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5篇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5篇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5篇范文)第一篇: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组全体教师一、教学设计方面:1、本课的重难点把握的较好。

讲重点时用了充足的时间,讲的比较透。

“文景之治”是为后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在操作过程中李明老师能够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也做到了这个一点,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应用了准确的史料,精炼的语言,突出了重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运用恰当,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如导入新课时,应用《沁园春雪》,同学们对历史人物很感兴趣,由此导入本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二、导学案的使用情况:1、首先做到了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

提前发给学生,好处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究,对照学案进行预习,完成“自我测试”环节的基础知识,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

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就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问题教学”。

久而久之,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更加乐于学习。

2、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的比较恰当,简单、易懂的要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在这一环节中,课堂气氛比较民主、和谐、平等、自由,通过个体发言、相互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3、精讲释疑。

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教师的精讲很有针对性和有启发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方面:本堂课中对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李明老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探讨。

当时时间有点仓促,但学习能力强的小组还是总结了出来,回答的也很好。

建议,多让每个小组内能力差的学生回答能力所及的问题,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历史距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如何让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呢?这一直是我们历史教师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汉朝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如:汉族名称的来历、我们的语言叫汉语、我们的文字叫汉字,这些都说明汉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与其他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听到现在社会上兴起了汉服热,我灵机一动,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与现实联系的例子吗?我马上行动,上网搜集了一些精美的汉服图片,并以此作为本课的导入。

学生在课上睁大眼睛看这些漂亮的汉服图片,被精美的汉服所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带着对汉朝的好奇学生和教师一起走进汉朝,领略大汉雄风。

最后我又出示了几张大学生穿汉服的图片,让学生就“汉服热”来谈“汉服热”兴起的历史因素,谈如何看待“汉服热”这一现象,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节成功的课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教师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还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学生的思维去挖掘素材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反思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反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活力杯”教学展示活动,我讲授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的授课,我有几点体会:
1、在课题一开始就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积
极参与课堂,这一点很重要,毕竟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吗!2、认真备课:本课难点非常难以理解,首先教师要把握好学习和
讨论的深度广度。

其次教师用自己的话通俗的、深入浅出的解释教材重点、难点生僻字,有利于加深印象和理解,这一点是我的长处,我也比较擅长,以后可以多多采用。

3、讨论,最好2人一小组,有1人负责记录。

10人或者一排同学一大组,引入竞赛方式,竞赛是要做好协调和调动。

4、教师的总结提升很重要。

编筐挝篓,重在收口么!它利于学生形成总体概念,整体把握本课内容,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2016年10月28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我所教授的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该课程通过对汉武帝的治理、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并且通过对汉武帝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本次教学在准备、教学、评估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的经验和收获,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反思。

一、教学准备1.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挑选了一些适当的教学资源,如图片、文献、视频等,使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清晰、生动的认识。

2.充分备课: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复杂,所以在备课时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先通读教材,了解内容框架和知识点;其次,我复习了一些相关文献和资料,为课堂上的讲授做好了准备。

3.确定教学目标:在备课时我明确了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汉武帝的治理、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成就,通过对汉武帝的表扬和评价,让学生掌握优秀的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过程1.以巩固大一统王朝为核心:本节课的主题是巩固大一统王朝,所以从教学过程的开始,我就把这一点放到了重点,尤其是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我多次强调汉武帝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是用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从而使得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同时,能从一个更宏大的角度看待和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2.启发学生思考:在讲解中,我不仅注重补全学生所需要的信息,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例如:教师:汉武帝采取的“水灌三蒲”战略为什么可以击败匈奴?学生:因为这个战略使得匈奴没有了水源,导致他们溃败了。

教师:这个战略给汉武帝治理疆域带来了哪些好处?学生:可以让中原安定,减少战争,使得汉朝更加巩固。

3.注重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看到与本节课和涉及领域相关的典型事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例如:教师:汉武帝是怎么消灭世家势力的?学生: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削藩、废黜、降封等,削弱了世家势力,巩固了中央的权力。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不足: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 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理性 思维正在形成的特点,结合本课内容,我将运用我校创 立的五环节教学法、直观演示、探究归纳、讲解点播法、 教学策略选 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 择与设计 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看 书、思考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 教法(问答法),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 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 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通过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重重地削弱了诸侯国 教学过程 的势力。但这却招来诸侯王门下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 从自身角度出发,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这种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
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史实,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
的相关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 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优势:思维直观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七年级 的学生,虽然心智还不成熟,尚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但 学生学习能 是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有助 力分析 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学法上采用思考探究法、 对比评价法、分析归纳法、历史短剧展演法等。
的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后,一直延
续了 2000 多年。
3.为了贯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办法?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教学反思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教学反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金缕玉衣教师: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

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这件衣服可谓是价值连城。

这件衣服是谁的呢?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解放以来出土的金缕玉衣也大多数是在诸侯王的墓中发掘出土的。

这体现了什么呢?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这些诸侯王的存在,令谁最为担忧呢?学生:皇帝。

教师:对,诸侯王各霸一方,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汉武帝即位后,如何应对一系列难题的呢?我们来看第一篇文景存隐忧。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第一篇文景存隐忧教师:西汉初期由于“文景之治”的影响,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但这只是表面的祥和,时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展示西汉前期形势图、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人口对比图两幅图片教师:两幅图片说明在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这种尾大不掉的隐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汉景帝时,竟然出现了七个诸侯国叛乱的事件,这使得中央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教师: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来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

第二篇汉武大一统大一统之政治介绍汉武帝。

汉武帝即刘彻,汉景帝子, 16岁登基,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教师:汉武帝即位后,诸侯国势力很强大。

展示哈密瓜和柚子。

教师:我们来做一个直观的比喻。

我们把哈密瓜比作中央政府,将柚子比作诸侯国。

大家看诸侯国势力较大,严重威胁中央统治。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学生: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播放视频《推恩令》。

教师:结合视频内容以及教材,思考什么是推恩令?学生:回答。

展示推恩令示意图。

教师:推恩令就是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的封地分给其他的子弟,皇帝封他们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进行管理。

历史领域的创新实践:《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的教学评估与反思

历史领域的创新实践:《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的教学评估与反思

尊敬的教学评估委员会成员:我是一名历史学教师,近期针对《大一统的汉朝》教案开展了教学评估并进行了反思。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及对这些实践进行的评估与反思,尤其是在历史领域中创新实践的实践经验。

一、教案设计1、背景介绍:此次教案是基于中国大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其中旨在重点讲解汉朝的前期历史,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知识水平。

2、目标:教学目标是具体的符合课程标准。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践环节:(1)研究报告:学生们需要在课前制作一份研究报告,以便更好地理解汉朝时期的各个部分。

(2)小组学习:教学分成小组完成,每个小组都有一部分任务,例如研究报告撰写、讨论等。

(3)演讲:在小组内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演讲,提出问题和观点,并且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4)小册子:小组需要一同制作一本小册子,汇总他们的学习成果。

4、教师评估:(1)同学评估+小组评估: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自我主动性,教师采用了同学评估+小组评估的方式。

每个同学需要尝试在每个小组内都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并且在小组内协调好工作分配。

同时,教师会对小组内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立即提出指导建议。

(2)课后纪录:在每个课堂结束后,教师会记录每位学术展示和问题的表现,并给出鼓励和建议。

(3)问题反馈:教师还会向学生征求他们的反馈,听取他们对教师授课的反馈和意见。

反馈与差异非常丰富,与不同的人物和事件相关,其中需要耐心倾听,集思广益。

二、评估在这个特殊的教学环节中,我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不断改进的精神。

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课堂表现,同时也很重视同学和小组的评估结果。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和反馈,以确保学生理解了课程内容。

以下是我对此课程的评估。

1、学术表现:我通过同学和小组内部的问题问答,以及课堂末尾的反馈和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反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文字、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内容,同时教师在借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并从中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具体操作,汉武帝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的措施就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

同样在分析汉帝国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措施时,借助历史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为学生营造一种历史情景,由学生自己去读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其中的变化,最终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得出为什么汉帝国要从“无为”走向“有为”,延伸到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大,对国家的安全、领土等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分析汉武帝改革时尽可能的给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他们进行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进行发现性训练火强化训练。

大一统汉朝历史课例教研反思

大一统汉朝历史课例教研反思

历史课例教研反思十月十四日,文登市2008—2009全市课例教学研讨会在文登市七里中学举行。

文登营中学的王丽新老师,实验中学的郐红英老师和七里中学的沈晓丽老师分别执教了三个年级的“大一统的汉朝”、“北伐战争”和“蒸汽时代的到来”。

三位老师课上的精彩,听课教师评课热烈中肯。

现结合自己任教的初一年级,谈谈自己的认识。

通过观摩课堂教学过程,可以看出王老师精心设计了本课的各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运用了大量的阅读材料补充教学、强化练习。

特别是历史学习中纵的联系和横的对比运用充分,可谓旁征博引,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汉武帝在位期间的盛世景象以及形成这一鼎盛局面的基础与措施。

在学习汉文帝、汉景帝的注重节俭、轻徭薄赋时,纵向联系前朝秦的横征暴敛、严刑峻法;讲汉武帝在思想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联系对比;在横向对比上,注意到今天中国农村取消农业税的惠民政策,运用材料联系古今,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良好培养取向。

我认为授课过程中的不足有两点。

其一,学生阅读课本时间不足,导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感到茫然无措,如提问汉初统治者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社会困境时出现冷场现象;让学生描述对汉武帝这个人物的认识时也缺少必要的阅读时间。

其二,出示材料的内容及数量值得商榷:初中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少,阅读速度慢,分析与表达能力更需要引导、锻炼提高,王老师所出示的部分材料阅读量大,综合程度高,学生会有力不从心之感,这也是课堂气氛难以活跃的主要原因。

如果能够出示例如“夫农,天下之本也。

”“十五而税一,。

半之”等简单明了的文言形式字眼,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材料分析中关键字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

为以后材料分析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另外在引入汉武帝时可否以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或者运用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一句来突出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效果是否更好?在其后的评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实验中学等学校分别从学生、教师、教程和课堂文化等方面做了量化记录与评估,使我看到了生命化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

2. 通过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文化自大。

3. 理解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汉武帝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这些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以便在教室上展示和讲解。

2. 制作PPT课件,包括主要教学内容和图片,便于教室上的讲解和演示。

3.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汉武帝时期的基本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4. 教室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汉武帝时期历史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汉武帝的相关视频,引出汉武帝这一人物。

2. 提问:汉武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二)新课讲授1. 讲授第一子目“颁布“推恩令”和削夺诸侯封地”(1)观看推恩令的影视资料,了解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2)小组讨论:汉武帝为什么颁布推恩令?目标是什么?(3)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强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标是为了削弱王国的势力。

2. 讲授第二子目“加强监察制度”(1)介绍秦朝和唐朝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通过讲解和观看视频,了解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责和作用。

(3)思考讨论:刺史这一名望有没有代表性?并说说汉武帝这一举措对后世的影响。

(4)教师总结:汉武帝通过监察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3. 讲授第三子目“尊儒术,大兴儒学教育”(1)观看儒学教育的影视资料,了解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的发展。

(2)讨论:汉武帝为什么要推崇儒家思想?这有什么影响?(3)教师总结: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

教学反思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第一件是政治上推恩令的颁布;第二件是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是经济上,盐铁官营。

课后我针对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现总结如下:第一,课堂设计主线比较清晰,汉武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的。

从大一统的主线出发,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展开教学。

第二,在主要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用多媒体,从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第三,导入播放视频《最后的倾诉》,在探讨汉朝面临的问题的时候,播放视频《推恩令的实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精心组织了一场历史剧《汉武择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课堂的积极性,并且突破了难点,理解了为什么要“独尊儒术”。

第五、学生还原汉武帝功绩碑,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有效,尤其是一位同学现场写了几句汉赋,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通过课后的反思,也发现了在课堂授课中的不足,进行了思考。

第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放手不够大胆。

其实在今天,我们的学生无时无刻不被阅读和电视电脑充斥着头脑,只要经老师一点拨,引导得法,他们的知识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

比如在讨论推恩令实施妙处的时候,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我们不需要给学生灌输,也不需要给学生限制一定的条件,否则就会束缚他们的思路。

第二,教师的教学手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计算机操作,多媒体课件制作都要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的课堂紧跟时代的潮流。

第三,个别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科学,有待改进;对课外知识的扩充还不够,需要多进行学习和充电,充分利用网络和向其他教师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争做一个创新型和研究型的教师,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活动及思考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活动及思考
态度和 价值 观 目标 。 )
师: 我们再来看材料 , ( 幻灯片展示资料 “ 海 内安 宁,
家给人足。 ” ——《 资治通鉴》 “ 都鄙廪庾尽满, 而府库余
财。 京师之 钱 累百 巨万 , 贯 朽 而不 可校 。 太仓 之 粟 陈 陈相 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 。 ” ——《 汉书 ・ 食货
为进 入 新课做 好 铺 垫 。 )
过恩惠来使百姓臣服 , 这就是以德化民。说到提倡节俭 , 二、 讲授 新课 汉文帝是以节俭著称的,请 同学们阅读教材小字部分。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汉朝 的历史 , 大一统的汉朝 。 (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同学们看题 目, 以你 的理解 , 大一统是什么意思呢? 师: ( 幻灯片展示秦陵兵马俑和汉文帝的霸陵) 这两 生: 很大的统一 , 领土很大…… 位皇帝的陵墓有什么区别? 师: 其实大一统不仅仅指的是领土上的统一 , 它还 生: 秦始皇的陵墓豪华 、 奢侈 ; 汉文帝的较为简朴。 指的是 国家在政治 、 经济 、 军事、 思想等方面实现高度的 师: 想想两个皇帝治理国家的不同结局, 有什么感想? 中央集权 。( 幻 灯片展 示含 义。 ) 生: 不能奢侈 , 否则就不得人心 了; 要节俭。( 得 出结


生: 我 是朝 鲜族 … … 师: 我们来看景帝说过的话 , ( 幻灯片展 示材料 “ 农, 师: 我也是少数民族 , 那你们看看我像哪个民族的? 天 下之 本也 。黄 金珠 玉 , 饥 不 可食 , 寒 不 可衣 , …… 其令 ( 学 生猜 测 … … ) 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我们将其概括为奖励农 师: 我是蒙古族 的, 没看出来吧。 在座的同学大多是 桑 , 农桑就是种植农作物和养蚕 , 泛指农业生产 。 汉族的 , 我们平时说的话也叫什么?写的字呢? 这些都 ( 设计意 图: 培养学生从历 史资料 中获取和概括历 与一个朝代有关 , 同学们知道是哪个朝代吗? 史信 息的 能 力。 ) 生: 汉语 ; 汉字 ; 汉朝。 师: ( 幻 灯 片展 示 关 于 以德 化 民 的 资料 :不株 连 九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过了西汉的建立 , 我们一起来 族 , 不 诛 罚 无 罪之人 ; 废 除诽谤 有 罪的 法令 , 取 消 肉刑 ;

省优质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省优质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课堂预设之外的精彩——省优质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2008年我参加了山东省历史优质课比赛,虽然至今已有近四年之久了,但是回想当年的授课情节仍然让我记忆犹新。

那次省优质课只给参赛选手一天的准备时间,这一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惜时如金!精心的预设、反复的琢磨、高效的运转虽让我收获了省优质课的一等奖,但是反思这堂课,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更使我难以忘却,回味无穷。

【镜头一】记得在学习“文景之治”这一目时,我进行的课堂预设是:学生合作归纳出文景时期采取的恢复并发展生产的措施后,通过汉文帝的节俭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然后总结“文景之治”的表现。

然而就在学生归纳完措施后,突然有个胆大的男生脱口而出:“老师,什么是‘以德化民’?”他的声音是那样响亮,不仅我听到了,学生听到了,而且评委也听到了,甚至在座的每一位听课教师也听得一清二楚。

我不禁有些措手不及,因为这超出了我的课堂预设范围,我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怎么办?我环顾四周,看到了众多学生流露出了不解的表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看来不解释是行不通的,于是我随口解释道:“就是以自己的品德来感化百姓。

”表面看,我轻而易举地对付过了这个小插曲,然而内心却底气不足,因为我对词语解释的正确与否并没有完全把握。

下课后,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的历史教研员徐军老师找到我,对我这一草率的处理给予了质疑并进行了修正,我赶紧查阅有关书籍,这才真正理解了“以德化民”中的“化”是教化而不仅仅是感化。

事后市教研室的朱老师、省教研室的王老师也在点评时纠正了这一点。

【反思】课堂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难免会遇到意外。

如果在教学中对课堂意外置若罔闻的话,我想我们会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失去一次又一次和学生及专家真正交流学习的机会。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切实夯实基础、严谨治学,才能恰当应对、灵活处理,使生成的资源变成源头活水。

【镜头二】再如学习“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这一重点时,我进行的课堂预设是:先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颁布“推恩令”削弱淮南王刘安势力的片段,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办法,然后我再进行归纳。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特点出发,重新定位,设计了研讨课上所呈现的教学方案。

二、把握课程内容,找到合适七年级七年级学生对于一些历史名词的理解还有困难,所以我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进而分析什么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再明确这一课要从哪些方面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

并从学生的展示中,引导学生去提取重点。

在分析汉武帝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时,单纯从教材中文字层面去学习,学生可能很难透彻的理解,所以我采用了形象直观的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学生一目了然。

这一课的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认为解决难点的方法并不是化难为简,而是化难为易。

要解决难点就要找到突破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突破口就在于“儒术”。

如果单纯的用历史的专业术语去解释儒术,学生很难理解。

因此就要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的去分析,由儒术引到儒家,由儒家引到儒家思想,由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的部分引入董仲舒的儒术,再由董仲舒的儒术被汉武帝所赏识来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

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去理解去提升,这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设计,在这节课确定起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

五、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合作和竞争中提升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无论教学理念怎样转变,兴趣的地位却从未改变。

利用陌生学校陌生的学生来出课,本来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我这节研讨课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这次的研讨课,对我们出课老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有小组。

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已经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一年多了,所以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在出课之前才了解到,敦化的学校从来都没有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我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挑战。

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从他们零基础的小组开始进行教学。

我开始反思,设置小组的作用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就是合作,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来互相帮助,面向全体,共同提升。

那么合作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对于我们历史学科来说,很多学生可能不合作也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那合作就变得可有可无。

历史计划总结之《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历史计划总结之《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历史计划总结之《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本学期很荣幸参加了州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并出了一节课.经过不到十天的准备,终于圆满的完成了这节课,在这过程中,我遇到不少困难,但也获益良多,对现在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总结和感想:一、做好学情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这节课在备课时共设计出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是采用导学案的方式,出发点是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尽量突出“以学为主”的特点.但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发现,这种方式对于现阶段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并不是很适合.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历史学科是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学科.对历史的认知层次还比较浅,如果在设计时学生自学的内容过多的话,势必会在课堂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虽然想要做到以学为主,但是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又认真的进行了学情分析,从现阶段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特点出发,重新定位,设计了研讨课上所呈现的教学方案.二、把握课程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很难用到多媒体和学案等辅助工具.但是我这次要去出课的学校却是一所市内学校,在进行备课时也有些犹豫,到底要不要采用这些辅助工具呢?最后我还是毅然的放弃了,既然是研讨课,我就应该拿出平时的教学和大家一起去研讨,不能因为出课而出课,做为一名农村教师,很难有这种和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所以我还是决定用我平时课堂教学的方式去呈现.这一课的内容并不多,只有“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两个主要内容.虽然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并不多,如果单纯从小标题划分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的话,似乎有些呆板和枯燥,可能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又重新寻找切入点,发现这一课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很多,也可以说这一课主要就是围绕着这些历史人物展开的.经过反复的推敲,最后确定了以人物为切入点来设计这一课.历史人物是学生识记过程最容易寻找和记忆的,所以以此为切入点,对于没有见过面的敦化学生来说,应该比较容易理解,不会因为把课的起点设置过高而影响课的进程.在当天的讲课中,这个切入点果然让学生容易接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三、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虽然这种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里,但是真正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是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在这节课最初的导学案方案设计时,我误以为用导学案让学生来自学就应该是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是说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做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因为学生还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来机械的进行解答而以.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还是初级,对待导学案就像对待测试卷子一样,很难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样的主体只是外在形式上的主体,发自内心和头脑中的主观能动却并没有.所以在重新设计这一课时,我又认真的研究了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认识规律,设计了由简单的历史人物过渡到人物所进行的历史活动,进而再分析历史活动的前因后果及产生的影响.这样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似乎更符合七年级上学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在呈现的时候也确实激发了学生大脑中的主观能动思维,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双边活动,现在我们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更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对重、难点的处理上.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探究,那么我们教师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特别是我们历史学科,由于在学校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不是主科但还参加中考,如同鸡肋.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课堂45分钟,很少有学生能有针对性的在课堂外还认真的去研究每一节课,更不可能去参加辅导班等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要依靠老师.所以我们历史教师更要发挥好课堂的主导作用,对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就更需要用我们精心的设计去开启学生学习的大门.这一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虽然说教师是主导,但是还是要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去设计突出重点.因为七年级学生对于一些历史名词的理解还有困难,所以我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进而分析什么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再明确这一课要从哪些方面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并从学生的展示中,引导学生去提取重点.在分析汉武帝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时,单纯从教材中文字层面去学习,学生可能很难透彻的理解,所以我采用了形象直观的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学生一目了然.这一课的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认为解决难点的方法并不是化难为简,而是化难为易.要解决难点就要找到突破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突破口就在于“儒术”.如果单纯的用历史的专业术语去解释儒术,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就要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的去分析,由儒术引到儒家,由儒家引到儒家思想,由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的部分引入董仲舒的儒术,再由董仲舒的儒术被汉武帝所赏识来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去理解去提升,这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设计,在这节课确定起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五、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合作和竞争中提升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无论教学理念怎样转变,兴趣的地位却从未改变.利用陌生学校陌生的学生来出课,本来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我这节研讨课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这次的研讨课,对我们出课老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有小组.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已经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一年多了,所以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出课之前才了解到,敦化的学校从来都没有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我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挑战.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从他们零基础的小组开始进行教学.我开始反思,设置小组的作用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就是合作,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来互相帮助,面向全体,共同提升.那么合作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对于我们历史学科来说,很多学生可能不合作也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那合作就变得可有可无.而合作学习,又是我们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在合作中学习呢?我想最好的方法还是在竞争中激励向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新课导入之后就对学生提出了小组学习的要求,每个学生的展示和发言都会为小组加分,如果哪一个组在这节课内每个学生都有发言,那么这个小组就会有附加分.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表现十分热烈,使整堂课都在合作和竞争中不断的提升.可以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研讨课下来,还是感觉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说对学生全体的关注上还显得不够,可能是为了追求教学内容上的完整,对于一些小的细节的处理上还显得不充分.成功在于细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的注意细节上的东西,让自己课堂的实效性更强.。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教育制度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然而,在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汉朝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反思。

本文将对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进行反思,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教育的功利性在汉朝时期,教育注重实用性与功利性,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以服务于皇室和政府。

教学内容偏向于经学、法律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合格的官员和公务员。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导致了对其他学科的忽视,使得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

教育应该不仅仅追求功利性,更应该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教育中应该加强对人文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培养,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汉朝时期,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都城和重要城市,富人家的子弟更容易接受良好的教育。

贫苦人民的子女则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机会,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象明显存在。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得社会阶层固化,限制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教育应该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应该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和平等,以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

三、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在大一统的时期,汉朝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是单向传授知识,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应该提倡互动和实践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实践和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思想教育的过于约束汉朝时期,思想教育过于约束,主张贵族教育和功利主义。

严格的思想教育制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导致了知识的局限性和思想的僵化。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思辨精神,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和知识渠道。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造力。

总结:汉朝时期的教育政策在推动教育发展和普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反思。

教育应该注重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推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思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实践了新课程的某些重要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方面: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培养学生节俭观通过学生举例回答汉文帝的节俭,以及秦始皇与汉文帝的陵墓的比较,论从史出,得出“成由俭败由奢”的结论,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如何节俭,为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学方法方式方面,历史教学应该“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为此,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由学生编写历史短剧的对话来完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教学手段方面,历史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为此做了17张幻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2、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由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个别回答和集体、幻灯显示等多种方式和方法,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历史小品、图片展示等形式,并对书本主要内容编写历史歌谣,简化记忆内容,学生仅仅用2分半钟就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堂练习测试效果非常好。

二、有待提高之处
1、顺其自然、课堂生成性
导入时以猜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高昂的情绪持续到学习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学习第二部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学生略显疲
劳,我还是按照教案设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用笔勾知识要点,由于文字多、难度大外加学生疲劳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对这部分教学可以把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意义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导学生阅读政治上措施,然后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师自己归纳意义,(因为比较抽象)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再如,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学生介绍完毕后,过渡“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如此嚣张的诸侯王,你怎么办?”由学生说“把他毙了”,生集体回答。

如果由学生个别回答可能会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当然由2张图形也体现出推恩削藩的2个步骤。

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但气氛略显沉闷。

2、众生平等,关注边缘学生
在阅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文字多外加学生疲劳以及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就偷偷休息,课堂效率不高,尽管我通过集体回答形式解决了设疑的问题,但确实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我忽视了边缘学生。

3、历史线索,衔接楷体文字
由于东汉的统治是楷体部分,我在教学设计时仅仅一带而过,光武中兴通过设计学习目标任务,掌握的较好,但是东汉中后期的宦官和外戚专权对学生来说太抽象,幻灯片漫画宦官和外戚专权没有很好利用,展示“宦官和外戚专权”文字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和空间,导致在课堂小结时学生不理解东汉的灭亡是宦官和外戚专权。

也只理解汉朝的兴,没理解汉朝的衰。

今后历史的术语教学在备课时要引起重视,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感知历史。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研究课堂的生成性
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灵活机动的调整教学节奏,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生的主体性学目标目标。

加强主导与主体作用结合。

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多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的操作中,体现在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过渡中,而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同样重要,多要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学生主体参与度与质量
度做为重要的课堂衡量指标。

2、关注每一位学生
今后简单的提问机会留给边缘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喜欢历史课。

加强对边缘学生的课堂管理,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历史课堂。

3、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
历史发展有一定线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历史本来面目,有些时候可以教材突破教材编排的束缚,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历史基本问题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

教学改革来自于对实践的反思、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个认识自己和学生的过程。

我相信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