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变化,学生是先去感受物质的变化再从实验中去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再从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中去寻求化学变化的本质,去寻找证据验证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单元一共8课时,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
第2课时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两种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及伴随的现象,学生在此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假设—分析—结论的过程。
第7-8课是通过研究化学变化的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物质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2、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总结和概括,从而体验物质的变化。
4、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5、人类在利用物质变化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
【过程和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归纳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
*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学会用科学解释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四、教学准备收集整理关于物质变化的习题资料。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歌舞热身《发现奥秘》师谈话: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歌舞,这段歌舞是大家所熟悉的智慧树的开场曲《发现奥秘》。
(此环节意在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为下面的环节做了一个铺垫)二、谈话导入师谈话: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我想我们知道了歌曲中涉及了一些物质的变化,比如:冰变水,水变水蒸气。
【K12学习】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冀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冀教版).常见的建筑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课时。
课时教学过程:导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
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
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新课教学◆活动1:房屋的变化.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
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房屋的发展过程。
阅读教材P2、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洞穴、草棚——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建筑。
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材料、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K12学习】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四单元无限宇宙天上有条“河”教学目标.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通过计算体会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
.通过上网、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银河系更多的信息。
.通过动手制作银河系模拟示意图进一步体会银河系的形状。
.使学生意识到宇宙之大,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均搜集相关银河系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页等。
.小组活动材料:硬纸板、沙、抹布等。
教学建议课时.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提问: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发现天上有一条比较明亮的光带,它是什么?教师谈话:人们把这条光带叫“银河”,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
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学生学习。
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
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银河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本上给我们的资料。
通过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
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XX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
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物体的常见分类方法- 学会运用分类方法将物体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教材: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教具:物体图片、分类卡片、黑板、粉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展示一些不同的物体,启发学生讨论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研究新知- 介绍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 利用具体例子和图片,详细讲解物体的常见分类方法,如按形状、大小、用途等分类。
3.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分类卡片和一些物体。
- 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将物体进行分类贴在卡片上。
-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同时观察学生的分类能力并及时给予指导。
4. 总结归纳- 让学生展示各组的分类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分类方法,总结物体分类的基本规则。
5. 小结复- 通过提问和讨论,复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 鼓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回答问题。
6.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几个物体并进行分类,并写下分类的方法和原因。
教学扩展- 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分类方法,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室内或室外的物体分类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分类能力和合作精神。
- 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对分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分类思维能力。
- 确保教学过程简洁明了,避免涉及法律复杂性问题。
参考资料-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备教案1消失了的恐龙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时安排:2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00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
(板书)二、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
(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4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亿年的历史。
这38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
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多媒体演示】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方法:
1、推测物体的形状结构是否能改变。
2、了解不同的物体产生不同变化的原因。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1)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
(2)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
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
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版)(K12教育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K12学习】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科学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概念。
2. 强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1. 复第二单元涉及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从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步骤1. 复知识点: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重要概念和实验结果进行复,确保学生对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2. 展示实验: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与重力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重物的落地速度,并帮助他们理解重力的概念。
3. 学生实验活动: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4. 结果讨论:通过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并解答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5. 总结复:对第二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记录: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评估他们对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的理解和记录能力。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复资料:准备相关的复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复使用。
教学延伸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案设计
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案设计《月相变化》是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二课。
我对这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它与其他课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理解的。
对《月相变化》这一课,教材的编排是让学生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最后,让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学生对于月球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能获得很多关于月球的信息。
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中,更是系统的了解了月球的运动、月球的一些重要数据,可以说,学生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
甚至对于月相,学生也不陌生,都知道月有阴晴圆缺。
但是很少有学生有指向性地、系统地观察过月球和月相的变化,因此学生其实对于月相的了解还是很少的。
此外,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运动中的地球》这个单元,对于利用模型帮助他们了解天体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基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概念目标:1、月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一半,因此正确的月相明暗交接的线始终处于圆的直径两端。
2、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它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3、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
过程目标: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3、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有效的提问。
4、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情感目标:1、问题意识得到提高。
2、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3、意识到持续观察的重要性。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我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模拟月相变化,并对月相有规律变化的成因作出合理解释。
难点是学生能解释月相有规律的变化的原因。
为了较好的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并顺利解决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对于学生不能直观感受的客观事物,采用模拟实验法,让学生能亲眼见到、亲身体验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K12教育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由颗粒组成,并学会用化学符号表示不同元素。
2. 研究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特征。
3. 了解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物质由颗粒组成的概念。
2. 研究化学符号表示不同元素。
3. 掌握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特征。
三、教学内容1. 物质由颗粒组成的概念。
2. 化学符号表示不同元素。
3.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4.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特征。
5. 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
四、教学方法1. 教师引导讲解。
2. 学生参与讨论和实验。
3. 小组合作研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呈现:向学生介绍物质由颗粒组成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模型进行示范。
3. 讲解:讲解化学符号表示不同元素的方法和规则,并通过例子进行练。
4.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
6. 拓展: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7.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梳理重点知识点。
8. 练: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
9.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答题情况。
2. 学生之间互评和自评。
3. 完成作业的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2. 实物模型、化学实验器材等。
八、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物质由颗粒组成以及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帮助彼此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学习特点进行了个性化的辅导。
整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K12学习】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生态平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改进一、导入新建立生态平衡概念。
.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图: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模拟生态平衡。
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
看37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
设计要求:A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饲养提示:A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
B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预测一下,: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提问: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学生制作生态瓶。
.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2)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2012~2013中心校科学科教案
第二学期六年级 教者:
课题
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重难点或关键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目标要求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 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本册科学教科书的第一单元,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的基础上,转承到本册学习内容上,他们对科学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本单元在“制作能力”、“猜想与假设”、“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方面,延续了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培养要素,并进行了有效的深入。
在“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建立假设”、“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等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给学生搭建起一个适于操作的平台,在科学探究的构建逻辑上,提响了一个上升的趋势。
因此,本单元的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趋势,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科学知识: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雌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了解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身体能量、摆的秘密、摩擦生热、电磁铁及生活中的能量、新能源等内容的探究活动,认识到能量存在及转化的普遍性,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储备知识、方法打好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1消失了的恐龙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500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
(板书)二、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
(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亿年的历史。
这38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
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
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消失了的恐龙关于恐龙的知识: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外形对应骨架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
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教学重点: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1.谈话: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
我们先来看一看。
2.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
(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
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
4.小结: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
1.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2.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
(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3.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
4.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见化石是多么的珍贵。
三、认识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们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为什么把地层比作是一本书,把化石比作书中的特殊文字?(让学生领悟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含义,这是认识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谈话: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
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物进化感到困惑不解已达数百年之久。
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家们产生了哪些困惑。
3.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的五个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了解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的两种假设:1.谈话: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原因科学家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你能说说你的解释吗?2.学生发表意见。
3.谈话: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释的?4.阅读课文。
找一找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讲述:这两种解释都是科学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论。
你赞成哪一种呢?说说理由。
6.学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化石是:------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发现的?科学家的困惑: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知道科学探究要允许别人的质疑科学结论需要证据。
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态是其适应所处生活环境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尊重证据。
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实。
同时,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正受到新证据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证据、认识证据、利用证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达尔文进化论资料、图片,尺蠖蛾、极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1.出示达尔文照片。
提问: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达尔文。
你知道他吗?2.请学生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同时准备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
3.交流:听了科学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4.小结: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用进化论学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儿起源,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释。
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
1.举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
如果白色的好卖,你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2.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牧民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正是人的行为影响了羊群的生存和发展。
4.假设: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们唯一的天敌是狼。
狼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那些显眼的绵羊,很快森林中的绵羊就是什么颜色的了?5.学生讨论、交流。
6.比较两种羊群的变化,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理解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发生的反复变化。
1.出示尺蠖蛾的图片(两种翅色)2.请学生介绍尺蠖蛾翅色变化的故事。
3.举例:蝗虫体色的变化、青蛙肤色的不同。
4.小结: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四、认识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1.出示两种狐狸的图片。
2.让学生来认一认。
3.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耳朵的区别,结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环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拓展、延伸:1.谈话:近100多年来,更多的科学家仍然在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随着新证据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挑战。
你们了解这些新发现吗?2.如果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如果不知道则由老师介绍。
(出示相关资料)3.知道新发现对达尔文理论的挑战,感受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尺蠖蛾、蝗虫、青蛙--- 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