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当仁 不让于师 学案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当仁,不让于师1.体会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学习目标2.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学习重点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学习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等境界的概括、评价。

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时间一、导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在中国孔子也说过:“当仁,不让于师。

”在面对“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在弟子眼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第二课。

二、人物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讲授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三、分析语段课文第8则: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资料拓展: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

寡小君愿见。

”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

……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子路不说。

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1.思考:从课文第8则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性格特点?共同学习资料拓展: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得罪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言语不当)。

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宣读》第一单元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宣读》第一单元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宣读》第一单元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说明]《当仁,不让于师》是高中新课改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读本中,节选自《论语》的一篇。

其中本节所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非常奇妙。

子贡,颜回赞美孔子的话,简直是称颂人品学问的典范之语。

千百年来很难再见到更精彩的说法了。

子贡赞誉他,说他的才德是不可逾越的日月;说他不可及,就好比天空不能踩着梯子上去一样。

颜回赞誉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尽管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平等。

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

弟子们只是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较多的开放性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问题真正从学生中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到解决,让学生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现在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来,他们手上各有一个成语,但是他们只说出成语的意思,大家来猜猜是哪个成语。

(1)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2)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3)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1、大家都把成语猜出来了,这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呢?明确:《论语》。

2、请学生说说《论语》。

(懂多少说多少)明确:《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3、提起《论语》我们想到了哪位重要人物?明确:孔子。

4、请学生介绍孔子。

(师生共建孔子档案)明确: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教育思想主要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当仁不让、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诲人不倦等。

二、采用梳理探究的方法品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第一次读)1、品读方法:(1)划(划人名、划官名、划地点等)(2)看注释(3)想(多想一想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理顺文章结构。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反复、衬托等艺术手法;3、通过诵读、讨论,领会孔子师徒间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比喻、对比、反复、衬托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2、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展示新闻:“教师打骂学生9分钟音频被曝光”“教师打骂惩罚学生被全班抵制,家长赞同一种声音”“舞蹈女教师打骂学生视频热传,校方称去年已开除”“教师打骂学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谈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德州五中两位老师获赠锦旗”“秦皇岛好老师送学生就医,自己却遭遇车祸”“武汉教师王飞免费为学生按摩:学业身体两不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大爱暖人间,师德传天下”“山东高三女教师右臂骨折,左手写出‘最美板书’”)从这些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对于教育的讨论,最多的是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学生怎样对待老师的问题,即师生关系问题。

面对这些新闻,作为老师、学生的我们不禁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师生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看看两千年前的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们是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从孔圣人哪里能得到些什么启示。

二、一读文本,疏通文意1、自读文本第1.3.5.7.8.9.11.12.13则,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小组讨论疑问点。

2、小组展示:小组选代表展示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疑难问题。

3、质疑点评:就展示的文言知识、大意疏通进行质疑点评,就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1.2 当仁,不让于师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2 当仁,不让于师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于师”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面对仁德之事,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得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对仁义的重视,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孔子年轻很多,但他从不阻止弟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生活在2 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发祥时期。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绝”“弥”“疾”和虚词“也”的意义、用法。

2.分析理解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抱负和思想志趣。

3.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1.字音字形①绥.(suí)②喟.然(kuì)③莞.尔(wǎn)④偃.(yǎn)⑤箪.(dān) ⑥皙.(xī) ⑦饥馑.(jǐn) ⑧哂.(shěn)⑨俟.(sì) ⑩铿.(kēnɡ) ⑪舞雩.(yú) ⑫牗.(yǒu)⑬恸.(tònɡ)2.通假举要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知”通“智”,聪明、智慧②道.之斯行:“道”通“导”,引导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④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⑤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⑥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晚⑦鼓瑟希.:“希”通“稀”,稀疏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其何伤.于日月乎:损害 ②绥.之斯来:安抚 ③动之斯和.:团结协力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坚固,引申为深厚 ⑤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途径,方法 ⑥当.仁,不让于师:面对 ⑦予所否.者,天厌之:不对,不是,指做事不符合礼 ⑧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⑨何伤.乎:妨碍 ⑩为国以.礼:用 (2)一词多义①绝⎩⎪⎪⎨⎪⎪⎧人虽欲自绝.:断绝不如早与之绝.:绝交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停止抢呼欲绝.:绝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②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发,更加弥.天大罪: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满,整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弥补③莫⎩⎪⎨⎪⎧ 莫.春者:同“暮”,晚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没有(谁)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表否定,不莫.须有:表测度,或许 ④疾⎩⎪⎨⎪⎧ 伯牛有疾.:一般的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忧,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⑤也⎩⎪⎨⎪⎧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词吾与点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陈胜者,阳城人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安求其能千里也.: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3)词类活用①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名词作状语,沿着台阶 ②所谓立.之斯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 ③动.之斯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 ④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 ⑤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 ⑥噫!天丧.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4)古今异义①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关爱别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2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2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讲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孔子和弟子的师生关系特点。

2.反观师生关系现状,认识孔子和弟子的师生关系带来的思考和启发。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孔子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轻松特点。

2.难点:对照孔子师生关系,深刻思考现实师生关系的出路何在。

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对比分析法学习方法:自读疏通文意归纳概括要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最美好、最和谐的人际关系,古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开国领袖毛泽东对自己的老师深情地赞颂:“二十年前你是我的先生,现在你仍是我的先生,将来你还是我的先生。

”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弟子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

二、从辱师、袭师事件看当今师生关系的现状这是中国教师最窝囊的时代?这一段时间,网上不断爆出让老师揪心事件:4月7日南京郑和外国语学校班主任丁海燕老师无辜被家长扇耳光;4月17日湖南桃江教师夫妻双双被家长逼下跪;4月20日,安徽蒙城一所初中生拒交试卷群殴英语监考老师……二十天不到,三起恶性事件发生,加上去年的13起媒体报道的袭师事件,也无怪老师们在网上惊呼:教师成了高危行业。

也有很多新入职的老师表示教育太恐怖了,现实击碎了他们的梦想,师生感情的小船说翻就翻……蔡元培的威仪曾记民国11年,北大的那场讲义风波——面对几百个愤怒学生的围攻,蔡元培捋起袖口,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然后满脸青筋地步步进逼,学生旋即溃散。

这民国师者的威仪,今安在?三、目标展示孔子与弟子的关系“万世师表”的孔子怎样对待他的弟子呢?孔子的弟子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呢?这样的师生关系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四、疏通文意,思考问题重点学习1、2、3、7、8、9、11、12、13则参考译文1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

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

高中语文当仁_不让于师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高中语文当仁_不让于师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导:里士多德打 17 起就跟从其柏拉学,达20年之久。

里士多德来,柏拉既是他特别崇拜的恩是他的友,正所:“良良友”。

他曾作美柏拉:“在大家之中,他也是独一的,也是最先的。

⋯⋯的人啊,现在已无 ! ”但是,在研究真谛的道路上,里士多德表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威、不畏.他绝不掩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所存在重的分歧,绝不留情地批自己的恩的。

很自然引来一些人的指:氏是背叛自己恩的忘恩之徒.里士多德此回敬了响史河的一句名言:“吾吾。

吾更真谛 !”教课目1、掌握本重要字和其余有关文言知,一步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孔子作万事表的范、人品魅力。

3、认识孔弟子老的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二.要点点1、累重要字,丰富自己。

2、孔子与弟子的互相度、深沉感情。

三.学方法1.能够把教材中 13 章内容作一个分。

大概来,内容有三:一是孔弟子孔子的价、尊崇,二是孔子学生的价、感情,三是孔子学生的教及孔子在生活中体出的个性魅力。

后,会更简单掌握文内容。

2.在学中,能够先疏导 13 章文字阻碍、累文言知,再、发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能够通以后,每一同解决上述两个。

3,宰我与子是孔言科高材生,特别是子,在言、事功方面有成,在当享有高的名誉,他孔子的价有若干,能够充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体会子的言表达。

回是孔子道德学的人,回之死孔子打很大,但疼爱弟子,其实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地妥世俗,他仍旧把“礼”放在首位。

一部分在《·先》中有,也能够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侍坐》能够略。

四.教课程(一)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喟然()莞()偃()箪()皙()饥馑()哂笑()俟()铿()沂()牖()2.通假字。

君子一言认为知“知”通“智”道之斯行“道”通“导”夫子矢之曰“矢”通“誓”毋吾以也“以”通“已”(课文说明有误,鼓瑟希应为“认为”)莫春者“希”通“稀”了路不说“莫”通“暮”夫子矢之曰“说”通“悦”抑为之不厌“矢”通“誓”“厌”通“餍”3、词语解说。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1单元2、当仁,不让于师

2019年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1单元2、当仁,不让于师

二、当仁,不让于师[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喟.(kuì)然 瞻.(zhān)之 莞.(wǎn)尔 偃.(yǎn) 一箪.(dān)食 哂.(shěn)之 铿.(kēnɡ)尔 舞雩.(yú) 牖.(yǒu) 哭之恸.(tòn ɡ) 绥.(suí)之斯来 以俟.(sì)君子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一言以为不知(“知”,通“智”,聪明,智慧)(2)道之斯行(“道”,通“导”)(3)夫子矢之曰(“矢”,通“誓”)(4)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5)鼓瑟希,铿尔(“希”,通“稀”)(6)莫春者,春服既成(“莫”,同“暮”)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知⎩⎨⎧多见其不知.量也(知道,了解,动词)君子一言以为知.(智慧,名词) (2)是⎩⎨⎧偃之言是.也(正确,形容词)是.鲁孔丘与(判断动词) (3)伤⎩⎨⎧其何伤.于日月乎(损伤,动词)何伤.乎(妨碍,动词)伤.春之作(哀痛悲伤,动词)(4)其⎩⎪⎨⎪⎧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他,代词)人不堪其.忧(那样的,代词)如其.礼乐(那,代词)亦各言其.志也(自己的,代词)尔其.毋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副词) (5)于⎩⎪⎨⎪⎧仲尼岂贤于.子乎(比,介词)当仁,不让于.师(对于,介词)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介词)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被,介词)(6)为⎩⎪⎨⎪⎧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为了,介词)为.国以礼(治理,动词)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是,动词)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动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做,动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前言..戏之耳 古义:前面的话今义:写在一本书或文章前面的话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名词用作动词,筑成台阶) (2)博.我以文(使动用法,使……知识广博) (3)闻弦歌.之声(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4)如会同,端章甫...(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5)异乎三子者之撰.(动词用作名词,陈述) (6)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7)所谓立.之斯立(使动用法,使……立) (8)噫!天丧.予(使动用法,使……丧)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教案4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教案4Word版含解析

1.2.3.1. 1-39-132.12313.1():4.15.前三则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比较,由衷地赞美、表现孔子无与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

难能可贵的是他“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

6. 学习第九则:(1)疏通文意:(2)讨论:①如果原文改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

因为原文是一种对比,更能衬托出颜回的有才德,也更好地表达出孔子对颜回的赞叹的情味。

②这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明确:用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和赞美,表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7. 学习第十则:(1)重点字词:(2)思考讨论:①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表明了怎样的态度?明确: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

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

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②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志向?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是如何治国平天下。

他批评子路,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

即他不讲“礼”。

在孔子看来,没有礼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冉有、公西华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但所谈的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已是不那么感兴趣了。

而曾皙没有谈到治国大事,但他给我们勾画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勾画了一幅和谐大同、太平盛世的图景,充分表现了曾皙仁爱思想和他治理国家的一种远大理想。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所以孔子由衷地赞叹曾皙的话。

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

礼遇非礼乃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

二、课内检测:辨析句中画线词的意义或用法1.①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宣读》第一单元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宣读》第一单元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宣读》第一单元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说明]《当仁,不让于师》是高中新课改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读本中,节选自《论语》的一篇。

其中本节所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非常奇妙。

子贡,颜回赞美孔子的话,简直是称颂人品学问的典范之语。

千百年来很难再见到更精彩的说法了。

子贡赞誉他,说他的才德是不可逾越的日月;说他不可及,就好比天空不能踩着梯子上去一样。

颜回赞誉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尽管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平等。

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

弟子们只是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较多的开放性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问题真正从学生中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到解决,让学生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现在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来,他们手上各有一个成语,但是他们只说出成语的意思,大家来猜猜是哪个成语。

(1)因材施教: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2)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3)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1、大家都把成语猜出来了,这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呢?明确:《论语》。

2、请学生说说《论语》。

(懂多少说多少)明确:《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3、提起《论语》我们想到了哪位重要人物?明确:孔子。

4、请学生介绍孔子。

(师生共建孔子档案)明确: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教育思想主要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当仁不让、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诲人不倦等。

二、采用梳理探究的方法品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第一次读)1、品读方法:(1)划(划人名、划官名、划地点等)(2)看注释(3)想(多想一想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理顺文章结构。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1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二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1Word版含解析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与合作结合法。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作为学生,一年到头几乎天天都要跟老师打交道。

相信大家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老师。

大家应该也一定非常关心: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们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呢?二、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第1、2、3节。

二)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第4、5、6、7、8节。

三)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第9、10、11、12、13节。

三、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自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行疏通。

(1)重要实词: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

“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其何伤于日月乎?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

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评价: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

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出类拔萃的才德,是常人不可及的,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

《当仁,不让于师》学案《当仁,不让于师》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体会其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2、分析文中所体现的师生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3、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把握“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

(2)分析文中所展现的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师生相处之道。

2、难点(1)如何将“当仁,不让于师”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

(2)思考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权威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2、《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四、文本解读1、原文呈现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2、字词释义“当”:面对,遇到。

“仁”:指仁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涵盖了仁爱、正义、道德等诸多方面。

“让”:推辞,退让。

3、句子翻译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五、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当面临行仁的机会时,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去践行,即使面对的是自己的老师,也不应退缩或谦让。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 学案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 学案

二、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

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

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课内素材亲其师,信其道本课节选的这几章都是围绕孔子和弟子们的关系展开的,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凭着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赢得了弟子们的敬爱,孔子和弟子们相处,不以师道尊严自居,而是平等对待弟子们,而且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

由于孔子悉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

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见《述而》)。

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

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

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使孔子名垂万代。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有良好的师承传统。

但在当今时代,也出现了许多师生之间的不和谐现象。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爱生如子、放下架子、尊重学生,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经常表扬与鼓励学生,那么学生就一定会“亲其师,信其道”。

运用角度兼容并蓄,鼓励个性。

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查学生时,切不可以己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赤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给予赞扬、鼓励。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二当仁不让于师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五、总结:(2)此三则主要是高度评价老师的才学德行,以及叹息与老师的差距,从而将孔子形象更加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六、作业布置(1)整理前三节重点生字词
教学
小结
课后
反思
颜回(前521年-前481年颜回),字子渊,一作颜渊,又称颜子,孔庙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称复圣,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孔门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门弟子中德行修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别的尊重。
三、整体把握:(5)
(一)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类 (1、2、3 )
(二)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类(4、5、6、7、8)
道之斯行:“道”通“导”,引导。
☆文意疏通:陈子禽对谓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
诱:引导。 博:使……广博。
☆文意疏通: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文段精读: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
☆文段精讲:
1、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学生自主勾画比喻、排比的句子)
2、陈子禽如此挑拨师徒关系说明什么?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第三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当仁,不让于师情感和理智人是情感动物,也是理智动物,二者不可缺一。

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则有时是制动器,有时是执行者。

或者说,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则做出取舍,进行加工。

世上决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

所以,无论哪一领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种强烈情感的人。

区别只在于,由于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对那作为原材料的情感,我们从其产品上或者容易认出,或者不容易认出罢了。

情感和理智是一对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样,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

有几种不同情况:其一,两者都弱,冲突也就弱,其表现是平庸。

其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情感强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发达而情感贫乏。

在这两种情形下,冲突都不会严重,因为一方稳占支配地位。

这样的人可能一事无成,也可能成为杰出的偏才。

其三,两者皆强,因而冲突异常激烈。

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终于能驾驭磅礴的情感,从最激烈的冲突中便能产生最伟大的成就。

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述而》赏读: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

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长处值得学习,而短处又可引以借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读: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表现的是一种豁达淡然的心灵境界。

1.通假字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________________②道.之斯行________________③子路不说.________________④夫子矢.之曰________________⑤毋吾以.也________________⑥鼓瑟希.,铿尔________________⑦莫.春者,春服既成________________⑧唯求则非邦也与.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知”通“智”,聪明、智慧 ②“道”通“导”,引导③“说”通“悦”,高兴 ④“矢”通“誓”,发誓 ⑤“以”通“已”,停止 ⑥“希”通“稀”,稀疏 ⑦“莫”同“暮”,晚 ⑧“与”同“欤”,呢2.一词多义①绝⎩⎪⎨⎪⎧ 人虽欲自绝. 不如早与之绝.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抢呼欲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②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弥.天大罪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 ③莫⎩⎪⎨⎪⎧ 莫.春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莫.须有④疾⎩⎪⎨⎪⎧ 伯牛有疾.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⑤为⎩⎪⎨⎪⎧ 为.国以礼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吾属今为.之虏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⑥其⎩⎪⎨⎪⎧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人不堪其.忧 如其.礼乐 亦各言其.志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 ①断绝/绝交/停止/绝命/横渡/陡峭的 ②越发、更加/满/整/弥补 ③同“暮”/没有(谁)/表否定,不/表测度,或许 ④病、重病、恶疾/忧患/痛心/强、猛烈/锐利 ⑤治理/作为/做/给、替/因为/被/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⑥代词,他/代词,那样的/代词,那/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①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________________ ②闻弦歌.之声________________ ③如会同,端.章甫________________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________________ ⑤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⑥博.我以文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名词⑦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攀着梯子 ②唱歌 ③穿上礼服 ④陈述⑤吹风 ⑥使……广博 ⑦小相4.文言句式①他人之贤者,丘陵也________________②可使有勇,且知方也________________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________________④小人学道则易使也________________⑤如之何其可及也________________⑥不吾知也________________⑦贤哉,回也________________⑧仲尼岂贤于子乎________________⑨博我以文,约我以礼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判断句②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③省略句,“舍瑟”前省略主语“曾点”④被动句⑤宾语前置句⑥宾语前置句⑦主谓倒装句⑧状语后置句⑨状语后置句5.文白对照叔孙武叔毁仲尼。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不可诽谤的。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他人的才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仲尼的才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是无法超越的。

人纵使想断绝与日月的关系,那对日月又有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罢了!”(《论语·子张》)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啊,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

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我的)老师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

如果夫子得邦家者,所谓立之被封为诸侯或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就像我们所说的:斯立,道之斯行,绥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力。

他活着的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时候人人敬爱他,很荣耀;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

(我)怎么可能赶得及也?”上他呢?”(《论语·子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颜渊感叹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高,钻之弥坚。

瞻之望越觉得它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它坚实。

看着它好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像在前面,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人,博 我 以 文, 约 别人,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我以 礼,欲罢 不 能。

既 竭 吾 才,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都不可能。

我已经竭尽了我的才能,如有 所 立卓 尔 。

虽欲 从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一座卓然矗立的东西。

即便想追随之,末由也已!”他,也没有办法了!”(《论语·子罕》)子曰:“若 圣与仁,则吾岂 敢 ? 抑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为 之 不 厌,诲 人 不 倦,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

”就可以如此说罢了。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 也。

”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

”(《论语·述而》) 子曰:“当 仁 ,不 让于师 。

”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论语·卫灵公》) 子曰:“二三子 以我为 隐 乎?吾孔子说:“诸位认为我对大家有什么隐瞒的吗?我对你们无隐乎 尔。

吾无 行 而不 与二三子者, 没有什么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 丘也。

”是孔丘啊。

”(《论语·述而》) 子之武城,闻 弦 歌之声 。

夫子莞尔而笑,曰: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

孔子微笑着说:“杀鸡“割鸡焉用牛刀 !”怎么用宰牛的刀呢!”子游 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 学 道则子游回答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地位高的人学了道就爱 人,小人 学道 则 易使也。

’”会爱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唤。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 也! 前 言 戏孔子说:“诸位!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跟他 之 耳。

”开玩笑罢了。

”(《论语·阳货》)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

夫子矢 之 曰:“予 所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了。

孔子对他发誓说:“我假如否 者,天厌 之 !天厌 之!”不对的话,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论语·雍也》) 子曰:“贤 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孔子说:“颜回多么有才德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狭巷 , 人 不 堪其 忧, 回 也不改 其乐。

窄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愁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

贤哉 ,回 也!”颜回多么有才德啊!”(《论语·雍也》) □10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 坐。

子曰:“以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我比你们年长一点,就受拘束,而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们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平时总说:‘人们不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将怎么做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饥荒接着战争到来;如果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我仲由去治理它,等到三年,我可以使百姓有勇气,并且懂也。

”得礼义道德。

”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对他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见方的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小国,让我去治理它,三年以后,可以使百姓衣食丰足。

至于那礼乐,以俟君子。

”礼乐教化,就要等德行高的人了。

”“赤,尔何如?”(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

诸侯祭祀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的事情或者诸侯会盟的事情,我愿意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做一小相焉。

”个小司仪。

”“点,尔何如?”(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鼓瑟希,铿尔,舍瑟(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站起来,回答说:“跟三位说的不同。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也。

”罢了。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咏而归。

”唱着歌回来。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感叹地说:“我赞同曾点啊!”三 子 者 出 ,曾皙 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