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专题四 地质地貌原理 常考点二 主要外

合集下载

配套K12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

配套K12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部分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

第十四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1.区域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如:通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1)阶段一,由于河流、湿地的存在,交通不畅,农业、工业发展缓慢。

(2)阶段二,此期间该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其主要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

(3)阶段三,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环境污染加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 [理在书中](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题在书外](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图1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图2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套K12】[学习](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9

【配套K12】[学习](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9

微专题9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断1.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海拔、坡向)、洋流等入手。

分析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形成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方面考虑;分析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多从地形和洋流等方面考虑。

2.受单一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受单一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3.热带草原气候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具有干、湿季明显交替的特点。

4.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5.地中海气候主要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6.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

7.温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018·无锡联考)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气候类型为( )A. 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2.下列关于乙、丙两地自然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乙地天然植被叶片常绿坚硬B.乙地河流流量1月大于7月C.丙地地形平坦开阔D.丙地冬季常有较厚积雪答案 1.D 2.A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气候类型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热带沙漠气候,D项正确。

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气候类型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交替控制下形成的地中海气候,所以乙地的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A正确。

乙地河流流量无法判断。

丙地地形无法判断且气候类型是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高于0 ℃,冬季不会常有较厚积雪。

下图为“海陆某月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P、N、M三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4.此季节,N地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温和多雨C.炎热干燥D.寒冷干燥答案 3.B 4.C解析第3题,由图知,P地位于北纬40°以北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N地位于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M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变化导学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变化导学案

冲刺2024年高考二轮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变化导学案(原卷+答案)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

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

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

据此完成4~5题。

4.形成莲花盆需要(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5.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

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

如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

据此完成6~7题。

6.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7.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练习三对接高考4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练习三对接高考4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练习三对接高考4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

读图完成以下2题。

1、叠加丙与丁图层可以研究()A.河流分布B.地形特征C.商店布局D.客货流量2、为了较合理地得出丙图,需要叠加的图层有()A.甲与乙B.甲与丁C.乙与丁D.甲、乙、丁2017年10月20日,郑州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试运行。

它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对城市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系统建设内容涵盖多个领域,有关领导现场观看了医院利用该系统抢救某重危病人的过程。

数字化城市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

据此完成以下2题。

3、有关“数字化城市”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数字化城市”就是指因特网B、“数字化城市”就是“信息高速公路”C、“数字化城市”是用数据通信技术使城市信息的表达方式日益“数字化”D、“数字化城市”只能方便人们的生活,并不能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4、“数字化城市”应用的技术有()①高速网络技术②遥感技术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④虚拟现实技术⑤GPS技术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中新网消息:2017年9月16日~18日,第三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

其主题是“绿色能源,循环经济,转型发展”。

据此回答以下2题。

5、目前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①资源回收率低②转换和消耗效率低③煤炭勘探大大超过开采步伐④煤炭生产、转换和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速快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在绿色煤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国神华神东煤炭分公司创造性地提出“采前、采中、采后”的治理理念。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高考冲刺卷四 含答案解析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高考冲刺卷四 含答案解析

高考冲刺卷(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重庆石柱县黄连(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黄连之乡”,黄连产量超过全国60%,以原材料销往外地为主。

当地黄连一般种植在海拔1 000多米的山区,药农栽种黄连的同时还在周围栽上树,两茬(一茬需5年)之后换地栽种,轮换到原来的地块时木已成林,药农砍伐旧树栽种黄连的同时继续在周围栽上新树。

2017年,石柱县黄连生产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据此回答1~3题:1.石柱县药农栽种黄连时两茬之后会换地栽种,其主要目的是( )A.培育新的黄连品种B.利于栽种的树木成材C.为了恢复土地肥力D.缩短黄连的生长周期2.石柱县药农栽种黄连的方式,既考虑了黄连的生长习性,同时还有利于( )A.保护原生植被B.减轻病虫害C.减轻水土流失D.扩大种植面积3.石柱县发展黄连产业突出的优势为( )A.当地市场与交通便利B.种类丰富与产品多样C.加工设备与技术先进D.生产经验与种植规模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图1)。

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

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图2),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

读图,回答4~6题:4.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 )A.耐寒B.耐旱C.耐风D.耐渍5.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旱灾B.水源C.大风D.障碍物6.风滚草的滚动传播可能会导致( )A.环境污染B.土地退化C.生物入侵D.生物多样性增多如图是某岩层顶部埋藏深度(与地表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7~8题:7.该岩层容易遭到侵蚀的时期是( )A.甲B.乙C.丙D.丁8.该地区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时间是( )A.甲B.乙C.丙D.丁我国甲、乙两地相距约20千米,但降水的日变化差异很大。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讲解3.4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讲解3.4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2019 高考地理二轮练习讲解地域综合开发与可连续发展条件描述、解析与议论型综合题答卷投影规范审答依据以下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见以下图(1) 由信息 1 可知,该区域是青藏高原地域。

(2) 由信息 2 可知,该地规区的积温由东南向西北范递减,说明地势由东南向审西北高升。

题(3) 综合信息 1、3 可解析出当地地势起伏大,天气资料二西宁地域有一首歌谣:“古城天气总无常,变化许多,而且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明显。

一日须携四时装。

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批阅 1:第 (1) 题,能够正确解析出该地域内积温的变化及其原由,该题规解答得比较完满。

范批阅 2:第 (2) 题,能够答解析该地域内陆势起伏题及天气特色,但忽视了昼夜温差及植被的垂直分异现象。

批阅3:能够正确总结出光照、热量、水答案 (1) 逐渐降低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高升(2)日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天气多变,植被体现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布规律。

(3)有益因素:光照充足、水能丰富、矿产种类多、野生动植物质源独到、旅行资源丰富。

不利因素:热量不足、生态环境纤弱。

能资源情况,但没有分析、总结出矿产、野生动植物和旅行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纤弱性。

馨温条件议论一般要从两个提角度——即有益和不利示进行,每一个议论角度也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自然条件,包含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二是社会经济条件。

题组一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改1、 (2017 ·天津文综 ) 读地域图和图中文字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 甲、乙两地域的开发治理措施都联合了各自地理环境特色,这说明两地域发展都依据了 ________原那么;两地域开发治理措施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请提炼、概括出双方面: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2) 据图中信息,研究甲地域 a 河下游地域过去常常洪水泛滥的自然原由,填写表格内容。

自然地理特色对 a 河下游地域洪水泛滥的影响题组二地域农业可连续发展2、 (2017 ·新课标全国文综)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各题。

【配套K12】[学习](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2

【配套K12】[学习](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2

微专题22 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1.自然资源的性质类型: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1)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外运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通过变输煤为输电、发展炼焦业,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3)能源的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3.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1)自然背景: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矿产资源丰富。

(2)综合开发:核心是河流的梯级开发。

具体措施是修建水库。

4.流域综合治理的一般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国土资源部2017年5月18日宣布,我国正在南海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可燃冰”是形成于低温、高压且气体充足的环境中的天然气水合物,由水分子和气体分子组成,外貌类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被点燃。

下图为“我国已探明可燃冰资源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除海洋外,我国大陆地区储藏着的巨量“可燃冰”位于( )A.青藏高原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黄土高原2.下列关于“可燃冰”叙述正确的是( )A.埋藏于变质岩中B.开发成本低C.属于清洁能源D.属于可再生能源答案 1.A 2.C金沙江位于中国长江的上游,流急坎陡,江势惊险。

读“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示意图”,完成3~4题。

3.金沙江干流适于水电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短缺,电力缺口大B.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C.径流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D.地质条件稳定,适于建坝4.金沙江梯级开发,对该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①改善航运②调节气候③增加生物多样性④提高水质⑤防洪发电A.①③⑤ B.①②⑤C.②③④ D.②④⑤答案 3.B 4.B解析第3题,金沙江干流地处我国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为水电梯级开发提供了自然条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变化(学生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变化(学生版)

1.从近年高考看,考查内容上,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

2.“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是研究地质作用的基础。

以示意图的方式考查循环规律、过程原理是重要命题方向。

3.“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质构造类型、成因及实践意义,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重要考点,结合工程建设,以地质构造图为背景是重要命题方式。

4.流水地貌、风力地貌的分布,成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重要命题点。

考向1 内力作用与地貌[真题诊断]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

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

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

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

完成下列问题。

命题趋势专题 四 ××地表形态的变化1.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2.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D2.B【解析】该组试题以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

试题材料真实、新颖,考查内容为教材主干知识。

总体难度适中。

1.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

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

褶皱构造形成于砂页岩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

2.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A错误。

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所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B正确。

组成砂页岩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C错误。

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D错误。

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四地表形态及变化专题集训(四)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四地表形态及变化专题集训(四)

专题集训(四)一、选择题(共16小题)(2023·浙江台州二模)下图为某地构造油气藏地质图。

完成1~2题。

1.图中四处油气藏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D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②①D.④③①②2.有关断层对②处油气藏的影响,评价正确的是( A )A.断面阻隔,便于集聚B.断面较陡,便于运移C.断通地面,不易散逸D.断层藏油,易于开采【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沉积岩中位置靠下的岩层先形成,位置靠上的岩层后形成。

根据断层左右岩层对应关系判断,④所在岩层形成时位置最靠下,最先形成;③所在岩层位于④所在岩层以上,在①②所在岩层以下,故形成晚于④,早于①②;①②位于同一岩层,油气应分布于背斜处,即①处,而②处不是背斜,本不应该有油气分布,但形成断层后,断面阻隔油气向右侧移动,因此聚集于断层左侧,其形成晚于①,选D。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断层面阻隔油气向右侧移动,使油气聚集于断层左侧,A正确。

(2023·浙江1月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3~4题。

3.图中岩浆岩( A )①沿断层F侵入②切穿背斜轴部③切穿向斜轴部④早于寒武纪形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C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F中,说明岩浆沿断层F侵入,形成岩浆岩,①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将寒武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寒武纪,④错误。

①②正确,选A。

第4题,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在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发生岩浆活动,所以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C正确。

(2023·浙江绍兴二模)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该岛全境多山,湖泊密布,森林、草原茂盛。

K12推荐学习(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2 地图与

K12推荐学习(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三 回扣基础 微专题2 地图与

微专题2 地图与“3S”技术1.地图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除以实地距离。

若用分数表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3.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有经纬网的地图,纬线定东西,经线定南北。

4.遥感技术具有精度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的特点;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5.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可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6.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专门处理。

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及时评估,还可应用于城市管理。

(2018·南京一中模拟)下图是位于岷江下游的某个小岛一年中不同时期河岸线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岛上居民欲在夏季开发岛上浅水游泳区,最适宜浅水游泳的地点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该图比例尺增大1倍,则( )A.新图比例尺为1∶5 000B.新图幅为原图的2倍C.甲地地表坡度变陡D.丙、丁的图上距离为原图的2倍答案 1.C 2.D解析第1题,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知:夏季岷江处于丰水期,甲地水位较深;乙地位于陆地上;丙地河岸线较稀疏,水位较浅;丁地河岸线较密集,河岸坡度较大。

据此分析知丙处为夏季最适宜浅水游泳的地点。

第2题,该图比例尺增大1倍后,比例尺即为原比例尺的2倍,新比例尺为1∶12 500;新图为原图的4倍;甲地地表坡度不变;丙、丁的图上距离为原图的2倍。

(2018·南京市三校模拟)北冰洋蕴藏了世界未开发油气资源的1/4和1/10的煤炭资源,此外还有丰富的金属矿产和水产资源。

被称为资源宝库。

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其中主要通过俄罗斯北部海域的航段称为北极东北航道(下图所示),其价值日益受到国际关注。

回答3~4题。

推荐学习K12(广东专版)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应性仿真训练(四)

推荐学习K12(广东专版)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考前适应性仿真训练(四)

考前适应性仿真训练(四)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

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

下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

据此完成1~3题。

1.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 )A.冬季平衡波动较大B.总体呈负平衡趋势C.年际平衡变化较小D.年内季节变化不大2.导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冬、夏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地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B.冬季受暖流影响,降水量较少C.夏季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量大D.冬季降水少,冰川积累波动变化小3.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会导致当地( )A.生物多样性减少B.气候变暖加速C.农业生长期延长D.岛屿数量增加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气象站从1995—2010年间,总体上夏季冰川物质平衡的数值变化大于冬季,每年冬季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值,且波动小,A错,而夏季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且波动大,所以总体来看,从1995—2010年,该气象站的年际冰川物质平衡和季节波动较大且呈负平衡趋势,C、D错,故选项B正确。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夏季气温升高使得冰川消融量大,使得夏季呈负平衡,C对;该气象站冬季和夏季均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B错;如果夏季降水多,冰川物质平衡应该为正平衡,A错;冬季降水多,其冰川物质平衡才能是正平衡,D错。

故选项C正确。

第3题,读图全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为负平衡,说明该地冰川在退缩,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北极熊等极地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A对;气候变暖加速是冰川物质平衡呈负平衡的原因,B错;该地区位于极地附近,以冰川为主,无法发展种植业,C错;冰川融化会加剧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岛屿数量会减少,D错,故选项A正确。

答案:1.B 2.C 3.A1989年7月27日,我国科学家秦大河参加了“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他们从南极半岛北端长城站附近出发,徒步横穿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大陆。

【配套K12】[学习]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第四部分 考前冲刺记忆 17 地理信息技术学案

【配套K12】[学习]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第四部分 考前冲刺记忆 17 地理信息技术学案

地理信息技术
功能差别
图像或数据分析方法应用领域 Nhomakorabea遥感(RS)
主要监测地理事物状态、范围变化
遥感事物的波段型图像,主要是分析事物在不同时期或与其他事物波段差别的最大波段;图片型图像主要是分析不同时期事物变化方向、面积
农业生产状况监测、资源勘探、灾害监测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主要是分析、设计方案
图层型数据分析,主要分析某一方案所需要的不同要素;数字型数据主要是分析数据所占范围和变化方向,或比较不同数据叠加的结果
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环境管理等
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确定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
主要是分析显示数据,根据显示的经度、纬度、海拔确定地理单元
军事行动、测量、救援等领域

[配套K12]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速过选修地理•贯通教材内外 旅游地理精选学案

[配套K12]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速过选修地理•贯通教材内外 旅游地理精选学案

第四部分速过选修地理·贯通教材内外旅游地理[编者按] 两个选修模块的高考命题,因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能体现“有用的地理”这一学科特色,题目的命制、材料新颖、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郁,成为高考试卷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选考试题看似简单,但从历年阅卷情况来看,得小分容易得高分难,这是因为:答好选考题,除扎实掌握教材知识以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信息获取、分析归纳能力,做到答题理论聚焦于课本、答题要点发散于材料和现实生活实际。

答题思维要聚散、课内与课外要结合,才能实现有效答题、高分答题。

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一) 旅游资源的类型、特性、价值与分布[知识整合]一、类型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等特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又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所示:1.共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方面,结合下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反过来可以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的差异分析归纳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如下表所示:[巩固训练]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云海,是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首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如临于大海之滨,风起云涌。

如图为2015年3月15日黄山云海景色。

说出黄山云海能体现旅游资源的哪些特性,并分析黄山云海的成因。

解析:说出黄山云海能体现的旅游资源特性应从旅游资源的非凡性、不可移动性、观赏性等方面进行。

分析黄山云海的形成原因应从气候、植被、地形、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

答案:能体现旅游资源的非凡性、不可移动性、可观赏性。

(任意回答两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林木繁茂,蒸腾作用强;山高谷低,水分不易扩散,因而水汽丰富;冬、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

(答出三点即可)2.(2018·菏泽模拟)出游潜力是指居民潜在的出游能力,是衡量客源地居民旅游购买力的重要指标。

【配套K12】山东省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配套K12】山东省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2018.1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东南沿海某地拟修建一座水位60米的水库。

下图为“拟建水库附近地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水库大坝最宜建在A.甲 B.乙 C.丙 D.丁2.水库建成后能够A.改善航运条件 B.开发河流水能 C.增加径流总量 D.消除地质灾害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

3. 据图推测,乙地位于A.东半球赤道上 B. 东半球北回归线上C. 西半球赤道上D. 西半球北回归线上4. 据图推测,该日应该是北半球的A.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5. 甲、乙两地实际距离大约是A.1万千米 B. 2万千米 C. 3万千米 D. 4万千米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

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

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

完成6~7题。

6.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A.云量B.海拔C.下垫面D.正午太阳高度7.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

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A.53%B.62%C.70%D.78%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与海拔呈负相关。

当地面气温上升至0℃以上时,在高空中的一定高度则会出现0℃层,即气象学上说的0℃层高度。

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季节0℃层高度与河流年径流量组合图。

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图示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巴黎盆地的主体树种树叶陆续泛黄B.澳大利亚大陆等温线向北凸C.墨累达令盆地农民忙于种植小麦D.北印度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 9.据图推测,该地最可能位于A .黄土高原B .塔里木盆地C .东北平原D .云贵高原∙C 某地某季节0层高度河流年径流量高度/m径流量/108m 3∙∙∙读“亚洲东部某时刻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10-11题。

2019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四部分 高考倒计时第1-15天 Word版含答案

2019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第四部分 高考倒计时第1-15天 Word版含答案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高考倒计时 |第15天1.(1)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安全的行星运行轨道(2)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昼夜更替周期适中——适宜的温度 ⎭⎪⎬⎪⎫体积质量适中大气的演变——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条件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原始海洋,孕育生命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影响太阳辐射能丰歉的原因(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等。

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方,与其纬度较低密切相关。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如青藏高原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丰富。

如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辐射较强,而湿润区的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能缺乏。

4.地球两种基本运动的比较0°,该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该线一年中只有春分日、秋分日与经线圈重合。

5.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为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2)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从而出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了四季。

(3)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形成了五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和极点之间为寒带。

(4)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从而使得气压带、风带也出现了季节性移动,部分气候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

(5)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北京的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北京夏季的昼长变长、冬季的昼长变短。

6.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1)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纬度差)。

如果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则纬度差等于两地纬度之差;如果两点位于不同半球,则纬度差等于两地纬度之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点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
地表形态的影响
(2018·武汉调研)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

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太行山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顺序为( )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
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
2.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
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
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答案 1.D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位于最上方的盘状宽谷是最先形成的,位于最下方的V形峡谷是最后形成的,选D。

第2题,读图可知,石柱所在岩层形成早于孤峰所在岩层,但石柱与孤峰哪个先形成不能判断,A错。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故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B错。

由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太行山峡谷并不处在火山地震带上,C错。

断裂带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发育成峡谷,影响河流走向,故D正确。

关键原理
1.高处发生侵蚀,形成侵蚀地貌。

2.低处发生沉积,形成沉积地貌。

速度减慢时发生沉积。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其所在山谷在冰河时期被冰川覆盖,两旁峭壁上到处可见冰川切削过的痕迹。

山谷中的酋长岩(下图)拥有高大、垂直、光滑的花岗岩面,号称“全球最难攀爬和最危险的岩石”。

据此完成下题。

1.与酋长岩光滑的崖壁形成原理类似的是( )
A.蘑菇石B.挪威峡湾
C.长江三峡D.贝加尔湖
答案 B
解析垂直光滑的花岗岩面,主要是冰川侵蚀的结果。

四个选项中,蘑菇石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挪威峡湾是冰川侵蚀的结果;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形成的;贝加尔湖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

故选B项。

(2018·蚌埠模拟)羚羊峡谷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的沙漠,
常年处在干涸的河道之中。

看它的外观如同地表的沙体被流水冲出的细沟。

据此完成下题。

2.羚羊峡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
B.岩石风化和流水侵蚀
C.岩石风化和风力侵蚀
D.生物作用和冰川侵蚀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中羚羊峡谷位于沙漠中,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岩石松散,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

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水流急,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侵蚀作用强,形成狭窄幽深的峡谷,故A正确。

(2018·湖北宜昌4月模拟)和田玉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再经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

当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石与玉分离,便形成鹅卵石状的籽料。

据此回答3~4题。

3.籽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外力作用
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
4.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图中寻找籽料的最佳地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3.B 4.C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所述和田玉籽料形成过程,判断其中先后经历的地质作用。

第4题,根据等高线弯曲与河流的关系,可判断河流的流向为由①流向④,①②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方向,侵蚀作用强,③④位于河流下游方向,沉积作用强,③河段位于山麓附近,沉积物颗粒较大,④位于下游,流速慢,沉积物颗粒较小;根据题干中和田玉的籽料颗粒较大,故选C。

(2018·北京市海淀区模拟)下图为“某种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地貌( )
A.主要因风力作用形成
B.所在地区主要通过蒸发参与水循环
C.形成顺序是④③①②
D.岩石类型为变质岩
6.能减缓该地貌形成进程的是( )
A.气候异常、降水增多B.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剧
C.地壳运动活跃度增加D.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
答案 5.C 6.D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主要因流水作用形成,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形成顺序是④③①②,所以C正确。

第6题,能减缓喀斯特地貌形成进程的是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所以D正确。

(2018·湖南株洲模拟)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

读图完成7~8题。

7.推测约特干古城遗址的文化层埋藏在地下的直接原因是( )
A.地壳的抬升运动B.地壳的下沉运动
C.流水、风的沉积作用D.冰川的沉积作用
8.根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
A.距今2 000 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
B.距今约4 000 年开始出现绿洲
C.距今1 000 年以来气候稳定少变
D.距今6 000 年以来湿润期长于干旱期
答案7.C 8.A
解析第7题,图中岩层层次明显,说明是沉积作用形成,而图中文化层上的岩层是很厚的沙层,可能是周围风沙沉积的结果,冰碛物堆积没有明显分层,排除冰川的沉积作用,据此选C。

第8题,读图,沙层主要形成在2 000年前,粘土层形成在2 000年后。

根据沉积时间与岩层厚度判断,2 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A对。

由图可知,距今4 000年绿洲已被沙层覆盖,说明绿洲形成于4 000年之前,B错。

粘土层的变化,说明气候不稳定,C错。

6 000年以来,约4 000年是沙层沉积,说明湿润期短于干旱期,D错。

(2018·深圳模拟)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是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冲积扇,由南向北发育有多期冲积扇,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

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

下图示意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发展演变。

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势由南向北倾斜
B.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
C.耕地分布南多北少
D.扇体边缘可能有大量地下水溢出
10.从各期冲积扇的位置和形态变化推测,诱发该冲积扇发生F1至F4四期演变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风力搬运、沉积作用B.变质作用
C.冰川搬运、沉积作用D.地壳运动
答案9.C 10.D
解析第9题,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位于天山北麓地区,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冲积扇的地势南高北低,A正确;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冲积扇的泥沙颗粒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冲积扇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B正确;冲积扇的形态南窄北宽,距离出山口越远沉积颗粒越细,土壤越肥沃,可知该地区的耕地分布南少北多,C错误;冲积扇边缘,由于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可能出露地表,D正确。

第10题,由材料可知,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是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形成,由于地壳活动,使得Fl至F4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

故答案选D。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在地质时期,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还属于浅海海盆,淹没在茫茫大海之中。

后来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缓慢隆起。

下图为撒哈拉沙漠核心区域图。

简述图中沙漠表层物质多以细沙和粉沙为主的原因。

答案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岩石内外因受热不均而易崩解破碎;风力搬运作用强,砂石受到的摩擦力大易破碎,从而形成细沙和粉沙。

12.(2018·合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与其流入湖泊的水位差影响河流流速,进而影响流水的搬运和堆积。

辫状河多发育于冲积扇上和山前倾斜平原,河道多次分汊和汇聚呈辫状。

曲流河多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

地质科学研究表明,当滨浅湖水位上升时,辫状河可转变为曲流河。

下图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某地沉积模式图。

(1)K地貌类型为________,简述其形成过程。

(2)推测滨浅湖水位上涨在图中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1)冲(洪)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
该地岩层断裂陷落,相邻山地抬升,断层两侧落差增大。

流经山地的河流洪水期水流流速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冲(洪)积扇(多个冲(洪)积扇连接在一起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或倾斜平原)。

(2)滨浅湖水位上涨顶托曲流河,河漫滩平原堆积速度加快,地势抬高,辫状河区域与河漫滩平原落差减小,流速减慢;辫状河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得弯曲,辫状河转变为曲流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