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设计创新(通用8篇)
初中历史创新设计教案
初中历史创新设计教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明中的创新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古代文明中的创新成果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历史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何将创新应用到现代社会。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2. 视频资源:介绍古代文明的创新成果3. 案例分析资料:分析古代文明中的创新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视频资源或图片展示古代文明中的一些创新成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古代文明中的创新成果,如农业、手工业、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2. 分析这些创新成果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发案例分析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文明中的一个具体创新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讨论。
四、思维拓展(10分钟)1. 班级讨论如何将古代文明中的创新成果应用到现代社会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五、小结(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古代文明中的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创新思维。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总结古代文明中的创新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文章,并思考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现代社会问题。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分析案例和思维拓展环节的参与程度。
2. 书面作业评价:学生撰写的总结文章内容和观点的逻辑性和深度。
初中历史创新情境教案
初中历史创新情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思想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思想的主要内容;2. 难点:理解百家思想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把握思想斗争背后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和时间线,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2. 学习与讨论:(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五个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了解并准备代表的思想内容。
(2)角色扮演: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角色扮演,依次介绍各自思想的主要观点和理论。
3. 总结与互动:(1)展示与比较:让学生观察各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2)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回答,拓展思考。
如: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它们在当今社会仍有何启示?4. 回顾与拓展:通过简要复习,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个百家思想的海报,展示各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阅读相关资料,写一份短文,谈谈你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斗争的理解和感悟。
五、板书设计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斗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对百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结合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百家思想的内涵与影响。
初中历史课堂创意活动教案
初中历史课堂创意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交流与交融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活动设计:
1. 活动一:古代文明展示
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收集相关资料并制
作展板或展示物品,展示该文明的发展历程、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等。
2. 活动二:文明交流模拟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场景。
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不同的古代文明,讨论如何实现文明互相交流、借鉴和交融,推动各自文明的发展。
3. 活动三:文明碰撞辩论
安排学生分为两个阵营,其中一个支持文明的交融与交流,另一个支持文明的独立与保护。
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让学生深入思考文明的交流与保护之间的利弊及影响。
4. 活动四:文明主题手工制作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古代文明主题,进行手工制作,如制作埃及法老面具、希腊陶罐等,培
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念。
评价方式: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情绪、态度、团队合作等。
2. 收集学生制作的展板、展示物品等,评选出最具创意和代表性的作品。
3. 对学生参与辩论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观点的表达、逻辑性等。
拓展延伸: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学生的家长来参与活动,分享他们对古代文明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也
可以组织到博物馆或历史遗迹进行参观学习,深化学生对古代文明的了解和体验。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通用8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通用8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看书、寻找、发现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篇2知识目标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
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初中历史创新实践课教案
初中历史创新实践课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古代科技创新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技创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案例资料、小组讨论题目。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一下古代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观看一段视频介绍古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二、案例分析(15分钟)
1. 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古代科技创新案例进行分析(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2. 学生展示所选择的案例,讨论其对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1. 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古代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
2.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总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古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思考,勇于创新。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科技创新的文章,包括案例分析和自己的看法。
2. 下节课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入理解了古代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的
话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历史教学创新教案范文初中
历史教学创新教案范文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革命的起因和过程;2. 理解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 能够分析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工业革命的起因和过程;2. 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 掌握相关历史术语和概念。
教学准备:1. 教材:教材中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工业革命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二、学习内容阐述(15分钟)1. 讲解工业革命的起因和过程;2. 分析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讨论与理解(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 学生发言: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发言汇总讨论结果。
四、小组合作(15分钟)1. 组织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小研究项目,研究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 学生讨论并准备小研究项目的展示内容。
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依次展示小研究项目的内容;2. 教师总结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关于工业革命的问卷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工业革命的起因和过程,还能理解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作业布置,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和掌握。
历史创新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历史创新微课: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二、适用年级与学科八年级历史学科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创新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掌握分析历史创新事件的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历史创新成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敬畏之心。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国家荣誉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影响。
- 近现代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
2. 教学难点:- 历史创新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
- 如何将历史创新事件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五、微课设计1. 导入:- 以“创新的力量”为主题,展示一组历史创新成果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主体内容:-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 李冰和都江堰的修建史实。
- 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四大发明的制作过程和影响。
- 近现代科技革命:- 以视频形式展示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
- 分析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历史创新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以及如何将历史创新事件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3. 总结:- 总结历史创新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 强调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 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结果性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历史创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 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不断优化微课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效果。
八、微课资源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关图片、动画等。
2. 近现代科技革命相关视频、文献等。
初中历史教案(8篇)
初中历史教案(8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唐朝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知道莫高窟的艺术地位。
2、过程与方法掌握学习艺术类人物的基本方法,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归类与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艺术来源于现实这一基本道理,理解创新和继承的关系,知道艺德对艺术家的重要意义。
认识莫高窟是世界上的艺术宝库之一,以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隋唐文化辉煌灿烂,成果丰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文化在科技以及文学方面的的成果,现在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复习一下: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当时世界上的城市?唐都长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千金方》是谁写的?药王孙思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各有什么特点?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过渡——除了科技和文学,隋唐文化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就是隋唐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石窟艺术以及歌舞艺术的成就。
首先来看书法。
二、讲授新课:(一)灿烂夺目的书法与绘画1、书法导入——说到书法,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大书法家王羲之,他被称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序》。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隋唐的书法家继承前人的成果,再加以创新,创造出了很多新书体,把我国的书法艺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那么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有那几位呢?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1)欧阳询欧阳询是由隋入唐的大书法家,被称为唐朝楷书第一人。
他先学王羲之,后学北朝碑刻,融会贯通,创造出方圆兼济、严谨匀称的新书体,世称“欧体”。
代表作《九成宫碑》(2)颜真卿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创新历史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基本知识,掌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历史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讲授(1)教师讲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基本知识。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贡献和影响。
(4)学生角色扮演,模拟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
3. 活动设计(1)创新设计:学生分组设计一项与历史相关的创新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等。
(2)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创新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创新活动的成果,互相评价。
(3)教师点评学生的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继续发挥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创新活动的质量。
3. 课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历史学习。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创新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及评价。
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深入剖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它有什么意义?2. 新课讲解(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历史事件。
(2)收集资料: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
(3)情景模拟:每组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
(4)分析评价:各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及评价。
3. 创新环节(1)提问:如果让你穿越回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
(3)展示创新成果: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演讲,分享自己的创新观点。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的创新观点。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
3. 创新观点:评价学生在创新环节中的观点是否具有独特性、创新性。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创新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创新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案名称:《XX历史时期》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XX历史时期的基本知识,了解该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XX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 难点:对XX历史时期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XX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XX历史时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XX历史时期有什么了解?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材和查阅的资料,自主学习XX历史时期的基本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如:XX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形成小组探究成果。
3. 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XX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对后世有哪些影响?2.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XX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如:艺术、科技、宗教等。
2.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XX历史时期的短文或制作一份手抄报。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度。
3. 拓展延伸:评估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的表现。
创新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历史学科创新教学二、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对象:高一学生四、教学内容:以中国古代史为例,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五、教学时间:2课时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
2. 创新性学习准备(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
(2)教师指导:根据学生分组,教师针对不同主题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建议。
3. 创新性学习实施(1)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介绍所研究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包括背景、过程、影响等。
(2)教师点评:针对各小组的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 创新性学习拓展(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认识。
(2)小组辩论:针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各小组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1. 创新性学习总结(1)各小组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创新性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创新性学习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1)选取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创新性学习成果展示(1)各小组展示创新性学习成果,如制作历史海报、撰写历史剧本等。
(2)教师点评:针对各小组的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创新性学习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创新性思考。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认识是否有所提高。
创新历史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历史知识,了解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
-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 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珍视文化遗产。
二、教材分析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主题,分析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哪些内容?(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历史知识,结合教材内容,重点讲解难点和重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 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1. 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四)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分享与主题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善于倾听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为具体教学案例:教学主题:新航路开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我国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初中历史创新环节教案
初中历史创新环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及世界各国的重要发明创新;2. 能够描述发明创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中国及世界各国的一些重要发明创新;2. 探讨发明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发明创新对古代社会的重要意义;2. 分析发明创新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图片资料;2. 课件及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发明创新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古代中国及世界各国的一些重要发明创新,如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以及世界的印刷术、航海技术等;2. 分析这些发明创新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对这些发明创新的看法和评价;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创新的出现,古代社会会有怎样的变化。
四、展示(10分钟)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和提问。
五、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古代发明创新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材料或小组讨论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古代发明创新的意义及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古代发明创新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历史教学创新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阶段、特点和重要成就。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2. 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成就。
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2. 如何运用史料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图片、史料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收集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中国古代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农业阶段、奴隶社会农业阶段、封建社会农业阶段和现代农业阶段。
2. 教师分别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成就。
a. 原始农业阶段: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开始出现原始农业。
b. 奴隶社会农业阶段:铁器牛耕的出现,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c. 封建社会农业阶段: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农业生产进入繁荣时期。
d. 现代农业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
3.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阶段、特点和重要成就。
2. 强调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哪些重要成就?2. 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展示一幅古代农业工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农业工具有哪些特点?2. 教师介绍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历史教学创新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学主题《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主要英雄人物;(2)分析《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了解英雄人物的故事;(2)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等方法,探讨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尊重;(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英雄精神;(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 《三国演义》中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特点;2. 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 深入分析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2.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原著,了解英雄人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了解主要英雄人物的故事。
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英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课堂讨论结果,概括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第二课时1. 深入分析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展示成果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进一步探讨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4.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兴趣和尊重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3.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创新历史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课题名称:创新历史教学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历史上的创新事件,掌握创新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提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创新精神的理解和尊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历史上的重要创新事件及其影响。
2. 创新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抽象的创新概念具体化,让学生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或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2. 小组讨论记录表。
3. 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多媒体展示:展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创新成果,如蒸汽机、互联网等,引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
2. 提问:请学生谈谈他们对“创新”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1. 创新的基本概念:- 介绍创新的概念,强调创新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对现有事物的改进或创造。
- 通过历史案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2. 历史上的创新事件:- 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创新事件,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
- 每介绍一个事件,都要求学生思考该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具体的创新案例,如苹果公司的创新历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 每个小组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创新影响等。
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案例分析报告,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2.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全班分享,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课堂小结1. 回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创新精神。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自己身边创新现象的观察报告。
2. 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的创新案例。
六、板书设计```创新历史一、创新的基本概念二、历史上的创新事件1. 农业革命2. 工业革命3. 信息革命三、案例分析四、课堂讨论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如何创新设计一份易于理解的历史教案
设计一份易于理解的历史教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历史学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这一工作变得更加不易。
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设计一份有效的历史教案,让学生们更加容易地理解历史知识。
一、了解目标群体教师需要了解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此为基础来设计相应的教案。
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术能力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教师去分别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需求。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具有很高的好奇心并且对历史知识也充满了好奇,因此,需要设计一份具有趣味性的历史教案。
可以通过游戏、物品展示、歌曲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使得学生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精心选题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足以成为一个好的教学素材。
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从哪些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展开,类似朱德、林则徐、鲁迅等人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们的动人故事能够深入孩子们的心底。
对于初中和高中生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热门话题,如古代丝绸之路、战争历史等为教材。
三、注重细节设计一份易于理解的历史教案需要注重细节方面的考虑。
教材图片应该具备高分辨率和鲜明的颜色,并且应该与教学的内容直接挂钩。
选择一些流行的影视剧或电影作为教学材料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学生们可能已经熟悉那个时代的服装、景象或者音乐等元素,因此使用这些元素来考虑一些明确的示例会更加有效。
四、切合实际学生们喜欢有趣的故事,但教材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不总是清晰。
在设计教案时,需要考虑如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来解释一个时期的事件或某个人物的传奇。
将历史与现代的联系在一起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加生动的教学场景。
五、使用多种形式如何使得历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是一个让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这也是历史教学的一种创新。
现代教材已经不再只是一本纸质的教材,还包括电子书、互动讲解、视频等形式。
教师可以结合多种形式,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感悟,更加深入地发掘历史故事背后的意义。
历史教案(整理8篇)
作者为你精心整理了8篇《历史教案》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历史教案》相关的内容。
篇1:历史教案土地改革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
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突破方法是通过录像、图片、小品表演等方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业绩,分析、提炼、归纳土地改革意义。
2. 难点:学生可能对1950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难以理解。
因为1931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采取了限制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中规定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而这次土地改革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开展的,却对富农采取了限制并保存的政策。
通过播放记录片,创设问题情景,综合多方面材料组织小组讨论、指导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主要集中在新解放区,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将过去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减少土改运动的阻力,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教学过程导入语: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图片,从中我们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当家作主等。
师: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中共中央某年一号文件,以“三农”问题为核心作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历史教学创新教案范文模板
课题:《唐朝与吐蕃的交往史》年级:八年级学科:历史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历史背景;- 掌握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 理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意义;- 分析唐蕃会盟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历史事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 传承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意义;- 唐蕃会盟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唐朝时期民族交往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提问:唐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民族关系?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历史背景;2. 学生思考: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哪些特点?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 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布置作业:阅读教材,了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经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2. 提问: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意义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经过;2. 学生思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对唐蕃关系有何影响?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唐蕃会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 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布置作业:思考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历史经验对今天民族关系发展的启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朝与吐蕃交往史的了解程度;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3. 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通用8篇)历史教案设计创新(通用8篇)历史教案设计创新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历史教案设计创新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历史教案设计创新(通用8篇)】,供你选择借鉴。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篇1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重点:①保路运动;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教学过程:首先提问学生:“《辛丑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清政府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将会有何打算”,引入本课主题。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关于“预备立宪的背景”,教师介绍《辛丑条约》签订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合流,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关于“预备立宪的过程”,教师要说明其三个阶段的典型事件和每一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①下令考察宪政——立宪派形成(关于“立宪派”,请参见“扩展资料”部分相关内容);②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掌权的政治企图开始破产,立宪派开始发生分裂,部分人倒向革命;③成立“皇族内阁”——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汉族官僚地主阶级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最后由学生分析“预备立宪”的实质,教师补充。
二、保路运动关于“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
(详见“重点突破方案”)关于“保路运动”,教师首先补充说明在保路运动中,四川保路运动的规模,斗争最为激烈的表现(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声明“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此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使保路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然后教师出示以下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川人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为外国所有。
——《保路同志会宣言》。
材料二:(四川同盟会展欲-清政府)适此令下,与吾人以时机,故集合同志,开会于成都,决议借名保路,提携人民,组织民军,共同革命。
——曹叔实《四川保路同志会与四川保路同志军之真相》。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川人极端反对的“不在借款”,“不在路归国有”,那么在于什么②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吾人”与“川人”在对待“保”问题上有何一致性,又有何区别)最后让学生从背景、、手段(方式)、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整理“保路运动”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最后说明其影响。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关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且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然后让学生看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和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中的相关内容,回答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相关问题。
关于“武昌起义后的形势”,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简单说明: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教学设计思想①通过学生对于保路运动相关问题和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胜利的原因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问题的设置,学生答问的补充,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的适时放映,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1.背景2.过程3.实质二、保路运动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2.保路运动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1.武昌起义的成功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历史教案设计创新篇2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版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2.教材分析:距今约七千年,我国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典型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都具备了原始农耕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和制造陶器。
3.学情分析七年级历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历史较为久远学生不易理解,运用通俗的方式讲解是教师主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第一节的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华早期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做了一定积淀。
目标:1.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使用生产工具、手工业情况。
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
3、知道原始农业的发展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的作用评价任务:1.依据评价标准自主完成预习单,并根据预习单抽查学生完成情况,并做以评价2.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讲述解疑、检测单的完成等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3.按照评价标准说一说自己的学完本节课的收获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提问:什么是新石器时代),那同学们能够想象出原始社会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吗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他们的农耕生活吧。
师:我们的地点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村一带和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我们分为两组,分头出发,一组穿越到半坡村,一组穿越到河姆渡。
同学们先结合满分卷预习课本5分钟,然后由小组代表描述自己穿越后的日常生活,越详细越好,可以分类别讲述。
比如生活的时代,住房,生活工具,生产技术,家禽家畜,种植作物等等。
生:对照课本和满分卷预习基础知识。
半坡组历史教案设计创新篇3一、根据新课标要求,突出教学目标设计的多层次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完成预定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在仅仅局限在以往的认知性目标,更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对每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作认真分析和解读,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等,力求确立有深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学目标。
如《华夏之祖》一课,按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应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及相关远古传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并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
为达到上述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获取远古文明的知识,在课堂上将所搜集信息加以汇总,并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在上述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产生初步认识。
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黄帝像、嫘祖纺织等插图,并要求以故事、小品等形式表现出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想象黄帝对中华民族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各种贡献,从而达到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选择活动与探究的第一题,即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教材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新课程理念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
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
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
通过一个多学期以来的探索,我觉得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点:1、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
如《华夏之祖》一课,黄帝——“人文之祖”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如何让学生对这一点产生深刻认同呢第一,通过介绍炎、黄战胜蚩尤,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第二,可以利用课文中提供的“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使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称之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第三,还可以利用人们祭拜、凭吊黄帝岭的图片资料,说明黄帝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如学习《华夏之祖》一课,不仅要使学生认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更要适当提升高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培养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这一点,我是选择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黄帝和远古文明的故事、资料,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黄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产生直观、深刻的印象。
在课堂上,同学们分别叙述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资料之后,再反过来思考、想象如果没有上述发明,人们的生活会是怎么一幅状况这样通过正反强烈对比进一步突出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教材体系的构建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设计最大程度的适应最多的学生。
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所面对的是初一年级,学生多数还带着孩童心理,喜欢吸引人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的上课方式。
所以,我决定打破教材的安排,在课题“华夏之祖”之后,直接提出问题:谁是华夏之祖(学生由于预习过,故能顺利答出黄帝是华夏之祖)紧接着提问: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之祖(要求学生用所搜集的或课本中的史实来说明)学生一般能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种小故事,有的是根据课本中“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