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尺度转换的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央地关系研究——基于制度堕距的视角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央地关系研究——基于制度堕距的视角吴承忠彭建峰摘要: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体上尚处于制度探索的初期阶段,顶层制度设计和具体制度规范都还不完善,存在较为突出的制度堕距现象,表现为现有制度设计相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滞后性和现有制度文本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践之间的非耦合性。
解决制度堕距问题,确保中央统筹的基础上调动地方参与的积极性,构建合理有效有序的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促进中央与地方的协同治理,探索统筹有效、分权有序的国家文化公园央地关系,是完善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保障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与关键任务。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央地关系;制度堕距;制度弥合作者简介:吴承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建峰(通讯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6-0044-13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原生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①,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根植于我国政治、文化、社会现实环境的大型遗产保护利用的创新思想②,是党中央在全面开启社会主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我国国家文化公园政策体系构建研究”(22AH0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和旅游融合视野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21ZD0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央地关系协同治理研究”(QHZX02)。
①陈波、庞亚婷:《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生产机理及其场景表达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②李飞、邹统钎:《论国家文化公园:逻辑、源流、意蕴》,《旅游学刊》2021年第1期。
44《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义现代化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制度创新。
相较于传统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工作而言,国家文化公园具有超大型的叙事体量、整体性的空间布局和系统性的结构设计等典型特征,是国家层面的原生性文化制度设计。
郑州市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探析
郑州市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探析作者:世笑瑾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06期2024年3月1日,《郑州市城市更新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资源丰富,分布密集。
同时,近年来郑州城市发展一路迅猛高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坚实,人口突破千万,GDP超万亿,建成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枢纽城市。
在城市快捷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资料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郑州地区如何摆脱城市更新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困境,总结近年来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进而探析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达到双赢、多赢的效果。
郑州市城市更新行动的发展演进中国的城市更新内涵在不断迭代和丰富,由最先提出的“旧城改造”、到后来提出的“棚户区改造”、再到“城市更新”的提出。
根据《郑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3—2025年),郑州城市更新已由以项目推动为主的1.0版本,进阶到以战略驱动为主的2.0版本。
在2.0版本中,强调强动力、提品质、塑特色,更新目标以物质空间改造、经济效率提升为主,注重城市长远目标和内涵发展;更新对象以土地、建筑、文化、环境等可提升的城市品质和竞争力资源为主;实施路径上,以更新战略和实施计划统筹推动可持续更新为主。
郑州城市更新更加关注战略性、系统性问题,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郑州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型、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抓手。
当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已纳入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城市更新工作强调对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整体优化,以及更新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
本文围绕城市风貌提升类城市更新行动开展探析,以老旧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标志性建(构)筑物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城市文脉传承和城市肌理延续,保留郑州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备战2023年高考政治母题题源解密(山东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原卷版)
专题1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母题来源】2022年山东卷【母题题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
2016年,武夷山被列为我国首批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探索之路由此开启。
试点前,区域内存在自然保护区、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等5种类型保护地,分属林业、水利等部门及地方政府管辖,还面临保护和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
试点后,福建省组建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全面负责国家公园内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等工作,原景区管委会等机构不再保留;颁行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设立了国家公园管理站(站长由所在地乡镇长兼任)和执法大队;将园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现了用10%面积的发展换取90%面积的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打造生态茶业、生态旅游业等富民产业,实现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
2021年10月,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明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治理经验。
【答案】①党要坚持科学执政,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制定合理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和支持各国家机关开展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工作。
②人大要行使立法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法律保障;要监督相关法律的实施,推动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③政府要履行宏观调控、环境保护等基本职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推进严格执法,提升保护生物多样性综合治理能力。
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心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
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武夷山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破立结合,形成了依法治园、优化整合、局地协同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试题解析】【分析】背景素材: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考点考查:党的领导、人大职权、以人民为中心、法治政府、依法治国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法治意识、政治认同【详解】第一步:审设问。
文化文物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模版(三篇)
文化文物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模版____年文化文物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文化文物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资源,是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文明的传承。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文化文物,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势在必行。
【一、整体规划】1. 增加文化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投入: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相关项目。
2. 设立专门的机构:成立文化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管理机构,集中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各项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二、保护方案】1. 指定保护区域:根据文化文物的重要性和分布情况,指定保护区域,并加强保护区域的管理与维护。
2. 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加强对文物的监管和保护,加大力度打击文物走私和盗窃活动,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制度。
3. 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组织专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4. 加强文物修缮和保养:对有损坏的文物进行修复和保养,确保其能够长时间保存和展示。
【三、开发利用方案】1. 文化旅游开发:将文化文物和旅游相结合,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参观和体验。
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设计和创意,将文化文物融入到产品、服装、建筑等方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 文化文物展览和交流:定期组织文物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人们对文化文物的了解和认识。
4. 数字化利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文化文物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展示,提高文化文物的传播力和互动性。
【四、社会参与机制】1.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举办讲座和培训班等,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文化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
2. 成立志愿者队伍:组建文化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作。
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平台:与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文化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和项目推进。
国家文化公园 相关政策
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政策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具有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公共空间,旨在保护、弘扬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
为了确保国家文化公园的顺利运营和发展,相关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它们对于文化公园的意义。
1. 社会参与与管理政策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应当建立在开放与公平的原则之上。
相关政策应鼓励社会大众的参与,包括但不限于公众参观、展览、文化活动等。
为了保障公园内秩序和设施的正常运营,相关政策还需要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责任和权力。
2. 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具有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相关政策要求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专业保护。
这包括但不限于修缮、保护、修复、整理以及文物的合理利用等方面。
同时,政策还应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妥善管理与保护。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国家文化公园的环境保护是确保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关政策应该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和措施,以确保公园内的自然环境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护。
此外,政策还应鼓励开展环境教育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 文化交流与合作政策国家文化公园可以成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相关政策应鼓励与国内外文化组织、博物馆以及其他文化公园的交流与合作,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措施。
这样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增进国际间的友谊与合作。
5. 文化活动与项目政策为了加强国家文化公园的功能与活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和支持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项目。
这包括但不限于艺术展览、文化表演、学术研讨会、文艺创作等。
政策还应设立相应的资金支持和审批机制,以激励和培育优秀的文化项目和活动。
6. 游客服务与管理政策相关政策还应关注国家文化公园的游客服务与管理。
政策可以制定游客接待标准和规范,确保游客的安全和满意度。
此外,政策还可以推动信息化建设,提供在线预约、导览以及游客反馈的便利服务,提升游客体验和管理效率。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浅谈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浅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考古遗址为核心资源,以保护、研究、展示遗址遗迹为主要任务的公园,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
在公园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遗址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和保护需求,合理规划公园布局,保护好遗址遗迹,提供优质的展示和参观体验。
公园规划应充分考虑遗址的自然环境特点。
遗址所在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植被类型等都会对公园的规划产生影响。
在设计公园布局时,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势、水系与植被,使其与遗址相互融合,形成自然宜人且有特色的环境。
还需要考虑到遗址保护的要求,合理规划公园道路、休息设施的位置,以减少对遗址的破坏。
公园规划需要注重保护和研究遗址遗迹。
保护是公园的首要任务。
在规划中,应明确保护区与游览区的划分,合理设置缓冲区和保护措施,如建设观景台、围栏等,以保护遗址不受人为损坏和自然侵蚀。
对于一些特殊的遗址,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保护区或开展密封性保护,以确保遗址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公园规划还需考虑到遗址的研究需求,合理规划遗址研究与保护基地,提供科研所需的设施和支持,为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提供便利。
公园规划应注重展示和参观体验。
公园是向公众传承文化遗产、宣传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因此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形式和参观体验。
在规划中,可以设置遗址展示馆、博物馆等专门展示设施,展示考古成果、文物,以及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
还可以设置景点、步道、解说牌等,引导游客参观和了解遗址,增加参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公园规划还应考虑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以方便身体条件较差的游客参观。
公园规划中还需要注意与周边社区和环境的协调。
公园建设不应仅仅局限在遗址的范围内,还应结合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与周边居民和社区进行合作和互动。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加强公众对遗址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意识,提高公园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在研究背景中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研究意义在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决策参考。
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政府保护政策、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这些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
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启示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政府保护政策、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启示、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情况不仅反映了各地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传承情况,也受到政府政策、经济因素、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传统的发展。
本文将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政府、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并提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启示和展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以及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各地空间分布的现状和特点,揭示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情况;2. 分析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保护政策、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影响机制;3. 结合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家文化遗址公园评估导则
国家文化遗址公园评估导则1. 导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国家文化遗址公园评估的导则,以确保对各个公园的评估能够准确、细致地进行,并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这些遗址公园提供指导和建议。
2. 背景- 国家文化遗址公园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对这些公园进行评估,可以帮助了解其历史、文化和环境特征,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关保护、维护和开发的依据。
3. 评估要点- 3.1 历史价值评估:评估公园所代表的历史时期、重要事件以及相关文物和建筑的保存状况,包括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3.2 文化价值评估:评估公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文化遗产元素以及相关传统知识和技艺的传承情况,以及对当地社区和文化认同的影响。
- 3.3 自然环境评估:评估公园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包括地理特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贡献。
- 3.4 游客体验评估:评估公园提供给游客的服务设施和参观体验,包括导览服务、交通便利性、参观路线和展示手段等方面的质量和持续改进情况。
4. 评估方法- 4.1 资料搜集:收集公园的相关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料,包括文献、研究报告、考古发掘记录和生物调查等,以全面了解公园的特征和价值。
- 4.2 现场调查:实地考察公园,并进行必要的测量、采样和摄影工作,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 4.3 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公园进行评估,包括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生态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等,以便获取专业的建议和观点。
- 4.4 综合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评估报告,并提出保护、开发和管理建议。
5. 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应包括对公园各个要点的评估结果、问题和挑战的分析,以及相关的改进建议和管理规划。
报告应具有明确的结论和指导意见,并在必要时可以提供相应的图表、照片和文献引用。
6. 应用和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文化遗址公园的评估工作,包括已建成的公园和正在规划或正在建设中的公园。
保护传统文化的国际法律框架是什么
保护传统文化的国际法律框架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威胁。
为了保护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框架。
这些法律框架旨在确保传统文化得到尊重、传承和发展,以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这一公约于2003 年通过,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国际法律文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公约强调了各缔约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要求缔约国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这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保护机构、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等。
通过这一公约,国际社会形成了一个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作机制。
另一个重要的国际法律框架是《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该公约于 2005 年通过,旨在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保护。
它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公约要求缔约国采取措施,保护和促进本国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这包括在文化政策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积极行动。
在知识产权领域,也有相关的国际法律框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例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 协定)中关于地理标志的保护规定,对于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如特定地区的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可以通过地理标志的保护来确保其独特性和传统价值。
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传统文化,如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的保护制度。
国际法律框架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还涉及到国际人权法的相关内容。
人权法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文化生活、享受文化成果、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
这为保护传统文化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支持,因为传统文化是人们表达文化身份和参与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修订印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修订印发《文化保护传承
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24.03.22
•【文号】发改社会〔2024〕374号
•【施行日期】2024.03.2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化
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修订印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
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改社会〔2024〕37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党委宣传部、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和旅游厅、广播电视局、林草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完善全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对《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央宣传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和旅游部
广电总局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2024年3月22日附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
》。
文化遗产保护对地理空间规划与建设的影响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对地理空间规划与建设的影响研究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们蕴含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地理空间规划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对地理空间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首先,文化遗产保护的存在对地理空间规划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城市发展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居住需求,忽视了历史建筑和环境的保护。
而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下,城市规划需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这就要求规划师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尊重历史建筑和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对地理空间建设起到了保护和修复的作用。
很多历史建筑和遗址因长期的风雨侵蚀而受到破坏,文化遗产保护意味着对这些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这不仅可以保护历史遗迹的完整性,还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地理空间建设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传统的地理空间建设往往注重功能性和经济效益,从而造成很多规划展示单一、缺乏特色的问题。
而通过引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可以使得地理空间建设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考虑保留历史建筑、重建传统文化街区等,使城市的发展既有现代性又不失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外,文化遗产保护对地理空间规划与建设还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所传承的设计理念、建筑工艺等,可以为今后的地理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通过学习和借鉴古代的设计和建构理念,可以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需求、兼顾环境和文化的空间。
然而,文化遗产保护对地理空间规划与建设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投入大量的经济和人力资源,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一项难题。
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
2020·07一、相关概念(一)文化景观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是继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后的又一个有关遗产的概念,其概念最早于1992年被提出,突出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揭示和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丰富多样性,保护活的传统文化,保存消失的遗迹。
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一经提出,各界围绕这一概念迅速展开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探索。
依据《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文化景观遗产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由人类按照一定意图设计和创造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景观。
(二)城市历史景观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的概念来源于景观、历史景观、文化景观等[1],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
城市历史景观从时空的全新维度认识和理解城市历史景观,既反映出城市历史景观随着时间发展形成的层层历史积淀,又反映出城市历史景观在同一个时间断层上不同空间领域中所体现出的共性特征。
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和保存“既包括保护区内的单独古迹,也包括建筑群及其历史地貌和地形之间在实体、功能、视觉、材料和联想等方面的重要关联和整体效果”[2]。
(三)历史文化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是指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是历史景观与文化景观的一种叠合。
历史文化景观将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统一于一体,通过它可以了解人类文化在历史时期的风貌[3]。
三者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都关注景观遗产中所体现的文化和自然属性的融合,文化景观侧重于地域景观、历史空间、文化场所等多种范畴[4],城市历史景观侧重于城市“广泛的地理环境、城市文脉以及无形遗产”,历史文化景观则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注重景观遗产中所传递的历史价值,又注重景观遗产融入当代生活中所焕发出新的社会价值。
二、南京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空间特性(一)山水城林的大尺度空间格局南京自然地势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城东有钟山似盘龙状蜿蜒,城西有石头城如猛虎般雄踞,北有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临江矗立,城南有将军山、牛首山等低山丘陵,自古就有“虎踞龙蟠”之称,长江从西北方向绕城而过,成为南京城的天然屏障。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厦门鼓浪屿为例
科技视界
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要要 要 以 厦 门 鼓 浪 屿 为 例
张锦乾 雷 彬 渊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袁江西 九江 332005冤
揖摘 要铱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是 厦 门 市 最 著 名 的 5A 级 风 景 区 之 一 袁 拥 有 丰 富 的 自 然 海 岛 风 光 以 及 深 厚 的 历 史文化资源遥 文化才是鼓浪屿的最大特点袁鼓浪屿是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者遥 然而目前鼓浪屿的文化 资源还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光芒袁并且存在一些破坏和淡忘历史的现象遥 本文就鼓浪屿的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和未 来发展策略提出了一些看法遥
渊上接第 174 页冤 设计图纸是施工单位尧 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 合同与项目开展的重要依据袁 监理单位应仔细审查设 计图纸袁提出评估报告袁审查是否符合设计标准遥 监理 工程师应熟悉项目的电气设计方案袁 清楚管线尧 电缆 敷设走向袁 线径大小是否满足安全使用的需求遥 光伏 发电建筑电气与一般的建筑电气设计上有较大的区 别袁涉及对配电网的反供电袁电流较大袁需要有匹配的 开断和保护装置遥 此外袁 供电企业要求并网的分布式 发电项目必须接入电力调度系统袁 以便及时监视发电 状态袁 调整运行方式袁 因此设计上需包括用户侧的监 测控制系统袁 实时采集并传送用户端数据袁 与电网企 业互换信息遥 4.2 与建筑结合的安装方式 监理在施工阶段应重点检查施工方材料尧 设备是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175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的游客涌入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鼓浪屿的本土居 民的生活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已经几乎掩盖了岛上居民 社区功能袁在岛上到处都是小摊小贩袁旅游开发与社区 功能不再平衡袁从而限制了本土居民的文化传承遥
国家文化公园 相关政策
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政策国家文化公园是指国家为保护、开发、利用和展示具有重要国家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提供公众休闲、娱乐、参观和学习等活动场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旅游需求的特定地域区域。
国家文化公园政策的目标是通过有效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旅游景区,提升国家软实力,发展旅游业,推动经济增长。
国家文化公园的策划与建设分为五个阶段,即前期调研与规划、方案设计、落地实施、开放运营与管理以及评估与持续改进。
在每个阶段中,相关政策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期调研与规划阶段,政府部门应当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候选区域进行综合调研和评估,确定地区的文化资源与旅游潜力,制定国家文化公园的总体规划方案。
该方案应当包括公园的主题、分区、布局、建设指导性原则以及运营管理等内容。
方案设计阶段,根据总体规划方案,制定国家文化公园的详细设计方案,包括景区的景点设置、游览线路、公共设施规划等。
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保和文化保护,确保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落地实施阶段,政府部门将根据方案设计,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并组织建设单位进行项目施工。
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与公众和社区的沟通与协商,确保公园建设的顺利推进。
开放运营与管理阶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后,政府部门将组织运营团队进行景区的日常管理与运作。
这包括景区的开放时间、票价与门票管理、安全保障、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部门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销售,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评估与持续改进阶段,政府部门应当定期对国家文化公园的运营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持续改进的措施。
政府部门还需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合作,推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和服务质量。
国家文化公园的相关政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支持政策。
国家将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运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包括财政贴息、税收减免、项目补助等措施,以降低企业参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运营的成本。
山东省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地理空间概念下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文化遗产集群、地域文化纽带、线性文化廊道。
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发源地,也是传统革命老区,文化遗产分布广而丰富,种类多样,内涵丰富,有以大运河为代表的水利工程、以齐长城为代表的军事工程、以黄河为代表的峡谷河流、以海疆沿线为代表的海岸地理、以胶济铁路为代表的铁路交通、以八路军进山东线路为代表的重要历史主题事件等,涵盖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的优秀成就,形成覆盖全省、跨越各历史时期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
1 山东省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在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先后提出了“七区两带”和“七区三带”(图1)文化遗产片区保护战略,构建大运河、齐长城和山东海疆文化遗产带。
2019年以来,又把黄河作为重要轴线,积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带建设。
1.1 大运河文化遗产带近年来出台的《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由省级政府颁布实施的大运河保护专项规章,也是山东省第一部大运河遗产保护法规。
“十三五”期间又相继完成《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规划(2012—2030)》《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工作。
有效推进运河遗产本体保护,申遗期间山东省各级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打造出南旺分水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台儿庄月河及古城、戴村坝、中国运河博物馆等一批亮点工程。
南旺分水枢纽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申遗后继续加大对运河遗产本体的保护力度,截至2019年年底,共实施省级以上运河本体保护项目37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7241万元。
加快实施张秋石桥、临清闸、伏羲庙等一批重点工程,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及其环境景观。
运河沿线已建成旅游项目15个,聊城中华水上古城、枣庄台儿庄古城、泰安白佛山文化产业园、济宁微山湖旅游综合开发、德州四女寺运河综合开发等一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项目相继建设或营业。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评估体系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评估体系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展示国家文化形象、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成果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本文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评估体系展开探讨,主要从规划编制、保护传承、旅游发展、社会效益、管理运营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规划编制规划编制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工作,评估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规划内容的科学性:评估规划中是否充分考虑了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因素,以及规划目标的合理性和实现可能性。
2.规划的可操作性:评估规划中各项任务的可行性、具体措施的明确性和执行计划的严密性,以确保规划的实施能够取得实际效果。
3.规划的创新性:评估规划中是否有独特的创意和亮点,是否能够突出国家文化公园的特色和优势,以及是否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二、保护传承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为核心任务,评估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是否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如修缮文物、建立档案等,以防止文化遗产受到破坏或流失。
2.传承方式的多样性:评估是否通过多种方式传承文化遗产,如举办展览、开展传承活动等,以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评估是否建立了保障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如制定长期保护计划、培养传承人才等。
三、旅游发展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以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评估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产品的丰富性:评估是否推出了具有吸引力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旅游服务的完善性:评估是否提供了优质的旅游服务,如住宿、餐饮、导游服务等,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旅游收益的合理性:评估是否实现了合理的旅游收益,以支持国家文化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效益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发挥社会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估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评估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否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
复述与回望——当代性景观中的安仁坊遗址展示馆
235[ RESEARCH ] 研究1 遗址如何自处于当代空间?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部分掩埋在当代西安城市建成区之下。
一度沉睡的遗址在轰鸣的城市化进程中被唤醒,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当代城市景观中。
建于早唐的小雁塔(荐福寺塔)坐落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博物院内,这座千年密檐式佛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构成了西安绵长的历史记忆。
除去以小雁塔和荐福寺塔院等地上历史遗存,小雁塔片区中已发掘的遗址包括唐长安城安仁坊、第七横街及唐长安朱雀大街的部分遗存,这种历史层积式的复合城市结构体现了西安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特征。
[1](如图1)小雁塔因其特殊的城市中心地理位置,承载了大量的城市生活信息和发展印记。
2018年12月,西安启动了“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工程,其中包含了小雁塔古建筑群、唐文化风貌展示区、生态遗址公园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综合改造工程应对了当前西安城市更新与遗址保护的关键议题,即遗址如何自处于当代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展示结构不可扰动遗址的原真与完整性[2],并令后者以持续被发掘的状态呈现;另一方面,遗址的发掘与展示状态需融入当代城市的公共空间系统,“明确地接近日常生活”①,并改善片区环境,创造文化特色,实现与城市生活的融合,最终并入城市的烟火与日常。
在建成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原真性”[4]常常被理解为一种经过严谨考据的、由纪念物构成的绝对物理状态,被固化的“原真状态”变成了在鲜活城市生活中进行遗址展示与保护的困境。
与之相对的是,城市社会学家沙拉‧佐金在《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中将“原真”的城市场所描述为一个社会空间,它不仅代表一种物理状态,更代表一种摘要: 因其特殊的城市中心地理位置,小雁塔历史街区承载了城市日常生活、历史遗址与历史地标的共生,这种层积式的复合城市结构是西安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特征。
安仁坊遗址展示馆的落成不仅有助于传播安仁坊遗址的类型价值,同时也与荐福寺小雁塔联动激发城市活力。
国家文化公园政策
国家文化公园政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国家推出了“国家文化公园政策”。
一、国家文化公园政策是什么国家文化公园政策是指以文化价值为核心,以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为支撑,促进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的相互融合,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的政策。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文化公园政策的实施步骤1.确定范围和规划首先,需要确定文化公园的范围和规划,包括文化景点、历史建筑、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等景点,同时需要制定规划和开发方案,使其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需求。
2.加强保护和管理在建立文化公园后,需要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生态保护区,加强保护和管理。
比如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调控,同时加强游客的管理和服务,使其更好地体验和了解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和生态意义。
3.推进科学利用在文化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基础上,需要推进文化资源的科学利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比如发展文化旅游,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同时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金融等,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更加持续和多元的支持和保障。
三、国家文化公园政策的意义和作用1.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文化公园将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强化保护和管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
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公园不仅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文化公园不仅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国家文化公园政策的出台,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
我们要深入贯彻国家文化公园政策,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联合开发,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方案
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方案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更加深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康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研究成果、中华文化典籍等全媒体传播,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展陈教育水平。
深入开展革命历史总体研究和专题研究,加大革命史料和文物调查征集研究力度。
树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
全面加强考古工作,健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
统筹指导各类文物资源普查和名录公布,编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
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和展示宣传。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保护修复。
加大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力度。
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化遗产廊道,推介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
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健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
提高非遗传承实践能力。
强化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特色村镇和街区。
强化融入生产生活,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
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合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沿线等重要文化资源,强化文物和非遗真实完整保护传承,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主体功能区,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结构叙事与文化认同塑造
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结构叙事与文化认同塑造
傅才武
【期刊名称】《学习与实践》
【年(卷),期】2024()5
【摘要】作为中国首创的新概念,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与美国国家公园和欧洲文化线路既有理念联系又有内涵区别的“大结构叙事”;作为一种新体制创制,它既要超
越中央—省—市—县的层级壁垒,又要跨越文物与非遗、文化艺术行业和实体产业
部类的类型区隔。
其特有的“大结构-大功能”架构,旨在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结构和网络关系的重建,既助力文旅融合的
深化,又助推国家形象传播方式从语言叙事向空间叙事转变,体现出新时代文化认同
型国家对于国家文化构造的新要求。
国家文化公园旨在通过大型文化场景的建构,
推进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生产空间和文化消费空间的重建,并构建新时代塑造民族
国家文化认同的新路径。
作为民族国家应对全球化竞争压力的总体性策略,国家文
化公园既是国家文化和旅游行业融合发展目标的总体性表达,又是构成21世纪国民精神家园“神圣空间”的路径创新。
【总页数】14页(P109-122)
【作者】傅才武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从“国家遗址公园”到“国家文化公园”——关于良渚国家文化公园申报导则的思考
2.文化共同体、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3.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其国家认同研究:基于文旅融合视角
4.国家文化公园的旅游者文化认同生成机制研究——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地理学尺度转换的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安倬霖;周尚意
【期刊名称】《开发研究》
【年(卷),期】2022()1
【摘要】国家文化公园旨在传承国家历史、弘扬文化和民族精神,并通过新机制克服已有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弊端。
针对目前文化保护和利用中“管理文件政出多门”“文化空间边界难定”“活化利用同质竞争”“资源分散难以统一”等问题,在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这两种已有遗产保护方式的基础上,试图从文化地理学的区域尺度转换方法为国家文化公园下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提供新思路。
结合目前已经设立的长城、长征、大运河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案例,提出了4个分析思路和实践路径,并得出4个结论:第一,文化景观的尺度转换有助于解决政出多门和边界难定的问题;第二,文化扩散的尺度转换思路可以用于确定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范围;第三,结构功能主义的尺度转换提供了解决同质竞争问题的思路;第四,超有机体主义尺度转换思路可以将多类型的文化统领在一个主题之下。
【总页数】11页(P20-30)
【作者】安倬霖;周尚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46;K90
【相关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基于宁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
2.运用社会企业机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建议——基于欧美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3.基于过程模型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空间尺度转换方法
4.佛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数据分析
5.国家文化公园协同保护路径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