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学习心得

合集下载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学习笔记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

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

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

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

《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白虎汤之外,又有白虎加人参汤,以辅白虎汤之所不逮。

其方五见于《伤寒论》,今试约略录其数节以为研究之资料。

《伤寒论》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服桂枝汤原取微似有汗,若汗出如水流漓,病必不解,此谓服桂枝汤而致大汗出,是汗出如水流漓也。

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是以大烦大渴、脉洪大异常,以白虎汤解其热,加人参以复其津液而病可愈矣。

《伤寒论》原文︰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所谓若吐、若下者,实因治失其宜,误吐、误下,是以吐下后而病不愈也。

且误吐则伤其津液,误下则伤其气分,津液伤损可令人作渴,气分伤损,不能助津液上潮更可作渴,是以欲饮水数升也。

白虎汤中加人参,不但能生津液,且能补助气分以助津液上潮,是以能立建奇功也。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凡服白虎汤之脉,皆当有滑象脉,滑者中有热也。

此节之脉象但浮,虽曰发热,不过其热在表,其不可与以白虎汤之实际,实在于此。

乃因节中有无汗及表不解之文,而后世之治伤寒者,或谓汗不出者,不可用白虎汤,或谓表不解者,不可用白虎汤,至引此节之文以为征据,而不能连上数句汇通读之,以重误古人。

独不思太阳篇中白虎汤证,其脉浮滑,浮非连于表乎?又不思白虎汤证三见于《伤寒论》,惟阳明篇白虎汤证,明言汗出,而太阳篇与厥阴篇之所载者,皆未言有汗乎?至于其人欲饮水数升,且无寒束之表证,是其外感之热皆入于里,灼耗津液,令人大渴,是亦宜急救以白虎加人参汤而无可迟疑也。

白虎加人参汤所主之证,或渴、或烦、或舌干,固由内陷之热邪所伤,实亦由其人真阴亏损也。

人参,补气之药,非滋阴之药,而加于白虎汤中,实能于邪火炽盛之时立复真阴,此中盖有化合之妙也。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诠释】服桂枝汤本应遍身微似汗出为佳,今服桂枝汤为什么会出现大汗,大烦渴不解呢?不外二途,一者卫表素虚,汗出津伤;二者热传阳明,迫津外泄;脉洪大者,不堪重按,蘿软无力,此气阴已虚,又须兼见气短心悸,舌嫩红苔光剥等症,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阳明经热,又益气生津。

【治法】甘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组成】知母6两,生石膏1斤(碎,锦裹),甘草3两(炙),粳米6合,人参3两。

【服法与禁忌】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淬,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方方论】本方为白虎汤加人参所组成,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肺凉胃,除烦止渴,知母咸寒,清热存津;配人参、粳米、甘草,益胃生津,又防石窩过寒而伤及脾胃。

药虽仅五味,确有良好的益气生津的功效。

【经方新用】(1)白虎加人参汤配瓜蒌根30克,山药30克,治疗糖尿病之口渴引饮,消谷善饥之中消证。

(2)白虎加人参汤配西瓜翠衣40克,鲜石斛30克.滑石20克,竹叶10克,治疗夏季伤暑,汗出津伤之口渴心烦,气短疲倦。

(3)白虎加人参汤配羚羊角2克(冲),寒水石20克,钩藤30克,天麻15克,全虫10克,治疗乙型脑炎之高热痉搐,头疼烦渴。

(4)白虎加人参汤配麦冬30克,梨皮50克,杏仁12克,枇杷叶30克,桑叶30克,天虫20克,治疗秋燥咳嗽(秋季发作的急性支气管炎)。

【医案举例】例1陈某,男,52岁。

平素口渴多饮,田间作业回归,渴饮亦甚,自认劳汗伤津所致,未介意。

时值秋末冬初,农收耕毕,渴饮依然如旧,面且食量大增,但形体消瘦,身感乏力。

化验血糖:12.6克,尿糖(十十十),诊断糖尿病。

据证分析:渴欲多饮,消谷善饥,饮一溲一,口干少津,脉虚大无力。

辨证:糖尿中消,气阴损伤。

治法:清胃泻火,生津业渴。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味。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15克,甘草10克,人参15克,花粉30克,黄连6克,生地18克,天麦冬各15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4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4条

【每⽇⼀诵】伤寒论第34条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脉促者,表未解也,喘⽽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上四味,以⽔⼋升,先煮葛根,减⼆升,内诸药,煮取⼆升,去滓,分温再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成⽆⼰《注解伤寒论》经⽈∶不宜下,⽽便攻之,内虚热⼊,协热遂利。

桂枝证者,邪在表也,⽽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

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则见阴脉。

下利脉微迟,邪在⾥也。

促为阳盛,虽下利⽽脉促者,知表未解也。

病有汗出⽽喘者,为⾃汗出⽽喘也,即邪⽓外甚所致。

喘⽽汗出者,为因喘⽽汗出也,即⾥热⽓逆所致,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热。

清·吴谦《医宗⾦鉴》此承上条、⼜⾔协热利之脉促者,以别其治也。

太阳病桂枝证,宜以桂枝解肌,⽽医反下之,利遂不⽌者,是误下,遂协表热陷⼊⽽利不⽌也。

若表未解,⽽脉缓⽆⼒,即有下利⽽喘之⾥证,法当从桂枝⼈参汤以治利,或从桂枝加杏⼦厚朴汤,以治喘矣。

今下利不⽌,脉促有⼒,汗出⽽喘,表虽未解,⽽不恶寒,是热已陷阳明,即有桂枝之表,亦当从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也。

⽅中四倍葛根以为君,芩连⽢草为之佐,其意专解阳明之肌表,兼清胃中之⾥热,此清解中兼解表⾥法也。

若脉沉迟,或脉微弱,则为⾥寒且虚,⼜当⽤理中汤加桂枝矣。

于此可见上条之协热利,利不⽌,⼼下痞,表⾥不解者,脉不微弱,必沉迟也。

协热利⼆证,以脉之阴、阳分虚、实,主治固当矣。

然不可不辨其下利之粘秽、鸭溏,⼩便或⽩或⾚,脉之有⼒⽆⼒也。

⽅有执⽈:利与上条同。

⽽上条⽤理中者,以痞,脉弱属寒也。

此⽤芩、连者,以喘汗、脉促属热也。

喻昌⽈:太阳病,原⽆下法,当⽤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表,已⼊阳明之⾥。

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

故舍桂枝⽽⽤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热,则不治喘⽽喘⽌,不治利⽽利⽌。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8条

【每⽇⼀诵】伤寒论第28条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下满微痛,⼩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主之。

上六味,以⽔⼋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术。

⾦·成⽆⼰《注解伤寒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仍在表也。

⼼下满,微痛,⼩便利者,则欲成结胸。

今外证未罢,⽆汗,⼩便不利,则⼼下满,微痛,为停饮也。

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术利⼩便⾏留饮。

清·吴谦《医宗⾦鉴》去桂当是去芍药。

此⽅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汗之表乎?细玩服此汤,⽈余依桂枝汤法煎服,其意⾃见。

服桂枝汤已,温覆令⼀时许,通⾝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

若去桂则是芍药、⽢草、茯苓、⽩术并⽆⾟⽢⾛荣卫之品,⽽⽈余依桂枝汤法,⽆所谓法也。

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

此条证虽稍异,⽽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

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下有⽔⽓者,⽴治法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均⾮其治矣。

仍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之表证;⼼下满,微痛,⼩便不利,停饮之⾥证。

设未经汗下,则是表不解,⽽⼼下有⽔⽓,当⽤⼩青龙汤汗之;今已经汗下,表⾥俱虚,⼩青龙汤⾮所宜也。

故⽤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避⽆汗⼼下之满,加苓术之燥渗,使表⾥两解,则内外诸证⾃愈矣。

『外台⽅议』问⽈:⼼下满微痛,乃是欲成结胸,何缘作停饮治之?答⽈:诸证皆似结胸,但⼩便不利⼀证,乃停饮也,故此条仲景只作停饮治之。

喻昌⽈:服桂枝汤,病不解⽽证变,⼜或下之,则邪势乘虚⼊⾥,是益误矣。

在表之邪未除,⽽在⾥之饮上逆,故仿五苓两解表⾥之法也。

张璐⽈:此条颇似结胸,所以辨为太阳表证尚在者,全重在翕翕发热⽆汗上。

林澜⽈:头项强痛,经汗下⽽不解,⼼下满,微痛,⼩便不利,此为⽔饮内蓄,故加苓术,得⼩便利,⽔饮⾏,腹满减,⽽表证悉愈矣。

如⼗枣汤证,亦头痛,乃饮热内蓄,表证已解,故虽头痛,只⽤逐饮,饮去则病⾃安也。

伤寒论:条辨12

伤寒论:条辨12

伤寒论:条辨12【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译文】太阳中风,脉轻取浮,重取弱,脉浮就会发热,脉弱就会自汗出,瑟瑟发冷,洒淅畏风,如火烧般发热,打喷嚏,恶心空呕而无物,这种症候,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擘点药名儿,解释药性点单位换算,看用多少克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小师妹:桂枝汤中包含那些方剂甲森: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小师妹:不理解啊!对原文注释下甲森:阳浮而阴弱:轻按诊阳脉,重按诊阴脉,阳脉浮则表示体表有邪气,阴脉弱则意味着里即内脏虚弱。

啬啬(sè sè):因寒肌肤粟起,抚触不滑。

病人怕冷的表现;淅淅(xī xī):喻畏风寒。

病人怕冷的表现。

指身体遭水洒的样子;翕翕(xī xī):如火烧状,俗谚烧得像锅边。

由恶寒而转变到发热时的形容。

鼻鸣:方有执曰:鼻鸣者,气息不利也。

盖主气而上升,气通息于鼻,阳热壅甚,故鼻窒塞而息鸣。

《九折堂读书笔记》:鼻鸣者,谓喷嚏也。

鼻黏膜充血发炎,呼吸障碍发生的声音。

干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

由于发热刺激呕吐神经,中医说胃气上逆。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该十二字在康平本为旁注。

推测是“脉阳浮而阴弱”的注释文字。

宋本、成本、玉函均将该句当作正文。

脉阳浮,意味着气盛于上,热聚集于体表;脉阴弱,意味着邪气未潜入深,汗自出。

因为这里有“汗自出”,所以后世多将本条解释为桂枝汤证为自汗,在桂枝汤方后,明确写有如果无汗则缩短服药时间,半日内服完一日量。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7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7条

【每⽇⼀诵】伤寒论第27条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越婢⼀汤。

上七味,以五升⽔,煮⿇黄⼀⼆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去滓,温服⼀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升,今合为⼀⽅,桂枝⼆分,越婢汤⼀分。

⾦·成⽆⼰《注解伤寒论》胃为⼗⼆经之主,脾治⽔⾕为卑脏若婢。

《内经》⽈∶脾主为胃⾏其津液。

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通⾏津液。

外台⽅,⼀名起脾汤,即此义也。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为荣卫兼病,风邪多⽽寒邪少也。

若脉浮紧,或脉浮数,是表有阳邪郁蒸,则为⽆汗热多之实邪,以⼤青龙汤汗之可也。

今脉阳微阴弱,乃为虚邪之诊,即有⽆汗热多之实邪,亦不可⽤⼤青龙汤更汗也。

盖以脉微弱,是⽆太阳表脉也,故不可更⼤汗也。

然既有⽆汗,热多、寒少之表证,⿇黄、桂枝、⽯膏之药,终不可⽆,故只宜桂枝⼆越婢⼀汤之轻剂,令微微似汗,以解肌表⽽和荣卫也。

喻昌⽈:此亦风多寒少之证。

「⽆阳」⼆字,仲景⾔之不⼀,⽆阳乃⽆表、⽆津液之通称也,故以不可更汗为戒。

然⾮汗则风寒终不能解,惟取桂枝之⼆以治风,越婢之⼀以治寒,乃为合法⽿。

汪琥⽈:「不可更汗」四字,当是不可更⼤发汗意,因其⼈脉微弱⽆阳也。

此⽅⽐上⼩发汗之⽅更轻。

吴⼈驹⽈:微乃微甚之微,⾮微细之微,但不过强⽿。

既⽈热多,脉安得微。

⽆阳者,谓表之阳邪微,故不可更⼤汗。

热多者,谓肌之热邪甚,故佐以⽯膏。

越婢者,发越之⼒如婢⼦之职,狭⼩其制,不似⼤青龙之张⼤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本论⽆越婢症,亦⽆越婢⽅,不知何所取义,窃谓其⼆字必误也。

此热多是指发热,不是内热。

⽆阳,是阳已虚⽽阴不虚。

不烦不躁,何得妄⽤⽯膏?观⿇黄桂枝合半、桂枝⼆⿇黄⼀⼆⽅,皆当汗之症。

此⾔不可发汗,何得妄⽤⿇黄?凡读古⼈书,须传信阙疑,不可⽂饰,况为性命所关者乎?且此等脉症最多。

⽆阳不可发汗,便是仲景法旨。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恶寒、发热、口渴、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喷嚏《伤寒论》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方三十。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伤寒论26条

伤寒论26条

伤寒论26条内容【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三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①服,【易·訟卦】以訟受服。

【易·豫卦】刑罚淸而民服。

②大,大有。

——《易》。

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易·乾卦】利见大人。

③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④出,【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⑤后,【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

⑥解,【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

⑦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⑧主,【易·繁辞】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译】本条经文嵌入讼卦、豫卦、大有、涣卦、震卦、泰卦、解卦、乾卦等八卦。

第一、首先知道这此卦象在何宫位?分析天干,地支。

坤宫:泰卦。

离宫:讼卦、涣卦。

震宫:震卦、豫卦、解卦。

乾宫:乾卦、大有。

无论是在什么宫位,其天干术数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均以乾元、坤元、艮元三大类平衡原理。

第二、本条经文太阳病中风阳明热盛津亏证。

锁定寅类、申类基因人群,在乙巳术数日、己巳术数日发病。

第三、“服桂枝,大汗出后”本句经文嵌入讼卦、豫卦、大有卦,涣卦,震卦,泰卦等六卦。

“服桂枝汤”是医者判断确定为太阳病中风证,才给予桂枝汤和解,但医者并未考虑到六气寅类,申类基因人群属少阳相火之枢。

故“大汗出后”服用桂枝汤大汗淋漓后。

“后”字,提示问题有新问题发生。

①服用桂枝汤未能恰到好处,导致病进;②服用桂枝汤未能考虑发病之时间,为是不及术数日,疾病会由外传入阳明,导致病进发展。

第四、“大烦渴不解”,提前阳明热盛,津液亏损严重。

“大”字嵌入乾卦,大有卦,是乾之外干丁数,“解”字嵌震卦,是坤元之内干乙数。

病在外,影响及内,丁巳术数日,癸巳术数日发病,则用己巳术数日,乙巳术数日的药和解。

第五、“脉洪大者”,①太阳中风证,脉象提纲是脉缓,而今“洪大脉”说明人体内邪热炽盛时,由于邪热会灼伤阴液,以至于阳气独盛而冲击血脉。

清热名方白虎汤的五个故事

清热名方白虎汤的五个故事

白虎汤证有关的记载,最早现身于伤寒论中的条文,其条文记载: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汤是由白虎汤加人参二两(汉代剂量)组成,其实是白虎汤的裁量方,把人参去掉就是白虎汤。

伤寒论条文中,共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综观上条文,应用的症状有几个特点:热,烦,渴,干,燥。

给人的感觉就是火热火热的。

显然这是典型大热伤津的阳明证。

其中加人参的情况较多,可见,仲师是清热不忘固本。

下面讲述民国名医曹颖甫的几个真实医案故事,揭开此方在临床上应用的点点滴滴。

故事一民国,沧州一个住在三角街梅寄里屠人吴某的老婆,生病起有四五日了,摸她的脉很大, 身发热,出大汗,讲话语无伦次。

不头痛,就是感觉口中大渴。

当时是初夏,此人老想吃西瓜,家人不敢乱给她吃,就找到曹颖甫来诊断。

曹颖甫当即判断这是白虎汤证。

随即写了药方:生石膏一两,肥知母八钱,生甘草三钱,洋参一钱,粳米一小杯。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6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6条

【每⽇⼀诵】伤寒论第26条第26条服桂枝汤,⼤汗出后,⼤烦渴不解,脉洪⼤者,⽩虎加⼈参汤主之。

上五味,以⽔⼀⽃,煮⽶熟汤成,去滓,温服⼀升,⽇三服。

⾦·成⽆⼰《注解伤寒论》⼤汗出,脉洪⼤⽽不渴,邪⽓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

若⼤汗出,脉洪⼤,⽽烦渴不解者,表⾥有热,不可更与桂枝汤。

可与⽩虎加⼈参汤,⽣津⽌渴,和表散热。

清·吴谦《医宗⾦鉴》⼤烦渴,阳明证也。

洪⼤,阳明脉也。

中风之邪,服桂枝汤,⼤汗出后不解,⼤烦渴脉洪⼤者,是邪已⼊阳明,津液为⼤汗所伤,胃中⼲燥故也,宜与⽩虎加⼈参汤,清热⽣津,⽽烦渴⾃除矣。

张璐⽈:⽩虎汤,实解内蒸之热,⾮治外轻之热也。

昔⼈以⽯膏⾟凉,能解利阳明风热,若不佐以⿇、葛之品,何以⾛外?此说似是⽽实⾮。

盖阳明在经之邪,纵使有⼤热⽽不烦渴,⾃有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等治法,并⽆借于⽯膏。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若⼤汗出后⽽⼤烦渴,是阳陷于内,急当滋阴,故⽤⽩虎加⼈参汤。

⼤汗出后,脉洪⼤,⼤烦渴,是阳邪内陷,不是汗多亡阳。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这⼀条论述服桂枝汤⼤汗出后伤津耗⽓⽽邪热内传阳明的证治。

太阳中风,服桂枝汤是正确的,但服汤后因汗不得法⽽导致⼤汗出。

前⼀条⼤汗出虽脉变洪⼤,但证不变,故其治法亦不变,仍⽤桂枝汤如前法。

这⼀条脉变洪⼤⽽证见⼤烦渴不解,说明表证已⽆,却由于⼤汗后伤了胃中津液,导致胃中⼲燥,阳邪内陷于阳明⽓分。

胃热扰⼼,故⼤烦;⽓津两伤,⽓不化津,故⼝渴严重⽽且喝⽔不得解其渴;⾥热蒸腾,阳明脉⼤,故脉见洪⼤;如兼热盛⽽且⽓阴受损伤,故洪⼤之脉按之反出现芤象。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虎汤清阳明⽓分之热,加⼈参益⽓⽣津以治烦渴。

这⼀条是由于服桂枝汤助热伤津,导致⼤汗出⽽⼤烦渴,转为阳明⾥热,⽓阴两伤的⽩虎加⼈参汤证。

相⽐⽽⾔,桂枝加附⼦汤证是因为误服⿇黄汤⼤汗出后,导致漏汗不⽌,阳虚不固。

⼀般说来,⽤桂枝汤发⼤汗后多易伤阴;⽤⿇黄汤发⼤汗后多见亡阳。

《伤寒论》026条: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026条: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026条:白虎加人参汤0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和025条很像,也是服完桂枝汤没有护理好,造成了大汗淋漓。

大汗出,伤津液,病必不除,接下来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在025条,大汗伤津液后,病情依然是太阳病桂枝汤证,那么还服桂枝汤即可。

此条则不一样,大汗伤津液后,病情转化为了阳明里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

太阳病和阳明病,都为阳证,一个病位在表,一个病位在里。

从邪气的深浅程度来说,太阳病在表,病情浅,阳明病在里,病情深。

太阳病没有治好,有可能传少阳,有可能传阳明,当然也有可能转为阴证。

在这里,就是太阳病没治好,转为了阳明病。

阳明病是里证,阳证,他是一个里有热的情况。

为什么里有热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太阳病,病位在表,体表作战。

现在大汗出后,津液有一定损伤,邪气就有可能内陷,如果陷于里,机体肯定是要自救的,正邪二气就会在里面打仗。

因为这个时候还是阳证,也就是机体的能量还是相对充足的,那么它就会奋力的派兵去打仗,把储存的能量都燃烧起来,为的是把邪气打败。

这就有可能出现燃烧太过的情况,所以里面就会热的太过。

正常情况下,人身体里有热量么?当然是有的,但这种热量是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一但超出了这个热量范围,就属于一种病态了。

我们说的阳明里热证,就是这样一种燃烧太过亢奋的病理状态。

储存的燃料燃烧太过了,如果不赶快救火,就会火旺伤津。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桂枝汤证,服用桂枝汤,方剂没有问题,但可能是服用方法不对,比如捂被子捂的太严实了,造成了大汗,这就会伤到津液。

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大烦,说明不是一般的烦。

一提到烦,一般是有内热了,如果是大烦,说明内热比较严重了。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有了内热,就要清内热。

脉洪大,在上一条我们已经详细讲过,是一种来盛去衰之脉,在热邪亢盛的时候会出现,在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的时候,也可见洪脉。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风,服了桂枝汤,出了一身的大汗,结果病人却开始大渴,且心烦,“大烦渴不解”我们就知道病已经转变为阳明病,阳明病燥热伤津,于是,张仲景告诉我们,就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这是肯定有效的。

太阳中风,应该服用桂枝汤,但是现在已经服用了桂枝汤,但病并没有好。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

大汗出,出汗有点多,桂枝汤的汗法要求微微出汗,出大汗就错了,这就属于汗不得法。

汗不得法就要出问题,不仅不愈,还会使病情复杂化。

“大烦渴不解,脉洪大”,就是说病情复杂化了,有新的症状出来了。

大烦渴不解,就是特别烦躁,特别口渴,持续不断。

这就是体内有大热的表现。

热扰心神就烦,热灼津液就渴。

这种烦和渴不是一般的烦渴,是特别的烦渴,而且是持续性的燥渴。

太阳病虽然发热,但只是表热,所以不烦,或者只是轻微的烦。

少阳病也烦也渴,但程度不甚,是可以忍受的烦渴。

这里是阳明病的烦渴是燥渴。

病因就是体内热盛,热灼津液,所以渴,热扰心神,所以烦,热逼津液外越,所以多汗。

多汗或者是多尿,津液丢失严重,所以更渴,如此恶性循环,这就是阳明病的病机。

除了上面所列症状,还有一个重要症状就是脉洪大。

脉洪,即气血特别旺盛,充溢血管,而且心脏搏动力量非常大,脉搏有力,而且很快,就如洪水涌动,海潮涌动一般,所以叫洪脉。

洪脉提示阳明病。

脉大,即指力稍大,脉管就略扁,于是就感觉脉体比较宽大。

这说明脉管中血液量就已经不那么充沛了,津液有耗伤。

所以脉洪大提示阳明病热盛伤津。

阳明病一开始一般只是热盛,津液尚足,这时只要清里热即可。

方用白虎汤。

只要津液伤得厉害,就需要补津液,张仲景补津液的方法就是加人参。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桂枝汤主之。

(12)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又指病机,阳浮即卫阳浮盛于表,阴弱即营阴不能内守相对不足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桂枝本证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舒的证治。

反字是本条的辨证关键,因为项背强几几多见于无汗的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此即阴阳两伤表未解,主要为表阳虚。

漏不止为不间断小量出汗,不同于大汗淋漓。

治敛汗。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临床特点证治。

第一句说明太阳病日久不愈未传少阳阳明。

第三句为夹叙法身必痒应接在面反有热色后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25)此汤证表现和桂麻各半汤一样,唯寒热次数减少,也应伴有身痒面红。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阳明里热盛气阴两伤证,大烦渴不解为辨证关键,也具有四大证,故应还伴有身热汗自等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此即表郁兼里热轻证,应还有口渴心烦等里热表现。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二九: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用完桂枝汤,病人出大汗以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就是说由太阳证进入阳明了,病人原是桂枝汤证,喝第一碗时,就好了,结果把剩余的药都喝了,可能炙甘草、生姜、大枣剂量不够,造成津液丧失了,也就是服用桂枝汤过量,产生的后遗症。

也有一种可能是病人喝桂枝汤太晚了,结果病邪已经进入阳明而发热,或是病人来找你的时候,已经快要进入阳明了,结果喝完桂枝汤,马上就转为白虎汤证了。

桂枝汤利用肠胃的津液来发汗,因为里面已经用炙甘草、生姜、大枣来补肠胃中的津液,因此不会使体内津液耗损而产生白虎汤证,但是如果是服用麻黄汤过量,或麻黄汤中的杏仁不够,使得肺中津液不足,就比较容易转化成白虎汤证。

阳明证分「经热」和「腑热」,经是血脉神经,腑是肠胃消化系统,如果力量过强于是发汗发太多,造成血管里面的水不足了,便产生经热,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发汗的时候,把肠胃里面的津液都发掉了,造成大便干掉了,就是腑热,也就是「承气汤证」。

白虎汤的「白虎」就是「石膏」,石膏是清凉润肺,阳明经热的时候,用来退热的,病人病进入阳明后,病人显现的阳明症状一定是「但热不寒」,持续的发烧,不会有冷的现象,不管是经热或是腑热,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下午三点到五点,病人开始发壮热,看舌苔黄黄黑黑的,整个嘴巴干的、如果没有大便,就开承气汤,如果大便很好,就知道腑里面没有热,热在血里面,就用白虎汤。

所以血里面的水不够的时候,用白虎汤去滋润。

由于人身体的体热在血里面,所以手术失血的时候或大量失血的人,会发冷栗,一般状况,如果发烧、嘴唇干裂,白虎汤就好了,烧就退了。

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方书称为「阳明经病」。

谓「阳明」主里,「阳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实热。

故以「白虎汤」清高热为主治,加「人参」防心脏之衰弱,补助津液之消耗。

「阳明病」有「经证」,有「腑证」。

《伤寒论》第26条解秘

《伤寒论》第26条解秘

《伤寒论》第26条解秘第二十六条,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一),文意。

服桂枝汤,服用了桂枝汤。

大汗出后,大,形容词(很多)汗,兼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汗,大汗;倒装短语,出了很多汗(全句)出了很多汗以后。

大烦渴不解:与上句结构相同,烦热口渴得厉害,且再喝水烦热口渴不能解除。

脉洪大者:脉象呈现洪大之象的。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用在白虎汤方剂中再加人参组成的新方剂主治。

经医家诊断,病家所患外感病很像太阳伤风病,给服用了桂枝汤;服后出了很多汗,桂枝汤症状中的恶风、自汗虽然消失了,却增加了特别烦热、特别口渴的症状,且再喝水烦热口渴不能解除。

医家复诊时,脉象由原来的浮数变成现在的洪大了,这是初诊时没有搞清病家的内伤情况,误服了桂枝汤;处理挽救现在的病情,应用在白虎汤方剂中再加人参组成的新方剂主治。

(二),诊断意。

本条又是一个误诊案例。

演示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再次用实例强调,临床诊断外感病,要首先诊断病家的内伤情况,内伤是造成外感病的根源,是决定外感病种类、预后、转归、治疗方案的主要因素。

在本案例中,病家的内伤是复合型的;即伤了气又伤了津,因为气伤,造成太阳经气不固护阴液,本自汗出,这种内伤。

构成太阳伤风的条件,于是太阳经层面伤了风邪,因为伤津,由于燥气伤津,故这样的病家最怕燥邪;于是太阳经层面也伤了燥邪。

为什么病家的内伤会造成伤津呢?从病理讲很复杂,比如胃热、肾虚、脾虚、肺热等等情况,但从该案例最后处理分析,应是胃热。

综合分析:此病家是脾胃两伤,脾伤在气,胃伤在热。

因此该病家患的是太阳风燥病。

其症状初期应是:恶风、自汗、口渴、脉浮数。

因医家不明外感病的辩证原理,误判为太阳伤风病。

第二,面对误治残局,医家如何分析应对,这是本案例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本案例病家是太阳风燥病,内伤是复合型;外邪也是复合型;本应主治方剂应是桂枝汤加生石膏汤,既疗脾气虚弱,脾失运化,阴液供奉不上而伤风,又疗胃热津亏而伤燥。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9条

【每⽇⼀诵】伤寒论第39条第38条伤寒,脉浮缓,⾝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此伤寒见风脉也。

伤寒者⾝疼,此以风胜,故⾝不疼;中风者⾝重,此以兼风,故乍有轻时;不发(医统本作“久”)厥吐利,⽆少阴⾥证者,为风寒外甚也。

与⼤青龙汤,以发散表中风寒。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兼中风之脉也。

伤寒当⾝疼,今⾝不疼,是伤寒之病⽽兼中风之证也。

⾝轻,邪在阳也;⾝重,邪在阴也;乍有轻时,谓⾝重⽽有时轻也。

若但欲寐,⾝重⽆轻时,是少阴证也。

今⽆但欲寐,⾝虽重,乍有轻时,则⾮少阴证,乃荣卫兼病之太阳证也。

脉虽浮缓,证则⽆汗,属实邪也,故亦以⼤青龙汤发之。

前条以脉微汗出⽰禁,此条以⽆少阴证发明,盖详审慎重之⾄也。

此⼆条,承上篇⾸条、次条,中篇⾸条、次条,再揭太阳风寒两伤,以为下篇荣卫兼病之提纲。

后凡称太阳中风伤寒,涉于荣卫同病者,皆指此⼆条⽽⾔也。

⽅有执⽈:⼤青龙汤,⼀则⽈主之,⼀则⽈发之,何也?主之者,以烦躁之急疾,属动⽽⾔;发之者,以但重之沉默,属静⽽⾔也。

喻昌⽈:⽆少阴证,「但重乍有轻时」,六字,早已指明。

⾔但⾝重⽽⽆少阴之欲寐,其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兼风因可审,所以⼒驱其在表之风寒⽽⽆疑也。

若脉微弱,⾝重欲寐,则内顾少阴且不遑矣,敢发之乎?⼜⽈:细玩⼆条⽂义,伤风脉本浮缓,反见浮紧;伤寒脉本浮紧,反见浮缓,是为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两⽆疑矣。

⼜当辨⽆少阴证相杂,则⽤青龙,万举万当矣。

故脉见微弱,即不可⽤⼤青龙汤,以少阴病脉必微细也。

⽅⽒注:泥“弱”字牵⼊中风之脉,阳浮阴弱为解。

不思中风之脉,以及误汗等证,太阳上篇已悉,此处但归重分别少阴,以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合为表⾥,其在阴虚之⼈,表邪不俟传经,早从膀胱袭⼊肾藏者有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文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本条文讲术的是吃桂枝汤后的情况,从症状上来看,条纹所描述的症状不是桂枝汤证,对于本条文的解释各大医家大致相同。

比如胡希恕在注解本条文时讲:服桂枝汤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后,表证虽罢,但由于津液大量亡失,胃中干燥,故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为热甚于里知已传入阳明,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讲出现本条文所描述症状的原因是服桂枝汤不得法。

把民国名医曹颖甫所讲的更为全面一点。

他认为产生白虎汤证的原因有由直中天时之热而起,有由自身积热而起,也有不是直接起于热,而由寒化热, 即由桂枝汤证转为白虎汤证者,本条文所讲病证就是寒化热,太阳传阳明。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碎,绵)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津,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白虎汤解烦除热,加人参益气生津故此治白虎汤证而津虚渴甚者。

【解读】本条文所有点类似复诊情况记录。

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是:病人原是桂枝汤方证,给他开了桂枝汤,服药后出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所以用该方治疗。

实际上临床常见即使未服桂枝汤,一发病即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当然可用该方治之即经方治病,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白虎汤证为阳明里热证,人参治里虚之太阴故白虎加人参汤为阳明太阴合病方证。

临床常见由桂枝汤方证变化为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这种情况并不是太阳病的范围,但却将本条文列入太阳病篇,目的是为了集中论述有关桂枝汤方证经验,伤寒论中类似的条文归类还有很多。

比如误治,传变等情况。

本条文症状特点:热、烦、渴、干、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