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
第四章经络系统第一节 概 说一、经络的概念经络——运行气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一种特殊通路,或联络系统,或联络组织。
经——纵行主干,有一事实上循行路线 络——分枝,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一般划分为经脉(主干)、络脉(分支)、联属体系三个部分。
(一)经脉分正经(十二经别)、奇经两类。
1.正经(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即手足三阴、手足三阳经。
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同脏腑直接络属。
2.奇经(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脉。
具有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3.十二经别(经别) 别行的正经从十二正经别出的经脉(主干)。
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以补正经之不足。
(二)络脉分别络、浮络、孙络。
1.别络(十五别络)络脉中较大者。
十二正经各一条,任、督、脉各一条,加“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若加“胃之大络”,有“十六别络”之称。
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渗灌气血 2.浮络循行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无以数计。
3.孙络 最细小的络脉。
《素问〃气穴论》谓有“溢奇邪”(邪气出入)“通营卫”(通行营卫之气)的作用。
(三)联属体系 1.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
2.十二皮部经络联系、归属于经络(正经)的部分,亦即从属于十二正经。
有人提出经别、经筋、皮部均为十二经脉之分支,见《中国医药全身皮肤按十二经脉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区域)。
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
第二节 十二经脉一、名称及分类十二经脉(十二正经)的名称。
命名依据:冠以手足,配以阴阳,隶属脏腑。
如: 手 太阴 肺 经其中配以阴阳,是以阴阳气的盛衰多少划分的,由盛(多)至衰(少),依次是: 阳经——阳明(两阳合阴)、太阳、少阳; 阴经——太阴、少阴、厥阴(两阴交尽); 分类:按手足分: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阳。
中医学基础电子书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部分,多行于人体的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是经脉小的分支,多行于较浅的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如《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络遍布周身,彼此相贯,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网络交会,把人体脏腑、肢体、官窍等紧密地连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障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所以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特殊网络系统。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内容、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的理论。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尤其针灸、推拿、气功等各个方面经验的积累,并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逐步上升为理论。
经络学说在《灵枢》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并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历代医家用以指导医疗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使经络学说的内容得到了充实和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尤其是针刺麻醉技术的发明,开创了世界麻醉史上的新纪元,由此引发的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研究,已经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国内中西医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①经络实质与神经、脉管的关系;②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的关系;③经络与神经一体液调节功能的关系;④经络与机体生物电的关系。
初步认为经络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神经一体液调节系统的部分形态、生理功能及病理现象。
目前对经络的实质还持有不同的看法,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医疗实践。
经络学说对于阐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经络学说,如《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第四章 经络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 1、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阴阳。 3、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三、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间在肢体的联系 2、加强十四经脉与躯体组织之间的联系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二、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含义
1、奇经:奇,异也。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 而言,不同于正经。 2、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经脉。即督、 任、冲、带、阴阳跷、阴阳维脉。 3、奇经八脉:是异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 的总称,包括督、任、冲、带、阴阳跷、阴阳 维八条经脉。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11. 足 少 阳 胆 经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12. 足 厥 阴 肝 经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一)循行分布 1、督、任、冲三脉循行特点—“一源三歧” (1)“一源”:三脉皆起于胞中,下出会阴。 (2)“三歧” a. 督脉:沿腰背正中(脊柱里)上项、络脑,沿 头中线至上唇系带。分支属肾。 b. 任脉:沿胸腹中线至咽,从面颊分行目眶下。 分支与冲脉皆行于脊柱前。 c. 冲脉:与足少阴经并,挟脐、布胸,经喉绕唇 到目眶下。分支行下肢内侧到足底。 2、带脉的循行概况 起于季胁,斜下至带脉穴,绕身一周。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3. 流注次序
根据前面交接规律,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足厥阴 肝经止。P98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十五别络
络脉系统
浮络 孙络
从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各分出一支别络, 加脾之大络而为十五别络。以加强表里两 经在体表的联系作用。
是循行于体表浅部,且浮而易见的络脉。
是络脉中较细小的分支,是最细小的络脉。
ppt精选版
8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命名 走向与交接规律 分布规律 表里配合 流注次序 循行部位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通是节内 路气,属 。血 脏
运腑 行, 的外 主络 要肢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表里联系作用。
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
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 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 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 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 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 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 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L7) 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LI1 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ppt精选版
24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 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 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 GV14),再向前下行入缺盆 (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 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 肠。
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阴经阳经循行部位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缘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上肢中线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上肢后缘足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下肢前缘*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下肢中线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下肢后缘*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
在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叉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表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里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食指鼻翼旁足大趾(内侧)││┌→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小指目内眦★足小趾★│││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胸中───────────────────┘│││↓无名指目外眦足大趾(外侧)│││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肺中───────────────────┘│││└六、十二经脉的循行(及病候)│┬(一)手太阴肺经││Ⅰ.循行││《靈樞•經脈》:“肺手太隂之脈,1起于中焦,下絡大腸,2還循胃口,3上膈,4屬肺,5從肺系,横出││腋下,6下循臑内,行少隂、心主之前,7下肘中,8循臂内上骨下亷,9入寸口,10上魚,11循魚際,││12出大指之端;13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内亷,出其端。
12第四章 经络
外侧前缘—上肩—至颈
(大椎)—向前入缺盆— 入胸络肺—过膈属大肠。 分支:经颈至面入下齿, 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 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 香),交足阳明胃经。
20
大肠经
21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 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 入目内眦,与膀胱经相 交,沿鼻外侧下行,入 上齿,出而挟口两旁, 环口唇,在颏唇沟承奖 穴左右相交,退回沿下 颌骨下缘到大迎穴处, 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 经上关穴,沿发际,到 前额。
分支有1、2、3、4、
22
胃经
23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沿足
背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 前缘商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
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
经之前,循大腿内侧前缘至冲 门入腹,属脾络胃,再上穿过 膈,沿食道两旁上行,挟咽, 连舌根,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过膈,
注入心中,交手少阴心经。
28
小肠经
29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前额 至巅顶,交会百会。 分支:头顶分出至耳上角; 直行:自顶向后至枕入颅络脑, 回出下行到项交会大椎,再分左 右沿肩胛内侧,脊旁1.5寸下行, 达腰(肾俞)入脊旁肌肉,深入 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自腰沿脊下行过臀自下肢 后侧外缘下行腘窝;
分支:项后下行经肩胛内侧挟脊 旁3寸至腘窝……足小趾外侧的 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经 络 经 系 络 统
系 统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足三阴经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足三阳经 经脉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最大分支,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 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正经之不足) 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有统帅、 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别出一支加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可加强表 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 络脉 浮络——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 内属于脏腑——同十二经脉直接络属 连属组织 外连 十二经筋——可联缀四肢百骸,并主司关节运动。 十二皮部——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 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 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 柱内。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 绕身一周,并在带脉 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 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 注:督、任、冲三脉 “一源三歧 ”
经 手足少阳经行于侧头部
足厥阴肝经上行巅顶
躯干部:
部位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胸部
足少阴肾经 (距正中线2寸)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距
(距正中线4寸) 正中线6寸)
足太阴脾、足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厥肝从少腹斜
腹部
(距正中线0.5寸) (距正中线2寸) 向上至两肋经
(距正中线4寸)来自背部 体侧部足太阳膀胱经 (距背中线2寸)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
行分布、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气血相关的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 络——网络,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 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是联系全身各部、运行气血、调节机体 活动的通路。
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 会阴,经阴阜(耻骨 联合上方肌肉隆起的 地方),沿腹部和胸 部正中线上行,至咽 喉,上行至下颌部, 环绕口唇(内侧), 沿面颊,分行至目眶 下。
分支:由胞中别出, 与冲脉相并,行于脊 柱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 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 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 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 唇,到目眶下。
第四章经络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气血系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十二经脉是
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分布于机体
各部,经脉中气血的运行是依次循环贯注的,
即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注于肺,在前肢太
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相传至后肢厥阴肝经,
再复注于前肢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
端,构成十二经循环。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一节
脏腑还通过经络的循行、交叉和经别、 络脉等的分支,或与其它脏腑贯通连 接等,从而构成了经络与脏腑之间广 泛而复杂的联系,称为“脏腑络属”。
中医学导论
(四)外连经筋、皮部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 聚、散、络”于筋肉、关节 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连属 部分,故称之为“十二经 筋”,具有连缀四肢百骸、 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第四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3.奇经八脉
共有八条,即督脉、 任脉、冲脉、带脉、阴 跷脉、阳跷脉、阴维脉 和阳维脉,合称为“奇 经八脉”。 具有密切十二经脉 的联系和调节十二经脉 的气血的作用。
第四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一节
4.正经与奇经的区别
“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
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言人之气血
2.浮络——循行于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 现的络脉。 3.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
中医学导论
(三)内属脏腑部分 经络联系全身的组织、 器官,布散于体表各处,并 深入体内连属各脏腑。 正经、经别、奇经、 络脉都与脏腑有一定联系。 其中十二经脉起着主要和直 接的连属作用。
第四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鼻旁
心中 肺 中 目内眦
胸中
目外眦
理论部分第四章经络
前肢三阳经止于头部,后肢三阳经起于 头部,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前肢三阴经起于胸腹,后肢三阴经止于 胸腹,故称胸腹部为“诸阴之会”。
(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太阴脾 ↓
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 ↓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如,前肢太阴肺经的经脉,属肺络于大 肠,前肢阳明大肠经的经脉,属大肠络 于肺。
又如,后肢少阴肾经的经脉,属肾络于 膀胱,后肢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属膀胱 络于肾。
(四)外连体表部分
经络与体表组织相联系,主要有十二经 筋和十二皮部。
经筋是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即十二 经脉及其络脉中气血所濡养的肌肉、肌 腱、筋膜、韧带等,其功能主要是连缀 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
前肢太阴肺经→任脉→督脉→任脉→肺经
二、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奇经八脉是机体任脉、督脉、冲脉、带 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 的总称。
特点是不与脏腑直接相连,相互间无表 里相合、衔接及循环流注的关系,有左 右对称的也有行于中线上的,大部分是 纵行的亦有横行的。
又是怎样组成的? 3.奇经八脉主要包括什么?
谢谢大家!
作用是维系全身阳脉。
(七)阴跷脉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沿内踝直上下肢内 侧,经前阴,沿腹胸,至目内眦。
(八)阳跷脉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沿外踝后上行,经 腹胸外侧至肩、颈外侧,上挟口角,至 目内眦。
第三节 经络的主要作用
一、生理方面
运行气血,温养全身 协调脏腑,联系周身 保卫体表,抗御外邪
(一)任脉
起自胞中,行于腹中线上,止于目眶下。 总任一身之阴脉,为阴脉唇 系带(龈交)处。
第四章 经络
(三)表里关系
手/足阳明-----手/足太阴 手/足少阳-----手/足厥阴 手/足太阳-----手/足少阴
(四)流注次序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3.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二)任脉:担任、妊养 1.循行 2.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调节月经,促进生殖功能, 与妊娠有关。
(三)冲脉:冲要 1.循行部位 2.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 (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冲为血 海” 。
胸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3.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足厥阴肝经
肺中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3.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四章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四章经络第四章经络【⽬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经脉的名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关系、流注次序和⼤体循⾏路线;3.掌握奇经⼋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和基本功能;4.掌握经络的⽣理功能;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路线和基本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
第⼀节经络学说概述【知识点表解】⼀、经络的基本概念运⾏全⾝⽓⾎联络形体官窍的通道。
经络的基沟通上下内外本概念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纵⾏于固定的路径,多循⾏于深部。
络脉:络,⽹络。
络脉是分⽀,纵横交错,⽹络全⾝,深浅部皆有。
⼆、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奠定了经络学说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难经》⾸创“奇经⼋脉”⼀词。
晋·皇甫谧·《针灸甲⼄经》——第⼀部针灸学专著。
经络学说宋·王惟⼀·铸造经络⽳位模型“铜⼈”两具,著《铜⼈腧⽳针灸图经》。
的形成元·滑寿·《⼗四经发挥》——⾸次提出“⼗四经”名称。
明·李时珍·《奇经⼋脉考》——探讨经络学说起源。
明·杨继洲·《针灸⼤成》——对经络、⽳位针刺⼿法与适应症论述有创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等——对经络线路及⽳位正确标⽰起⼀定作⽤。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三阴经⼿⾜三阳经有统率、联络、调节⼗⼆经脉经脉与络脉的作⽤。
经络系统内外连属第⼆节⼗⼆经脉【知识点表解】⼀、⼗⼆经脉的名称太阴经阴:分布四肢内侧⾯的经脉少阴经厥阴经阳明经阳:分布四肢外侧⾯的经脉太阳经命名原则少阳经脏为阴,每⼀条阴经分别⾪属于⼀脏。
腑为阳,每⼀条阳经分别⾪属于⼀腑。
⼿:⾏于上肢,起于或⽌于⼿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
⾜:⾏于下肢,起于或⽌于⾜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
太阴肺经⼿厥阴⼼包经⾏于上肢少阴⼼经前缘太阴脾经 * 内侧中线属脏。
第四章 经络--本科《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经络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各个方面,与藏象、精气血津液等理论相互辅翼,深刻地阐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对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都起到极其有效的指导作用。
历代医家高度重视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早在《内经》中就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及“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枢·经别》)的记载,后人更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宋-窦材《扁鹊心书》)之说。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均指出经络是一种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及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
经脉的“经”,有路径、途径之意。
正如《释名》中说:“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
”《医学入门》谓:“脉之直者为经。
”可见,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即主要通路。
络脉的“络”,有联络、网络之意。
正如《说文》所解释的“络,絮也。
”言其细密繁多。
《灵枢·脉度》说:“支而横者为络。
”可见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
对于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灵枢·经脉》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之论,《灵枢·脉度》又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之说。
第四章经络
(3)孙络最细小的络脉,是络脉再分而至最细微者。如《灵枢》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有渗灌血气于脏腑组织和抗御邪气的作用。《素问》称其有“溢奇 邪”“通荣卫”的作用。
3.连属部分
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1)十二经筋指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即
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关节统称。经筋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 运动的作用。经筋的病变,主要为痹证、筋肉拘挛或痿软不收。 (2)十二皮部指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映区。全身体表的皮 肤,分为十二份,分别由十二经脉之气来分布和主司,则称为十二皮部。 如《素问》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皮部有反映十 二经脉气血盛衰或运行是否正常的作用。
(2)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上述分布规律中有一例外,即在小腿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部位,
足厥阴肝经行前线,足太阴脾经行中线,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两 经交换位置。
3.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1)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2)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3)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4)足三阳经阳明经在前(胸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阳维脉构成,主要作用是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 (3)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中别出的经脉,主要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
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的作用。
2.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1)别络经脉较大的分支,是络脉中最大者,故又称大络,有加强十二经脉相表里的两经在 体表联系的作用。一般认为别络有十五支: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各一支,加脾之大络(大 包),共十五别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一)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 “阳脉之
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 足三阴 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 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环指未端 关冲穴,沿上肢 外侧中线上行, 经肩部、项、耳, 终止于 目外眺丝 竹空穴。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 穴,上行额部,下行 至耳后,沿颈部下行至 肩,下入缺盆。缺盆 部直行的脉,经腋部、 侧胸、胁肋部,再向 下沿大腿外侧中线下 行达外踝前,沿足背, 终 止于足第四趾外侧 端足窍阴穴。
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 十二经脉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 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 隶属于五脏、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
阴阳
阴经
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为
阳经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命名原则
1 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 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 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 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 属腑。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一源三歧: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1、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2、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3、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 4、带脉环行腰腹部; 5、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 6、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 7、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8、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9、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 上肢没有奇经分布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经络 络脉
十五大络、浮络、孙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走向、交接及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五、十二经脉体表主要循行路线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 手足 脏腑 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 分组成
第四章 经
络
学习目标:
1、掌握经络的概念和十二经脉的基本内容;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3、了解经络的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4、了解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目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录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始于手太阴肺经
于足厥阴肝经
终止
又复注于手太阴肺经
构成了一个“入环无端”的循行系统
4.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十 二 行经 部脉 位的 循
手太阴肺经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心涌泉穴, 斜走足心,沿小腿 内侧后缘 上行,至 胭窝内侧,直上股 内侧后缘入脊内。 有一分支,沿腹部 正中线旁开0. 5寸, 胸部前正中线旁幵2 寸上行,终止于锁 骨下俞府穴。
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部乳头外1 寸天池穴,向上 至腋窝下,沿上 肢内侧正中线下 行, 经肘,过腕, 入掌中,终止于 中指桡侧端中冲 穴。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 端隐白穴,沿足大 趾内侧赤白肉际上 行,经内踩前缘, 沿小腿内侧正中线 上行,在内踝上八 寸处,交于足厥阴 肝经之前行,沿大 腿内侧前缘上行进 入腹 部,终止于 腋下大包穴。
手少阴心经
起于腋下极泉穴, 沿上肢内侧后缘下 行,经肘,过腕,人 掌内,终止于小指 桡侧端少冲穴。
二、十二经脉走向、交接及分布规律
(一)走向交接规律 走向规律: 足三阴从足走胸(腹), 手三阴从胸走手; 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交接规律:
两阴交于胸(腹)
两阳交于头
阴阳交四末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以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为标准。
大体分布如下:
阴经
四肢内 侧、胸腹
上肢的内侧是手三阴经 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 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 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 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 切的联系。从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 沟通。
阳经
四肢外侧和 头面、躯干
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经
下肢的外侧是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经脉循行图
足三阴经(脾、肝、肾)
太阴
少阴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厥阴 内踝尖上8寸 (一)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 厥阴 少阴 · 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 少阴 少阴 太阴 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 太阳 太阳 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厥阴 厥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 太阴 太阴 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少阳 少阳 阳明 阳明
起于胸部外上方 的中府穴,经胸部 上方外侧,沿上肢 内侧前缘下行,过 肘窝,人寸口,下 鱼际,终止于拇指 桡端少商穴。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示指桡侧 端的商阳穴,沿 上肢外侧前缘上 行,经肩,颈部 至面颊,终止于 对侧鼻翼旁迎香 穴。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柱外侧承泣 穴,环绕口唇,沿下 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 经面、胸腹部,沿下 肢胫骨外侧前缘,经 足背,终止于足第二 趾外侧端的厉兑穴。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外侧 大敦穴,沿足背向上 行,经内踩前一寸处, 至内踝上八 寸处交 于足太阴脾经之后, 上行经膝,大腿内侧 中线上行,环绕阴部, 经小腹,终止于胁肋 部期 门穴。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了解)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 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 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
足 足 少 太 (二)躯干部主要分布规律 阴 阴 经 足太阳经 经 足阳明经 足三阳经:阳明经行于胸腹,少阳 经行于胸侧,太阳经行于背部。 足少阳经 足三阴经:自前正中线向外依次是: 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 足 厥 阴 经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足阳明经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均循行至头部。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及经络学说
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二)运行气血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平衡作用
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传递病邪 (1)外邪通过经络内传脏 腑 (2)脏腑之间疾病通过经络相互传变 2.反映病变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循经诊断 2.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 (1)指导循经取穴 (2)指导推拿按摩 2.指导药物治疗(药物归经)
少阳经 分布特点:阳明在前, 太
阳 少阳在侧, 经
阳明经
太阳在后。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2、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3、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4、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5、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6、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四.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路。
经与络的关系: 经——路径,经络系统的主干;多纵行于人体深部。 络——网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处不到。
(二)经络的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任、督、冲、带 阴阳维脉、阴阳跷脉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手小指 外侧端少泽穴, 沿上肢外侧后缘 上行,过肘部, 出肩关节后 面并 绕行于肩胛部后, 向下进人缺盆。 缺盆部支脉,沿 颈部,上达面颊, 至目外眦,止于 耳前听宫穴。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 上额,交于巅顶。经 颠顶、后项、腰背部 下行至下肢后缘,经 足外踝后,终止于足 小趾外侧端至阴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