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经络PPT参考幻灯片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幻灯片课件
名 称 起点 共 同 部 位 络属关系 共 同 部 位 止衔点 经脉
手阳明 大肠经
2 上肩 大 缺 桡 肢前 椎 盆
外 前
手少阳 三焦经
4 上肩 缺 膻 尺 肢后 盆 中
外 中
手太阳 小肠经
5 上肩 大 缺 桡 肢胛 椎 盆
外 后
颈侧 面颊 环唇齿 络肺属大肠
迎香 足阳明 胃经
缺大耳 盆椎后
络包属三焦
肾经
额顶枕 柱 背 腰 臀 股后 中 面中线
名
称 起点 共 同 经 过 部 位 络 属 关 系 止衔点 经 脉
足太阴脾经 1趾 足厥阴肝经 1趾
下肢内 下肢内 腹 属脾 络胃
A
侧中线 侧前缘 腔
下肢内 A 下肢内 腹 属肝 络胆 侧前缘 侧中线 腔
舌本下
心中
心经
目系
巅顶 环唇
肺中
肺经
足少阴肾经 5趾 下 肢 内 侧 脊
足少阳 胆经
目 头面支 大 缺 腋前 胁肋 环 下肢外 外 颞侧部 椎 盆 络肝 属胆 跳 侧中线 眦
1趾甲 足厥阴 肝经
4趾
足太阳 膀胱经
目 头面支 内 额顶枕 眦
天 柱
背腰臀股后 委 下肢后 背腰臀股后 中 面中线
5趾
足少阴 肾经
络肾属膀胱
规律: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在足部,交足之三阳阴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
第
三
二
节
节
第
第
一
四
节
章
中 医 基
手阳明 大肠经
2 上肩 大 缺 桡 肢前 椎 盆
外 前
手少阳 三焦经
4 上肩 缺 膻 尺 肢后 盆 中
外 中
手太阳 小肠经
5 上肩 大 缺 桡 肢胛 椎 盆
外 后
颈侧 面颊 环唇齿 络肺属大肠
迎香 足阳明 胃经
缺大耳 盆椎后
络包属三焦
肾经
额顶枕 柱 背 腰 臀 股后 中 面中线
名
称 起点 共 同 经 过 部 位 络 属 关 系 止衔点 经 脉
足太阴脾经 1趾 足厥阴肝经 1趾
下肢内 下肢内 腹 属脾 络胃
A
侧中线 侧前缘 腔
下肢内 A 下肢内 腹 属肝 络胆 侧前缘 侧中线 腔
舌本下
心中
心经
目系
巅顶 环唇
肺中
肺经
足少阴肾经 5趾 下 肢 内 侧 脊
足少阳 胆经
目 头面支 大 缺 腋前 胁肋 环 下肢外 外 颞侧部 椎 盆 络肝 属胆 跳 侧中线 眦
1趾甲 足厥阴 肝经
4趾
足太阳 膀胱经
目 头面支 内 额顶枕 眦
天 柱
背腰臀股后 委 下肢后 背腰臀股后 中 面中线
5趾
足少阴 肾经
络肾属膀胱
规律: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在足部,交足之三阳阴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
第
三
二
节
节
第
第
一
四
节
章
中 医 基
中医经络完整ppt课件
血压高或低 39
完整版ppt课件
40
手厥阴心包经
时 间:19:00—21:00
(戌时)
起止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
中冲穴 左右各有9个穴位
功 能:可控制心脑血管疾
病
失调时症状:心悸、高血压
完整版ppt课件
41
完整版ppt课件
42
手少阳三焦经
时 间:21:00—23:00
(亥时)
起止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
失调时症状:胃部不适、乳房不适、
头痛、瘦、肤色黄、腿 痛酸麻、膝盖无力、退 化
完整版ppt课件
29
完整版ppt课件
30
足太阴脾经
时 间:9:00—11:00
(巳时)
起止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
大包穴 左右各有21个穴位
功 能:调节消化、免疫系
统
失调时症状:免疫力下降、过
敏、拉
完整版ppt课经件 不调
肚子、便秘、月
31
完整版ppt课件
32
手少阴心经
时 间:11:00—13:00 (午时)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功 能:控制肺的功能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完整版ppt课件
33
完整版ppt课件
34
手太阳小肠经
时 间:13:00—15:00 (未时)
完整版ppt课件
64
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 宫,闭口取下关等; 下颌角前上方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 处取颊车; 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 风市、曲池、列缺……
完整版ppt课件
65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学的第四章经络【PPT课件】
第一节 经络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络的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通上下的通路。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见表4-1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的十二经脉、奇经 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以及络脉的十五别络、孙络和浮络。
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以确定腧
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骨
定穴法。
•
优点: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
•
可按这一标准在其自身测量。
18
头面部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寸
眉心(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寸
后发际正中→大椎
3寸
眉间(印堂)→大椎
18寸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寸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 9寸
• 2、治疗作用 • (1).近治作用 • (2).远治作用 • (3).特殊作用 • (4).保健作用
三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 1.固定标志 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 标志。
• 2.活动标志指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 标志。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
•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
手阳明大肠经
体表循行路线: 起于商阳穴,沿 着第二指骨上行, 至上肢外侧前缘, 绕行肩胛,经颈, 过颊,止于对侧 的迎香穴。
主要腧穴——商 阳,合谷,阳溪, 手三里,曲池, 肩髃,迎香
足阳明胃经
体表循行路线:起于承 泣穴,经颊部至耳前, 到达额角的头维穴。分 支,从颊部分出下行, 经胸正中线旁开4寸, 腹正中线旁开2寸,循 行于下肢外侧前缘,止 于厉兑穴。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通上下的通路。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见表4-1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的十二经脉、奇经 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以及络脉的十五别络、孙络和浮络。
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以确定腧
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骨
定穴法。
•
优点: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
•
可按这一标准在其自身测量。
18
头面部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寸
眉心(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寸
后发际正中→大椎
3寸
眉间(印堂)→大椎
18寸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寸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 9寸
• 2、治疗作用 • (1).近治作用 • (2).远治作用 • (3).特殊作用 • (4).保健作用
三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 1.固定标志 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 标志。
• 2.活动标志指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 标志。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
•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
手阳明大肠经
体表循行路线: 起于商阳穴,沿 着第二指骨上行, 至上肢外侧前缘, 绕行肩胛,经颈, 过颊,止于对侧 的迎香穴。
主要腧穴——商 阳,合谷,阳溪, 手三里,曲池, 肩髃,迎香
足阳明胃经
体表循行路线:起于承 泣穴,经颊部至耳前, 到达额角的头维穴。分 支,从颊部分出下行, 经胸正中线旁开4寸, 腹正中线旁开2寸,循 行于下肢外侧前缘,止 于厉兑穴。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ppt课件
分支2:从掌中分出, 沿无名指出尺侧端,交 于手少阳三焦经。
完整版ppt课件
30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 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 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 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 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 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 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 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 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 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表里:彼此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35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十二经气血满溢 注入奇经、蓄以备用
调节经
保持气
脉气血 十二经气血不足,奇经气血给以补充
血恒定
冲—— 通行上下前后
督——总督一身之阳经
功
任——总任一身之阴经
统摄气血
能 加强经脉联系 带——约束纵行诸经
协调阴阳
阴阳跷— 主宰一身左右
完整版ppt课件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7
脏为阴、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 于一腑,各经以所属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手经 在经脉前冠以“手”“足”
字 分布于下肢的经脉——足经
完整版ppt课件
8
(二)具体名称
系统 络脉 浮 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 络——最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
连属部
肉体系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
应区
完整版ppt课件
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的名称有一定的意义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
完整版ppt课件
30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 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 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 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 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 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 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 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 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 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表里:彼此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35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十二经气血满溢 注入奇经、蓄以备用
调节经
保持气
脉气血 十二经气血不足,奇经气血给以补充
血恒定
冲—— 通行上下前后
督——总督一身之阳经
功
任——总任一身之阴经
统摄气血
能 加强经脉联系 带——约束纵行诸经
协调阴阳
阴阳跷— 主宰一身左右
完整版ppt课件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7
脏为阴、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 于一腑,各经以所属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手经 在经脉前冠以“手”“足”
字 分布于下肢的经脉——足经
完整版ppt课件
8
(二)具体名称
系统 络脉 浮 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 络——最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
连属部
肉体系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
应区
完整版ppt课件
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的名称有一定的意义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刮痧 通过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 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 等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1[可修改版ppt]
指导疾病的诊断: 1、循经诊断 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体征,结合经络 循行的分布部位及其所属络的脏腑进行诊 断。
2、分经诊断 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
脉进行诊断。
如:前额疼痛——与阳明经有关。 两侧头痛——与少阳经有关。 后头痛连及项部——与太阳经有关。 巅顶痛——与厥阴经有关。
3、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循经所过,主治所及” 4、指导药物治疗 指导药物归经理论 指导方剂组成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 气血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 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 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第二节 经络走向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的睛明穴,向上经 头顶,沿枕部、颈后、脊柱两侧下行至腘窝, 再经小腿后面,止于足外侧的小趾端至阴穴。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穴,沿内踝后向上 经过下肢内侧后缘、腹部,止于胸部锁骨下缘 的俞府穴。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生理
意义: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经筋、皮 部。
表现:气血运行畅通,脏腑功能强健,抗御 外邪。
第二节 经络走向
足太阴脾经---起于拇趾内侧隐白穴,沿拇 趾内侧经过第一跖趾关节,上行下肢内侧, 直抵腹、胸前侧,止于胸部大包穴
手少阴心经---起于腋窝正中极泉穴,沿上 肢内侧后缘下行,止于小指桡侧端的少冲 穴
2、分经诊断 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
脉进行诊断。
如:前额疼痛——与阳明经有关。 两侧头痛——与少阳经有关。 后头痛连及项部——与太阳经有关。 巅顶痛——与厥阴经有关。
3、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循经所过,主治所及” 4、指导药物治疗 指导药物归经理论 指导方剂组成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 气血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 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 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第二节 经络走向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的睛明穴,向上经 头顶,沿枕部、颈后、脊柱两侧下行至腘窝, 再经小腿后面,止于足外侧的小趾端至阴穴。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穴,沿内踝后向上 经过下肢内侧后缘、腹部,止于胸部锁骨下缘 的俞府穴。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生理
意义: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经筋、皮 部。
表现:气血运行畅通,脏腑功能强健,抗御 外邪。
第二节 经络走向
足太阴脾经---起于拇趾内侧隐白穴,沿拇 趾内侧经过第一跖趾关节,上行下肢内侧, 直抵腹、胸前侧,止于胸部大包穴
手少阴心经---起于腋窝正中极泉穴,沿上 肢内侧后缘下行,止于小指桡侧端的少冲 穴
中医---经络ppt课件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针灸方法的选用
针灸、按摩、刺血、拔罐、刮痧 • 预防疾病 灸足三里、按摩大椎、灸关元
第二节 腧穴
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 —— 通 “输”—— 输注、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中医 经络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 穴部位,疾病的反应点 治疗
刺激腧穴可调理经络气血从而对相应脏腑的 功能活动进行调整,针灸的施治之处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5 中医经络养生精品PPT课件
《黄帝内经》:“经络者,决死生, 处百病”。
经络系统是决定人的生死,治疗身体百病的关键;
经络不通,百病生; 经络畅通,百病消;
人的疾病是怎么产生的?
《黄帝内经》:“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由于能量降低导致 经络不通,将废弃物留
在体内造成“有毒排 不出、有养送不到”
最终形成“瘀、 毒、堵、缺”,人因
❖ 辰时:7时---9时
足太阴脾经
❖ 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肌肉系统
❖ 主运化饮食,运化水液,主统血(统摄血液循 行脉中,不致溢出脉外),主肌肉四肢,脾主 信
❖ 食欲不振,胃胀,上腹部疼痛,呕吐,足膝
关节疼痛,脚拇趾活动困难,肢倦乏力、麻木, 腿部静脉曲张,碰撞后皮下瘀青,嗜睡,失眠, 月经不调、痛经、带下。溃疡病,胃炎,糖尿 病,癌症,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子宫肌瘤、 附件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哮喘,风湿、 类风湿,慢性肾功能不全
❖ 卯时:5时---7时
足阳明胃经
❖ 眼、鼻、 口腔(齿)、口唇、乳腺、食道、 胰腺、胃肠道、 大腿、膝关节、足
❖ 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
❖ 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 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胃酸不足,餐后 腹痛或腹泻或呕吐;腿(或膝关节)疼痛, 忧郁,倦怠。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 疡,反流性食道炎,胰腺炎,贲门松驰症, 胃瘀积症、胃癌,食道癌,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等
▪ 午时:11时~13时
手太阳小肠经
▪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
▪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 肚脐与下腹部疼痛,便秘,抑郁、焦虑、心 烦、失眠,太阳穴、耳、颈、后脑疼痛,肩 胛至臂外后廉疼痛。
▪ 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肠功能亢进, 腹泻,腹痛、腹胀、便秘,肩周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属于府藏 (内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
8
十二经脉外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
四肢分经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
9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妊养之本,阴脉之海 ❖ 冲脉——通收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 ❖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
后别道而行。 ——一源三岐 21
脉名
循行分布概况
功能
任脉 督脉 带脉 冲脉 阴维脉
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
调节全身阴经经气, 故称“阴脉之海”
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 故称“阳脉之海”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 条经脉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 涵 蓄 十 二 经 气 血 ,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 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
足走腹”。
15
十二经脉的衔接
❖ 表里流注 ❖ 同名流注
❖ 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接
❖ 同名阳经 ——在头面部衔接
❖ 异名阴经 ——在胸部衔接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16
手 六 经 彩 绘 图
17
足 六 经 彩 绘 图
18
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
❖ 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 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 之正 □□□经别
❖ 生理功能: ➢ 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 补助正经的不足
19
奇经八脉
❖ 定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 脉、阳蹻脉的总称。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10
表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上 肢
手少阳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下 肢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通行营卫气血,使营卫气血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
❖ 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构成有机整体——中医整体观
❖ 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平衡
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 (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12
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脏
13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 命名 ➢ “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
“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20
奇经八脉的命名和循行分布
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
基本概况 ❖ 督脉——总督全身阳经之脉气,阳脉之海 ❖ 任脉——总任全身阴脉之气,主胞胎,为女子
①含义 ②地位
经脉
经:路径 主干
③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④分布形式
固定
⑤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纵横交错
网络全身
多行于浅部
3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脉 十二经别
经 络
络脉
筋肉肢节皮肤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浮络
十二经筋
附 属
十二皮部 结 构
4
经络的生理功能
前线
中线 后线 前线 中线 后线
11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
❖ 阴经属于脏 络于表里腑
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 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 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 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
❖ 阳经属于腑 络于表里脏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 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
❖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 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
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 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
14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 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 十二正经
6
十二经脉的命名
❖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
确定的。
❖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 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 太阴-阳明 ❖ 少阴-太阳 ❖ 厥阴-少阳
7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 贯全身。
第三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 及生理功能
1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2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眼睑开合
22
任脉
督脉
23
奇经八脉的作用
❖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 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 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
8
十二经脉外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
四肢分经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
9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妊养之本,阴脉之海 ❖ 冲脉——通收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 ❖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
后别道而行。 ——一源三岐 21
脉名
循行分布概况
功能
任脉 督脉 带脉 冲脉 阴维脉
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
调节全身阴经经气, 故称“阴脉之海”
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 故称“阳脉之海”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 条经脉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 涵 蓄 十 二 经 气 血 ,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 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
足走腹”。
15
十二经脉的衔接
❖ 表里流注 ❖ 同名流注
❖ 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接
❖ 同名阳经 ——在头面部衔接
❖ 异名阴经 ——在胸部衔接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16
手 六 经 彩 绘 图
17
足 六 经 彩 绘 图
18
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
❖ 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 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 之正 □□□经别
❖ 生理功能: ➢ 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 补助正经的不足
19
奇经八脉
❖ 定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 脉、阳蹻脉的总称。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10
表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上 肢
手少阳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下 肢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通行营卫气血,使营卫气血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
❖ 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构成有机整体——中医整体观
❖ 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平衡
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 (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12
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脏
13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 命名 ➢ “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
“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20
奇经八脉的命名和循行分布
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
基本概况 ❖ 督脉——总督全身阳经之脉气,阳脉之海 ❖ 任脉——总任全身阴脉之气,主胞胎,为女子
①含义 ②地位
经脉
经:路径 主干
③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④分布形式
固定
⑤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纵横交错
网络全身
多行于浅部
3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脉 十二经别
经 络
络脉
筋肉肢节皮肤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浮络
十二经筋
附 属
十二皮部 结 构
4
经络的生理功能
前线
中线 后线 前线 中线 后线
11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
❖ 阴经属于脏 络于表里腑
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 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 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 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
❖ 阳经属于腑 络于表里脏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 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
❖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 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
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 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
14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 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 十二正经
6
十二经脉的命名
❖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
确定的。
❖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 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 太阴-阳明 ❖ 少阴-太阳 ❖ 厥阴-少阳
7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 贯全身。
第三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 及生理功能
1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2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眼睑开合
22
任脉
督脉
23
奇经八脉的作用
❖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 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 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