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书典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b647416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4.png)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包括:
1. 《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典籍中
唯一一部具有完整版权的医学著作。
2. 《伤寒杂病论》: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全面分析总结了汉代以
前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脉象变化,奠定了四诊理论基础。
3. 《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
经典。
4. 《金匮要略》:该书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最后部分,主
要讨论一些内科杂病。
5. 《千金方》:该书是唐代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是唐代以前医药学
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6. 《医宗金鉴》:该书是清代御制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内容丰富,
切合实用。
7. 《温病条辨》:该书是清代吴鞠通的重要医学著作,是温病学的重
要文献之一。
此外,还有《本草纲目》、《濒湖脉诀》、《医学心悟》等中医古籍,也是中医古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书籍不仅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及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
这些书籍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实践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医基本典籍
![古代中医基本典籍](https://img.taocdn.com/s3/m/615ae52b2f60ddccda38a011.png)
古代中医基本典籍(一)祖国传统医学典籍是中国科技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医药典籍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利用中医药典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抱朴子》《本草备要》《本草纲目》《濒湖脉学》《保婴撮要》《本草经集注》《本草品汇精要》《本草求真》《本草图经》《本草崇原》《本草分经》《本草拾遗》《本草述》《本草述钩元》《本草便读》《本草乘雅半偈》《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本草思辨录》《本草崇原集说》《本草从新》《爱庐医案》《本草衍义》《保婴易知录》《本草正义》《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本草汇言》《敖氏伤寒金镜录》《扁鹊神应针灸玉《本草发明》《(鱼孚)溪外治方选》《保婴金镜录》《本草纲目必读》《本草问答》《八十一难经图解》《本草医方合编》《本草饮食谱》《本草用法研究》《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本草韵语》《本草征要》《本草汇》《本经便读》《辨证施治纲要》《百科百效全书》《病机汇论》《保赤存真》《病理概论及各论》《病症辨异》《博爱心鉴》《保赤汇编》《博物知本》《补注难经》《补注神农本草》《补注洗冤录集证》《不谢方》《本草权度》《采艾编翼》《保赤全书》《本草诗笺》《本草通玄》《本草蒙筌》《本草万方针线》《本草原始》《本经逢原》《本经疏证》《笔花医镜》《本草纲目拾遗》《参同契》《察病指南》《备急灸法》《白喉全生集》《本草三家合注》龙经》《扁鹊心书》《辨舌指南》《辨证录》《本草经疏》《病机沙篆》《博济方》《不知医必要》《本草经疏辑要》《苍生司命》《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保赤新书》《保赤要言》《本草发挥》《痎疟论疏》《本草汇纂》《本事方释义》《本事方续集》《本草集要》《白喉条辨》《本草经解要》《便易经验集》《辨脉平脉章句》《白喉治法忌表抉微》《辨疫琐言》《辨证良方》《(鱼孚)溪陆氏医述》《辨证施治》《藏府标本药式》《藏象学说的理论与运用》《曹沧州医案》《草木图会》《草药手册》《本草实录》《白氏外经》《扁鹊偃侧针灸图》《白氏内经》《本草类方》《本草选》古代中医基本典籍(二)祖国传统医学典籍是中国科技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医药典籍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利用中医药典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https://img.taocdn.com/s3/m/48d1bd9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2.png)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6abdcec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3.png)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包含基本理论、病症分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本书,包括了伤寒、温病、时行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千金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数千种草药,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医宗金鉴》: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7.《景岳全书》: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8.《医学启源》:是明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9.《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温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
10.《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和疑难问题,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十大国宝级中医典籍
![中国十大国宝级中医典籍](https://img.taocdn.com/s3/m/676bf90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6a.png)
中国十大国宝级中医典籍一、《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概述:《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它成编於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评价:《黄帝内经》为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是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说”、“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二、《难经》——中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及最早的问答医学著作概述:《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之一。
成书约为战国时期,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
评价: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十大古典医著,你知道几个?
![十大古典医著,你知道几个?](https://img.taocdn.com/s3/m/a7371f4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d.png)
十大古典医著,你知道几个?古典医著一定是历史悠久,流传古今的,中医作为世界医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保存了众多的医学名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看看你知道几个!《黄帝内经》医之始祖《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到西汉的500年时间。
其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共计九卷,此书是最早出现记载医学的书籍,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时代的巨著《伤寒杂病论》为汉代“医圣”张仲景著,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在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是后世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难经》最早的问答医学著作《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之一。
成书约为战国时期,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282年。
一共12卷,128篇。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https://img.taocdn.com/s3/m/bb784f3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9.png)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https://img.taocdn.com/s3/m/aa9fb8d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a.png)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1、《伤寒杂病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内外同治”的理论,总结出的十七种伤寒的候选症状,并提出了伤寒的诊断证候、防治原则,标志着国外医学入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内经》:又名《尚书·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医学典籍。
作者是古代神农氏。
全书以五行八卦为理论基础,将食物、药物、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大药”,提出“以药物救人,以调摄保养”的处方,为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全面的中草药药典,由明代药理学家张仁义編写而成。
全书约50卷,收集了中国古代各地发现的中草药药物资料,如动植物的形态、性状、功用,及用法的经验,及其药性的微观解释。
4、《神农本草经》:系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百科全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所作,收录了1000多种药物,注明了这些药物的药性、禁忌、用法、经络穴位、方剂等,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青囊经》:又名《古今青囊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一部典籍,由汉代医学家张景岳编撰而成。
《青囊经》收录了200余种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治病方针、病因判断等,青囊经详细地记录了中医药物资料发展史,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6、《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一部收录了众多药物之书,由东汉末期治世名臣司马光编撰而成,是今天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权威的古典著作。
书中收录了530余种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时间等方面的详尽记载,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伤寒论》: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优秀医药著作,也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重要结晶。
作者是汉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论述了温病、虚病以及内外兼容治疗原则,是张仲景阐述医学观点的七本主要医学著作之一。
8、《伤寒百草》:也叫《伤寒百草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专著,书中收集了各种植物的性状、颜色、子实、花序等,提出了伤寒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伤寒的草药组合,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学中药组方的经典著作
![古代学中药组方的经典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389a171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2.png)
古代学中药组方的经典著作古代学中药组方的经典著作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著作是医药学家们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包含了众多珍贵的中药组方,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古代学中药组方的经典著作及其特点。
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载中草药的文献著作,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此书包含了365种草药,对它们的性能、功效、应用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这本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古代中药,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成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
二、《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中编撰的一部巨著。
全书共计52卷,记载了1892种草药,包含了古代最全的中药物学知识和中药方剂配方。
它对中草药的种类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对每种草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本经逢原》《本经逢原》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中编著的一部盛行于明清时期的医药学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从历代经典中选取了数百个方剂及经方药方,并进行整理和编排,形成了一套有机的理论体系,为中药使用和方剂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温病条辩》《温病条辩》是清代医学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该书以温病理论为基础,对中药方剂的配伍、应用及药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它系统整理了历代医家的经验,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温病中药组方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奇书。
全书记载了374种方剂,并对每种方剂的药名、组成、功用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该书的特点是方剂简单明了,疗效确切,强调了中药方剂对疾病的病机判读和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成为后世方剂设计的重要参考。
以上是古代学中药组方的几部经典著作,它们均凝聚了数百年的中医药学研究成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为中医方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后世医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对于临床的中药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关中药的典籍
![有关中药的典籍](https://img.taocdn.com/s3/m/8ed5bf6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6.png)
有关中药的典籍1、《诗经》是西周时代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书中收录100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如苍耳,芍药、枸杞、鲤鱼、蟾蜍等,并记载了某些品种的采集、性状、产地及服用季节等。
当然书中所载百余种动植物当时是否入药尚有待考证,但后世许多本草书籍中都将之作为药用。
2、《山海经》是记载先秦时期我国各地名山大川及物产的一部史地书。
它和《诗经》一样,并非药物专著,但却记载了更多的药物,并明确指出了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性能,说明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山海经》记载药物的统计,各家有所差异,一般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另有3种不详何类,共计126种。
服法方面有内服(包括汤服、食用)和外用(包括佩带、沐浴、涂抹等)的不同。
所治病种达31种之多,包括内、外、妇、眼、皮肤等科疾患。
而其中有关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
可见当时药物的知识已相当丰富。
3、《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提高,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的医家,以朴素的、唯物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人和自然的统一观,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人牌,是为五入"是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人,无器不有。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https://img.taocdn.com/s3/m/e73b0fa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b.png)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中医药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其中的理论和术语可能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对于人们的健康非常有益。
以下是一些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的相关参考内容。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古籍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这部古籍记录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
普通人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医的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病因病机等。
另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对于普通人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中所著,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部古籍详细地记载了上千种药物的性味功效、应用方法等。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本草纲目》,了解到一些常用药物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如枸杞子、人参、黄芪等。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常见病症的药方,对于一些日常的小病小痛的自我调理有很大的帮助。
3.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这部古籍记载了大量的药方和治疗方法,涉及到多种疾病的治疗。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千金方》,了解到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如感冒、消化不良等。
同时,书中还包含了一些草药的煎煮和使用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的中药使用有很大的帮助。
4.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是中医温病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古籍系统地记录了众多温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温病条辨》,了解到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如发热、咳嗽等。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对于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中医药古籍虽然难以理解,但是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对于普通人的健康非常有益。
通过阅读中医药古籍,普通人可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药物的基本知识以及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此外,古籍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对于普通人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a529b3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e.png)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中医四大经典一般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一、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之基础《黄帝内经》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行神学说”“天人学说”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二、难经--中医学理论之经典《难经》是战国时期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神医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之经典《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作者为医圣张仲景,该书是现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方面的巨著,系统的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四、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
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
《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如后来最为出名的《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
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https://img.taocdn.com/s3/m/531e70f0102de2bd96058842.png)
1、《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的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2、《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全书分为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4、《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
魏晋隋唐时期:6、《脉经》晋代王叔和,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脉法”,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
7、《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9、《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是我国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医局著,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为方剂学专著。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2、《素问原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13、《宣明论方》又名《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元刘完素,中医方剂著作。
14、《儒门事亲》金元张从正,秉承张氏“为儒者能明事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提倡攻下三法治疗诸病。
15、《脾胃论》元李杲(字东恒),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明清时期:16、《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
古代中医典籍目录
![古代中医典籍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84db530e844769eae009ed0e.png)
参考文献一、古代典籍《苏沈》:《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公元107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旅舍》:《旅舍备要方》宋董汲(公元1086年)木刻单行本《史载》:《史载之方》宋史堪(公元108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6年)《脚气》:《脚气治法总要》宋董汲(公元1093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藏本)《总病论》:《伤寒总病论》宋庞安时(公元1100年)千顷堂石印本(道光癸未仲春)《药证》:《小儿药证直决》宋钱乙(公元1ll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s年)《活人书》:《类证后人书》宋朱肱(公元1108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5年)《证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宋唐慎微(公元1ll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据扬州季范董氏藏金泰和存晦明轩本,1957年)《衍义》:《本草衍义》宋寇宗(公元1116年)大东书局铅印本(1936年)《总录》:《圣济总录》宋太医院编(公元111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现存善本与残存元刻珍本进行互相增补加句排印,1962年)《指迷》:《全生指迷方》宋王贶(公元112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6年)《产育》:《产育宝庆集》宋李师圣、郭稽中(公元1131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同治十年辛未)《普本》:《普济本事方》许叔微(公元113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鸡峰》:《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1133年)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汪士钟复南宋刻本艺芸书舍藏扳道光戊子仲夏重刊《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陈师文等(公元115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元建安宗文书堂郑天泽刊本排印)《总微》:《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宋撰人未祥(公元115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黄波萧氏重校本排印)《卫济》:《卫济定书》宋东轩居士(公元117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S6年)《洪氏》:〈洪氏集验方〉宋洪遵辑(公元1170年)商务印书馆(1955一1956年)重印本《三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公元117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宋刊配补元麻覆刻本排印,1957年)《传信》:《传信适用方》宋吴彦夔(公元11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宝产》:《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宋朱瑞章(公元1184年)十万卷楼丛书本、连史纸印宋李迅(公元1196年)上海国医书局铅印国医小丛书单行本(1930年)《妇人》:《校注妇人良方》宋陈自明(公元123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济生》:《济生方》宋严用和(公元125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1957年)《痘疹方》:《陈氏小儿痘疹方论》宋陈文中(公元12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8年)《病源方》:《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宋陈文中(公元12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8年)《精要》:《外科精要》宋陈自明(公元1263年)日本津轻氏藏本《朱氏》:《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宋朱佐(公元1265年)商务印书馆选印委别藏的单行本《急救》:《急救仙方》宋不著撰人(公元1278年?)清道光8年戊子(1828年)鲍氏校医书四种单行本《产宝》:《产宝杂录》宋齐仲甫(公元1279?年)抄本《百门》:《女科百问》宋齐仲市(公元1279年)疑是慎贻堂藏版《扁鹊》:《扁鹊心书》宋窦材重集光绪22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林指月本《保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公元11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儒门》:《儒门事亲》金张子和(公元122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原大东版)《世医》:《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公元1277~134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脾胃论》:《脾胃论》元李?(公元1249年)由《李东垣医书十种》搞出,上海受古书店、中一书局印行《活幼》:《活幼心书》元曾世荣(公元1294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武昌医馆据艺风堂藏至元刻本重校刊《汤液》:《汤液本草》元王好古(公元12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珍珠囊》:《珍珠囊》金张元素(公元1315年) 1938年涵芬楼影元刻本元社思敬辑《济生拔粹》第五卷《瑞竹》:《瑞竹堂经验方》元沙图穆苏(公元132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当归草堂本校印,1959年)《精义》:《外科精义》元齐德之(公元133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宝鉴》:《卫生宝鉴》元罗天益(公元1343年)商务印书馆排印(1959年)《丹溪》:《丹溪心法》元朱震亨(公元134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医统正脉本重校印,1959年)《十药》:《十药神书》元葛可久(公元134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原机》:《原机启微》元倪维德(公元1370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根据薛氏医案本校印,1958年)《疮疡》:《疮疡经验全书》宋窦汉卿辑其裔孙窦梦麟续增(公元1569年?)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浩然楼依王桂堂本重镌《发挥》:《本草发挥》明徐彦纯(公元1368年)据192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普济方》:《普济方》明朱?等(公元14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四库抄本印,1959年)《要诀》:《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元礼(公元1443年)商务印书馆(1955年)《奇效》:《奇效良方》明方贤著(公元1449年?)商务印书馆(依明成化六年原刊本黑口版印,1959年)《滇南》:《滇南本草》明兰茂著(公元1476年)云南卫生厅整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品汇》:《本草品汇精要》明刘文泰等纂(公元15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理例》:《外科理例》明汪机(公元151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按商务印书馆19S7年初版原型重版本,据明嘉靖辛卯年刊本)《蒙筌》:《本草蒙筌》明陈嘉谟(公元1525年)文茂堂藏版《婴童》:《婴童百问》明鲁伯嗣(公元152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年)《撮要》:《女科撮要》明薛己(公元1548年)据192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明医》:《明医杂录》明王节斋集,薛已注(公元1549年)据192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万氏》:《万氏女科》明万全(公元1549年)康熙甲午西昌裘琅玉声氏重刊木刻本《保婴》:《保婴撮要》明薛铠集,薛已增补(公元1555年)据193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医学》:《医学纲目》明楼英(公元1565年)世界书局铅印本(1937年)《入门》:《医学入门》明李?(公元1575年)锦章书局石印本(1941年)《纲目》:《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公元157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据张刻本,1957年)《仁术》:《仁术便览》(卷四:炮制药法)明张浩(公元158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7年)《回春》:《增补万病回春》(卷上:药性歌240味) 明龚廷贤(公元1587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原始》:《本草原始》明李中立(公元1593年)清乾隆安雅堂藏本《禁方》:《鲁府禁方》明龚廷贤(公元1594年)世界书局印行《准绳》:《证治准绳》明王肯堂(公元160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1959年)《启玄》:《外科启玄》明申斗垣(公元16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按明版本缩印,1955年)《宋氏》:《宋氏女科秘书》明宋林皋(公元1612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54年)《粹言》:《医宗粹言》(卷四:药性论)明罗周彦(公元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常群何敬塘梓本《保元》:《寿世保元》(卷一:药性歌400味)明龚廷贤(公元161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景岳》:《景岳全书》明张景岳(公元162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岳峙楼本影印,1959年)《正宗》:《外科正宗》明陈实功(公元161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崇祯四年本影印,1956年)《济阴》:《济阴纲目》明武之望(公元1620年)科技卫生出版社校印(康熙四年?寄刊本,1958年)《大法》:《炮炙大法》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醒斋》:《先醒斋广笔记》(附炮炙大法一卷)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清道光辛卯年武林涵古堂木刻本《本草正》:《本草正》明张景岳(公元1624年)清光绪33年(丁未1907年)刊景岳全书单行本《必读》:《医家必读》明李中梓(公元163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通玄》:《本草通玄》明李中梓(公元1637年?)清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吴三桂称帝时刊于云南《征要》:《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637年) 1917年铅印本《瑶函》:《审视瑶函》明博仁宇(公元164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草亭》:《一草亭目科全书》(与异授眼科)明邓苑(公元164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乘雅》:《本草乘雅半偈》明卢之颐(公元1647年)清初卢氏月枢阁刊本《握灵》:《握灵本草》清王?(公元1638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序,乾隆五年(1740年)朱钟勋补刻本《本草汇》:《本草汇》清郭佩兰(公元1655年)清梅花屿刊本(1666年)《法律》:《医门法律》清喻嘉言(公元16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崇原》:《本草崇原》清张志聪(公元1663年)医林指月单行本《说约》:《医宗说约》(卷首;药性炮炙歌)清蒋仲方(公元1663年)清木刻本《大成》:《外科大成》清祁坤(公元1665年)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本草述》:《本草述》清刘若金(公元1666年)清肖兰陵堂刊本《钩元》:《本草述钩元》清扬时泰(公元166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玉衡》:《痧胀玉衡》清郭志邃(公元1675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暑疫》:《温热暑疫全书》清周杨俊(公元1679年)科技工生出版社(1959年)《集解》:《医方集解》清江昂(公元1682年)科技卫生出版社(1957年)《新编》:《本草新编》清陈士铎(公元1687年)日本宽政元年(1789年)东园松田义厚翻刻本(卷一:刻本,卷二、三、四、五均抄本)《备要》:《本草备要》清江昂(公元169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4年)《辨义》:《药品辨义》(明贾所学撰)清尤乘增辑(公元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林屋绣梓本《食物》:《食物本草会纂》清沈季龙(公元1691年)清镌本(乾隆癸卵金阁书业堂版)《奥旨》:《洞天奥旨》清陈士铎(公元1694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逢原》:《本经逢原》清张璐(公元169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尊生》:《嵩崖尊生全书》清景冬阳(公元1696年)扫叶山房木版刊本《指南》:《修事指南》清张仲岩(公元1704年)杭州抱经堂书局印行《良朋》:《良朋汇集》清孙望林(公元1711年)善成堂木刻本《必用》:《本草必用》(顾松国医镜六种)清顾靖远(公元172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解要》:《本草经解要》清叶天士(公元 1724年)卫生堂刊本(1781年)《全生集》:《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公元174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乾隆五年刻本,1965年)《金鉴》:《医宗金鉴》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年)《幼幼》:《幼幼集成》清陈复正(公元1750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年)《长沙》:《长沙药解》(黄氏医书八种)清黄元御(公元1753年)宣统六年上海江左书林石印《玉楸》:《玉楸药解》(黄氏医书八种)清黄元御(公元1754年)宣统六年江左书林石印《从新》:《本草从新》清吴仪洛(公元175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串雅内》:《串雅内编》清赵学敏(公元17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串准外》:《串雅外编》清赵学敏(公元17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串雅补》:《串雅补》清鲁照(公元1759年?)扫叶山房印行《得配》:《得配水草》清严西亭等(公元1761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S7年)《切用》:《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笺正》:《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清沈尧封辑,张山雷笺正(公元1764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9年)《拾遗》:《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年)《求真》:《本草求真》清黄宫锈(公元1769年)广益书局石印本《释进》:《幼科释谜》清沈金鳌(公元177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玉尺》:《妇科玉尺》清沈金鳌(公元1773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大全》:《叶天士秘方大全》清叶天士(公元1775年?)上海中央书店铅行(19S4年)《医案》:《还吴鞠通医案》清吴鞠通(公元178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辑要》:《本草辑要》清林玉友(公元1790年)道光辛卯年刊本,寸耕堂藏版《条辨》:《温病条辨》清吴鞠通(公元17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时方》:《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清陈修园(公元18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要旨》:《女科要旨》清陈修园(公元182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从众录》:《医学从众录》清陈修园(公元182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傅青主》:《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公元182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正义》:《本草正义》清张德裕(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刊本《治全》:《外科证治全书》清许克昌、毕法(公元183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年)《霍乱》:《霍乱论》清王士雄(公元1838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重楼》:《重楼玉钥》清郑梅涧(公元183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治裁》:《类证治裁》清林佩琴(公元183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光绪重刊本校印)《分经》:《本草分经》清姚澜(1840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增广》:《增广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846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1940年)《经纬》:《温热经纬》清王孟英(公元185Z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害利》:《本草害利》清凌晓五著(公元1862年)手稿本《医醇》:《校注医醇縢义》清费伯雄(公元186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汇纂》:《本草汇纂》清屠道和(公元1863年)王宗喆校刊国医砥柱社印版(1936年《笔花》:《笔花医镜》清江笔花(公元187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同治十年扬州文富堂刊本重校排,1963年)《时病》:《时病论》清雷丰(公元18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光绪甲申雷慎修堂本校仇排印,1964年)《四要》:《医家四要》清程曦、江城、雷大震同籑(公元1884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从话》:《医方从话》清徐士銮(公元1886年)清光绪十五年已丑(1889年)律问徐氏蝶国雕版《便读》:《本草便读》清张秉成(公元1887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7年)《问答》:《本草问答》清唐宗海(公元1893年)清光绪间善成裕记刊本二、现代书籍文献1.徐楚江等中药炮制学1985,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中国药典200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3.卫生部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王孝涛等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古代部分1989,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5.王孝涛等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现代部分1989,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6.张世臣等中药炮制学1991,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7.叶定江等中药临床的生用与制用1991,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8.李大经等中国矿物药1988,北京:地质出版社;9.郭晓庄等有毒中草药大词典1992,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10.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199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1.龚千锋等樟树中药炮制全书1990,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2.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1999,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3.王正益等中药炮制学2001,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4.胡熙明等中华本草1998,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5.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三、相关杂志报刊1.《中国中药杂志》2.《中成药》3.《中草药》4.《中药材》5.《江西中医药》(其他类似杂志,如福建中医药、上海中医药等)6.《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其他类似杂志,如湖南中医学院学报、长春中医学院学报等)7.《基层中药杂志》8.《中成药研究》9.《时珍国医国药》10.《中国中医药报》11.《中医药导报》等。
古中医书籍
![古中医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da28dde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7.png)
以下是一些古中医பைடு நூலகம்籍: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中国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2.《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另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为中医疾病诊治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巨著,对中草药的分类、名称、性味、功效等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8.《外台秘要》: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昆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贡献。
9.《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医学家陈省身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草药的性味、功效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0.《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史上的经典之作,对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中医针灸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4.《丹溪心法》: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深刻的论述。
5.《千金要方》:是宋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医学著作,收录了许多有关中药治疗方法的方剂和治疗经验。
6.《医学入门》: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医学教材,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教材。
7.《景岳全书》: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对中医经典和医疗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https://img.taocdn.com/s3/m/8bc2d46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9.png)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一、《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阐述中医学的名著,医药学中的第一奇书。
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必读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书的主体内容成于战国时期,最后完于西汉。
为南宋史嵩民所藏。
全书十八卷,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内容,各八十一篇。
本书的理论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
最后世奉为圭臬的经典奇书。
《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本草经》。
明代卢复辑。
神农是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书名冠以神农是后人尊古之风的假托。
《神农本草经》对战国以来直到东汉时期的药学知识及用药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是后世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
三、《难经》可以与《黄帝内经》相提并论的奇书,有"内难"之称。
是中医学的经典文献之一。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年代及作者都无定说。
今本《难经》及各种注释本一般题"秦越人撰"。
秦越人,号扁鹊,我国战国名医。
全书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提出八十一个问题并加以解答。
《难经》问论深邃,述理精要,内容丰富并多有创树。
苏轼曾称颂此书"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四、《伤寒论》是第一部论述全面、内容详备的外感热病中医专著。
张仲景也因为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世尊为"医圣"。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撰。
书大约成于三世纪初。
是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
书中主要讨论了伤寒六经病的辨证论治。
《伤寒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与较为完备的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启发作用。
五、《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发展高峰,堪称中华医学经典奇书。
《金匮要略》,简称《金匮》,东汉张仲景撰。
介绍古代中医的书籍
![介绍古代中医的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72f56ab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9.png)
介绍古代中医的书籍古代中医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著作:1.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成编于战国时期。
它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养生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2. 《难经》:是继《黄帝内经》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以问答的形式,讨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经络、针灸、诊断治疗等内容,还创造性地提出“独取寸口”及有关奇经的论述。
3.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期间。
全书收载365味中药,该书所记载的麻黄平喘、黄连止痢、大黄通便、常山截疟等,不仅是医药史上的最早记载,而且目前中医学仍在使用。
4.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与一体。
此书因战乱佚散,后经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方》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5.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晋代皇甫谧著。
6. 《五十二病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帛书医籍,经整理定名为《五十二病方》。
据考证,它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
书中收载临床各科医方283首,还记述有汤、丸、散等剂型。
7. 《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晋代王叔和著。
8. 《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花等传染病的候症和传染途径,其炼丹术的记载则成为我国制药化学的开端,晋代葛洪著。
9. 《诸病源候论》:列病候1720个,为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学专著,隋代著。
10.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唐朝孙思邈所著。
11.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北宋钱乙著。
12. 《妇人良方》:系统地总结了妇产科的诊治经验和理论,陈自明著。
1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宋代著。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https://img.taocdn.com/s3/m/5f0c233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f.png)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一、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二、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课堂练习:A型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神农本草经》参考答案:BX型题(多项选择题)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A.药材及饮片B.成方制剂C.药用辅料D.单味制剂E.提取物参考答案:ABDE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https://img.taocdn.com/s3/m/d7fe205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c.png)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类别书名作者备注奇书《黄帝内经》[战国] 撰人不详该书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奇书《神农本草经》[明]撰人不详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奇书《难经》[战国]扁鹊撰此书为中医理论著作。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奇书《伤寒论》[东汉] 张仲景撰此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金匮要略》[东汉] 张仲景撰该书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奇书《针炙甲乙经》 [晋] 皇甫谧著该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针灸学著作。
前半部分阐明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等;后半部分论述各病证及针灸法。
它是中国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总结性文献,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奇书《脉经》[西晋] 王叔和撰此书为中医脉学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
本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
奇书《千金要方》[唐] 孙思邈著该书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奇书《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著该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古书典籍
中医药古书典籍是中国中医药学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我国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医药古书典籍》,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药古书典籍》篇1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古书典籍的传承和记载。
中医药古书典籍是中国中医药学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我国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中医药古书典籍的数量众多,其中代表性的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面地介绍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难经》是《黄帝内经》的重要补充,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难点和疑点。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书,主要介绍了伤寒和杂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学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大量中药的药性和功效。
中医药古书典籍的内容丰富,包括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药学等方面。
其中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诊断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病情和病因。
中医治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实践,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中药学是中
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大量中药的药性和功效,为中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医药古书典籍的价值珍贵,不仅为中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学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中医药古书典籍的传承和研究,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医药古书典籍》篇2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中医药古书典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文化遗产,包含了中医药理论、临床经验、药物知识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古书典籍:
1.《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的宪法。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2.《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记载了 365 种中药的名称、性状、功效、用法等方面的内容。
3.《伤寒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一部较有代表性的中医理论著作,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4.《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介宾所著的一部中医理论著作,主要讲述了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方药等方面的内容。
5.《医学衷中参》:是明代名医吴鞠通所著的一部中医理论著作,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6.《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记载了1892 种中药的名称、性状、功效、用法等方面的内容。
7.《针灸大成》:是明代徐霞客所著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主要讲述了针灸理论、技法、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8.《医宗金鉴》:是清代吴谦所著的一部中医理论著作,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古书典籍,它们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医临床实践和药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药古书典籍》篇3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药古书典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古书典籍:
1.《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之祖。
该书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方法、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药学著作,该书主要记载了中药的基本信息、性味、功效、用法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3.《雷公炮炙论》:是一部关于中医药炮制技术的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中药的炮制方法、技术要点等方面的内容。
4.《唐新修本草》:是一部唐代官修的药学著作,该书是对《神农本草经》的补充和发展,增加了很多新的药物信息和炮制技术。
5.《日华子诸家本草》:是一部宋代药学著作,该书主要收录了宋代以前的中药本草文献,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6.《开宝本草》:是一部宋代官修的药学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中药的性味、功效、用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有很大的完善作用。
7.《本草图经》:是一部明代药学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中药的性状、生长环境、采收加工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医药学的实践应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8.《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一部明代药学著作,该书是对《神农本草经》的考证和补充,增加了很多新的药物信息和炮制技术。
9.《本草纲目》:是一部明代官修的药学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中药的性味、功效、用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有很大的完善作用。
10.《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清代药学著作,该书是对《本草纲
目》的补充,增加了很多新的药物信息和炮制技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古书典籍,它们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古书典籍》篇4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典籍被编写出来,这些典籍记录了中医药的理论、实践和经验,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古书典籍:
1.《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宪法。
《黄帝内经》包含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方法、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2.《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记载了大量中药的名称、性状、功效、用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3.《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该书主要介绍了伤寒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4.《金匮要略》:是由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5.《医学衷中参》:明代名医吴鞠通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6.《本草纲目》:是由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药学专著,记载了大量中药的名称、性状、功效、用法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