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位置和运动》微课设计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力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主动探究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如小车、篮球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和位置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什么是位置?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运动和位置变化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答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汽车为什么会跑?篮球为什么会投进篮筐?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现象,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板书,突出运动和位置的关键概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1《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1《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会用相对性原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并用这些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运动观念,他们对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理解不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相对性原理理解有困难,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初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会用相对性原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和运动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初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会用相对性原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难点:学生对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2.学生准备:学生带好教科书,准备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地球自转”或“公交车上的乘客”,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运动和位置的理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简要呈现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用图示或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教师解释相对性原理,并给出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运用运动和位置的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课时 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课时运动和位置》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第1课时运动和位置》,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并能够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 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并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 难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表述能力,但对于物体的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部分学生可能会将静止的物体误认为是运动的,或者无法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准确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运动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课堂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方向盘、软尺等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和表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方向盘、软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七、教学过程:Step 1:情景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运动的场景,如小车行驶、风车转动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是如何判断的?”学生1:我觉得这些物体是运动的,因为它们在移动或者转动。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1运动和位置》精品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准备】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图(视频)中的人或物在运动。
3.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呢?(板书课题)6.学生相互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
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实验一: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1)教师继续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仿照课本P2关于运动的插图),并提问:左侧的图与右侧的图相比哪些物体(或人)运动?哪些是静止的?(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实验二:用方位和距离描述位置。
(1)教师请两位同学,仿照课本P3探索2、3展开实验:先让两人静止不动,让其中一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让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外围同学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2)教师在实验中提问学生,台下同学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4.实验三:教师出示校园地图,指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1)教师点名学生观察校园地图,找出自己当前的位置并作出描述。
(2)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3)教师指定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
(4)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3)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三)实践活动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一辆小车在桌面上移动,观察并记录它的位置变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
《运动和位置》核心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与位置变化的能力,提升实践探究素养;2.通过分析物体运动与静止状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增强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4.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物体运动与静止状态的识别:学生能够区分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理解运动状态的变化。
举例: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风扇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解释判断依据。
(2)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描述和记录方法,探讨物体位置的变化。
举例:让学生观察一辆玩具车在桌面上移动的过程,描述其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
(3)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学生能够使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位置。
举例:在教室或校园内,让学生用方向(如东、南、西、北)和距离(如米、千米)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4)体验物体运动与位置变化的关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物体运动与位置变化之间的联系。
举例:组织学生进行“找宝藏”游戏,通过给出方向和距离,让学生找到隐藏的物品,从而体验物体运动与位置变化的关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同时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和科学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因。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运动和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安排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
3.提前给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含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简案、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三年级教科版科学下册
《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方案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重要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物理学中的运动规律打下基础。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运动、描述运动以及理解参照物的概念等知识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运动,并能够举例说明。
学生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学生能够理解参照物在描述运动中的作用,并能用参照物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2.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够用参照物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跑道、秒表、尺子、标志旗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运动物体的图片和视频,以及相关的动画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发兴趣:教师首先播放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图片和视频,内容涵盖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如疾驰的汽车、翱翔的鸟儿、滚动的足球等。
这些画面将立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2.观察引导:在观看完图片和视频后,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初步认识运动的概念。
3.总结概念: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解释运动的概念,即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同时,强调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二、探究运动的方向和快慢1.实验设计:教师准备一个带有跑道的小车实验装置,并指导学生如何操作。
学生需要观察小车在跑道上的运动方向,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2.测量记录:利用秒表和尺子,教师指导学生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行驶距离。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1《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1《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但是,学生对于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小玩具或者小球,用于实验和观察。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玩具或者小球,用于实验和观察。
3.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动画或者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者实物,呈现一些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其他因素。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感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运动和位置的相对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实验材料:小车、木板、滑轮等。
3.准备教学场地,确保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如跑步、骑车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木板上的运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滑轮、小车等器材,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点评并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物体运动和位置有哪些关系?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场景,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并和家长交流感受。
新教科版三下科学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新课标)
在应用中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板书设计
运动和位置
一、物体的状态:运动或静止
二、参照物
三、描述位置的方法:方向十距离
教学反思
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探索活动,基本上能够初步认识到物体有两种状态-运动和静止,也明确了判断物体状态的方法首先是需要选定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再进行判断。本节课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物体的位置由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组成,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已经初步掌握描述位置的方法,但需要在练习中进行强化,尤其是描述位置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寻找描述物体位置的中心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物休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思维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探究实践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态度责任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5.交流与分享,你会怎么把你的位置告诉同学?仅仅知道方向,同学容易找到你吗?
6.用课件展示一幅校园平面图,想把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告诉同学该怎么说?
注意:“在”字后面的人或物一般都作为描述位置的中心点。
1.通过判断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使学生明白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通过公交车与公交车上的人和地面上的人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参照物的概念。与不同参照物对比,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第1课时 运动和位置
课型
活动探究课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运动和位置是小学科学第一单元的第1课,这节课主要介绍了运动和位置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根据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教材的要求,设计一节关于运动和位置的教学课程。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形成简单的运动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位置的概念2. 物体的运动规律3. 观察和记录物体的位置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物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运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运动现象?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做出总结。
二、新授(10分钟)1. 展示一个小车的运动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运动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车子从哪里开始运动?车子运动的方向是什么?车子怎样变化了位置?3. 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出运动的概念,并简单解释。
三、探究(25分钟)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块纸和几个小物体。
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一张地图,然后让小物体在地图上移动,观察并记录物体的位置变化。
2. 学生讨论并整理出物体在地图上运动的规律,例如:物体向前走的时候,图像向前移动;物体转弯时,图像发生旋转等。
提醒学生将观察结果以图像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巩固(10分钟)1.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察图和运动规律的总结,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2. 由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规律和位置变化的特点。
五、拓展(10分钟)1. 导入新的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物体会运动呢?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发生运动?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简单的力的概念,如重力、推力等。
六、实践(15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用力推物体,观察其运动的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运动和位置》优秀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位置》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物体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科书通过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探讨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和位置变化,从而让学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有所了解。
但在精确度和系统化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2.难点:物体运动和位置的转换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用具,如教具模型、幻灯片等。
2.准备实验材料,如小车、滑轮等。
3.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踢足球,引出运动和位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多媒体展示运动和位置的各种情况,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运动和位置的知识。
学生通过填空、连线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物体运动和位置的变化有哪些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1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第一节运动和位置一、教材分析从本课开始,教材将带领学生探索“物体的运动”。
本课将带领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的方法,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对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通过活动,学生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本课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再观测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最后拓展到根据已知的方向和距离来标出物体所在的位置。
二、学情分析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方位来描述物体所处的方向和位置。
这些前概念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可能带来负迁移。
三年级的学生都能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但不知道“参照物”这一科学概念,也不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所以在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依据上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L 科学观念(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2.科学思维运用观察、分析、描述、测量、比较等方法逐步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和运动物体的位置。
3.探究实践(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科学的表述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证据。
(2)以具体情境为基础,借助模拟实验,描述物体的位置。
4.态度责任(1)在与同伴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2)并初步感知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自己在某时刻的位置。
2.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纸质大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六、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聚焦主题1.课件出示“人在商场扶梯”的动画,提问:这个人到底是在运动还是静止的?2.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地板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以扶梯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位置变化。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有直观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难点:让学生理解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位置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和位置变化。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实验器材(如小车、篮球等)。
2.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便于学生展开实验和活动。
3.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特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位置变化有何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运动和位置》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运动和位置》教科版教学重点:1.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讨论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让学生能够使用方向盘和软尺等工具,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出示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问学生:这个小女孩在运动吗?为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探究: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片,并思考依据,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全班交流,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3.引导学生借助方向盘和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拓展:1.告知方向和距离,让学生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2.引导学生思考: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使用哪些工具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总结: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在以后的研究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能够使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等。
2.评估学生在总结和思考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准确地概括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是否能够深入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出示教学课件中的校园平面图,引导学生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并让学生互相检查对方的描述是否准确。
小结:描述自己的位置需要用到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同时需要有一个参照物来作为基准点。
【板书:位置的描述】四、活动记录学生在活动记录表中记录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五、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再次强调物体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练。
在课堂上,老师出示了校园设计图课件,并多次更改“参考物”,让学生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
《1.1 运动和位置》学历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运动和位置》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运动和位置”,主要探讨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与位置的关系。
本课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并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运动的形式和运动的轨迹。
2. 技能与操作:学会用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好奇心。
三、评价任务本课将通过以下评价任务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1. 描述物体运动方式:学生需根据实验结果,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轨迹(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判断题目:根据所学的位置知识,回答有关位置判断的问题。
3. 动手实践:通过绘制运动图或用指示器演示位置变化的过程,加深对物体运动及位置的理解。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主题——运动和位置。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运动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 新课讲解(约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讲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形式。
重点介绍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及特点。
同时,介绍位置的概念及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的区分。
3. 实验探究(约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及位置变化。
教师可提供实验器材如小球、滑轨等,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记录结果。
4. 讨论交流(约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并总结物体运动及位置描述的规律和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堂小结(约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教师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描述物体运动的图示,并写明运动轨迹及起始、终止位置。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运动和位置》B6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方案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运动和位置》B6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方案展示交流活动过程时间方案一、尝试发现△聚焦(预设2分钟)出示火车运动动图,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二.探究形成△探索(预设20分钟)△研讨(预设15分钟)1.探索活动一: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
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
学生交流讨论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
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小结: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2.探究活动二:活动1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
(播放实验要求微课)(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尝试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活动2站中心同学静止不动时,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以及注意事项(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3.探究活动三交互游戏虚拟实验交互游戏截图。
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教学反思与改进
上完这节运动和位置的课程,我觉得有些地方可以改进。首先,我在讲授概念时可能过于强调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体验。例如,在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时,我应该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感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这样他们就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其次,我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可能不够充分。虽然我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和实验,但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些更多样化的互动方式,比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不同的运动场景,或者组织一些科学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应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运动和位置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运动和位置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项目导向学习:设计相关项目,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活动的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运动员、裁判等,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运动和位置变化。
(2)实验:安排一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知识讲解和实践活动结束后,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位置和运动》微课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位置和运动》微课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微课名称:运动和位置
视频长度:20分
设计思路:
本微课设计为六个部分:
1、问题导入,揭示本节课微课学习内容。
2、知识点讲授(参照物、运动和静止)
3、探索活动
(1)观察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3)想把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告诉同学,应该怎么做。
)
4、拓展应用(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5、知识总结和拓展
6、结束语
教学过程:
一、片头(导入)20秒
1、问题导入,揭示本节课微课学习内容。
二、知识点讲授(14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问题导入,揭示本节课微课学习内容。
1、观看视频《小女孩子喂金鱼》,说说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提出问题:我们在商场乘坐电梯,明明是站在上面没有动,但我们的位置却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问题答案视频,初步引入参照物概念
第二部分内容:知识点概念讲授
1、参照物概念
2、运动的概念
3、静止的概念
4、练习:有一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里的竹排和青山都看作是运动的,那它们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视频)
第三部分:探索活动
1、探索活动一:观察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
(1)根据图片,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研讨一: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探索活动二:两人静止不动时,用方向和距离和描述位置
(1)介绍方向(八个)和距离
(2)讲解如何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3、探索三:想把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告诉同学,该怎么说?
(1)操作方法讲解(制作方向盘、移动方向盘,中心点与参照物重合)
演示操作,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
(2)研讨二: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第四部分:拓展应用
1、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1500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三、知识总结与拓展(5分钟)
1、知识总结
(1)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如何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2、观看视频巩固知识点(《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位置和运动》微课设计这篇文章共25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