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cb3e3e10a6f524ccbf8542.png)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13银川模拟)西方史学家评论苏联经济体制:“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日用生活品短缺②取消商品贸易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 (2014·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两个五年计划中片面发展工业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的生产环境3. (2013山东联考)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的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据此可知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固定粮食税B.实行工业国有化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D.允许自由贸易4. (2014·吉林长春模拟)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
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5. (2014·浙江台州模拟)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节测试(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节测试(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f0e32727284b73f3425036.png)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2.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3.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这一思想(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D.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4.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公私合营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5.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排名表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居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D.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823e8f59f12d2af90342e61d.png)
课时作业(二十二)一、选择题1.1917~1950年,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并进行了建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
这项巨大的试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版图,影响了20世纪的大部分进程。
“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A.特指列宁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B.加快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C.扩展到欧亚社会主义国家D.助推了美苏在世界范围争霸C[据材料时间“1917~1950 年”的限定和“占世界总人口1/3 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的信息,可以判断这是苏俄十月革命后,结束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统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斯大林模式,故C正确。
A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B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影响;D是两大军事集团建立的结果。
]2.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
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
”布克斯顿的描写()A.贬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C.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找借口D.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D[材料只是说苏俄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没有涉及材料作者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故A错误;布克斯顿是英国工党秘书,他不可能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故B错误;十月革命后也就是1918年帝国主义就开始武装干涉苏俄,故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布克斯顿的描写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故D正确。
] 3.(2019·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联考)1922~1925年,苏联的股份制公司从2个逐年增加至191个。
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
这些公司的总股金为343亿卢布,其中国有股为145亿卢布。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9c0e7da1d0d233d4b14e69c1.png)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出版了《新经济学》一书,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强调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苏维埃经济中的基本规律,要求尽一切可能吸收国营经济之外的物质资源,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以“超工业化”的高速度发展。
这一理论(C)A.是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发展B.与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相似C.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形成D.有利于巩固的工农联盟的建立2.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说明赫鲁晓夫(A)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3.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
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
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
这一措施(A) 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成为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4.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
一位公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
”这反映了(D)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5.根据表格内容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C) 苏联1965~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6.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卷:专题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卷:专题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0ff4743ebed5b9f3f80f1c29.png)
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单选题1.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后,许多国家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来加以抵制。
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 )A.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广泛的空间B.国际贸易额下降,进而加剧经济危机C.各国工业迅速恢复并提供众多就业岗位D.各工业国找到了克服经济危机的出路2.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欧美各国匆忙救市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即对资本主义进行过无情鞭挞的马克思,却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
马克思“重新风行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已走向衰落B.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追捧马克思C.实行社会主义可以避免经济危机D.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3.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材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4.在西奥多·罗斯福担任总统的八年间(1901—1908),联邦政府对妨害公平竞争的跨州性垄断组织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打击,如拆分摩根集团和洛克菲勒集团建立的北方证券公司、起诉了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公司等。
由此说明( )A.罗斯福新政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B.经济大危机促使美国加强经济干预C.美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局部的干预D.美国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5.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照顾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一定补贴B.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机会C.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D.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6.胡佛人坝于1931年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000人兴建,1935年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
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湖北新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7391b16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9.png)
课时规范练2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1.(2019湖南永州一模,20)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纲领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
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2.(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34)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
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市场体制的建立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3.(2019福建漳州三模,34)1929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
这表明苏联的工业化()A.提升了苏联综合国力B.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C.借助了有利国际环境D.减少了社会制度对立4.(2019四川宜宾三模,34)1953—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增长了70%,工业生产增长了1.8倍,工人平均工资增长了约40%。
这说明当时苏联()A.苏联模式尚有影响B.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集体化C.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D.摒弃了重工业优先的政策5.(2019广东茂名二模,34)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盛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
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6.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这样,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65aeda998fcc22bcd10d72.png)
课时训练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B.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解析: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共产主义实验室”“社会主义的化合物”等,可以判断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材料并没有否定其政策,也未提及学习十月革命的问题,只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排除C、D,选A。
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施的,排除B。
答案:A2.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据题干材料,说明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强行征收农民粮食,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
答案:A3.“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试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试验”的内容(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题干中“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说明该方法不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
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A属于新经济政策,C属于斯大林建设时期的内容,D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_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_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c90889dd88d0d233d46a3a.png)
10.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 )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开垦荒地2.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
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
”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人们对二月革命的强烈不满B.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批判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D.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3.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目的是在苏联恢复资本主义B.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C.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D.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4.有学者认为:“(该政策)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该学者评价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苏联的“斯大林模式”C.西方的“混合经济”D.美国的“新经济”5.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布哈林这种认识(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政策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6.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村产生了很多富农,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了。
要搞大农业,必须消灭富农的庄园,而且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各方面、各个地区都集体化。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巩固练含解析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巩固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5486f7d4d8d15abe234ec8.png)
第32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
”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A.农奴制改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体制解析:B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可知处于苏俄政权建立初期。
农民实现了土地要求,但因“回报”问题与苏俄政权发生矛盾,结合所学可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故B项正确。
2.蒋介石在访问苏联时的日记中写道:“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据此判断,当时苏联正在()A.组建红军保卫新生政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用国家资本主义调整经济解析:D抓住材料中信息“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判断这是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和租让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3.(2017·湖南长沙模拟)1924年前,苏俄(联)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
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
这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盛行B.战争环境不利于政策推行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国情D.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解析:D材料体现苏俄(联)政府引进外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1924~1929年国内战争已结束,并非战争环境,故B项错误;在苏俄(联)经济凋敝的情况下,新经济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私营企业符合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联)政府同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实际履行很少,且到1929年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基本停止实施,说明苏俄(联)在经济建设上排斥资本主义,反映了意识形态的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4a628d376baf1ffd4fad39.png)
课时达标(二十四)、选择题1. (2019 •惠州调研)俄国理论家司徒卢威1894年指出,“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
列宁当时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但十月革命后,列宁却多次肯定司徒卢威的话。
这说明当时()A.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B. 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俄国国情C.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D. 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D 解析十月革命后,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列宁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经济政策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D项。
十月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俄国国情的,只是当时苏俄对社会主义尚处于探索阶段,排除B项;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
2. (2019 •贵阳摸底)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
有的暴动者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义务劳动制B.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 取消了自由贸易D.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多地剥夺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选D项。
义务劳动制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措施,B项错误;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错误。
3. (2019 •南宁二中模拟)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对苏联的影响,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
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A. 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B. 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经济近代化C. 为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D.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C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前提,故A项错误;由材料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思路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可知,新经济政策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了经验,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故D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而不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故 B 项错误。
高考历史总复习 活页作业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 活页作业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f46920312b3169a451a4a7.png)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致使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2.(2013·合肥模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3.1921年3月俄共(布)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 )A.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C.允许商品买卖D.取消自由贸易解析: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允许商品买卖,所以C项正确。
答案:C4.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据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固定粮食税B.实行工业国有化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D.允许自由贸易解析: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政府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这符合题干中列宁的主张,C项正确。
答案:C5.1921年的五一劳动节,正巧与基督教复活节同日。
正在苏俄考察的瞿秋白,当晚写道:“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饭……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
”这反映了当时苏俄( ) A.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B.允许私人兴办中小企业,发展贸易C.实行了按劳动分配日用生活品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允许产品交换6.(2013·泰安模拟)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8c3813376baf1ffc4fad69.png)
课时训练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B.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解析: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共产主义实验室”“社会主义的化合物”等,可以判断为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材料并没有否定其政策,也未提及学习十月革命的问题,只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排除C、D,选A。
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施的,排除B。
答案:A2.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据题干材料,说明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强行征收农民粮食,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
答案:A3.“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试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试验”的内容 (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D.按劳分配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题干中“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说明该方法不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
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A属于新经济政策,C属于斯大林建设时期的内容,D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同步练习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同步练习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1d1a31334a7302768f99392e.png)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1.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2.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这说明()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答案:A3.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
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
这反映了()A.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C.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D.斯大林模式完全确立答案:B4.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列宁()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答案:B5.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但是发展中的经济不可抗拒地要求扩大经济流转的范围。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答案:D6.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人民版)11.2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人民版)11.2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a6c67e852458fb770b56a7.png)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9·长春模拟)列宁说:“……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解析】选A。
依据标题和题干内容表述可知,该景象发生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当时苏俄进行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
B是斯大林时期,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D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故答案选A。
2.《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选A。
从“国有化”“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以判断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满足了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应付战争的需要,保卫了新生政权,故A正确。
3.(2019·晋冀豫三省联考)苏俄实行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索取粮食。
但是用这种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
为了解决不足部分,列宁的做法是( )A.增加了粮食税税额B.借助了商品交换手段C.大力推动农业集体化D.恢复实行余粮收集制【解析】选B。
实行粮食税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减轻农民负担,缓解矛盾,若是增加税额,则会增加农民负担,重新激化矛盾,故A错误;恢复商品贸易也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解决粮食增收不足的问题,故B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苏联时期,故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并没有恢复余粮收集制,故D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二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二十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4f96045acfa1c7aa00cc78.png)
课时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粮食征收制’一般译作‘余粮收集制’,不过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
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
”据此,郑异凡认为()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解析:选B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严重超出农民承受范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后来被固定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说明政府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
2.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些人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C项正确。
3.(2018·海门一模)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A.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B.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C.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解析: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而不是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属于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开创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C项错误;据材料“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作业: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作业: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1b54f1b7360b4c2f3f64d8.png)
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
该规定( )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B.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C.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D.易引起工农内部的猜疑2.(2018河北保定高三摸底考试)1921年,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
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一个遥远未来”。
“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这表明列宁( )A.不断丰富新经济政策的内涵B.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C.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3.(2017湖南永州调研)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
”列宁旨在( )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4.(2017四川德阳三模)下表反映了苏联农业发展状况,这集中体现了苏联( )时间粮食产量粮食出口1930年835.4亿千克483亿千克1931年694.8亿千克518亿千克A.农业集体化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降B.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刺激加大粮食出口C.牺牲农业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对外关系改善导致了粮食出口的增加5.(2017山西二模)下表为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的排名。
由此可知苏联( )1913年1928年1937年工业生产总值 5 5 2 电力15 10 3钢 5 5 3A.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B.经济持续稳定发展C.计划经济取得显著成就D.成为外向型经济国家6.(2017辽宁大连调研)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第23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第23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38ca45179ec3d5bbfc0a74a4.png)
第23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工业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1918年11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选B项。
A项发生在1918年3月;C项发生在1921年;D 项是在1925年,三项可从时间上来排除。
答案:B2.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
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材料是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商品货币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答案:A3.《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有效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从题目叙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再结合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可知它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B、D两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30b50baf45b307e8719786.png)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著名电影《列宁在1918》描写了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
下列对此场景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苏俄国内战争期间粮食供应极其困难B.苏维埃政权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C.苏俄人民在当时情况下的自我牺牲精神D.这时苏维埃政权正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作战解析本题实际上要学会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B、C两项正确;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物资供应极其困难,因此A项正确;而D项错误,临时政府在十月革命时已被推翻了,应是苏俄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作战。
答案 D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解析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之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同时,政府还派遣征粮队下乡征粮,连农民的部分口粮也被征走,材料反映的即是这一史实。
答案 A3.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答案 C4.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
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解析注意关键词“1921年春”饥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粮食征收制’一般译作‘余粮收集制’,不过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
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
”据此,郑异凡认为()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解析:选B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材料可知,A项对“余粮”的解释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严重超出农民承受范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后来被固定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说明政府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
2.(2018·滨州调研)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粮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
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D.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解析:选B材料说的是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说新经济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说明是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的,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而实施的,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
3.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苏联()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解析:选B根据材料“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
4.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些人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C项正确。
5.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解析:选D材料中的三位苏共早期的领导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实际都是将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故D项正确。
6.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A.重工业的高速增长B.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C.国民经济协调发展D.注重思想政治说教解析:选A材料“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体现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理念,这既是一种优先发展更是一种牺牲其他行业的高速发展,故A项正确。
7.下表为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上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A.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B.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解析:选C材料中强调的集体农庄的个数与集体化程度,并未说明解决粮食危机的问题,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下,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数据,1918~1937年中迅速提升,说明存在急于求成的特点,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
8.“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
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
”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解析:选C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与材料中“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任何商品”相符,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C项正确。
9.(2018·河南名校联盟联考)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两个口号都()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解析:选D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在此之前已经提出,因此不具有开创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美苏争霸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提出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口号说明当时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质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D项正确。
10.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
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
这一制度的转变() 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C.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解析:选D利用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是解决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低的问题,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是对其进行的小修小补,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仅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未牵涉工业方面或者工农业比例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可知这一制度部分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故D项正确。
11.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
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体制的弊端日益严重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农业C.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D.“冷战”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解析:选A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导致国家经济下滑,改革失败,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故B项错误;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是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冷战”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是影响苏联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不是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故D 项错误。
1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很强的设计和规划。
但不幸的是,从习惯于以华丽空洞政治概念和口号标榜政绩、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
此材料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方案不够成熟,推行改革过于轻率B.进程缺乏规制,导致改革混乱失控C.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革的主导权D.指导思想错误,导致改革失败解析:选A“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表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前瞻性,方案不够成熟,过于轻率,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
……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
……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
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
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小问,中国实行的“一五”计划是在苏联援助下,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且中国吸取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措施;苏联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第二自然段综合分析。
第(2)问,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综合概括中国完成“一五”计划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