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教案(昉生)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https://img.taocdn.com/s3/m/d21d8b5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0.png)
章节一:心理测量学概述1.1 心理测量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3 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学研究与应用中的重要性章节二:心理测量学的数学基础2.1 描述统计学基本概念与方法2.2 推断统计学基本概念与方法2.3 相关与回归分析在心理测量学中的应用章节三:心理测量工具的设计与编制3.1 心理测量工具的类型与结构3.2 项目分析与筛选方法3.3 心理测量工具的标准化与施测程序章节四:心理测量学的的信度与效度4.1 信度概述及其估计方法4.2 效度概述及其估计方法4.3 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及提高方法章节五:心理测量学的应用实例5.1 智力测验5.2 性格测验5.3 能力测验5.4 心理疾病诊断与评估章节六:项目分析与筛选方法6.1 项目分析的目的与方法6.2 项目难度与区分度的估计6.3 项目筛选标准与程序章节七:心理测量工具的标准化与施测程序7.1 心理测量工具的标准化的意义与方法7.2 心理测量施测程序的设计与实施7.3 测验分数的转换与报告章节八:心理测量学的信度与效度8.1 信度概述及其估计方法8.2 效度概述及其估计方法8.3 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及提高方法章节九:心理测量学的应用实例9.1 智力测验9.2 性格测验9.3 能力测验9.4 心理疾病诊断与评估章节十:心理测量学的前沿话题与发展趋势10.1 计算机化心理测量10.2 网络心理测量10.3 心理测量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章节十一:心理测量学的伦理问题与法律规范11.1 心理测量中的伦理问题11.2 心理测量中的法律规范11.3 心理测量师的职业责任与道德准则章节十二:心理测量学的数据处理与分析12.1 心理测量数据的预处理12.2 心理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12.3 心理测量结果的解释与报告章节十三:心理测量学的临床应用13.1 心理测量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13.2 心理测量在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中的作用13.3 心理测量在临床决策中的价值与限制章节十四:心理测量学的教学与研究方法14.1 心理测量学的教学策略与实践14.2 心理测量学的研究设计方法14.3 心理测量学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章节十五:心理测量学的案例讨论与分析15.1 心理测量学案例的选择与讨论15.2 心理测量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15.3 心理测量学案例的启示与借鉴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心理测量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心理测量学(详细)
![心理测量学(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5a379444fe4733687e21aa31.png)
两次施测,求其相关。
• 实质:表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故称之为稳定 性系数(Coefficient of Stability) • 形式:施测—适当时间—再施测
时间间隔的把握
• 间隔时间越长,稳定性系数越低。适宜时间间隔依照
测验目的、性质及被试特点而定。几分钟至几年。 • 年幼儿童,间隔要小;年长群体,间隔可大。智力测 验的间隔不能太短,成就测验的间隔不能太长。 • 一般间隔时间不超过六个月。(即不能让被试记住上
(五)心理测量的道德准则 1.心理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1)心理测量工作的知识结构.(2)对心理测量的态度 2.心理测量工作者的道德准则 (1)测验的保密和控制原则(2)测验中个人隐私的保护 考核要求:
1.心理测量的种类 2.测量与测验(Test)、考试(Examination)、评价(Evaluation)联系与区 别 3.测量的要素及量表类型 单位,参照点,量表,称名量表,顺序变量,等距变量,比率变量 4.心理测量的本质、基本条件及功能 5.心理测量发展简史
三、心理测量的本质、基本条件及功能 1. 心理测量的本质 2. 编制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3. 心理测量的功能 (1)理论研究功能,(2)实际应用功能 四、心理测量发展简史 1. 主观经验性考试阶段(1864年以前) 2. 客观标准化测验阶段(1864年——1940年) 3. 客观测验的深入发展阶段(1940年——) 4. 西方心理测量的发展 5. 心理测验在我国的发展
ST2
信度
• 稳定性 \ 可靠性 \ 一致性
• 信度乃是一个被测团体真分数的变异数与实得 分数的变异数之比。 • rXX=ST2/SX2
信度的定义二
• 信度乃是一个被测团体真分数与实得分数的相
关系数的平方。
心理测量的教案模板
![心理测量的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793e1a759eef8c75ebfb3a9.png)
大家对刚才的信度估计讲述: 大方法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家就来讨论
学生讨论,分析此题应该 用哪种刚刚学习的效度 估计方法解答
课件出示:一道讨论 题。
课堂小结, 岀题巩固
课堂小结。出题巩固。
学生回顾本节知识。 学生可以共同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显示本节 核心知识。课件显示: 一些精选题目。
括测量信度,这为学习测量信度奠定了基础。学生往往对定义的准确把握存在一点困难,运用故 事和图片的形式,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课堂上岀一些关于信度计算的习题,可以巩固学生所 学习到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与掌握信度的各类定义
(2)了解信度在测量中的作用
(3) 理解信度的估计方法,重点掌握重测信度,副本信度,分半信度,冋质性信度,评分 者信度的使用前提与计算方式
展示定义ppt在介绍信度的作用之前,谈谈自己对测量信度作用
种等价定义提出另外3
展示内谷ppt
让学生自由
发言
老师对同学答案进行逻辑判断
展示ppt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四)结合实例,
展示各类信度估掌握方法ppt
计的方法,并结合所给例题讲解
(五)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分析此题应该用哪种刚刚学习的效度估计合作学习 方法
信度的估计3.方法
识记,理解与 应用
重点掌握重测信度,副本信度,分半信度,冋质性信度,评分 者信度的使用前提与计算方式
(三)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信度的定义与各种估计方式
难点:可以非常正确的说岀各种信度估计方式的含义与使用前提,并正确计算岀信度
五、教学资源与教育环境设计
(一)教学环境
多媒体环境教学ppt
心理测量学教案
![心理测量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0fc4eaaeaad1f346933fe5.png)
心理测量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测量概念: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事物-测量的对象(心理-行为的特征、属性和水平)数字-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具区分性、等级性、等距性、可加性等功能自然数系统的这些功能能否体现取决于:1、事物的性质2、指派数字的原则法则-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理想的法则易于遵守和使用较差的法则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测量要素:1、参照点-确定事物的数量时,必须具有的计算起点.相同的参照点,测量的结果才可比较.类型:绝对零点-无,如长度、重量、温度的测量相对零点-人定参照点,如海拔高度、温度2、单位-测量时对事物进行量化的依据。
条件:有确定的意义有相同的价值,相邻二个单位点间等距心理测量的特点:既无绝对零点,又难有相等意义的单位测量量表:通常把体现测量规则、具有单位与参照点的连续体称为量表。
将欲测事物的属性放在相关连续体的适当位置上,看其与参照点的距离—量化说明心理测验量表,测量心理属性的量尺量表的种类(低---高)命名量表: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归类。
表类别数字:标记-代号,如学生的学号,运动员号码分类-类别,如1-男,2-女顺序量表:表类别及其大小或属性,可分等或排序,如比赛的第一名,第二名。
表等级等距量表:表事物的大小及差距,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
可加减不可乘除.如摄氏10度比6度高4度表差距等比量表:表事物的大小、差距及其倍数,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
可加减乘除如长度、重量表差距、表倍数第二单元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定义: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即测量心理现象的数量化手段这个定义包含了几个基本的要素:1.测量行为—做测验的行为--对测验题目的反应。
2 .行为样本:具代表性的、根据某些条件所取得的标准样本。
即能反映被试某些心理功能、行为特征的一组行为。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https://img.taocdn.com/s3/m/6f7d998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a.png)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一、课程简介1. 了解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 掌握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3. 明确心理测量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方向二、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1. 心理测量的特点和性质2. 心理测量的原则和方法3. 心理测量学的主要理论基础4. 心理测量学的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三、心理测量工具的设计与编制1. 心理测量工具的类型和结构2. 心理测量工具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 心理测量项目的编制和筛选4. 心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评估四、心理测量学应用案例分析1. 智力测验: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等2. 性格测验:MBTI、五大人格特质等3. 能力测验:GATB、DAT等4. 心理健康评估:SCL-90、MMPI等五、心理测量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 实验设计方法和实验心理学测量技术2. 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学方法3. 心理测量学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4. 心理测量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拓展六、心理测量学的应用领域1. 教育评估:学习能力、学业成就、教育公平性评估2. 职业指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评估3. 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治疗效果评估4. 人力资源管理:招聘、选拔、培训、评估5. 社会研究:人口普查、社会态度、社会行为研究七、心理测量学的伦理和法律问题1. 心理测量学的伦理原则:保密性、客观性、公正性、尊重个体差异2. 心理测量学的法律问题:隐私权、知识产权、标准化和规范化3. 心理测量学的伦理和法律案例分析4. 心理测量学在中国的伦理和法律现状及发展八、心理测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 实验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调查实验2. 观察研究方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纵向观察3. 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研究4. 跨文化研究方法:文化差异、心理测量工具的跨文化适应性九、心理测量学的发展趋势1. 数字化与网络化:在线心理测量、大数据分析、云服务平台2. 智能化与自动化:、机器学习、算法优化3. 个性化与精准化:个体差异、心理预测、个性化干预4. 跨学科融合:生物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十、心理测量学的未来挑战与机遇1. 面对复杂心理现象的测量挑战2. 跨文化心理测量的挑战与机遇3. 心理测量学在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4. 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十一、心理测量学的实践与应用案例1. 案例分析: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2. 案例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3. 案例分析:临床心理诊断与评估中的应用4. 案例分析:社会调查与政策研究中的应用十二、心理测量学的实验设计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2. 实验设计的类型与方法3. 实验控制与实验效应的处理4. 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十三、心理测量学的统计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2. 推断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3. 非参数统计分析:曼-惠特尼U检验、卡方检验等4. 结构方程模型与路径分析十四、心理测量学的研究与发表1. 心理测量学研究的论文结构与写作规范2. 心理测量学研究的发表流程与审稿标准3. 心理测量学研究的国际期刊与国内期刊推荐4. 心理测量学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十五、心理测量学的教学实践与反思1. 心理测量学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安排2. 心理测量学教学的方法与技巧3. 心理测量学教学的资源与工具选择4. 心理测量学教学的评估与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涵盖了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设计、应用、实验、统计、研究发表及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https://img.taocdn.com/s3/m/3a41634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1.png)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第一章:心理测量学概述1.1 心理测量学的定义1.2 心理测量学的历史与发展1.3 心理测量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则和技术第二章: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2.1 心理测量学的基础知识2.2 心理测量学的主要概念2.3 心理测量学的研究方法2.4 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技术第三章:心理测量学的编制与实施3.1 心理测量学的编制流程3.2 心理测量学的项目设计3.3 心理测量学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3.4 心理测量学的实施方法和技术第四章:心理测量学的数据分析与评价4.1 心理测量学的数据分析方法4.2 心理测量学的评价指标4.3 心理测量学的结果解释与报告4.4 心理测量学的误差分析和处理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的应用领域5.1 心理测量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5.2 心理测量学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5.3 心理测量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5.4 心理测量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六章:心理测量学中的项目分析6.1 项目分析的概念与重要性6.2 项目分析的技术与方法6.3 项目难度与区分度的分析与调整6.4 项目筛选与修订的程序与标准第七章:心理测量学的信度与效度7.1 信度与效度的概念解析7.2 信度估计的方法与分析7.3 效度估计的方法与评价7.4 提高测量工具信度和效度的策略第八章: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化与实施8.1 标准化的意义与过程8.2 常模的建立与应用8.3 心理测验的实施技术8.4 心理测验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第九章:心理测量学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9.1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测量学9.2 成年人与老年人心理测量学9.3 特殊群体心理测量学9.4 跨文化心理测量学第十章:心理测量学的未来发展10.1 心理测量学的发展趋势10.2 心理测量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0.3 心理测量学在领域的融合10.4 心理测量学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心理测量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心理测量学的概念,以及其发展历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08f48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c.png)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1. 心理健康测量的概念和意义。
2. 常用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心理健康测量工具。
2. 如何将测量结果与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引出心理健康测量的概念,强调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测量的基本概念- 定义:心理健康测量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的过程。
- 意义: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2. 常用心理健康测量工具- 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
- 介绍这些工具的适用范围、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心理健康测量的意义和常用工具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与心理健康测量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心理健康测量概念和常用工具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测量结果与自己的实际心理状况相结合。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测量结果的分析- 讲解如何解读测量结果,包括正常值范围、异常值范围等。
- 强调测量结果仅供参考,不能完全代表个体的心理状况。
2. 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介绍面对心理问题时,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 强调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性。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讨论如何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2. 角色扮演:模拟心理咨询场景,让学生体验心理咨询的过程。
心理学测量教案模板范文
![心理学测量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640d38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4.png)
一、课程名称:心理学测量学二、授课对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三、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3. 理解心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及其重要性。
4. 培养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实验的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心理学测量的基本概念2. 心理测量工具的类型及特点3. 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与使用4. 信度和效度及其评价方法5. 心理测量实验的设计与实施6. 心理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解释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出问题:什么是心理学测量?为什么需要进行心理学测量?2. 简要介绍心理学测量的重要性及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讲解(10分钟)1. 心理学测量的定义、目的和意义2. 心理测量工具的类型:自陈式问卷、量表、投射测验等(三)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与使用(15分钟)1. 心理测量工具选择的原则和方法2. 常见心理测量工具的介绍及使用方法3.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心理测量工具(四)信度和效度评价(15分钟)1. 信度和效度的定义及重要性2. 信度和效度的评价方法: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3. 效度评价: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结构效度等(五)心理测量实验设计与实施(20分钟)1. 心理测量实验的设计原则2. 实验步骤:实验设计、被试选择、实验实施、数据收集等3.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测量实验(六)心理测量结果分析与解释(15分钟)1. 心理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2. 结果解释:如何将心理测量结果与被试心理特征联系起来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结论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常见的心理测量工具,撰写简要报告。
2. 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测量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实验报告是否规范、完整。
心理测量心理学学科教案心理测量与评估的技巧与方法
![心理测量心理学学科教案心理测量与评估的技巧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9945ee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e.png)
心理测量心理学学科教案心理测量与评估的技巧与方法心理测量心理学学科教案引言:心理测量与评估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估。
本教案旨在介绍心理测量与评估的基本概念、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测量与评估技巧,提高其评估个体心理特征的能力。
一、心理测量与评估的概念与意义(300字左右)1. 什么是心理测量与评估a. 心理测量的定义b. 心理评估的定义2. 心理测量与评估的意义a. 个体评估与发展b. 社会研究与决策支持二、心理测量与评估的基本原理(400字左右)1. 可靠性与效度a. 可靠性的概念及衡量方法b. 效度的概念及衡量方法2. 面向目标与标准化a. 选择适当的目标b. 确保测量结果的标准化3. 客观性与主观性a. 客观性的重要性与实现方法b. 主观性的存在与应对方法三、心理测量与评估的常用方法(800字左右)1. 测试方法a. 自陈式问卷法b. 观察法c. 测试法2. 实证方法a. 个案研究b. 面板研究c. 横断面研究d. 纵断面研究3. 量表与问卷的编制与使用a. 量表与问卷的设计原则b. 量表与问卷的使用技巧c. 量表与问卷的分析与解读四、心理测量与评估的应用领域(300字左右)1. 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a. 精神疾病的评估与诊断b. 心理治疗效果的测量与评估2. 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a. 学业成绩的评估与预测b. 学生特点的评估与分类3. 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a. 员工能力与适应性的评估b. 职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估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心理测量与评估的概念、意义、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及应用领域。
掌握心理测量与评估的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我们对个体心理特征的了解、对个体发展的支持以及对社会研究和决策的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知识,合理有效地进行心理测量与评估工作,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https://img.taocdn.com/s3/m/b2e36f9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6.png)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章节一:心理测量学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心理测量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心理测量学的历史和发展。
3. 了解心理测量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心理测量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心理测量学的历史和发展。
3. 心理测量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教学活动:1. 引入心理测量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介绍心理测量学的历史和发展。
3. 探讨心理测量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章节二:心理测量学的原理和方法教学目标:1. 理解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心理测量学的主要方法。
3. 了解心理测量学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教学内容:1. 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
2. 心理测量学的主要方法。
3. 心理测量学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教学活动:1. 介绍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
2. 探讨心理测量学的主要方法。
3. 分析心理测量学的数据和解释结果。
章节三: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和评估教学目标:1. 理解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过程。
2. 掌握心理测量工具的评估方法。
3. 了解心理测量工具的改进和标准化。
教学内容:1. 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过程。
2. 心理测量工具的评估方法。
3. 心理测量工具的改进和标准化。
教学活动:1. 介绍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过程。
2. 探讨心理测量工具的评估方法。
3. 分析心理测量工具的改进和标准化。
章节四:心理测量学的应用案例教学目标:1. 理解心理测量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掌握心理测量学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方法。
3. 了解心理测量学在个体评估和团体评估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心理测量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心理测量学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方法。
3. 心理测量学在个体评估和团体评估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介绍心理测量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探讨心理测量学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方法。
3. 分析心理测量学在个体评估和团体评估中的应用。
章节五:心理测量学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心理测量学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https://img.taocdn.com/s3/m/3263d16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2.png)
心理测量学教案(旧)章节一:心理测量学概述1. 学习目标:了解心理测量学的定义、发展与意义。
掌握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则和分类。
2. 教学内容:心理测量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则(标准化、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
心理测量学的分类(智力测量、性格测量、能力测量、成就测量)。
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心理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讲授知识点:讲解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心理测量工具。
4. 作业与练习:课后阅读:了解国内外著名的心理测量工具。
练习题:判断题和选择题,测试对心理测量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章节二: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技术1. 学习目标:掌握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技术,包括问卷设计、施测、评分和解释。
2. 教学内容:问卷设计:编制、修订与标准化。
施测技术:纸笔测验、计算机测验、面试等。
评分方法:原始分、转换分、标准分等。
结果解释:统计分析、常模参照、个体差异分析。
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讨论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实操演练:模拟施测过程,练习评分与解释方法。
4. 作业与练习:课后作业:设计一份简单的心理测量问卷。
模拟实操: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进行施测,练习评分与解释。
章节三:心理测量学的应用1. 学习目标:了解心理测量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教育、职业指导、临床诊断等。
2. 教学内容:教育领域:入学筛选、学业评估、教育辅导。
职业指导: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评估。
临床诊断:心理障碍诊断、治疗效果评估。
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心理测量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
案例分析:讨论实际案例,了解心理测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4. 作业与练习:课后阅读:了解心理测量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练习题:判断题和选择题,测试对心理测量应用领域的理解。
章节四:心理测量学的伦理问题1. 学习目标:理解心理测量学伦理的重要性,掌握心理测量过程中的伦理原则。
2. 教学内容:心理测量学伦理的重要性:隐私保护、公平性、信息安全。
教育心理测量学学科教案学生心理测量与评估的技巧与方法
![教育心理测量学学科教案学生心理测量与评估的技巧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f99e0b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b.png)
教育心理测量学学科教案学生心理测量与评估的技巧与方法教案主题:学生心理测量与评估的技巧与方法引言:学生心理测量与评估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对于了解学生的内在特质和评估他们的学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学生心理测量与评估的技巧与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持。
第一节:学生心理测量的概念及重要性1.1 学生心理测量的定义与范畴1.2 学生心理测量的目的及意义1.3 学生心理测量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第二节:学生心理测量的基本技巧2.1 问卷设计与编制- 有效的问题设置与选项设计- 合理的问卷结构与顺序安排- 注意避免主观偏见的问题设置2.2 测验的选择与制定- 合适的测验类型与形式- 清晰的测验指导与说明- 高效的测验时间控制2.3 采访与观察技巧- 有效的采访提问技巧- 全面准确的观察记录方法- 敏锐的信息捕捉与分析能力第三节:学生心理测量的数据分析与报告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有效的数据收集方式与工具- 真实准确地数据整理与存档- 保护学生隐私与信息安全的措施3.2 数据分析与解读-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指标- 结果的解读与推断能力- 针对学生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3.3 报告撰写与表达技巧- 清晰准确地报告结构与格式- 利用图表等视觉化工具提升报告效果 - 报告语言的准确性与专业性第四节:学生心理评估的方法与技巧4.1 标准化评估工具的使用- 常见的学生心理评估工具介绍- 辨别评估工具的优势与局限性- 使用评估工具进行学生个别差异分析4.2 规范化评估过程的重要性- 评估前的充分准备与沟通- 评估过程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结果的及时反馈与解释4.3 多元评估方法的综合运用- 结合多种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采用不同角度的评估视角- 综合评估结果进行个别化教学设计结语:学生心理测量与评估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内在特质和评估学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心理测量学教案(昉生)
![心理测量学教案(昉生)](https://img.taocdn.com/s3/m/01e23758be23482fb4da4c38.png)
说明: (1)测验测量的是人的行为,严格地讲,只 是测量了做测验的行为,也就是一个人对测 验项目所进行的反应。 (2)一个测验不可能包括所要测量的行为领 域中所有可能的项目,它所包含的只是全部 可能项目的一个样本。 (3)在编制、施测、评分和解释方面依据一 套系统的程序。
使用标准化测验应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1)与被试建立融洽的关系,减轻被试者的 紧张与焦虑。 (2)创造良好的测验环境。测验场所应肃静、 宽敞、明亮、通风,不使被试过度疲劳。 (3)宣读测验指导语要清晰、缓慢,务使被 试者准确理解指导语的含义。 (4)严格按测验说明书的程序评分,务使评 分客观、准确。 (5)被试的测验成绩应适当保密。
1980年初,北京师大心理系首次开设心理测验 课。许多单位陆续编制或修订了一些心理测 验。 在1984年召开的第五界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 立了以北师大心理系张厚粲教授为首的测验 工作委员会(后改称测验专业委员会),加 强了对测验工作的指导,这标志着我国心理 测量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1990年,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在 无锡召开第一次学术会议。
二 心理测量的特性 (一)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二)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三)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1、测验用的项目或作业、施测说明、施测者 的言语、态度及施测时的物理环境等,均经 过标准化,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 2、评分记分的原则和手续经过了标准化,对 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 3、分数的转换和解释经过了标准化,对结果 的推论是客观的。 (四)心理测量的稳定性
1921年他俩正式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这是我国 最早的心理测量专著。 1922年,比奈量表由费培杰译成中文,并在江苏、浙 江两省的一些小学生中进行过测试。 1922年美国测验专家麦柯尔博士应中华教育改进社聘 请来华讲学,在他的指导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 学等校的教授和学生开始编制测验。 1923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对全国22个城市和11个乡镇 的9.2万名小学生进行了测验,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心理测量教案范文
![心理测量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e42e8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d.png)
心理测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测量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能够运用心理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操作;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心理测量2.心理测量的意义3.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4.心理测量的方法5.心理测量的应用领域6.如何进行心理测量实验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心理测量的概念和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心理测量的概念和意义(15分钟)通过示例和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什么是心理测量,为什么需要进行心理测量,以及心理测量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3.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0分钟)分别介绍心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原则,以及常用的心理测量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等,并解释它们的优缺点。
4.心理测量的应用领域(15分钟)列举心理测量在教育、医学、社会调查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并介绍在这些领域中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和指标。
5.心理测量实验的操作方法(30分钟)详细讲解心理测量实验的设计步骤和操作方法,包括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变量的选择和操作、被试的选择和人数的确定等。
6.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提供一些心理测量实验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素养。
7.总结和反思(10分钟)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收获,提出一些反思和启示。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可通过PPT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心理测量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2.心理测量工具:提供一些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表、观察记录表等,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考查学生对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3.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心理测量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心理测量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对于了解和评估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心理测验绪论 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历史
一 心理测验在我国的发展史 孔子: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物皆然, 心为甚。” 刘劭:《人物志》 对人要观其感变,以审长度。将人 分为十二类,如强毅之人、柔顺之人、雄悍之人、 惧慎之人、辩博之人、沉静之人等等, 南唐的刘勰: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无一俱成。
1921年他俩正式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这是我国 最早的心理测量专著。 1922年,比奈量表由费培杰译成中文,并在江苏、浙 江两省的一些小学生中进行过测试。 1922年美国测验专家麦柯尔博士应中华教育改进社聘 请来华讲学,在他的指导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 学等校的教授和学生开始编制测验。 1923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对全国22个城市和11个乡镇 的9.2万名小学生进行了测验,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西汉时代的扬雄,曾以词作为心理鉴定的重要 内容。 自从隋炀帝创行开科取仕,将考试作为选拔人 才的主要方法,科举制度在我国通行了1300 年,经过历代的改进,形式上日臻完善。 清朝末年,心理学由西方传入我国。 1914年有人在广东测验了500名儿童的记忆和比 喻理解力。
1916年樊炳清首先介绍了“比奈—西蒙智力测 验”。 1918年俞子夷曾编制“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 这是我国最早的标准化教育测验。 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 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所心理学实验室。廖 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师开设测验课,并用 心理测验试测投考该校的学生,这便是我国 正式开始的科学心理测验。
(2)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工具的精密性。 ①物理测量:即对事物的物理特征的测量。 ②生理测量:即对机体生理特征的测量。 ③社会测量:即对社会现象的测量。 ④心理测量:即对人的心理特征的测量。
(二)定义二 美国心理与教育测量学家布朗认为:“测验是 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 心理测验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 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 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四)按测验功能来分类 1、成就测验与预测测验 成就测验的目的是测量个人在某一领域已经达 到的实际成就。 预测测验的目的在于测量个人在未来某一方面 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2、难度测验与速度测验 难度测验的功能在于识别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 水平。 速度测验的功能在于识别个人做题的最快速度。
三 测量的基本要素 (一)测量的参照点 参照点有两种: 绝对参照点,即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相对的参照点,即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作为测量 的起点。
(二)测量的单位 理想的测量单位应当具备两个条件: 1、要有确定的意义 即对同一单位,所有的人的理解都是相同的, 不允许作出不同的解释。 2、要有相等的价值 即第一单位与第二单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单 位与第三单位之间的距离。
二 心理测量的特性 (一)心理测量的间接性 (二)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三)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1、测验用的项目或作业、施测说明、施测者 的言语、态度及施测时的物理环境等,均经 过标准化,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 2、评分记分的原则和手续经过了标准化,对 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 3、分数的转换和解释经过了标准化,对结果 的推论是客观的。 (四)心理测量的稳定性
1980年初,北京师大心理系首次开设心理测验 课。许多单位陆续编制或修订了一些心理测 验。 在1984年召开的第五界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 立了以北师大心理系张厚粲教授为首的测验 工作委员会(后改称测验专业委员会),加 强了对测验工作的指导,这标志着我国心理 测量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1990年,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在 无锡召开第一次学术会议。
Hale Waihona Puke 量表名称 类别测量 等级测量
统计方法 只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次数,百分比,2,列 联相关 具有区分性 能把事物分等,具有 等级或序列性 中位数,百分位数,等 级相关,秩次检验
性质
等距测量
比率测量
能把事物作等距的分 等,具有等距性
能测量事物差异的比 例关系,具有可加性
均数,标准差,积矩相 关,T检验,F检验
3 、人格测验 主要用于测量性格、气质、兴趣、态度、品德、 情绪、动机、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心 理特征,亦即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
(二)按测验对象分类 1、个别测验
每次以一位被试为对象,通常是由一位主试与 一位被试在面对面的情形下进行。
优点: (1)主试对被试的作题行为有仔细的观察,有 机会获得测量分数之外的信息 。 (2)主试与被试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多,容易 与被试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易于激发被 试的测验动机,有较多的观察与控制机会。 (3) 对于一些特殊被试(如幼儿、文盲)只 能采用个别测量,以便主试代替被试记录其 行为反应。
(三)按测验内容的形式来分类 1、文字(纸笔)测验
这类测验通常为文字项目组成,由文字说明做 法和作出回答。
优点:实施起来方便,团体测验多采用此种方式编制。 缺点:容易受被试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降低测验 的效度。 2、非文字(操作)测验
这类测验的项目多由实物、图片、模型之类的 直观材料制作组成,测验也多以操作方式进
四 测量的量表 (一)命名量表(类别量表) 它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 类。 命名量表又可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名称量表, 即用数字指代个别事物。二是类别量表,即 用数字指代事物的种类。 (二)顺序量表(次序量表、等级量表) 它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类别,而且能够表明不同
(三)等距量表(间距量表) 它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的类别、等级,而且具有 相等的单位。 没有绝对的零点。 (四)比率量表(等比量表) 除了具有类别、等级、等距的特征外,还具有 绝对的零点。
在测量学学科建设方面,出版了大量有关心理与教育 测量的著作。 80年代以前 孟承先《测量之学理的研究》、王叔林《心理与教育 测验》、陈选善《教育测验》、艾伟《小学儿童能 力测验》、孙正邦《心理与教育测验》 80年代以后 宋兆鸿等《现代教育测量》(1986);郑日昌《心理 测量》(1987);戴忠恒《教育与心理测量》 (1987);俞嘉元《教育与心理测量》(1987); 王汉澜主编《教育测量学》(1988);彭凯平《心 理测验——原理与实践》(1989);刑最智、司徒 伟成《现代教育测量理论》(1989);漆青书、戴 海崎《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应用研究》(1992);黄 光扬《心理测量的理论与应用》(1997)等。
所谓“一定的法则”,是指任何测量都要建立 在科学规则和科学原理基础之上,并通过科 学的方法和程序完成测量过程。 所谓“事物的特征”是指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特 定属性。 所谓“量具”是指测量中所使用的工具。 所谓“定量描述”,是指任何测量的结果总是 对事物特征的量的确定。
(1)测量的精确度决定于测量对象本身的性 质。 ①确定型,即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量保持恒 定不变。 ②随机型,即事物的量随机改变。 ③模糊型,即事物的量本身就是模糊不定的, 难以获得确定的量。
缺点: (1)费时,难以在短时间收集大量的测量资料。 (2)测验手续比较复杂需经过较高水平训练的 人担任主试。
2、团体测验 指每次测验过程中由一个或几个测验者对数量 较多的被测验者(一个群体)同时实施测验。 优点:节省时间,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 的测量数据。 缺点:由于同一时间内接受测量的被试多,不 易有效地控制被试的行为,容易产生测量误 差,从而影响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1924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奈—西蒙 智力测验说明书》,1936年又与吴天敏再次 做了修订。 1931年在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肖孝荣等人 的倡议下中国测验学会成立。 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到抗日战争前,我 国心理学家自编和修订国外心理测验达二十 多种、教育测验五十多种。 1978年中国心理学会在保定开会时,组织心理 测验座谈会。
(四)心理测量的三大来源 中国的科举考试 西方学校的考试制度 心理学对个别差异的研究
第二节 心理测量的性质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18年曾说:“凡物之 存在必有其数量”。 美国测量学家麦柯尔于1922年又提出:“凡有 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一 测量的定义 (一)定义一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 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4、桑代克等人,利用心理测验原理,编制了 第一批标准化的教育测验,一些专门的测验 机构成立。 5、心理测验发展的另一领域涉及情感适应、 人际关系、动机、兴趣、态度、性格等人格 特点的测量。 6、60年代后,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崛起,将实 验法与测验法结合,产生了信息加工测验, 为了解心理能力提供了一些补充方法,使心 理测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心理测量学》
昉生
参考教材与参考书目
《心理测量》 金瑜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蔡永红、周益群著 人民教 育出版社 《心理教育与测量》张厚粲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 漆书青 戴海崎 丁树良编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 《心理教育测量》 戴海崎 张锋 陈雪枫主编 暨南 大学出版社 《学校心理测量学》 顾海根编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 陈国鹏主编 科学普及出版 社
几何均数,等比量数
四种测量在三个维度上的表现
类别 绝对零点 相等单位 无 无 等级 无 无 等距 无 有 比率 有 有
大小关系
无
有
有
有
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与功能
一 心理测验的种类 (一)按测验功能分类 1、能力测验 能力测验可分为实际能力测验与潜在能力测验。 能力测验又可分为普通能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 2、成就测验(教育测验) 主要用来测量个人(或团体)经过某种正式教育或训 练之后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 成绩测验有两种类型:(1)学科成就测验。(2)综 合成就测验。
(三)定义三 史帝芬斯说:“就其广义来讲,测量是按照法 则给事物指派数字。” 测量的三个要素: (1)测量的对象——事物属性 (2)测量的结果——数字 (3)测量的方法——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