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多功能寺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其中佛教艺术与建筑更是成为了此时期的代表,为今日的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随着信仰圈层的不断扩大,佛教艺术也日渐多样化。
佛教石刻、佛像、壁画等都出现了,充分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兴盛和成就。
佛教石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石窟、摩崖石刻、石碑等等。
其中,以临潼大佛为代表的北朝石窟,因其规模庞大、艺术精湛而闻名于世。
临潼大佛坐落于陕西省临潼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时约100年,到北魏孝明帝时期终于完成。
临潼大佛以“大”为主要特征,高达35.8米,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岩石雕塑。
另外,北齐建造的云冈石窟,也是佛教艺术中的代表之一。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北魏,历经代人整修,形成了754个洞窟、45.6万平方米的壁画和60余座塑像。
云冈石窟以面临其他佛教艺术的制作方式独特,壁画上的砥砺风霜、塑像上的神态栩栩如生,都展现了北齐时期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除了佛教石刻,佛像和壁画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佛像更是以“精细”著称。
南朝宋代的临江亭释迦牟尼像,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珍品之一。
这尊释迦牟尼像高 1.94米,由巨型青石精雕细琢而成,极为细腻,佛衣褶皱流畅,脸部特征精确,舒展的左手捻着阿弥陀经,右手搭于腿上,娴静入神,犹如真实的人物。
此外,壁画也是佛教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其中,代表作之一就是北魏时期在河北省井陉县的晋祠。
晋祠为砖木结构,上部为漫画式壁画,以“文、武、财神”为主要题材,显然是为了满足氏族的居所宗教需要,下部为砖雕群像,以佛教故事为主要题材。
晋祠壁画采用蜡染手法,图案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是当时佛教壁画艺术的代表作。
至于佛教建筑则主要表现为寺庙、塔和经幢这三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原和民族汇聚的影响,具有神秘、华丽、富丽、高贵、严谨、精湛的技艺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建筑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一环。
这个时期从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历时近两百年,期间分裂成10个国家。
各国王朝试图通过宗教建筑来彰显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为人们提供了信仰场所。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多元化的时期,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并存。
其中,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激起了人们的信仰热情。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建造寺庙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许多历史名人都延续着这种文化现象。
例如,刘宋时期的刘裕,在建造升敞殿时就下令:庙宇之中不得绘制恶鬼,使人不能在庙宇里有任何的恐慌和不安。
这种不仅仅是信仰上落地,还对建筑和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让中国宗教建筑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佛教石窟、塔、寺庙等建筑物成为重要的宗教场所,掀起了建造寺庙神殿的热潮。
在南北朝时期建造的佛教石窟,以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代表。
云冈石窟是中国大型佛教石窟的早期代表之一,始建于公元386年。
它是一个悬崖峭壁上的东西向洞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共有45个洞龛、51座佛像和数十万平方米的石雕。
其中,早期的洞穴主要是粗犷的雕刻,后来则逐渐发展成细致的造型,形成独特的中原和北方佛教影响的融合风格。
而龙门石窟则是北魏晚期和北齐时期的佛教石窟建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部。
它共包含34个洞和一座大佛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的古代洞窟群之一,规模之大、精美和保存情况都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此外,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还有著名的麻姑山石窟、云岡东岳寺、龙门峡石窟、洛阳白马寺石窟等。
这些石窟在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国石窟艺术中的巅峰之作。
与佛教建筑相比,道教并没有建造大规模的宗教建筑,而多采用自然风景来作为道观的场所。
道教信仰中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个体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南北朝时期建造了许多道观,以追求超越世俗的境界。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洞天福地、黄山大觉国、洛阳观音寺等。
林阳禅寺景点介绍词
林阳禅寺景点介绍词林阳禅寺,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佛教寺庙。
林阳禅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历经风雨,如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作为南京市重要的文化遗产,这座寺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林阳禅寺占地面积广阔,整个寺庙呈现出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一进入寺庙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山门,高耸入云,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山门两侧矗立着孔子、孟子、荆轲等古代名人的塑像,寓意着对古圣先贤的崇敬。
山门内侧的拜殿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等佛菩萨的泥塑像,肃穆而神圣。
林阳禅寺内有多座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林阳禅寺的主殿,也是寺庙内信徒供奉佛祖的地方。
大雄宝殿为建筑群中最高大的建筑,气势雄伟、宏伟壮观。
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庄严,金光闪闪,引人注目。
每天,信徒们会在大雄宝殿前虔诚地烧香、拜佛,以祈求佛祖的加持和庇佑。
此外,林阳禅寺还有许多其他的建筑,如藏经楼、钟楼、鼓楼等。
这些建筑各具特色,彰显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尤其是钟楼和鼓楼,既是寺庙内的重要景观,也是南京市的地标之一。
每到钟鼓响起的时候,整个寺庙都洋溢着庄严肃穆的氛围,给人以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此外,林阳禅寺还举办各种佛教文化活动,如佛教讲座、禅茶会等,吸引了许多喜欢佛学文化的人士前来参加。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沉浸在佛教的智慧和静心的氛围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总之,林阳禅寺作为南京市的一大景点,以其悠久的历史、庄严的建筑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属和宁静。
无论你是信佛还是对文化遗产感兴趣,林阳禅寺都是你不可错过的旅游目的地。
携亲朋好友一同前往,一定会给你带来难忘的体验和启发。
南北朝_宗教建筑
文殊道场五台山
地藏道场九华山
观世音道场普陀山
普贤道场峨眉山
2 佛塔
塔源自于古印度 古印度将塔称作“窣堵波 ”(STUPA梵文), 中国古代称之为“浮屠”、“浮图”。它是一种覆钵 形建筑,由台座、覆钵、宝匣、相轮组成。塔顶的刹 是用来埋佛骨舍利的地方。 中国化的佛塔,通常由地宫、塔基、塔身、刹 组成。中国的塔刹也古印度的塔刹不同,它是佛界的 象征。塔刹上装饰有各种宝,比如莲华(仰莲、覆 莲)、受花、覆钵、相轮、露盘、华盖、火焰、圆光、 华瓶(宝瓶)、宝珠等。 中国化的佛塔建筑,造型多姿,形式多样。从 造型上看,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 喇嘛塔 (藏式塔)、傣族塔、金刚宝座塔等;从建筑材料上看, 有木塔,砖塔,砖木结构的,石及砖石结构的,琉璃 塔,金银铜铁塔等。从组合上看,有单塔,双塔,三 塔,五塔,百零八塔等。
苏州虎丘塔
楼 阁 式 塔
大雁塔
栖 霞 寺 舍 利: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 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 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 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 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 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 塔。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 塔,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 塔, 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 例.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 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 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 檐塔的早期形态。
关于前塔后院与前院后塔
最早的汉化佛寺以塔为中心, 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 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 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
南北朝盛行“舍宅为寺”的功 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第宅 改建为佛寺。改建时一般不 大改动原布局,而以原前厅 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 的廊庑环绕,有的还保留了 原来的花园。此种风格布局 更属通用式的,成为以后汉 化佛寺建筑的主流。
正定八大寺院简介
正定八大寺院简介正定县位于河北省南部,曾是河北本州八大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凤翔长城大军建于此地。
正定县的历史悠久,曾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大寺院。
正定八大寺院指的是八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天竺寺、白马寺、金谷寺、太室寺、石凌寺、状元寺、正定寺和大禹寺。
这八座寺院位于正定县城以外4、5公里处,它们既集中又分散,相距数十里。
天竺寺,原名应昌寺,建于南朝,是八大寺院中建立最早的寺庙,修建历史由晋朝宋元以来,坐落在正定县城以北的晋代宗庙街中间,主要信仰释迦牟尼佛,历史悠久的天竺寺受到了河北省政府的大力保护,是正定历史文化的国宝。
白马寺,又称钱塘寺,始建于宋元,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位于石凌山下,有丰富的佛塔和寺院,是正定乃至河北省最大的佛教圣地之一。
金谷寺,原名宗明寺,始建于南北朝唐宋之交,位于正定县西部的石凌山上,是一座深得民间信仰的佛教寺院,被誉为“河北金谷”,是八大寺院中最为著名的神圣朝圣之地。
太室寺,又名南越太室寺,始建于南朝,是八大寺院之一,位于正定县西北部的太室山上,距离正定县城仅有7公里,太室寺建于太室山腰带,主要信仰佛教,被誉为“黄土佛山”。
石凌寺,也称为灵岩寺,始建于南北朝唐宋之交,位于正定县西部的石凌山上,距离正定县城仅有7公里,石凌寺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主要信仰佛教,是河北省著名的佛教古迹。
状元寺,又名安宁寺、河间寺,位于正定县中部的河间谷,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始建于南北朝,是正定山水佛教的殿堂,也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寺院。
正定寺,创建于唐代,始建于唐肃宗年间,主要信仰释迦牟尼佛,历经多次重建,现为正定历史文化的瑰宝,建于正定县城西部,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是正定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迹。
大禹寺,也称潮州大禹寺,建于晋朝,位于正定县东部的大禹山麓,大禹寺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正定县内著名的佛教寺庙,也是八大寺院之一。
正定八大寺院,是正定县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河北省佛教文化的丰碑,被誉为河北金谷众多佛教圣地之一,至今仍是当地信众朝圣的场所,弥漫着动人的宗教气息。
南北朝的多功能寺庙
的 放 贷 。 金 要 盘 活 , 尚们 要 富 起 来 , 们 自 资 和 他
己就 兼 做 银 行 职 员 。
群众 —— 谁 没有 急着用 钱 的时候 呢 ? 自 己的 把
东 西 拿 去 庙 里 典 点 钱 出 来 , 比 向 亲 朋 借 钱 看 总 白 眼 强 吧 ? 了寺 庙 这 个 融 资 中 介 机 构 , 代 中 有 古
荒谬 。
西 。 借 给 你 的 钱 , 意 烫 手 — — 都 是 借 一 还 但 注
十, 也是 l 0 %的利 ! 00
寺庙是一个有组 织的团体 , 办理贷款业务当
然 比私 人 方 便 , 渐 地 就 有 了信 誉 , 户 网络 也 渐 客 遍 及各 处 。 的 地 主 、 僚 、 有 官 王侯 钱 多 了 没处 用 , 于 是 也 来 委 托 寺 庙 放 款 , 庙 从 中 收 取 一 定 的 寺 管 理 费 。 么 一 来 , 庙 就 具 有 了 储 蓄 银 行 的 功 这 寺 能 。 多 , 请 往 我 这 儿 放 , 誉 可 靠 , 能 生利 。 钱 就 信 还
民 间征 用 物 品 都 是 早 上 要 、 晚上 就 要 收 齐 。 办 经
的 官 员 就 趁 机 敲 诈 , 钱 给 人 民 去 火 急 置 办 东 借
成 了 放 高 利 贷 , 在 取 利 , 不 是 行 善 。 们 言 重 而 他 行 之 间 的 矛 盾 之 处 , 时 的 人 并 不 以为 有 什 么 当
寺 庙 不 仅 花 得 少 , 且 收 入 多 。 至 皇 帝 下 至 地 而 上 主 、 人 , 了表 示 虔 诚 , 不 争 相 向 寺 庙 施 合 商 为 无
土 地 和 财 物 。 些 土 地 , 可 以 转 让 或 出 租 食 这 又
龙华寺遗址南北朝至隋代古寺庙遗址
龙华寺遗址南北朝至隋代古寺庙遗址。
位于山东省博兴县城东北陈户镇南,冯吴、崇德、赵楼三村之间。
古寺院始建于北魏中晚期。
寺庙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5公里,占地约300万平方米。
朝向南,前后两院,内有大正殿、钟鼓楼等。
隋代曾重修,此后时废时建,至清末规模已变得很小,最终废圮。
1926年在遗址上出土隋仁寿三年(603年)御造龙华碑,高1.45米,宽1.06米,有碑文25行,行存50字,楷体字,尚有魏碑遗风。
1976年、1983年分别出土北朝佳品石造像七十多件、北魏至隋铜造像一百多件。
龙华寺:始建于北魏中、晚期。
北魏——北齐时期,该寺香火极盛。
该寺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型重修:一是隋朝时期。
隋统一全国后,佛教被尊为国教,隋文帝在位期间,曾重修龙华寺,建龙华塔,并设立龙华塔落成碑。
二是唐朝时期。
隋朝末年王薄起义时期,龙华寺成为民众反对佛教、起义军进攻的重点而遭到劫难。
唐朝初年,善男信女再次重修龙华寺,但寺院比原来已逊色不少。
三是清朝时期。
宋朝时期,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使龙华寺毁于战火。
直到清光绪年间,经过重修,龙华寺又重现生机。
据说寺院建筑雄伟壮丽、古朴大方,大门朝南,分前后两院,院内建有大正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等。
民国年间,寺院的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48年,龙华寺因连年不断的战争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成为一堆废墟,仅剩遗址至今。
龙华寺遗址:位于博兴县城东北8.5公里,张(店)东(营)铁路东,今陈户镇西南赵楼村北,包括整个张官村及冯吴村南、崇德村东一部分,因1927年在该遗址曾经出土过隋仁寿三年的重修龙华寺碑(简称“龙华碑”)而得名。
该遗址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米,暴露有砖墙基、灰坑等遗迹,是目前山东省发现的最大的北朝遗址。
曾经出土南北朝中北魏、东魏、北齐和隋代残碑断碣、金铜造像、石刻造像、白瓷素烧佛像等200余件和暗釉瓷罐、瓶、碗、壶、盘、杯、泥质灰陶瓦当、滴水、板瓦、筒瓦、砖以及北齐和隋代铜钱等大量陶器、瓷器、铜器文物。
南北朝佛教
北周武帝灭佛
灭佛原因: 僧尼三百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0。统治者求兵于 僧众之间,求地于塔庙之下。 僧人卫元嵩的奏议:认为佛教盛建佛像、寺舍,耗 费民力、物力,违背佛教“大慈为本”。主张 “省寺减僧”:(1)寺塔佛像无益于治国安民, 应当废除;(2)彻底改革佛教,于佛教与国法 世俗之中;(3)通过经济措施改变佛教界贪婪 腐败之风。对品行不端的富僧,除收纳租调外, 还应令其服力役。
上 忏。即依照忏法礼佛念经、忏悔罪业。亦为梁武帝所创。据传梁武 帝曾集录佛经语句制成《慈悲道场忏法》十卷,简称《梁皇忏》。 盂兰盆会。是每年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荐先祖而举行的一种佛 教仪式。盂兰盆意为“救倒悬”,典自《盂兰盆经》,据传梁武帝 依此而始设盂兰盆斋,相沿成习。又与中国传统的中元节相结合, 而成俗谓之鬼节。其主要仪式可分为三个方面:净坛绕经、上兰盆 供、众僧受食。民间则有放焰火、放河灯等仪式。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陈红兵
南北朝佛教
梁武帝与佛教
梁武帝 舍道归佛: 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 历叶相承,染此邪法。 习因善发,弃迷知反, 今舍旧翳,归凭正觉。 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 广弘经教,化度含识, 同共成佛。宁在正法之 中常沦恶道,不乐依老 子教,暂得升天。
造寺供养 梁代有寺2846所 梁武帝敕建的寺庙有智度 寺、新林法王寺、仙窟 寺、光宅寺、萧帝寺、 解脱寺、同行寺、劝善 寺、开善寺、同泰寺 舍身寺庙 四次舍身同泰寺
云冈第五与第 六二窟为同时 统一所建的双 窟,窟形一为 中心柱式,一 是前后室制。 第五窟内壁面 刻满浮雕龛像, 也有较大的佛 像。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十三公里黄河支 流伊水两岸的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 山),南北长约千米。伊水北流,两岸岩 山对峙,形如门阙,所以又名为伊阙。现 在存留下来的窟龛,据统计有二一三七个 (窟一三五二座、龛七八五个)。这些窟 龛,大部分都在伊水西岸,其中大窟有二 十八个;东岸多是唐代洞窟,有七个大窟 和一些小窟。造像共约十万余躯,造像题 记和其它碑碣三千六百块左右,佛塔四十 余座。 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自平城(大 同)迁都洛阳,沙门统昙曜继开凿云冈石 窟之后,又在龙门山凿造佛龛。其后,历 东魏、北齐、隋、唐、北宋,历代皆相继 雕凿。 西山第二十一窟古阳洞为龙门石窟中最 早开凿者,窟中两壁主要大龛为孝文帝迁 都洛阳时的重臣贵族所造。因窟成后地面 曾向下深掘,所以佛像显得高高在上。
彭州市龙兴寺的简介
彭州市龙兴寺的简介
彭州市龙兴寺位于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上,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
厚文化底蕴的佛教寺庙。
以下是彭州市龙兴寺的简介:
一、历史沿革
龙兴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在唐代,这里
曾是一座较具规模的佛教寺庙,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建与
重建,至今保存下来的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方丈楼等。
二、寺庙文化
1.建筑景观
龙兴寺坐拥龙门山之巅,建筑群势态独特,气势恢弘。
寺庙中的大雄
宝殿,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古老建筑,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多尊佛像。
2.文物收藏
龙兴寺拥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兴寺碑》。
这是
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碑文记载了当时的历史和佛教传承,是研究
佛教史和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3.佛教文化
龙兴寺作为一座佛教寺庙,传承着佛教文化,发布着佛教思想。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寺庙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众多信徒前来参拜,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寺庙开放
龙兴寺一直是四川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自1982年起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和旅游胜地。
每逢节假日,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龙兴寺,参观游览,感受佛教文化的氛围。
同时,寺庙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当地居民提供慈善服务。
四、未来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佛教文化,龙兴寺未来将继续进行建筑和文化方面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同时,寺庙还将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推动彭州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山西景点
魏晋南北朝山西景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地区的旅游景点已经有所发展,其中一些景点至今仍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以下是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的旅游景点:
1.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开凿,形成了最早的佛像群,吸引了众多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瞻仰。
2.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境内的一座悬崖上,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历经多次修缮,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3.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晋祠内有许多古建筑、雕塑、碑刻等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
4.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平遥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独特的古城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
5.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五台山以其险峻的山势、清新的空气、古老的寺庙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旅游和朝拜。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的旅游景点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为后世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寺庙建设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寺庙建设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逐渐扩大,同时也促进了寺庙建设的繁荣。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佛教传播、佛教寺庙的建设等方面探讨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寺庙建设。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不安的时期,社会动荡不断。
氐、羌、鲜卑、匈奴等民族以及南方各地方势力相继兴起,对中央政权形成了重大的威胁。
在这种动荡的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影响逐渐扩大,成为社会稳定和个人心灵寄托的一种重要力量。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主要是通过外国传教士的传播来引入中国的。
在南朝刘宋时期,法显以及郑义传等传教士分别从印度和爪哇地区来到中国,将佛教的教义和文化传播给中国人民。
他们带来的佛经、佛像和宗教仪式深深地吸引了当地的士子和王公贵族,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受欢迎的宗教信仰。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社会的动荡有关。
在动荡的时期,人们对于生死以及个人命运的追问愈加迫切,因而佛教的教义能够提供一种超越世俗,超脱苦难的精神寄托。
佛教强调世间的无常和苦难,主张通过修福积善来解脱出苦海。
这一教义与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契合。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也带动了寺庙建设的繁荣。
南朝刘宋时期的法显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在当时主持修建了很多佛教寺庙,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还致力于佛教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为佛教寺庙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佛像和经典。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寺庙建设在一些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佛寺的建筑风格参考了印度和爪哇地区的建筑风格,采用了木结构和痛毒砖石结合的建筑方式,形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的特色风格。
同时,寺庙内部的设计也充分展示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精髓,佛塔、佛像、经堂等建筑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寺庙建设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山西崇福寺简介
山西崇福寺简介
崇福寺在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城西四公里处的太岳山上,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
崇福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
原名灵泉寺。
北魏孝文帝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在
这里建了一座寺庙,供北魏皇室的游幸者们住宿。
后来人们把这
个寺庙叫做崇福寺。
北魏时的崇福寺规模宏大,比洛阳白马寺还
要早建七年。
在中国古代,皇帝们大多喜欢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他们常常到这里游览,也常常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
崇福寺原是一个有20多座大殿的建筑群,分为东、西两组,每组又有若干座大殿组成。
每座大殿都是用砖砌成的,其中最有
名的是大雄宝殿。
它建在一座高达10米的平台之上,四面各有
20多级台阶可以登上殿顶。
从这个平台向东望去,可以看到整
个太岳山的风貌。
现在大雄宝殿是在清末重新修建的,规模虽小
了一些,但仍不失为一座雄伟壮丽的庙宇。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的厢房里是佛堂和僧人住的地方。
—— 1 —1 —。
涞滩古镇二佛寺的介绍
涞滩古镇二佛寺——华北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庙涞滩古镇,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西北部,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镇。
而在这个古镇中,有一座历经沧桑的佛教寺庙——二佛寺。
二佛寺建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界的重要名刹之一。
二佛寺坐落在涞滩古镇的西南角,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寺庙内外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建筑风格,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山门、钟楼和鼓楼等。
大雄宝殿是整个寺庙的核心建筑,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等佛像,佛像栩栩如生,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除了寺庙的建筑风格外,二佛寺还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珍贵的文化遗产闻名。
寺内有一块石刻佛龛,佛像形象清晰,雕刻精细,是南北朝时期艺术精品之一。
此外,寺内还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石刻和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座高 1.6米的石制佛像,形态逼真,雕工精湛,被誉为中国佛教石刻艺术的瑰宝之一。
除了寺庙本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外,二佛寺所处的涞滩古镇也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涞滩古镇建于明代,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风情。
古镇中有石板路、小桥流水、古井和老店铺等景观,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生活的韵味。
古镇中的二佛寺也是涞滩古镇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寺庙与古镇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
尤其是每年的佛诞节、新春佛祖诞辰等重要节日,寺庙会举行盛大的佛事庆典,吸引了大批信众前来朝拜,寺庙前成为了人们虔诚祈福的圣地。
二佛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庙,更是一座文化瑰宝。
寺庙内的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展示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瑰丽,也承载着人们对于信仰和智慧的追求。
走进二佛寺,你可以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平和,也可以领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你是佛教徒,还是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感兴趣的人,二佛寺都值得一游。
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在寺庙的庄严氛围中,感受佛教的智慧和力量;你也可以在涞滩古镇的石板街上漫步,欣赏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忻州南禅寺简介
忻州南禅寺简介
忻州南禅寺位于忻州城南20公里的洪善镇。
寺内建筑宏伟,布局合理,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一座佛教寺院。
南禅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原称大佛寺,唐宋时期称崇福寺,
后又称龙兴寺、永庆寺等,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禅寺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
音殿、地藏殿、伽蓝殿和藏经阁等主要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
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观
音殿为五间四进院落,面阔七间。
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大雄宝殿前左右有钟鼓楼相对称。
大雄宝殿后为三圣殿和大
悲院。
三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高三丈余;大悲院东西两厢为
禅堂和僧舍。
大雄宝殿后为藏经阁。
经藏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释迦牟尼
佛和观世音菩萨;下层供奉释迦牟尼佛和大势至菩萨。
上中下三
层共有佛龛80个。
经藏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藏文《大藏经》,下层为佛教哲学著作《金刚顶经》。
大雄宝殿后为两层楼阁式建筑——观音菩萨大殿和地藏王菩
萨大殿。
— 1 —。
游崇圣寺的感受
游崇圣寺的感受春天里,我来到了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崇圣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让我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感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力量。
崇圣寺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汉族地区的四大禅宗佛教名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圣地之一。
远远望去,崇圣寺庄严肃穆,气势恢宏,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踏入崇圣寺内,我感到一股宁静的氛围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脱尘世的世界。
庙宇建筑古朴典雅,古树参天,青瓦白墙,琉璃瓦瓮,种种细节处透露出千年传统寺庙的神秘与厚重。
走进大殿,精美细致的木雕、石雕和壁画展示出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让人赞叹不已。
我沿着回廊拾级而上,步步生莲,心境渐渐平静下来,仿佛置身于一片仙境之中。
在崇圣寺内,我遇到了一位虔诚的信徒。
他面色沉凝,手持念珠,默念佛号,神情虔诚。
我询问他对崇圣寺的看法,他告诉我,他每天都会来到这里祈福祈福,希望能够消除身心的烦躁,找到内心的平静。
他说,崇圣寺是他灵魂的家园,是他心灵的净土,每次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佛祖的慈悲和智慧,找到内心的勇气和力量。
听完他的话,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力量,也被他的虔诚所感染,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敬畏和敬重之情。
除了寺庙建筑和信仰文化,我还深深地感受到了崇圣寺所处的环境之美。
寺庙周围被青山环绕,碧水环抱,花草葳蕤,风景如画。
在春日的午后,悠悠溪水潺潺而过,阳光洒在碧绿的草地上,一群白鹭在空中翩翩起舞,美不胜收。
我漫步在寺庙周围的小径上,吸入了满满的清新空气,沐浴在阳光下,心情愉悦无比。
在崇圣寺的参观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位寺庙的和尚。
他年过半百,面色慈祥,满脸皱纹,双目深邃。
我询问他对佛教的理解,他笑着说:“佛教教导我们要抛弃尘世的烦恼,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修行佛法,修养心性,是我人生的唯一信仰和目标。
”听完他的话,我深深地被他的境界和修为所感染,心中对他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
他对我说:“人生如梦,梦中有情缘,醒后一切皆空,唯有修行佛法,才能获得解脱。
崇圣寺
崇圣寺崇圣寺是一座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的古老寺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它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风格独特、色彩斑斓的寺庙,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和祈祷。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崇圣寺吧。
崇圣寺于公元前545年由北齐文宣帝开元二十三年(公元575年)迁建于原道教道观的地方,是当时北齐政权的皇家佛教祈福场所。
经过历代的不断修缮和扩建,崇圣寺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的佛教寺庙。
寺庙内有大量的精美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它的雕塑艺术。
在崇圣寺内,你可以欣赏到许多古代佛教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之处。
寺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镇寺之宝——千手千眼观音,这是一尊十一面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塑像。
它高约17米,是中国北方现存最大的金身佛像之一。
观音菩萨的手臂伸展开来,每只手都握着一只眼睛,象征着它有能力看到人间的一切痛苦,并施以救济。
这尊佛像是在唐朝时期雕刻的,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除了观音菩萨像,崇圣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提的雕塑作品。
比如寺内的佛塔,它是一座六角平面,由多层楼阁组成的建筑物。
佛塔的每层楼檐上都有雕刻着精美的佛像,每一尊佛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和姿态,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此外,崇圣寺内还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石刻佛像群,数十尊佛像各持法器,栩栩如生地刻画着佛教经典中的人物形象。
这些佛像的雕工精湛,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之一。
除了艺术品外,崇圣寺还有一些非常宏伟的建筑物。
比如著名的大雄宝殿,它是崇圣寺的主要建筑,也是全国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雄宝殿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富有东方宗教建筑的特色。
殿内的主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面前还供奉着金身宝藏观音。
在寺庙的周边,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物值得一提。
比如钟楼和鼓楼,这两座建筑物是寺庙的标志,也是北京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钟楼和鼓楼各有一座,一座设立在寺庙的东侧,一座设立在寺庙的西侧,它们分别用于报时和打鼓。
关于绍兴大中禹迹寺的资料
关于绍兴大中禹跡寺的资料
绍兴大中禹迹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以下是关于绍兴大中禹迹寺的一些资料:
1. 历史背景:大中禹迹寺始建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1400多
年的历史。
寺庙原本是为了纪念伟大的中国古代传说人物大禹而建立。
2. 地理位置:大中禹迹寺座落在绍兴市嵊州府区的望江街,寺庙背靠山脉,前临于江,风景秀丽。
3. 寺庙建筑:大中禹迹寺占地面积很大,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塔等。
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体建筑,内有佛像供奉,殿内气势宏伟,氛围庄严。
4. 佛教文化:大中禹迹寺是浙江省的重点佛教寺庙之一,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寺内有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如佛经、佛像、石刻等。
寺庙还经常举办佛事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游客。
5. 旅游景点:大中禹迹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也是绍兴市的旅游景点之一。
寺庙周边风景优美,山水相映,被列为绍兴市的重点风景名胜区。
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宁静的佛教氛围,欣赏自然风光。
以上是关于绍兴大中禹迹寺的一些基本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国清寺罗汉堂介绍
国清寺罗汉堂介绍国清寺是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的一座古老寺庙,建于南北朝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罗汉堂是国清寺的一座主要建筑,下面将对罗汉堂进行详细介绍。
罗汉堂是国清寺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该寺的正殿。
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坐落在寺庙的最高处,由四根厚重的大木柱支撑着,整个建筑宏伟庄严。
罗汉堂内主要供奉的是五百罗汉像,以及一尊明代著名的铜鼎。
进入罗汉堂,我们会首先注意到的是五百罗汉像。
这些罗汉像各个栩栩如生,根据传说,每一尊罗汉像都有自己的形象和特征。
像是一个忍辱负重、战胜烦恼的强大修行者。
罗汉们的面部神情各异,他们或是威严庄重、或是慈和温和。
每尊罗汉都是宝贵的艺术品,展现了中国传统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
在罗汉堂内,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尊精美的铜鼎,这是明代中期的作品,造型精致细腻。
据说铜鼎的设计灵感来自佛教经典,它的纹饰包括云纹、佛光、莲花、四神兽等元素。
铜鼎高约1.5米,重约300千克,是国清寺最宝贵的文物之一除了五百罗汉像和铜鼎,罗汉堂内还陈列有大量的佛教经典、佛像和佛教文物。
这些珍贵文物见证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观者可以在这里了解到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和信仰的力量。
罗汉堂是中世纪中国寺庙建筑的代表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特点,如古老的木构架、雕梁画栋等。
整个罗汉堂建筑庄严肃穆,给人一种禅宗寺庙的氛围。
这座建筑不仅有宗教意义,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国清寺及其罗汉堂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绍兴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国清寺罗汉堂作为国清寺的核心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展示五百罗汉像、铜鼎和其他佛教文物,它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是对佛教信仰者还是对文化爱好者来说,国清寺罗汉堂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南朝四百八十寺,如今还剩多少?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最为盛行的时
南朝四百八十寺,如今还剩多少?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最
为盛行的时
南朝四百八十寺,如今还剩多少?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最为盛行的时代。
根据统计,刘宋有1913座寺庙,僧尼36000多人;梁朝寺庙到达2800多座,僧尼82700多人,就连梁武帝萧衍也信仰佛教。
北朝的佛教更加盛行,北魏末期寺庙有3万多座。
在北周北齐时期,北朝的僧尼数量达到了300万,已经占据北方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著名的四大石窟就是在十六国和北朝开始开凿的。
佛教的盛行离不开王朝的支持,因为皇帝想用佛教来麻痹人们的反抗意识。
但是佛教的盛行又严重威胁到了王朝的统治,例如减少了兵源、财政,加速了土地兼并,因此,该时期出现了几次灭佛活动。
随着大规模的灭佛活动展开,佛寺的数量急剧减少,大多数都藏在深山老林,成为了一道风景线。
永康市南都禅寺简介
永康市南都禅寺简介南都禅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永康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南都禅寺的一些基本信息。
南都禅寺建于南朝梁代(公元502年-557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寺庙依山而建,背靠高山,面朝湖泊,风景优美。
寺内保存着许多古老的佛教文物和文化遗迹,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都禅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占地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鼓楼等。
山门高大雄伟,是寺庙的入口,上刻有“南都禅寺”四个大字,凸显了寺庙的历史地位。
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殿内香烟缭绕,庄严肃穆。
藏经楼内收藏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文献,是研究佛教文化的宝库。
钟楼和鼓楼则是寺庙的标志性建筑,钟声和鼓声在寺庙中回荡,给人以宁静和庄严的感觉。
南都禅寺是一座重要的佛教修行场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寺内设有禅堂和住持院,供信徒进行禅修和修行。
禅堂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和其他佛教神像,信徒们可以在这里默默地诵经、打坐、冥想,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静。
住持院则是寺庙的管理机构,负责寺庙的日常事务和佛事活动的组织。
南都禅寺还举办了许多佛教法会和庙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与。
每年的佛诞日和重要的佛教节日,寺庙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信徒们可以在这里听经、忏悔、供佛,以求获得内心的净化和启迪。
庙会活动则是寺庙的一大特色,各种传统的文化表演和民俗活动在庙会上举行,给游客们带来了欢乐和娱乐。
除了作为一座佛教寺庙,南都禅寺还是永康市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寺庙周围的风景优美,山水相映,给人以宁静和舒心的感觉。
寺庙内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文物和艺术品,对于喜爱历史文化的游客来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总的来说,南都禅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佛教寺庙。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参与佛事活动。
寺庙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永康市的文化内涵,也为游客带来了一份宁静和舒心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朝的多功能寺庙
作者:卢晓刚
来源:《传奇故事·百家讲坛》2009年第24期
南北朝时期的信贷工作,是相当有创造性的。
从史籍上来看,总体还是南朝为老百姓赈贷和免债的记录比北朝多,尤其免债的次数相当多。
北朝的情况,也许是史官没有尽职,反正看起来很一般。
南朝刘宋的第三个皇帝,是宋文帝刘义隆。
这也是一位少见的好皇帝,他在位期间,提倡文化,整顿吏治,清理户籍,尤其重视农业生产。
元嘉十七年(440年)﹑二十一年(444年)两次下令,减轻或免除农民积欠政府的“逋债”。
逋,就是拖欠之意。
不是还不起钱吗?免!史家称他的统治时期为“元嘉之治”。
梁武帝在这方面也很不错,早年曾下诏,要求各级官府对缺少粮食、种子的农民,要赈贷抚恤,务必到户。
晚年他虽然有点胡闹了,但对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
在大同七年(541年)十一月九日这一天,他宣布,当天天亮以前的所有民欠官债,无论多少,一律免除。
这方面的记载多了,没法全部引用。
至于衙役催租讨债、猛如虎狼的情况,那大约也有。
“封建社会”嘛,那是免不了的。
但是自从孔夫子说了“苛政猛于虎”的话以后,君主敢厚着脸皮做猛虎的,也不是特别多。
再看北朝这边呢,虽然较少有赈贷,但遇到荒年也会开仓赈济,发放粮食布匹给灾民。
北魏时有一次旱灾,宣武帝曾经责令天下的有粮之家,除了留出一年的口粮外,存粮都要拿出来借给饥民。
这是一次史上比较少见的全民赈灾,而一般情况下,赈灾是政府天经地义的责任。
南朝的刘宋也有过一次信贷创举。
在宋、魏大战时,军费不够,文帝刘义隆下令,江南四州凡是家产满50万的富户和财产满20万的僧尼,都要把家产的四分之一借给政府打仗用—你们富
裕了,也为国家尽点责吧!朕就拿江山作担保,总可以吧?
当然,那时候的王朝毕竟是“地主阶级代表”,不可能都是菩萨心肠。
在高利贷方面,王侯、官僚对百姓盘剥得很厉害。
宋文帝有个儿子在荆州,用短钱100借给平民,收回时要偿还最好的白米一石,值一万钱!还有北齐的末代幼主,向民间征用物品都是早上要、晚上就要收齐。
经办的官员就趁机敲诈,借钱给人民去火急置办东西。
但借给你的钱,注意烫手—都是借一还十,也是1000%的利!
百姓之苦,有时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北魏孝庄帝就曾下诏,免去所有的民欠官债,无论是一钱,还是上万,都一笔勾销。
可是他只能免去官债,对民间的债务就无权干预了。
南北朝在信用事业上还有一大创举,那就是人们终于有个机构可以贷款和存钱了。
在汉朝,民间的借贷都是个人之间的事,放款业务也是商人的行为,没有哪个机构愿意揽下这个事。
存款业务更是没影儿,都用扑满。
大富豪的钱多,100个扑满也装不下,就挖地窖,用窖藏。
至于两晋时期,国家连钱都懒得铸,信用事业当然也就没什么起色。
而到了南北朝,一切不同了。
一个前所未有的信用机构产生了,这就是寺庙。
佛教在传入中土后,运气特别好,深得皇室和官僚阶层的青睐,小百姓对它也很痴迷—大家都要有个信仰嘛。
所以寺庙享有许多特权,比如免税、免役,经济上的负担比任何人都轻。
寺庙不仅花得少,而且收入多。
上至皇帝下至地主、商人,为了表示虔诚,无不争相向寺庙施舍土地和财物。
这些土地,又可以转让或出租食利,正符合了“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
寺庙长年累月就这么只进不出,当然都富得流油。
和尚们过得再奢侈,因为受到教规的约束,消费还是很有限的。
这大量的钱白白窖藏起来,不是极大的浪费吗?怎么办?放债!于是寺庙作为一种中介性质的组织机构,就开始面向社会,进行规模化的放贷。
资金要盘活,和尚们要富起来,他们自己就兼做银行职员。
佛当然是慈悲的,但那时候佛的信徒不一定事事都讲慈悲。
在我过去的印象里,古代应该是社会向寺庙施舍才对,但实际情况正好就是倒过来的。
南北朝的寺庙放贷,一开始还带有赈济性质,扶贫济困什么的,到后来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基本上成了放高利贷,重在取利,而不是行善。
他们言行之间的矛盾之处,当时的人并不以为有什么荒谬。
寺庙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办理贷款业务当然比私人方便,渐渐地就有了信誉,客户网络也遍及各处。
有的地主、官僚、王侯钱多了没处用,于是也来委托寺庙放款,寺庙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这么一来,寺庙就具有了储蓄银行的功能。
钱多,就请往我这儿放,信誉可靠,还能生利。
典质开展的业务分为两种: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这里要给大家形象地解释一下两种业务的区别。
抵押主要是针对不动产,比如有人要向寺庙借款,就把自己的房子作为债权的担保,一旦还不上款,房子要归债权人(寺庙)所有。
在借款和还款的过程中,借款人的房子产权是不用变的。
这跟现代银行的抵押贷款一模一样。
可是质押不同,质押是针对动产的。
比如借款人把自己的一床被子交给债权人(寺庙),作为债权的担保。
要是还不上钱,这床被子就甭想拿回去了,寺庙愿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这一说,大家就明白了:质押原来就是典当,质库就是最早的当铺。
在南北朝那个时候,有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质押,比如黄金、衣服、首饰、牲畜等等。
要想借小钱的,拿一束麻来也行。
在南北朝粮食布匹也是货币,所以谷帛也可以放贷。
当然在还贷的时候,寺庙是一定要“多收三五斗”的。
整个南北朝期间,信用机构仅有佛教寺庙一家,别无分店,政府也没来插一手。
寺庙放贷虽然图的是牟利,但有了典质,毕竟是大大方便了群众—谁没有急着用钱的时候呢?把自己的东西拿去
庙里典点钱出来,总比向亲朋借钱看白眼强吧?有了寺庙这个融资中介机构,古代中国的金融业,到此就已基本完备。
读史时我常有这种感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种种活力,真是令人惊叹!他们精神物质两手都抓,两手都很硬。
编辑/孙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