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教学创新
历史学科创新活动的作用
历史学科创新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可能较为枯燥,而历史学科创新活动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
2. 培养创新思维:历史学科创新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3.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许多历史学科创新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例如小组研究、历史剧表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提高综合能力:历史学科创新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等多种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5. 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历史学科创新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成果也可以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历史学科创新活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历史课堂创新模式
为了 学科 而存 在 . 是为 了 学生 的 发展 而 而存 在 ” ,通过 历 史 教学 .要 实 现 学生
么 区别呢 ? 由此可 见 . 新 的实 质 是 内 创
容 而 不是 形式 。当然 , 并不 反 对 使用 我
“ 成学 会生 存 、生活 和发 展 的经验 , 养 最
重 要 的 是 培 养 学 生 根 据 历 史 的 经 验 思
求 的 所 以在 历 史 学 科 创 新 教 育 问题 上 . 要 的任 务是 教育 学 生一 切 从 历史 首 真实 出发 . 事求是 , 实 追求 真理 。
三 、 师 要 具 有 “ 专 又 博 ” 知 识 教 又 的
个 渠道 搜 集资 料 和精 选资 料 , 主动 获取
信 息 和处 理信 息 .大 胆 质 疑教 材观 点 , 在 分 析 、讨 论 中 充 分 体 现 交 互 主 体
多 媒体 进行 教 学 . 而是 认 为怎 样 上才 能
将课 上 出新 意才是 最有价 值 的。在 日常
不 仅教 学 生学 会 . 更重 要 的是 教 学生 会
学 …‘ 学 生会 学 ” 教 其实 也 是强 调 师生
考 和认 识 现 实问 题 ” “ 为未 来 提 供 明 .并
智 选 择的 基 础” 。传 统 的 以 教师 为 中心 的教 学模 式其 本 质特 征是 “ 精英 教 育 ” 、
“ 人 教 育 ” 以知 识 传 授 为 主 . 视 了 完 . 忽
对 学 生情 感 态度 和价 值 观 的关 注 . 生 学
的任 务就是 彻底 的应 试和接 受评 定 。这
种 教 学模 式 不利 于创 新人 才 的 成 长 , 更 不利 于创 新 潜质 的 开发 。因此 。 史教 历 学 必 须建 立 与 之 相 适 应 的 新 的 课 堂 教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0 0年 9月
基 础 教 育 论 坛
Ba i sc Edu ai n Fo u c to r m
Vo _ I8 No. 3
S p2 1 e .0 0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
摘
琴
( 汉市 广兴 中学,四川 广 汉 6 8 0 ) 广 1 3 0
要 : 对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特点 , 更 新 教学 理 念 、 学 中大 胆 改 革 创 新 两 方 面讨 论 了如 何 在 初 中历 史 课 堂 教 学 中 针 从 教 对 学 生 进 行 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 关 键 词 : 中历 史 ; 堂 教 学 ; 新 能 力 初 课 创
、
更 新 教 学 理 念
【 ) 一 学生 的大 脑 不 仅 是 知 识 的 容 器 。 是 知 识 的 加 工 更
厂
进行 分工 , 分为信 息收集员 、 息整理员、 组发 言人 、 可 信 小 由 于 传 统 价 值 取 向 造 成 的 强 大 惯 性 和 当前 我 们 的选 小 组 出题 人 等 。 每次 上 新 课 前 两三 天就 将 要 学 的 内 容 如 :
当前 国 际 竞 争 的 实 质 是 以 经 济 和 科 技 实 力 为 基 础 的
综 合 国力 的较 量 。经 济 要 发 展 离 不 开 科 技 , 技 的强 盛 离 科 不 了具 有 创 新 精 神 和创 新 能 力 的 人 才 。 作 为 教 育 工 作 者 ,
逐 步 形 成 科 学 的 世 界 观 和历 史 观 , 能 到 达 “ 以致 用 ” 才 学 的
题 , 这 些 问题 既 难 理 解 又 很 重 要 , 仅 需 要 老 师 讲 精 、 而 不 讲 透 , 需 要 老 师 能 深入 浅 出 地 分析 , 动 形 象 地 对 比 , 能 更 生 才
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呢?这是本人一直很关心的问题。
我毕业于师范大学的历史专业,从事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也有二十多年了。
教学多年来,我了解到,不少的学生对初中历史课基本上是当做副科来上的,总是认为不如理化和语数外课程重要。
因而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总是不如其他课,这是我非常头疼的事。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从事初中历史课教学多年,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摸索出一些历史课教学的经验:要改变当前中学生对历史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创新历史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中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各种感情色彩,大多数学生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感情,而是用感情来支配理智。
因此,中学生是否喜欢历史课,对历史是不是感兴趣。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老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有了人格魅力,学生就会崇拜,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那么怎样的教学构思设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要在备课中多下功夫,要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想方设法寻找与课本密切相关的知识。
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不断探索,不断钻研教材,不断创新我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采取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营造一个开心快乐的教学情境,所以,每堂课都能够上得很精彩,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听历史课的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创新出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很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历史知识的学习,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质疑。
对重要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
另外,也可以将一些合适的内容或材料在课前让同学将其排练成小品。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起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的重任。
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还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致力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保护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现在,我就此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树立教育新理念,做创新型教师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且创新能力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都源于教育和人才。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观。
历史教师虽然培养的不是科技人才,但其所承担的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其责任重大,不可推卸。
可是,由于学科的特点,很多教师仍然抱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缺少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的识记,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在兴趣方面下工夫,在方法上多指导,使历史课堂有新的变化和突破。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
二、鼓励学生质疑,正视学生的独到见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这是古人读书积累的宝贵经验。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提出过创新性思维的六种重要能力,其中第二种能力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史料大家达成了共识,但也有很多的事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可以从这些个史料之中发现问题。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
题 。如 自学能力就是学生获取知识 的最基本能 力 , 是学 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能力 , 是知识 经济对 终身教育 的基本要求 。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 这是创新活动 的内在 动力 机制 , 是创 新活动成败 的关键 , 它集 中地体 现为强 烈 的创新动机 、 执蓍 的创新情感 、 强的创 新意志 、 顽 持久 的创新毅力 、 勇敢 的创新 行为和 良好 的人格特征 。也就 是说创新人格是形 成和发挥新能力的底蕴 。其 中, 创新 情感 尤其重要 , 历史教 学 中的创新 , 并非 是纯粹 的智力 活动 , 它还需要 以创新情 感为动力 , 如远大的理想 、 坚强
的信 念 、 强烈 的创新激情 等因 素 , 创新 正是产 生于激情
驱动下 的 自觉思维和活动 。
二、 怎样 去 开 展 创 新 教 育
、
要 培养学生 的创新 意识 、 新精 神 , 创 教师 首先要 转 变教 育思想 , 更新教育观念。正确 的教育观念确立 了, 思
在初 中历史教 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 首先必须 弄清 自 己所 开展 活动的 目标是什么 , 这样才可 以去 开展 教学活
的大 趋势 , 力推进创新 教育 , 大 教学改 革才有 出路 。因 此, 开展创新 教育活动 , 历史教 师本身 的思想 观念要 澄 清几个 问题 : 中历 史教学 的创新教育 目标是什 么?初 初 中历史教学 的创新活动怎样开展? 在推行创新教育 的同 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初 中历史课创新教育的 目标
教学 中要尽量做 到以下几点 。 1 重视历史 学科 自身特 点, . 要 加强学科 本身的研究 历史 的最大特点是它 的过去性 , 客观 的历史事实本 身无法重演 , 也不可能借助实验加 以再现 。 要认识 历史 , 学好历史 , 主要借助 的是文字形态存 在的资料 。如学 生
浅谈中学历史课程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 的描绘 ,一个保持 劳动人 民本 色的农 民起 义领 袖 的形象在 学生的脑 海 中形成 。学生如 身临其境 ,分享 到
农 民推翻 明朝 封建统制 的胜利喜悦 。这位学生的 发言 也
博得 了满 堂彩 ,可见 ,对 学生创新意识 的培养 ,有效调 动 了学生的潜意智能 ,并使 之成 为刨新意识的策 源地。 二、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 ,就 是不囿陈说 ,深 化对客观规律 的认识 ,提 出新观点 、新理 论 ,以指 导新的实践。 中学历史课作 为
城 。 城 内 百 姓 ,张 灯 结 彩 ,欢 迎 农 民 军 进 城 … … ”通 过
工作者 ,在 教学 实践 中 ,如何 实施创新教育 ,变学生被
动 学 习 为 主动 学 习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体 作 用 ,是 当务 之 急 。通 过 教 学 实 践 ,下面 谈 谈 我 的 一 些 初 浅 认识 。
做人之所不见。
从 而 优 化 学 生 的 创 新 心理 环 境 ,激 发他 们 想 象 的 中 动 ,联 想 的 新 颖 ,思 路 的开 阔 ,每 一 堂 课 ,我 都 要 给 学 生 一 个 “ 由 ” 的 空 间 ,让 他 们 大 胆 的 想 、 问 、 辩 。 刚 自 开 始 绝 大 部 分 同学 胆 小 ,也 不 知 如 何 提 出 问题 ,我 就 设
浅 谈 中 学 史 课 穆 剑 勃 学 匀 能 力 的 培 养
伍玉慧
【 摘
要】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 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深入推进 素质教 育,是
培养创新人才迫切 要求。在 中学历 史教 学中,倡导素质教育 、创 新教 育,逐 步在 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 中培 养学生学习历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 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极
在 传 统 的 教 学 方 法 下 . 中学 历 史 课 难 教 、 不 受 欢 迎 是 普 遍 存 在 的 现 象 。 高 一 学 生 刚 上 历 史
萌
星
课,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感兴趣 , 主要是受历史题
材 的 电视 剧 或 历 史 课 外 读 物 的 影 响 , 想 把 历 史 学 习像 听 故 事 那 样 作 为 一 种 紧 张 学 习 的放 松 . 但 随 着历史学 习的深入 , 学 生 会 发 现 高 中 历 史 相 比 初
嚣 生
、
中历史内容理论性强 , 比较抽象, 内容一时难以 个 问题 其 实 比解 答 一 个 问题 还 要 重 要 教师 应 鼓 励 学 生 提 出 与
记忆 , 学 生逐渐 觉得难 懂 , 学 习 兴 趣 逐 渐 就 会 消
失。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激发
学 生 学 习兴 趣 , 培 养 适 应 未 来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的 具 有 创 新 能 力 的人 才 本 文作 者 站 在 推 行新 课 改 的 高度 . 探 索 在 中学 历 史 教 学 中 . 激 发 学 生 历 史 学 习兴 趣 ,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方 法 和 体会 。
原理 . 提出一些学生 不能回答但又很感兴趣 的问题 . 主要 是针
洼
嚣
~ Q
一、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 生具有强烈 的求知欲望 . 这 对 于 学 生 完 成 学 习任 务 起 着 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假 如学 生 没有 强 烈的求 知欲望 , 那 我们 所有 的计划 、 设 想 都 是 徒 劳 的 。培 养 学 生 求 知 欲 望 是 一 切 教 育 活 动 的 开 一 始 。如 何 培 养 学 生 历 史 学 习 的 求 知 欲 望 呢 ?笔 者 认为. 教师 成功设 计富有 创意 、 引 人 深 思 的 历 史 问题 , 有利 于学 生历史 学习动 机 的培养 . 问 题 设 计 得好 , 能 够激发 学生历 史学 习 的欲望 . 使 学 生 产 生 认 知 矛 盾 冲 突 . 使 学 生 产 生 对 知 识 急 于 了 解、 学 习 的 紧 迫感 和 急 切感 。如 教 师 在 教 授 “ 拉 丁 美洲 独立运动 ” 时. 可 以采 用 高 考 试 题 进 行 设 问 . 提 出 问 题 。美 国独 立 战 争 以后 . 英 国在 北 美 的 十 三 个 殖 民 地 脱 离 英 国 的统 治 成 立 了 独 立 的美 国 . 可 是 西 班 牙 统 治下的拉丁美洲殖民地 . 为 什 么独 立 后 却 建 立 起 了 不 同 的独 立 的 国 家 ? 同样 的 独 立 战争 , 不 同的结果 , 激 发 了 学 生 的 求 知 欲 望.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 促 使 学 生 产 生 学 习 的动 机 . 教 师 指 导 学生 分 析 两个 独 立 战争 产生 的 原 因 、 背景 、 过程 , 指 出 必 然 形 成 的 两 种结 果 , 最 终 问题 得 到 解 决 , 满 足 了学 生 的求 知 欲望 . 并 促 使 学 生产 生更 高层 次 的学 习动 机 二、 培 养 学 生 用 联 系的 眼 光 学 习历 史 历 史 教 师在 指 导 学 生 学 习历 史 知 识 的 同 时 . 要 培 养 学 生 用 联 系 的 眼光 分 析 、 研究 历史 . 不 仅 要 考 虑 事 物 内 部 各 要 素 的 关 系. 更 要 分 析 事 物 与 外 界 各 要 素 之 间 的横 向关 系 关 于 历 史 事 件 之 间 的横 向关 系 . 教 师 应 指 导 学 生 把 握 中 国 历 史 与 世 界 历 史 之 间不可分割 的联系 , 世 界 历 史 包 含 中 国历 史 . 无 论 古 代 史 还 是 近代史 , 如东汉 时的匈奴西迁 , 玄奘取 经 , 成 吉思汗 的扩张 .
初中历史课创新情趣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情趣教学摘要: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学科。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需要热情投入的教学艺术,激励和引导学生。
将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首先我们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然后要突破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创新不在只是语,数,外的教学术语。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情趣导入教学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
历史作为一门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学科。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师“三一”(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
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转变。
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话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因课而导,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
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历史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愉悦式教学尝试。
一、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现在导入要有情趣由于现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简略,有些内容或被删除或是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在讲《元朝的统一》这一章时,笔者先问学生:“大家知道成吉思汗吗?”“知道。
”又问:“大家知道成吉思汗手下有一员大将叫木华黎的吗?”看过电视的同学马上回答“元朝的开国神箭手”,“勇猛过人”,“智慧过人”。
再问:“他驻守什么地方,你们知道吗?”同学们大都不发言了。
笔者马上拿出准备好的《佳县志》,对同学们说:“看,他曾驻守在佳县,还在黄河上搭过浮桥......”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就越想知道更多有关元朝和成吉思汗的故事。
这样,课堂教学就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他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我在此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为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应该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
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主动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永恒追求。
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具备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
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创造性只能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涌现出来。
近期历史教材的改编和高考会考的改革,为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时机,尽管考试仍在进行,但难度大大降低,题型的变化,也逐渐摆脱了过去的那种单纯凭记忆的模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中学历史学科应该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为此,身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对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综合加以运用,将历史知识赋予时代的气息,增加其神秘感和趣味性。
只有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不拘泥于满足对历史的传统见解上,我们才能做到既兼顾改革创新精神,又着眼于实际效果,真正作到学史知史,知史明志,以史为鉴的最高境界。
三、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
浅谈如何在历史课堂上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荆门市东宝区浏河中学李安森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历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比较,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一)课前演讲,提供空间。
每堂课在授课之前,留出五分钟时间给学生进行演讲,他们可以选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政热点、趣闻轶事等内容。
演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演讲,第二阶段是学生的评价。
这样,五分钟时间成了学生创新的一个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获取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并且他们有选择的权力,即要讲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讲、怎样评论,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都不想在大家面前丢脸,为此他们会认真地去选择内容,查找并整合资料,体验独立学习的乐趣。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然后,他们选择他们表现成果的方式。
课前演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评书、小品、双簧、话剧,当然也有图文并茂的和照本宣科的。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学生还要对演讲进行开诚布公的评论,往往会出现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而教师若抓住时机给予引导,则对学生的认识和辩证分析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而这种评论的形式也在学生中造成了一种正确的舆论氛围,对于他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也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课前演讲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舞台,这有助于他们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演讲的作用应逐渐地固定和深化。
(二)、鼓励尝试,营造氛围。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大胆进行摸拟创新。
摸拟创新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主动参与,进入历史情景,感受历史过程,认识历史问题,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抽象的历史“具体化”,从而增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认识情感得以发展。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创新理论与实践
创新课堂
课 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 道, 在历史教学 中主动 开展 元认 知培 养 , 是 培养 学 生能 力 、 高课 堂 效 这 提 益、 深化教育 改革 的重要 手段 。在认 知结构理论 中 , 元认知 是指人 们对 自 己认知 活动过程 中主观思维观念和客 观行为观念 的 自觉 意识程 度 , 其本 身 就是一种认 知能 力。 因此 , 使学 生 要
U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 的世纪 。知识经济的本质 是 创新。创新 已经成为 2 世 纪人们所 必须具备 的基 1 本素质 , 江泽民同志指 出 :迎接未来 科学 技术 的挑 “ 战, 最重要的是坚持 创新 , 勇于创新 。2 世 纪 , ”1 一个 没有创新能力 的民族 , 只能跟在别人背后爬行 , 至 甚 丧失 生存 的权力 。创新教育的重要 , 无须多言 , 么 那 在历史教学 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从“ 知识 中心” 向“ 转 能力中心” 历史课堂 中的教育 目标不再以学生接受 知识 为
、
主, 而是以培养学 生能力 为主。接受 教育是 以知识 为中心 的教育。长期 以来 , 接受 教育 思想观 念要求
Hale Waihona Puke 更好地完成 学习任 务 , 就必须 使学 生 懂得如何学习 ,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 就 必须使学生掌 握元认 知 , 而要使 学生
就必 须改革课 堂教 学模 学生“ 唯书 、 唯上 、 唯师” 凡是书本上的 、 , 上级领导或 掌握元认 知 , 传统 的教学 模式 重在 学术权威说的和教师讲 的 , 都认 为天经地 义是 正确 式 。我们 知道 , 强调教师的 中心地位 , 方 的, 凡是善 于求异 , 于发表不 同见解的学生都被视 知识的传播 , 敢 课 为不务正业 。在教 学方法 上 , 自然就是 教师灌 输和 法多采用 简单 的灌输 和说 教 , 堂上 学 传授 , 学生听 、 和模 仿 , 记 其指 导思想 、 就是 通过 听 、 气氛沉闷。在这 样的课 堂 上 , 生 的 思维必然受 到束 缚 , 元认 知能力 也必 记 和大量模仿达到理解和掌握 知识 的 目的。 影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基 本价值取 向的创新教育无 然受 到 压制 , 响学 习 效 益 的提 高。 我 总结 出 疑应该顺应世 界教 育改 革 的潮流 , 快从 “ 尽 知识 中 在课 堂教 学 中 , 积极探 索 , 四主协 调 , 五环 紧扣 ” 主体式 ” 的“ 课 心” 向“ 走 能力中心” 创新决定未来” 在创新教育 “ 。“ , “ 即 中, 知识并非不重要 , 但它 只是实现个体发展的工具 堂教学模 式 , 四主协 调” 以教 师为 学生 为 主体 , 训练 为 主线 , 发展 和形成创新能力 的基础 , 知识多少 已不是 一个人 学 主导 , 互相协调 ; 五环紧扣 即教学过 问大小 、 能力高低的重要标 志 , 关键是要看一个 人能 为主标 , 自学 、 评学 、 习 、 练 反馈和总 否将学 到的知识应 用于实践 , 能够解 决 问题的知 识 程中导学 、 五环 以元认 知理 论 为指导 , 才是真 正有价值 的知识。总之 , 知识 已 日益 成为学 结 , 紧扣 , 启 校教育学生和促进学 生发展 的手段 , 而不是 其 目的 唤起学生 的主体意识 , 迪学 生 的思 维 , 堂上引导学生 动脑 、 课 动手 、 口, 动 了。 自我认识 、 自我发 挥 、 自我 监控 , 现 实 二、 浅谈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在我 国中小学教育中一直 占据着 主导地位 的教 自主 发 展 的 目的 。 四、 让历史课变成 问题课 。 养学 培 学模式是“ 讲解——接受” 形成了以“ ( , 偏” 教学 目标 问题 偏重于认知领域) 统”统一性教学 )独” 教师独 占 生 的 “ 建 意 识 ” “ ( “ ( ■ 李 平 问题意识 是指 问题成 为学生感知 课堂) 死” 教师教死 书 、 “ ( 学生 读死书 ) 费” 费 时费 “ ( 从而 在学 生心里 造成 力、 教学效率低 ) 为特征 的课 堂教学模式 。但教学活 和思维 的对象 , 种悬 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 的求知状 动应该是 师生 间进行生命与生命 的交往 、 、 沟通 发展 问题意识是 学生进 行学 习特 别是 的过程 , 因此教学过程必 然是一个 动态发 展着 的教 态 , 发现学 习 、 探究学习 、 研究性学习 的重 与学相统 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活动的过程 。依 据活 动教学理论 , 创新 教育必须 建立多 维互动 的课 堂教 要心理 因素 。因此教师要鼓 励和培养 学生善于观察问题 、 提出 问题 、 思考 问题 的能 力 , 要 学体 系。 需要 注重两个层次 : 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 , 更 让历史课堂变成问题课堂 , 1保 护学生 的好奇心 , . 让其“ 敢问” 。要 激励 、 唤 是教育的主体 , 学生 的任务不 仅是接受 科学文 化知 鼓舞学生 的质 疑意识 , 给学生 “ 的机会 , 问” 营造 识, 更重要 的是 以接受科学文化知识为手段 , 促进个 醒 、 个学生“ 问” 敢 的轻松 和谐 的民主气 氛。 体 的自我发展 。要 使学 生把 人类知识转化为 自己的 2培养学生 的好奇 心 , . 使其 “ 善问 ” 善问 ” 。“ 是 知识财富 、 智力才能和综合素质 , 必须有~个内化过 程, 即学生 自己对学习材料的加工过程。因此 , 所谓 会学的关 键和更高一层 的境界 。教师要注意教给学 引导他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 经 教学活动 , 从本质上说 不是教 师教 , 学生 学 , 是教 生发现问题的技 能 , 而 学生就会 具备 一双 能发现 师正确地 、 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 习活 动, 以实现教学 过持之 以恒 的长期 训练 , 眼 。 过程的积极化 。而能 否实现 教学过 程的积极 化 , 关 问题 的 “ 睛 ” 通过 以上浅谈 , 让我们 在历 史课 堂中共 同努力 , 键是要看在教师调 控下 的课 堂教学 中 , 能否形成 一 让创 新 回归教 育教 学 种多维互动 的交往 关系 ,多 维” 指改变 过去教 师 以求创新 。高扬创新 的旗帜 , “ 是 这是我国教 育的希望 。2 世纪是 激烈竞争 的 1 独占课堂 、 学生被 动接受 的单一 的教学信 息传递方 过程 , 世 纪 ,t E本政府早 在 18 92年就 提 出“ 造力 开发 是 创 式, 促成课堂教学多 向互 动( 师生 、 生生 、 群体 等) 局 1 , 面的出现 ;互动” “ 是指通过教学 主体互动 、 教学 主客 通 向 2 世纪的保 证 ” 中华 民族如何 在世 界之林 中 如何在 激烈 竞争 中取 胜 , 创新教 育是关 键 , 创 体互动 , 师生认 知互动 、 师生情 感互动 , 生实践 活 屹立 , 师 新教育势在必行 ! 动互动等 , 促进多维互 动的教学关 系的形成 , 实现学 ( 作者单位 : 河南省泌阳县教 师进修 学校 ) 生 的主体发展 。
《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思路》独具匠心教案
中国教育教学模式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将历史课堂创新的思路融入到实际教学中,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我们必须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独具匠心的教学思路。
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提出几点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思路,为广大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启发性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通过举例、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从而认识到问题本质,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历史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所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易于理解,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思想,让知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产生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通过双方共同探讨和研究,达到全方位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于历史课堂,因为历史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学科。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根据学生的不同经验和知识水平,制定科学的历史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点。
三、多元化教具多元化教具是指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种类和形式的教具,如视听设备、图片、模型、游戏等,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丰富。
针对历史课堂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影视播放器、PPT制作、VR虚拟现实教育等教具,从而打破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生动、活泼。
通过教具的多样化,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学习到历史知识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成绩。
四、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它提倡因人而异的教育,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
实践也表明,个性化教育具有较高的教育效果。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自身特点出发,提高学习难度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动力,从而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历史学习。
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思路,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和良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创新,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浅谈历史学科中的创新观点
方面 。历 史教 学 具有 培 养 学生 创 新 能力 的 独特 优 势 。 1挖 掘 历 史教 材蕴 涵 的 创 新教 育 因素 ,培 养 学 生 .
的创 新 精 神 。 创 新 意 识 是 一 种 渴 望 用 新 思 路 、 新 方
法 、新 途 径 ,超 常 规 地解 决 问题 的 态度 和 意 愿 。创 新
文 ( 品) 行 研 究 性 的 阅读 ,通 过 独 立 作 进
学 生 沉 睡 的 潜 能 ,激 发 学 生 封 存 的 天
发 现 问题 ,搜 集 与处 理信 息 ,表 达 与 交 资 ,开 启 学 生 关 闭 的心 智 ,放 飞 学 生 囚
流 等 方 式 掌 握语 文及 相 关 规律 ,获 得 知 禁 的情 愫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精 神和 实 践 能 识 ;体 验 、 了解 和 应 用 一般 科 学研 究 方 法 , 掌握 一定 的探 究 能 力 ,从 而培 养 学 生 的创 新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达 到搜 集和 处 理 信 息 的 能 力 、获 得 新 知 识 的 能力 、 力 ,为学 生 学 习打 下 坚 实 的基 础 。
和 分 析 思 维 的 交 融 。 发 散 思 维 在 创 造 性
思维 活动 中 有 助 于 推 陈 出新 ,产 生 大 量
是 创 新 意 识 的具 体 表 现 。如 讲 到 “ 书 新 奇 独 特 的 构 想 , 被 认 为 是 创 造 思 维 的 焚 坑 儒 ”时 ,可 启 发 学 生 思 考 : “ 书 坑 核 心 。直 觉 思 维 则 是对 客观 事 物 的敏 锐 焚 儒 ”是 在 怎 样 的背 景 下 发 生 的 ? 如 果 当
习习惯 。
在 语 文 课 堂 阅读 教 学 中进行 合作 阅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
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仅就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些看法。
一.发挥历史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
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
历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1、挖掘历史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
它决定人们愿不愿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
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两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
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如讲到"焚书坑儒"时,可启发学生思考:"焚书坑儒"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如果当时不采取焚书坑儒的措施,将会出现怎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含的创新素质,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换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浅谈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4 2 营造合 作氛 围 实现 创新 思维 的交锋 。 . 课 堂教学 原本就 是师 生之 间, 学生之 问多边 合作 的过程 。在课 堂教学 中, 变教师 单 向传授 为 教师与 学生 之 间、学 生与学 生之 间 的多 向交 流 : 变教 师唱 独角戏 为 启发 学生积 极参 与 的活动 。营造 良好 的合 作氛 围, 既是教 学本 身的 客观要 求 , 又是 培养 学生 创造 思维 能力 的有 效途径 。因此教 师的教 与学 生的 学双方 的认 识及 思 维活动 必须 有一 个真 正宽松 、 自如 的天地 。在教 学中, 我 们教师 必须 充分尊 重学 生, 尽量采 纳学生 的意 见, 了解学生 的知 识结构和 学习 心理 需求 , 才能 留给 学 生一 块 宽裕 的 自由活 动天 地 。把 问题 留给 不 同层 次 、 不 同类 型 的学生, 进行 讨论 和研 究 。这样, 学生 的学习动机 和求 知欲望 才能得
究和 解 决 的 问题 。
4创设 良好 的教 学气氛 是 培养创 新能 力的 重要 途径 良好 的教学气 氛可 以有 效地激发学 生 的内在情 感和 动机 , 协调人与 人之间
的关系 , 形成强 大的合 力, 对学 生学习起 着潜移 默化 的导 向和促进 作用, 因此,
它是 培 养 学生 创 新 能力 的保 障 。
4 创 设和 谐 向上 的教学环 境 , 1 诱发学 生积 极思维 , 乐于创 新 。 在历 史教 学 中, 根据 教学 目标 和教 学 内容 的要求或 需要, 巧妙地 利用 随时 出现的情 境变化, 注重与 学生情感 交流, 民主平 等的态度 对待学 生, 以 适时调 整 活动 内容与 策略, 最大 限度地 激发 学生发表 自己见解 的欲望, 尊重和 采纳 学生
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历史课如何立足课堂,挖掘其中蕴含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全力构建适宜学生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几年来,笔者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历史课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创造教育的探索,深有感触。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上,若只有教师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结果必然是一片沉寂,学生昏昏欲睡。
其实历史浩瀚无边,教科书往往选取的只是其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果教师能抓住切入点,搜集相关资料,丰富课堂内容,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历史,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效果更为突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创新欲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质,把握知识的内涵,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时,首先让学生和教师一起通读教材,理清本节教材的基本结构,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以“独裁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为本文的框架结构。
然后利用《世纪中国》中有关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几段录相和补充的文字资料、图片,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人物的活动进程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
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
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有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会成为一个新封建政权的皇帝吗?”、“孙中山为什么要把大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呢?”、“假如林则徐没有去禁烟,中国近代史会怎样发展呢?还会有鸦片战争的发生吗?”、“林彪不判国,他会成为毛泽东之后的中国领导人吗?”、“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呢?”等等。
浅谈历史创新教学
一
小品表演过程是 :教师先分析教材中历史
: , 果 都可以形成逆阃思维问题 。 上述一类问题没 : 人物的行为 、 性格 , 确定学 习 目标 和活动内容。
、
启发式提问为学生创造主动创新的机会 : 有标准答案 , 甚至没有答案 , 但作为发散思维 的 : 学生体验相应角色的活动 , 然后进行角色模拟 ,
小品表演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扮演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 和创新精 : 向思维练 习。例如 , 逆 在学习辛亥革命时 , 有学 : 角色 , 主动参与 , 进入历史情景 , 感受历史过程 ,
神作为各科教学的重要 目标。历史课教学要适 : 生突发奇想 :孙 中山当时不把总统职位让给袁 认识历史 问题 , “ 使过去 的历史 “ 现实化”抽象的 , 应新课改 的要求 , 必须不断改革创新 。 通过教师 : 世凯就好 了。” 师不妨提出“ 教 假如袁世凯没有 : 历史“ 具体化”从而增进学生学 习的兴趣 , , 使认 创造性地“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 “ 。下面结 : 教” 学” 要求 当大总统 , 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么样 ” 的问 : 识情感得 以发展。 合我在历史课堂中进行的创新教学活动谈谈 自 : 。总之 ,改变问题的条件或者改变问题的结 : 题
二 、 展学生求异 思维为学 生创 造主动创 : 发 功了 , 商鞅也成功 了。” 甲方 同学说 :商鞅变法 : “ 那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成 了无源之水 ,无本
过, 但长城是中华 民族的象征 , 引发学生认 : 如何 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 。 此外 , 历史教学引人这 : 家的说 :己所不欲 , “ 勿施于人 , 你为什么要扔纸 识其价值呢?1 . 秦朝把战国的秦 赵燕 长城连接 一 种训练 ,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 的学习兴趣 。 ・ 花?” 扮演法家的说 :你必须把纸花拣起来 , “ 而 起来 , 再向东西延伸 , 秦始皇为 什么要修长城 ? : 三、 组织历史 专题辩 论为学生 创造主动创 : 且要接受严厉的处 罚。”扮演道家 的说 :小孩 “ : , 子 管他干什么? 随他去吧 。此剧活灵活现地将 ” 2 _ 秦末农 民战争推 翻 了秦王朝 , 城并未发挥 : 长 新的机会
浅谈历史创新性学习
1 . 生活性。课 堂教 学应该 是师生 共 同拥有 的 “ 生活”世界 ,是一个 充 满着 “ 活力 ”的人 的世 界 。历史是 现 实 的留影 ,现 实是历史 的折射 , “ 知 古 ”与 “ 知今 ”是相互关 联的 。要 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历史研究性 学习应该 是在教 师的
指 导下 ,从学 习生活和社 会现实 中选 择 并确 定专 题 ,用类 似科 研 的方法 , 主动地获取 知识 、应用 知识 、解决 问 题 的学 习活动 。根据 这一定 义 ,我觉 得研究 性 学习应 以现 实 生活 为基 础 , 激发学生探究 的欲望 。由于研究性 学 习是建立在学 生 自主学习和 自主活动 的基础上 , 学 生对于 能够引起 意见冲 突 ,能够 展现 自己独 到见解 ,能真正 展现 自 我 才华 的学 习素材会更感 兴趣 些 ,而 这些 又 主要 来源于学 生在平
一
导 他 们 关 注社 会 现 实 ,追 溯 历 史 渊 源 ,树 立 “ 学 史 为 现 实 服务 ” 的 意
识 。通 过这 种纵 论古 今 的讨 论方 式 , 培养学生 的评 价辩证能 力 ,促使 他们
◇
田 玉
养成把历史事 件放到历 史 的长河 中去 考察的 习惯 ,从而摆脱 在历史 面前的
用 历史 唯 物 主义 观 点 和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观点 观 察 分 析 史实 的能 力 ,以及 渗 透思 想 品 德 教 育 ,并 将 各项 目标
官作 用于一体 ,丰富 了学 生的直接 经 行 的。所 以 ,传授基 本 的历 史知识是 验 和感性认识 ,使其对所 学知识理 解 完成 中学 历史教学任务 的基础 。 得更 为深刻透 彻 ;还能使 学生在学 习 其 次 ,历 史 课要 进行 能力 培养 。 中担当更为 主动的角色 ,从而使其 学 第一类是 运用历史 唯物 主义的基本 观 习变得 更有 独立 性 和创造 性 ;同时 , 点观 察问题和 分析问题 的能力 ;第 二 多媒 体技术还有 助于教 师对教学经 验 类是指 那些普遍 性的能 力。具体说 有 的 总结 、积 累 ,延 长 知识 的存 储 期 如 下方 面 的能力 :时 间方 面 的能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课教学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教育课程标准的推广,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成为教育界目前关注的热点。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是需要创新的时代。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面对今天的教改大潮,我作为一线的教师,也想对所教历史科的教学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历史课程需要创新教学。
一、新时代和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知识经济如今已在全球全面展开,时代呼唤着中国需要人才,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呼唤着创新教育的一系列思维,并把它贯彻落实到发展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逐步摒弃传统的教育思路及教育举措,开创新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举措。
增长知识,培养人才,提高觉悟是历史课教育的重要目标,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要求中学历史课教学紧跟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历史知识本身的特点要求创新
历史是一门复杂的社会学科,它是过去历史时空内历史现象的综合再现。
因此它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也比较多,因此教材由于篇幅所限就有所取舍,叙述的比较简略,趣味性少,断层多,很难形成完整的历史现象,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
而事实上,历史是生动的,人物是鲜活的,要让学生乐学,有兴趣,就必须在讲课时,加进“新”东西:新鲜、新颖、新奇、有吸引力的新内容,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照本宣科。
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一)培养创新意识
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一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性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
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见。
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
有些问题在老师看来是多么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
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
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
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
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意识。
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知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
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
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
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
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
三、历史练习方式的创新
兴趣不但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历史学科记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内容。
如果我们通过习题创新,利用开放性习题的教学功能,挖掘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就能使学生的学史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在做练习时,我们允许而且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完成具有个性化的作业。
如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时,擅长绘画的同学,有的在故事中插入自己创作的图画;有的甚至将成语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
有书法爱好的同学将搜集来的甲骨文书写成书法作品,有雕刻特长的同学干脆从酒楼要来一些龟壳,直接将搜集来的甲骨文“仿真”到龟甲上。
这些图文并茂,神情兼备,充满个性化的作业,一改传统作业的老套、古板,学生思维。
最后,创新思维精神的具体培养,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
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
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
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因此,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
与学人手。
第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
然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过程,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