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唐诗《归嵩山作》全诗赏析
《归嵩山作》的全诗及赏析
![《归嵩山作》的全诗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96dbc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a.png)
《归嵩山作》的全诗及赏析【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出处】唐·王维《归嵩山作》。
【翻译】流水似有情意欢迎我归来呵,投林的暮鸟陪伴我一道回还。
【赏析】运用拟人化手法,将“流水”、“暮禽”赋于人的感情:清清的流水好象故意一去不复,汩汩东流。
傍晚的禽鸟相互飞回丛林栖息。
它们好象与诗人一同结伴而归。
表面言“水”、“禽”有情,实则写自己有情。
借“流水东去”不返,暗示自己归隐的决心;“暮禽”倦而知归巢,隐示自己辞官的原因是对现实*的失望和厌倦。
诗句景中寓情,意在言外。
注:如有意,好象故意似的。
【全诗】《归嵩山作》[唐]·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鉴赏】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秋,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和心情。
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清川”,清清的流水;清清的流水围绕着草木丛生之地。
这是写所见之景。
“车马去闲闲”,这是诗人写自己的车马悠闲自得地行走在路上。
车马本无心,何来“闲闲”之感?这正是王国维所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脱离了官场是非,诗人感觉就像清川一样自由,像车马一样悠闲。
颔联继续写景,仍是托物寄情,写自己归隐之情如流水归海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这句似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化用得不着痕迹。
“暮禽”二字也包含着“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暗示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对仕途的失望与厌倦。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
王维非常善于选择适于表现自身心境的景物,并加以组合。
四个景物,城是荒废多日的,渡口是许久以前的,阳光是夕阳西下,已近黄昏,连眼前的山景都是秋景,草木凋零。
四个景物组合在一起反反复复地都在说一个词——萧索。
这两句诗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不知想到了什么,隐隐地诗人的心绪又开始低落下来。
末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写诗人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客。
归蒿山作 注释译文鉴赏
![归蒿山作 注释译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8a8f65502d276a201292e6a.png)
归蒿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带:绕。
薄:草木丛生。
迢递:遥远貌。
●译文: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自在悠闲。
流水啊好像对我充满情意,晚归的禽鸟同我一道归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景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鉴赏:
本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回嵩山途中所作。
描写嵩山下江野清冷萧疏的暮色,是写诗人淡泊情怀,也流露了淡淡的感伤意绪,清新淡远。
归嵩山作古诗鉴赏
![归嵩山作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d062b1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5.png)
归嵩山作王维〔唐代〕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尾联写山之高,点明作者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
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归嵩山作翻译、赏析
![归嵩山作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8a88bd680203d8ce2f24a4.png)
归嵩山作唐代: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译文清澈的流水环绕一片草草木丛生的草泽地,驾着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池紧挨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脚下安家落户,紧闭房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注释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创作背景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东都洛阳,所以王维从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贬所返回后,在洛阳附近的嵩山也有隐居之所。
这首诗就是他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时所作的。
评析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尾联写山之高,点明作者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
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63c0cd40a216147916112855.png)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出自唐代王维的《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赏析这首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意思-赏析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意思-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b350c7551810a6f52486ef.png)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意思|赏析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译文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作者:佚名这首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
王维《归嵩山作》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归嵩山作》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3116058bed5b9f3f90f1c66.png)
王维《归嵩山作》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诗文解释:清澈的河川水环绕一片草木,车马悠闲自得地在路上行进。
流水好像有情谊,傍晚的归鸟与我一起回来。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辉洒满秋天的山峦。
在那遥远的嵩山下面,回去关上门谢绝人事。
译文: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词语解释:清川:清流。
相与:互相作伴。
关:门。
⑴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⑵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⑶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⑷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⑸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⑹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⑺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创作背景: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东都洛阳,所以王维从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贬所返回后,在洛阳附近的嵩山也有隐居之所。
这首诗就是他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时所作的。
赏析: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在归隐的途中,诗人面对一片秋景,写诗抒怀,显示出诗人归隐的闲适,也表现了他归隐的决心。
虽然秋色也使他感到了凄清,但很快他就调适过来,趋于淡薄恬静。
全诗没有任何修饰,随意写来,情真意切,平淡自然,不着痕迹。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王维《归嵩山作》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维《归嵩山作》阅读答案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17012bfc4ffe473368abb4.png)
王维《归嵩山作》阅读答案附赏析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注][注]①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蒲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辐川别墅。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
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
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1.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这首诗的情感写得很有层次,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情感变化。
(4分)3.请就颈联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作简要赏析。
4.有人对尾联中闭关一词甚为赞赏,认为这个词一语双关很是巧妙。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闭关的理解。
5.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列举其中一种加以分析。
6.元朝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清代沈德潜也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试就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7.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拟人。
②这两句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表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
(拟人手法、解释其运用、思想感情各1分。
)(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
)2.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
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
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感又趋向冲淡平和。
3.①诗人选取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四种适合自己心境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野外傍晚秋景图: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
②这图景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落寞凄清的心境。
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
![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7d807e1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4.png)
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及翻译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及翻译《归嵩山作》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嵩山作》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归嵩山作》原文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嵩山作》翻译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注释⑴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⑵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⑶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⑷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⑸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⑹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⑺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安详闲适的心情。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经典诗句】“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6391e216fc700aba68fc3f.png)
【经典诗句】“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王维《归嵩山作》全诗翻译赏析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译文]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出自] 王维《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薄: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悠闲,从容貌。
迢递:远貌。
递:形容遥远。
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有闭门谢客意。
译文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译文1:清澈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译文2:清澈的流水环绕着辽阔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进山的车马悠闲地前进,行色从容,自由自在。
河川里的水,一直那样滔滔汩汩地奔流着,暮色降临时,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草泽地中去栖息,它们好像有意追随在诗人左右,与其结伴而归。
荒凉的城镇依傍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凄凉萧索的重重秋山。
山高路险,千里迢迢,来到嵩山脚下,从此后闭门谢客,不再留恋尘俗中的人事,安心地过澹泊恬静地生活。
译文3:清澈的河川水环绕一片草木,车马悠闲自得地在路上行进。
流水好像有情谊,傍晚的归鸟与我一起回来。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辉洒满秋天的山峦。
在那遥远的嵩山下面,回去关上门谢绝人事。
赏析: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
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
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王维《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
![王维《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b8de43d7cd184254b3535c8.png)
王维《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
《归嵩山作》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译文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注释
⑴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⑵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⑶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⑷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⑸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⑹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⑺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归嵩山作》古诗鉴赏
![《归嵩山作》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f4049c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f.png)
《归嵩山作》古诗鉴赏《归嵩山作》古诗鉴赏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题解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开元九年(721),二十一岁的王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
同年即受人牵连,被贬济州。
五年后辞官离开济州,后回长安闲居。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王维已闲居长安五年。
这年秋,他先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即归隐嵩山。
一边干谒进取,一边归隐,这也是当时的常例。
句解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带”,围绕。
“薄”,草木丛生之地。
首句化自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
”清澈的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归去的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
诗人写归山,却是从川写起。
车马“闲闲”,显出诗人从容的心情,似乎这次的归隐,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
诗人并不是被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愤然离去。
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水长流、草木繁生的平和清静之景。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
“流水”、“暮禽”都被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情:怕诗人路上孤单,与诗人结伴同归。
有流水和鸟儿的陪伴,诗人悠然自得。
但归途漫漫,仍不免孤单。
渐渐地,他的心绪开始低沉,这时的他看到: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秋天的山林。
诗人缓缓而行,沿着清川,经过荒城、古渡,在夕阳西下时来到了秋意浓浓的嵩山。
归途中会遇到很多东西,诗人独独选择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充满凄凉色彩的景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归隐之地嵩山渐渐就在眼前,诗人心中开始生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悲凉。
虽然决意归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失落而归。
回顾王维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并不得意。
虽少年得志,却屡经曲折;人近中年,却青春赋闲。
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和译文
![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b681e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6.png)
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和译文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和译文《归嵩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和译文相关内容。
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嵩山:古称中岳。
在今河南省封县北,因其居于五岳之中而高,又称嵩高。
清川:清清的流水。
川:河川。
带:映带。
薄: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
相与:相互作伴。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韵译:清澈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意译:清澈的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归去的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
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秋天的山林。
隐居的家在高高的嵩山下,如今回来了,就关上门吧。
扩展:创作背景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东都洛阳,所以王维从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贬所返回后,在洛阳附近的嵩山也有隐居之所。
此诗就是王维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时所作的。
整体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安详闲适的心情。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唐诗《归嵩山作》王维赏析_唐诗三百首
![唐诗《归嵩山作》王维赏析_唐诗三百首](https://img.taocdn.com/s3/m/60f7f2597e21af45b307a8e7.png)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赏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唐诗《归嵩山作》王维赏析_唐诗三百首
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 Nhomakorabea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译文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归嵩山作》古诗鉴赏
![《归嵩山作》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efc08c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8.png)
《归嵩山作》古诗鉴赏《归嵩山作》古诗鉴赏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题解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开元九年(721),二十一岁的王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
同年即受人牵连,被贬济州。
五年后辞官离开济州,后回长安闲居。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王维已闲居长安五年。
这年秋,他先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即归隐嵩山。
一边干谒进取,一边归隐,这也是当时的常例。
句解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带”,围绕。
“薄”,草木丛生之地。
首句化自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
”清澈的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归去的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
诗人写归山,却是从川写起。
车马“闲闲”,显出诗人从容的心情,似乎这次的归隐,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
诗人并不是被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愤然离去。
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水长流、草木繁生的平和清静之景。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
“流水”、“暮禽”都被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情:怕诗人路上孤单,与诗人结伴同归。
有流水和鸟儿的陪伴,诗人悠然自得。
但归途漫漫,仍不免孤单。
渐渐地,他的心绪开始低沉,这时的他看到: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秋天的山林。
诗人缓缓而行,沿着清川,经过荒城、古渡,在夕阳西下时来到了秋意浓浓的嵩山。
归途中会遇到很多东西,诗人独独选择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充满凄凉色彩的景物。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归隐之地嵩山渐渐就在眼前,诗人心中开始生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悲凉。
虽然决意归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失落而归。
回顾王维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并不得意。
虽少年得志,却屡经曲折;人近中年,却青春赋闲。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诗句鉴赏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诗句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390364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7.png)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诗句鉴赏【诗句】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出处】唐·王维《归嵩山作》。
【翻译】清澈的河川,绕行于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中。
离归的车马,一路缓缓而行。
这是诗人隐归时所见情景。
静穆的大自然,车马的动态与诗人隐归时的闲适心境融为一体,出语流畅自然。
注:长薄,草木交错着生长。
闲闲,从容不迫,悠闲的样子。
【全诗】《归嵩山作》[唐]·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鉴赏】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
这首诗大约是王维任右拾遗前,过着清客兼隐士的生活,隐居于嵩山时所作,表现了一种恬淡、闲逸的心情。
第一、二联写诗人乘车往嵩山路途所见,紧扣题中之“归”字。
这往嵩山去不仅是回返的意思,更有“归隐”的含意。
清水流长,环绕着草木树丛。
“薄”为丛林草木交错生长的地方。
诗人坐在车上,信马由缰地从容行进着。
流水汩汩,似乎在叙说着送别的话儿; 飞鸟依依,一路上都在陪伴着诗人。
流水暮禽似乎十分体谅诗人因政治上失意而决心归隐的心情,成为他情感上的伴侣。
在这里,诗人显然移情于外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了。
如果说前两联诗人还行进在回归的路途,这颈联表现的已是嵩山遥遥在望了:“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作者用十个字,描画出四种事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用语虽浅白,但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景象却是荒凉萧飒的',表现了诗人临近归隐之地情绪上的变化。
王维后来隐居兰田辋川后,还写了不少关于秋日的诗,但大都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高洁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美。
而写《归嵩山作》时,诗人对政治还没有彻底绝望,既有向往归隐的闲适自得,又有愤然不平的情绪,后来他又出山作官就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这一联渲染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就愈发衬出诗人此时此刻倍觉伤感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是嵩山高峻深远的状貌。
诗人已抵嵩山,表示归隐之后,不再过问社会世事。
【诗词】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和译文
![【诗词】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7d5b41284ac850ac02429f.png)
【诗词】王维《归嵩山作》原文和译文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嵩山:古称中岳。
在今河南省封县北,因其居于五岳之中而高,又称嵩高。
清川:清清的流水。
川:河川。
带:映带。
薄: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
相与:相互作伴。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韵译:
清澈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意译:
清澈的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归去的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
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秋天的山林。
隐居的家在高高的嵩山下,如今回来了,就关上门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唐诗《归嵩山作》全诗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归嵩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译文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赏析一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
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赏析二
此诗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安详闲适的心情。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诗人归隐嵩山的情景。
清澈的水流环绕着绵延不绝、草木丛生的林地,诗人的车马悠闲地行进,描绘出一派从容自在的景象。
诗人浮宦一生,终于可以辞官归隐,得以享受山林之趣,心情自然是安详闲适的。
“闲闲”一词既刻画出车马徐徐前行的从容,又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颔联紧承“清川带长薄”一句而来,进一步描摹途中景色。
河中水流潺潺,仿佛也似人一般有情意,跟随在诗人左右;林中暮鸟归栖,也好像在和诗人一起结伴而还。
此处移情及景,把流水和暮禽拟人化,写景生动活泼。
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对山林的亲切和归隐的怡然自得之情。
诗人的辞官归隐正如暮禽的倦归一样,此时的诗人超然世外,寄情山林,可谓景中有情,意蕴深远。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照应题目。
点明隐居主题。
“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
“嵩高”,即嵩山。
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
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安心地过自己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诗人的心境重又回归于淡泊闲适。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
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正道出了此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王维后期的山林隐逸诗歌受当时禅宗思想影响,多写空明澄澈之境,而此诗写于王维归隐之初,因此和其他诗歌颇为不同。
全诗层次分明,景中有情,意境悠远。
从开始的闲适自得到后来的萧瑟凄清再到最后的闭门谢客,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清川”“长薄”“流水”“暮禽”,这些山林中的景物使诗人倍感亲切,有一种回归的欣喜。
“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一方面显示出诗人归隐后心境的寂然,另一方面又有几分失意和清冷。
不过从总体上来说,诗人的心境还是闲适从容的,全诗塑造的也是一种安然闲适、宁静淡泊的意境。
诗人随意写来,却真切动人,清新自然,幽美的意境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