调,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扶持。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状况,科学规划产业转移的布局,使其更有针对性。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西部地区相对较落后,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也相对薄弱。

正常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和保护。

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规划,精细施工。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注重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也需要加强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只有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融入城市,实现产业人口的双向流动。

同时,在吸引人口和产业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如医疗、住房、教育等,以方便人口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总之,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是全国性的重要战略。

在推进这一战略的过程中,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与中西部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思考“产业人口双转移”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而其解决方案与战略思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

合理推进这两大转移的进程,不仅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等多方面的作用。

一、产业人口双转移产业人口双转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大规模产业转移,推动中高端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跨区域配置,以降低生产成本、缓解资源瓶颈、改善环境质量等,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人口转移,引导城市居民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跨区域迁移,以在资源、环境等方面实现市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同时推进人口的均衡分布,减轻东部地区的社会压力。

在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方面,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制定一系列相应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人才引进和培养等。

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鼓励民间资本的投资和经营,开展更多的跨区域合作,推动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导的供应链体系逐步形成。

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推进是促进“产业人口双转移”的必要途径,其主要目的在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城市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的现代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同时提高中西部地区人口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在推进中西部就地城镇化方面,最重要的是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如对城镇化建设给予财政资金和贷款支持、对引进和培养人才给予政策扶持、对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给予科技支持等。

另外,还需要通过产业引导、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加强对新进城市人口的培训和发展,同时推动农村产业向城市化发展,促进农民居民化。

三、总结综上所述,推进“产业人口双转移”和“中西部就地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生活品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和市场的力量,积极参与跨区域合作和创新研发,同时也需要加大对新进城市人口的培训和发展力度,让更多的人共享城市化带来的红利和机遇,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

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

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已成为全球普遍发展趋势。

同时,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崛起的过程中,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已逐渐成熟,而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却始终滞后,面临严峻的城乡不平衡问题。

面对这一现状,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

一、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内涵1.城镇化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包括人口规模、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变。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城市空间格局得到变革,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2.就近原则就近原则是指各种设施就近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原则,由于就近原则可以极大地方便用户的生活,因此可以推进社会发展,并且有利于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

3.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利用各种交通网络将城市密集区连接而形成的大城市集群,其包含的城市实力强大,产业结构优势明显,并且可以使城市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现实意义1.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均衡城乡发展是历届政府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能够改变当前城乡分割的局面,使农村地区逐渐向城市化转变。

这不仅可以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同时也可以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2.缓解资源失衡的问题地域资源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东部沿海地区资源丰富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

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可以实现资源的产业化,将其变为经济成分,并对中西部地区旅游、农业等产业进行升级,进而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升级。

3.增强国家综合实力随着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增加,其经济发展也将逐步发展起来,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同时加大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力度,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随着城市群的形成,不仅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全国的经济统计指标。

我国中西部就近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我国中西部就近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我国中西部就近城镇化的战略思考黄新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座谈会指出:“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

在解决好“三个1亿人”过程中,就近城镇化就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对长时期内极其重要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对此我们要有深刻认识并且要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实施。

推行就近城镇化战略,要着眼于全国区域发展协调,人口与经济发展格局更加合理,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均衡;地域优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比较优势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产业”“城镇”之间良性互动,城镇化成本不断降低,城镇规模质量提档升级,区域城镇体系更加优化。

推动我国城镇化持续稳定发展,要科学布局中西部地区城镇体系,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一大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或产业集群,促进当地人口就近就业,促使城镇人口就近聚集,从而有效提升中西部地区各类城市以及小城镇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一、我国区域经济技术梯度与城镇化概述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人口众多,民俗不同、民风各异,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地形地貌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梯度明显,城镇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

在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技术梯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规律,即东部为先进经济技术梯度、中部为中间经济技术梯度、西部为传统经济技术梯度。

尽管不少学者指出目前背景下,仍然用经济技术梯度理论划分东、中、西部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并非完全切合实际。

但笔者认为东、中、西部经济技术梯度依次由高到低的大势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吸纳了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36%的国内生产总值。

东部率先发展自我超越、中部崛起、西部追求跨越发展的现实都是基于经济技术发展梯度的客观选择。

近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发展进步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从1978年---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3.7%,年均提高1.02%;城市数量从193座增加到658座;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

新一轮开发中的西部城镇化思考

新一轮开发中的西部城镇化思考

新一轮开发中的西部城镇化思考“新一轮开发中的西部城镇化思考”是指以新一轮开发为契机,思考如何在西部实现城镇化。

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化受到国家重视,作为新一轮开发的重要支点,西部城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西部城镇化的内涵包括宏观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微观上的人口迁移、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等多种因素。

从宏观上看,新一轮开发西部城镇化的基本目标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推进社会发展进程以及改善西部民生水平。

从微观上看,要推动西部城镇化,就必须注重人口迁移、城镇化和农村发展之间的协调与联动,使人口的空间迁移能够得到有效的调控,同时做好农村发展工作,形成农村和城镇协同发展的格局。

首先,要加强人口迁移管理,推行人口迁移综合管理,规范农村转移人口和城市流动人口,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稳定城市人口结构,以促进城市功能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加强城镇化管理,统筹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完善机制,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此外,要进一步优化西部城镇化发展环境,加大西部地区城镇化资金投入,加大对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支持,积极引进企业投资,改善营商环境,提高西部城镇化管理水平,构建西部城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促进西部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度的协调发展。

最后,要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和城镇之间的互动,推动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

新一轮开发中的西部城镇化思考,旨在推动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西部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通过科学调控人口迁移、城镇化和农村发展,实现西部城镇化的和谐发展,促进西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助力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思考免费范文精选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思考免费范文精选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思考城镇化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而西部地区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低、实现难度最大的地区,其城镇化进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关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质量与速度。

文章从制度维度、社会维度、经济维度和生态环境维度对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进行思考并给出建议,以期对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镇化西部地区维度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出现的一个城乡关系演变的必经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调整的过程中、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也在城乡关系的调整与弥合中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因素。

同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结构性转换和城乡关系演变的一个新阶段,城镇化对于西部地区发展而言,其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从多维度对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行考量,能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维度思考就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维度而言,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普遍以行政化政策主导为主,大多数地区都以发展大、中型城市为主导思路,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规模,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上发展滞后,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城市化诟病。

从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出发,在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应该给予制度层面变革相应重视,改变以行政化主导为主的思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以行政化主导向以市场化主导为主,把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改变长期以来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要素来促进城镇化的调控方式,尊重市场规律,建立市场化的城镇发展机制。

一是就西部地区的城乡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改革制约西部发展的城乡户籍制度的门槛,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实现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在身份待遇上的“平等”,通过身份待遇的平等促进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再就业机会、工作条件、收入水平、居住环境、就学资格、迁徙资格、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等机会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中西部就近城镇化的战略思考黄新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座谈会指出:“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

在解决好“三个1亿人”过程中,就近城镇化就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对长时期内极其重要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对此我们要有深刻认识并且要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实施。

推行就近城镇化战略,要着眼于全国区域发展协调,人口与经济发展格局更加合理,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均衡;地域优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比较优势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产业”“城镇”之间良性互动,城镇化成本不断降低,城镇规模质量提档升级,区域城镇体系更加优化。

推动我国城镇化持续稳定发展,要科学布局中西部地区城镇体系,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一大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或产业集群,促进当地人口就近就业,促使城镇人口就近聚集,从而有效提升中西部地区各类城市以及小城镇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一、我国区域经济技术梯度与城镇化概述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人口众多,民俗不同、民风各异,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地形地貌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梯度明显,城镇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

在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技术梯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规律,即东部为先进经济技术梯度、中部为中间经济技术梯度、西部为传统经济技术梯度。

尽管不少学者指出目前背景下,仍然用经济技术梯度理论划分东、中、西部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并非完全切合实际。

但笔者认为东、中、西部经济技术梯度依次由高到低的大势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吸纳了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36%的国内生产总值。

东部率先发展自我超越、中部崛起、西部追求跨越发展的现实都是基于经济技术发展梯度的客观选择。

近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发展进步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从1978年---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3.7%,年均提高1.02%;城市数量从193座增加到658座;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

各类大、中、小城市以及建制镇不仅在数量方面有显著增加,城市发展质量、规模、产业结构都较改革开发前有了根本性变化。

同时,不可否认,我国城镇发展的非均衡性也比较明显,仅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城镇化率就相差15.2%。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广袤的大地上各类城市及城镇的分布密度大大低于东部,且规模、质量、环境、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几乎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一般而言,西部城镇对于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和人口的吸引力都显著低于东部城镇。

西部城镇亟待提升规模、改善环境、提高设施配置以及管理水平。

近年来也有数据表明,西部城镇的人口增长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二、中西部就近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中西部就近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需要按照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国户籍城镇化率依然不足40%,正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加速发展区间,距离趋于稳定的70%的高城镇化率尚有巨大空间。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快速扩张与发展是必然的。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面临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型、城镇化加速、生态改善、经济均衡发展的诸多考验。

2013年统计数字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是62%、48.5%、44.8%,依然维持着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较低的格局。

如果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而论,我国城镇化的进步持续仅仅依靠自由发展,单单靠市场调节,而缺乏政府的适度引导和适度干预是显然不够的。

因为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会有滞后性。

因此我国城镇化必然是要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路子。

但必须杜绝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这只“有形的手”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的动作。

曾在2012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出席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时就指出,推进城镇化需要统筹谋划布局。

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空间均衡发展的要求,抓紧制定城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实行差别化政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在促进东部地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同时,对中西部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要研究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

在全国范围观察,东部、中部、西部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事关国家总体均衡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安全。

毫不夸张地说,缺少中西部城镇化的发展就谈不上全国范围内全面的城镇化。

缺少中西部的社会进步发展就谈不上国家的全面进步发展。

2、就近城镇化有利于降低城镇化成本。

在全国城镇体系结构中,东部地区城镇吸引的人口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最少。

但中西部地区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包括矿产、能源、水力、风力、地热等各类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

就近城镇化可以就地利用、开发各类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形成具有地方比较优势的产业支撑和产业集群。

这不仅能够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同时也能吸引东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到中西部来创业,在西部的城镇工作与居住。

就其成本进行分析,在西部实施就近城镇化战略将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均衡利用效率;有利于减少农民工去东部打工往返乡里的迁徙成本和路途劳顿之苦;有利于就近开发地理空间上无法移动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并大大减低成本。

有利于就近为第二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并且降低成本。

有利于引导有市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另一方面,就近城镇化可以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缺少家庭关照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利于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降低社会总成本。

3、就近城镇化有利于巩固国防与国土安全。

就近城镇化对于城镇在全国地理空间合理布局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对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来说,地域极为广袤,但由于历史、文化、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分布较少且不均匀。

从国土安全长远考虑,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稳定发展,安全的发展环境必须依赖坚决抵御和消灭一切敢于犯我之敌的能力,国防安全不可一日松懈。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谁敢说我国在未来几十年就一定没有敌对军事力量的冒险入侵!近30多年来人们的价值取向都在于狂热地追求个人财富的增加,国民普遍的国防安全意识淡薄是不争的事实。

好在我们这个国家很大,国家层面也一直在加强国防安全教育,唤醒了不少有识之士依然呼吁加强国防建设。

以城镇建设布局的角度分析,在我国西部有些地方如果单从狭隘的经济效益考虑,设立城镇的必要性并不很大,但站在国家安全的视觉去思考,军队集中驻扎地形成的城镇俗称“兵城”,现在依然需要加强建设。

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设施农业和适度的加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就地解决官兵家属的工作和就业,吸纳就近的老百姓进城就业,形成兵民结合的特色城镇。

这样的“兵城”建设既可为部队官兵和当地老百姓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与生活环境,也将为激励部队官兵扎根驻地、守卫国土安全创造较好的物质条件,其意义非同小可。

同时,此类城镇建设也将对于我国强化区域行政管理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行政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这也是就近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就近城镇化战略选择1、发展就近城镇化,关键是规划支撑。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家在着力推行的就近城镇化,其目的在于力图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目标,这是当前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对于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推进就近城镇化就是要编制好、实施好有综合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高质量规划。

做好这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新型城镇化规划工作至关重要。

一是要根据区域发展的总要求制定城镇体系规划。

地方政府要站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紧密结合本地资源、区位、环境、产业基础、文化历史实际,统揽本区域内城镇分布全局,合理布局各类城镇,科学制定城镇体系规划。

通过合理布局城镇为就近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为就近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设计。

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达到就近城镇化的目的。

二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城镇总体规划。

推动就近城镇化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城镇总体规划。

所谓城镇总体规划就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既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艺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其成果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实施就近城镇化战略,需要制定出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有利于发挥当地比较优势、有利于就近吸纳就业、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改善生态环境的总体规划。

要在尊重现实、发挥优势、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理念指导下,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产业结构。

要以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为前提,确定城市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配置,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推动力。

总体规划要体现“产”与“城”结合,“产”与“城”互动的原则,不但要发挥好产业对城市的推动作用,还要通过城市建设营造优质环境提高产业的运行效率,加大城市和产业对于人口的吸引力,实现就近发展产业、就近吸纳人口、就近提高工业化水平、就近扩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质量的目标。

2、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

把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中,东部拥有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先发优势,而中、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在于丰度较高、储量巨大的自然资源,包括油、气、煤等石化能源赋存,铜、钼、锡、金、铁等矿产禀赋,以及水力、地热清洁能源存量。

这些就是中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占地利之优,别人无法拥有,为中西部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支撑,需要我们根据全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制定资源开发的战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产业发展思路,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选择市场前景好、环境不受损害、资源利用效率高的项目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或者产业集群。

实践证明,只有在建立当地特色产业(特别是工业)或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下,工业化就会显现出对于第三产业的大量需求,就会显现出对于城镇化的巨大推动力;城镇就会就近吸纳人口,吸纳生产要素,第三产业必然快速发展,城镇规模就会不断扩大,就近城镇化就会逐步变为现实。

需要强调的是,失去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本身就是伪命题。

如果缺乏产业的发展,城镇将缺少吸纳人们进城就业、创业的能力与空间,城镇化必然乏力。

要实现就近城镇化的目标,区域工业必强,就业必不可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