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危机的微观理论及政策建议

合集下载

理性预期、资本内流与货币危机

理性预期、资本内流与货币危机

理性预期、资本内流与货币危机[内容提要]货币危机发生机制问题,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货币危机的三代模型注重的是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出发,去解释货币危机发生机制。

虽然货币危机预警模型是从宏观方面来研究货币危机,然而却是建立在统计经验之上的,缺乏严密的数理基础。

本文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基于资本流动的宏观效应,运用数理模型对货币危机发生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一个货币危机发生机制的宏观模型,该模型的主要结论是:资本内流存在一个临界值,一旦资本流入超过临界值,货币危机就会发生。

运用该模型给出了防止货币危机的建议:只要当局把资本流动控制在临界值以内,就可以防止货币危机。

[关键词]资本流动,货币危机,阀值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领域可谓多灾多难,多起货币危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欧洲汇率体系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东南亚货币危机、俄罗斯卢布危机、巴西货币危机、土耳其里拉危机以及阿根廷货币危机等给当事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恰当处置,使得中国的经济受到较小的冲击。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经济体之一,外资出于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看好,对人民币升值有着强烈的预期;第二,由于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存在,西方一些国家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对人民币汇率频频施压,这又加强了人民币升值预期;第三,随着加入WTO后的承诺逐步兑现,使得资本进出相对变得容易。

这样,一方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另一方面资本管制的放松,使得投机性资本有可能运用人民币进行投机。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犹在,我们不得不对投机性资本有所防范。

鉴于货币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影响,寻找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危机发生的教训以及如何防止危机的发生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研究。

不同国家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货币危机在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为消除危机一个国家或有关国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能否防止危机的发生?本文从宏观理论角度,运用数理模型来探讨货币危机发生的机制及预防的策略。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持续地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中国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需求不足的约束。

总体来讲,货币政策收效甚微,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货币政策失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三大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虽然很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也较高,但其实际效果却远远低于预期水平。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

(二)金融市场层面上的障碍1、货币市场。

总体来讲仍不成熟,缺乏足够的中介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交易品种或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滞后,货币市场缺乏流动性,地区分割的银行间分隔严重,交易不活跃,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广度,低速低效。

2、股票市场。

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强,长期没有退出机制,其股指变动与经济走势呈现出明显的异动状态,股市泡沫膨胀,股票价格难以产生财富效应,隔断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上种类不多使公开市场缺乏载体,另一方面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

(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上的障碍1、商业银行的垄断性。

2、商业银行有风险约束,而无利润约束。

3、商业银行的集权管理。

4、商业银行发展意识不强,倾向于减少或收回贷款。

(四)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的传导障碍1、企业方面。

一方面由于供给相对过剩,引起物价下降,宏观经济环境并不乐观,企业对市场前景并不看好,非意愿存货投资增加,投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面向市场的研发、营销和管理机制,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盈利条件和偿债条件都难以满足贷款条件。

2、居民个人方面。

从1994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城镇住房制度以及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使居民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预期支出上升。

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结构及功能的重塑已经成为当前货币市场研究中的热点,而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和学者们的关注。

从货币市场的角度来看,它主要涉及货币价格的调节、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和最佳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等。

本文尝试从以上三个角度对我国存在的货币市场问题进行总结,并就消除货币市场存在的不足提出一定的建议与对策。

一、货币价格的调节货币价格受到政府政策、市场效应和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于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比较落后,政府的调控措施相对缺乏,因此,市场的供求关系对货币价格的调节影响比较大。

例如,中国央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因坚持汇率的稳定性,导致中国货币价格的调节受限,进而导致资本外流。

此外,全球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影响到了货币价格的调节。

二、货币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货币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指货币市场金融机构的参与者在相互之间建立的各种关系中产生的风险。

由于中国货币市场的体制刚性,货币市场风险管理力度不够,出现了大量抬升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的状况。

在此情况下,如果市场上没有有效的制度性管控措施,那么整个货币市场将会陷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泥沼。

三、最佳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是政府用于调控经济循环和货币价格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投放政策和市场化政策等。

因此,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控性。

四、我国货币市场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就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是由于市场发展滞后,政府调控措施不够完善,市场监管权力不够强大等方面所引发的。

此外,由于市场制度缺乏正确的解释和统一的标准,国内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平等,从而造成了货币市场的不稳定。

五、我国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消除的建议与对策(1)政府应将货币政策法规作为重要的调节政策,健全货币市场的体制框架,明确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措施。

第十章 货币危机理论讲解

第十章 货币危机理论讲解
三、危机发生的条件:
1. 时机 2. 诱发性因素:
思考:危机与战争的共性?
5、2货币危机的解决方案:
一、汇率制度的变更
1. 固定汇率制变更的原因分析: 两种货币币值的不平衡变化 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利率变化引起游资的流动 固定汇率制与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为危机创造条件 国际储备的水平 政府的信用水平的降低
原因浅析: 1. 欧洲货币体系 :ECU;成员国联系汇率 2. 德国的独立特行 3. 问题的实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墨西哥货币危机 1994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对外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
这一决定在市场上引起极大恐慌。外国投资者疯狂抛售比索,抢购美元,比索汇 率急剧下跌。12月20日汇率从最初的3.47比索兑换1美元跌至3.925比索兑换1美 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随比索贬值,外国投资者大量撤走资金、墨 西哥外汇储备在20日至21日两大锐减近40亿美元。墨西哥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从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大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就暴跌了42.17 %,这在现代金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原因浅析:
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考虑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
换问题,这对我国防范国际金融投机势力的冲击是至关重要的。
5、我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群 众信心充足,这是我国抵抗金融风险的最根本力量
5、4货币危机的理论分析: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鲍尔.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罗伯特.弗勒 德(robert p.flood)和彼得.m.加伯(peter m.garber)。krugman在其1979年发表的 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一文中所构造的模型是关于货币危机的最 早的理论模型,flood和garber则在1984年发表collapsing exchange-rate regimes, some linear examples一文,对krugman提出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

金融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

金融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
2
3、系统性金融危机 是指金融市场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它削弱了市场有效性原则,会对实体
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一次系统性金融危机可能包括货币危机,但一次货币危机不一定导致系统性金融 危机的发生。
4、债务危机 是指一国处于不能支付其外债利息的情形,无论这些债券是属于外国
政府还是属于非居民个人。"
3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国际收支危机模型
1、基本假定与结论: (1)基本假定
✓ 内部均衡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货币当局为解决赤字而不顾外汇储 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 储备可耗尽,即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外汇储备消 耗殆尽; ✓ 投机者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进行理性决策。 (2)结论: ✓ 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面临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宏观经济政策 与固定汇率的矛盾,二者分别代表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 二者冲突的结果是丧失外部均衡,而外部失衡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 储备,从而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
16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能 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开关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 平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现代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
1
金融危机种类的划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在其1998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认为: 金融危机可以大概分成几种类型: 1、货币危机 是指投机冲击导致一国货币大幅度贬值,抑或迫使该国金融当局为保卫本 币而动用大量国际储备或急剧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

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近年来,全球各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应对这些挑战。

1. 通胀压力和缺乏灵活性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着通胀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负利率和量化宽松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失去了一部分效力。

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摩擦,货币政策的执行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增加灵活性,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手段来应对通胀压力。

建议一:采用目标型货币政策目标型货币政策是一种根据经济状况设定明确目标的政策方式。

通过设定通胀目标或价格稳定指标,货币政策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这种政策框架能够提高市场的预期管理,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建议二: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性,可以达到更好的经济调节效果。

特别是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财政政策应该及时调整,避免过度刺激经济,造成资产泡沫等问题。

2. 资本流动风险和金融稳定脆弱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资本流动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资本流动的加剧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挑战。

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本流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

建议三:建立有效的资本流动管制机制为了应对资本流动的波动和可能的金融风险,应建立有效的资本流动管制机制。

这意味着对投资者资本流动进行合理的限制,并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建议四: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和传播。

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央行的挑战与应对

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央行的挑战与应对

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央行的挑战与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央行的挑战与应对近年来,金融危机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这种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央行的货币政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金融危机背景下央行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央行应对的一些策略和措施。

金融危机带来的货币政策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在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经济形势不明朗,很容易出现通货膨胀压力。

央行需要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措施,以保持通货稳定。

一种常见的政策措施是加息。

通过提高利率,央行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的风险。

二、促进经济复苏。

金融危机期间,经济活动受到严重限制,需求下降,产量减少。

央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提高消费者信心和企业投资。

一种常见的刺激措施是降低利率。

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央行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借款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三、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危机往往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信用风险增加。

央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一种重要的措施是提供流动性支持。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债券、提供短期贷款等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缓解金融市场的紧张局势。

央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中,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国际合作与协调。

由于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各个国家的央行需要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挑战。

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提供流动性支持等方式来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灵活性与适时性。

央行的货币政策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时性。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形势变化快速,央行需要灵活地调整政策,以应对各种挑战。

三、风险管理与防范。

金融危机中存在风险加剧的可能,央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与防范。

央行可以通过加强监管、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等方式来减少风险,并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总结起来,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是央行面临的重要挑战。

央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促进经济复苏、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在应对挑战时,央行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保持灵活性和适时性,以及加强风险管理与防范。

凯恩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观点

凯恩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观点

凯恩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观点1. 概述凯恩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于当今的宏观经济政策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和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凯恩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观点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对当今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

2. 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对于经济的波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货币中性”的概念,认为在短期内,货币供应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但在长期内,货币供应的变化对实际经济活动没有影响。

凯恩斯主张,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可以有效地影响短期的产出水平和就业水平。

3. 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凯恩斯强调了政府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从而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凯恩斯提出了“支出乘数”的概念,认为政府的支出增加会带动整个经济的支出增加,从而刺激经济活动。

他主张,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支出,刺激经济的复苏。

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运用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结合运用,从而实现对经济的有效调控。

他提出了“IS-LM”模型,通过分析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来揭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作用的影响。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低迷时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配合使用,通过货币供应的调整和政府支出的增加来刺激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5. 当代启示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观点为当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背景下,凯恩斯的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运用成为应对经济低迷和增长放缓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需要在制定政策时深入借鉴凯恩斯的观点和理论,以期更好地实现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精选的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写作论文的参考范本。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之第一篇:多措并举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摘要: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部分阻滞之处,突出表现为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金融市场体系分割、M2增速偏低和社会融资规模下降等。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融资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及商业银行存在制度性缺陷等。

今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需要深入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推动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改革,多措并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经济结构;宏观调控;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政府随之加强了逆周期调控力度,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仍然存在不畅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自2018年年中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此举不仅将提高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效果,减缓经济下行压力,还有利于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具体表现我国连续多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存贷款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但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影响,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1.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当前我国经济内部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外部面临经贸摩擦、贸易环境恶化等极大不确定性考验,经济增速放缓,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1)融资利率总体较高。

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

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

财经理论研究2024年 第1期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理论演进与实践路径李岩松,杨素娟(新疆理工学院 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100)[摘 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已经被大部分国家所认可。

本文通过分析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的起源、发展,从政策的假设条件到执行工具的各个层面,研究了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总结了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基础、政策工具。

通过构建封闭经济体、静态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发现,实施宏观审慎政策需要在产出、通货膨胀间进行权衡取舍。

从社会整体福利角度出发,宏观审慎政策的确能够避免金融失衡,特别是当经济陷入金融顺周期性时,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改善经济所处的失衡状态,提高社会福利。

[关键词]宏观审慎;微观审慎;逆周期;信贷周期[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24)01-0026-13一、引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作用使得学界、监管当局认识到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迫在眉睫,以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对原微观审慎监管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刻不容缓。

近年来,面临国外纷繁复杂的局势变化,一国金融稳定不再是孤立、偶发的个体事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已经表明,金融危机极易转化为经济危机,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蔓延至实体经济。

在重视宏观审慎监管的同时,部分观点对过去的金融监管政策提出了批判与质疑,从防范危机的角度,认为现行监管体系无法满足金融稳定的客观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追本溯源,厘清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对于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建立现代金融监管、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Mckinnon[1]和Shaw[2]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20世纪60—70年代的金融监管措施会导致“金融抑制”,而放松管制则会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危机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金融危机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金融危机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时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被广泛运用来应对经济危机。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体系的总体流动性,而财政政策则是通过调节政府支出与收入来影响经济体系的总体活动水平。

本文将就当前的金融危机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应对情况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经济体系的稳定。

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上的利率和汇率,从而影响经济体系的总体流动性和信贷利率。

货币政策此时的核心任务便是尽量促进经济体系的增长,同时确保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在货币政策的运作中,央行是重要的策略制定者。

央行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体系的流动性、信用水平和国际汇率水平。

在危机时期,央行会采取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以促进投资和消费。

央行还可以通过在市场上直接买卖金融资产,来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

二、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应对措施之外,财政政策也是金融危机下的重要应对手段。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来影响经济体系的总体活动水平。

在危机时期,财政政策的影响尤为重要,政府可以通过让政府需要更多的支出来增加政府支出。

当前的危机下,各个国家的政府对财政政策的运用方法和手段有所不同。

一些国家采取的财政政策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支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减税、提高劳动力生产率等等。

另外,有些国家采取了更具创新性的措施来应对危机,如采取负利率政策、实行全球性货币稳定基金等等。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危机时期的协作是至关重要的。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失衡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

因此,在危机时期,政府需要整合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体系的稳定而不是波动。

在实际应对措施方面,政府可以采取附加顶撑力量、扩大市场的供给、平均分配风险、提高政府的规模及提高公共技能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协作。

通过采取协作措施,政府可以在危机时期中实现目标的协调,确保经济体系不会出现损失过多的情况。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货币政策已成为稳定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货币政策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一、通胀压力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价也随之上涨,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一些重要商品价格上涨,推动了我国经济进入了通胀周期。

通货膨胀将导致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企业利润的下降,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科技进步带来的货币创造压力现在,随着我国技术的进步,现代化支付方式的普及,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将会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这就需要货币政策的调整,以保证货币不会过多地流入金融市场,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

三、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经常会对中国货币市场产生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加速也可能会让国际资本从境外进入中国市场。

在此过程中,中国货币和金融市场的灵活性、透明度和流动性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一旦发生外部冲击,我国货币市场可能无法完全抵御影响。

对策分析一、加强调控力度,维护价格稳定为了应对通胀压力,货币政策需要加强调控力度。

央行可以采用加息、降息等方式来调整货币政策,通过稳定价格来控制通货膨胀。

二、优化货币政策的管理结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货币供应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

因此,货币政策的管理结构需要不断优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货币供应和金融创新。

三、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中国政府应加强监管,制定更严格的规定和措施。

央行可以通过释放流动性和调整货币政策来应对市场波动,从而维护市场的稳定。

四、加速金融市场改革加速金融市场改革,增强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流动性。

中国还应该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商品化,以提高监管和市场化水平,降低风险。

总结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成功发展的基石。

要应对货币政策所面临的挑战,需要央行和政府紧密合作,加强监管,设定更加强有力、灵活的货币政策框架,推动金融市场改革,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流动性和国际化水平,从而使我们的货币政策更加有效,以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应对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而采取的对策

应对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而采取的对策

应对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而采取的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问题越来越突出。

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价格水平上升的现象;而货币贬值则是指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下降。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对应的对策,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应对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对策。

一、完善货币政策体系货币政策是调节经济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防止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完善货币政策体系,是解决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重要对策之一。

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1. 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建立并完善市场化利率机制,加强对经济的有效调控,维护货币稳定,确保国内外市场的稳定和平衡。

2. 制定合理的通货膨胀水平目标,逐步控制通货膨胀。

这需要明确国家的政策方向和经济发展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手段,保持经济的内在稳定性,减少通货膨胀的风险和影响。

3. 控制货币发行量,保持货币稳定。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适度加大公共投资、促进消费升级、推进食品安全等措施。

二、涨价应对措施在面对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问题时,一种常见的措施是采取涨价策略。

通过涨价来抵消物价上涨带来的经济压力,来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

但是,如果不加限制,涨价也会形成滞涨。

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策略来应对。

1. 实行明码标价制度,使消费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价格、品质和服务水平等有关信息。

这样可以增强消费者的选择自主权和消费质量保障意识,逐渐引导市场行为向更加公平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2. 加大价格监管成效,严格执法。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引导市场价格合理走向,放宽对竞争正常发展的约束和限制。

3. 加强商品结构调整,增强国内生产力。

通过发展科技、加强投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方法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自救经济。

三、完善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利率机制固定收益类资产如储蓄、债券等通常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资产价值随着通胀率上升而下降。

因此,完善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利率机制也是应对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对策之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建立合理的与通货膨胀相应的利率水平体系。

货币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

货币危机理论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政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

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这一丧失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基本面(economic 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何时爆发。

当一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撑其固定汇率长期稳定时,该国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干预外汇市场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影子汇率与目标汇率发生持续的偏差,而这为外汇投机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

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息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

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

由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就此爆发。

事实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社会成本会更大。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 attack model)。

从该理论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主张。

例如,通过监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对货币危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经济运行,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其冲击强度。

货币政策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货币政策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货币政策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在当前世界经济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战场。

然而,传统的货币政策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的需要。

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

一、货币政策的新思路1. 价值导向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以物价稳定为出发点。

然而,物价稳定不能代表经济的全部。

更重要的是,物价稳定也无法满足现代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因此,有人提出了价值导向货币政策的思路,即把人民对于生活的追求作为货币政策的出发点。

这样,货币政策就可以更好地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 防范性政策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以治理通货膨胀为目标。

然而,通货膨胀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唯一来源。

因此,有人提出了防范性货币政策的思路,即不仅要防范通货膨胀,还要防范其他经济危机的发生。

这样,货币政策就可以更好地体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原则。

3. 创新性政策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以货币政策工具为核心。

然而,货币政策工具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的需要。

因此,有人提出了创新性货币政策的思路,即通过创新货币政策框架,引进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创新型政策,使货币政策更加精准、灵活和有效。

二、货币政策的新举措1. 货币组合调节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然而,这些政策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的需要。

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如货币组合调节。

货币组合调节是指通过同时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及其他相关政策工具,来达到经济调控的目的。

这种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更精准地调节经济,以适应现代经济的需要。

2. 负利率政策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经济。

然而,在低通胀和低利率的环境下,调节利率可能会失去效果。

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如负利率政策。

负利率政策是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使得银行在存款利率为负时仍然愿意存款。

这种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更好地刺激经济,以适应现代经济的需要。

国际货币体制变革观点及建议

国际货币体制变革观点及建议

国际货币体制变革观点及建议国际货币体制变革观点及建议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关系的日益紧密化,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性日益显现。

因此,对于如何改革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成为全球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关注。

一、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国际货币的本质上是在未来进行兑付的承诺,所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汇率、通胀、利率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汇率问题国际货币体系中较多整合汇率制度,但其基础是全球货币发行量的肆无忌惮,导致汇率过度变动。

这不仅影响了国际贸易以及长期融资的稳定性,还对于一些应对财政危机国家造成较大负担。

2. 通胀问题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因为货币政策对于货币发行量的控制能力缺乏,所以通胀率存在较大的变动。

同时,在通胀风险下,国家之间的互信程度下降,甚至还可能影响全球甚至国际政治环境。

3. 利率问题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大量的主权债券,其中的利率变化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当全球利率下降时,其对于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产生了莫大的冲击。

二、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主要观点面对这些问题,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主要观点:1. 多种货币共存理论多种货币共存理论主张,应该建立多种货币共存的货币体系,以共同发挥货币流通的作用,增加经济的稳定。

同时,多种货币共存理论主张,国际货币体系应该实行货币篮子制度,既能够避免一个国家货币的极端贬值,又能够合理平衡各国的利益。

2. 双边主义双边主义认为,为了解决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应该通过双边贸易、汇率协定等,直接解决问题所在。

双边主义认为,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同时,各国间也需要增进合作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

3. 货币顶层设计货币顶层设计的主要思想,是以制度创新作为将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主要动力,以推动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各国和全球经济。

全球金融危机后汇率理论和政策的反思与新进展

全球金融危机后汇率理论和政策的反思与新进展

经济全球金融危机后汇率理论和政策的反思与新进展文/刘凯肖柏高王度州对于开放经济体来说,汇率决定机制及汇率政策是影 响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

2008年全球 金融危机以来,主流经济学界对汇率理论以及相关政策的 研究与反思有了新的进展,政策界对开放环境下的汇率政 策制定也有了新的观点。

系统梳理这些新进展和新观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汇率决定机制以及国际汇率政策实践的 认识。

汇率决定理论的新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基于购买力平价、利率平 价、泰勒规则、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等来探讨汇率决定 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值得关注的进展。

(一)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汇率决定机制研究新进展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古老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虽然 其简单易懂.但所谓“昀买力平价之谜”一直困扰着学术 界。

“购买力平价之谜”是指在短期存在价格黏性的情况 下,各种名义冲击导致了实际汇率相对于购买力平价汇率 有大幅度的偏离,而且实际汇率收敛到购买力平价汇率的 速度显著慢于黏性价格调整时间。

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新进展主要来自从微观层面 和异质性视角来解释“购买力平价之谜”。

Imbs等人将购 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由宏观视角深入到部门商品的微观层 面,他们提出,部门价格的异质动态性是导致实际汇率波 动大、收敛慢的原因。

异质性的来源包括部门商品可贸易 性、关税、生产链的市场权力、价格黏性等,然而以往对 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均忽略了这一点。

在Imbs等的基础上,Carvalho&Nechio通过比较一个 新凯恩斯主义多部N模型和一个单部门模型来试图解释部 门价格异质性的加总过程是如何导致实际汇率产生更大的 偏离持续性和更复杂的运动。

单部I'j模型和多部门模型分 别对应着Imbs等中排除部门价格异质性效应和未排除异质 性的两种情况。

也有文献认为,产生“购买力平价之谜”的原因在 于微观价格和宏观价格层面受到的冲击不同。

Bergin等认为,微观价格和宏观价格受到的冲击和调整机制是不一样 的。

金融危机与货币市场的微观决策

金融危机与货币市场的微观决策

金融危机与货币市场的微观决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趋势的变化,金融危机日益成为了一个最热门话题。

而货币市场则是金融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个涉及到诸多微观决策的领域中,许多企业和个人都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回顾历史,货币市场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影响领域之一,因为它直接决定了资本流动和货币价值。

而一旦货币市场出现了波动,将直接产生连锁反应,对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

因此,货币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是我们去应对金融危机的首要任务之一。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并使货币市场在逆境中稳定运行呢?在这里,我们需要着重讨论这个微观决策的领域。

首先,对于企业来说,其在货币市场中进行的微观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它的决策会直接影响到它的生存与发展。

而在金融危机的逆境下,企业应该能够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资金策略。

具体来说,首先是要根据货币市场的走势和变化合理调整自己的资金结构和财务计划,使其较少受到波动影响。

其次,应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分散投资组合、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等方式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其次,对于个人而言,微观决策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在金融危机期间,个人应如何处理自身的资产和负债,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面对风险?这不仅仅涉及到个人财富的管理,还与个人的职业生涯、家庭理财、投资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与稳健。

具体来说,应避免贪图昙花一现的高投资回报率,保持适当的资产流动性和负债率,避免盲目追求短期赚钱的积极性。

此外,应定期审视自身的个人财务状况,加强资产保值与增值的管理,并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合理的投资配置。

综上所述,对于货币市场和金融危机而言,微观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微观决策能够使企业和个人在金融危机中获得稳健的财务状况,帮助它们更好地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货币市场和微观决策的了解与研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货币市场风险,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和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影响因素国家力量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支持和推动,政策扶持能有效地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政策支持包括利率、汇率等政策的配合和调整,同时加强监管、完善市场规则,提升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

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人民币国际化最为基础的因素之一,经济实力越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就越高。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完善国际金融市场,开放金融业,能够满足海外投资者需求,增强人民币的流通性。

政策建议加快资本市场开放近年来,中国加快金融市场开放力度,人民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不断提高。

但是,在资本市场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需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

加强资本市场改革,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方便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市场,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提高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增强人民币汇率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提高市场的吸引力。

同时,政府部门要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大型交易的监管和调查,遏制市场投机。

提高金融技术创新能力金融科技创新是将来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策应该支持国内金融科技创业公司的发展,并加强与国际科技企业合作,提高人民币国际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

总结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

政府有必要加强改革和开放,完善市场规则,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同时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增强人民币国际地位,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货币体系革新观点及策略

货币体系革新观点及策略

货币体系革新观点及策略货币体系的重要性在近年来愈加明显。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货币体系已成为国家金融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

然而,当代货币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包括国际化、数字化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货币体系的革新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观点和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观点1. 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货币体系也加速国际化的步伐。

现代货币体系不再是仅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货币,而是被世界各国所共同接受和使用。

因此,在货币体系革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化,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2. 数字化的趋势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趋势,货币体系也不例外。

数字货币的发展,既为货币体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和创新,同时也给货币体系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货币体系革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数字化的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改善货币体系,并提高货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3. 多元化的趋势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差异性,多元化的货币体系趋势也逐渐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体系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在多种货币和文化背景下发挥作用。

二、策略1. 推动数字化货币发展数字化货币的出现,为货币体系带来了新的创新和便利。

因此,推动数字化货币的发展成为了货币体系革新的重要策略之一。

数字化货币可以提高货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并且可以加强货币与经济细节的链接,实现更加高效的货币运作。

2. 提高货币的国际化程度货币的国际化是全球化进程不可避免的结果。

因此,提高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成为了货币体系革新的重要策略之一。

这需要利用经济合作的方式,促使货币在不同的国家被广泛使用,并且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3. 促进货币体系协同发展货币体系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因此,推进货币体系协同发展成为了货币体系革新的重要策略之一。

此策略可以通过加强国际货币政策沟通、建立稳定的汇率体系等方式来实现,促进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危机的微观理论及政策建议Ξ王 军(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博士 200433)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风波迭起,继墨西哥比索遭受攻击后(1994年12月22日开始),近几个月来东南亚国家货币泰国铢(1997年7月2日)、菲律宾披索(1997年7月11日)、马来西亚林吉特(1997年7月14日)又在市场上受到猛烈冲击,随着波及范围的扩大,包括港币、新台币、日元、韩元在内的几乎所有东亚国家的货币都相继卷入冲击的狂飙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货币冲击中,多数国家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后,都最终宣布放弃维持币值稳定。

金融市场从央行开始干预到最后放弃干预的过程中大致表现为:短期利率大幅度上升以打击投机者持有该国货币的空头部位,提高其冲击成本→金融市场上扬→短期资金利差迅速扩大→套利资本和投机资本流动受到央行严格控制→其它金融市场如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同时大幅度动荡→汇率大幅度且不断的波动→央行外汇储备迅速下降→央行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改为浮动的或有管理的汇率制度。

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是自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底至199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次严重的货币冲击。

90年代一连串的货币危机使各国经济学家、国际机构再次关注汇率问题并研究危机形成的原因,我国也有为数甚多的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研究危机形成的直接及深层原因。

但就目前的文献来看,从技术角度和动态角度在理论上对货币危机的爆发进行微观研究的成果还几乎没有,因而从技术角度引出的政策结论也几乎没有。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的目标就是试图以对货币危机的基本分析为基础,建立一个简单的最优化模型来定量分析货币危机中交易者的行为,并以此来研究、分析货币危机中投机攻击的时间、数量及攻击成功机会等变量,并最终得出防范货币危机的政策建议。

笔者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外汇市场理论认为汇率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变量(Taylor ,1995),而笔者认为在对货币危机的微观分析中,价格(汇率)是由经济人的投机性行为决定的,即价格决定过程表现为经济人之间追求自身效用最优化的活动。

在模型中笔者强调货币市场参与者与央行相互作用是形成未来价格(汇率)预期的决定因素。

第二,对货币危机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投机攻击数量、时间及成功的可能性。

在货币危机中,由于投机者对货币的攻击通常发生在几天时间内,用一些宏观经济的月度和年度数据解释66Ξ本文得到了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姜波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帆副研究员的指导。

1998年第3期货币危机的爆发原因可能并不精确和适用。

因此,笔者主要考虑市场中交易者的行为。

第三,分析央行的外汇储备在该国货币危机中,对投机者攻击时间、数量和成功机会这些变量的决定作用。

三、对货币危机的基本分析11攻击的对象在研究货币危机时,首先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何种货币将可能遭受冲击?又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冲击的时机、时期、程度和扩散范围?90年代以来,英国、意大利、墨西哥、泰国等国货币在遭到攻击前,市场上均存在强烈的贬值预期,即这些国家的货币存在明显的高估。

其高估的原因都与它们采取盯住汇率有关。

在盯住汇率下,其货币汇率随被盯住货币的坚挺而坚挺,尽管它们本身并没有对被盯住货币升值。

90年代初,德国因两德统一而采取紧的货币政策,马克汇率坚挺,英镑和里拉随之上升,对美元的比价最高时达1英镑兑11977美元和1美元兑1020里拉。

墨西哥比索和亚洲货币盯住的是美元。

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因科技领域创新而走强,导致美元汇率坚挺,比索和亚洲货币也随之坚挺。

根据适度通货区理论,墨西哥和亚洲诸国的结构问题在盯住汇率制度下被积累。

对于外向型经济而言,实际汇率上升导致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将引起经济增长下降。

1995年之前,大多数亚洲国家的货币是与美元挂钩的,美元在这一时期的弱势使这些亚洲国家在通货膨胀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仍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实际有效汇率。

但随着近来美元的强劲上升,如1995年1美元只兑90多日元,而今年4月1美元已经兑120多日元,结果造成了盯住美元的亚洲货币实际汇率大幅度升值。

汇率高估是成为攻击对象的基本原因,而汇率高估本身又有许多复杂原因,在此不再赘述。

但必须指出,一国货币成为被冲击对象,除了基本原因外,还有突发原因。

也就是在什么时机下一国货币所受到的贬值压力可以得以释放?即货币危机的导火索或诱因是什么?充当导火索的因素往往是:一家重要金融机构破产并引起连锁反应;贸易(或经常项目)收支在长期顺差的情况下突然发生逆差;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放慢;短期外债过多且偿付期过于集中从而发生临时性的支付危机;某项重大政策失当或宣布时机失当从而触发、加剧市场上已存在的贬值预期等等。

上述各导火索因素可以是一项也可以是若干项合并起来,使一国货币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需要说明的是,在发达金融市场的条件下,若汇率高估,股市振荡会影响汇率从而影响固定汇率制;若汇率并未高估,股市振荡一般不会影响汇率制度。

而无论是否存在汇率高估,汇率的振荡都会影响到股市。

其原因在于汇价的粘性要大于股价。

这表明货币市场及其完善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21货币遭受攻击的一般途径设定1美元等于25泰铢,且泰铢汇率高估,市场上有泰铢贬值的强烈预期。

投机发动者一般是通过下面三种方法对货币进行攻击。

方法一,投机者以$1/D26或更高的价格分阶段抛空远期泰铢(假定两周或一个月),由此76引发市场的“羊群效应”,其他市场参与者纷纷效尤,使泰铢汇率逐步下跌到$1/D30,投机者到期以美元按$1/D30换成泰铢,并按$1/D26进行期货交割,买进美元,付出泰铢,每美元的交割使其获利4泰铢。

方法二,投机者从泰铢同业市场拆入泰铢,以$1/D25或更高的价格分阶段买进美元,当泰铢汇率逐步下跌到$1/D30后,投机者将美元再换回泰铢,同样每美元的交易净赚4泰铢(当然要扣去拆借泰币的利息支出)。

因此,在这种方法中,央行大幅度提高泰铢同业拆借利率将加大投机成本,使其盈利减少甚至可能亏本。

方法三,由于投机攻击一般会导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此时若央行通过提高利率增加投机者成本,在汇市保卫该国货币,将引起股市急剧下跌。

这样,投机发动者在攻击汇率时(前或后),同时在股市抛空、购入或在股指的期货市场抛空,即使汇率因央行干预不变,投机者仍可在股市或股指的期货市场中盈利,即:股市上抛空→投机攻击→利率上升→股市下跌→股市购入。

投机攻击→利率上升→股市下跌→股市购入→投机退却→利率下调→股价上升→股市抛售。

期市上抛空股指期货合约→投机者攻击→利率上升→股市下跌→股指期货合约下跌→平仓股指期货合约。

四、传统理论对货币危机的研究及最新发展11理论模型最早对投机攻击进行研究的是克鲁格曼(Krugman,1979),他研究了投机对固定汇率制的冲击。

他认为,在固定汇率制下,国内信用创造若超过了实际货币需求量,将会导致外汇储备的逐渐减少,并最终使该国货币遭受投机攻击而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采用浮动汇率制。

近年,有新的文献对克鲁格曼的早期模型在不同方面进行了发展和修正。

如,新模型考虑了这样一些因素:外汇制度的特性、国内信用政策的不确定性、外汇储备水平变化对外汇制度的影响、危机预期的实际影响效果以及外债规模和资本控制等等。

已有的文献对固定汇率制投机冲击模型的分析是基于这样一个假定———是否保持固定汇率制取决于固定汇率能否与宏观经济政策相适应,而是否维护固定汇率则是次要的,因为他们认为央行可以通过高利率或是对基础货币的紧缩维护固定汇率制。

央行应该优先考虑的目标是:通过改变货币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维持银行系统的清偿力。

货币危机模型描述了:一国国际收支赤字→央行外汇储备逐渐下降→国际投机者对货币发动攻击→若攻击成功,该国汇率制度改变。

其中,投机攻击的时间和数量是投机者预期收益的函数。

投机者预期收益决定于相关宏观经济变量以及冲击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由于货币政策的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当一国货币受到冲击时,央行不得不放弃维护该国货币目标区。

为此,一些学者(Dumas and Svensson,1944)研究了单一汇率目标区的存在时间。

他们发现货币目标区的宽度与货币目标区的存续时间几乎没有关系,而外汇储备水平以及遭受冲击国家的货币价值与其它国家货币价值的实际背离程度才是其决定因素。

21实证模型86Blanco和G arber(1986)设计了第一个实证模型,用以预测在固定汇率制下投机攻击引起货币贬值的时间和数量。

他们使用墨西哥1973年到1982年的季度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方法来估计(预期)下一时期货币贬值的可能性、预期固定汇率值以及预期汇率的置信区间。

G oldberg(1994)研究了在固定汇率制和盯住爬行汇率制下,国内财政、货币状况对投机攻击的影响。

G oldberg计算出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货币预期贬值的程度。

她认为,导致一国货币遭受投机攻击的因素包括:国内财政和货币状况、对外信用状况、相关资产状况。

这个模型成功地预测了当一国汇率与货币、财政条件不相适应时,投机力量对该国货币冲击而迫使央行最终放弃控制汇率的时期。

31投机攻击模型的最新发展———多重均衡Ξ选择固定汇率制度的基本动机是希望建立一个央行货币政策的名义“制动器”,因为,央行如果放弃维持固定汇率,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具有通货膨胀性质。

如果存在一个这样的名义“制动器”,国内信贷政策就不完全是外生性的了。

就目前的文献而言,在一些模型中假定国内信贷政策是内生性的,理由也在于要维持固定汇率制,国内信贷的增长就必须受到严格控制。

但实际上,由于固定汇率可能偶尔会崩溃,从而信贷的松驰可能导致国内信贷增加。

因此,在投机攻击模型中,国内信贷政策既具内生特性又具外生特性,这导致一国汇率处于一种动态的多重均衡中。

如果投机者认为固定汇率将崩溃,他们就会对央行国际储备发动攻击,这种攻击将可能直接影响国内信贷数量(如外汇占款的变化),并使该国的固定汇率处于一种动态多重均衡。

五、货币危机分析模型的设定11货币危机中市场参与者效用最优化分析为了分析简化,我们假定存在这样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只有两类资产:一类是无风险的国内证券B,它的收益率为R;另一种是有风险的资产———外币F。

这个市场中包括交易者、委托人和中央银行。

交易者和央行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而委托人只能委托交易者执行其委托交易定单。

交易者是指允许买卖外汇的国内和外国银行机构;委托人是指除了央行和交易者以外的其他持有或留有外汇的人(企业)。

在每个时期的开始,央行通过两个限制性的价格来维持一个货币汇率的“目标区”。

这两个限制性价格是:限制性买入价格,即央行愿意在这个价格买进外汇;限制性卖出价格,即央行在这个价格卖出外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