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导学教案、练习题及答案(两课时)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导学教案、练习题及答案(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
2、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自学法: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知识链接】1、品思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自号“酔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
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
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
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
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
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一曲传心声,天涯共知音”——《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2.了解白居易本人及诗歌的创作主张,归纳其语言的风格和特色;3.反复朗读诗歌,感受理解诗中表达的同病相怜的情感;4.鉴赏描写音乐的诗句,学习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无形的声音描写得形象可感的写作技巧。
【必备知识】(一)走进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九岁,谙识声韵;十八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二十九岁,以第四名中进士第;三十二岁,授校书郎;四十四岁,贬为江州司马。
(二)背景链接——贬谪江州唐宪宗元和十年,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大逆不道,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白居易早也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得罪了很多权贵。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导学案 课后作业 高中语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小序及诗歌的内容;2、分析琵琶女与诗人的相似之处,把握诗歌主旨;3、赏析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学习重难点:分析琵琶女与诗人的相似之处,赏析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课时:2课时(第一节课重在读懂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第二节课重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前预习作业:1、熟读诗歌及小序;2、归纳诗歌各段的内容大意;3、分析第二段描写的琵琶声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名句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同为白居易诗作中的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读一读,品一品。
二、理解、把握诗文内容1、诗前有小序,诗人在小序中交代了哪些内容?“元和九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些句子交代了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
交代了与诗歌创作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情感。
2、在课文中,诗歌被分成了五段,请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各段的内容大意。
(第一段)秋夜江边闻琵琶(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为君翻作《琵琶行》(第五段)江州司马青衫湿3、请找出小序与诗歌内容的对应之处(第一段)秋夜江边闻琵琶——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三、分析诗歌的主旨1、从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入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从字面理解,天涯沦落人,沦落天涯之人,同是流落边地之人。
抒发沦落天涯之感。
2、从塑造的人物形象入手“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有何相似之处?补充背景知识,知人论世:该诗写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贬官江州第二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闫春霞审稿人:【学习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琵琶行_并序》导学案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过程】一、实词1.①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②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③数词,几 /名词,数量④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⑤动词,拨动/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2.①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后一年。
②“因为”古义:于是写了。
今义:连词,表示原因。
“长句”古义:唐代习惯把七言诗叫做长句。
今义:长句子。
③古义:整理。
今义:整治,治理。
④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排行第一的。
⑤古义:突然冲出。
今义:超出一般。
⑥古义:刚才。
今义:朝前面。
⑦古义:突然,一下子。
今义:暂时。
3.①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名词用作动词,摆酒;③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二、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 /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动词,做/动词,当作,作为/介词,给/动词,弹奏三、1.省略句,省略虚词,于。
同时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溢浦口送客。
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
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
4.判断句。
本来是长安倡女。
5.省略句。
使其快弹数曲。
五、1.①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②第一段:“混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第二段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
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由危。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课前预习一作家作品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一事贬于江州。
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攀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葬于香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并序》等。
评价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二、课文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读书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疏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
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长诗。
三、常识积累1.关于“歌行”“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于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歌行体”,为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所创作,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共十八首。
他的歌行体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2.左迁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还有谪、贬、放、左除、左降等。
3.司马司马:古代官职名称。
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号,又号,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与刘禹锡并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和”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了解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3.解题(1)琵琶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2)“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4.了解文体--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主要特点有:①篇幅可短可长。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
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6《琵琶行》导学案(2)
【使用说明】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在课前书面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训练案】(或等拓展)一、文本拓展按语: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星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馀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3。
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课前预习】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1。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3。
《琵琶行(并序)》学案含答案
年级活页导学案第周第 16 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制作人: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稽康悲奏《广陵散》。
《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
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
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
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
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
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自学指导一齐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思考下列问题(10分钟)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三,自学指导二自读诗歌3,4节,思考“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019/2/18【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了解本文的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大意。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5.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情感。
【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情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和元稹并称“元白”。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文体常识(1)“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
“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指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2)年号:记年的名称。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记年。
有的皇帝先后用几个年号年。
琵琶行(并序) 学生用教学内容
琵琶行(并序)学生用《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1、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白居易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解题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衬。
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_唧唧3. 作者与琵琶女在生活境况上有哪些相似之处,由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四.【拓展阅读】作文素材积累(三)①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代造就了一代英雄曹操。
可以说他的成功在于他自己能够严格的遵守规则。
他制定了这样一条军令:骑马经过农田时不得践踏庄稼。
一次曹操自己的马因为鸟儿而受惊,跑到麦田里踩坏了一大片麦苗,为了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他割头代首以示惩罚,此举也使得众将士膺服于心,军机森然。
无独有偶,拿破仑远征军有很多士兵得了疾病,他下令大家下马,用马来驮伤员。
为了遵守规则,他徒步走在了士兵的前面。
试想,曹操和拿破仑如果因一己之私心而不遵守规则,之后还能顺畅地施行军令吗?最后又怎能建立不朽的功业呢?如此可见,如约守规的人更容易成功!②历史同样也告诉我们,绕开或是忽视规则,肆意放大自己的个性和意志,结局注定是失败的。
秦始皇在横扫六和、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完全不顾百姓的疾苦。
而最终收获的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泪水。
同样大唐天宝后期,唐玄宗贪恋女色,只知道饮酒做乐。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前所未有的大唐盛世走向衰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光芒四射的李唐王朝也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③悠悠中华,千秋岁月。
历代王朝的兴盛与强大,哪一个脱离了“收获”的规则?哪一个放纵了自我的私欲?那一个个功成名就的英雄,有谁膨胀了自己个性,又有谁游离在规则之外?④规以制圆,矩以制方,依规矩方圆乃成。
小小的葡萄藤结果尚难以逃离规则的约束,又何况万物之长的人类呢?请君细细斟酌吧!五.【课后反思】。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教案( 二)【学习目标】1、认识琵琶女的的凉出身和诗人贬职失落的愁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出身和诗人宦途落魄,交流了相互的感情渠道,控告了封建社会残害人材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境界美。
领悟运用多种手法描述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绘衬着氛围、衬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色。
3、进一步提升赏识能力和朗诵背诵能力。
【要点难点】1、第二段,以领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建联想和想象,研究诗歌境界。
3、学习描摹音乐境界。
【学法指导】朗读入境,感知诗意;专注涵泳,体会感情。
【学习过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狐疑不决的心情,意在重申的是( ) A.拘于礼制,男女有别,不可以见男人。
B.技艺高明,弹奏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恼恨,心里难过,没心见生人。
D.人情冷暖,人心叵测,不行见路人。
2.以下对白居易《琵琶行》描述的形象的剖析中,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深卓越,悲凉出身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伤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受,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识之处是“同是天涯堕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出身的描述,主假如经过琵琶女的倾吐表现的。
阅读下边的诗句,达成3—5 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
嘈嘈切切错乱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小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以下词语的讲解,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A.“轻拢”一句描绘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色,同时也表现了她高明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织出现。
“如急雨“”如密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头晕眼花,耳接不暇的感觉。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21《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表格式,共2课时)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21《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表格式,共2课时)《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课题琵琶行学时:2 课堂笔记学习目标1、品味鉴赏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
2、品味词句,解读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课前预习【知识链接】一、作者、作品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谥号“文”,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二、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
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
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三、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4.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
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甲”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乙”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丙”的感慨?6.甲处最恰当的引文是()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C.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色等闲度7.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A.弟走从军阿姨死 B.梦啼妆泪红阑干C.老大嫁作商人妇 D.秋月春风等闲度8.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A.江州司马青衫湿 B.如听仙乐耳暂明C.同是天涯沦落人 D.杜鹃啼血猿哀鸣9.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描绘了“五陵年少”挥霍无度,琵琶女倍受宠爱的情景。
北宋宰相寇准,生活极度腐化,也常在宴会上叫人拿绫绡赏给歌女。
寇准的侍妾写了一首绝句《呈寇公》讽刺他。
下面排出的诗句残缺不全,需要补缀。
请选出适当的一组。
()①一清歌一绫,②美人自意嫌。
③不织女萤窗,④几抛得织成。
A.①只,匹②尚,差③晓,里④岁,梭B.①支、条②还,少③明,中④月,丝C.①曲,束②犹,轻③知,下④度,梭D.①首,丈②竟,少③管,上④日,丝【课堂检测】《琵琶行》一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请阅读第二节,回答下面问题:1.诗人从哪里开始描写琵琶女真正的弹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从哪里开始精细描述琵琶女的旋律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中哪几句是描写音乐的清快流畅?又有哪能几句描写了音乐缓慢修止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最后乐段中,诗人是怎样表现音乐的高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应用了怎样的手法,去描写这无形的音乐的,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1.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并与《琵琶行》比较,完成后面习题。
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①,恩怨相尔汝。
②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注:①昵昵:象声词,用来形容言辞亲切。
此据李汉编《韩昌黎集》,别本亦作“妮妮”或“呢呢”。
②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是关系亲密的表现。
(1)本诗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变化,简析本诗所用的比喻的特点和效果。
(2)试简析前十句和后八句的内容和手法。
(3)比较这两段文字,说明白居易和韩愈描写音乐方法和角度的异同。
3.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有什么作用?(3分)(2)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句子。
(1分)(3)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4分)【课堂小结】【学习反思】【参考答案】《〈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学习过程】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歌行体诗2.C(A.“憔”应读为“qiáo”。
B.“贾”应读为“gǔ”。
D.“浸”应读为“jìn”。
)3.D(A. “蓖”应为“篦”。
B.“徒”应为“徙”,“忧”应为“幽”。
C.“崖”应为“涯”。
)4.D(A.畅快。
B.作歌。
C.字。
)5.A(B.老大:年纪大了。
C.去来:去了以后。
D.掩泣:掩面哭泣。
)6.B(A.突出:突然爆发出。
C.整理。
D.以前。
)7.C(“相逢何必曾相识”多用在第一次见面的场合。
)8.C(“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9.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青衫湿【课堂检测】1.B(“主人下马客在船”不能理解为“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
)2.A(琵琶女不愿见人,是因为她如今漂泊憔悴、心情抑郁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3.D(“东船西舫”就是周围的船只。
这么多船只上的人都沉浸在音乐的艺术境界中,同船的诗人与朋友自不待言了。
)4.C(琵琶女人生的转折点不是家庭的变故,而是年长色衰。
)5.C(诗中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课外拓展】1.同意。
本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刚出发,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同时,揣度行踪,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便想到“日暮片帆何处泊”,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前三句饱涵感情,非常含蓄,末句卒章显志。
朋友别离,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
这样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2.诗的三、四两句,正面表现诗人思家,诗人深刻思念家人,但在诗中却想像家里人怎样想念自己。
诗人想像家中人是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说了什么,未加点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一片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