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浅析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浅析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标签:民主政治;问题;对策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变化莫过于民主政治的出现,这次民主化的作用将更加重要。
人们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民主政治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
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断地发展民主政治并遏制独裁专制,是全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潮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也必须适应世界发展的大潮,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积极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
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领导人多次谈到民主。
2005年10月19日,我国官方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以白皮书的形式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经验”。
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专门阐述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
这些言论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局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到现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伴随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在21世纪初的世界东方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一面风展如画的旗帜,有一种与众不同且令人惊艳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占尽风情,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对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某种可资借鉴的经验。
那么,“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的成功奥秘是什么?其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坚持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思维方式,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和政策取向,把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秘诀,也是它的特色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奋勇开拓的历史进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列宁曾经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社会主义不在书斋里,不是某种先验的、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在亿万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实践中。
它是鲜活的,日益更新的。
不妨回顾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发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正是因为有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有了冲破“两个凡是”的坚冰,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归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找到了哲学上的理论支点,找到了现实的逻辑起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摸着石头过河。
“望河兴叹”是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
他反复强调,要大胆试、大胆闯,没有一股干呀、冒呀的劲头,改革开放就迈不开步。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理念与实践
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旧 [( ’ P 首先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工
人阶级的利益 , 而且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 历来 和内在属性 。 马克思主义认为,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生产关 以实现人民民主为己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们党就 系和生产力 、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构成的统一体。 生产力是
提出要建立一个独立、 自由、 民主、 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在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定的生产力总是同一定的生
共产党的领导下, 全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 斗争, 付出巨大 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 的牺牲 ,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改变了封建 济基础。 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上层建筑 的、 买办的生产关系, 改变了 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 和意识形态上 层建筑) 与之相适应, 并为它服务。经济基础
谭 运 宏
( 中共湖南省委 党校 湖 南行 政学院 ,湖 南 长 沙 4 0 0 ) 10 6
摘
要 :一个 国家选择什 么样 的政治发展 道路 , 不仅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的政治走 向, 而且关 系经济社会 的发展和政权的稳
固。新 中国成 立后 ,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 中国共产党坚持 并拓宽 了具有鲜 明中国特 色的政治发展 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
就是在党已有奋斗成果的基础上,指明了中国政治发展的 失误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 2 0世纪 5 0
基本方向和根本原则 ,坚持并拓宽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 年代后期特别是十年“ 文革” 以来的严重教训 , 彻底否定 了 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家是 否具 有活力和前 途的重要标 志 。习近平 总书记 们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 。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贯通 了马克思主 义 在 出席 中共 中央 党校 建校 8 0 周年 庆 祝大会 暨 2 0 1 3
政 治经 济学 、 科 学社 会主 义 的基本 原理 , 强调 年春 季学期 开学 典礼 时强 调 , 中 国共 产党 人依靠 学 哲学 、 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 、 社会 主义 习走 到今 天 , 也必 然要依 靠学 习走 向未来 。我 们 的 在社 会主义市 场经济 、
干部 要上进 , 我们 的党要 上进 , 我们 的 国家要上 进 , 先 进文 化 、 社 会 主义和谐 社会建 设 中实现 理论与 实 我 们 的 民族 要 上 进 , 就 必 须大 兴学 习之 风 , 坚持 学 践 的统一 。中国共 产党最为 重大的理论创新 就是 提 习、 学习、 再学 习 , 坚持 实践 、 实践 、 再实 践 。并 要求 出了马克思 主义中 国化和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两大命 最 为重大 的理论 成果 就是形 成 了毛泽 东思想 和 全党 同志 特别是各级 领导干部都 要有加强 学习的 紧 题 , 迫感 , 都要 一 刻不停 地增 强本 领 。这 是 在新 的历史 时期 对全 党学 习理论 发 出的一 次动 员令 , 告诫 全党 必须 不断增 强本 领 , “ 两个 一百 年 ” 奋斗 目标 才能实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两大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理论 体 系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理论体 系是具 有 中国风格 、 中国气派 、 中国思想 的马克 思主义 , 是在总结我 国社
观规律 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 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
克思 主义 的普遍真 理 同我国 的具 体实 际结合起 来 ,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与重大意义
立 了 中国共 产 党 同各 民 主 党 派 “ 期 共 存 、 相 监 长 互
督 、 胆 相照 、 肝 荣辱 与共 ” 的基 本 方 针 。这些 思 想 为 推进 我 国的政 治体 制 改革 、 主 法 制建 设 和基 本 政 民 治制度 的完善 指 明 了方 向。 十三 届 四 中全会 后 , 以江 泽 民为 核 心 的党 的第
新 时期社会 主义 民 主政 治 建设 理 论 , 中 国特 是 色 社会 主义理 论体 系 的重要 内容 。这 一 理论 , 科学
总结 了改革 开放 新时期 我 国政治体 制改 革和 民主法
建设 正反 两方面 的 经验 教 训 , 领 导改 革 开 放 和社 在 会主 义现代 化建设 的实 践 中初 步形 成 了社 会 主义 民 主政治 建设 的基本 思想 : 其一 , 把社会 主义 政治制 度 区分为 基本政 治制 度 和 具体 的领 导 制度 、 织 制 度 组 和管理 制度 , 突破 了 将 二 者 混 为 一 谈 的传 统 观念 。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 必须继续坚持。而一 些具 体制 度 尚存 在 不 少 弊端 , 以改革 而且 必须 改 可 革 。其二 , 论述 了发展 社会 主义 民主 , 强社会 主义 加 法制 的重 大意义 和 必须 遵 循 的基 本原 则 。 “ 没有 民
6
4 00 ) 507 。
新 时 期 社 会 主义 民 主 政 治 建 设 的理 论 创 新 与 重 大 意义
了毛泽东 提 出 的 “ 期 共 存 、 相 监 ” 思 想 , 长 互 的 确
社 会 的 目标 体 系 。第 一 次 把 “ 层 群 众 自治 制 度 ” 基 纳入 中国基 本 政 治 制 度 范 畴 , 强 调 要 将 之 “ 为 并 作 发 展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建 设 的基 础 性 工 程 重 点 推 进 ” 赋 予 了社会 主义 政 治 制度 以新 的特 点 和优 势 。 , 其三 , 成了“ 形 中国特色 社 会 主义 政 治 发 展道 路 ” 的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1. 引言1.1 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实现人民民主、扩大人民民主、巩固人民民主和发展人民民主。
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
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只有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1.2 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指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为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更好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长期稳定、长久繁荣的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进入新阶段,形势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推进民主制度的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推动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确保国家长治久安、长期稳定、长久繁荣。
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
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统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健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关于创新论文-创新新时期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于创新论文-创新:新时期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摘要: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自身的不断完善。
创新为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它一方面促进了民主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民主的发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总结创新的特点及意义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民主;动力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这一局面的形成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创新,创新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创新为迎接挑战提供了有力工具创新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解决基本问题的革命,一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革命。
而政治体制改革则是创新的一种具体方式,用于解决政治发展的具体问题,就是政治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以便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治。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就是在保持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探索并完善政治体制,以便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优越性。
任何创新都必然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及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的态势[1]。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资本向全球扩张的结果。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外国的资本发展本国的经济,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也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对我国的民主发展道路提出了挑战。
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和选择民主政治模式,开拓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2.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资产阶级民主的新态势。
试析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创新的发展与特点
试析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创新的发展与特点试析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创新的发展与特点摘要:文章先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包括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协商的创新发展,随后介绍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新特点,包括科学性和务实性,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政治学理论;创新发展;理论特点引言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政治学理论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除了融入各种最新的政治理论之外,同时还拥有着广泛的受众。
近几年我国政治学理论在马列思想基础上,逐渐融入各种本国元素,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国情,形成了一套政治思想体系。
而新时期的政治学理论满足新时期思想建设的现实需求,特点突出。
在时代发展背景下,政治学理论必将会朝着务实、科学方向发展,相关理论内涵也将逐步完善。
一、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创新发展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我国政治学领域逐渐针对中国政治发展诞生出各种新的思路,其本质便是对国内政治的思考。
我国政治主要特点是实践与理论的全面统一,是多种维度下制度和理论的同步发展,但基层民主协商和基层自治在近期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规划到政治学理论的内容当中。
(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与完善当下,基层群众自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制度中,属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四大支柱,具有基础性作用,涉及到居民自治以及村民自治等形式,该中自治系统在近几年也获得了国内外广泛重视。
我国从实施改革开放戰略后,便对村民自治进行了重点研究与反复的实践探索,总结多方经验,最终将核心内容定位成四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选举以及民主决策。
而上述四种内容主要是村民群体利用直接选举方法进行确定,提高民主选举的公正性,促进民主选举的有序进行,同时还需要构建相应的村民代表制度,由各个村民代表举办会议,进行集中讨论,科学决策。
通过创建完善的制度,推动决策工作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但在近几年发展中,村民自治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本的直接民主参与以及民主自我管理逐渐朝着间接性民主选拔的方向发展,但从整体发展层面分析,均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实践
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实践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行民主政治,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民主政治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民主政治的方式,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和决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民主政治还能促进政府的廉洁和公正,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通过探索和实践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逐步走向民主法治社会,为今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现实。
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政治挑战和转型压力,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国情的政治体制来管治国家和推动社会发展。
在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面临着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民主政治建设势在必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背景复杂多样。
一方面,国内长期战乱和外来殖民统治导致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混乱和虚弱,需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来重建政治秩序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国际上冷战格局的形成,中国政府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保障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民主政治建设也成为实现国家独立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也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源泉。
经历了长期战乱和外来统治的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有着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民主制度来参与国家建设和治理,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满足人民基本政治权利和提升政治参与度的迫切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背景极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
2. 正文2.1 探索建立政治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必须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历史启迪·理论逻辑·实践理路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历史启迪·理论逻辑·实践理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从政治的高度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提升广大党员的政治信仰立场和政治道德水平,着力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堡垒作用,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突出内容和鲜明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
62这一重要论断,既是从党的建设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又是面向新时代对党的建设内在规律的深入揭示,具有深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历史启迪:党的政治建设是党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近100年的光辉历程。
一部百年发展史,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党的政治建设史。
历史经验表明,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1929年的古田会议、1942至1945年的延安整风、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堪称民主革命时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光辉典范。
这三大重要历史阶段的党的建设,背景各不相同,内容各有侧重,但都贯穿一条共同主线、彰显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党不断发展壮大。
三大历史节点的党的政治建设,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迪。
(一)党的政治建设深刻决定党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方向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和军队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的直接背景是在如何建设工农红军问题上党内存在严重分歧,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盲动主义、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严重滋长;这次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突出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从党的政治建设的高度解决红军内部存在的突出问题,巩固党的政治领导和政治建设在红军内部的统领地位。
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018年第5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中,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牢把握“三者有机统一”的民主政治建设原则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任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相互取代的主张和做法,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把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结合在一起。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方式。
民主是思想范畴,趋向理论性、探讨性;法治是制度范畴,趋向现实性、可操作性。
民主思想必须通过制度的保障才可以实施。
所以,研究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必须深入研究其是否拥有民主的思想文化、是否拥有表达民主思想的法律制度设计、其国民是否具有民主法治理念这三个方面。
只有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法治化和民主化。
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坚持“三者有机统一”民主政治建设原则是无比正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民主政治和法治体系两方面建设上。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新时期的实践理论创新
新时期的实践理论创新【内容提要】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理论创新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成了拨乱反正、实行了改革开放,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二个阶段是全力推进伟大事业、全力实施伟大工程,在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个阶段是引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实践中创立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观。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Party in the new period was divided in three stages.Key words :Bring order out of chao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great cause; Great projec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关键词: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化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时期第一阶段的实践理论创新本阶段始于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终于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共计十四年。
这十四年,新实践是完成了拨乱反正、实行了改革开放,新理论是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一、拨乱反正扭转乾坤拨乱反正说到底是要拨毛泽东晚年错误之乱、返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之正。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精神枷锁,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和束缚,来一个思想大解放。
邓小平亲自领导了遍及全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促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它锋芒紧逼封闭僵化的禁锢、矛头直指压抑沉闷的束缚,给党和国家思想政治生活正常化创造了极好的舆论环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讨发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讨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嘉宾、朋友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研讨活动,并分享一些观点。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且深刻的课题,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国情,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来思考和探索。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全过程,确保政治权力始终在人民手中。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体和根本力量,他们应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能力和意识,使其成为社会治理的共同参与者和建设者。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
我们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确保政府行政机构有效运转,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同时,要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推动依法行政,维护公平正义,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壮大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稳定了,才能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政治学理论的新实践和创新发展
政治学理论的新实践和创新发展政治学理论的新实践和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主理论的创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主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
主要包括协商民主、电子民主、世界主义民主等新型民主理论。
2.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市场和社会的合作,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治理理论的发展包括全球治理、多元治理、网络治理等。
3.国家理论的创新发展:国家理论关注国家的本质、功能和形态。
新国家理论包括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等。
4.政体理论的创新发展:政体理论关注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体理论的发展包括总统制、议会制、混合制等。
5.政党理论的创新发展:政党理论关注政党的性质、功能和作用。
新政党理论包括政党政治、政党制度、政党治理等。
6.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发展:国际关系理论关注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全球治理。
新国际关系理论包括全球治理、国际关系民主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7.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法治理论关注法律的本质、功能和作用。
新法治理论包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等。
8.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关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包括政治经济体制、国家经济政策、全球经济治理等。
9.政治心理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政治心理学理论关注政治行为和心理的关系。
新政治心理学理论包括政治认同、政治参与、政治信任等。
10.比较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比较政治学理论关注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
新比较政治学理论包括政治制度创新、政治发展模式、政治体制改革等。
以上是政治学理论的新实践和创新发展的一些主要方面。
这些创新和发展为政治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的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解题方法:首先,要了解协商民主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其次,要掌握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特点,如多方参与、民主协商、决策共识等。
浅析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创新及承接性意义
浅析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理论创新及承接性意义《中国政治思想专题研究课程》内容丰富,既包括传统的民本思想、用人思想研究,又有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研究及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研究。
通过各个专题的学习,我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有了更为系统的了解,尤其对其中的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中,新民主主义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作为中国政治思想走入现代的主要标志,一方面是中国从古代到近代政治思想跟随社会变迁、时代推进而逐步演变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影响的结果。
可以说,新民主主义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极富特色的理论成果。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因此,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全新的理论成果,具有异于其他理论体系的特色与创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新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的创新在于:首先重新正确定义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其次建构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者是无产阶级,主力军是农民,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完整的理论体系,成功解决了中国社会革命性质、动力、对象、道路、步骤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引导革命取得成功。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没有成熟的理论,就不可能在政治上达到成熟,就难以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
新民主主义正是相对于旧民主主义而言,成熟与创新之后引导中国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同志从世界革命的整体看问题作出的定义。
他通过对中国社会深入的调查研究,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样的国情决定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性质,使之变成独立的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启示时间:2011-12-09 07:56:00 来源:人民网作者:董云虎[提要] 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国的民主政治既坚持了民主的普遍价值和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世界聚焦亚洲、普遍看好亚洲发展前景的今天,各国政要和专家齐聚美丽的“花之岛”巴厘,总结交流发展民主的经验和看法,共同探讨促进各自国家的民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政府和人民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注入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既坚持了民主的普遍价值和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议会民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民主。
在中国,除中国共产党外,还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八个政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 第一次 把社会 主 义 民主 要制度化 、法 制化 的思 想 提 高到依 法治 国的 方略上 来 ,正 式提 出将 依 法治 国 作 为管理 国家事 务 的基本方 略 。 在十 五大报 告 中, 中
国共 产党 提 出了建设社 会 主义法治 国家 的 目标 。不
会主义 ” 的著 名论 断 , 把政 治 民主化 与经济现 代化 作 为社会 主义 建设 的双重 任务 ,在 进行经 济体 制改 革 和对外 开放 的 同时 , 动 了政 治体 制改 革的进程 。 启 第二 , 民主政治 法制 化 。 在社 会主义 民主政 治建 设 的过程 中 , 社会主义 民主和社会 主义法 制是不可分
理念创新 , 主要 表现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第一 , 没有 民主 , 没有社会 主义 。 就 改革 开放后 , 在总结 “ 化大革 命 ” 文 的历史 教训 时 , 和广 大人 民 党
群众 从 中深 刻认识 到社会 主义 民主 的重要 性 。党 的
改革 为发展路 径而 逐步展 开的 。 间 , 国共 产党 对 期 中
民主作为 一种价值 目标 ,始终 是 中国共产 党追 求的政 治 目标 。胡
党的理念 创新
理论是行 动 的先导 。中 国共 产党在 探 索社会 主 义 民主政治道路 的过 程 中 。 特别重 视理论 的创新 , 以 新 的理论来 指导 实践 。 17 9 6年粉 碎 “ 四人 帮 ” , 后 我
民主 政 治 建设 的基 本 经验 。 关 键 词 : 主政 治 ; 论 创新 ; 民 理 实践 路 径 ; 本 经 验 基
中 图分 类 号 : 3 D0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o 7 5 4 (0 0 0 一 0 4 0 10 — 3 8 2 1 )5 o 6 — 6
国的基本政 治制度 、 基本经 济制度 得到 恢复 和发展 ,
人们 的思想认识 开始 活跃 ,真理标 准大 讨论 促进 了 人 民群 众的思想 解放 。 一届三 中全会 后 。 十 中国共产
政治 建设研究 一直是 学界关 注 的热点 .可谓 仁者 见 仁 , 者见智 。 时期我 国民主政治建 设是在 党 的民 智 新
十一届 三 中全 会 的召开 ,重新确 立 了马克 思主义 的
实事求 是 的思想路线 。党 和 国家 把工作 中 心转移 到
经济 建设上来 ; 同时 , 确立 了新 时期发展 社会 主义 民
收 稿 日期 :0 0 0 — 8 2 1 - 3 0
基金 项 目 : 南 省 教 育厅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究 项 目“ 时 期 中国共 产党 民主 政 治 建 设 历 史 回顾 研 究 ”2 O 一 X 2 3 的阶 段 性 研 河 新 (O 9 Z 一 1 )
究 成 果
作者简介: 黄天 弘 (90 )女 , 南郑 州 人 , 州轻 工业 学 院 思 想 政治 理 论 课 教 学部 讲 师 , 州大 学 历 史 学 院 博 士生 主要 从 事 17 - , 河 郑 郑 中 国近 现 代 思 想 文 化史 和 现 代化 研 究 。
,
6 4
主 的一 系列 重要 思 想 , 出了 “ 提 没有 民主 , 没有 社 就
21 0 0年 5月
韶 关学 院学报 ・ 会科学 社
J u n lo h o u nUnv ri ・S ca ce c o r a fS a g a iest y o il in e S
M a .01 y2 0
第3 卷 1
第 5期
V0 _ No5 l 31 .
论 新 时期 我 国 民主 政治 建 设 的理 论创 新 和 实践
民主政 治建设 的启动 与 推动 具有 极 其重 要 的作 用 。 因此 ,本文拟 以新 时期我 国民主政 治建设 为研 究对
象 , 历史 分析 角 度 出发 , 从 对党 的 民 主理 论创 新 、 实 践路径作一 历史考 察 , 总结其基本 经验 , 以期 为 我 国 社会 主义政 治现代 化建设 提供理 论依 据 。
黄天 弘
( 郑州 轻工业 学院 思想政 治理 论课教学 部 ,河南 郑州 4 0 0 ) 5 0 2
摘 要 : 时 期 中 国共 产 党 通过 理 论 创 新 确 立 了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 生 了 民 主 法 制 、 法 治 国、 治 文 明 、 新 产 依 政 以人 为本 、 谐 社 会 等 新 的 思 想 观 念 , 中 国 民 主政 治发 展 作 了方 向性 和 理 论 性 指 导 。 实践 中 , 照适 应 经 济发 展 和 经 济体 制 改 和 为 在 按
主理论 创新 的基础 和前提 下 。以党 的 自上而 下和 人
党确立 了解放思 想 、 实事 求是 的思 想路线 。 开创 了党 的理论创 新 的新境 界 , 丰富 和发展 了马克 思主义 , 取
得了马 克思主义 中 国化 的理论 创新 成果 。归纳 党的
民群 众 的 自下而上 相结合 的 、由体 制 内 向体 制外 的
出 : 民民主是社会 主义 的生命 。 展社会 主义 民主 人 发 政 治是我们 党始终 不渝 的奋斗 目标 。中 国共 产党 成
立8 0多年的历 史表明 . 党领导 人 民进行 革命 、 建设 、 改革 的过 程 , 是 不断 提高 认识 、 胆 实 践 、 就 大 切实 发 展和完善社 会 主义 民主政治 的过 程 。社 会 主义 民主
革的要求 . 同时适应公 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 高的要求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 在制度建设 、 民主执政 、 内民主、 党 人权保 障等 方
面深 化 政 治体 制 改 革 . 断探 索 民主 政 治 建 设 的 实践路 径 。 不 国情 性 、 时代 性 、 互动 性 、 同一 性 、 进 有 序 性 是 改 革 开放 以 来我 国 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