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4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高考湘教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模块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追求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全球环境意识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需要全球合作共同解决。
生态文明理念
倡导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03 高考考点分析与 解题技巧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 体排放,如二氧化碳、甲 烷等,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
极端天气事件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 件频发,如暴雨、干旱、 热浪等,对人类社会和自 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 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 发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 城市和岛国。
水资源危机
水资源短缺
全球范围内,许多地区面 临水资源短缺问题,影响 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
梳理知识体系
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 识框架,便于记忆和理解。
精读教材
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强 化基础知识掌握。
做题练习
通过大量的做题练习,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关注时事热点,拓宽视野
关注环保新闻
关注国内外环保新闻,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最新动态和解决方案 。
解题方法
包括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 分类法、图表解读法等,学生需要灵 活运用各种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典型例题解析与训练
例题解析
选取历年高考真题或模拟题中的典型例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 解和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训练题目
针对考点和解题方法,设计适量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 巩固。同时,要注重题目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高三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二十四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2019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4.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
2019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3.D 4.B [ 第 3 题,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黄河 沿岸地区取水量增加,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第 4 题,黄河入海水量减少 会导致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导致其携带的泥 沙量减少,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河流的流量越大,河流的搬运作用越 强,故黄河水量减少会使其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河流入海水量减少,对 河口地区的气候干湿状况基本没有影响。]
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019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2.环境问题类型
2019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盲区扫描]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 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 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2019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2019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广东省1973~2013年红树林景观指数变化表 指数年份 1973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3年 NP 斑块数量 487 783 695 864 1227 PD 斑块密度 1.46 6.93 9.13 8.98 7.32 LPI 面积指数 6.5 3.88 3.66 5.3 3.49 LSI 形状指数 39.22 42.13 38.45 42.26 53.87
)
1.B 2.D [ 第 1 题,读图表可知,斑块形态总体趋于破碎化,最大斑块面 积先小后增再小,景观总面积先减少后增加,选 B。第 2 题,红树林根基深, 可以抵御台风侵袭,所以,台风对于红树林的影响最小。]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案
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程目标]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考点一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对应学生用书p1171.概念环境问题是指由于__人类活动__或__自然原因__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__生存__和__发展__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原因: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出了环境的__自净能力__。
随着全球__人口__急剧增长和__经济__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超过环境的供给能力。
3.类型: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环境污染问题__大气污染__、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__全球变暖__、臭氧层破坏等水土流失、__森林砍伐__、土地荒漠化、__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问题__等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对应学生用书p117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全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①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②对物质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增多;③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①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
②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弛,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及表现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专题8.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知识回顾 夯基固源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污境染污、染土 问壤 题污 :染 大、 气生 污物 染污 、染 水等 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 暖、臭氧层破坏等 (3)类型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 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 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表现: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
(3)环境污染
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后果: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知识回顾 夯基固源
一、人类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方法技巧】 对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时,一般来讲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不 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 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辐射污染 环境 污染
海洋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 站泄漏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
洋
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
高频考点 考点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环境问题的 核心突破 表现
【对点演练 1】 (2013·大纲全国)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
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高频考点 考点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环境问题的 核心突破 表现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 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高频考点 考点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环境问题的 核心突破 表现
知识回顾 夯基固源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3.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观念并不是均分责任。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 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责任 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 任。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2.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湘教版
片面追求 经济增长
意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 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
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 源 短 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能源短
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 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 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强度过大
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
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
地 域 性
发展 中国 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 破坏为主
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 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 保意识不强;③发达国
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
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 污染为主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 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 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19 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 地理环境的性质
20 世 纪初
可能论
人对环境具有适应与利用的选择能力
“二战” 和谐论(人地协调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
以后
论)
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考纲点击 1.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 (2)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考情分析
1.结合图表资料考查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 2.结合区域图及相关背景材料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 施。 3.关注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协调人地关系途径的理解。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九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某中学一地理研究小组,在某地进行生态调查,下
图是他们调查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图,
回答4~5题。
D
4.该地的这种生态特征最有可能是哪种人类活动引
起的( )
A.滥采 B.滥垦
B
C.滥伐 D.过度放牧
5.针对上述问题,今后该地区的发展应注意( )
①适度开垦,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减轻土地荒漠化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解析:第4题,西固区距主城区较远,大气污 染较小,①正确;距主城区较远,考虑了水污染 对主城区水质影响,②正确;工业区跟草原广阔 没有多大关系,③错误。由图中等高线可知,西 固区地形闭塞,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④正确。
第5题,从四个选项中,不难看出,B正确。
探 核 深度剖
心
析
探究二
第2题,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 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第3题,根据图中信 息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2017·淮安质检)下图是兰州城区及其附近地区略图,其中西固区是其主要化工 区,位于秦王川盆地的兰州新区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读图,完成4~5
探 核 深度剖
心析
解析:第1题,超采地下水、引用水过量,会使得 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地 区会引起海水入侵,故A为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 球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故B为全球变暖;超 标排放污水等,超出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 染,故C为海洋污染。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思想的演变
高三地理自助餐主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思想的演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错误!归纳总结从发生机理上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资源枯竭(1)成因: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
(2)表现: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
(3)后果: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2.生态破坏(1)成因: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2)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3)后果: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1)成因: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有害物质.(2)表现: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3)后果: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方法技巧对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时,一般来讲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类社会早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很肤浅。
农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现列表比较如下:时间人地关系理论主要核心思想19世地理环境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纪决定论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20世纪初可能论人对环境具有适应与利用的选择能力“二战”以后和谐论(人地协调论)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知识拓展(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在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中所说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无关,其实质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地理一轮复习讲义: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读下面漫画图,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遭破坏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D.④—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遭破坏答案 C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
读图完成2~4题。
2.图中①②③④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原始森林破坏B.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农田土壤侵蚀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D.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侵蚀3.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A.工业排放的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C.汽车排放的废气D.建筑工地的扬尘4.图中①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B.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C.过度放牧,草原退化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解析第2题,①主要分布在北非、西亚和中亚,可判断为荒漠化;②主要分布在西欧、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可能为酸雨;③主要分布在非洲赤道附近地区可能为原始森林破坏;④则为农田土壤侵蚀。
第3题,酸雨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与扬尘无关。
第4题,引起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
答案 2.B 3.D 4.B2010年2月2日,是第14个世界湿地日,全球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森林破坏③滥捕乱杀④兴修水利⑤环境污染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①③④6.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答案 5.C 6.A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创新名师精编课件 必修2
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
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答案 C
4.(2015· 浙江省9月学考测试卷)下图为舟山渔场野生大黄鱼产
量变化统计图。1975年以来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伏季休渔
②海域污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③过度捕捞
④限制捕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 1975 年以来,野生大黄鱼产量急剧
1.该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水体污染
C.土地荒漠化
B.噪声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2.为缓解该环境问题,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A.建垃圾发电厂 C.发展水产养殖 解析 B.定期“休渔”
)
D.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漫画信息反映了水体污染问题,缓解该环境问题,
最合理的措施就是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答案 1.A 2.D
粪便等
成水质恶化
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加
强环保立法和监督
影响人类和动 改进生产工艺,燃
物的健康、危 烧装置或污染处理
燃烧煤和石油 害植被,腐蚀 技术节能减排;加 大气 类燃料产生的 材料、影响气 强环保宣传、立法 污染 SO2、H2S、 候、降低能见 和监督;大力植树 度,引发温室 种草,绿化和美化 效应、臭氧空 环境;合理调整产 洞和酸雨等 业布局
[考点突破]
1.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
环境问题是人地矛盾的产物,从发生机理上看,环境问题产 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
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
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精选课件
(4)以“问题”见“思维”:三个问题的设置,精巧简练,对学生 思维有一个高度的考查和衡量。一是解答问题的限制词不同, “分析”“指出”“推测”显示出答题的详略不同,思维方式也 不同,要求学生短时间内快速转化思维方式;二是三个问题的侧 重点和承接关系,第(1)题分析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 因;第(2)题要求指出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不分 析原因;第(3)题是在第(1)、(2)两题的基础上,层层递进,要结 合前两题的回答推测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考点(一) 大气环境问题
[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题点全练]
1.(2018·衡水中学月考)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 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冰,被称为 “北极变暗”现象。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 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读图完成(1)~(2)题。
(2)以“园区”见“发展”:该题目并未仅仅局限在对污染问题 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对工业现代化、科学化、前瞻性的关注。 “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 不仅可以 解决和改变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是焦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举措。这种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以“布局”见“理论”:工业布局是高考考查的热点问题, 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内容。通过 图示焦化工业布局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环境 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等。看似未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实际却隐 含在这个图示中。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考题精妙]
[命题出发点] 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污染严重 的原因、存在的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 [命题落脚点] 考查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及解决措施。
《状元之路》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湘教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02022/1/102022/1/101/10/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02022/1/10January 10,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02022/1/102022/1/102022/1/10
土 壤 污 染 物 有○ 53________、○ 54________、○ 55________ 、5○6 _______ 等。
三、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1.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被动地5○7 _______。 2.农业革命发生以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 ○ 58______都增大,认为人类的发展是由5○9_____决定的。 3.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认为只要人们团结起来,用集 体 的 力 量 和 智 慧 , 就 能 够 改 造 和6○0 _______ 自 然 , 产 生 了 6○1 ________的思想观念;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人地关系 认识的加深,产生了○ 62_____和6○3_______的思想观念。
答案:C
(2)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艺水平低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解析:本题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与各项对比就可解决。明显地可看 出,A、B、C三个选项都是可以人为改变的。而D项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 力,即自然资源储量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答案:D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必考)[考点梳理]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1.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b)(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成因①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产生生态破坏。
②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污染。
2.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a)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b)(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考点突破]1.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环境问题是人地矛盾的产物,从发生机理上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主要环境问题(2)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危害及治理措施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B .森林锐减C .土地荒漠化D .矿产资源枯竭2.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 .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B .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 .农作侵入牧区D .土地生产力下降解析本题组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图表的能力。
由该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可得出这样的推论: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扩大耕地面积―→农作侵入牧区―→牧场超载、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荒漠化加剧。
其根本原因是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快造成的。
答案 1.C 2.B[考点专练](2015·浙江省7月学考)读“净水钓鱼法”漫画图,完成1~2题。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十四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讲练结合学案
第二十四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识记—基础梳理]1.环境问题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类型[盲区扫描]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理解—要点突破]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及表现[运用—考向通关](2018·福建莆田一中月考)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
常用下列指数反映景观格局特点: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斑块形状指数(LSI,斑块形状越偏离正方形时值越大)。
据此回答1~2题。
广东省1973~2013年红树林景观指数变化表指数年份NP斑块数量PD斑块密度LPI面积指数LSI形状指数1973年487 1.46 6.5 39.221990年783 6.93 3.88 42.132000年695 9.13 3.66 38.452010年864 8.98 5.3 42.262013年1227 7.32 3.49 53.871973-2013年广东省红树林面积变化示意图1.下列对广东省红树林景观变化情况推测正确的是( )A.斑块形态总体趋于规则B.景观趋于破碎化C.最大斑块面积先减少后增加D.景观总面积一直减少2.下列因素中对广东省红树林景观变化的影响程度最小的是( )A.生物入侵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C.林区捕捞和采挖海产品D.台风活动1.B 2.D[第1题,读图表可知,斑块形态总体趋于破碎化,最大斑块面积先小后增再小,景观总面积先减少后增加,选B。
第2题,红树林根基深,可以抵御台风侵袭,所以,台风对于红树林的影响最小。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8.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
专题8.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知能训练落实体验[热点考向预测]考向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森林被大片砍伐,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威胁人类的生存。
于是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发展起来了,各地的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
据此完1〜2题。
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该句话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反映了人地协调论的思想。
2 .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 ( )A.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B. 围湖造田,扩大耕地C. 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D.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解析:选C 。
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考向二环境问题(2015 •河北邯郸一模)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珠江三角 洲是全国第一个将 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并率先公布数据的城市群地区。
下图为 2012年3月16日7时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珠三角地区 PM2.5均值分布图。
读图完成 3〜4题。
3•下列四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A.佛山 B .广州刚时应用素能通黄防护林建起来了,"绿色长城”筑起来了。
A . 人定胜天论的思想B .人地协调论的思想 C. 适应论的思想D.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解析:选Bo “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C.珠海D.惠州解析:选C。
结合图例可看出珠海PM2.5均值在35以下,为选项中四城市最低值,故空气质量最好。
4 .导致图中珠三角PM2.5浓度偏高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 人口稠密,汽车数量大B. 天气返潮,微风少雨C. 经济发达,工厂企业多D. 强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解析:选D。
强冷空气南下带来的大风会使空气中的污染物快速扩散,从而降低PM2.5的浓度,不会导致浓度偏咼。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西省某县(鄱阳湖附近)低山丘陵区花岗岩、钾长石和瓷土等建筑材料资源丰富;有调查表明鄱阳湖流沙每年外扩3〜5米,下图为建材资源开发前后该地相关信息示意图。
高考地理高考达标练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考达标练人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 (每题 4 分,共 44 分 )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
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一座海拔近 300m 的山变成了海拔-300 多米的大深坑。
以下列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
读图完成 1~2 题。
1.这种“人造天坑”的形成出现在 ()A.收集渔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环境文明时期2.该地质奇景形成的背后隐蔽的环境问题有()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③地面塌陷④滑坡与泥石流⑤水污染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1.C 2.D 第 1 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物质需求,人们不惜所有代价,改变自然容颜。
第 2 题,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遇到破坏,从而易惹起水土流失;采矿坑周围简单惹起地面塌陷;开采出来的废矿石积聚易惹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近几年北京市雾霾天气严重,有的年份霾天达到 124 天,集中在1~3 月和 10~12 月。
读图,回答 3~4 题。
3.北京市 ()A.春季多暴风,雾霾天气增加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4.依照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 PM2.5 可采用的主要措施是()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迁居到周边地区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个人车出行解析: 3.B 4.D第3题,资料中信息说明冬季雾霾天数多,夏季雾霾天数少,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随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所以空气中污染物质含量小,雾霾天数少;冬季降水少,再加上燃煤取暖,空气中污染物质排放量大,雾霾严重;从图中能够看出,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地区传输和灵巧车尾气排放,而非燃煤排放;环境污染与工业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若是重视环境保护,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治理污染,减少荒弃物的排放,就不会造成严重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限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解决当前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经过近几年努力,五水共治成效显著。
完成1~2题。
【导学号:92040103】
1.下列有关浙江省水资源、水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海地区治污水压力较小
B.平原地区排涝压力较大
C.丘陵山地的防洪压力较小
D.沿海岛屿供水压力较小
2.有助于治理污水的措施主要有( )
①发展“种—养—加”农业循环经济
②促进分散的工业企业集聚发展
③鼓励工商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
④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B 2.A[第1题,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生产生活排放污水较多,治污水压力较大,A错;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排涝压力较大,B对;浙江省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丘陵山地地势陡峻,汇水速度快,故防洪压力较大,C错;沿海岛屿面积小,不易储水,供水压力较大,D错。
第2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使废弃物再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源,①对;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工厂之间的废弃物,还可以共同利用治污设施,实现清洁生产,②对;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并且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化肥等也会污染水资源,③错;工业排放污水量大,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会加重水污染,④错。
选A。
] 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3-4。
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的NO-3和PO3-4的浓度数据。
读表回答3~4题。
3
A.①B.②
C.③D.④
4.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3和PO3-4的浓度( )
A.均显著增加B.均不会增加
C.NO-3减少PO3-4增加D.NO-3增加PO3-4减少
3.C 4.B[第3题,比较四条河流,亚马孙河流域人烟稀少,工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最少,农业化肥使用量也最少,因而河水中的NO-3和PO3-4浓度最低,对应表中的河流③,故选C。
第4题,黄河下游以“地上河”闻名,河床高于两岸,两岸地表径流难以汇入黄河,因此,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后,NO-3和PO3-4的浓度均不会增加,故选B。
]
5.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②造成资源浪费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A[秸秆作为燃料直接燃烧,产生了烟尘和灰烬,既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同时也失去了饲料和工业原料,造成资源的浪费。
燃烧产生的灰烬不是有机质,所以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在农田燃烧秸秆,不会影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
(2018·南京模拟)下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区位条件)。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智力资源②矿产资源
B.①空间资源③矿产资源
C.②空间资源③智力资源
D.②矿产资源③智力资源
7.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
C.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D.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
6.D7.C[第6题,矿产资源在工业文明时期影响最大,在农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期影响较小,因而②曲线表示矿产资源;在生态文明时期,智力资源为最重要的区位条件,因而③曲线表示智力资源。
第7题,曲线①表示空间资源,在工业文明阶段,空间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
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9.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8.D9.B[第8题,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图中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第9题,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1.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0.B11.A[第10题,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的位置,结合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分析即可。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60百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240百万公顷。
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面积最大,应该是首要因素。
]
二、非选择题
12.雾霾天气会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大气能见度降低。
近年来与空气质量相关的呼吸道疾病病例增多,引发了民众的“空气焦虑”。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雾霾天气主要是由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增多造成的。
简述我国中东部地区这种大气污染增多的主要原因。
(2)简述雾霾天气的危害。
(3)简述减少雾霾现象应该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结构、燃煤取暖、机动车增多等方面分析即可。
第(2)题,雾霾天气可对人体健康和交通运输造成不利影响。
第(3)题,可从提高资源利用率、植树造林、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1)工业生产粉尘排放量大;能源消费中煤炭的使用比重高;冬季北方地区燃煤取暖;机动车辆增多等。
(2)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交通运输等。
(3)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广使用清洁可再生
能源等。
13.(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析]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
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