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5.23 核舟记(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5.23 核舟记(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三、课前准备
预习新课
四、课时教学内容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0
把握文意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
,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
六、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奇巧
分说:船尾---------船顶
总结:通计照应开头。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3《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23《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思路,探究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趋之若鹜。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板书课题)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器皿(mǐn)罔不因势象形(wǎng)贻(yí)八分有奇(yòu jī)二黍许(shǔ)箬篷(ruò)髯(rán)石青糁之(sǎn)不属(zhǔ)诎(qū)椎髻(chuí jì)舟楫(jí)篆(zhuàn)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①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零头。
)②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③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
)(2)一词多义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②中轩敞者为舱(是)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名词。
)②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②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之:①径寸之木(助词,的。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
)其:①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②其人视端容寂(那)(3)同义词①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大约)②珠可历历..(清清楚楚)..数也——钩划了了③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的样子)3.作者链接魏学洢(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一、教案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艺术特色,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重点(1)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2)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3. 教学难点(1)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2)文中难句的翻译及理解4. 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介绍核舟的来源及作者。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核舟的主要内容,标记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交流心得。
(4)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难句,阐述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置身于核舟之中,感受其美妙之处,体会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核舟的艺术价值。
二、说课稿1. 说课目标(1)说清楚核舟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核舟的来源及作者。
(2)说透彻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分析、欣赏。
(3)说明确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 说课重难点(1)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2)文中难句的翻译及理解3. 说课过程(1)说课导入: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介绍核舟的来源及作者。
(2)说课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核舟的主要内容,标记生字词。
(3)说课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交流心得。
(4)说课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难句,阐述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
(5)说课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置身于核舟之中,感受其美妙之处,体会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6)说课小结:总结本节课的说课内容,强调核舟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具体,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核舟记》教学实录
《核舟记》教学实录师(出示桃核):同学们,老师拿的是什么?生:桃核。
师:通常,我们吃桃时都会扔掉桃核,但是有位艺术家却能让桃核变废为宝。
这位艺术家用桃核做了什么呢?这位艺术家又是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明朝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寻找答案。
(生打开课本。
)师:下面,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课文的情况。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老师想看看大家的朗读有没有进步。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朗读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同学们今天的朗读进步最明显的是对节奏的把握更准确了,舒缓的节奏让我感受到了文言文特有的韵味。
下面,我们看昨天留下的练习题。
(屏显练习题。
)师:第一小题包含三组字词,我们分别请三位同学来说。
生:第一组的第一个“为”是“雕刻”的意思。
师:你从哪里找到答案的?生:课下注释④。
生:第二个“为”是“是”的意思,也是从课下注释找到答案的。
生:第二组的“可”分别是“大约”和“可以”的意思。
师:很好,回答得又准确又清楚。
生:第三组,第一个“端”指“右端”,第二个“端”指“端正”。
师:三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
现在,我们观察一下这三组词,它们都是同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叫什么?生:一词多义。
师:我们来看下一组字词。
生:加点的“冠”字,应解释为“戴着帽子”,是名词用作动词。
师:不仅能解释,还能说清用法,真棒!生:加点的“髻”字,应该也不是名词,我觉得意思应该是“梳着发髻”。
师:这位同学很会猜读。
这两个加点的字都改变了它们原本的词性,这种现象叫——生:词类活用。
师:我们班同学的文言文功底很不错。
通过这两个练习,我们同学应学会一种积累文言字词的方法——分类法。
下面,请三个同学翻译一下这三个句子。
(屏显句子,学生翻译。
)师:昨天的课后作业还要求同学们结合注释读懂课文。
理解课文方面,同学们有没有疑问?如有,请举手。
(生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不举手,那说明你们都读懂了!那我就考考大家。
请再次默读课文,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核舟记》教学实录
《核舟记》教学实录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胡付彪(说明:本教时为第二教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顺句子||,能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因此本节课我以“读通文意——读懂奇技——读透语言”为思路组织教学||,读读||,品品||,品品||,读读||。
运用“情景诵读法”、“联想想象法”、“替换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法引导学生感受雕刻家技艺的高超||,学习本文的简洁、生动的语言||。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叫《核舟记》||。
我们从题目中读到了哪些东西?生:“核舟”表明了写作对象||,是介绍用“桃核”做的小舟||,这个小舟里藏着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
师:真好!(多媒体展示)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
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师:那“记”呢?生:“记’是一种文体||。
(说不上来了)师补充:“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师:我们知道要想学好一篇文言文||,首先是读好它||。
老师想先听听大家读得好吗?注意要读得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文从字顺||。
五位同学分别读1-5段||,最后大家齐读第六段||。
老师在听大家读中||,发现问题||,教读练习||,示范强调||。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椎髻仰面”的“椎”(chui)师:看来大家读得都很流畅了||,这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就要读出文章的味道来||。
好||,想听老师看老师读文章||。
老师手拿纸船||,声情并茂地演绎全文||,像说书人一样演读||,表演出情景感||。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过程与方法: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与德育: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1.读想法。
2.发现法、探究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
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
确实是这样的。
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领略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辉煌。
二、作者简介: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自主合作学习课文:(一)指导朗读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二)字词归纳:1.重点词:为:做罔不:无不,都尝:曾经贻:赠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许:上下,光景启窗:打开比:靠近不属(zhǔ):不相类似诎:通“屈”,弯曲衡:通“横”了了:清清楚楚为人五:刻成曾:尚,还盈:满简:挑选修狭:长而窄灵怪:奇妙2.通假字:①长约八分有奇:通释义:②诎右臂船:通释义:③右手倚一衡木:通释义: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释义:3.一词多义:为宫室()佛印绝类弥勒()为中轩敞者为舱()绝来此绝境()不足为外人道也()群响毕绝()明有奇巧人()高可二黍许()奇可长约八分有奇()珠可历历数也()其人视端容寂()祌情与苏、黄不属()其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有良田美池之属()(三)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 核舟记教案
第23课核舟记【教学目标】:1、练习朗诵,培育语感。
体味、积存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明白得各具鲜明特点的人物神态、乐趣。
3、把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适当”的写法。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绩,培育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一、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明白得各具鲜明特点的人物神态、乐趣。
二、把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适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绩,培育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式:自学点拨课后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重点把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二、能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重点把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进程:一、导入在《活板》这一课中,咱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伶俐才干,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如此有才干的人很多,明代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名。
今天,咱们就一路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三、简介作者及作品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著有《茅檐集》。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说明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六、集体解疑七、检查自学情形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魏学洢()器皿()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长约八分有奇()()二黍许()篛蓬()石青糁之()多髯()手卷()衣褶()矫首()不属()诎右臂()舟楫()椎髻()叔远甫()篆章()二、说明加点词语3、辨析词义罔不因势象形孔子云:“何陋之有?”无案牍之劳形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佛印居右左手抚炉启窗而观其两膝相较者中峨冠而多髯者而竖其左膝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其人视端容寂而竖其左膝其船背稍夷计其长曾不盈寸4、划分停顿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核舟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知识目标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②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步骤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细节探究、迁移拓展四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学法、教法:1、学法:探究合作2、教法:诵读点拨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1、学生散读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2、结合“阅读提示”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3、范读课文环节,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课文朗读规范标准,背景音乐淡远闲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4、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
用铅笔标出疑难字、词、句。
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试概括文章段意。
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
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
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归纳)(三)细节探究:1、导入: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浅入深,先解决简单段落,再着手复杂段落)2、较少内容段落为1、6段,请大家默读,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舟有什么特征?3、列出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3《核舟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3《核舟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究准确翻译课文究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教学重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走进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知识链接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核舟记》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师(出示桃核):同学们,老师拿的是什么?生:桃核。
师:通常,我们吃桃时都会扔掉桃核,但是有位艺术家却能让桃核变废为宝。
这位艺术家用桃核做了什么呢?这位艺术家又是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明朝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寻找答案。
(生打开课本。
)师:下面,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课文的情况。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老师想看看大家的朗读有没有进步。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朗读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同学们今天的朗读进步最明显的是对节奏的把握更准确了,舒缓的节奏让我感受到了文言文特有的韵味。
下面,我们看昨天留下的练习题。
(屏显练习题。
)师:第一小题包含三组字词,我们分别请三位同学来说。
生:第一组的第一个“为”是“雕刻”的意思。
师:你从哪里找到答案的?生:课下注释④。
生:第二个“为”是“是”的意思,也是从课下注释找到答案的。
生:第二组的“可”分别是“大约”和“可以”的意思。
师:很好,回答得又准确又清楚。
生:第三组,第一个“端”指“右端”,第二个“端”指“端正”。
师:三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
现在,我们观察一下这三组词,它们都是同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叫什么?生:一词多义。
师:我们来看下一组字词。
生:加点的“冠”字,应解释为“戴着帽子”,是名词用作动词。
师:不仅能解释,还能说清用法,真棒!生:加点的“髻”字,应该也不是名词,我觉得意思应该是“梳着发髻”。
师:这位同学很会猜读。
这两个加点的字都改变了它们原本的词性,这种现象叫——生:词类活用。
师:我们班同学的文言文功底很不错。
通过这两个练习,我们同学应学会一种积累文言字词的方法——分类法。
下面,请三个同学翻译一下这三个句子。
(屏显句子,学生翻译。
)师:昨天的课后作业还要求同学们结合注释读懂课文。
理解课文方面,同学们有没有疑问?如有,请举手。
(生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不举手,那说明你们都读懂了!那我就考考大家。
请再次默读课文,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屏显。
)(1)课文介绍的这件工艺品是()。
(2)制作者名叫()。
(3)这件工艺品主要表现了()和()、()这几个人一起在()游玩。
生:课文介绍的这件工艺品是核舟。
生:第二个空应该填魏学洢。
生:不对。
应该填王叔远。
师:有争议了,同学们仔细读读题。
生:应该填王叔远,因为题目问的是核舟的制作者,魏学洢是文章的作者。
生:接下来的三个空应分别填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
生:他们是在赤壁游玩。
师:通过完成这三道填空题,我们简单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同学们只读懂了这篇课文的四分之一。
(生露出疑惑的表情。
)师:为什么说大家只读懂了课文的四分之一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同学们先齐读一遍课文第 1 自然段,然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统领全文并集中表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什么?(屏显问题。
生齐读第 1 自然段,读完后沉默。
)师:看来大家有点迷茫。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先看这篇课文的出处。
生:课文选自涨潮编的《虞初新志》。
师: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也选自《虞初新志》呢?生:《口技》。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口技》中统领全文的是哪个字呢?生:“善”。
师:对。
《口技》中的“善”就出现在第一句话里。
同样选自《虞初新志》的《核舟记》会不会和《口技》类似呢?《核舟记》统领全文并集中表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生:“奇巧”。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生:同意。
师:很好。
大家都很聪明。
通过这个问题,同学们要学会一种思维方法——联系的思维方法。
学习时前后勾连,思维就会得到拓宽,知识就会容易掌握。
那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核舟的“奇巧”的呢?(生默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师:课文是我们学习的宝库。
大家有新发现吗?(生摇头。
)师(笑):遇到“拦路虎”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思考。
这样,我们先解决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并用原文回答。
核舟多大?这表明核舟的雕刻材料有什么特点?生:写核舟大小的句子在第2自然段。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这说明制造核舟的材料很小。
(师板书“雕刻材料小”。
)师:下一个问题,文中第几自然段的哪句话粗略地统计了核舟上雕刻的内容?生:课文第 6 自然段对核舟上雕刻的内容作了统计。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好。
现在,我们根据这个句子做做加法,看看核舟上一共刻了多少东西。
(生计算。
)生:一共53 样东西。
师:现在,请大家完成这个填空。
(屏显。
)统计结果表明核舟上雕刻的内容()。
生:多。
(师板书“雕刻的内容多”。
)师:雕刻核舟的桃核是如此之小,王叔远刻出的内容竟是如此之多。
作者首先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表现了核舟的“奇巧”?生:对比,衬托。
师:在大家通力合作下,我们找到了表现作者“奇巧”的第一个方法。
但是,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仅表现了核舟的“奇”。
作者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核舟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位同学对课文第3、4 自然段的缩写。
(屏显。
)船头坐三人,中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佛印绝类弥勒。
船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师朗读缩写片段。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的缩写虽然文意很通顺,但写出核舟的“奇巧”了吗?为什么?(生摇头。
)师:有同学认为缩写没有表现出核舟的“奇巧”,还有一部分同学仍在思考。
现在,请大家在原文中勾画出这位同学缩写时去掉的内容。
(生勾画。
)师:这位同学缩写时去掉的内容,分别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写人物?生:第 3 自然段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写苏东坡和鲁直。
生:第 3 自然段还运用外貌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佛印。
生:第 4 自然段主要用动作描写来写两个童子。
师:大家找得又快又好。
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呢?生:这些描写都很生动。
比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动作描写很具体,让人觉得东坡和鲁直的关系很亲密。
师:他读得很细致,还有其他同学要发表意见吗?生:“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一句里的外貌描写,让我觉得佛印很潇洒。
师: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分析,我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作者描写的生动程度。
那边还有一位同学举手,我们来听一听他的意见。
生:我认为作者的描写不仅生动而且还很细致。
师:你给大家说说理由。
生:我找到的是第 3 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一串念珠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这说明写得细。
生:我找的和他找的不同,我找的是第 4 自然段。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核舟本身已经很小,作者却还要写童子的右手和右脚趾,这自然是写得很细。
师:联系核舟的“奇巧”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抓住细微之处来写人物呢?这说明核舟的雕刻技巧有什么特点?生:作者只有这样细致地描写,才能表现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生:作者只有将核舟写得如此细致,才能表现核舟雕刻得很“奇巧”。
生:作者这样细致地描写,是要表现核舟“奇巧”的雕刻技艺。
师:同学们分析得多好呀!(师板书“雕刻技艺巧”。
)师:这就是说,作者还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核舟的“奇巧”呢?生:细节描写。
师:对大家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描写手法,叫细描。
它很像我们学习过的白描手法,只不过白描是写意地勾勒,细描是工笔地刻画。
除了今天学到的核舟外,大家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很有名的工艺品呢?生:我知道一种微雕艺术,是在米上刻字,刻下的文字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特别神奇。
生: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唐三彩,经历千年历史之淘洗,现在它还能绽放艺术的光彩,这让身为中国人的我特别骄傲。
生:精巧的工艺我们身边就有,甲秀楼那古香古色的身姿倒映在南明河上,就是一幅最美的画。
师:同学们的介绍很精彩。
今天,我们跟随魏学洢的精细妙笔欣赏了“奇巧”的核舟。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品读课文,赏析课文写作手法的效果”。
学完课文,我想起这么一句话:“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
”我们应该为核舟的奇巧惊叹不已,我们更应该为伟大的中华民族骄傲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