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心灵读后感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心扉。
因为只有当学生心灵得到关爱和呵护时,他们才能够茁壮成长,健康快乐地度过学生时代。
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成为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情感呵护和学习动力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时代是一个心理难以维系的时期,面对着成长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学生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教育工作者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时候,学生并不会主动向老师倾诉自己的问题,但教师的关心和关注能够让学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的心情和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关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要注重情感的呵护。
情感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得到愿意和关怀。
家庭是孩子形成情感的重要场所,但是教育工作者也要承担起情感呵护的责任。
在学校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认真对待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呵护。
只有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关怀,才能够建立起稳固的情感基础,才能够健康成长。
教师们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情感呵护,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教育工作者的另一个重要责任。
学生的学习动力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需要教师们的关心和引导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耐心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只有学生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动力,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教师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标题:特级教师解读学生心理——深读其建议之感悟尊敬的读者:阅读了特级教师关于如何读懂学生心理的系列建议后,我深受启发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这份专业的教育智慧不仅为我揭示了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路径,也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的核心是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
首先,特级教师强调“观察与倾听”的重要性。
他们提醒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言语乃至沉默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思维活动。
因此,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去观察学生的行为模式,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特级教师提倡“共情理解”。
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教师不应仅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而应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们的情绪,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困扰,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
再者,特级教师还倡导“个性化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潜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此外,特级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读懂学生心理的关键。
一个互信、互助、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更愿意打开心扉,让教师有机会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特级教师的这些建议让我深深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交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心去读懂每一个学生,用爱去关怀每一份成长,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孩子内心的明灯。
这不仅是对特级教师建议的读后感,更是对未来教育实践的坚定信念和行动指南。
以上就是我对特级教师解读学生心理建议的一些感悟,希望能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讨论,共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走进学生心灵作文
走进学生心灵作文英文回答:Walking into a student's mind is like entering a labyrinth,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surprises and challenges. As a student, I can say that our minds are constantly buzzing with thoughts,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that shape our daily lives.For example, there are times when I feel overwhelmed by the pressure to perform well in school. I often find myself juggling multiple assignment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social obligations, which can be mentally exhausting. This feeling of being pull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can create a sense of chaos in my mind, making it difficult to focus and stay motivated.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moments of pure joy and excitement that light up my mind. Whether it's acing a test, receiving praise from a teacher, or simply spending timewith friends, these positive experiences create a sense of fulfillment and happiness within me. It's like a burst of energy that fuels my passion for learning and growing as a person.中文回答:走进一个学生的心灵就像进入一个迷宫,充满了曲折、惊喜和挑战。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沟通的艺术》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沟通的艺术》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1寒假里,我有幸读了《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从中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效能产生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教师只有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学生才会对我们的教学感兴趣。
想想自己在学生时代,也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关心我,希望老师能做我的朋友。
但今天我成为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平时一味地看重学生的学习,为了成绩、分数,甚至侮辱学生。
为了让班级成为优秀班级体,为了所谓的常规,我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有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却一再的埋怨是家长管教不严,而我却忘了,孩子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想我们所不能想,做我们所不能做的。
我为什么要一再的约束他们呢?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同理心”,它让我知道了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
同理心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个基本条件,它的意思是说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并有效地把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才能唤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尊重接纳学生,不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就讨厌他们,教师必须承认学生是一个有潜力,有价值的人,不管这种潜力与价值的体现需要多长时间,教师都必须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着朝向好的方向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实这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待后进生,对待班级上个性突出,调皮捣蛋的学生,开始时充满激情,信誓旦旦要改变他们,但在与他们对招的过程中,我的耐心磨尽,激情消退,剩下的就只有冷漠和粗暴的话语,根本谈不上尊重。
我想今后应该以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成我的朋友,尊重他们,学着去爱他们,给他们树立信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多多沟通,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期望成为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期望会对子女产生两种心理影响,首先影响到子女成就动机的高低;其次,这种成就动机又会因为父母的态度和期望而得到强化或者抑制,从而影响到子女整个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学会寻找孩子身边的榜样,比如邻居、媒体宣传人物等,给孩子讲述这些优秀榜样的故事,让儿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真是大有学问,和孩子的相处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女儿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往往隐藏着她真实的期待、烦恼或者忧虑。
对孩子的成长首先应该有合理的期望目标,其次充分认识到孩子在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成长都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绝不能盲目地、急功近利地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
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关键在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不仅仅要成为父母,更要成为身为父母的人,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为她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会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乐于给孩子善意的评价,发现、认可孩子身上的优点,宽容孩子的失败,使孩子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
父亲的规则构成了他的养育方式,影响着你的日常行为、伴侣的选择以及事业上的每一件事情。
父亲最重要的角色是“制定规则者”。
孩子必须从父亲那里学会事情如何进行、生命自然的局限在哪里。
——斯蒂芬·波尔特:《父亲的因素》坚持快乐的育儿方法:和谐是前提,幽默是法宝;要威不要怒,避免大压小;规矩不能少,正面管教好;表扬讲技巧,惩罚也需要;言传很有效,身教最重要。
在日常处理孩子麻烦的问题上,可尝试以下做法:如果孩子不想刷牙,可以对他(她)说你忘了刷牙的步骤,让他(她)当老师示范给你看。
如果孩子不讲卫生,邋里邋遢,可以将计就计,让他(她)监督大家的卫生习惯。
《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读后感
《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读后感《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读后感1通过阅读《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有爱心的老师。
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思想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要用爱心去浇灌每一株幼苗,把他们培育成参天大树再去为更多的幼苗遮风挡雨;要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我们接触到的是一群渴望接触社会却又缺乏对社会的真正认识和了解,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的学生,他们热情但又冲动、好学但又迷惘,他们需要我们用真诚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指引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处世。
我们所给予他们的不能只是数字化了的知识,更要是一种能力,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种观念,一种做人的观念,生活的观念;是一种操守,一种对人对事的操守;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爱的意识,责任的意识!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地热爱他们时,他们的感情大门、智慧大门才会向你敞开。
全身心地热爱学生,即是师德。
很难想象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爱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这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样做,教师更幸福》读后感2《这样做,教师更幸福》编辑了各个老师的教学案例阐述不同的道理,这本书给我带来新的启发。
如果早点阅读,我会在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上就会成熟些。
我将留在脑海中的感悟结合书本付诸笔端:1.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的功夫不能停留在表面。
2.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触摸学生的心灵。
3.怎样和学生谈话是有效的?一定要了解学生的问题症结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
思考调查学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有来自家庭。
4.家访让老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建立家校的联系,结合学生成长背景就更能理解学生在校表现。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这本书让我深刻思考了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意识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惑和挫折,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需要更加细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关爱。
我也深受书中的一些故事启发,比如作者提到了一个孩子因为沉默寡言,被家长误以为不喜欢交流,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和沟通的可能性。
这让我意识到,在和孩子交流时,不能仅仅凭表面上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内心想法,而是要多花时间去真正倾听他们的声音,用心去理解他们的需要和情感。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和孩子们的沟通方式,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关注和倾听孩子们内心的重要性。
我会更加努力地与孩子们建立起互信、亲密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我温暖的关爱和支持。
走进学生心灵的心得体会
走进学生心灵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接纳学生的情感需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需要不断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我们教育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学生,在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行为后,用心感知学生的内心状态。
学生有时也会明示或者暗示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例如诉说自己的困惑、疑虑,或者情绪低落等等。
这时,教育者不应冷漠对待,而应保持真诚地关注,及时进行沟通和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状态,帮助他们找到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化解心理上的困惑或疑虑。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良好的教育组织和社交环境,建立互信和互动的沟通机制,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思维导图、默写机制、感性影像等,激发学生视觉与听觉的体验,帮助他们形成多元化的感知方式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社交环境的建设,鼓励
学生参加集体性活动、小组研讨等,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技能,
并及时给予慰问和赞赏,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获得感。
最后,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attitude,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安定。
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
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让他
们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掌握知识。
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学生的内心,走近学生的心灵,提高教学
质量,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
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
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走进“后进
学生”的心灵
“关注后进学生,转化后进学生”是个永久的话题。
对于后进生们,不少的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与处理方法。
我们总是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等,便使“后进学生”改变,这无疑是想得太简单了。
李镇西老师说的好:“‘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
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而不是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
是啊,难就难在我们是否能够容忍,是否能够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其实是很痛苦的,上课无法听懂却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不会做便只好胡乱应付,明明心里很自卑却表现地满不在乎……
所以“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其中,我最喜欢这段话: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
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
李镇西老师和万同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李老师追求给予孩子“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才有后来的《烈火金刚》手抄本的诞生。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心得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心得体会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是教育的重要一环。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更能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具有价值的教育。
首先,走进学生的生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背景、性格、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
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比如,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我了解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需要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还有些学生患有一些心理问题,需要老师的关怀和支持。
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真正了解这些问题,并且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其次,走进学生的生活可以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授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
走进学生的生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比如,对于那些家庭环境不好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那些兴趣爱好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针对性地推动他们的兴趣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只有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最后,走进学生的生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有价值的教育。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还需要一位有真情实意关心他们的老师。
走进学生的生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更加自信地学习和成长,也更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育。
而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生活的指导。
通过走进学生的生活,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梦想,并帮助他们规划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未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样的教育将更具有价值和意义,能够真正改变学生的一生。
综上所述,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是教育的重要一环。
这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具有价值的教育,还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
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
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
我看了久久不能释怀。
李老师以其真爱真情高举民主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
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
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
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
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
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
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
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
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说话的害处。
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
没等说完,孩子都知道错了……有几分耐心,有几分真诚。
把自己当成学生,就理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
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励他们,以此班主任的管理必须是情感教育,走进心灵的教育。
请让我们用和蔼、亲切、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做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老师,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走进心灵》读后感及心得6篇
《走进心灵》读后感及心得6篇《走进心灵》读后感及心得篇1李老师以教育家的视角,高瞻远瞩,展示了他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思想。
本书分德育的现状、教育者应具有的情怀、教育应充满民主和班主任工作艺术探索四个方面。
作为老师的我感悟原来教育可以如此精彩。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的对象是活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走进心灵》分别从了九个方面阐述了走进心灵的民主教育:手记一“谷建芬与‘未来班’”。
从“童心的信任与期盼”到“友谊在继续”无不透漏着谷阿姨与孩子们的深厚友情。
手记二“集体主义教育新论”对学生集体主义的情操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启蒙等。
一个个精彩的事例是我真切的感受到李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汇。
手记三“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一代新人,平等意识、法制观念、独立人格等民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和学生拥有同样的义务和权利。
当我读到“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中的“班级法律的诞生”。
“新生入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若让我们的班成为一个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三,为了保证同学们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班级不只是李老师的,而是每一个同学的,要求这个班好是每个人的愿望,制定‘班规’同样是每一个人的愿望,那么,这个‘班规’理所应当由班上每一个人起草。
”让每一个人都称为“立法者”,接着再由班干部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初稿,请全班同学反复讨论、修改最后成为正式班规,非常具有权威性。
这个制定班规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民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是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
其中在班规中还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一项,这又体现了班规的互制性,这样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班规又怎能不使学生信服呢?是呀!作为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10篇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10篇(一)悦读教育初心,坚定从教信念“教育是什么?真正的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应该是我听过的关于教育最优美最富有诗意的描述了。
今年寒假期间在读完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初心》一书后,我觉得自己的灵魂被唤醒了。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一以贯之洋溢表达的都是爱心。
他捧着一颗爱心去观察、思考、尽责、工作、阅读、写作。
变化的是不同的班级、学校、学生、岗位、书籍,不变的是一颗初心--爱心。
以前的书更多表达的是对本班、本校学生和教师的爱。
《教育的初心》更多表达的则是对更广阔空间学生、教师、家长、事业的爱。
2015年从校长的位置改任主持全区新教育实验,又任全国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更多的实验学校,接触更多的学生、教师、校长、局长、家长,他不变的爱心在生长,爱得更深、更宽。
他含泪写下《善待活着的“李芳”》,“善待活着的‘李芳’,就是善待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善待中国中小学的每一个孩子,就是善待中国的未来”;他呼吁“请给爱学生的老师以爱学生的时间”;他希望“当这位10岁女孩在擦拭车厢地板时,周围的成人不要那么麻木”;他大声疾呼“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他提出“也应该给家长减负”……读着这些从爱心中涌流出来的文字,谁的爱心能不一次次产生共鸣呢?谁的爱心能不萌发生长呢?读李镇西老师的书之后,每个人内心原有的爱学生、爱事业的心灵之树在悄悄成长。
一位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学生,而一位学生,在他的求学过程中,遇到的老师为数不多。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对所教的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五个手指都有长有短,各有用处,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寻找各种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偏心不宠爱,让他们为班级做更多的服务。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
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
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
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
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
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
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寒假读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__短小,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
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
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
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
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
这是教师最头疼的。
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
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
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
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
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
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
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
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
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合集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合集15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断断续续读完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虽然不如书中所说的某些读者“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也绝不会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地向他“诉说自己的感想”,甚至对这本由我们副校长“极力推荐”的名著还有小小失望,不过充塞在这本书每一个角落的“爱心”,确实让我感动。
贯穿全书的,是一个“爱”字:“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
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
以前我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
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
现在我觉得,有两类人是不适于呆在教育战线的,一是把教育当成饭碗的人,一是不具备爱心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
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
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
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
《爱的教育》我们的老师读后感
《爱的教育》我们的老师读后感《<爱的教育>我们的老师读后感》《爱的教育》这本书中的“我们的老师”这一章节,给我带来了许多温暖而又深刻的感受。
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令人尊敬和喜爱的老师。
这位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每一天里,用他的关爱和耐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
文中的老师有着一颗宽容的心。
当学生犯了错误,他不会大声斥责,而是用温和的话语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学时候的一位老师。
那时候,我特别调皮捣蛋,总是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和同桌交头接耳。
有一次,我在数学课上偷偷地看漫画书,正看得入神,突然感觉有人站在了我旁边。
我抬起头,看到了数学老师那张严肃的脸。
我心想:“完了,这下要挨批评了。
”可是,老师并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而是轻轻地拿走了我的漫画书,小声对我说:“下课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下课后,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本以为会迎来一顿狠狠的批评,没想到老师却让我坐在他旁边,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很聪明,但是如果把聪明用在学习上,而不是在课堂上看漫画,你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的声音很温柔,眼神里没有一丝责备,满满的都是对我的关心和期待。
那一刻,我心里充满了愧疚,也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听课,不再让老师失望。
书中的老师还非常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他总是鼓励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进步的潜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初中班主任。
我们班有个同学,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很多老师都对他失去了信心。
但是我们的班主任却没有放弃他。
有一次,学校组织绘画比赛,这位同学画了一幅非常漂亮的画。
班主任发现了他的这个特长,在班级里大大地表扬了他,还鼓励他参加比赛。
从那以后,这位同学变得自信了许多,学习也比以前更努力了。
“我们的老师”这一章节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爱去感染学生,用耐心去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
就像我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她总是在我们的作文后面写下长长的评语,不仅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还会夸奖我们写得好的地方。
爱的教育代课老师读后感
爱的教育代课老师读后感《爱的教育》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而这次,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关于代课老师的那些章节。
在书中,代课老师的出现,就像是平静湖面上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们或许只是短暂地出现在学生们的生活中,但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名叫克罗塞蒂的代课老师。
他身材高大,面容严肃,初次见面,学生们都被他的外表吓到了,心里直打鼓,担心这会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克罗塞蒂老师其实有着一颗无比柔软和善良的心。
有一次课堂上,一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又在偷偷做小动作,被克罗塞蒂老师发现了。
我们都以为这个学生会被狠狠地批评一顿,可没想到,老师只是轻轻地走到他身边,俯下身,温和地说:“孩子,认真听讲,知识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那语气,就像是一位慈父在耐心地教导自己的孩子。
还有一次,班上有个同学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课本,上课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书。
克罗塞蒂老师注意到了这个情况,第二天就自己带来了一本崭新的课本送给了那个同学,还鼓励他说:“别担心,只要努力学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当时,那个同学的眼里闪着泪花,我们在一旁看着,心里也都暖暖的。
不仅如此,克罗塞蒂老师在教学上也非常有方法。
他总能把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让我们不知不觉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比如讲历史的时候,他不是照本宣科地读课文,而是给我们讲那些历史人物的有趣故事,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看到了那些伟大的时刻。
记得有一回,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一个难题,他亲自在黑板上画了无数个图形,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直到我们每个人都恍然大悟。
那时候,他的额头都布满了汗珠,可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在克罗塞蒂老师代课的那段时间里,我们班的氛围变得特别好。
大家都不再害怕学习,而是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通过这位代课老师,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爱和关怀。
一个好的老师,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又像是一阵春风,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纸足球引发的“案件”
足球场上,几个熟悉的身影正欢快地笑着、追逐着,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全然不知道老师已经悄悄站在了旁边。
“过来!”年轻的老师大吼一声。
对于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他们无计可施,耷拉着脑袋乖乖地向老师走去。
看着这几个喘着粗气的红脸蛋,老师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放着要紧的作业不做,竟然玩得如此无牵无挂。
看着老师愤怒的表情,几个小家伙显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低着头不言语。
“这是什么?”老师指着其中一个学生手中的白玩意而问。
“足球!”一个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足球?这就是你们尽心追逐的足球?老师不禁端详起这个“足球”来:将废纸一层层由里及外不断填塞,再用透明胶带扎成的“足球”!
这个新颖别致的纸足球吸引了老师,刚才的怒气一扫而光,内心一阵暗喜:这些小家伙,学习上不肯下功夫,玩起来到时挺有花样的,脑子里还真灵活!真想鼓励一下他们的创造发明。
但是年轻的老师犹豫了:他们必须为自己只顾玩不顾学习的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有所反思。
怎么办?还是让全班定夺吧!
老师把纸足球放在将桌上,没等老师开口,许多学生纷纷围了过来,对纸足球议论起来了:“这足球真有意思!真亏他们想得出来!”“真有创意!”“嘿,先借我玩玩!”
没想到一个纸足球经带来这么大的轰动效应。
在全班的一直劝谏下,年轻的老师只要求那几个小家伙写一篇作文,来描述一下踢这个纸足球前后的真实感受。
随后一篇篇带有真情实感的佳作诞生了。
这件事的完美解决,是这位老师“退了一步”后的效果,若不是放弃批评,学生的创新之火怎能不被泼冷水?是一只纸足球教会了这位老师宽容和平和!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理解、尊重学生。
作为一名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站在学生的位子,为学生想一想,这个错误真的不可原谅吗?这个学生真的一无是处吗?假如我是学生,用什么方法对我进行教育我能接受。
事实证明,这位老师用宽容和平和更好地教育了这一帮“捣蛋”孩子,而且效果也并不差。
我在工作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有的孩子也许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都不太好,但是我们不能把他们“一棒子打死”,认为他们什么都错。
而是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我们板下脸批评学生时,先想想这个孩子可爱的一面吧。
另外在批评的时候别忘了鼓励一下我们的孩子的闪光点。
老师敞开胸怀让学生走进来,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把老师拒之于门外呢?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很多事便会在萌芽状态得到根本解决。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真是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