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如何展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教育(全文)

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教育(全文)

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教育(全文)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性的生活。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对语文工具性的极致强调,忽略了人的价值和人的生活,从而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消失和个性的泯灭,甚至道德的滑坡。

因此,语文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他们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教育。

1.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关注学生的人性语文教学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

把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打通,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

学生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

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

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如《纸船》诗中对母爱的体味,正是对学生珍视长辈之爱的最好示范。

《我的老师》中,让学生体会师爱的可敬可贵的人间真情。

关注学生的人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关怀意识和道德素养。

通过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意识,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1.通过讲解文学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来渗透人文教育。

每当教师讲解一个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作品背后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比如,通过讲解《小兵张嘎》这个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对英雄的尊重和关心,让他们了解真正的英雄是怎样从平凡的人中走出来的。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人文精神,并引导他们思考,自己也可以怎样做一个有人文精神的人。

2.通过朗读和欣赏经典诗词来渗透人文教育。

朗读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诗词带给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在欣赏诗词时,可以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背景、思想情感来渗透人文教育。

比如,当教师教学《静夜思》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引导他们思考关于生活、人生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朗读和欣赏诗词,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并从中获得人文关怀和价值观。

3.通过写作和演讲来渗透人文教育。

写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人文教育相关的写作题目,比如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的作文,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并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演讲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让学生演讲一些与人文教育相关的话题,比如讲述一位他们崇拜的人物的故事,可以让他们在演讲过程中理清思路,表达出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4.通过一些拓展活动和工作坊来渗透人文教育。

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去感受和体验人文教育。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人文关怀和关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孙支军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科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1]。

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学语文学科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四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即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学生读书,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的,要学会做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据此,应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情,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语文材料中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朴实、廉洁公正、助人为乐、舍生取义、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等优秀品德的课文不少。

如《过零丁洋》一文,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忠贞不渝的爱国美德。

《谁是最可爱的人》、《七根火柴》表现了关心和爱护别人,乐于助人、扶危救困的精神。

这些都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教列一】有位教师教读《岳阳楼记》,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抓住“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引导学生缅怀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动人事例。

一石激水,千层浪起,教室气氛热烈而神圣。

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生:屈原放逐,以死殉国……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含笑赴刑场……生: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生:巴甫洛夫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却有国界……师:同学们,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送大家一副对联——莫做迁客骚人,请大家继续写下联。

生:(窃窃私语,跃跃欲试)要学仁人志士!生:要当仁人志士!生: (大声)要做仁人志士!师:好!要做仁人志士!那么横批呢?生:(争先恐后)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忧国忧民!师:好!忧国忧民!课结束了,然而这一幅对联却在学生心中熠熠生辉,照亮他们人生的旅程。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在表意上有意识地突出“人文”一词,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信号,即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呢?我的做法是:一、帮助学生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念语文教育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要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首先,牢记“学生是人”“把学生当人”的原则。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爱好、情感的大写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能感知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和信任学生;才会想法设法的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才会注重它们的道德品质以及人格养成的教育,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才会引导他们去发现和形成自己科学的学习方法;抓住语文学科“文道统一”语言和人文密不可分互为目的的特点,因文悟道,学文成人,从而使他们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其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语文能力及其他各种能力均衡发展的的现代人。

第二,坚持教文与育人的统一。

成功的教师都在极大程度上遵循着这一原则。

比如:于漪。

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

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还有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莫不如此。

语言能力形成过程更像是一个生命的生长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叶老才说语文是农业,决不是工业。

语文教育更多的不是灌输和训练而应该是养育和培植。

第三,以人为本要建立在对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上,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因此,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尤其重要。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一种教育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价值观,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首先,教材选择是渗透人文教育的基础。

选择具有人文情怀、具有人文内涵的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

可以选择那些蕴含着丰富人文意味的文学作品、散文、诗歌等作为教材,如鲁迅的《阿Q正传》、朱自清的《背影》等。

这些作品不仅能展现出作者的人文情感,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对人文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感。

其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以将一些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意义的主题安排进教学内容,如友情、家庭、友善、助人等。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需求,关心他人的感受,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责任感。

除了注重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也是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人文问题的兴趣。

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问题;可以通过模拟情景的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感受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互动演练,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人文体验和感悟。

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人文教育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观念。

此外,学校和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和呵护,营造人文氛围。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人文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各种文化,感受到人文的魅力。

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起正面的人文形象。

同时,可以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奖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最后,评价与反思很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全面评价。

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小组讨论、互动演练等形式,了解学生在人文素养上的表现。

怎样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怎样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怎样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育要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解、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唤醒人格,努力使学生变成“独立的人”,趋向完美。

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改变阅读教学观念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把阅读当做认识、了解、观察、感悟、思考人生社会,获得间接经验的手段,现代阅读教学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到达发展学生思维,获得学生审美体验的目的。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逐渐广阔,思维逐步发展,阅读的内容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同时,还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体验作者喜怒哀乐的同时,自己也与作者同乐同喜,同悲同忧。

现代阅读特别强调学生与作者、与教师共振。

现代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知识只是阅读的工具,所以我们要改变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

阅读实现了他们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对阅读的新认识,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学生描绘他们的人生理想。

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二、开拓阅读教学资源1.挖掘教材人文内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界就很重视人文教育,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完学,学做真人。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审美能力和自我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文本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文本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境遇,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善心。

而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讨论和感受的引导,使学生们能够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欣赏优秀的语文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感受到作品中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们理解作品中的美学意境和审美价值,帮助学生们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能力和乐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创作文学作品和语文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反思自我,增进自我认知。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让学生从中寻找与自己经历和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文化常识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和自身角色,在实际生活中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提升自身素养和综合素质。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思考如何将文本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首先,教师应该选择内容丰富、有人文关怀的文本。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经典、社会问题等,这些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教师可以选择反映人性、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等主题的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借此感受人文之美。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文本的人文解读。

和学生一起探讨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阅读理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情感表达等,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

同时,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通过文本的阅读和讨论,让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问题、人类困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怀和同理心,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教师还应通过文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文本教学,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最后,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和表达的机会。

通过个人写作、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文本,注重对文本的人文解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凸显人文性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品格。

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设置情境,调动情绪,激发学生情感;培养欣赏语言,感受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签:语文学科;人文性;情景;情感;语言;创新思维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与其它学科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其内容是联贯的也是松散的。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经验,。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

通过一篇渗透作家情感的和人类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培养他们作为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思考感受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他们世界中那些最本质的东西,即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情感体验教学法是最有效的它能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设置情境,调动情绪,激发学生情感文学作品就是情感的积累和表达,不能挖掘作品和情感,语文教学就成了单调平板的说教。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探讨的期待感,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即使遇到困难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做。

如对苏轼的《念奴娇.赤避怀古》的教学,对作品中所描绘的赤壁一带的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色学生很容易理解,对作品所流露的矛盾思想和复杂情绪却很难把握。

教师可从苏轼的生活经历谈起,或从一部关于苏轼的电视剧讲起。

苏轼一生多才多艺,志向远大,一心想革除弊政开明政治,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而他一生却处处受打击,受迫害,华发之年再遭贬谪,壮志难酬,一生的理想化为泡影。

“人生如梦”道出人生的几多遗憾,几多无奈。

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才能深入体会“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壮与苍凉。

按照这个思路去引导学生,才能体会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因势力导,让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或写出来,互相交流,一部作品的价值便得以实现。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文字的意义和语法结构,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提升。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指通过文学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知识、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品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学作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和人生哲理。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和意义,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品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诵读、研讨、创作等活动,促进学生对文学的深入理解和热爱,提高其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完善和精神提升。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其中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崇高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和价值,激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益匪浅,更为他们的人格完善和精神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一种重要理念,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尊重,强调了人的全面品质的培养和提升。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学情怀,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其素质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

在学生阶段,他们往往缺少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帮助他们构建人格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内容的挖掘,教导学生懂得感恩、尊重和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

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的美好,弘扬正能量,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在语文阅读和写作中,可以引导学生去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培养学生的善良情怀和责任意识。

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发展,要求教育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启迪和引导。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并进行联想与比较。

如在诗歌赏析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核,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联想,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层面;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由发挥的方式进行写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创新。

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修养十分重要。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其中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感和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教育,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的内涵和人文的魅力,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指学生对于人类文明和人生命运的关怀、感悟以及积极的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授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人类文化传承的尊重和珍惜之情。

我们还可以通过教授一些有关社会人文话题的文章或材料,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受社会的温暖与人情味,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学生在面对人生困境和价值选择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宽广的胸怀、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其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精神风貌。

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他们对于人文艺术的热爱和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具备良好的道德感和审美情趣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欣赏人类智慧和美的表达,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授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影戏剧等多样化的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对于时事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

首先,语文教学要注重发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特质。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传递人文精神的精髓,引导学生欣赏经典文化,感受人文情怀。

可以通过教学讲座、文化活动等形式来实现,如读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文化性讨论,从中体验文化情感,呈现文化景观。

其次,语文教学还应注重传递人文价值观。

人文价值观是人类社会所普遍共同追求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理念。

语文教育不能仅仅是文字和语法的教学,还应该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审视生命、自我、人类和社会等主题。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心智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并利用语言文字创造情境,让学生体验文化情感,感受人文精神。

最后,语文教学还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阅读古典文学、学习文化常识等形式来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利用教育教学手段来塑造新时代下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和国家荣光的优秀建设者。

总之,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特点和价值取向,从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推行,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有思想和情感的国民。

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性

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性

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性摘要:在语文教育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唯一目的,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活动的始终。

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在课文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下,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学生的自主感悟中扩充文本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要呼唤个性化,提倡学生在阅读中的多元感悟,提倡教师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而语文教材多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学生接触到的语文都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内容具有包容性,学生对其反应,必然呈现多元的特点。

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唯一目的,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活动的始终。

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在课文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下,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学生的自主感悟中扩充文本的人文内涵。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和体现“感染”二字1.文本的感染作用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以文本为依托的,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不能授予,人文精神只能体悟和感染,让文本自身去感染学生。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语言抒情优美,情感真挚,有很强感染力,又如吴晗《谈骨气》、富兰克林的《哨子》等,那发人深思的议论,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时期的初中生来说,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在阅读优秀作品中潜移默化熏陶而成的。

2.教师的感染作用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染到了这种人文精神。

如教学《醉翁亭记》《桃花源记》,要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深情地去领悟古代优秀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及丰富的哲理。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体现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体现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体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语文课程的特点做出了新的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能力的训练。

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谐发展学生的个性,培植学生的时代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

一、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在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

”“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正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心地位,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二、和谐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是新课程的要求,新课标把尊重人、发掘个性潜能和发展个性优势、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具有良好个性的人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个性,是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各功能要素构成的独特性格。

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一刀切、一勺烩、一锅煮的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只有在多元互动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的经验、思想、精神、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进行碰撞,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创造性表达。

这样才有可能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思想性格,最终形成良好个性。

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的回答是:哈佛大学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仅仅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远远不够,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中也至关重要。

首先,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育中,除了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通过语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沟通和表达。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

其次,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和人生意义的认知、理解和追求。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培养他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领略文学艺术的魅力。

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有着感恩之心、关爱之情和责任之愿的人。

最后,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还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学校的支持。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导师,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学校也要提供相应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是紧密相连的。

通过素质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为此,教师和学校要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文教育环境,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下如何展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作者:蔡久强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4期
摘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人文性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展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展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进行概述,以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情感、态度已成为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说,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进而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做好基础性工作。

所以,在语文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以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为了让学生领会文本中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为了展现学科的人文性,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问题情境探究的模式。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作者在文本中四次描写背影,每次都有什么特点?(2)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题目,而不选择“我和我的父亲”或者“我的父亲”等类似的题目?(3)文章中写了我三次流泪,表达了我怎么样的思想感情?(4)文本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接着,组织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进行阅读,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更能帮助学生领会文本中所表达的那份浓浓的父子亲情,进而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同时,也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又如,在教学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建筑美,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展示中对苏州园林有一个整体上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跟随着作者的描写去深入地认识苏州园林,进而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培养出来的都是共性大于个性的人才,学生都像是机器一样做练习,应对考试,严重缺少个性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要认识到学生课堂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并有效地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给学生搭建个性展示的平台,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因此,我们可以创造开放性的课堂环境来展现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例如,我们可以借助开放性练习题的设置来有意识地凸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如,下面是一则关于眼镜的广告,你喜欢这一则广告吗?为什么?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灵魂,请给窗户安上玻璃吧!
这是四川省的一道中考语文试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之后,我在这道试题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个问题“请自选素材,写一则广告语”。

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展现学生的个性,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搭建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有效的培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要高效地展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进而,在确保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严振宇.例谈如何加强初中语文课人文性教育[J].考试周刊,2009(51).
?誗编辑马燕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