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鹤阳拳DOC
五祖鹤阳拳的起势和收势
五祖鹤阳拳的起势和收势我在《武林》八二年第一期上介绍过五祖鹤阳拳的“相貌特征”。
由于篇幅所限,那时只讲了七小点。
现在再介绍一下起势和收势的特点。
要是读者在公园里或什么地方看见有人打拳有此势,就更容易认出来:“哦,他打的是五祖鹤阳拳!”起势一八步头五祖鹤阳门所有的徒手套路,起势几乎全是一模一样的“八步头”。
(个别北方拳特色极浓的套路除外,但那是极个别的。
闽南话里,“头”是起势的意思,“步”指的是动作。
“八步头”就是由八个动作组成的起势。
具体如下:预备势:立正。
1、四平马坠力掌:右脚右跨成马步,同时双掌提起由胸前用力推下至直臂定位,双掌与双臂垂直,掌指相对。
2、转右弓步双抱拳。
3、又重复四平马坠力掌。
4、四平马双擒手:即马步白鹤亮掌。
5、落掌请拳:马势不变,右鹤掌落到腰际,左鹩掌落到腿际,掌心都朝下,然后都同时转朝上,右掌成拳,左掌来接右拳,并将掌根垫于右拳下,一起朝正前方推出,双眼正视前方。
这叫“请拳”,即行拳礼,取五湖四海之意(右手五指握拳为五湖,左掌屈拇指而伸直指喻四海)6、分掌坐节:把“五湖四海”化为双掌并分开与肩同宽(掌心朝上),然后立掌,掌心朝前,腕关节往下沉(称“坐节”),此时关节稍低就定位。
7、右弓步吞气:马步转成右弓步,“坐节”的双掌交又又分开置于胸前,掌心朝胸,同时深吸一口气。
8、四平马吐气:右弓步又转成马步,胸前的双掌翻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定位时与分掌坐节的架式相同),同时猛烈地将丹田之气带声呼出。
至此“八步头”完毕,接着就展开各个套路的“正文”。
收势一达尊发力掌和“罗汉照妖势”五祖鹤阳门所有的徒手套路,收势不是“达尊发力学”,便是“罗汉照妖势”。
1、达尊发力掌:退左腿并把重心坐到左腿上,虚右腿,收右胯。
同时右学掌心向内,从左身侧开始,用力、缓慢、颤抖地绕胸前至右肩前,转为掌心向前、掌根向下,又是用力、缓慢、颤抖地朝正前方推出。
在右掌走这条路线的同时,左掌掌心朝内挨近左胸,用力、缓慢、颤抖地移至右胸,然后转为掌心向前,掌根向下,又是用力、缓慢、颤抖地向前推出,接于右肘内侧定位。
五祖拳技击法
五祖拳技击法文/周盟渊 2012年五祖拳的技击方法,分为总诀和具体的运用方法,总诀就是该门派的技击理念,它基本决定了该拳种的运动形式,对五祖拳的技击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一、总诀五祖—击总诀:以静待动;以柔克刚;以速御迟;以虚击实;以拙制巧。
1)以静待动尤祝三先辈(五祖拳祖师蔡玉明之门生,清末武举人)在其所著《中华柔术大全》(1917年出版)一书中云:“夫动则气浮,静则神定。
以静待动,彼则竭而我盈。
所谓先发制人,未不反为人所制也”。
就是说在技击中,动的多则气息浮躁,只有静下来才能使心神安定,故我方要以静去等待对方,让对方先动手。
然后审势度时,伺机反击。
这样的我静他动,对方的气力将不断地损耗、甚至衰竭,而我方则可以保持气力充盈。
所谓的先发制人者,未必不为人所制。
2)以柔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
彼身可合围,力能扛鼎,而我以一挑半剔,已挫折而有余矣”。
尤祝三先辈运用了老子《道德经》中刚柔的道理来比喻武术中的刚柔关系,提出了以四两拨千斤和粘技化劲的技击原则。
即使对方身体高大,力能扛鼎,只要我方轻轻一挑半踢就足以把他挫败。
五祖拳的技法属于小架式,招数的使用简练而密集,利于守而善于近攻短打,故立足于以静待动,后发制人。
不主张与对方硬拼,与敌接手先化开对方的攻击,而后再施于反击。
3)以速御迟《中华柔术大全》云:“秦中遂鹿,捷足先得。
况两雄相角,胜负转瞬间乎。
惟电闪风行,守如处女,出如脱兔,是非笨伯所能当也。
”这就说:两人的角斗,胜负就在转眼之瞬间。
故要求守如处女一样静寂莫测,而动要像逃脱的兔子一样迅速。
只有像电闪和疾风般的进攻才能取得胜利,而这绝非笨拙、迟钝者所能胜任。
以快打慢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
但问题在于什么时候应用,怎么样应用。
一般地说,一旦得势(化开对方的进攻或对方已暴露了空隙)便要快似闪电、紧如狂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攻猛打。
拳谚中所谓“手快打手慢”、“百步百解,紧步难防”都是强调一个“快”字。
五祖鹤阳拳基础拳法
五祖鹤阳拳基础拳法
2006-12-06 09:43:29
三战
三战为五祖拳之拳母,手法,步法,脚法,身法,劲法皆出于此拳,为入门第一套,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架势基础:吞吐沉浮与五肢力。
二硬功基础:金钟罩与铁布衫。
三劲力基础:摇身骏胛与转肚抖胛。
三战是入门第一套,也是最后一套。
要练好三战纯属不易!所以老一辈有个说法:三战起,练到死!
套路单练练法:
八步头
1.四平马双坠掌;
2.千斤抓;
3.万斤挡;
4.白鹤双亮翅;
5.落掌请拳;
6.分掌坐节;
7.右侧弓马吞;
8.四平马吐;
踏右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直进踏右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再直进踏右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留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再留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又留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踏进双剪,留马双敲,直进打节; 反开,左手切,右手釵(脱); 退马收吞寄。
南少林五祖拳拳法秘旨
南少林五祖拳拳法秘旨五祖拳法要(古谱)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四罗汉,五白鹤。
凡太祖廿四势,单拳招呼,天下无敌。
论此之法要,静以待动,谓之雨力;动以待静,谓之风力。
雨风认真,势如破竹,犹如探囊取物。
观他头鼻,可以知其动静;观他身势,可以知其手足。
虚而为实,实而为虚。
实不实,只要直。
直者不可不用住势,回不可露身。
欲打东,先打西,欲打上,先打下。
认真无所不胜。
刚者柔以待之,柔者刚以待之,所谓刚柔相济者即此。
凡法以先顾自己而后敌人,苟能知其未来,识其诸势,则进退向前,自无不胜,自身万无一失也。
记学拳法祖第一祖达尊云法,太祖教势,行者教道,罗汉示身,白鹤先生教刚柔相应。
八刚廿四柔,单拳独出,乃天下无敌矣。
白鹤先生论拳法所出力,乃是肆配拾折之力;外有五占力,乃是左右脚之力、头神之力、五脏之力、又大肠之力。
论示人法横不教。
无礼义不教。
不信不教。
自贤不教。
愚教何益?非吾徒者教亦何益?不如古名师之论,则拳绝矣。
论拳法身力传授一足力,二身力,三头力,四手力。
落地生根,乘风折力,千变万化,根苗相济。
练五肢力三战头端正,身沉落,脚掌心合趾力连落,两膝吊硬,两腿束紧,板筋吊起,两肘轮夹入,谷道口敛密。
力住脐下,胸喉放空。
出脚,用肚力,呼气。
出手顺势而直贯,腰沉落。
收手腰椎沉落,腰骨与腿头骨相接,气贯脚下底,脑后根吊硬,直插到肚下。
行练之时,两足力均分,谷道口敛束,收亦敛束。
腿飞腾、出足手,则气呼出,使无凝滞,收力则气吸入,住蓄力气,无少松敛,合五肢练为一块之势。
练三脚虎三战头项起,眼神灌注。
两手凤眼对乳,两膝虎眼对腿,腰硬插束落,谷道口敛束,蓄在后脚。
过左,束右腿而寸起;过右,束左腿而寸起。
膀胱板筋吊紧,束合。
步用内运之力撞出,后脚如船篙插下,前脚如蛇舌吐出,配四六之势,前脚配四分力踏出,后脚配六分力寸起。
束落则脚、身、腰、腿、手、指皆气随吸入而沉落;出则遍身气随而呼出,其势如虎屈伸之状,雄健难当;蓄如猫之状,安静沉固。
南拳·五祖拳(上)
南拳·五祖拳(上)武宗的愿景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使命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懦夫”,价值观是“爱国、强⾝、正义、修⼰、互助、和平”。
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化的核⼼内涵之道,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普世的民族⽂化。
武有⼤⼩,⼤者卫国,⼩者卫民。
武学不仅是⼤道、哲学,训练⼈的智、信、仁、勇、能,提⾼⼈整个⽣命的⾝⼼健康和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是武术之魂。
南拳,流⾏于我国长江以南的闽、粤、鄂、赣、浙、湘、川苏等省,门派繁杂。
据统计,流传较⼴的南拳拳种即不下数百种。
福建有南少林龙、虎、豹、蛇、鹤五形拳、地术⽝法、五祖拳、⽩鹤拳(永春拳)、罗汉拳、梅花拳、五枚拳、狮拳、猴拳、鱼法、鸡法、儒法、安海法、⾹店⼿、连城拳、仿鸟迹等流派。
两⼴有洪拳、刘拳、蔡拳、李拳、莫拳、侠拳、蔡李佛拳、洪佛拳、客家拳等流派。
江西有李拳、客家拳等流派。
湖南有洪、鱼、孔、风、⽔、⽕等派系,⼜有麒麟六肘、勾挂六肘、⼗⼋罗汉功等。
湖北有⼤洪拳、⼩洪拳、孔家、洪家、俞家等派。
四川则有练步拳、四平拳、斩切掌等各种拳法。
浙江的南拳则以地界划分门派,温州、台州等地各有特点。
江苏南拳亦有苏州、⽆锡、上海、常州等地区之别。
如此等等,难以尽述。
南拳门派虽多,亦有其共同之特点。
南拳的共同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催⼒,以关发⽓;动作朴索明朗,拳势激烈,富于阳刚之美;上肢动作较多,在⾝法上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在⼿法上讲短打、擒拿、点击⽳位;在步法上多要求以四平马为基础,重⼼较低,步法稳固,并多要求落地⽣根,除地术和猴拳等个别拳种外,较少跳跃滚翻动作;讲究蓄劲,要求⽓沉丹⽥,发⼒时劲由⾜根起,腿、腰、臂贯串⼀⽓;多有发声,以声助⼒,⽓势磅礴。
⼀、五祖拳介绍五祖拳,⼜叫五祖鹤阳拳,⼴泛流传于福建闽南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港澳地区,影响较⼤。
关于五祖拳的源流,⽬前有各种说法。
⼀说五祖拳系清末福建泉州⼈蔡⽟鸣博采太祖拳、达尊拳、罗汉拳、鹤拳、猴拳五家拳法之精华,创编⽽成。
五祖鹤阳拳的简介
五祖鹤阳拳的简介五祖鹤阳拳,是一种福建省的汉族传统拳术。
该拳术技击性强,无任何花架子。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五祖拳崛起为福建南拳的主要拳种之一,同时盛行于香港和东南亚各国。
其实,五祖拳不能简单地以南拳或北拳来划分,严格的说,它属于不南不北,因而笔者认为,该拳术的技术特点应从其整体结构和技手(即招式)的运作要求上来说;而其演变则要追溯到该拳术渊源的方方面面。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五祖鹤阳拳的简介。
五祖鹤阳拳的简介五祖鹤阳拳的风格古陋、简洁,不尚花巧,出击直截了当,因此在演练时比较不起眼,而真正看出五祖鹤阳拳艺功力深浅,拳术造诣的地方,就是“摇身震胛”的发劲,连绵不断的手法,以及灵活转换的脚法。
功法、手法、脚法,这三者正是五祖鹤阳拳武技的三大支柱。
五祖鹤阳拳是福建武术的一大流派,它是由清末福建泉州武术家蔡玉明结合了太祖、达尊(罗汉)、玄女、白鹤拳、猴拳五大拳术的精华,发展、创编出来的一个拳种。
五祖鹤阳拳的风格古陋、简洁,不尚花巧,出击直截了当,因此在演练时比较不起眼,而真正看出五祖鹤阳拳艺功力深浅,拳术造诣的地方,就是“摇身震胛”的发劲,连绵不断的手法,以及灵活转换的脚法。
功法、手法、脚法,这三者正是五祖鹤阳拳武技的三大支柱。
五祖鹤阳拳是福建武术的一大流派,它是由清末福建泉州武术家蔡玉明结合了太祖、达尊(罗汉)、玄女、白鹤、猴拳五大拳术的精华,发展、创编出来的一个拳种。
手法:六门八法、新八法、六门八节脚法:缠、踢、屈、剪功法:摇身震胛以上所述的手法、技法、功法,确实是练习五祖鹤阳拳必不可缺的基础,也是五祖鹤阳拳搏击技法的特点所在。
手法、脚法是外在的击技,功法是内在的劲技,具足了内外的三种条件,就能把五祖鹤阳拳武技要领掌握住。
然而在练习过程中,须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水平,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练法,乍看似乎是前后矛盾的事,如刚入门时,要求马步沉稳,而后又要求走步灵活,然后又要腾跳跪屈,最后甚至要扑地剪腿,其实这些都是脚法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
五祖鹤阳拳的简介
五祖鹤阳拳的简介该拳术技击性强,无任何花架子。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五祖拳崛起为福建南拳的主要拳种之一,同时盛行于香港和东南亚各国。
其实,五祖拳不能简单地以南拳或北拳来划分,严格的说,它属于不南不北,因而笔者认为,该拳术的技术特点应从其整体结构和技手(即招式)的运作要求上来说;而其演变则要追溯到该拳术渊源的方方面面。
下面是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五祖鹤阳拳的简介。
五祖鹤阳拳的简介五祖鹤阳拳的风格古陋、简洁,不尚花巧,出击直截了当,因此在演练时比较不起眼,而真正看出五祖鹤阳拳艺功力深浅,拳术造诣的地方,就是“摇身震胛的发劲,连绵不断的手法,以及灵活转换的脚法。
功法、手法、脚法,这三者正是五祖鹤阳拳武技的三大支柱。
五祖鹤阳拳是福建武术的一大流派,它是由清末福建泉州武术家蔡玉明结合了太祖、达尊(罗汉)、玄女、白鹤拳、猴拳五大拳术的精华,发展、创编出来的一个拳种。
五祖鹤阳拳的风格古陋、简洁,不尚花巧,出击直截了当,因此在演练时比较不起眼,而真正看出五祖鹤阳拳艺功力深浅,拳术造诣的地方,就是“摇身震胛的发劲,连绵不断的手法,以及灵活转换的脚法。
功法、手法、脚法,这三者正是五祖鹤阳拳武技的三大支柱。
五祖鹤阳拳是福建武术的一大流派,它是由清末福建泉州武术家蔡玉明结合了太祖、达尊(罗汉)、玄女、白鹤、猴拳五大拳术的精华,发展、创编出来的一个拳种。
手法:六门八法、新八法、六门八节脚法:缠、踢、屈、剪功法:摇身震胛以上所述的手法、技法、功法,确实是练习五祖鹤阳拳必不可缺的基础,也是五祖鹤阳拳搏击技法的特点所在。
手法、脚法是外在的击技,功法是内在的劲技,具足了内外的三种条件,就能把五祖鹤阳拳武技要领掌握住。
然而在练习过程中,须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水平,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练法,乍看似乎是前后矛盾的事,如刚入门时,要求马步沉稳,而后又要求走步灵活,然后又要腾跳跪屈,最后甚至要扑地剪腿,其实这些都是脚法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
五祖拳拳法述
五祖拳拳法述五祖拳源于泉州少林寺。
千百年来,它在八闽大地广为传播,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是南少林武术中的一朵奇葩。
据将近200年前的《西山杂志》记载,元初泉州南少林寺“千僧抗元”,致寺被毁,“寺僧存者百人也。
武农法本、武樵法华,技艺超群,剑光如飞,杀出生门……去焉,亡人德化,栖身德化戴云山,并传授技艺。
数百年来,南少林五祖在德化民间流传,时起伏,终未湮灭。
据清乾隆期间的《德化县志》载,明朝闽中第一名将俞大猷,曾应在广东结识的好友德化美湖的林珀之邀,“尝偕其子过访林珀于尊美社,因馆焉。
”据此可知,南少林武术在明季由于俞大猷的传授,几有一个黄金期,笔者广泛搜集散见于民间的五祖技法及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关于《九道脉法论》《九道脉法论》是一部集泉州南少林五祖拳的拳论、伤科为一体的专著,与泉州南少林五祖拳拳艺相晖映,流传于德化戴云山区。
它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作者未详,待考。
《九道脉法论》总序:“言天者,必有应于人,是以天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藏,故立九道脉,以应天地阴阳之法也”。
全书分为“天罡、”“地煞”上下两部分,“天罡”部侧重于南少林五祖拳法,“地煞”部侧重于武术伤科秘方。
“天罡”部序曰“太祖”白拳、达尊、罗汉、行者五祖师传授技法。
太祖……单拳独手乃为天下无敌。
“论此势之时,要静不要动……白鹤先师曰:法传世上无双……三十六骨节摇动,七十二筋脉俱全,论管经武之法……论力势者形顶挺正,龙骨(脊椎)提直……论他人侵入吾午者,中门太阳(穴)可取也。
”其中包括“论腰腹之力”、“详论重力”、“再论重力”、“论其风影之法”、“论破其刚柔者”等等。
“地煞”部分为“人身十二经络所属季节”、“人身骨骼部分位在十二经络所属”、“五脏所属”、十天干配十二地支十二经“八卦之位血脉流通”、“下二时时辰血路流行”。
此外,还有擒筋络之法,以及内脏部位相配时辰“截点法”等秘诀,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二、论子午法度五祖拳谚曰:“拳不离子午,拳不离三战。
五祖拳108步连环解法
五祖拳108步连环解法1998年,是新加坡中华武术体育会创会12周年。
它的前身是由新加坡五祖拳宗师干湖昌先生创办的中华国术健身院,又得益于干湖昌行生哲嗣干振兴先生致力推动会务,迨至1986年获准新加坡政府注册并易为现名。
余有感于干振兴先生致力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难能可贵精神,又恐“十年浩劫”又加之誊印简陋传本稀少,遂借此机会,将自己珍藏的《五祖拳108步连环解法》一书加以整理,作为纪念新加坡中华武术体育会创会12周年的贺礼。
整理时誊清规范,文字未加修改,只将蚀损文字加以补充。
藉此以期加强同各国武术界同仁的交流,增进友谊,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推动以武术为纽带的民间对外友好关系的发展。
今余编辑《永春白鹤拳师一代宗师潘孝德》一书,特将《五祖拳108步连环解法》一书再细加整理,附原文于后。
一、黑虎偷心。
如遇劲敌,料不能取胜,就要假败而逃。
他若追来,我即翻身,左手架掉他的攻手,右手即穿心打穴,还要用右马,踏后过的手马同时并拳。
此即是黑虎偷心。
这是岳家拳法上艺。
二、虾蛄卷须。
若他用右手打来,我即用右手困住他右手,左手抓住他的衣领,用中指屈住他的喉中硬核,此是卷,亦可变用双龙抱珠,或用画眉上架。
此艺要精、要速。
他如用此势,我可用虫赖仔入洞。
三、虫赖仔入洞。
此是破虾蛄卷须之法。
他用此法,我即用左手按住他右手,右手用尽力向心盖骨打去。
若打他无入,马上抽回,速用猛虎推山,他必无注意,咱攻其无备。
四、绞刀剪芙蓉。
绞刀剪芙蓉,乃是破抓鱼落水之法。
若他要用右手来抓咱右手,咱即用左手接住他右手,右手同时翻手抓住按紧,用双攻争冲他胸上,下可用画眉上架,或金鸡独立。
五、双龙出海。
进大步,子午马,双手直出掌冲他胸上。
他若不倒,我速进马冲掌去。
此即双龙出海之势。
倘他用此法,我则用双提日月,速进单攻手冲去。
他用双龙过步,我则用左右猛虎推山。
六、猛虎推山。
跳进侧身坐马,两手曲下直上双推掌冲他,后马伸直,如猛虎推山之势。
他若不倒,连跳小跳再冲掌,用坐马截虎千字,我则用横步四平拳。
南少林五大鹤拳
突 出吞 、 、 、 的特 点 , 柔相 济 , 成 独 特 的运 吐 浮 沉 刚 构
动 方 式 , 外 形 和 内 在 的 精 、 、 来 说 都 有 独 到 之 以 气 神
处。
二 鸣 鹤 拳
法都 要 求 五行 变 化 , 相 生相 克 ; 法都 要 求稳 固 , 讲 步
五点 金落地 , 地 生根 : 等。 落 等 但 是 , 们 作 为 不 同 的 拳 种 , 各 有 特 点 和 独 到 它 又
鸣鹤拳 也 是鹤拳 的一种 , 象似 鸟衔理 羽状 , 形 善
用掌 , 发 声 , 声助 力 , 有 “ 鹤 ” 称 。 常 以 故 鸣 之
之处 : 鹤 注重 用 “ 劲 ”刚柔 相 济 ; 鹤 以声催 力 , 纵 宗 , 鸣 激烈 勇猛 ; 鹤 舒展 大 方 , 作 形 象 ; 鹤 轻巧 快捷 , 飞 动 食 灵活 多 变 ; 鹤 讲究吞 、 、 、 四宇。 宿 吐 浮 沉 纵 、 、 、 、 五 种 鹤 拳 , 各 自特 点 的 不 同 , 鸣 飞 食 宿 因
门派
2 11 o1 .2
南少林五大鹤拳
福 建 省 七 大 拳 种 之 一 “ 州 鹤 拳 ” 源 流 出 于 方 福 , 七 娘 之 宗 , 今 有 三 百 多年 历 史 , 传 地 方有福 州 、 至 流
长 乐 、 清 、 潭 、 清 、 田 , 及 港 澳 、 湾 , 遍 福 平 闽 莆 以 台 且
脚 如 车 轮 , 如 猛 虎 出 林 , 如 老 猫 伺 鼠 ” 身 法 上 则 进 退 。 要 求 做 到 “ 背 鹤 身 , 退 狗 宗 身 ” 龟 虾 。 纵鹤 在 技 击上 的特 点是 : 力生 力 , 力化 力 , 见 见
五祖拳技术特点
五祖拳技术特点作者:陈诗佐来源:《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11期五祖拳,全称五祖鹤阳拳。
该拳无花架,技击性强,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崛起,成为福建南拳的第一大拳种,同时盛行于我国香港和东南亚各国。
一、整体结构1.南北结合五祖拳是结合南北派拳术特点创立的一门拳术,这点从其马步所采取的形式就可见一斑。
南拳的马步多成八字步,北拳的马步多为丁宇步,五祖拳的马步采取不丁不八步,其马步的重心位置为前后四六开。
不丁不八步易于作前、后、左、右的快速运动,而从其重心位置位于前后四六开的位置这一点来说,根据现代科学的“黄金分割率”分析,也是极为合理的。
在拳术套路中的技手方面,北拳偏于大开大合,南拳侧重稳扎稳打、偏于短小精悍。
五祖拳则汲取南北之长,长短兼而有之。
以冲拳为例,南拳有的拳打出去时手臂肘关节保持略微弯曲,弓步冲拳时后腿也微弯。
五祖拳冲拳时要求手臂要直,弓步冲拳时后腿要直(前弓后箭),双脚要脚踏实地,脚后跟不能提起,和北拳相似。
一些技手如开弓、敲打、双批、阴阳插、横钗、清平打、挡等都要求手臂伸直,和北拳相似。
五祖拳技手中常见的一些短打技手如打扎、割扎、双贡、挠、父子相随、双竖拳等,和南拳一样短小精悍。
可见,五祖拳从马步到技手都是融南北派拳术之所长,根据实战需要长短结合进行编排的。
五祖拳在套路编排上对步法的要求比较严格,它的每一套路要求起势和收势的脚步都落在同一位置上。
由于运动中的脚步是随着方向的变化以及在同上肢的配合中不断快速变动的,如果马步的基础不够扎实,那么运动中脚步产生的哪怕是极轻微的不易看出来的偏差,也将使得收势时脚步的位置与起势时脚步的位置产生不同程度的步位离差。
这种步位差方便而准确地提供了检验运动员马步基本功的可靠依据。
2.内外兼修拳谚说,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五祖拳从入门的基础套路起就开始了内气的练习。
五祖拳通过挺胸收腹、沉肩夹肘等来协调胸、腹、背肌肉群的运动。
这种运动完全受意念的支配,结合技手的运动从慢到快、从用意到随意,自然而然形成了灵敏的条件反射和布气状态。
也谈五祖鹤阳拳
也谈五祖鹤阳拳拜读了郝心莲同志在《武林》创刊号上发表的《五祖鹤阳拳》一文,文中这样介绍:“相传五祖鹤阳拳为蔡亦明所创。
”对此,我提供个备忘录:创始人原名应是蔡玉明。
该文第三段末尾提到:“玉尺量材世见鹤,明灯起舞夜闻鸡。
”使我想起往事。
我的开拳师傅直接跟蔡玉明学过艺,他家中挂有蔡公的照片,所配对联正是这两句。
这是取“玉”和“明”二字作为句头而写成的诗句。
一一方面是点出名字以纪念创始人,另一方面是歌颂蔡公其人。
上联称赞他象一把玉尺,善于量材施教,故其高徒在家乡一带有如鹤立鸡群。
下联描写他天没亮就点灯起身,练功习武,拳过数趟,才有晨鸡伴唱。
可见蔡公名叫“玉明”。
那照片上也有“玉明祖师”字样。
有趣的是,当闽南人向外省人介绍此名时,方言不通,不免要操普通话:“玉”应说yù,但发音不准,就说成yi,听者顺手写成“亦”,遂有“亦明”之称。
当然,多数人口中传颂的仍是蔡玉明。
该文倒数第十行有“摇肩梭胛”四字,亦需要加个注脚。
五祖鹤阳拳所有术语都是闽南方言。
这四个字的闽南音是摇肩俊胛(“俊”这个土音是颤动的意思,没有同音同义的字),翻译成普通话则是“摇肩颤胛”。
我们当年作笔记就是这样写的。
有的师兄弟不写“颤”字,仍按土音写个“俊”字代替。
后因“俊”和“梭”只有偏旁之差,以讹传讹,竟成了“摇肩梭胛”,音义皆非,圈外人恐怕不易看懂吧?破釜沉舟拆梯跳楼“明灯起舞夜闻鸡”是描写蔡公的苦练精神,有例为证。
蔡公练轻功,先是腿上绑沙包日夜蹤跳。
后来,干脆把通往卧室的楼梯拆除,进进出出,大事小事都非跳楼不可,真可谓破金沉舟唉!蔡公扎桩走步都要把脚趾跷起,脚掌跺地,使尽脚劲,以致地上方砖经常被他踩裂。
我的师傅常说,他冲拳时,稍有不合格,玉明祖师就捏着他的手腕,令其收拳。
“当然收不回来了!七挣八拧,满头大汗,鸣呼,等祖师松手时,手腕已经破皮。
”原来蔡公满手粗皮老茧拧筷把、抛石锁、炒铁沙之故也。
那么,这般苦练,如此高明的大师,所创流派有何特点?南拳北拳熔于一炉综合五种南拳的技法,又吸收了北拳的长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五祖白鹤拳的拳法特点
五祖白鹤拳的拳法特点五祖白鹤拳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运气发劲和拳法形象两个方面。
运气发劲的方法,一般是配合动作的上下、进退、开合进行的。
凡向上、后退、开展的动作配合吸气;凡向下、前进、合拢的动作配合呼气。
一概闭口用鼻呼吸。
但重要动作或套路转折处,则运用“蓄劲用鼻纳气,发劲用口吐气或出声”的原则。
灵活配合,但强调“发劲配以丹田气”。
此诀练法集中在本门开手套路“三战”中,故“三战”这套拳称为“拳母”,每个动作都与呼吸密切配合。
吸气闭口用鼻,呼(吐)气用口,由丹田(脐下三寸,即关元穴)发出“哈…”的声音,以长呼短吸为不传之秘,称“运气吐纳一字诀”。
发劲则除运气催劲之外,还要求全身动作的配合,发劲的要领是:“以气催力,先柔后刚,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五肢(躯干和四肢)齐动”。
发劲最著名的招式是“摇身俊胛”,即摇动全身,震颤(闽南方言叫“俊”)肩胛,以鼓动全身气力贯达手梢,同时口中连续出气,以助其势,如双臂左右平伸则称“白鹤大展翅”。
白鹤拳法形象,取法于白鹤的展翅、啄食、独立、用爪等等,但因五祖白鹤拳吸取了其他拳种的技法,故前辈综合制定了五祖白鹤拳练法八式。
即“鹅头蜻蜒腰,狮嘴凤眼目,鸟脚洞宾手,央大肠,束大腿”。
现分释如下:(一)鹅头鹅头即要求头部欲如鹅头之高仰,切忌低头弯腰,也就是要求虚灵顶劲,头正项直的意思。
前辈认为这是精固气聚神凝的表现。
忆余少时学艺,先师柯金木常说:“练拳山根要起,尾闾要落。
”至今言犹在耳。
(山根在面部两眼内眦之间印堂之下;尾闾即尾椎骨。
)(二)蜻蜓腰腰似靖蜓,意在“轻灵”二字,因腰不宜粗大,粗大则笨拙。
此语系强调腰为一身动作之主宰,是“上下、左右、前后”六合方位旋转的枢纽,不可不轻灵活泼,故腰宜细不宜粗。
(三)狮嘴行拳时口要咧开如狮子张口状,意在锻练颈侧胸锁乳突肌,练之既久,当被敌手扼喉时可有相当的抵抗力,但因形象欠雅观,近人综习已渐扬弃此诀,改用闭口咬牙。
(四)凤眼目眼睛为人体气血精神所灌注之处。
五祖鹤阳拳DOC
1.预备势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端正,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于大腿外侧;目视前方。
左脚横跨一步,略宽于肩;双手握拳抱于腰间。
两膝弯曲,成四平马步;同时双拳变掌,从腰间向斜前方挡击,掌心朝下,掌指斜相对,力达掌外沿;目视前方。
(图4-2-1~图4-2-3) 【要领】精神专注,呼吸配合动作,抱拳时吸气,击挡掌时呼气。
双掌向下挡击时要以腰发力,沉肩卸胛,使掌上有“弹”、“震”的劲。
2.起势(八步头)(1)弓步掀拳承上势。
上体右转45。
,右脚屈膝半蹲,左脚伸膝直腿成右弓步;同时,双掌由下向上提起,经胸前交叉,然后变拳分别向两侧掀开,两拳与肩同宽,略高于肩;目视前方。
(图4-2-4、图4-2-5)【要领】①转身弓步掀拳要同时一致,动作要刚劲有力。
两拳外掀要有弹抖劲,通过拧腰切胯带动两拳动作。
②两拳外掀时上臂要紧贴肋部,不能松懈。
(2)马步下击掌右脚掌内扣,上体左转,成四平马步;同时两拳变掌,经胸前向前下方切击,掌心朝下,掌指斜相对;目视前方。
(图4-2-6、图4-2-7)【要领】双掌向下切击时要有“切”“震”和“弹”的劲,与马步同时一致。
要沉肩卸胛,力达掌外沿。
(3)马步双擒手两臂屈肘向上交叉,两掌经胸前向左右两边划弧,当划弧到两肩前时,两掌猛然扣腕下压,成双擒手,手臂弯曲,掌略高于肩,掌心朝下;目视前方。
(图4-2-8、图4-2-9)【要领】两手划弧幅度不要过大,下从小腹起,中护躯干,上护脸,动作一气呵成。
做双擒手时要沉肩夹臂,手掌要下扣并外展。
7.弓步双掀掌重心前移至右腿,右腿弯曲,左腿伸直成右弓步,身体随即向右转45度:同时,两掌经胸前交叉,左掌在外,在同时向左右两侧掀开,与肩同宽,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图4-2-30、图4-2-31)【要领】(5)马步双弹掌右拳变掌,两掌同时向两侧弹开,掌心朝上;目视前方。
(图4-2-13)【要领】弹掌时要用腰劲,将两掌猛然向外弹抖分开。
两肘夹肋,双掌略比肩宽。
南少林五祖鹤阳拳目录(部分)
拳械谱源于黄章山(外号“帽子山”,住厦门开元路,八市那边,1922-1993年),其幼年开始跟乌铁师学习,后得抄沈扬德师祖拳谱。
单人拳法套路66路基础:1.三战2. 二十3. 挑卡4. 打角5.四门6. 中管中级:7.魁星点笔 8.三角摇 9. 陆步摇 10.大三战 11.左战12.右战 13.天地人战 14. 五虎凤尾战 15.鹤战 16.千字打17. 双绥 18. 双爪 19. 双连 20. 双角 21. 双鞭 22.双飞(六双)23. 茵藤踢 24.孩儿抱 25.四马摇 26.狮子翻身 27.双龙抱印28.一元 29.两仪 30. 三才 31.四象 32.五行33. 六合 34.七星 35.八卦(连环八卦?) 36.九宫37.十面一元归中,两仪夹攻,三才巧合,四象阮设(没),五行迷踪,六合纫步,七星离行,八卦游身,九宫十面埋38. 连环 39. 连强 40.连城 41. 连珠(四连)42.清风 43.明月 44.朕头—仙人抛网45. 天罡(三十六天罡?) 46. 地煞(七十二地煞?) 47.十八罗汉手法48.梅花谱頭節(头扎?)49. 梅花谱貳節(二扎?) 50. 梅花谱叁節(三扎?) 51. 梅花谱肆節(四扎?)52.鶴陽頭遭 53. 鶴陽貳遭 54. 鶴陽叁遭 55. 鶴陽肆遭(头槽二槽三槽四槽五槽六槽?)另:56.北罗汉拳 57.猴拳頭節 58.打四门 59. 连环八卦离 60.闯四门 61.少林五行拳62.鹤阳行者拳 63.五枚连环掌 64.罗汉拳法 65.角战66.原始太极双人拳法对练:7套六门八法,斗技攻守法,格技攻守法,八法手法,罗汉对垒,散技对打一、二段单人器械套路44路棍:9+2子龙巡江,五步梅花,猛虎拦路,恶蛇缠树,行者棍,双头棍,五祖鹤阳玄女棍,三合棍法,青龙绞水,三节棍,九节棍耙:5猛虎出林,乌龙过江,川耙四十八法,连环耙,莲花耙锏:3秦家锏,鹤阳双锏,刹手锏,剑:7洞宾剑,达摩剑,少林乾坤剑,少林剑,一元剑法,乾坤穿林双剑,玄女双剑刀:5彩风双飞(双转刀法),鹤阳官刀,罗汉刀法,七星刀法,八卦刀法斧锤:2连环花斧,八宝大锤(双)鞭:1玉明双鞭,拐:3日月拐子刀,单刀拐,柳公拐枪戟:6钩镰枪,方天画戟,钩连枪,连环双钩镰,护手戟,罗家枪锄头:1锄头法双人器械对练:7套双锏对棍,棍法对打,单刀对打,大刀对牌,三才双剑,宋江棍对打,赤手入白刃。
南少林五祖拳教学设计
南少林五祖拳套路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张伟伟泉州七中一、指导思想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通过学习具有闽南乡土文化的南少林五祖拳,让学生学会一种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掌握基本动作的特点、方法、要点,体会攻防含义和风格特点,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要求动作规范,手眼相随,刚劲有力,体现武术精气神。
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终身体育的意识。
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材分析南少林五祖拳,又称五祖鹤阳拳,简称五祖拳。
是南拳流派之一,踞福建七大拳种之首,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福建晋江人蔡玉明先生(1853-1910)所创。
因综合了白鹤、行者、达尊、罗汉、太祖五种拳派的技法而故名。
五祖拳属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术,具有勇猛强悍之形,雄伟磅礴之势;动作简练,拳势激烈,富有阳刚之美;劲力浑厚刚强,富有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内涵,集健身、防身和修身於一体。
深受学生的喜爱,适合在校园中普及和推广。
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武术选修班学生,年龄在18岁左右,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渡。
有部分学生在高一年选修武术,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基础。
本课时是单元教学的第3次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情况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预计9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掌握技能。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及年龄特点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五祖拳动作要领和锻炼价值。
(二)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南少林五祖拳套路演练和套路对打的技巧。
(三)情感目标:培养吃苦耐劳、积极思维、合作学习和崇尚武德等的优秀品质得到发展。
五、本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武术精、气、神的体现。
少林拳少林五拳之鹤拳(一)
少林拳少林五拳之鹤拳(一)鹤拳炼精歌精鹤之形仙气足,上下一贯心足间,闲定之形柔功造,回旋漫舞荡真气,单立运臂比华表,怀抱仙丹成正果,膀紧肩缩腋力涌,迈步儒雅赛麒麟,精本洋溢方称足,五拳炼精全凭鹤。
1.鹤之象形取意鹤之形态鹤拳是五形拳中惟一以飞禽为模仿素材的拳法,所以鹤拳相较其它拳法而言,表现为拳意轻灵,动作舒展,动静相间,刚柔相济.鹤拳之精“鹤之精在足”讲的是鹤拳刘于足功的要求。
鹤拳之枯始于足下,故练鹤拳寸,须在单腿独立的足功仁多下功夫。
鹤拳之神“鹤之神在静”讲的是鹤拳对于神意的要求。
其拳法神意要独立静止,以得其神:动中求静,静山水动,动变静,静变动,对动静呼吸一气问的体悟是该拳神意练习的重点。
2.刚柔鹤拳鹤拳拳法以动静相问为旨,以刚柔相济为功,以急缓适中为度、就其主体而言,是要练就拳沾的刚柔劲力及对于动静呼吸的体会。
所以练习鹤拳时,要急缓适中,急如飞鹤凌空,飘荡而迅捷;缓如仙鹤立水,神意气劲自然而然,挥洒自如。
3.鹤拳练精鹤拳在少林五形拳中属于练精的功夫。
传统武术对于功夫的评价标准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
精是气的源泉,神的根本。
少林五形拳中的鹤拳止是通过其“鹤之精在足,鹤之神在静”,通过刚柔相济的动作,动静相间的体悟,舒臂运气,神闲志暇,心手相忘,壁悬干仞,进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最终达到混元一气、天人一体的至高境界。
⑴ 鹤形手:右脚向右上步,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两臂分别向前后两側直臂伸出,两掌心向后,目视前为(如下图)。
⑵ 鹤膀手:身体左转180度,下盘成左弓步, 同时双掌随转身向左、向前、向下收回于两腰间, 两掌心向下,昂首挺胸,目视前上方(如下图) 。
⑶ 兜手: 下盘保持左弓步姿势不变,右手翻腕前推,掌心向前,左手在腰间不动.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如下图)。
⑷ 鹤嘴形: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两手随转向右,向前、向上穿出,掌心向前,中食二指伸出,其余三指略屈,置于两胸前,目视前方(如下图)。
正宗五行拳之鹤拳
正宗五行拳之鹤拳鹤拳的运练以缓急适中为得宜,盖以鹤之精在足,鹤之神在静,学者法此也。
故练习之时,须凝神铸神,舒臂运气。
所谓神闲志暇,心手相志,独立华表,壁悬千仞。
学者暝心孤往,久练精熟时,自能于言外得之,非仓促所能领悟也。
【动作说明】鹤翅手形。
(图1)一、剪翼冲天1. 两脚并步,正身直立;两掌垂于体侧,自然呼吸。
目视前方。
(图2)2. 身体立正不变;两掌屈指用力握拳(握固),拳面向下。
(图3)3. 两拳自体侧用力上收,抱于腋前,拳心向上;挺胸收腹,正头颈。
目视前方。
(图4)4. 两拳翻转,拳心向下,用暗力沿体侧伸下,至小腹侧髂骨部位,肘部屈曲含劲。
目视前方。
(图5)5. 左脚向正前方上一步,右脚蹬力,成左弓步,同时,两拳成鹤翅手上收立于两肩前,指尖向上,手心斜向前。
肘臂下拉,腋部用暗劲夹紧,挺胸塌腰,自然呼吸。
目视正前右斜方。
(图6)6. 吸气,两手分别向左右用力缓缓推至臂直,手心向外。
目视右手。
(图7)7. 闭息,两手内旋向肩前收拢,至肩前时,复将两手伸臂向左右标出,力度以柔缓为主,劲注指尖,指尖向外,手心向下。
目视右手。
然后,用鼻徐徐将气呼出。
(图8)8. 吸气,右脚向右侧前方上一步,左脚蹬力,成右弓步,同时,上体用缓力右旋转,随转体之势,左手向右前伸,右手向右后侧伸,手心向下,暗劲运力通臂指。
目视左手。
然后,用鼻将气徐徐呼出。
(图9)二、鹤膀手1. 吸气,上体左转,右脚蹬力,重心移于左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旋身用鹤膀劲快力收于左腰侧,右手划弧收至右腰侧。
然后,闭息,两手相应向左右抖鹤膀劲,并将气呼出。
(图10)2. 吸气,右手猛抖,随即兜力向腹前用慢力运出,臂腋夹紧至肘尖移至腹前而止,成鹤膀势,同时,左手于左腰际不动。
全身用暗力。
然后,用鼻将气徐徐呼出。
(图11)三、鹤嘴手1. 吸气,左右手成鹤嘴势用暗劲上兜至两肩前,同时,上体右转蹬力成右弓步。
左右鹤嘴手随转身暗劲前推,两臂保持不曲不直,气吸满吞咽,然后,徐徐呼出。
五祖拳总诀法释析
五祖拳总诀法释析俗话说:“不依规矩,难成方圆”。
故五祖拳宗师蔡玉鸣高足、武举人尤凤标(字祝三)在《中华柔术大全》一书中写道:“柔术(指五祖拳)首重姿势,无姿势则如傀儡登场,虽亦步亦趋,旅进旅退,索然无复生气矣。
是故百会提则头挺,牙关起而项强;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两肩坠而心胸守,十趾翘则足力生;步武注重后肢,运劲先提五肚;卸大椎以通中气,兜前足以固膀胱;小腹须防,尾闾务夹。
此则全身姿势,习柔术者不可不知也”。
现将其诀法释析如下:百会提则头挺:即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在本门则称为“鹅头燕额”。
有人说,“三战”的初步是“三正”(头正、身正、马正)。
形意拳论谓:“头为周身之主”,行拳时,头部保持中正,不但有利于身体的平正,且能使习练者气血运行顺畅,精神饱满,反应也更为敏捷。
正如形意拳论所云:“头部正直,精气贯顶。
”太极十三势歌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太极拳行功心解亦云:“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牙关起而项强:五祖拳要求习练者在行拳时,咬紧牙关,咧开嘴,名为“龙喉狮嘴”。
此诀可使下颏自然向里收合,并产生“顶劲”,使颈项强劲,又无紧张僵挺的弊病,与“提百会”有相辅相成之功。
此诀可防止习练者因出招过猛而震伤脑部,同时也是练好喉功的一个法门。
经常习练,可使颈部强劲,能够承受对手扼喉的招数。
训练有素者,月余即可表演喉断竹筷。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耳、目在攻防技击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耳聪目明而后才能谈得上反应敏捷、出手准确。
五祖拳是一门内外兼修的拳法,行拳时,顾盼之间,眼神炯炯,威仪外现,形中有意,以意领形,方为得法。
两肩坠而心胸守:此诀与太极拳“沉肩坠肘”相似,即要求行拳1/3页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时肩关节松沉,肘关节垂坠。
少林拳论谓:“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肩松则臂长,灵活而舒展。
故沉肩以催肘,垂肘以催手。
沉肩与含胸相结合,可开胸顺气,气通任脉,亦有助于上下挺拔,保持身体中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预备势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端正,肩臂松垂;两手轻贴于大腿外侧;目视前方。
左脚横跨一步,略宽于肩;双手握拳抱于腰间。
两膝弯曲,成四平马步;同时双拳变掌,从腰间向斜前方挡击,掌心朝下,掌指斜相对,力达掌外沿;目视前方。
(图4-2-1~图4-2-3)【要领】精神专注,呼吸配合动作,抱拳时吸气,击挡掌时呼气。
双掌向下挡击时要以腰发力,沉肩卸胛,使掌上有“弹”、“震”的劲。
2.起势(八步头)(1)弓步掀拳承上势。
上体右转45。
,右脚屈膝半蹲,左脚伸膝直腿成右弓步;同时,双掌由下向上提起,经胸前交叉,然后变拳分别向两侧掀开,两拳与肩同宽,略高于肩;目视前方。
(图4-2-4、图4-2-5)【要领】①转身弓步掀拳要同时一致,动作要刚劲有力。
两拳外掀要有弹抖劲,通过拧腰切胯带动两拳动作。
②两拳外掀时上臂要紧贴肋部,不能松懈。
(2)马步下击掌右脚掌内扣,上体左转,成四平马步;同时两拳变掌,经胸前向前下方切击,掌心朝下,掌指斜相对;目视前方。
(图4-2-6、图4-2-7)【要领】双掌向下切击时要有“切”“震”和“弹”的劲,与马步同时一致。
要沉肩卸胛,力达掌外沿。
(3)马步双擒手两臂屈肘向上交叉,两掌经胸前向左右两边划弧,当划弧到两肩前时,两掌猛然扣腕下压,成双擒手,手臂弯曲,掌略高于肩,掌心朝下;目视前方。
(图4-2-8、图4-2-9)【要领】两手划弧幅度不要过大,下从小腹起,中护躯干,上护脸,动作一气呵成。
做双擒手时要沉肩夹臂,手掌要下扣并外展。
7.弓步双掀掌重心前移至右腿,右腿弯曲,左腿伸直成右弓步,身体随即向右转45度:同时,两掌经胸前交叉,左掌在外,在同时向左右两侧掀开,与肩同宽,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图4-2-30、图4-2-31)【要领】(5)马步双弹掌右拳变掌,两掌同时向两侧弹开,掌心朝上;目视前方。
(图4-2-13)【要领】弹掌时要用腰劲,将两掌猛然向外弹抖分开。
两肘夹肋,双掌略比肩宽。
(6)马步坐节两前臂内旋,两手腕运劲下沉,使掌心朝前,掌指斜向外;目视前方。
(图4-2-14)【要领】劲运于掌、腕及前臂,要有按压、前推、上挑劲,上臂要夹紧,沉肩坠肘劲内收。
(7)弓步双掀掌上体右转90度,右腿弯曲,左腿蹬直成右弓步;同时,两掌随转体之势猛然向胸前交叉抱起,右掌在外,随即两掌同时向左右两侧掀开,与肩同宽,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图4-2-15、图4-2-16)【要领】两掌外掀时要以腰为轴,通过拧腰切胯带动双手向上、向外掀挑,发力要整。
掀掌时肘部要贴于两肋,力达前臂。
(8)马步双推掌接上动。
上体左转45。
,两腿屈膝成马步;同时,两掌由上向下按压至腰间,再缓缓运劲向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指斜向外。
手腕要扣紧,力达前臂前端及掌根,同时配合吐气。
(图4-2-17)【要领】头要上顶,颈部要有撑劲。
步要稳固,臀要敛紧,腹要充实。
上臂要夹紧,丹田要运劲,以气催力,发声吐气。
第一段1.进步双插掌右脚经内向前划弧迈进一步,成右三战马步(不丁不八步,下同);双掌向上收至胸前,掌指向上,掌心相对,双掌随即向前插出,手腕下扣,掌指斜向下,力达掌指,臂与肩同高;目视前方。
(图4-2-18~图4-2-21)【要领】两掌插出时扣腕,同时吐气,发力要完整。
2.马步坐节沉肩坐腕,手臂弯曲,两手腕运劲下沉,使掌心朝前,掌指斜上挑,前臂与地面成水平;目视前方。
(图4-2-22)【要领】劲运至掌、腕及前臂,要有按压、前推、上挑的劲,上臂要夹紧,沉肩坠肘劲内收。
3.弓步双掀掌重心前移至右腿,右腿弯曲,左腿伸直成右弓步,身体随即向右转45。
,同时,两掌经胸前交叉,左掌在外,再同时向左右两侧掀开,与肩同宽,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图4-2-23、图4-2-24)【要领】两掌外掀时要以腰为轴,通过拧腰切胯来带动双手向上、向外掀挑,发力要整。
掀掌时肘部要紧贴于两肋,力达前臂。
4.马步双推掌接上动。
上体左转45。
,两腿屈膝成右三战马步;同时,两掌由上向下按压至腰间,再运劲缓慢向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指斜向外,手腕要扣紧,力达前臂前端及掌根,同时配合吐气。
(图4-2-25)【要领】头要上顶,颈部要有撑劲,步要稳固,臀要敛紧,腹要充实、上臂要夹紧,丹田要运动,以气崔力,发声吐气。
7.弓步双掀掌重心前移至右腿,右腿弯曲,左腿伸直成右弓步,身体随即向右转450;同时,两掌经胸前交叉,左掌在外,再同时向左右两侧掀开,与肩同宽,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图4-2-30、图4-2-31)【要领】两掌外掀时要以腰为轴,通过拧腰切胯来带动双手向上、向外掀挑,发力要整。
掀掌时肘部要紧贴于两肋,力达前臂。
8.马步双推掌上体左转450,两腿屈膝成右三战马步;同时,两掌由上向下按压至腰间,再运劲缓慢向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指斜向外,手腕要扣紧,力达前臂前端及掌根,同时配合吐气。
(图4-2-32)【要领】头要上顶,颈部要有撑劲,步要稳固,臀要敛紧,腹要充实,上臂要夹紧,丹田要运劲,以气催力,发声吐气。
9.进步双插掌动作及要领同第6势。
(图4-2-33—图4-2-35)10.马步坐节动作及要领同第7势。
(图4-2-36)11.弓步双掀掌动作与要领同第8势。
(图4-2-37、图4-2-38)12 马步双推掌动作与要领同第9势。
(图4-2-39)第二段 13.退步双插掌左脚向后退半步,右脚随之退半步,仍为三战马步;同时,前臂内收,两掌收至胸前,掌心相对,掌指朝上,随即两掌同时向前插出,手腕下扣,掌指斜向下,力达掌指,臂与肩同高;目视前方。
(图4-2-40~图4-2-42)【要领】退步时马步要保持稳固,两掌插出时扣腕,同时吐气,发力要完整。
14.马步坐节步型不变;沉肩坐腕,手臂弯曲,两手腕运劲下沉,使掌心朝前,掌指斜上挑,,前臂与地面成水平;目视前方。
(图4-2-43)【要领】劲运至掌、腕及前臂,要有按压、前推、上挑的劲上臂要夹紧,沉肩坠肘劲内收。
15.弓步双掀掌重心前移至右腿,右腿弯曲,左腿伸直成右弓步,身体随即向右转45。
;同时,两掌经胸前交叉,左掌在外,再同时向左右两侧掀开,与肩同宽,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图4-2-44、图4-2-45)【要领】两掌外掀时要以腰为轴,通过拧腰切胯来带动双手向上、向外掀挑,发力要整。
掀掌时肘部要紧贴于两肋,力达前臂。
16.马步双推掌上体左转45。
,两腿屈膝成右三战马步;同时,两掌由上向下按压至腰间,再运劲缓慢向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指斜向外。
手腕要扣紧,力达前臂前端及掌根,同时配合吐气。
(图4-2-46)【要领】头要上顶,颈部要有撑劲,步要稳固,臀要敛紧,腹要充实,上臂要夹紧,丹田要运劲,以气催力,发声吐气。
17.退步双插掌动作与要领同第13势。
(图4-2-47~图4-2-49)18.马步坐节动作与要领同第14势。
(图4-2-50)19.弓步双掀掌动作与要领同第15势。
(图4-2-51、图4-2-52)20.马步双推掌动作与要领同第16势。
(图4-2-53)21.退步双插掌动作与要领同第13势。
(图4-2-54~图4-2-56)22.马步坐节动作与要领同第14势。
(图4-2-57)23.弓步双掀掌动作与要领同第15势。
(图4-2-58、图4-2-59) 24.马步双推掌动作与要领同第16势。
(图4-2-60)第三段25.进步双剪接上势。
右肘弯曲,右掌收至右肩前,掌心向前,掌指向上,左掌向下收于左胯边,掌心向下;右脚向前进半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仍为三战马步;两掌变拳,两前臂同时外旋,向胸前拧转贴靠,右拳与鼻同高,左拳与下颌同高,两手腕靠紧,拳心均向内;目视前方。
(图4-2-61、图4-2-62)【要领】上步与两拳贴靠要同时一致,要以腰发力,两前臂有向内拧裹、向内剪的劲,两胛紧锁,两臂拧旋,力达前臂。
26.退步双钩掌左脚后退半步,右脚随之退半步,步型不变;双拳变掌,在胸前交叉,右掌在外,左掌在内,然后由上向下、向左右两侧划弧至胯前,用力向外勾挂,手腕内扣,手掌外展,掌心向内,力达前臂尺骨外沿及手腕。
(图4-2-63、图4-2-64)【要领】两掌向下划弧时主要运用前臂动作,上臂要夹紧身体。
手腕要内扣,两掌向下、向外包含着勾、挂、弹的劲力,动作要完整一气。
27.进步横肘左掌由下直接向前推出,高与肩平,力达掌根,同时右掌收至腰间,掌心朝下;右脚向前进半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仍为三战马步;同时左掌变拳收回于腰间,右掌变拳,手臂弯曲,右肘随身体左转由后向身前弧形横击,高与肩平,力达肘关节。
(图4-2-65、图4-2-66)【要领】右肘横击时,左掌用力收回腰间,并借用拧腰的力量,要猛,要刚,使全身力量贯注在肘尖上。
28.马步削掌接上势。
右拳变掌,由左肩上方向前下方削出,手臂微屈,掌心向下,掌指向左,力达掌外沿,同时,左拳抱于腰间;目视前方。
(图4-2-67、图4-2-68)【要领】右掌削出时,左拳要抱紧,要借拧腰之势。
削掌时手臂不可伸直,发劲时配合短促呼气。
29.弓步切掌右腿前弓,左腿彳直成右弓步;同时,右手收回腰间抱拳,拳心向上,左拳变掌向前方切出,掌心朝前,掌指向左,力达掌外沿。
(图4-2-69)【要领】利用蹬腿拧腰的力量切掌,力达掌根。
上体不可太向前倾。
30.马步削掌身体重心后移,成右三战马步;右拳变掌,由腰间提至左肩上方,再向斜下方弧形击出,停于右腹前,掌心朝下,掌指向左,力达掌外沿,左掌收回腰间抱拳;目视前方。
(图4-2-70、图4-2-71)【要领】右掌从腰间提至肩上方再向下削击要一气呵成,不要停顿。
右掌削出时腰稍向左拧,左掌回抽形成对拧劲。
31.虚步双推掌左脚向后退半步,重心落在左腿,右脚随之退半步,以脚尖着地,成右虚步;同时,左拳变掌,从腰间向前推出,手臂微屈,手掌与肩同高,掌心向前,掌指朝上,右掌外旋拧转,使掌心翻转向外,掌指朝下,肘部微屈;目视前方。
(图4-2-72、图4-2-73)【要领】左掌前推右掌拧转时,腰部要向右拧转,两掌同时用力,力达掌根。
32.收势(1)右脚向右后方退一步,右膝弯曲,左腿蹬直成右弓步;同时,两掌变拳,经胸前交叉后随身体右转,分别向两侧掀开,两拳与肩同宽,拳略高于肩;目视前方。
(图4-2-74、图4-2-75)(2)右脚收至左脚内侧,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转向正前方。
(图4-2-76)(3)两拳变掌,经胸前下按至小腹,然后再放至体侧;身体直立,头正颈直;目视前方。
(图4 -2 -77、图4-2-78)5.进步双插掌右脚向前进半步,左脚随之跟半步,仍为三战马步;同时,前臂内收,两掌收至胸前,掌心相对,掌指朝上,随即两掌同酌向前插出,手腕下扣,掌指斜向下,力达掌指,臂与肩同高;目视前方。
(图4-2-26~图4-2-28)【要领】两掌插出时须扣腕,同时配合吐气,发力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