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

合集下载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是一种组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通过建立适当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等措施,以确保业务运作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是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合规性、业务运作的效率和效果。

而风险管理是一种组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测各种风险,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目标的概率和效益,同时最小化潜在的负面影响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是识别和管理潜在的风险,以减少对企业的不确定性和威胁。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适当的控制措施和流程,内部控制可以帮助组织识别和管理各种风险。

例如,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组织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风险管理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内部控制的框架下,组织需要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应对。

通过风险评估,组织可以识别和量化各种风险,从而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和优先级。

通过控制活动,组织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通过信息和沟通,组织可以及时了解和传递风险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通过监督,组织可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还可以通过信息的共享和协同来增强彼此的效果。

内部控制需要及时获取和传递各种风险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而风险管理需要了解和评估组织的内部控制情况,以便更好地识别和管理风险。

因此,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需要密切合作,共享信息和经验,以提高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概念。

内部控制通过建立适当的控制环境和措施,帮助组织识别和管理各种风险;而风险管理通过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测各种风险,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决策支持,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只有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互配合和协同的情况下,组织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降低风险并提高整体绩效。

(完整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完整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一)两者的概念和内容内部控制是指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及其他各方进行的,旨在加强风险管理、增大实现既定目标的可能性的机会。

内控有3个目标:保证实现银行运行的效果与效率、财务报告的a,靠性和完整性,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目标代表着银行努力的方向;内控的内容由控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5项要素组成,内容代表着实现三个目标所需的元素风险是指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其衡疑标准是后果与可能性;风险管理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评估.防止风险,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町能造成的影响,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口卫丽娟上。

风险管理技术包括风险评估框架,风险防范系统等,前者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缓释和根据模型对可能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

(二)两者的联系可以看出风险是一个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除包括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之外。

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除在涵盖内部控制的全部5个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3个要素。

因此,全面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扩展,它的范围比内部控制框架的范围更为广泛,涵盖了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必币町少的一部分。

二.如何处理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一)建立植入型内控制度植入型内控制度是一种主动型质量控制系统,以经营管理系统为依托的控制制度,即是植入管理系统中的,而不是附加在管理系统之上的,可以使得内控成为一种事前的,系统的和能被大家都接受的系统。

它对于保证银行实现既定目标具有许多方面的系统化优势:最高管理层可保证银行的质量意识在银行运行中得以贯彻;使质量目标贯穿于银行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其他相关过程中,借助干竞争和客户需求可以促使质万方数据量不断提高。

(二)实施真正意义匕的全面刚殓!管理1.建立ERM框架。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它们在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探讨它们的内在联系。

一、目标统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保障企业的稳健运营和合法合规。

内部控制是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确保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制度的要求,防止舞弊、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而风险管理则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风险,确保企业的业务活动既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又能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因此,两者的目标具有统一性。

二、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以风险为导向,以防范和控制风险为首要任务。

内部控制通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完善控制措施、加强内部审计等手段,防范企业面临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

而风险管理则通过识别和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因此,两者都以风险为导向,相互配合,共同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三、过程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强调过程管理,注重流程设计和执行。

内部控制通过制定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明确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对流程进行持续监控和改进。

而风险管理则通过对业务流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确保企业在整个业务流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因此,两者都强调过程管理,注重流程设计和执行。

四、相互促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内部控制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流程,确保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而风险管理则通过识别和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信息支持,帮助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五、合规保障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强调合规保障。

内部控制通过制定和执行各项规则、政策和程序,确保企业的业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制度的要求。

而风险管理则通过识别和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信息支持,帮助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决策。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一、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1、内部控制现代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各不相同,但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的COSO委员会(即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ot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该组织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设计并实施的一个程序,以便为达到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提供合理保障。

其中经济组织的经营目标包括: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合规性经营。

在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中,把内部控制活动分成五大组成部分,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

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认同和发展。

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内部控制定义中,进一步强调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组织中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内部控制过程,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

巴塞尔委员会把内部控制的目标分解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

操作性目标不只针对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其他各种活动;在信息性目标中把管理信息也包括进来,明确要求实现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但是巴塞尔委员会将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管理框架》认为并非内部控制活动的“缺陷的纠正”也归人了内部控制的范畴,并增加了金融监管当局对被监管组织的内部控制状况的检查和评价,把它也作为内部控制的另一不可忽视的内容。

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也作了如下的解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政策、程序和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它包含的要素主要有:(1)内部控制环境;(2)风险识别与评估;(3)内部控制措施;(4)信息交流与反馈;(5)监督评价与纠正。

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1. 引言1.1 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保障资产安全、完整性和可靠性,促进企业经营活动按照规定的政策、方针和计划进行,开展内部管理和控制的系统。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基于整体战略和目标,以系统的方法来管理各种风险,包括战略风险、业务风险、财务风险等,通过有效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风险,以最小化负面影响,同时最大化潜在机会的一种管理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保护企业利益和股东权益,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侧重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和运作程序,强调减少失误和提高效率;而全面风险管理更注重预防和化解各种风险,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企业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1.2 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保障企业的经营安全和稳定性方面。

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企业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从而降低企业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保障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还在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运营质量。

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企业能够规范管理行为,加强对企业运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减少浪费和损失,有效提高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

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保障企业的经营安全和稳定性,更在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运营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企业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并不断完善和加强相关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风险挑战。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高顿网校友情提示:一、内部控制——标准与立法1985年美国为了遏制日益猖獗的会计舞弊活动,成立了一个反财务舞弊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调查导致会计舞弊活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该方案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建议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应该在其年报中提供内部控制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承认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并讨论这些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Treadway委员会结束其使命之后,该委员会的五个发起组织联合成立了一个新的委员会——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Committee),即Treadway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

它由美国公共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协会(AAA)、国际财务管理人员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国际会计协会(NAA)(是管理会计协会IMA的前身)联合发起。

COSO继续研究并于1992年发布了一份关于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COSO提出的报告得到了美国联邦储备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等监管机构或国际组织的认可与采纳,其中的许多定义、建议及思想被吸收到立法与规则制定中,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1年年底以来,美国爆发了以安然、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舞弊案为代表的会计丑闻,重创了美国资本市场及经济,同时也集中暴露了美国公司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由此导致美国通过了《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THE SARBANES-OXLEYACT)。

该法案明确了公司管理者CEO及财务主管CFO对内部控制负直接责任,并将承担经济与刑事后果;大幅度提高了对会计舞弊的处罚力度;强化了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及审计监管。

此次立法代表着资本市场制度的一次大的进步,也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规范(以下简称“学院”)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实施及监督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等相关法规、《章程》,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学院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具体涉及管理组织体系、内部控制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检查、考核与责任追究管理等内容。

第三条定义(一)内部控制是由院务会、管理层及全体教职工实施的、旨在实现学院发展目标的控制过程;(二)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学院实现其经营发展目标的影响。

学院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五大类;(三)全面风险管理,指学院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学院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章管理组织体系第32页(共33页)第四条学院设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学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由院务会、院长办公会、内控审计室和各职能部门构成。

第五条院务会是学院内部控制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职权是:(一)确内部控制建设的总体目标;(二)了解和掌握面临的重大内部控制管理现状;(三)审批聘请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的议案;(四)监督内部控制文化的培养建设;(五)决策内部控制管理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六条院长办公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职权:(一)批准内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的方案;(二)负责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三)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四)检查制度的制定、实施情况;(五)审批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六)审批风险管理方面的制度;(七)审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八)审批风险应对总体方案,决策重要和重大风险管理中的有关具体问题;(九)负责组织完成涉及内部控制管理的其他重大事项;审批、检查、决定风险管理中的其他重要事项;(十)审阅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十一)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十二)审议重要和重大风险的判断标准,以及专项风险评估报告;(十三)办理院务会授权的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一、引言(一)最终目的一致———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旨在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保障企业各项活动合理运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共同目的在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对企业的资产进行保护的同时产生更有意义的价值。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协调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标都主要有三类:报告类目标、经营性目标、遵循性目标。

除此之外,风险管理还增加了战略目标,也意味着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注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性质相近———动态过程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均表示一系列活动及过程,而不是结果。

内部控制强调的是内部活动,风险管理强调的是管理手段,二者均强调的是过程管理,表现为时间上的周期性和过程上的连续性的动态管理,而不是表现为静止状态的结果管理。

从动态的过程管理上看,二者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将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并作用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时段。

(三)内部控制为风险管理打好基础和支撑从历史沿革来看,内部控制比风险管理出现的更早,发展也较为健全。

从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管理方法来看,风险得以防范和规避,是其终极目标,而这正是内控最基本的功能所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必须有内控这一强有力的工具支撑。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完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只有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才能更好地识别、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

在健全内控措施和制度、进一步优化内部环境和流程节点的基础上,可增加风险工作的便利性和协调性,提高风险工作的效果,各方面协同作用,使得企业各项活动在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下有序进行,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保障公司利益。

(四)风险管理为内部控制提供依据和便利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一,对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部控制的合理有效,离不开对风险的防范和规避,而风险管理工作恰恰为其提供便利条件。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及现实协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及现实协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及现实协调摘要: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内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化解和防范部分风险,但是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又不能因此而被取代。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之间既存在着联系又有区别,企业应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1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1.1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区别内部控制的整个实施过程,从概念框架的构建,到研究程序的进行,再到最后的机制确立,始终不离会计与审计。

甚至有学者直接将内部控制的概念划分到会计和审计的范畴之中。

当代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基本源于美国COSO委员会,其管理框架中将内部控制的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交流和监督评审。

这一系列内容的根本指向还是对于财政的监控与管理。

同时,COSO委员会这一定义的确立也是源于各企业董事会及管理层的活动和策略,力求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风险程度,把握企业的发展命脉,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可以被看作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职能,而风险管理则应是比较完善和全面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不仅仅是针对事后的风险补救而言,而是在企业风险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方方面面的作用,充分防范着风险的侵袭,因此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投入也是相对较多的。

从二者实施的具体内容来看,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也是大大超过了内部控制的内容。

美国COSO委员会也提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应作为一个子系统包含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大框架当中。

除此之外,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内容除了包括内部控制之外,还涵盖了企业战略目标与经营管理目标的要求。

这就大大提高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命脉与管理职能的实现。

由此可见,将风险防范与战略投资纳入企业风险管理的范畴正是体现其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有效降低与化解企业风险的必要途径。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

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的,内部控制则是企业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风险管理的范围比内部控制的范围更为广泛,是对内部控制的扩展,是一个主要针对风险的更为明确的概念。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紧密相关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

风险管理是整个管理活动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可指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管理人员的聘用、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以及报告程序等等。

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控要做的。

特别是内部控制并不负责风险管理目标的具体设立,这是管理过程起始阶段的活动。

风险评估是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条件或事件进行评价,并作出完整的专业性鉴定的一种系统过程。

当然,风险评估首先要注意目标问题,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经济组织的管理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合理保障,没有明确的目标,也谈不上目标实现的风险。

但是在目标方面,内部控制并不是目标的制定活动,而是对目标制定的评价工作,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中风险的评估,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立为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前提条件。

内部控制强调评估经营管理活动中突出的风险点,建议经营管理人员针对这些风险点实施必要的控制活动。

这里所评估的既有内部的风险,又有外部的风险。

那种以为内部控制只是控制某单位的内部风险的观点是片面性的。

因此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和经营结果的效率与效益。

而合规经营、真实的财务报告和有效益的经营也正是企业风险管理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

二、内部控制不等于风险管理1.内部控制只能防范风险,不能转嫁、承担、化解或分散风险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风险监测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一个循环流程,就这一循环流程而言,内部控制仅与风险识别和评估密切相连。

对企业面临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既是企业选用何种风险对策,实施何种管理措施的前提,亦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

在风险识别和评估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只能规避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发生的错误和风险,但不能解决风险管理中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更不能转嫁、承担、化解、分散风险。

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基础知识

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基础知识

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基础知识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和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定义、原则和作用、实施流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原则和作用风险管理可以理解为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监控的过程。

在商业活动中,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但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可以将风险降至最低程度,以实现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风险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1.全员参与:风险管理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所有员工的事情;2.风险识别:全面、系统地识别与企业目标相关的各种风险;3.风险评估:对识别到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危害程度与可能性;4.风险处理:采取合适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处理,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接受和风险控制;5.风险监控:对风险处理后的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

风险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金融风险: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提前发现和识别金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2.降低生产风险: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掌控,减少生产风险的发生;3.提高决策质量:通过风险管理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因风险而导致的决策错误;4.提高企业绩效:合理管理风险可确保企业在稳定的环境下运作,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

二、内部控制的定义、原则和作用内部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制度、程序和方法等手段以达到保护企业利益、确保合规运营的一种管理活动。

内部控制主要包括:财务控制、流程控制、合规控制、风险控制等。

内部控制的原则主要包括:1.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内部控制系统应完整、全面,包括规章制度、流程规范、相关职责与权限的明确;2.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能够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3.内部控制监管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和定期评估,及时纠正控制漏洞和缺陷。

浅谈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浅谈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组织合理、合规、合法的生产经营,防止舞弊,减少损失。

而风险管理也是为了降低组织的经营风险,提前预防,避免损失。

本文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意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风险防范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密切联系的,二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企业自身对规范化管理以及现代运营模式的重视,许多企业已经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然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推进和监督机制不清晰,内部控制体系缺乏系统性;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员工内部控制意识薄弱,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相关人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内部控制建立不全面或不经济;管理工具和手段落后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作用地发挥,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实现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以及对风险管理的参与,有利的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使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得以顺利实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意义(一)企业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知可以解决企业现实存在的难题为什么有健全的制度仍然会出现问题;怎样确保制度有效的贯彻和执行;生产、采购、销售,应收账款,筹资、投资等管理如何全面布局;如何保证制度建立的有效性;如何辨别企业、业务、部门的风险;企业的发展战略怎样有力地实施,面对企业这些现实的难题。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风险管理框架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壮大乃至生存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种可能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以提高企业的稳健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实现战略和业务目标,并按照监管要求和道德要求,通过设立适当的制度、流程和监督,确保企业运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比较高效性。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十分密切。

首先,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包括一系列控制措施,用于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类风险,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企业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其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

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实现企业目标的最大化。

而内部控制的目标也是确保企业追求目标的实现,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标准。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一致性为二者的合作提供了基础。

第三,风险管理需要依赖内部控制的支持。

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企业建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流程,通过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

而内部控制则是确保这些制度和流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内部审计和监督,发现和纠正风险管理中的不足和问题。

风险管理需要依赖内部控制来保障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四,内部控制可以促进风险管理的提升。

通过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可以明确各类风险的责任归属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同时,通过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防止风险的积累和扩大。

因此,内部控制可以促进风险管理的提升,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最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变化和演化。

随着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三者的关系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三者的关系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三者的关系【内容导航】:(一)管理范围的协调(二)前动与后动的平衡(三)治理、风险、控制的整合(四)“从上到下”控制基础和“从下到上”风险基础执行模式的融合【所属章节】:本知识点属于《公司战略》科目第六章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第四节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内容。

【知识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三者的关系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三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

(一)管理范围的协调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是站在企业战略层面分析、评估和管理风险,是把对企业监督控制从细节控制提升到战略层面及公司治理层面。

风险管理不仅仅关注内控建立,最主要的是关注内部控制运行与评价,从企业所有内外风险的角度为公司治理层、管理层持续改进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提供思路,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二)前动与后动的平衡在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既包括提前预测和评估各种现存和潜在风险,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确定相应的内控应对措施来管理风险,达到控制的效果,又包括在问题或事件发生后采取后动反应,积极采取修复性和补救性的行为。

显然,在未发生风险负面影响前即采取措施,更能够根据事件或风险的性质,降低风险的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管理效率。

(三)治理、风险、控制的整合依照风险管理的整体控制思维,扩展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将治理、风险和控制作为一个整体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这一整合的过程将克服原本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内部控制与管理脱节的问题,整个组织风险管理的过程也是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内控不再被人为地从企业整个流程中分离出来,提高了内部控制与组织的整合性和全员参与性。

(四)“从上到下”控制基础和“从下到上”风险基础执行模式的融合在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既体现内部控制从上到下的贯彻执行,也强调内部控制从下到上参与设计、反馈意见以及“倒逼”机制,即从上到下控制基础和从下到上风险基础的执行模式的融合。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试析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持续经营中面临诸多风险,可能会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是识别,评估与管理风险的过程。

如今违法违规,财务舞弊,经营失败等案件几乎每天见诸报端,那也是仅是冰山一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什么企业不能提早发现问题,规避问题,原因主要就在于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内控与风险管理。

世界范围对风险控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内部控制的建设也相对滞后,近两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主要就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对抗风险与内部控制的策略进行讨论。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互独立相互区别却又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区别: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在功能和范围上的延伸,是一种大范围的前置控制体系。

他们又有联系: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在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条件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1、作用方式不同。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及时地发现风险、预测风险以及防止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并设法把这种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的程度上。

而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

2、作用范围不同。

风险管理工作,注重防范和控制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和危害,会阻碍公司发展的步伐,但同时更应该把机会风险视为企业的特殊资源,通过对其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而内部控制则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实施的遵循性控制活动,它无法防范管理层非理性风险和凌驾于管理制度以上的决策风险。

3、作用原理不同。

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是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在综合考虑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把风险管理的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

内部控制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内部控制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有人形容高尔夫的18洞就好像人生,障碍重重,坎坷不断。

然而一旦踏上了球场,你就必须集中注意力,独立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并且承担一切后果。

也许,常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刚刚还在为抓到一个小鸟球而欢呼雀跃,下一刻大风就把小白球吹跑了;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内部控制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自从COSO报告于1992年发布后,已经被世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但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对该框架提出建议,认为其风险强调不够,使得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无法相结合。

该委员会在此框架基础上,又于2004年出台了最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目前仍有许多企业无法真正理解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案例,本文从两者的内涵和在实务中的运用来辨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按COSO框架,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既有横向交叉也有纵向交融,两者具体的联系为:1.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目标和3个要素。

从时间和内容上来看,全面风险管理是对内部控制的拓展和延伸。

2.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在全面风险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内部控制应当被管理者看成风险管理必要组成部分,内部系统是必要的、高效的和有效地的风险管理方法。

虽然二者有紧密联系,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并不完全相同的,它们仍有区别:1、两者的内涵不同,具体表现为目标体系不同,风险管理框架增加了战略目标,使得风险管理属于治理层次区别于内部管理层次。

风险管理框架扩大了目标范围,将所有非财务报告也扩展为报告目标。

组成要素不同:风险管理增加了三个要素,丰富了风险管理内容体现了风险组合观。

2、两者的职能不同:a.两者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全面风险则贯穿于管理过程各个方面。

b.两者对风险的定义不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财务目标产生的负面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正面影响从而视作机会,将风险和机会区分开来,而内部控制框架中,尚未区分风险和机会,c.两者对风险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框架引入利润风险偏好。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现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框架三个阶段。

(一)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定义了内部控制:“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此后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又经过了多次修改。

1973年在美国审计程序公告55 号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作了如下解释:“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且不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

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

”(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该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1996年底美国审计委员会认可了COSO的研究成果,并修改相应的审计公告内容。

(三)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

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了八大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回顾在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之后,理论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断的研究。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和竞争日益激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个角度来探讨其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实践。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和意义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一套制度、规则和程序,并通过一系列的监督、审计和检查手段来确保企业运作的效率、透明度和合规性。

它可以帮助企业预防潜在的风险和错误,保障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1.风险预防和控制:通过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避免损失的发生。

2.提高经营效率:内部控制可以合理规范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3.维护企业声誉和信誉: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增强投资者和市场对企业的信任度。

二、风险管理的定义和意义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对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事件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过程。

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并增加应对风险的灵活性和能力。

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1.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对各类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2.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风险管理,企业可以明确优先处理的风险,并根据风险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合理配置资源,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3.增强企业竞争力:良好的风险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挑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三、内控与风控的关系与实践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内部控制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

在实践中,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1.建立明确的组织结构和职责体系,确保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2.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明确各项业务操作的规范和程序。

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风险评估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风险评估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风险评估的关系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竞争风险等等。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进行公司风险评估。

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风险评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合法合规的运作过程中,对内部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这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可以规避各种风险,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其次,公司风险评估是企业对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和管理的过程。

通过对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估,公司能够识别、评估和监控各种潜在的风险。

这种评估可以帮助企业预计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风险评估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是公司风险评估的基础。

只有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自身的风险情况。

内部控制不仅包括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还包括对市场风险、竞争风险等其他方面的控制。

这种控制体系能够提供企业各个方面的信息,为公司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公司风险评估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风险的评估,企业能够了解自身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

这有助于企业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弥补控制上的不足,提高管理效率和运营水平。

因此,公司风险评估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动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和公司风险评估并非一成不变的。

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风险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企业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和公司风险评估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的商业环境,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风险评估有着紧密的关系。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体系。

(完整版)审计、内控、风险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审计、内控、风险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审计、内控、风险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标风险管理侧重的是“可能性”。

因此,风险管理应该是最早的环节,从企业整体评估风险状况,找到应对策略。

这其中,又可分为不可控风险和可控风险。

不可控风险通常通过风险转移、保险、风险接受等方式进行应对;可控的风险通常通过内部控制手段进行应对。

所以内部控制本质上就是企业管理中通过日常管控手段降低风险的行为。

那内控执行的效果如何,就通过审计来检查。

审计检查完后有一些发现问题,可能是最早风险评估环节就没考虑到的,那么审计发现问题又回过头来指导风险管理的完善。

所负责部门,每个企业都不太一样。

有的是分设三个部门:风险管理部、内控部、审计部。

也有的将这几块自由排列组合,也有放到一个部门的,甚至放到财务部底下的都有。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互动共进,有效提升公司治理效率。

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风向标”,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测试仪”。

三者的本质都是为了控制好风险。

三者区别是:1.内控是让你好好开车别撞人,也别开到沟里去,它是一切风险管理的基础,特别是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

2.风险管理是一个更广的含义,不仅仅是不撞人、不翻车,更要保证方向是对的,速度是合适的,开车的方式是可持续的,还要保证尽量不被别人撞,万一被撞要能扛得住……3.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但他们都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是一个组织行为。

4.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内控要素中监督要素的一种体现。

是风险管理工作具体落地的方式,和之前的两个不在一个层面上。

实务中全面的应用到了风险、内控与审计三个概念的,主要是银行业及部分工业企业(如核电、采矿、化工等)。

其他企业中实际上真正界定了这三个概念并付诸实施的其实很少。

以下只针对银行业有些皮毛理解,如下:对于银行来说,三道防线的概念可以清晰的把风险、内控与审计联系起来。

三道防线示意图风险管理,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对于银行来说,也可以说是经营的本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是紧密相关的
(1)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

由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经济组织的管理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合理保障,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和经营结果的效率与效益。

而合规经营、真实的财务报告和有效益的经营也正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

(2)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

从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控制框架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除包括内部控制的3个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全部5个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 3个要素。

二、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两者的范畴不一致。

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控制的手段不仅体现在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

而且,在两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多于内部控制。

(2)两者的活动不一致。

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
的。

目前所提倡的全面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管理人员的聘用、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以及报告程序等活动。

而内部控制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间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动,如对风险的评估和由此实施的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活动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工作。

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内部控制不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设立,而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3)两者对风险的定义不一致。

在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把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视为机会),将风险与机会区分开来;而在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

(4)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因此,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4项目标。

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的,也是其所不能做到的。

小编寄语:会计学是一个细节致命的学科,以前总是觉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这样是很难达到学习要求的。

因为它是一门技术很强的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方法。

诚然,困难不能否认,但只要有
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加上勤奋,那样必然会赢来成功的曙光。

天道酬勤嘛!
三、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机制
由于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下,我们必须尽快转换长期以来固化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努力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机制,赋予内部控制新内容。

1、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原则。

一是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应使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全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

内部控制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即:(1)全员管理原则,实现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参与;(2)全过程管理原则,对企业的发展、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实行风险控制;(3)全方位风险管理原则,不但要包括业务风险,还要包括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等。

二是独立性原则。

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要与经营、支持保障部门保持相互独立,直接向最高决策层负责,保证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是垂直管理原则。

总体而言,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设置应满足垂直管理的要求,具体采取的方式可有:(1)分、支行的风险控制综合管理部门由上级行风险控制部门的直接管理,对上级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决策机构负责,以利
于强化银行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2)由总行向一级分行、一级分行向二级分行派出副行长级的风险管理控制官,全面负责派驻行的风险管理。

派驻行的内部控制综合管理部门向风险管理控制官负责,风险管理控制官直接向派出行负责。

四是协调与效率原则。

要保证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明确、清晰,便于操作;保证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方便、快捷,准确无误,保证银行经营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

2、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治理机制。

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下,可在总行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决策机构,风险管理部为主要执行机构。

同时设立审计委员会,并将其明确为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部门,负责监察、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遵循性,督促管理层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执行控制程序,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评价控制状况,并将修正控制意见反馈前者,以完备控制体系。

两个委员会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新要求。

3、构建符合内控要求的业务管理新制度。

要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全面梳理现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财会业务、中间业务等各项业务管理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体制,构筑起面向全行、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

要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作用,构筑起
全方位、立体交叉的监督管理网络。

基层网点要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和风险控制情况的自查,形成定期检查的长效制度。

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加大业务条线自律监管的力度。

内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帮促作用,促使全行逐步建立起业务管理服从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服从处理流程、业务考核服从统一标准的管理新制度。

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控制工具。

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管理新方法,避免无谓的人力、财力的浪费。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在采用信用评分方法等传统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来度量和监控信用风险,提高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切实降低不良贷款率。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国外很多的许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还应结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对有关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结合中国实际的改进,或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我国金融业的风险度量和控制工作既能体现风险管理的要求,又能体现中国的国情。

5、构建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可以在金融机构内部广泛开展以”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

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结合上级行的要求,
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通过这一载体,可以进一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实现从风险部门的防范转向全行、全员防范,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和操作行为提升到整个单位的整体行为,推进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