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论3
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
2,文体辨析(南朝) 2,文体辨析(南朝) 文体辨析
• 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南朝, • (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分为84题,可见文体辨 文章缘起》分为84 84题 析的细致程度。 析的细致程度。 • 《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 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 33大类 大类。 序志》 原始以表末, 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 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 其起源, 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 其起源, 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 加以评论。 加以评论。 • 《文选》(亦称《昭明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 文选》 亦称《昭明文选》 文学总集,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文学总集,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 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 《典论·论文》 论文》 典论 论文
典论·论文 论文》 第二节 《典论 论文》
• 《典论 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 典论·论文 论文》 的专篇论文。 的专篇论文。 • 文章涉及到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文学创 文章涉及到文学的地位和价值, 作与作家的关系,文学批评态度, 作与作家的关系,文学批评态度,作家 风格论,文体论等重要内容。 论,风格论,文体论等重要内容。
3、文学批评的独立性
• 文学批评不再是哲学、经学、史学的附庸, 文学批评不再是哲学、经学、史学的附庸, 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 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 • 文学批评又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相互渗透, 文学批评又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相互渗透, 如与玄学、道教、佛教等的关系非常紧密, 如与玄学、道教、佛教等的关系非常紧密, 共同推动了六朝文学批评的繁荣。 共同推动了六朝文学批评的繁荣。
古代文论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文论
朱光潜《诗论》:“隐”即隐语,最粗浅的形式是谜语。 “就谜语作者说:他看出事物中一种似是而非、不即不 离的微妙关系,觉得它有趣,值得旁人知道。他的动机 本是一种合群本能,要把个人所见到的传达给社会;同 时又有游戏本能在活动,仿佛象猫儿戏鼠似的,对于听 者要延长一番悬揣,使他的好奇心因悬揣愈久而愈强烈。 他的乐趣就在觉得自己是一种神秘事件的看管人,自己 站在光明里,看旁人在黑暗里绕弯子。就猜谜者说:他 对于要掩藏的神秘事件起好奇心,想揭穿它的底蕴,同 时又起一种自尊情绪,仿佛自己非把这个秘幕揭穿不甘 休。悬揣既久,这两种情绪愈强烈。几经摸索之后,一 旦豁然大悟,看出事物关系所隐藏的巧妙凑合,不免大 为惊赞;同时他也自己的胜利,因而欢慰。”
其二、有味即“文已尽有意有余”,也就是含蓄。
(1)费力得到的东西比不费力得到的东西更 有趣 卜迦丘《但丁传》:“很显然,经过费力才得 到的东西要比不费力就得到的东西较能令人喜 爱。一目了然的真理不费力就可以懂,懂了也 感到暂时的愉快,但是很快就被遗忘了。要使 真理须经费力才可以获得,因而产生更大的愉 快,记得更牢靠,诗人才把真理隐藏到从表面 看好象是不真实的东西后面。他们用虚构的故 事而不用其它方式,因为这些虚构的故事的美 能吸引哲学证明和辞令说服所不能吸引的听 众。”(《西方文论选》
钟嵘专门拈出“味”来论 诗: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 作中之有滋味者也,故云 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 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 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 也。„„”
其一、以味说诗的美学根据是什么?
“在于味觉快感中已包含了美感 的萌芽,显示了美感所具有的一 些不同于科学认识或道德判断的 重要特征。首先,味觉快感是直 接的或直觉的,而非理性的思考。 其次,它已具有超出功利欲望满 足的特点,不仅仅是要求吃饱肚 子而已。最后,它同个体的爱好 兴趣密切相关。”(李泽厚、刘 纲纪《中国美学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
第三节 南北朝的文论
文论领域大体形成革新、复古和折中三派。革
新派代表主要有沈约、萧纲、萧绎、萧子显等, 复古派以裴子野为代表,折中派代表人物有刘 勰、钟嵘、萧统、颜之推等。 钟嵘的《诗品》是南朝文论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论专著,使诗学理论独立 出来,并以审美为中心的诗学思想代替以政教 为中心的诗学思想,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诗学体 系。 北朝的文学不甚发达,文论状况也大致如此。
一、钟嵘及其《诗品》
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共三 卷。三卷前各有序,合称《诗品 序》,阐述了钟嵘的诗歌理论。 钟嵘的诗歌理论主要表现为本质 论、自然论、滋味论、流别论。
《诗品》品评汉至齐梁五言诗人,
(一)
本质论
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性情,而性情的来
源是“物之感人”,即物感说。
所谓“物”,指自然界事物和社会人生两
“六观”:从整体到局部考察作
品
“观位体”:考察作品的体裁风格与其所表现的思
想感情是否相谐。 “观置辞”:文辞是否充分满足内容表达需要。 “观通变”:作品是否能在继承基础上有创新。 “观奇正”:考察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看是否做 到 内容纯正,形式华美。 “观事义”:作品内容是否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 想
(一)创作论
1、文质关系——“离情析采”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 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 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昔诗人篇什,为情造文;辞人赋颂, 为文造情。”
“情”包括理、事、义,“采” 指辞藻、声律等,二者在作品中相辅 相成,不可或缺。
(二)批评鉴赏论
1、文学鉴赏与批评是艰难的,因为: 1) 鉴赏和批评者的方法及态度有问题。 2) 作品复杂,难以理解。 从鉴赏者和批评者的角度说,常犯三方 面的错误:一是“贱同而思古”,即贵古贱 今;二是“崇己抑人”,即文人相轻;三是 “信伪迷真”,即知识素养差,不能正确理 解 认作品。加上作品的复杂,使得文学批评不
魏晋南北朝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01:46)
魏晋南北 朝文论在 中国文论 史上所拥 有的四个 “第一”
导论
第一部文论专著——曹丕《典论·论文》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文赋》 第一部诗话——钟嵘《诗品》 第一部体大精深的文论巨制——刘勰 《文心雕龙》
文化与文论之概述
就文学理论与文化的关系而言,魏晋 南北朝文论的巨大成就,与老庄道学复兴、 魏晋玄学兴起以及儒道释三教合流有着直 接的关系。
言意论、形神论(前面已讲,略) 缘情说、心物交融说、动静相济说 鉴赏才性论 鉴赏方法论
曹丕的文学理论
《典论·论文》
老庄复兴,玄学兴起(00:50)
玄学才性论与曹丕《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名曰论文,实为论“文人” 。 文学批评史上现存的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 以“才性-文气”为中心,铨衡群彦,品藻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
取决于创作主体的精神状态 内在化阶段
文学创作中有三个核心概念:物-情-辞
外在化阶段 取决于作家的写作技巧及艺术方法
《文心雕龙·情采》
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 文附质与质附文 衣锦褧衣,恶文太章。
《文心雕龙·物色》
江山之助 心物赠答 以少总多
《文心雕龙》的批评鉴赏论
㈠ 端正批评态度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㈡ 做好批评前的准备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㈢ 掌握批评原则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㈣ 注重批评方法 ——“六观说”
《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贡献
一、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理论特色鲜明,“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三、“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向
诸家。
5、魏晋小说、散文和文论
(2)、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 记叙塔寺,笔端带 有感情,有对古都 伽蓝往昔的怀念, 有对北魏皇族间的 豪奢与贪欲的揭露。 全书善于使用整齐 的笔法,以四言为 主,间有四六骈句, 同时又发挥散句的 长处,节奏感与自 由韵律有机结合, 形成了典丽的风格。
2、志怪小说的内容
• 内容十分复杂,有很多是谈神谈鬼,谈佛教 的灵异,宣扬宗教迷信。 • 但其中的优秀作品,有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 凶残暴虐,表现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如 《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韩凭夫 妇》;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善良、勤劳、勇 敢、聪明的优秀品质,如《搜神记》中的 《李寄斩蛇》、《董永葬父》;有的反映了 青年男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批判了封建礼 教,如《搜神记》中的《吴王小女》、《列 异传》中的《谈生》等。
3、刘勰的《文心雕龙》
• 既注意了社会政治对文 学发展的决定影响,又 注意文学本身的继承关 系;如认为建安文学 “雅好慷慨”的风格是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 俗怨”的现实环境,把 文学的演变和时代的嬗 递结合在一起考察,从 文学以外的历史现实的 变化来观照文学的变化, 是一种科学的认识。 《通变》篇系统地论述 了历代文风的先后继承 变革的关系。
2、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 思想内容: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 学、雅量、任诞等 36 门。《世说新语》的主 要内容是记录魏晋文人的轶事和言谈,反映 了当时文人们的思想精神、人生态度和文化 趣味,如《王子猷居山阴》、《华歆王朗》。 它记录了文人名士的种种行为:服食、饮酒、 隐逸、清谈等等,如《刘伶病酒》等,即所 谓的“魏晋风度”。也有揭露豪门贵族的腐 化奢侈生活的,如《石崇要客燕集》、《石 崇与王恺争豪》等。还有记述一些爱国志士 和优秀人物的,如《过江诸人》、《周处》。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3)
•
•
陆机生于江东望族,胸怀大志。可是, 陆机生于江东望族,胸怀大志。可是, 正当他潜心读书时(20岁),晋灭了吴 晋灭了吴, 正当他潜心读书时(20岁),晋灭了吴, 于是闭门不出读书十年。晋太康末年,他 于是闭门不出读书十年。晋太康末年, 与弟陆云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 与弟陆云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拜了当时 文坛领袖张华,得到张的赏识, 文坛领袖张华,得到张的赏识,由张引进 结识了不少名流与权贵,从此步入仕途。 结识了不少名流与权贵,从此步入仕途。 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其后转入司 马氏内部争权夺位斗争,一代名士, 马氏内部争权夺位斗争,一代名士,被诬 陷惨遭杀身之祸。 陷惨遭杀身之祸。
• 第三节 陆机《文赋》的文论思想 陆机《文赋》 • • 一、陆机及《文赋》的理论结构 陆机及《文赋》
•
陆机(261—303),字士衡,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 ),字士衡 今上海松江) 西晋著名的文学家、 (今上海松江)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 文学理论家。其祖父陆逊为吴国丞相, 文学理论家。其祖父陆逊为吴国丞相,父 陆抗为吴国大司马。 陆抗为吴国大司马。
•
• 2、艺术构思的过程 、
•
陆机在《文赋》 陆机在《文赋》中生动描写了艺术构思活动 的情况: 的情况 •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其致也, 曈昽而弥鲜 而弥鲜, 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 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 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 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 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 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 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 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 于一瞬。 于一瞬。”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创作论。 ② 创作论。
此间创作论除言意论、形神论外,还有三个主 此间创作论除言意论、形神论外, 要理论:a.缘情说 由陆机《文赋》中出, 缘情说: 要理论:a.缘情说:由陆机《文赋》中出, 诗缘情而绮靡(华丽) 成为继“诗言志” “诗缘情而绮靡(华丽)”,成为继“诗言志” 后的又一诗学核心命题“诗缘情” 后的又一诗学核心命题“诗缘情”,并开诗歌 重抒情之理论先声;b.心物交融论 心物交融论: 重抒情之理论先声;b.心物交融论:由陆机到 刘勰,都强调心对物、物对心的双向互动作用, 刘勰,都强调心对物、物对心的双向互动作用, 主要是刘勰的“神与物游” 主要是刘勰的“神与物游”论将心物交融说推 动静相济说: 向极至;c.动静相济说 向极至;c.动静相济说:这是对创作时的心理 过程的观点,由于受庄、 佛学影响, 过程的观点,由于受庄、玄、佛学影响,一向 重心动的创作心理,此间在陆机、刘勰、 重心动的创作心理,此间在陆机、刘勰、宗炳 等人那里,都强调动静相济。 等人那里,都强调动静相济。
玄学形神论对南朝画家顾恺之 产生影响, 玄学形神论对南朝画家 顾恺之 产生影响 , 顾恺之产生影响 并以形神之论谈画。 世说新语 巧艺》 并以形神之论谈画 。《 世说新语 巧艺 》 顾氏画人, 数年不点目睛, 载 , 顾氏画人 , 数年不点目睛 , 人问其 四体妍媸(chi嗤音 丑义, 嗤音, 故 , 曰 “ 四体妍媸 ( chi嗤音 , 丑义, 与 妍相对) 本无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 妍相对 ) , 本无关于妙处 ; 传神写照 , 正在阿堵中” 顾氏论画重神似, 正在阿堵中 ” 。 顾氏论画重神似 , 主张 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 玄学之形神论重神轻形 重神轻形, 玄学之形神论重神轻形,这与佛教之 神不灭”论相表里, “神不灭”论相表里,共同将重神的思 想发扬,并影响后世谈艺均重神似之美 重神似之美。 想发扬,并影响后世谈艺均重神似之美。
魏晋南北朝文论
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此人心至 愿,情欲之所锺。古人知情不可恣, 欲不可极,故因其所用,每为之节, 使哀不至伤,乐不至淫,因事与名, 物有其号,哭谓之哀,歌谓之乐, 斯其大较也。
然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哀云哀云, 哭泣云乎哉?因兹而言,玉帛非礼敬 之实,歌舞非悲哀之主也。何以明之? 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 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 之怀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 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然声音和比, 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 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 之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 之,聚而听之。
又难云:「哀乐之作,由爱憎之由贤 愚,此为声使我哀而音使我乐。茍哀 乐由声,更为有实矣。」夫五色有好 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至 于爱与不爱,喜与不喜,人情之变, 统物之理,唯止于此,然皆无豫于内, 待物而成耳。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 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故前论 以明其无常,今复假此谈以正名号耳。
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且季子在 鲁,采诗观礼以别风雅,岂徒任声以 决赃否哉!又仲尼闻韶,叹其一致, 是以咨嗟,何必因声以知虞舜之德, 然后叹美耶?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 过半矣。
秦客难曰: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 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也。夫心动于中 而声出于心,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 余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 也。昔伯牙理琴而锺子知其所志,隶 人击磬而子产识其心哀,鲁人晨哭而 颜渊察其生离。夫数子者,岂复假智 于常者,借验于曲度哉?
夫喜怒哀乐,哀憎□惧,凡此八者, 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 溢者也。夫味以甘苦为称,今以甲贤 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则爱憎宜属 我而贤于宜属彼也,可以我爱而谓之 爱人,我憎则谓之憎人,所喜则谓之 喜味,所怒则谓之怒味哉?由此言之, 则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声音自当以 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 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四)《文心雕龙》的结构体系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於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於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於知音,耿介於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一)十体分类法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比较“四科八体”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诗缘情而绮靡”
1、思想来源
《毛诗序》:“吟咏情性。” 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曹丕:“诗赋欲丽。”
1、艺术想象的展开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集中精力,心境澄明,即要有虚静的心态。 艺术想象的特点: 一是不受时空的限制,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二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2、艺术形象的成
“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在想象活动中不断交融,艺术形象逐渐构成。 语言传达 广泛搜求语言,“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具有独特的个性。
(五)《文心雕龙》的研究状况
二、《神思》篇的艺术想象论
“神思”一词出现于汉代,本意指人的精神活动和思维方式。 魏晋南北朝,文人普遍用“神思”表示艺术想象。 《神思》描述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心理状态、情感因素、构思想象与语言的关系,以及作者平时的积累与文思开塞的关系等方面问题。
(一)艺术想象是自由的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曹丕将文体分为八目四科(八种四类)
八 目 ( 八 种 )
无 韵 之 笔 有 韵 之 文
奏 议 书 论 铭 诔 诗 赋
雅
理 实
言偏 形于 式语
丽
想偏 内于 容思
四 类 ( 四 科 )
• “文本同而末异”的理论意义: • 1、曹丕综合提出各种文章体裁与风格的关系
问题,这在批评史上尚属首次。这种因风格异
• 3、佛教的盛行
•
•
魏晋时期是宗教崇拜的时代。
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老子的贵无哲学, “无”正好与佛教的“一切皆空”相似。 刘勰:“动极神源,其般 若之绝境乎!”,即谈玄学的 “贵无”。 “无”与“空”的相通是 玄学与佛学之融合的重要表现。
• 玄学与佛教的融合:
佛 •
•
教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佛教传入之初即与中国的神仙方术思想结 合,佛法与道术相混。因为佛教宣扬无为无欲, 精灵起灭,中国人常常视佛为仙,视佛法如道 术。 汉代佛教被称为“佛学 方术化”时期,与此相衔接 的则是魏晋佛教的“佛学玄 学化”时期。
• “备善”和“相轻”:
•
•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文人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 也‛。 例子:“傅毅之于班固,仲伯之间耳,而固 小之。‛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 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亦良难矣!‛
• •
•
文人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曹丕用丽来概括诗赋的风格特征较为准确地标示出了文章与文学在语言风格上的区别指出了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形式美表明了那个时代文论家对文学独立和文学自觉的体认
中国古代文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论批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 第三节 陆机的?文赋? 第四节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 第五节 钟嵘的?诗品?
魏晋戴巾穿宽衫的士人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
❖ 政治追求的幻灭→强烈的艺术追求 ❖ 文学创作或理论批评成为精神所寄以及人生价值
典论·论文
❖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 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 圆扇?、?桔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 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 胜词,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 体。
典论·论文
❖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 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 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 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假设文章之无穷。是 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 不托奔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 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 那么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 力;贫贱那么慑于饥寒,富贵那么流于逸乐,遂营目前 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突然 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 成一家言。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5.鉴赏论和批评论 葛洪?抱朴子? 6.北朝文学的特色和南北文学融合论 北朝文学总体上呈现出由低而高向上开展的态势,
第8讲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三
2,主张风力与丹彩结合的艺术标准; 《文心》:风骨、情采等
《诗品》:干之以Biblioteka 力,润之以丹彩3,对作品作家评价许多一致; (1)重古诗
《文心》“五言之冠冕”; 《诗品》“一字千金”; (2)赞建安文学; (3)魏晋代表诗人:
《文心》重王粲、刘桢、阮籍、嵇康、潘岳、陆 机六家;
—小雅—阮籍
—楚辞—李陵—班姬 —王粲—潘岳 —张协—鲍照—沈约 —张华—谢混等 —刘琨 —卢湛 —曹丕—应璩—陶渊 —嵇康
国风: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
小雅:长于悱怨 语言质朴
楚辞:富于哀怨 文辞艳丽
(二)《诗品》的文学思想
1,诗歌性质——吟咏情性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欲 以照烛三才,辉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 照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4,个别作家评价不同 刘勰:建安重曹、王;谢灵运山水诗有褒有贬;
钟嵘:建安重曹、刘;非常重谢灵运,刘宋只其一人 为上品;
谢谢
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 “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2)主要原因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 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 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 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3)正确方法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 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 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 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 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 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 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教学内容]一、曹丕《典论·論文》二、陆机《文赋》三、刘勰《文心雕龙》选读:1、《原道》2、《神思》3、《体性》4、《风骨》四、钟嵘《诗品序》[教学要求]学生修读了本讲后,应能达到下列要求:1、简述曹丕提出的“文章不朽”说、“文气”说、文体说等几个文学理论。
2、掌握《文赋》中阐述的文学创作论、文体风格论等理论。
3、概括论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及其文文学创作论、鉴赏批评论等主要内容。
4、阐述钟嵘提出的“性情”说、“直寻”说、“滋味”说等诗歌理论。
[考试要求]掌握: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重点掌握:刘勰《文心雕龙》的《原道》《神思》《体性》《风骨》、钟嵘《诗品序》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
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
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
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一节前于《文心雕龙》的各家文论魏晋以来的论文专著是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始的。
《典论》共30卷,据《三国志魏志》记载,此书曾经刊刻在洛阳太学石碑上,唐代已经不存在,《论文》是《典论》中一篇,“典”的含义是“常”或“法”的意思;《典论》就是讨论各种问题的法则,“论文”是对于文学作品中相关问题的讨论。
意义: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理论的专著。
1.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曹丕根据过去文学批评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以往批评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是:a贵远贱今,向声背实。
b于自见,谓己为贤。
他提出的主张是“审己度人”。
批评“文人相轻”“善于自见”等问题。
2.文气说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广有影响的“文气说”是从《典论·论文》开始的。
但气的运用则有较长的历史。
曹丕的《论文》开始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并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与作品的不同风格。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也与刘勰的“养气说”有区别,《风骨》、《养气》诸篇认为气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由养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其后论文气较有名的有韩愈的“气盛言宜”说;有苏辙论文气“文者,气之所形。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对韩愈说法的发展,认为文气合一。
3. 文体论共论述文体八种,诗赋外,多是应用文字。
提出文体的主张,主要是根据当时现实中一些公文的写作存在一些问题。
象铭诔两体,自汉以来,对传主的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所以提出“实”字加以规范;书论之体重在说理,所以不能逞以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
4.文学价值论一些文章本身具有政教功能,尤其诏策、奏表、盟誓、檄文、封禅文等,对国家军政大事相关,可以说是“经国之大业”,其他诸如子、史、集部也各有功用,诗赋的讽谏作用也被儒家所重视,李充《翰林论》赞应璩诗“风规治道,盖有诗人之旨焉。
第三章魏晋文论
2、构思过程(艺术构思——“胸中之竹”)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 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tóng lóng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 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 zhuó 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 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 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 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 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二)人文的起源与发展:人文之元肇自 太极。从伏羲画八卦,孔子作十翼,到 《河图》《洛书》之文以启圣人,亦神理 而已。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 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 《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 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 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 之?亦神理而已。
(一)“神思说”
1、 “神与物游”,艺术想象活动情状。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
(què)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 (qiǎo)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 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 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 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 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 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主要文论观点
(一)艺术构思说。 1、构思准备(艺术体验——“眼中之竹”)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 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lǐn 以怀霜。志眇眇 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 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曹丕《典论· 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古代文论 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一、文学的自觉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文笔论?a?a“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2.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 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到转向文学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
4.从品评才性到“论析文心”,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
二、玄学的影响才性、言意之辨,有无、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玄学清谈的话题,又是文学理论的命题。
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内部关系如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批评,文学的发生演变等,成为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一、文“本同而末异”——论文体“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
”1.“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2.“ 诗赋欲丽” 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3. 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二、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一)气与文气1.自然之气(1 )云气。
《说文》:“气,云气也。
”(2 )元气。
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2.生命之气(1)生理之气。
《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
”(2 )精神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心雕龙·时序》:“才有庸隽,气有刚柔”●地域时代之气。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2、文体论
论34种文体,包含各类文学性与实用性文体。(即分 “文”和“笔”) “文”是指偏重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 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文体。“文”、 “笔”之分意味着人们对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区 分逐渐明确,体现了文学观念的进步。 “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 统”。 他从各种文体的起源来阐释其特点,认为任何一种文 体的特点,都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全面地总结了 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文学的自觉时代”有哪些表 现
第一,把文学同立德、立功并列,从经 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把文学作为一个独 立的艺术部门。 第二,士人觉醒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即 意识到自身价值,同时对文学本身的规 律和创作个性的认识有极大提高。强调 主体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第三,写人、写人生、写人的内心世界; “哀民生之多艰”成为建安文学创作的主题。 这是作家主体意识的自我表现。 第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以帝王之尊 而同士人交朋友。在诗赋创作上彼唱此和, 把友谊建立在文学创作上,促进了文学的繁 荣与发展。这种尊重文人的精神一方面为文 人觉醒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敢于抒发内 心世界,另一方面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 到来开创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3文学创作论
论情采(《情采篇》)“情”(情、理、 事、义)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采”(采、 辞、文、藻)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论艺术想象(《神思篇》)心与物、情与 景、物—情—辞之关系。 虚静说。“虚”,虚怀以纳万物,“静”, 静虑以明事理。积累学问、增长才干、深 入观察事物、增强驾驭语言能力。对先秦 道家和荀子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不仅有认识问题,而且包含了创作实 践的体会问题。陆机为了解决“意称物” 与“文逮意”的问题,“故作《文赋》, 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也 “。这就是陆机写作《文赋》的目的。
• 三、《文赋》的主要文论思想
•
• (一)“诗缘情而绮靡”说
关于诗歌的艺术本质,陆机《文赋》指出: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诗是抒发感情的,文辞要绮丽华美。赋是铺 陈事物的,要明白流畅。 •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 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两汉的 “情志”统一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 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
陆机的诗与潘岳并称,有“陆海潘江” 之称。钟嵘《诗品序》称其为“太康之 英”。《晋书 陆机传》称之为“一代之 杰”。
陆机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赋》,在中国 文论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地位。 • 《文赋》是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 专论。陆机以赋的形式论文学创作,这是 一大创举,开创了以赋论文学创作的先河。 • 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并总结了前 人创作与文学理论的经验,撰写了《文赋 》,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 •
•
• 二、陆机写作《文赋》的目的
•
陆机撰写《文赋》,是想通过讨论文学创作 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 所由”。他认为作文之患在于“意不称物,文不 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 这是说文章的思想或作者之命意,不能很好地 反映客观事物;语言不能很好地反映文章思想内 容。创作的实际过程瞬息万变,很难用固定的几 个法则作理论固定。
•
•
陆机倡言的“诗缘情”说,乃是文学自觉的产 物。他抓住了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心理特征和 诗歌的本质属性,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既是“诗言志” 说发展演进的历史之必然,又是人们的诗歌观念 不断发展成熟的必然趋势,充分说明了魏晋时代 人们对诗歌艺术本质和审美特征的认识有了新的 飞跃。 • • 从此,“诗言志”与“诗缘情”两大学说相 互交通,成为中国诗歌批评的两大支柱。陆机的 《文赋》的首倡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 •
(二)《文赋》的艺术构思论
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 问题。陆机把艺术构思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 构思准备、构思过程和艺术传达。 • 1、艺术构思准备 • 如何进行构思,陆机首先论述了作者在构思 前应当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使构思得以进行。 • 陆机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 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
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及诗歌“发 愤抒情”的艺术功能,是对传统的“诗言志”说 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学理念主宰世界,“抒情”没有 任何立足之地。“抒情”说可以说生不逢时,昙 花一现,被汉儒扼杀在文学理论批评的摇篮之中。
•
•
•
魏晋时代,“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 自觉”,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了,诗学观 念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革。于是, 陆机在《文赋》中大胆地否定了汉儒关于 诗赋中的理念化倾向,破天荒地提出了 “诗缘情”说,同时得到了文坛普遍认同, 成为魏晋文人的一种共识。, 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 仪”束缚的巨大作用。尽管当时少数封建 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词,但是 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这一深刻而 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
•
早在屈原时代,与“诗言志”相比照的“抒 情”之说则已产生。
•
《楚辞· 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 以抒情”。
•
陆机生于江东望族,胸怀大志。可是, 正当他潜心读书时(20岁),晋灭了吴, 于是闭门不出读书十年。晋太康末年,他 与弟陆云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拜了当时 文坛领袖张华,得到张的赏识,由张引进 结识了不少名流与权贵,从此步入仕途。 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其后转入司 马氏内部争权夺位斗争,一代名士,被诬 陷惨遭杀身之祸。
•
• •
《文赋》论述的主要问题有:意与物的 关系;艺术构思的过程;艺术想象的重要 性;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文体 与风格问题;以及论述了文学创作中应注 意的问题和存在的五种弊病等等。
• •
•
• • •
《文赋》共有20自然段,从内容与结构讲《文赋》 可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层为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序言,提出中 心论题:意与物的关系,说明写作《文赋》的目的是 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 作文的“利害之所由”,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第二层为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论创作前的构思准 备以及文思来时的乐趣。 第三层为第六自然段,论述了文体与作家风格的 关系。 第四层为第七至第十七自然段,论述了作文利害 之所由,从文意与文辞等方面,对作文提出了要求。 第五层为第十八至第二十自然段:谈写作的体会 和文章的作用,特别是第十九自然段,论述了文学创 作中文思的通畅与阻塞情状,实为灵感论。
•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 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强烈,诵先人之 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概投篇而援笔, 聊宣之乎斯文”。 作者须置身于宇宙之中,广泛地观察事物,并吸收 前人名著的精华来颐养自己。循着四季的推移而感叹 光阴易逝,看到万物的变化便引起文思。秋风萧瑟, 木叶枯落,就感到悲伤;阳春将至,嫩枝萌发,就觉 得喜悦。心怀纯洁,象凛冽的严霜;志趣高尚,象天 上的彩云。赞美世代有美德的人;歌颂先贤的丰功伟 绩。博览库藏的古今书籍;赞赏情文并茂的佳作。有 了深刻的感受,合上书本,拿起笔来,试着把自己的 内心感受写成文章。
• •
这是一段很精彩的阐述,陆机着重强调 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 积累两个方面的内容。 • 陆机提出艺术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 既要深刻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 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 的心胸,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学作品。 • 陆机认为,有了虚静的心态,心神专一, 深入地观察事物,境界高尚的情志,努力 学习前人的典籍,吸取营养,这是艺术构 思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