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自我小测新人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复习测试(新人教有答案)
初二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复习测试(新人教有答案)初二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复习测试(新人教有答案)得分卷后分自我评价 1.生难字。
豁然(huò)俨然(yǎn)黄发垂髫(tiáo) 骥(jì) 阡陌(qiān mò) 2.重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循,沿着) (2)落英缤纷(花;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3)才通人(仅) (4)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5)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6)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互相通达) (7)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开阔而明亮) (8)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0)诣太守说如此(到) (11)后遂无问津者(路) (12)咸来问讯(都,全;消息) (1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4)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1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不要说)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陈说,叙说) (1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沿着;原先;标记,文中指做标记) (18)寻向所志(所做的标记) (19)遂迷(终于) (20)寻病终(随即,不久) 3.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 4.一词多义。
(1)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 (2)舍便舍船(shě,动词,离开)屋舍俨然(shè,名词,房屋) (3)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5)遂遂迷,不复得路(终于)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5.古今异义。
(1)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3)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复前行复古义:再,又今义:重复 (5)辞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别的地方 (6)便扶向路扶古义:沿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不倒 6.词类活用。
八年级语文(人教)上册(检测):21《桃花源记》
21桃花源记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诵读法。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课时同学们,晋朝有个文学家名叫陶渊明,在他生活的年代,人民饱受战争频繁、颠沛流离之苦。
于是,这位颇具正义感的文学家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又美好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他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
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此后,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直到六十三岁去世。
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他的作品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
写作风格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1.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难。
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描绘一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1桃花源记(练习2)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 整理制作桃花源记 练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间.隔( ) 便舍.船( ) 便要.还家( ) 男女衣着.() 阡陌.( )落英缤.纷( )黄发垂髫.( ) 豁.然开朗()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B .缘.溪行 便扶.向路C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 .鸡犬相闻. 闻.有此人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 .遂与外人间隔..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不足..为外人道也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②初极狭,才.通人() ③后遂无问.津.者( )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⑤及.郡下,诣太守( ) ⑥便要.还家( )5.正确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①寻.向所志()寻.病终()②便舍.船()屋舍.俨然()③遂.迷,不复得路()遂.与外人间隔()④处处志.之()寻向所志.()6.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在文言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2)()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黎明的夺冠梦想终于在运动会上实现,压抑了半个月的郁闷和焦虑终于豁然开朗....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
B.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
C.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的显眼位置,却无人问津....D.由于美国在朝核问题当前的僵局化解之前拒绝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作为惩罚,朝鲜依然在很大。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1 桃花源记(测)(提升版,学生版)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40分 40分钟)一.积累运用(每题4分共8分)1.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的是()A王芳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
B 像《(论语)十二章》这样的好文章,一定要背诵下来。
C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成为内心的永恒。
D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B.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二、按原文填空(7分)3.(1),并怡然自乐。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一览众山小。
(4)少壮不努力,。
(5),百战不殆(6)《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三.课外古文阅读(25分)宗泽,字汝霖,婺州①义乌人。
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
泽日:“食禄而避不可也。
”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
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
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
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
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④。
【注】①婺(wù)州:今浙江金华。
②靖康:宋钦宗年号。
③磁州:今河北磁县。
④薨(hōng):死亡。
4.解释加点字(8分)(1)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 ) (2)十三战皆捷.( ) (3)始.为固守不移之计()(4)度.将孤兵寡( )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4分)()A.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具答之. B.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启窗而.观C.忧愤成疾,疽发于.背不必藏于.己 D.每为.潜善等所抑不足为.外人道也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评测练习2(无答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落英缤纷欲穷其林土地平旷设酒杀鸡作食处处志之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开朗:阡陌:交通:俨然:怡然:妻子:邑人:绝境:外人:间隔:无论:不足:未果:问津:垂髫:4、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5、“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6、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7、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8、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评测练习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欲穷其林土地平旷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处处志之诣太守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欣然规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开朗:阡陌:交通:俨然:怡然:妻子:邑人:绝境:外人:间隔:无论:不足:未果:问津: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1.桃花源记一、基础知识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俨.然()阡陌..()()邑.人()诣.太守()垂髫.()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来问讯B、便yāo()还家C、yuán()溪行D、xún()病终E、欣然guī()往F、后suì()无问津者3.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今义B、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C、来此绝境..古义今义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E、无论..魏晋古义今义F、芳草鲜美..古义今义二、语言运用星期天,小悦到齐齐哈尔市扎龙保护区去玩,途中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扎龙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悦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
”小悦听了,不解的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4.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想想小悦听了老大爷的话会怎样呢?试着描述出来。
答:5.如果你是小悦,你准备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出你问路的话。
答:三、课内阅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属:阡陌:垂髫:要:绝境:遂:惋:7.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答:8.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2022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基础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芳草鲜美,落英..交通,鸡犬相闻..缤纷(2).阡陌(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5).林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8).欣然..规往(9).未果,寻.病终(10).后遂无问津.者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其意。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同解释:(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同解释:3.给下面加点的词选出正确的解释。
1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①妻子: 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儿女②绝境: 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运输往来 B.交错相通 C.相互连接4《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时的人,《桃花源记》原是中的。
5.根据《桃花源记》课文内容填空。
1渔人发现桃源的句子是:2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3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是:4渔人离开桃源的句子是:6.为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D.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汉朝、魏晋,他们都不知道。
2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A.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
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
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C.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A.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1课《桃花源记》自测题
21课《桃花源记》自测题班级:姓名:成绩:一.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11分)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间隔()诣()黄发垂髫()及郡下()刘子骥()此中人语.云()二.文学常识(7分)1、《桃花源记》作者,他是时期人,名,字。
2、《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文以为线索,以为顺序。
三.重点字词解释(24分)1.缘溪行()2.渔人甚异之() 3.欲穷其林() 4.才通人() 5.仿佛若有光() 6.豁然开朗()7.屋舍俨然()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悉如外人() 10.黄发垂髫()()11.并怡然自乐() 12.具答之() 13.咸来问讯() 14.后遂无问津者() 15.复前行()16.延至其家()17.既出() 18.便扶向路()() 19.及郡下() 20.诣太守() 21.欣然规往() 22.未果()四、古今异义(10分)1.来此绝境()2. 芳草鲜美()3.阡陌交通()()4.妻子邑人()5.无论魏晋()6.说如此()7.豁然开朗() 8.不足为外人道也()9、遂于外人间隔()五.通假字(2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六.一词多义(16分)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之:渔人甚异之()不足为外人道也()具答之()乃:见渔人,乃大惊()寻:寻向所志()乃不知有汉()寻病终()舍:便舍船()遂: 遂迷()屋舍俨然()后遂无问津者()得:便得一山()志:处处志之()既出,得其船()寻向所志()七、翻译下列句子(26分)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5')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八、出自本文的成语有(4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练习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桃花源记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2、解释如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芳草鲜美..( )..( ) 〔4〕屋舍俨然〔5〕便扶.向路( ) 〔6〕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5.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6.文中哪些话明确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7.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8、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9、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10、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1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假如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一样的用意?参考答案:1晋代(东晋).陶渊明2.〔1〕交织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3〕鲜艳美丽〔4〕整齐的样子〔5〕沿、顺着(6)随即,不久3〔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八上文言文小测(附有答案)(DOC)
第21课《桃花源记》一、加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甚异.之。
4、豁然..开朗。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问所从来,具.答之。
9、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10、处处志.之。
11、寻向..所志.。
12、闻之,欣然规...往。
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二、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2、后遂无问津者。
三、回答下列问题: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是:,。
,,,,,;,。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
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
,。
,,。
,。
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
,,,,。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 ,。
,。
b. ,。
9、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10、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11、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
12、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答: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答:15、由“初极狭,才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桃花源记》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yǎn()然问津.()
诣.()垂tiáo()
豁.然开朗()间.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初极狭,才.通人()
(3)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4)屋舍俨然
..()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此中人语.云()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花源记》以为线索安排情节,描绘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5.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皆.出酒食()
(2)处处志.之()
(3)便要.还家()
(4)不足
..为外人道也()
7.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8.“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9.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评价?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饮其水皆寿.()
(2)或.至百二三十岁()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12.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花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的。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1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南阳菊水”和“青城山老人村”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14.假如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结果找到了桃花源,故事又会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请你发挥出色的想象力,写一段文字,续写桃花源的故事。
15.作者陶渊明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俨jīn yì髫huòjiàn
2.(1)沿着(2)只,仅仅(3)交错相通(4)整齐的样子(5)类(6)告诉(7)详细(8)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1)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4.渔人的行踪宁静祥和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向往美好生活
5.A
6.(1)全,都(2)做标记(3)通“邀”,邀请(4)不值得
7.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盛世少有隐者。
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景色优美、风俗淳朴、和平安宁的一片乐土,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百姓理想的世界。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他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从另一方面说,这理想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是一种空想。
10.(1)长寿(2)有的人
11.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
12.多过其实
13.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水甘食简、人皆长寿罢了。
14.温馨提示:注意想象要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要紧密结合文章主旨及写作背景,并力求有新意。
答案示例:
桃花源殇
话说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把当初桃源人给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忘到了九霄云外,四处炫耀自己的离奇经历。
在金钱的诱惑下,他竟把线索卖给了太守,并带着太守一行百多人踏上寻访桃源之路。
依旧是沿溪行,穿过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缤纷落英被无数只脚践踏,终于零落成泥碾作尘。
又到了桃花源头,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数朝的遗民。
桃源人看到他们的来到,颇为不悦,但本着来者是客的古风,设酒杀鸡作食。
太守来到桃花源,发现这真是一个人间仙境,心中便想道:如果把这儿改造得更漂亮,建成皇上到宫外的休息场所,那我一定会得到一大笔奖赏,也许能因此升官。
于是太守下令把长期居住在桃花源的人们赶出了村外,并命令他们今后不准再进入桃花源境内。
第二天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
正要动手时,天空突然出现了一道闪电,一个炸雷劈死了太守,改造工程不得不停止。
可是当隔天再到桃花源时,鸡犬相闻不复存在,良田美池无影无踪……15.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