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af7ebc35f0e7cd1852536bf.png)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5
……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5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a39968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6.png)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传变的途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
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媵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
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f孙络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
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
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
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
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
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
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
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
(一)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5d9c7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e.png)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络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
它认为人体内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类似于河流、沟渠等。
这些经络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组织和身体部位,起到传输能量和信息的作用。
经络学主要研究经络系统的构造、功能和调节,以及通过调理经络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方法。
经络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经络的分布、经络的功能和经络的调节。
根据经络学的理论,人体内有12条正经(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等)和8条奇经(任脉、督脉等),其中任脉贯穿下腹部、背部和头部,是体内主要的能量循环通道;督脉则贯穿背部,是人体能量循环的主路径。
经络不仅仅是物质通道,更是传递能量和信息的载体。
当体内的气血运行畅通无阻时,经络系统能够保持正常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反之,当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和不适。
因此,通过调理经络,恢复气血的流畅,成为经络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经络学指导我们如何调理经络、保健养生。
其中,按摩、针灸、艾灸等手法是经络学最常用的调理方法。
按摩通过按压和推拿经络,刺激经络的活动,促进气血的流动,消除经络的阻塞;针灸则利用针刺经络穴位,调节经络的功能,恢复气血的平衡;艾灸则是利用艾草燃烧,以热力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
此外,还有一些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调理经络的方法,如食补经络的食疗法、经络操等。
经络学的研究对于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注意经络的畅通与否,当感到疲劳、身体不适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调理来改善。
此外,经络学的理论还对诸如辨证论治、气功养生、中医治疗等方面有启发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经络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机能和调节,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途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从经络的角度关注自己的健康,积极参与经络的调理和保健。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57dba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d.png)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而且在阐释疾病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机变化在疾病状态下,经络又是病邪由表及里、体内病变反映于体表、脏腑病变传变的途径。
1.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因此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
如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因肺合皮毛,表邪不解,久之则内传于肺,出现咳嗽、胸闷、胸痛等症状;肺经和大肠经相互络属,故又可伴有腹痛、腹泻或大便燥结等大肠病变。
正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
临床上常用经络学说阐释五脏六腑病变所出现的体表特定部位或相应官窍的症状和体征,并可用“以表知里”的思维方法诊察疾病。
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足少阳胆经入耳中,故胆火上扰可致耳暴鸣或暴聋;手少阴心经之别络上达于舌,故心火上炎可见舌尖碎痛或口舌生疮;足少阴肾经别入跟中,故肾精亏虚可见足跟部绵绵作痛。
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脏腑病变的相互传变,也可用经络学说来解释。
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相互联系,所以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传到另一脏腑。
如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故心热可移于小肠而致小便黄赤甚则尿血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故肾水泛滥,可以“凌心”“射肺”。
二、指导疾病诊断经络循行起止有一定的部位,属络相应脏腑,内脏的疾病可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形体部位。
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和所属络脏腑的生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表现,可推断疾病发生在何经、何脏、何腑,并且可根据症状的性质和先后次序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及发展趋势。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1a01c7ad71fe910ef12df89c.png)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 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脉大多循行于较深的 部位,有一定的循行经路。络脉大多循行于较浅的 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家畜畜体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 因为经脉和络脉将机体内所有的组织器官、孔窍以 及皮肉筋骨等联结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 合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后肢太阳与后肢少阴,前肢太阳与前肢少阴, 后肢少阳与后肢厥阴,前肢少阳与前肢厥阴, 后肢阳明与后肢太阴,前肢阳明与前肢太阴。
表里关系的两经循行特点是:
都在四肢末端交接; 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 都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的脏腑。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 脏。
抗御外邪,护卫机表。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的因素,经络之所 以能够抗御外邪是因为经络中的十二皮部是一个抗御外邪的屏障, 如果经络之气(正气 卫气)不足或不利,则皮部抗邪的屏障作 用减弱,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犯而发病。
经络系统
经脉:正经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经别 十二皮部
奇经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跷、阳跷、阴维、阳 维
络脉:别络
浮络 孙络
经络的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其又可 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
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及其附属部分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是前肢三阳经和前肢三阴经以及后 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这十二条经脉是机体气 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纵行分支,有 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系统的部 分,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分,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3405581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d.png)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古代经络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由经络组成的,经络是连接器官、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道。
经络不仅在表面运行,同时也在深层组织和脏腑之中。
人体的经络系统相当于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贯穿全身,并进行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调节功能。
按照经络学说,人体有十四条正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八奇经。
其中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包经;八奇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阳胆经。
每一条经络都与一定的脏腑相对应,通过经络可以传输血液、气、营养物质和信息,并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能量场,通过经络可以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畅通,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然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经络的堵塞和疏通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使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据经络学说,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系统。
针灸是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来恢复身体的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身体表面的穴位,刺激经络系统,增强气血运行;中药则是通过服用草药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的研究对于中医的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的一些疗效,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经络学说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疾病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中医经络学说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经络学说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f95d03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e.png)
中医经络学说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它自古以来在治疗疾病和康复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学说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
一、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全身的经络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调整气血运行,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经络学说包括经络的循行规律、络络相通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的相互作用等内容,为康复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经络学说主要包括“经络理论”和“经络治疗”两个方面。
经络理论是指中医学中关于经络的形态、循行、络络相通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经络治疗则是利用针灸、推拿、艾灸等手段调节经络,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二、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经络学说在康复医学中最常见和经典的应用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提升机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疗法在康复医学中广泛用于疼痛管理、神经功能障碍康复、运动损伤康复等方面。
2.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一种通过按摩经络和穴位来调理身体的方法。
通过推拿手法的运用,可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紧张,提升神经功能。
推拿疗法在康复医学中常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康复、神经系统康复等方面。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利用艾绒对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温通经络、温补脏腑的作用。
艾灸疗法在康复医学中常用于慢性疾病的康复、养生保健等方面,如针灸镇痛配合艾灸的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中药疗法: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根本上促进康复和治疗疾病。
中药疗法在康复医学中常用于慢性疾病的康复、脏腑功能调节等方面。
5. 经络操疗法:经络操疗法是一种通过特定的体操动作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的方法。
这种疗法在康复医学中常用于关节和肌肉系统的功能康复,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9440f1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1.png)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循环气血、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
以下是经络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常见内容:
1. 经络诊断: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脉象、舌诊、腹部诊等手段来观察综合评估经络的状态,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
2. 经络疗法:介入性手段中含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多种手段,旨在用刺、按、热等刺激手段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和代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经络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刺激经络系统以及相关器官组织,以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疼痛和恢复健康。
4. 艾灸疗法:通过热敷草药制成的艾绒或艾条,刺激经络气血流动和热力作用,起到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疼痛,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总的来说,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应用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权衡利弊,避免漏诊、误诊以及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
同时,中西医结合的应用,也是目前临床经验分享和探索的方向之一。
经络学说与养生保健
![经络学说与养生保健](https://img.taocdn.com/s3/m/97c04d5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f.png)
蒲公英种子那样的有序排列,但限于电 镜的分辨率的限制,当时尚无法直接观
察该冠面结构的形态学分布。
进一步推测,每一个Cu/Zn/O纳米粒子内部的各种原子 也肯定是有序排列的,所以整个“草莓”簇应是一个三级 有序的纳米结构。
“调虚实”——是指调节脏腑“虚”和“实”的二
种生理状态: “虚”是指缺少能量、物质,和脏腑功能处于
虚弱的状态; “实”是指能量、物质过剩,和脏腑功能处于
负荷过重和亢奋的状态。
“处百病”——是指人体可凭借体内固有的自修复
功能(包括免疫功能)修复治疗各种疾病。
经络系统这四种“自主性”的生理功能是区别生 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固有特征, 即使是植物,乃至单 细胞生物,它们都是在生命信息系统的调控下进行 的。
2.2 胶原纤维具有液晶态结构,能高 效传红外光
五根前胶原纤维绞合成胶原纤 维。X射线衍射法显示,胶原 纤维还具有超晶格结构。
三种氨基酸以一个结构单元连结成一根胶 原蛋白分子,三根胶原蛋白分子以相差 1/4周期的方式绞合成一根前胶原纤维,因 此该前胶原纤维具有液晶态结构。
胶原纤维具有一个能高效传输红外光的波段,它除了具有 力学功能外,还具有传输能量和光信息的功能。
质子加速器终端,及 Si(Li)X-射线能量分析 器。
胆经穴位样品的PIXE能谱图 显示: 穴位中富集有Ca、P、K、Fe、 Zn、Mn、Cr、Cu等元素
非穴位样品的PIXE能谱图 显示: 相关元素的含量仅为穴位 处的百分之几。
图中“a”为高能质子束沿胆经经 脉循行的扫描线,该扫描线处 于腓骨骨膜与骨间膜的交界线 Ca元素的含量沿着扫描线“a”(胆 上,“b”为沿着胃经经脉循行 经经脉)的分布曲线,显示出每一 的扫描线,其他均为非经脉区 峰值含量均与穴位位置相符。
5种经络学说
![5种经络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5e8797b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1.png)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经络学说:
1.黄帝内经经络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和运行。
其中包括了十二经脉、八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等。
2.阴阳经络学说:阴阳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阴阳平衡和相互调节。
其中包括了经络的分类、功能、病证等。
3.五行经络学说:五行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强调人体经络系统与五行相应,即肺经属金、大肠经属木、心经属火、肾经属水、脾经属土。
其中包括了经络的走向、病证、治疗等。
4.气血经络学说:气血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强调人体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和相互关系。
其中包括了经络的气血运行、病证、治疗等。
5.经络穴位学说:经络穴位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强调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穴位及其作用。
其中包括了经络穴位的分类、定位、病证、治疗等。
这些经络学说都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藏象学——经络学说
![中医藏象学——经络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ccdb5b072b160b4e767fcfca.png)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概论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经络系统的形成
腧穴的发现是针刺疗法的萌芽
针刺疗法的产生是经络形成的前提
经络感传现象是经络形成的基础
气功、导引
内景返观
十二经脉命名
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命名依据:手足、脏腑、阴阳
肺大胃脾心小;胱肾包三胆肝
(二)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1.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分布
阳明经——面部、前额部
太阳经——面颊、头顶、头后部
少阳经——侧面部
厥阴经——巅顶部
2.四肢部分布
阴经分布内侧:太阴前、厥阴中、少阴后
阳经分布外侧:阳明前、少阳中、太阳后
内踝上八寸一下,肝经与脾经互换位置
足阳明胃经行于阴位
3.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
三、奇经八脉
(一)概念
奇:不正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循经诊断
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指导药物治疗。
黄帝内经: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经络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1ba6b61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7.png)
黄帝内经:经络学说黄帝内经:经络学说引导语:《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其中的经络学说。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经络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者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医学入门》也说:“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可见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在于:经,即路径之意。
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
络,即网络之意。
络脉是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
经脉和络脉,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人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和脏腑等五个部分组成。
其中以经脉和络脉为主,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骨节、皮肤,如《灵枢•海论》所说:“夫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经脉与络脉经脉是经络的主干,主要有正经和奇经两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
正经与奇经的不同,正如《圣济总录》所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
盖言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奇经主要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较大的分支,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
其中,阴经之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于体内,而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起到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的作用,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形体部位和器官,以补正经之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美国某大学建立了一个完全隔音的实验室,任 何人进入此室后,不一会儿就能清楚地听到自 身各种机能活动发出的特有声响,并明显地感 觉到许多平时根本无法察觉的机能活动,如血 管中血液的运行等。这时的实验对象并不一定 处于“修炼功能状态”,只是由于外界环境的 绝对安静,试验对象处于被动入静状态,从而 使平常掩盖了的、人自身较强的自我感知能力 部分地显现出来。这同主动入静的修炼状态有 类似之处。
• 山田庆儿:“所谓脉,一定曾经是一个 不仅指经络而且包括筋、血管和其他循 环器官以及神经等等概念”
• 无论脉的实质如何,将其视为水的人体 径路,这在古代是相当普遍的思想
• 如《灵枢经水》直接将十二经脉比喻做 当时中原主要的十二条河川
• 《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 数,必应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 水,人有经脉。”
• 大敦穴:厥阴肝经的井穴,肝经的温热水液由此外输体表 ,属于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
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 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 新枝一般,故名大敦。 阴血化为阳气 行间穴:厥阴肝经的荥穴,荥,本意细小水流。
• 更为奇特的是它的实用性。宋代每年都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会试, 会试时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将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应试 者只能凭经验下针。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 史书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
可见的经络现象
右心经皮脂腺痣 (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左心经疣状痣 (先天)
左心包经炎性 线状表皮痣 (先天)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关键性问题
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日本人石原明:
• 黄河文化圈:针灸、经络的发现是内经 系医学
• 江南的文化圈:汤液系医学,以《伤寒 杂病论》一系的经方为代表
左肾经皮脂腺痣 (先天)
右膀胱经神经性
皮炎(后天,从 承扶上5cm至昆
仑穴)
任脉色素痣 (先天)
• 点→线”的经络起源说 • 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马王堆古墓帛写医书《阴阳十一
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构 成《内经》一些篇章(尤其是经脉)的祖本,但是这 两本书中只有经络循行的描述,而没有腧穴的记载。
• 白多者气盛,白少者气虚。大指所见为太阴,食指所见为阳明, 中指所见为厥阴,无名指所见为少阳,小指所见为少阴太阳。
• 经脉线的位置主要取决于相关病候的位 置,这些病候很可能同时出现或反映在同 一部位的脉诊上,并在同一种治疗后消失, 这一现象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是否在这个 路线上有一条脉(经脉) , 经脉病候描述的 是一种经验事实,并且一定程度上得到现 代针灸临床的印证
• 一般以内气在任督脉上周流循环者叫小周天,再扩大 到其它十二经脉上为大周天。
• 有一次在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明显感 觉吞下一个清凉的圆团降入“下丹田”,随即 停止了后天的鼻息,同时在“下丹田”出现了 先天呼吸(胎息)即觉得身心非常凉爽明静。而 周身的气、血似停若滞,仅清晰的感觉到脐部 (下丹田)处,有约3cm的透明圆球在微微的、 缓慢地正、反、往、来的周旋着。
• 病人将意念集中于针刺部位,细心体会针刺感觉。这样方能使医患之间 心心相印,神气相通,易于得神取气,提高疗效。若病人在针刺过程中 神不守舍,往往会导致气血紊乱,经气难守。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心理 因素对针刺治疗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即患者讳疾忌医,或缺乏信心, 常针药罔效。《素问·五脏别论》中早有明训:“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 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 矣。
• 马王堆出土的脉书文本中,脉的偱行路径在人体内几 乎都是呈直线性分布,与《灵枢经脉》脉的偱行路线 有差别。
• 《灵枢经脉》的经脉走向,其重点并不以取穴为据, 按古人的理解,脉虽伏行人体分肉、深不可目测,其 偱行之处在人体表可触及。
• 《灵枢经脉》在每一条脉之后提到主治都是“以经取 之”,也就是说治疗的手段是以针刺经脉为主,而不 是腧穴主治
• 现代教科书习用的经络体表走向,是遵循《铜人腧穴 针灸图经》,宋王唯一修订、更改前人对经穴的描记 ,把一条经脉附近治该经病症之某些腧穴划归到该经 上,但因一些腧穴分布偏离了腧穴归经前经络体表走 向,势必通过多个转折及死角,才能使这些腧穴包括 在内。
。
•
“宋天圣针灸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
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汽,至此冷降,成为地部经水,但是 水量极小,所以为肝经荥穴。
•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 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曰:“...故 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类似 的还有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人皮应天,人肉应地, 人脉应人”
,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带;人 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 的插头来拆卸组合,体现了当时较高的人体美学和铸造工艺。
• 铜人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体腔内有木雕的五脏 六腑和骨骼。因此,不仅可以应用于针灸学,也可应用于解剖学。
• 《内经》“因人身生老病死之变化,以天地之生长化收 藏为法则。生老病死言其大者耳,其实无时不变化,无 刻不变化。此种变化,虽是血肉,却不能谓之血肉,无 以名之,名之曰气,故言经气。经气者,气之有常经者 也。天有六元,故人有六经”
•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 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
•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内景隧道(即是指人体经 脉循行的动态线)惟返观者(是指修行炼道者应用返 观内照之法)能照察之
• 李时珍引署张紫阳的《八脉考》中的话说:“凡有此 八脉(奇经八脉)俱展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练功家) 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这是指当人出生后即属后 天,后天的奇经八脉是关闭的(包括祝氏所说胎息关闭 ),只有通过练功家在内气旺盛的情况下,才使它们重 新通行。并认为:人能通此二脉(任、督)则百脉皆通 ,自然周身流转:“无有停壅之疾,而长生久视之道 断在此矣。
• 针灸里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分为三份 上1/3(天部) 中 1/3(人部) 下1/3(地部)
• 就一个穴位而言,天部指上一个穴位,地部指下一个 穴位
• 感通:谓此有所感而通于彼。意即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 的反应。语本《易.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 遂通天下之故。“
• 长滨善夫等认为经脉发现于体质特殊之人
• “经络敏感人”的长时间普查工作,把偱经感传现象 认为是一种存在于一般人体的生物现象。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 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 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 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 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 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 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 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 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徐灵胎《针灸失传论》中第一观点:针术由刺经转变 为取穴。“两经(素问、灵枢)治病,云某病取某穴 者固多,其余则指经不指穴 ”“今则每病指定几穴”
• 针法由经脉主治转变为腧穴主治
• 内景返观”的认识方法 • “内景返观”一词,出自明代着名医药
学家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一书 中,他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 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 道,只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 (返观)体察认识到
• 以老子为代表的直觉主义者认为,人若常处在 有欲的状态,便只能通过感官接受到鲜明昭著 的事物之信息,也可说此时是通过理性意识来 认识事物。而人若常处在无欲状态,“玄览” (即后来医学认为的经络系统)便可接受到深 远莫测的“常道”之信息,也可以说是通过潜 在意识和非理性意识来认识事物。由此可见, 感官和“玄览”都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或称之为 信息接收器。所不同的是,感官只能接收到来 自外界的信息,而“玄览”则不仅能接受外界 的(微弱)信息,同时还能接收来自体内的信 息。
古代导引术
西汉 导引图
• 人的生命由阴阳二气化生而成象,与天 地四时相应,形成一个完整自足的内在 宇宙。阴阳的变化使生命产生周而复始 的节奏和律动,于是人体内部就有了一 条标明其节奏和律动的“线”,这线循 环往复,运行周身,它就叫做经络。
• 经脉是一种生命的感觉形式
•
——费振钟《悬壶外谈》
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
• 日月星辰的运行有其一定的轨道,河川 湖泊的流注也有其可依循的通道,那么 ,人体内气血的流动不也相同吗?
•
——李建明《发现古脉》
经络的起源
• 战国秦汉,经脉学说大致经过了十一脉学说、十二经脉学说、奇经 八脉学说和二十八脉学说的演变。 • 起源于殷商时期的人体经脉调节理论至《内经》成书时期已完善为 十二经脉理论。 •早期经脉观中血脉占有很大的成分,因为血管和血是最容易观察到的 结构和物质, 《脉法》中“启脉”的“脉”多数注释者将其注释为血 管,启脉排脓就是割破血管排出脓血 •但血管并非经脉的惟一内涵。 •古人在发现血管和血的同时,也注意到“气”的存在,在帛书《脉法》 一书中提到:“气殴(也) 者到下而上,从暖而去清焉⋯⋯气出(郗) 与肘 之脉而砭之。 •气 功 所 讲 的 气 , 通 常 是 指 称 那 些 摸 不 到 、 捉 不 着 的 内 在传导感觉,及那些体内变化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