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分析

合集下载

拓土有智——济源市国土资源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纪实

拓土有智——济源市国土资源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纪实

I l 键 。 位 ” 济 于 源 济 市 源 国 市 土 五 资 龙 源 局 规 划 用 地 审 批 科 科 长 赵 庆 文 介 绍 。 口镇的沁河旅游开发项 目,是 2 【 ) 1 5 年
1 省政府重点项目。 该项 目总投资共2 8 亿元, 一期占地 1 0 5 3 亩。
. …
J 化地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节约集约土地? l
今年以来, 济源市国土资源局通过全面摸底、 现场察看 、
济源国土人秉承着 “ 有限指标保重点、 一般项目 靠挖潜” 找地造地 ,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济源土地后备资源库。在轵城
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强化土地的 镇岭 区开发整理出来 的 1 7 9 0 亩地 , 都将 达到占优补优的标准。
I 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统筹推进 “ 三个集中”,即推 在邵原 、 下冶 、 王屋、坡头、大峪 5 个镇,分布着大大小小
I 进工业 向产业集聚 区、特色产业园 区集中 ,推进 自然村向中 2 0 余个 土地开发项 目,也将成为济源土地后备资源 。
心村 、中心村向镇 区集 中,推进土地 向规模化经营集 中。
面对国家越来越高的占补平衡要求,面对济源旺盛的建 设用地需求,今年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将计划实施 2 0 0 0亩占

“ 目前,沁河旅游开发项 目省供 1 5 0 亩土地,已批复。 补平衡项 目, 实行先补后占、以补定占、占优补优,凡是没
J 牛王滩区域 2 0 3 亩土地,已上报到国土资源厅,省庄区域 有落实占补平衡,或补充耕地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
2 0 1 5 年 ,国家提出 “ 占 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
J 为了保障该项目 用地, 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对上积极争取政策, 占 补平衡不仅要在数量上取胜,更要在质量上创优,做到占

济源市多措并举 土地流转实现“四化”

济源市多措并举 土地流转实现“四化”

济源市多措并举土地流转实现“四化”作者:王爱根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7年第12期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是指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属性和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其部分权能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

一、济源市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济源市面积1931 km2,其中山区面积约占80%,全市辖11个镇,5个办事处,3个集聚(开发)区,529个村(居),总人口70多万人,耕地面积3.47万hm2。

据2016年最新调查,全市土地流转比例达53.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流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面积为16.2万hm2,占到了总流转面积的53%;百亩以上种粮大户达261户,千亩以上流转大户51户,基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一)工业化、城镇化推动流转工业化、城镇化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济源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和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实现了土地流转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流转近年来,全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主导特色产业。

在平原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了0.67万hm2高标准粮田和5个万亩蔬菜生产核心区,重点发展蔬菜、粮食、休闲观光农业。

在山区,依托自然条件和环境优势,重点发展烟草、蔬菜制种和绿色有机农业。

全市有63个村实现整村流转。

(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流转近年来,济源市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重要抓手,着力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规范农民合作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带动力和土地集聚力。

截至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74家,家庭农场8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0%以上,有效推动了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调研济源报告

调研济源报告

调研济源报告济源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

调研济源市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该地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及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调研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等。

调研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和市民的反馈意见。

二、经济发展现状济源市的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导,特别是煤炭、建材和化工等传统产业。

同时,该地区也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

尽管经济增长较快,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与治理济源市位于黄河中游,环境保护和治理是该地区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济源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水资源和土壤环境,例如加强污染治理和推动生态建设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有效的污染防治设施和监管,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四、基础设施建设济源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就,特别是交通和水利设施。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资金不足等因素,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如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设施等。

因此,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五、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济源市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该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也是重要任务。

当前,济源市已着手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旅游设施不完善和文化保护意识不足等。

六、人才引进和培养济源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济源市需要制定一系列措施,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也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七、发展机遇与挑战济源市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该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另一方面,济源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人才流失等。

浅谈济源市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浅谈济源市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浅谈济源市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一、济源市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济源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处于豫、陕、鄂三省交界处。

总面积296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万亩,人口55万,海拔200-800米。

济源市地处黄河中游,水域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淮洛平原地貌,土地资源丰富。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水资源得天独厚,黄河水和运河水交汇于此。

济源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石灰石、铁、铝等。

二、绿色农业的理念和实践绿色农业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污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生产出绿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这种农业模式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

实践证明,绿色农业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对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济源市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济源市绿色农业发展的模式主要包括优势产品培育、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环境治理与保护、科技支撑与产业融合等方面。

1. 优势产品培育济源市积极整合资源,通过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培育了一批当地具有特色的农产品,比如翠园梨、孟村油花、绿茶等。

这些农产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高品质,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济源市不仅注重产品的品质,还注重产品的包装、营销、品牌建设等,通过农产品加工、深加工,通过电商等多种方式推广销售,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优势。

2.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济源市鼓励农民采取生态种植、有机耕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基地,如酒业园、花卉基地等。

这些基地不仅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3. 环境治理与保护济源市注重环境治理与保护,通过加强农田土壤改良、水土保持、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

济源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治土壤侵蚀、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保持了农田生态的稳定。

4. 科技支撑与产业融合济源市注重科技支撑和产业融合,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领域的转化应用。

济源市区域环境概况

济源市区域环境概况

第二章区域环境概况2.1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两山,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搭界;南隔黄河与洛阳、孟津、新安相望;西与山西省垣曲接壤;东为开阔平原,与沁阳、孟州市毗邻。

地处北纬34º53´~35º16´,东经112º01´~112º45´之间,市域土地面积1931.26km2,东西长64.9km,南北宽36.4km。

本项目矿区位于济源市邵原镇杏树洼村北白龙池一带,距济源市区约30km,行政区划隶属济源市邵原镇管辖。

地理坐标:北纬35.10°~35.11°,东经112. 12°。

本项目地理位置详见附图一。

2.1.2 地形地貌济源市境北部为太行山脉和中条山脉,南部丘陵为黄土高原与山西隆区边缘的延伸,形成了区域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势,梯形差异明显,地貌形态复杂,有山地、丘陵与平原。

其中平原面积为231.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8%,土层较厚。

丘陵面积为401.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4%。

本项目矿区属太行山低山区,区内地势北高南低,山脉走向近东西向,海拔标高一般550~950m,相对高差约400m,矿区周围沟谷纵横,地形切割程度中等。

沟谷为“V”字形,是矿区降水自然排泄的主要通道。

区内植被不甚发育,岩石多裸露,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本次圈定矿体范围内最高标高海拔+700m,最低标高+570m,最大相对高差130m。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图见图2-1。

Ⅱ采区Ⅰ采区图2-1 项目区域地形地貌图2.1.3 地质构造济源属华北地层区,地质演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地层构造,既有太古界、元古界老地层,又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等古生地层;既有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等中生界地层,又有第三纪、第四纪等新生界地层。

济源地质构造复杂,由五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北部为太行山复斜;西部为中条山台凸的部分;中东部平原地区属开封坳陷。

济源市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济源市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作 者 简 介 : 文霞 ( 97一) 女 , 南 沁 阳人 , 黄 16 , 河 济源 市 农 业 局 农 业 经 济 师 。
52
维普资讯
第 7卷
第 1 期
济源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 n fJy a c t n la d T c n c l g o r a o iu n Vo ai a n e h ia Col l o l e
温室 大棚 3 0座 , 能化 连栋 温 室 2 0 智 0栋 , 步 形 初 成 中原 地 区最大 的玫 瑰 鲜 切 花生 产基 地 , 品远 产
之 间有偿 流 动。在 我 国 , 南于实行 土地 公有 制 , 土 地不能 自由买卖 , 因而土 地要实 现适 度规模 经营 , 只能通 过土地 承包 经营权 的合理 流转来 进行 。
源 市土地流 转 实际 , 土地流 转的方 式 、 地合 理 流 转 的作 用及 土地 流 转 过程 中的 制 约 因素进 行 了分 对 土
析 , 出了推 进 土地合理 流转 的意见 和建议 。 提
关键 词 : 土地 流转 ; 问题 ; 思考
中图分类 号 :F 0 . 3 1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2— 3 2 2 0 ) 1 0 5 0 17 0 4 (0 8 0 — 0 2— 3
维普资讯
第 7卷
第1 期
济 源 职 业 技 术学 院学 报
MAR. 0 8 2 o
20 08年 3月
济源市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黄 文 霞
( 源 市农 业局 , 南 济源 44 5 ) 济 河 5 60

要 : 地 问题 是解 决“ 土 三农 ” 问题 的核 心和基 础 , 也是 广 大农 民关心 的 焦点 问题 。本 文 结合 济

土地流转助推济源市现代农业腾飞

土地流转助推济源市现代农业腾飞
土地流转助推济源 市现代农业腾
济 源市农 业局
济 源市 管辖 l 个镇 ,个 办事处 , 1 5
成 翠霞
杜 国红
产 业 化基 础 。 提升 农 业产 业 化经 营水 平 。
了 冬 凌 草 的 规 模 化 种 植 和 冬 凌 草 的 精
面 积 19 1 m , 8 人 , 中 农 业 人 口 3 k 6 万 其
化 推 广 速 度不 断加 快 。 械化 水 平 逐年 机 提 高 。 目 前 , 市 机 收 面 积 达 2 h 全 万 m, 机 械 化 综 合 程 度 达 到 8 %. 大 加 快 了 0 大 农 业 现 代 化 的进 程 。
转 双 方 签 订 规 范 流 转合 同 , 并做 好 合 同 鉴 证 工 作 ; 是 各 镇 办 要 完 善 土地 流转 二 登 记 、备 案 和 档 案 管 理 等工 作 制 度 。 对 土 地 流 转 合 同 及 相 关 文 件 、 本 、 料 文 资
转4 个。 3

土 地 上 解 放 出 来 。摆 脱 土 地 的 羁 绊 , 从
事 效 益 更 高 的 工 作 . 可 维护 农 民 的土 又 地 承 包 权 益 , 轻 外 出 务 工经 商人 员经 减

土 地流转 的 模式
( )- 入 股 型 一 I地
如 思 礼 镇 涧 南 庄 成 立 了 兴 农 土 地 流转 专业 合 作 社 ,全村 农 户将 5 3 3. 余

规 划 管 理 。新 建 温 室 大 棚 7 4 。 3 座 其
中 日 光 温 室 5 1 ,塑 料 大 棚 2 3 。 1座 3座
的 土 地 流 转 合 同签 订 的不 够 规 范 严 谨 :

河南省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序言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从耕地总面积,水田面积,水浇地面积,旱地面积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

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第一节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 (1)第二节济源市耕地总面积指标分析 (3)一、济源市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二、全省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三、济源市耕地总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四、济源市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济源市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省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济源市耕地总面积同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济源市水田面积指标分析 (7)一、济源市水田面积现状统计 (7)二、全省水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三、济源市水田面积占全省水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四、济源市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济源市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省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济源市水田面积同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济源市水浇地面积指标分析 (11)一、济源市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 (11)二、全省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11)三、济源市水浇地面积占全省水浇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11)四、济源市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济源市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省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济源市水浇地面积同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济源市旱地面积指标分析 (15)一、济源市旱地面积现状统计 (15)二、全省旱地面积现状统计 (15)三、济源市旱地面积占全省旱地面积比重统计 (15)四、济源市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济源市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省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济源市旱地面积同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图表目录表1: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济源市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3:全省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 (3)表4:济源市耕地总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比重统计表 (3)表5:济源市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4)表6:济源市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省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济源市耕地总面积同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济源市水田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省水田面积现状统计表 (7)表12:济源市水田面积占全省水田面积比重统计表 (7)表13:济源市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8)表14:济源市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省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济源市水田面积同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济源市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省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济源市水浇地面积占全省水浇地面积比重统计表 (11)表21:济源市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济源市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省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济源市水浇地面积同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4 表26:济源市旱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省旱地面积现状统计表 (15)表28:济源市旱地面积占全省旱地面积比重统计表 (15)表29:济源市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济源市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省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济源市旱地面积同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8第一节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济源市耕地面积综合情况现状统计表第二节济源市耕地总面积指标分析一、济源市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2:济源市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二、全省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3:全省耕地总面积现状统计表三、济源市耕地总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比重统计分析表4:济源市耕地总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比重统计表四、济源市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表5:济源市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五、济源市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6:济源市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省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表7:全省耕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表七、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8: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济源市耕地总面积同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9:济源市耕地总面积同全省耕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三节济源市水田面积指标分析一、济源市水田面积现状统计表10:济源市水田面积现状统计表二、全省水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表11:全省水田面积现状统计表三、济源市水田面积占全省水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表12:济源市水田面积占全省水田面积比重统计表四、济源市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表13:济源市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表五、济源市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14:济源市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省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表15:全省水田面积(2016-2018)统计表七、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16: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济源市水田面积同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17:济源市水田面积同全省水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四节济源市水浇地面积指标分析一、济源市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表18:济源市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表二、全省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表19:全省水浇地面积现状统计表三、济源市水浇地面积占全省水浇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表20:济源市水浇地面积占全省水浇地面积比重统计表四、济源市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表21:济源市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五、济源市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22:济源市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省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表23:全省水浇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七、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24: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济源市水浇地面积同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25:济源市水浇地面积同全省水浇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五节济源市旱地面积指标分析一、济源市旱地面积现状统计表26:济源市旱地面积现状统计表二、全省旱地面积现状统计表27:全省旱地面积现状统计表三、济源市旱地面积占全省旱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表28:济源市旱地面积占全省旱地面积比重统计表四、济源市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表29:济源市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五、济源市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30:济源市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省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表31:全省旱地面积(2016-2018)统计表年份指标数量(千公顷)七、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表32: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济源市旱地面积同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33:济源市旱地面积同全省旱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

济源市环境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济源市环境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综合 污染 指数都呈一定 的上升趋势 , 污染 程度有所 加重 ; 而且这 两个 断面的污染程 度 2 0 1 2年较 2 0 0 6年也有 所加重 ; 尤其是 曲阳 湖断 面 2 0 1 0年 、 2 0 1 1年 、 2 0 1 2年氨氮综 合污染 指数增加 幅度较 大, 该断面三个 年度水质类别 均为劣 V类 , 低 于河南省水 环境功 能 区划要求( I I I 类) , 蟒河氨氮污染治理形势严 峻。
1 . 5 . 4生态环境状 况指数变 化情况 : 2 0 0 6年生态环境 状况指 数为 6 7 . 1 5 , 2 0 1 2年 为 5 6 . 9 , 减少 1 0 . 2 5 。 1 . 5 . 5环 境 质 量 指 数 变 化 情 况 : 2 0 0 6年 环 境 质 量 指 数 为 7 8 . 6 6 , 2 2年 增加 为 8 3 . 8 , 增加 5 . 4 7 f 2  ̄ 。 1 . 5 . 6生 态 环 境 总 体 评 价 : 从 以 上 的分 析 可 以看 出 , 济 源 市 生 态 环 境质量总体趋 向变差 , 原 因有 自然 因素 和人 为 因素 , 但 主要 因素 以自然因素为主 , 人为因素为辅。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加大人 丁改善的同时 ,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节约资源开发。
1 . 3地 下 水
对人 民群众身体健康 造成伤 害 , 给社会稳定 带来 隐患 , 虽然 采取 了淘 汰关停 和停产深化治理 ,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遏制 , 但过去污染排放沉积下来 的问题需要继续加大治理力度。
2 . 3环境 风 险加 大 、 突发 环 境 安 全 增 多
济源市地下水有 8 个监测水井 , 赵礼庄 、 河合 、 留村三个水井 7年中都 现过 总硬度项 目超标 , 其余 5个水井达到《 地下水质量 标准》 ( G B / T 1 4 8 4 8 — 9 3 ) Ⅲ类标准限值的要求 。 三个 水井 属浅层井 , 位于蟒河南岸约 2 0 0 m, 取水层几乎与蟒 河河床在同一平面 , 井水受蟒河的影 响 , 所 以水 环境 质量较差 。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与城市建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新的土地利用方式正在逐步兴起。

本文将分析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及其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农业与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的扩张,农村逐渐被城市所吞噬,耕地逐步减少,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影响。

同时,城市建设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渐兴起。

一方面,原本荒废的土地被利用起来,如工业园区、物流园等。

这些区域的建设可以带来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但也带来了土地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也开始更注重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治理能力,还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

二、影响分析1. 环境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同时,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化学污染物和重金属排放,严重危害了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

尽管新型城市的兴起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但一些新型领域的土地利用方式还面临一些困难,如挖掘矿产、建设核电站等会导致破坏生态平衡的活动。

2. 经济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也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的土地利用模式不仅带来了新的产业、新的商机,也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加了社会财富。

而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虽然简单,但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其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3. 社会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对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

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社会福利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必要设备。

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城市建设方式对社会福利、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已经较为有限。

第4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4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项目建成后,生产废水经处理达到《蟒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41-776-2012)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标准后回用,生活污水和 清净下水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 4 三级标 准限值后排入玉川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出水满足《城镇污 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 A 标准后达标排入盘溪河,经盘溪河流入
本项目厂址位于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以南,距其实验区边界约 5000m。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范围见附图 4。 4.2 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根据项目排污特征和区域环境特征,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详 见表 4.2-1。
-4—5-
第 4 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表 4.2-1
环境保护目标分布一览表
环境要素
保护目标名称
本项目厂址位于济源市北部的玉川产业集聚区,区域地形以丘陵为 主,丘陵北为山前倾斜平原,丘陵南为平原,丘陵区域宽度约 3~5km。 4.1.3 地质
根据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 1977 年编制的《河南省地震裂度区划 图》载,济源市城区及王屋、承柳、思礼、克井、辛庄等乡镇大部分地区
-4—1-
第 4 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要素
执行标准
项目
标准值μg/m3
年平均
60
SO2
24 小时平均
150
1 小时平均
50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年平均
40
环境空气
(GB3095-2012) 二级
NO2
24 小时平均
80
1 小时平均
200
24 小时平均
4mg/m3
CO
1 小时平均
10 mg/m3
O3
日最大 8 小时平均

济源市土地收储和出让工作实现提质增效

济源市土地收储和出让工作实现提质增效

23逐宗进行排查,建立详细台账,制作工作底图,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具体的处置措施,持续加大土地征收供应力度。

截至目前,全市已盘活供应批而未用土地3305亩,土地供应率明显提高,供地率达到62.25%,较年初提升了15个百分点,较好地完成了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供地率指标。

与此同时,为确保国有土地资产不流失,该局主动出击,全力追缴土地出让金,对欠缴土地出让金的6家单位多次进行催缴,并采取在媒体发布公告,向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多种手段进行追缴。

通过法院判决,目前,已经追缴到位土地出让4279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2954万元,违约金1325万元。

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济源市已出让的商业用地达到368万元/亩,住宅用地用地达到329万元/亩的新高。

多年来,为提升土地价值,该局充分发挥职能,合理确定宗地出让方案,将每宗土地的出让置于阳光下操作,加大向外界的推介和宣传力度,及时了解企业用地需求,合理组织土地出让工作。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形势监测分析和研判,准确把握土地市场走向,全面提高土地投放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 说起下一步的工作,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多璋这样介绍。

(作者单位:济源市国土资源局)济源市土地收储和出让工作实现提质增效文 l 刘晓玲今年以来,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创新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方式,以深化土地利用综合改革为抓手,以推进土地“大收储”为重点,全面提升收储总量和工作效率,在加快土地收储和供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截至目前,该市已完成土地收储29宗面积2100亩,较去年同期增长229%;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7宗面积1157亩,同比增长143%,总成交价款7.8684亿元,同比增长214%。

夯实土地收储。

为夯实土地收储的基础,该局将土地收储工作列入全局“四项重点工程”,并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28人的强大工作队伍;优化土地收储工作流程、制定工作台账、实行项目分包制;每周召开推进会,了解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分析研判当前形势,解决收储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从而扎实稳步推进土地收储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工作效能,为‘大收储’格局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济源高效利用土地力促“双保双赢”

济源高效利用土地力促“双保双赢”

济源高效利用土地力促“双保双赢”作者:暂无来源:《资源导刊》 2016年第4期刘晓玲4.13万公顷耕地、3.8万公顷基本农田的资源红线得到有效落实;实际用地保障面积达434.7公顷,项目用地需求有效满足;实施土地开发项目19个,建设规模516.4公顷;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加快推进,煤矿塌陷区治理出耕地126.7公顷……这是济源市国土资源部门2015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

一连串看似枯燥的数字,却有力证明了该市在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双保双赢”方面的成效。

土地意义重大,维系国家之命脉,牵涉百姓之根本,事关科学之发展。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作为主管国土资源的部门,我们一定要有正确认识。

土地资源是有用的和有限的,因此必须严格保护。

但是,保护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保障其有效发挥作用。

”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冯正道说,“基于这种理念,我们既坚守耕地‘红线’,又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用地积极性不高的现实,济源国土资源部门大力开展“到基层去、到项目单位去”活动,主动到用地单位上门服务,并成立重点项目用地服务领导小组,有效保障用地需求。

2015年,济源市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97.8公顷项目用地,加上以前上报获得批复的318.8公顷,全市实际用地保障面积达416.7公顷,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土地资源保障。

在土地供应过程中,济源市国土资源部门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综合统筹保障力度。

“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重点支持民生工程、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项目用地,保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资源需求;对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盲目粗放扩张经营、危害群众利益的项目,限制或禁止土地报批。

”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邱建平说,“我们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调控,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用,并以此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多措并举打造绿水青山——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纪实

多措并举打造绿水青山——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纪实

多措并举打造绿水青山——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纪实作者:刘晓玲王卫方来源:《资源导刊》 2013年第4期□特约记者刘晓玲通讯员王卫方位于愚公故里的济源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不仅区内矿产资源优势突显,发现矿种37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109处。

在世人眼中集大气、秀气、灵气于一身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曾几何时,也遭遇因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房屋剥裂、耕地零星破碎以及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问题。

为让在土里刨食的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近年来,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多措并举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宜居的绿水青山之城。

多措并举治理矿山环境采矿企业是矿产资源开采的受益者,但也是矿山环境的破坏者,如何使受益者承担因采矿引发的矿山环境治理责任,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经过调研,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以保证金形式约束矿山恢复生态环境。

该局从2004年开始,对甲类、乙类矿山,采取以缴纳保证金的形式约束矿山企业在矿山闭坑后恢复矿山生态环境。

市政府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领导小组,组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审查领导小组、市级评审审查专家库等。

该局规定,矿山关闭前,采矿权人要按要求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任务,逾期不履行义务的或者治理达不到要求的,该局会同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采取公开招标等形式,组织具有资质的单位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治理费用从矿山企业存储的保证金中支出,资金不足部分由矿山企业承担。

对缴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该局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截至目前,该局已累计收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2950万元。

二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进行治理。

近年来,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3个,资金共计1.9636亿元,他们将这些资金按照项目设计因地制宜进行治理。

素有煤炭之乡的克井镇有煤炭采矿企业10家,年产量400余万吨,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富了一方百姓。

规范用地管理 维护群众权益——济源市强化土地例行督察整改提升

规范用地管理 维护群众权益——济源市强化土地例行督察整改提升

规范用地管理维护群众权益——济源市强化土地例行督察整改提升国土保护利用水平作者:暂无来源:《资源导刊》 2017年第1期“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全面纠正和解决土地管理及利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11月中旬国家土地督察整改核查组对济源市土地例行督察整改情况进行核查验收,在核查情况通报会上,核查组对济源市土地例行督察整改情况予以充分肯定。

2016年4月份,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对济源市进行了土地例行督察,指出了济源市在土地利用、耕地保护、土地执法、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土地例行督察是发现国土工作存在的问题、倒逼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邱建平说,“济源市高度重视,以例行督察为契机,以例行督察反馈的问题为重点,切实抓好整改落实,纠正和解决土地违法违规问题。

土地例行督察反馈显示,济源市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耕地保护方面,耕地保有面积不实,土地开发复垦不到位,增减挂钩指标、补充耕地指标重复使用,增减挂钩土地拆除复耕不到位;土地利用方面,土地闲置;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方面,拖欠征地补偿款,违规预征地提前补偿,补偿不及时;土地执法方面,违法违规用地问题较为突出,违法违规案件查处整改到位率低,执法监察共同责任机制不健全。

围绕这些问题,济源市成立了土地例行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工作方案,建立了准确详实的整改台账,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台账任务。

市国土、发改、财政、公安、法院、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立足“实”,突出“快”,采取“边自查、边整改、边处理”的方法,对例行督察指出的所有问题,逐一排查分类,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做到件件有整改、宗宗有交代。

该完善手续的,抓紧补办、完善手续;该规范的,按照政策要求立即予以规范;该立案查处的,严格按照处罚到位、没收到位、责任人处理到位的要求,消除违法现状。

济源市委、市政府将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责任单位及其主要领导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组建专项督导组进行集中督导,对工作不重视、整改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的,及时约谈问责。

中原地区耕地质量变化遥感监测研究_以济源市为例_张合兵

中原地区耕地质量变化遥感监测研究_以济源市为例_张合兵

中原地区耕地质量变化遥感监测研究_以济源市为例_张合兵中原地区耕地质量变化遥感监测研究——以济源市为例张合兵,孙江锋,王新闯,刘明远(河南理⼯⼤学测绘与国⼟信息⼯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摘要: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安全,随着中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进⼀步加快,各项建设发展对耕地的占⽤将持续⼀段时间且短期内难以减缓,⼈地⽭盾将进⼀步突出,耕地保护压⼒将进⼀步加⼤,加强耕地数量质量变化的监测研究对提⾼区域耕地管护⽔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济源市为例,通过2009年和2012年2期TM 影像与耕地分布图叠加,基于植被指数(NDVI)提取与对⽐分析,得到研究区耕地多年粮⾷平均产量、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

研究表明,济源市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好,全市⾼产⽥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区周边,低产⽥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丘陵⼭区,质量好耕地占53.56%,质量差耕地占13.61%;2009—2012年全市耕地时空变化呈现出分布在空间上西移、局部区域耕地质量出现下降、东部部分优质耕地被占⽤、新补充耕地以中西部为主且质量相对较低等特征。

今后耕地保护⼯作应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和耕地保护的关系,由数量平衡与管理向数量-质量-⽣态综合平衡与管控转变,以实现区域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耕地质量;遥感监测;中原地区;济源市中图分类号:F301.21⽂献标志码:A论⽂编号:2014-2555Study 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Variation i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theCentral Plains Area:A Case Study in Jiyuan CityZhang Hebing,Sun Jiangfeng,Wang Xinchuang,Liu Mingyuan(School of Surveying and Landi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Abstract:The food secur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s,occupancy of cultivated land fo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ill continue and is difficult to slow down in short term.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will further exacerbate,the pressure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will increase further.To strengthen surveillance research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regional cultivated land.Taking Jiyuan City as an example,the TM images and land distribution map of 2009and 2012were overlaid.Based on the extracted vegetation index (NDVI)and comparison analysis of it,the average yield differences,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of multi-year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Jiyuan City was good on the whole.The high-yielding field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east of the city;the low-yielding field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western mountains.Good quality arable land accounted for 53.56%,and the poor-quality arable land accounted for 13.61%.The feature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from 2009to 2012included the westward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the decline of基⾦项⽬:国⼟资源部公益性⾏业科研专项“河南省典型区⾼标准基本农⽥建设技术及应⽤”(201411022)。

济源市小麦生产中土壤、水分、肥料利用现状分析

济源市小麦生产中土壤、水分、肥料利用现状分析

济源市小麦生产中土壤、水分、肥料利用现状分析高 燕 彭 涛 成东梅 赵伟峰 于金林 陈 坤(河南省济源市农业科学院,济源459002)摘要:小麦是济源市的第一大粮食作物,通过对小麦大田生产中土壤、水分、肥料的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当前做好土、肥、水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的具体举措。

建议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注重发挥水肥协同效应等有效措施助推济源小麦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麦;土壤;水分;肥料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耕地面积3.47 万hm2,小麦种植面积2.33万hm2,其中旱地小麦0.67万hm2,主要分布在邵原镇、王屋镇、下冶镇、大峪镇4个山区镇及轵城镇、坡头镇部分丘陵区。

济源小麦每667m2平均产量为390kg左右,其中高产田小麦平均产量为600kg左右,中低产田及旱地小麦单产拉低了小麦平均单产。

土壤类型、气象条件、品种特性、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极大影响了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实践表明:只要管理到位,通过提升栽培技术水平,积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加土壤肥力,将会进一步提升济源的小麦整体生产水平。

本文从济源市土壤、肥料、水分利用现状分析小麦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

1 土壤1.1 现状 济源市土壤养分的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9.42g/kg、全氮1.11g/kg、有效磷17.30mg/kg、速效钾143.50mg/kg。

其中氮、磷含量属于中高水平,而钾含量属于高水平。

总体来说,济源市大部分的土壤肥力处于中上水平,只有很小一部分山区旱地养分含量低、肥力差。

1.2 问题及建议 根据土壤质地,济源市土壤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原区土壤,这类土壤质地较好,保水保肥,肥力较高;另一类是丘陵山区和少部分平原区的土壤,这类土壤质地较差,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22.3%。

具体来说,可分为4种类型:(1)褐土类砂姜型土壤,该土壤土体内含有10%~30%的砂姜,肥力较低,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6.6%;(2)漏水漏肥型土壤,该土壤通体性沙壤或在土体中下部存在厚薄不一的沙层或沙砾层,漏水漏肥,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3%;(3)薄层砾石型土壤,该土壤土层薄,土体内砾石含量为10%~30%,分布在山丘区,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6.9%;(4)重质地型土壤,此类土壤质地黏重,地下水位高,适耕期短,通气性差,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3.5%。

济源市土壤养分现状分析与评价

济源市土壤养分现状分析与评价

耕地土壤养分含量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的重要参数,而该参数随着耕作制度、施肥品种和施肥水平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济源市在指导施肥上一直沿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资料,已严重影响到农作物最佳施肥量和适宜施肥时期的正确制定。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我们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摸清了本市耕地土壤养分的现状,为正确运用肥料资源、确保农业增产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济源市土壤养分状况根据近几年土壤化验结果,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资料相比较,结果表明本市土壤养分含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

1.1有机质从化验结果来看,济源市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19.4g/kg,达到Ⅱ级。

其中,6.35%的土壤达Ⅰ级指标,26.94%的土壤达Ⅱ级指标,36.10%的土壤达Ⅲ级指标,25.51%的土壤达Ⅳ级指标,5.10%的土壤达Ⅴ级指标。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增加,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3.5g/kg增加到现在的19.4g/kg,增加了5.9g/kg,增长率达到43.7%。

1.2全氮全市耕地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为1.11mg/kg,达到Ⅱ级,属较高水平。

其中,一、二等级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26.75%和37.64%(见表1)。

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增加了0.2mg/kg,增幅为30%。

其中最低值为0.57mg/kg,较二次普查的最低值0.32mg/kg增加了0.16mg/kg,增幅为78.1%;最高值为1.73mg/kg,较二次普查的最高值1.45mg/kg,增加了0.28mg/kg,增幅为19.3%。

1.3有效磷据全市土壤样品有效磷含量测定,平均含量为17.30mg/kg,达到Ⅲ级,属于中等偏高水平(见表2)。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增加了1.1mg/kg,增幅为6.8%。

其中最低含量为7.5mg/kg,较二次普查的4.1mg/kg增加3.4mg/kg,增长82.9%;最高含量为47.5mg/kg,较二次普查的22.7mg/kg增加24.8mg/kg,增幅为109.25%。

为经济发展拓空间——济源市14 年土地开发新增耕地3700余公顷

为经济发展拓空间——济源市14 年土地开发新增耕地3700余公顷

为经济发展拓空间◎特约记者 刘晓玲 通讯员 侯天一——济源市14年土地开发新增耕地3700余公顷露天蔬菜区,绿黄瓜、红番茄、紫茄子、青豆角,竞相成熟,生机盎然。

——这是8月6日,记者在位于济源市王屋镇竹泉村的济源君源有机农场看到的喜人景象。

“这里以前是滩涂地,不能好好种庄稼。

实施土地开发后,村里新增高标准水浇地66.67公顷。

”竹泉村党支部书记郭宗军说,“君源公司承包了40多公顷地,招了部分村民打工,给我们村的土地流转费加上群众务工收入,每年要超过200万元。

”2001年以来,面对土地调控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立足挖潜,注重开源,持续开展土地开发整理,14年来共“造地”3700余公顷,既实现了坚守耕地红线与保障经济发展的双赢,又为提高耕地数量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

土地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

济源市山区丘陵面积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8%;耕地面积只有4.17万公顷,人均耕地不足0.053公顷。

而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城市,济源市城乡建设用地刚性需求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耕地怎么保?土地哪里来?“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又要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冯正道说,“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节流——节约集约用地以外,更要开源——开发整理土地,造出一片片肥沃的耕地,置换出用来安置项目的建设用地。

”2001年,济源市组建了市土地整理中心,制订了土地开发整理实施计划,正式拉开了土地开发大会战的序幕。

作为牵头实施部门,济源市国土资源局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勇挑重担,奋力开拓。

山区、平原,无不留下国土人劳碌的身影;山地、滩地,无不浸润着国土人辛勤的汗水。

“不管是荒山地还是滩涂地,不管是大块地还是小块地,只要合乎要求的,我们都不放过,都要把它开发出来、整理出来。

”济源市土地整理中心副主孙虎成说。

规划、勘查、施工、修路、修渠、打井、架电、植树……在市国土资源、财政、交通、林业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片片废弃无用、没有产出的荒山荒坡地、河谷滩涂地,变成了“田成方、路成框、树成行、旱能浇、涝能排”的高质量耕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分析郭恒亮;王宇飞;赫晓慧;田智慧;李颖【摘要】以位于中原城市群的济源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定量分析了济源市2000-2012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状况的相关性,并综合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济源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115.38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88.67km2;与此相应,2000、2006、2012年济源市区域生态环境指数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生态环境状况在不断改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中,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增长是促进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而因经济发展引起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扩张、耕地的开垦和工业的发展等因素则对环境改善具有抑制作用.【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38)005【总页数】6页(P479-484)【关键词】土地利用;环境效应;济源市【作者】郭恒亮;王宇飞;赫晓慧;田智慧;李颖【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50001;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0.2环境变化中人的行为非常复杂,而比较能体现出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过程的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LUCC直接反映了当今全球变化的主导因子——人类活动,作为引起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在LUCC过程、驱动力及变化趋势预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现阶段,国内学者对土地利用的研究侧重于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与驱动机制方面,如柯新利等[2]通过对已有的土地利用编码方式进行改进,并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武汉城市圈1990-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形成对武汉城市圈1990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规律、阶段性趋势和空间差异的基本认识;崔晓临等[3]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分析了靖边县199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常春艳等[4]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黄河口垦利县1989-2011年土地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相对而言,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较少[5].如张杨等[6]运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分析了武汉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祖木拉提·伊布拉音等[7]对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速度和趋势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研究.济源市处于中原城市群紧密层,近几年发展迅速,土地利用变化较大,进而引发了环境的改变.为了研究济源市的宜居情况,探究随着经济发展导致的环境效应影响,本文从济源市土地利用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及经济社会行为,研究其带来的环境效应,为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1.1 研究区概况济源市地处河南西北部太行山南麓,与山西省毗邻.介于北纬34°53′-35°16′,东经112°01′-112°45′之间.济源市土地面积为1898.71km2.是新兴的旅游城市,全市总人口超过70万,其中城区人口30万左右.随着市域内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亚洲最大火电项目沁北电厂开工等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兴建,济源成为中国中西部发展的热点,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但该区山地多平原地少,而且土地自然环境条件较差,水土流失较严重,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1.2 数据来源与方法以2000年、2006年和2012年获得的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经野外实地考察后,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解译出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用ArcGIS软件分析并提取各类用地信息,并进行统计和计算.三期影像的解译精度KAPPA系数均高于98%,满足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与动态分析的数据精度要求.自然、社会经济相关数据来源于济源市2000-2012年统计年鉴以及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译的指标体系沿用2000年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系统,采用全国二级分类系统:一级分为6类,采用土地的自然生态及利用属性为分类依据;二级分为25类,主要根据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对二级分类体系下的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赋值,建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从而揭示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特征.首先对二级分类体系下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模糊赋值(表1)[8].2.1 土地利用转移类型分析方法在GIS环境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进行叠置分析,求出各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转移矩阵,进而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9].根据用地类型的不同,提取各类用地的面积等信息,得到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的数量关系的原始转移矩阵. 2.2 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与综合动态度计算某一研究区域的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可表示为[10]:K=[(Ub-Ua)/Ua]×T1×100%式中:Ua、Ub为研究初期、末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为研究时段,当T 的单位是年时,K值即为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某研究区域的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可表示为[11]:式中:LUi为研究阶段起始时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ΔLUij为研究期内第i 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监测时间段.当T的单位为年时,LC即是该研究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定量描述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快慢,对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很有帮助.2.3 区域生态环境指数分析方法2.3.1 区域生态环境指数(EV) 综合考虑某一区域内各用地类型所对应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其面积比例,以定量表征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12].其表达式为:式中:LUi,Ci为该区域t时期第i种用地类型所具有的面积和生态环境指数;n为该区域内所具有用地类型的数量;TA为该区域总面积.2.3.2 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生态贡献率衡量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而导致的区域生态质量的变化,表达式为LEi=(LEi+1-LEi)LA/TA式中:Lei+l,Lei为某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所反映的变化末期和初期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生态质量指数;LA为该变化类型的土地面积;TA为该研究区域的总面积. 通过遥感解译、空间分析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获得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情况,从而为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并且也有利于探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2.4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计算方法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中,通过对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进行加权,得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此作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13].EI计算方法: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5×(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其中:生物丰度指数=Abio×(0.11×耕地+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式中:Abio为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植被覆盖指数=Aveg×(0.19×耕地+0.38×林地+0.34×草地+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式中:Aveg为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水网密度指数=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式中:Ariv为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lak为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res为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ero为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5)环境质量指数=0.4×(100-ACOD×COD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4×(100-ASO2×SO2排放量/区域面积)+0.2×(100-Asol×固体废物排放量/区域面积).式中:ASO2为SO2的归一化系数;ACOD为COD的归一化系数;Asol为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3.1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经解译得到济源市2000、2006、2012年3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如图1-3. 在完成遥感影像解译之后,对研究区域2000、2006、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如表2-3所示.转移矩阵表明,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的特点为:①12年间耕地面积变化最为活跃.耕地面积不断减少.②林地面积在研究期前6年小幅度减少,但在2006-2012年间面积有所增大.③草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其面积变化主要发生在2006-2012时期.④增加的水域面积主要由耕地和草地转化而来,而有小部分水域转化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⑤建设用地扩展明显,共增加面积88.6728km2,主要由耕地(82.7953km2)转化而来.⑥未利用地占用地总面积的比例非常小(小于万分之一),故变化也相对较小.总体上来看,第二个研究时期内,济源市土地利用变化更剧烈,不同类型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更大.3.2 土地利用单一/综合动态度分析从研究区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表4)来看,2000-2006年间水域面积变化最为活跃,其单一土地类型动态度为7.62%,面积增加了24.85km2;其次为建设用地,单一土地类型动态度为2.63%,面积增加了10.96km2.其他类型用地面积变化程度相对较小.在2006-2012年间,较之2000-2006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活跃程度普遍较高.活跃程度相对最高的为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单一土地类型动态度为16.78%,建设用地则为16.10%.而未利用地面积只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01%,建设用地则占8.29%(2012年).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来看,济源市12年来土地利用年变化率为0.57%,而研究期内前6年土地利用年变化率仅为0.17%,后6年土地利用年变化率为0.87%,由此可见,土地利用在2006年至2012年期间更为活跃,这也符合中国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4.1 区域生态环境指数变化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取决于通过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体现出的生态环境结构.利用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三期土地利用类型图,提取其中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的二级分类结果,根据表1中对各二级分类下土地类型进行的生态环境指数赋值,以及公式(3),计算2000年、2006年以及2012年区域生态环境指数(EV),得到EV2000=0.442,EV2006=0.445,EV2012=0.461.根据计算结果显示,济源市2000年-2006年、2006年-2012年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程度逐渐增大,其环境质量改善程度分别为0.003和0.016.说明在研究期内济源市各种土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变对环境质量状况在总体上起到了改善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加强.结合济源市的区域特点,根据2000-2006年、2006-2012年济源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能够发现济源市生态环境变化中具有改善与恶化因子并存这一特征.促使生态环境改善的驱动因子有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水,其中退耕还水对济源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贡献率较高.据统计,济源市境内产生的水资源量很有限,多数水资源来自上游境外产流,并且全市水资源因受气候、降雨的影响,年际变化较大,所以采取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可以改善济源市生态环境质量[14].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驱动因子是建设占用和开垦耕地,其中建设占用的贡献率较高.在研究期内,建设用地的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加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较大.4.2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状况利用2000、2006和2012年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对用地类型进行了二级分类,根据分类结果,计算2000、2006和2012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4.2.1 生态环境状况分析(1)利用2000、2006、2012年土地利用二级分类结果,根据表2计算生物丰度对各二级分类土地类型赋予的分权重,对各二级分类用地面积进行加权,得到各类用地面积结果.利用计算生物丰度指数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济源市的生物丰度指数在2000年、2006年和2012年分别为40.34、40.89和57.60.生物丰度指数的逐渐增大反应了济源市在研究期内生物丰度的提高.(2)根据计算植被覆盖指数对各二级分类土地类型赋予的分权重,对各二级分类用地面积进行加权,得到各类用地面积结果.利用计算植被覆盖指数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济源市的植被覆盖指数在2000年、2006年和2012年分别为42.50、42.07和58.42.结果显示济源市的植被覆盖的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对比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生物丰度指数中更多地考虑了水域湿地的影响,故二者的计算结果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3)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图提取出河流长度、水库面积及水资源总量.根据相关公式,可得到水网密度指数在2000年、2006年和2012年分别为23.40、36.54和54.88.根据计算结果,济源市的水资源总量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这也是环境质量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推动力.(4)根据济源市山区、丘陵及平原地区的分布情况,在研究期内轻度侵蚀、中度侵蚀以及重度侵蚀面积分别为1276.2km2、613.4km2和19.5km2.根据计算土壤退化指数的公式,可以得到这段时期济源市的土地退化指数为17.69.(5)研究期内济源市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5.根据EV计算公式,可得到济源市环境质量指数在2000年、2006年和2012年分别为89.41、79.15和25.92.由于环境质量指数与生态环境质量负相关,可以看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并且由变化的幅度来看,环境质量改善的程度越来越高. 4.2.2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与区域生态环境指数(EV)不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更加全面的考虑了水资源量、土壤侵蚀情况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等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由EI计算公式计算得知,2000、2006、2012三年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别为53.14、54.28、57.41,可见济源市的环境状况呈不断改善的趋势,这一结论与区域生态环境指数的评价结果相一致.两种评价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济源市环境状况进行评价,既分析了土地利用整体变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也通过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与相关非遥感信息数据,提取出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全局性.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利用对二级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所具有生态环境质量赋值的方法,对济源市2000-2012年间用地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揭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性,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量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2年济源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0.51%和13.90%,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则分别增加了2.70%、57.02%和127.58%.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现出改善和恶化并存的趋势,总体上呈现出改善的态势.导致生态环境状况改变的主导因素是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下林地、草地等用地类型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快速转换.其中对生态环境起改善作用的主要有退耕还水与防护林建设,而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因素有城市用地扩张、耕地开垦以及草地退化.虽然在2000-2006年间济源市生态环境状况保持着总体的改善,但也需重视局部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在土地利用中,不仅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十分重要,还应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依靠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和人类的努力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相关文献】[1] 田宇鸣,李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5):60-61.[2] 柯新利,韩冰华,刘蓉霞,等.1990年以来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76-80.[3] 崔晓临,白红英,王涛,等.北方农牧交错带靖边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1):34-38.[4] 常春艳,赵庚星,王凌,等.黄河口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4):226-232.[5] 张万萍,雒占福,孟越男,等.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6): 251-255.[6] 张杨,刘艳芳,顾渐萍,等.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10):1280-1284.[7] 祖木拉提·伊布拉音,吐尔逊·哈斯木,阿依先木·司马义,等.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8):29-34.[8] 杨述河,闫海利,郭丽英.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6):51-54.[9]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10] 杨敏,周次林,王立海,等.基于马尔可夫链的鸡西市土地利用结构预测[J].森林工程,2007,23(5):2-3.[11] LIU Jiyuan, LIU Mingliang,ZHUANG Dafang, et al.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1995-2000,Science in China(Series D),2003,46(4):373-384. [12] LIU Yansui, GAO Jay, YANG Yanfeng. A holistic approach towards assessment of severity of land degradation along the great wall in northern shanxi province,china.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3,82(2):187-20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Z].[14] 郭沙,段栓.济源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9):57-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