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诗词中的水月意象微探其文化品格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d68e2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f.png)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苏轼,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其中水意象的运用更是别具一格。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水意象,分析其形式、内涵以及在作品中的运用,以期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学世界。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水意象广泛存在,并具有丰富的内涵。
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也是苏轼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媒介。
通过对水意象的描绘,苏轼将读者带入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苏轼笔下的水意象,形式多样且内涵丰富。
他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出水的千姿百态。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将长江之水与历史典故相融合,表达出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与缅怀。
而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则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描绘,展现出一幅浩渺无垠的水景画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赞叹。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该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时的作品。
在词中,苏轼以赤壁为背景,追述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辉煌事迹。
其中,“大江东去”的意象尤为引人注目。
苏轼通过将长江之水与英雄人物相映衬,表达出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同时,也传达出时光荏苒、英雄已逝的感慨。
这种通过水意象传递情感与思想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魅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水意象在苏轼的作品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媒介。
通过对水意象的描绘,苏轼将读者引入了他独特的文学世界。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赞美,更是对人类历史与命运的思考。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比分析苏轼与其他文人墨客笔下的水意象,探究其异同点与传承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文化角度探究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与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概念隐喻视角解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概念隐喻视角解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https://img.taocdn.com/s3/m/03b8a4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0.png)
概念隐喻视角解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声望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许多诗歌作品都被广泛传颂和评论。
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概念隐喻的概念。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概念。
在这首诗中,苏轼通过对明月和人的类比,使用了概念隐喻的手法,使得这首诗更具有深意和抽象性。
诗中的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描绘了苏轼对明月的思索和抒发。
明月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中国文学中常常被用来象征着人们的情感和思绪。
苏轼通过问天把酒的方式,表达出他对自身存在的质疑和思考。
这里的“青天”也是一个意境化的概念,代表着广阔无垠的情感空间和心灵的宽广。
接着,诗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则进一步加深了明月与人的类比。
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共鸣。
悲欢离合是人类的常态,而阴晴圆缺则是明月的常态。
苏轼通过类比,暗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人类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的变迁有着微妙的共通。
诗的下一句“此事原无他,白日依山尽”则用白日依山尽的景象,表达了时间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白日依山尽是一种自然景象,描绘了一天结束的样子。
苏轼通过把这一景象与明月和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思索的重要性。
人生如白日一样短暂,就像月亮的圆缺一样,有始有终。
诗中的最后两句“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则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黄河入海流是河流向海洋汇聚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大势不可抗拒的观念。
苏轼通过这个景象来暗示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知。
欲穷千里目则是对人生目标的思考,暗示了人类对远大目标的追求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渴望。
通过概念隐喻的视角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对时间的无常的思考。
他通过明月和人的类比,以及对自然景物的隐喻,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抽象性。
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分析
![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44c9715fbfc77da369b165.png)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本科(本、专)汉语言专业师范类方向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发表日期2009 年12 月20 日撰写日期2009 年12 月22 日开始2010 年4 月25 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目录论文提纲……………………………………… 3-6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 …………………… 7-8页正文…………………………………………… 9-17页参考文献…………………………………………… 18页论文提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一序论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
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于三家思想中明心见志——透过水月意象析《赤壁赋》的儒释道思想
![于三家思想中明心见志——透过水月意象析《赤壁赋》的儒释道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df2516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e.png)
文化艺术 |于三家思想中明心见志——透过水月意象析《赤壁赋》的儒释道思想□刘晓雪/文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他的身上同时有着儒家的坚毅,道家的洒脱和佛家的圆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的生命里实现了平衡。
这一点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山水游记。
全文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诗中紧紧围绕“水”“月”意象,将记叙、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苏轼笔下的“水”“月”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感悟和喟叹,更是他“儒风”“道骨”“佛心”的外化表达。
苏轼将儒释道的思想融入自然的“水”“月”之中,透过景、情、理交融洞悉万物,明彻本心,复归旷达超然。
本文试从“水”“月”对主客的启示以及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入手,谈谈笔者的理解,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做一点探讨。
1 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儒家思想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核心为“入世”,有入世思想的文人“达”兼则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入世为官济天下,得志则悦于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
若怀才不遇则恬退归隐,独善其身。
苏轼《赤壁赋》中儒家处世态度的体现,在于他无论穷达,皆能存独善之心而又行兼济之志。
“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以歌寄情,寄希望于空明的“水”“月”以滤洗心灵,摆脱俗世烦忧和成败得失。
此刻,“明月波光”的澄澈净化抚慰了他的心灵。
然而,无奈于理智的思考又让他回到现实,“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屈原的《离骚》开始,就用“香草美人”托喻“君王”。
苏轼用“美人”一词实际上隐喻自己对宋神宗还抱有幻想,尽管此时他被贬黄州,但仍然能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心系朝廷,心怀忠君,抒报国之志。
这种身处逆境却不怨天尤人,仍以君民为本的“积极用世”之道,其立足点正体现了儒者仁者的博大忠厚之胸襟[1]。
然而,现实却是“欲为贤臣而不能,忠君用世而不得”。
沉浸在“水月之乐”的苏轼,并没有完全释怀,不禁悲意复起,通过“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侧面道尽了政治失意所带来的苦闷愁绪。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68d2501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6.png)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摘要】苏轼的“水月”意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
水月象征人生的无常性,寓意着追求内心平静;同时反映了人生的明暗交替,启示人们超脱尘世的境界。
苏轼通过水月表达了他的生活哲学,展现了他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坚韧和洒脱。
这个意象的智慧贯穿于苏轼的诗文之中,给人以启示和激励。
通过对苏轼“水月”意象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处世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的变化与挑战,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强。
苏轼的“水月”意象,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处世智慧的传递,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关键词】苏轼、水月、意象、处世哲学、无常性、内心平静、明暗交替、超脱尘世、生活哲学、处世智慧。
1. 引言1.1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被认为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苏轼的诗词中,经常出现了“水月”这一意象,它并不是简单的描绘自然景观,而是蕴含着苏轼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哲学思考。
在苏轼看来,“水月”象征着人生的无常性。
水是流动和变化的,月是阴晴不定的,二者结合在一起,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如人生的经历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水月”也寓意着追求内心平静。
水清澈见底、月明如镜,这种清澈和宁静的景象给人一种心灵的安慰,启示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清澈,才能应对人生的波折和变化。
苏轼认为“水月”反映了人生的明暗交替。
水波浮沉、月明月暗,生活中的美好和困难交织在一起,让人学会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困难中坚持向前。
“水月”启示人们超脱尘世的境界,表现了苏轼淡泊名利,崇尚清静和宁静的生活态度。
苏轼通过“水月”这一意象,传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处世之道,引领人们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清净。
2. 正文2.1 水月象征人生的无常性苏轼所倡导的“水月”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
水月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无常性,体现了苏轼对于生命变化无常的深刻认识和洞察。
从苏轼词中的意象看苏轼的情感表达
![从苏轼词中的意象看苏轼的情感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330bf7da58f5f61fb73666fb.png)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1从苏轼词中的意象看苏轼的情感表达关心仪【摘 要】苏轼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具有不拘一格的独特魅力,从而深受世人敬仰与尊重。
苏轼词的题材范围较大,意蕴也非常深刻,词的表现手法也丰富多样。
本论文通过对苏轼词中不同的意象——酒、月、水进行分析,探讨苏轼词中不同的意象所展现的情感,探讨苏轼词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苏轼 意象 情感一、苏轼词中的酒意象(一)对乐的追求苏轼一世不管是身处于庙堂之上,还是隐于山林之野,不管逆境还是顺境,他都对生活抱着满腔的热爱。
苏轼一生,在京做官就努力尽自己责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不随波逐流,即使与权贵甚至是皇上意见不符,也不改变自己的看法,一心为民着想。
在地方任职时,他则兢兢业业,抗水修坝,疏通河道,为民祷雨,为民众奉献他的一己之力。
而被贬荒野,身无分文,他仍然坦然面对,躬耕、酿酒、作画、吟诗、注文,从不停留,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通过饮酒体现了他对乐的追求[1]。
(二)对痛苦的表达从苏轼的词中,我们能看到一位命途多舛的士人的痛苦吟唱。
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体现了他抑郁不得志,从以前的人人羡慕的大才子变成囚犯,好不容易地保住了性命,只能从被贬地痛苦地饮酒。
虽然苏轼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但他终究需要感受这些痛苦。
苏轼最可贵的就是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超越了这些痛苦,为后人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三)对痛苦的超越苏轼的酒醉是小饮即醉,醉后仍然似乎清醒,他最多是“坐客无毡醉不知”而徒坐在草地上,或者是“我欲醉眠芳草”,从“欲”字里也可看出他还是有理智的。
苏轼喝点酒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他本身酒量并不大,也深知酒并不能使自己真正得到解脱,酒只是他生活的一种消遣。
他向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生活,向往这种平静安逸,通过酒来让苏轼进行痛苦的超越。
二、苏轼词中的月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是太阴,日是太阳;太阳对应于男性、父亲,月亮对应于女性、母亲。
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浅谈苏词的艺术风格
![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浅谈苏词的艺术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7559baf7b4daa58da1114a56.png)
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浅谈苏词的艺术风格如果把文学与艺术两方面的成就综合起来予以考察的话,苏轼堪称千古独步,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与他并驾齐驱。
在古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最杰出的古文家之一。
在诗歌方面,苏轼在北宋诗坛上与黄庭坚齐名,在整个宋代则与陆游齐名,堪称宋代最大的诗人。
在词的方面,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宋词最高成就的代表。
在书法方面,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方面,苏轼的墨竹及枯木怪石在绘画史上享有盛名,他还是文人画的开创者。
试问古往今来,几曾有过以一人之身在这么多的艺术领域内登峰造极的巨匠?是什么原因使苏轼能在如此广泛的艺术领域内从心所欲、游刃有馀?本文从苏轼三类词风中浅析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学思想,以诗词为切入点,介绍文学艺术的全才、文艺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苏轼。
苏东坡在《文说》一文中有:东坡在《文说》一文中有:“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值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他也在《谢民师书》中借评谢民师的诗赋杂文,指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正是基于这种文论,苏轼作文“如行云流水”,也正是由于如此,苏轼之诗文素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苏轼所追求的是自然美,是枯淡和绚烂的浑然统一,他勇于革新独创,而不为固定模式所束缚。
从形式到内容,在苏轼笔下,或临江观潮,或临溪照影,或汲泉煮茶,无事不可入诗文,并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独特而深邃的艺术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一、豪放风格——“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豪放的风格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于词中,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山川风物、田野风光、人情世故、胸襟抱负以及怀古伤今都大量写进词里,词从“樽前”、“花间”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由娱乐遣兴的工具成为一门独立的抒情艺术,而苏词中持续不断的人生思考,其广度和深度在历史上更是前无古人的。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2b83cd24ec3a87c24128c435.png)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作者:王庆庆来源:《课外语文·上》2020年第05期【摘要】苏轼“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中国的士人们所追捧,这既给那些正处于坎坷低谷时期的人们一种力量,也开创了后世一种新的审美态度。
苏轼醉心欣赏一切美的事物,以“水”“月”最得他青睐。
从《念奴娇·赤壁怀古》到《赤壁赋》再到《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自然之景中“水月”总是占据半壁江山。
苏轼为何偏爱“水月”?“水月”意象的背后透露出苏轼怎样的处世哲学?本文将以《赤壁赋》为例进行解读。
【关键词】苏轼;《赤壁赋》;水月;处世哲学【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3-0135-02【本文著录格式】王庆庆.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J].课外语文,2020,19(13):135-136.一、《赤壁赋》中的水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是苏轼眼中笔下的赤壁之景。
本该和乐的喝酒赏月的夜晚,却被一个朋友悲凉的箫声打断。
朋友悲伤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四组对比:历史英雄名垂千古的功绩与自身有限的生命对比;历史英雄的年少有为与本人的年老无为对比;大自然的永恒博大与人类的短暂渺小对比;愿望与现实的对比。
这四组对比的重点落在了“时间”一词上。
由此可见“生命的有限”是客人郁结的主因。
陶醉于自然景色的苏轼,便将目之所及的自然之物——水和月信手拈来,利用它们自身既有变化又相对永恒的特点,来开导客人。
江河中的水始终会奔向大海,离开原来的河道。
这是“水”变的一面。
但天总会降下甘霖,对于整条江水而言,它并没有因为时间不停地流淌而干涸消逝,这是“水”不变的一面。
月亮随着运动规律出现阴晴圆缺的变化,在月初、月中和月末会呈现不同的样貌。
这是“月”变的一面。
但对于月亮本身而言,它却始终没有增多或减少,这是“月”不变的一面。
水调歌头赏析与思索
![水调歌头赏析与思索](https://img.taocdn.com/s3/m/d25af335b90d6c85ec3ac655.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浅析——在月里迷狂与理性的交融周武君 K010840906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摘要:自诗歌在中国诞生以来,由于农耕民族与自然时节的密切关系,月一直是点亮诗灵明珠。
月因此成为诗人篇章中最深情的眉眼。
但不得不说的是,月从来只是诗歌意境里的背景抑或诗人抒发怀抱的工具,几乎没有一位骚客真正与月亮深情对视并走入其灵魂发觉她真正的美。
这一情况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横空出世才改变,在东坡那妙笔轻点下,月,如诗般长袖轻舞,挥洒的清辉因诗人为她注入的迷狂与理性而醉人心肠。
关键字:月理性与迷狂月,自被放入中国诗的天空,就只在短小的歌行里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
以爱写月而闻名的李太白笔下不过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在这些诗句里,月仅仅是诗人吟叹的背景抑或释放情感的渠道,而非诗歌的中心意象。
诗人的想象只在月角上稍作停留便扬帆而去,不带走一缕清辉。
如我们假设有一种创作将月作为创作的主角,这必然引发下面的问题,如果把月作为全篇的中心意象,如果不能选择新颖的切入点和多变的抒情方式而仅是围着一个月亮展开,诗就成为了僵死的历史。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月,作为诗歌意象中的一员,不像梅、烟、树那样有着明确的情感特性,当在诗歌中运用时便使诗句有了明确的情感象征。
月这一意象则不同,其没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和情感暗示。
如果不能让其有明确的情感与意义寄托,便无法让月成为诗的主角,如果一定要让月的艺术光芒闪耀,只有一条道路,便是让不同的情感如风般吹拂它,让月在不同情感氛围中摇曳多姿,月的情感与意义指向便走向多元,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感染力便无限增强,艺术的光辉将照亮中国诗歌的殿堂。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哪里有多种情感的同时灌注?有的,那我们必须先指出两种心理状态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自中国诗歌诞生以来,中国诗人在创作中始终受到两种心理状态的支配,即迷狂与理智。
苏轼词的意象浅析
![苏轼词的意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54a5cc08a1284ac850438b.png)
苏轼词的典型意象浅析09中文一班 唐淳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变,有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也有清新的田园词,更有清丽婉转的婉约词。
作为一位风格多样的北宋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词中的艺术手法,典故,意象都达到了词作中的最高水准。
意象是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载体,而本文则旨在通过苏轼词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来分析苏轼的内心状态和人格理想关键词:苏轼词、意象、明月、孤鸿、风雨一、 引言诗词最重要的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词中,作者一般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中间就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南朝梁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①此为意象一词最早出现。
诗词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意象的,而苏轼的诗词中,则有大量的意象,这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选几个苏轼词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来分析。
二、明月意象:思念、追求与理想、人生波折中的憾恨悲愁。
明月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写明月的篇章不计其数。
“好诗多在明月中”②清代文学家黄宗羲一语道破了这期中的奥秘。
苏轼作为词作大家,其咏月词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
苏轼对月的意象的描写大多出现在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后的词作中。
苏轼的词作在“乌台诗案”前后有着一个风格的变化,由前期的豪放超逸,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
在这些词作中,苏轼通过“月”的意象来描写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宦海风波,人生旅途中的退与进,沉与浮,荣与辱,苦与乐。
“月”这一意象在苏轼词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月”意象的使用,也使得苏轼的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婉约的审美色彩 1、 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月”寄情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主题,它不仅仅有代表着男女的思恋之情,更表现思亲之情。
月在苏词——论苏轼词中“月”的意象
![月在苏词——论苏轼词中“月”的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a07c80e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6.png)
月在苏词——论苏轼词中“月”的意象○刘禾摘要:“月”是苏轼词中一个鲜明、重要的意象,苏轼对“月”多方面的描摹绘写也带我们走进了他的心灵世界。
本文拟通过苏词中“月”意象的解读,寻找月意象的物态特征与词人内心世界的契合,对苏轼的高洁情操、旷达胸襟、睿智思想作以多层次观照。
关键词:苏轼月高洁情操旷达胸襟睿智思想对中华民族而言,月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象,更是一种文化意象,它承载着古人及今人的情感寄托。
作为饱含文化信息的情感符号,它历来为中国文人所钟爱。
从《诗经·陈风》里的《月出》到谢朓的《月赋》,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到李白的邀月佳话,文学史上所涌现的关于月的名家名篇不胜枚举。
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对“月”别有一番深情,这其中当以苏词为首。
《全宋词》录苏词360余首(包括残句),“月”的意象出现103次,占近1/3。
[1]他以月为时间标识,以月来营造意境,以月来寄托情感,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兴象玲珑的关于月的世界。
“月”如此频繁地出现在苏词之中,成为苏词中一个鲜明、重要的意象,表明了词人对它的情有独钟,它既是词人刹那感受所获得的心灵对应物,又承载了苏轼自身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
苏词中的“月”,或径称“月”,或以“婵娟”“玉盘”“桂魄”等指代。
概括起来,“月”可以分为静态、动态两种:静态则有单纯意象与复合意象,单纯的“月”意象中以月色相称的有“月华”“微月”“明月”“孤光”“暗月”,以月形相绘的有“晓月”“缺月”“隙月”;复合的“月”意象则多与云、水相伴,如“湖中月”“满江月”“淡月微云”。
动态是对月所作的拟人化,如“对酒卷帘邀明月”“一点明月窥人”“月随人千里”,不一而足。
其基本特征有三:皎洁、辉耀与澄静。
月意象的这些物态特征恰与词人内心世界两相契合。
月之皎洁,如同词人高洁如月的情操;月之辉耀,那铺洒大地的融融清辉又映照出身处逆境的词人的旷达情怀;而透过月亮澄静静美的意象,我们仿佛又看到一个思索着的、睿智超脱的苏轼。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d421807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9.png)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1. 引言1.1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文学家,他的文章充满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意蕴。
他多次运用水月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
水月,既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景观,也是一个富有哲学内涵的意象,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变化无常、虚幻无常的象征。
苏轼将水月比喻为人生中的种种境遇和处境,通过对水月意象的诠释和审视,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洞察和思考。
苏轼所谓的“水月”,是指水中的月影,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一种错觉。
这种虚妄的景象,被苏轼用来比喻世事变化,人生无常。
在苏轼看来,人生如同水月一般,一切皆是虚幻,一切皆是短暂。
正是基于这种理解,苏轼提出了“随遇而安”、“看破红尘”、“超然物外”、“随波逐流”、“处变不惊”等一系列哲学思想,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处世哲学体系。
通过对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的深入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作品,也能够启发人们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体悟。
2. 正文2.1 水月并存:随遇而安苏轼的处世哲学中,水月并存的意象代表着随遇而安的心态。
水与月都是变化无常的,水流时而湍急时而平静,月亮时隐时现时明时暗。
而苏轼在面对世间种种变化和挫折时,选择了接纳并顺应这种变化,不强求不固执。
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使他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和挑战,不为外界因素所困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苏轼在他的诗词中常常运用水月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处世之道,比如“且将鞭牛奔去日,当轻毛来游道无”。
他认为生活就像水月一样虚幻和短暂,追求名利和功利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放下执念,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才能摆脱烦恼和困扰,拥有真正的快乐和安宁。
对于苏轼来说,水月并存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
他通过水月的随遇而安的观念,教导人们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变化和挑战,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静谧,从而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平和。
2.2 水月皆空:看破红尘水月皆空,是苏轼所倡导的看破红尘的哲学观念。
月在苏词——论苏轼词中的月意象
![月在苏词——论苏轼词中的月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00425fce02768e9950e73809.png)
月在苏词——论苏轼词中的“月”意象摘要:月,对中华民族来说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象,更是一种文化意象。
“月”是苏轼词中一个鲜明而又重要的意象,他对月的着意描写以及独特感受足以说明“月”意象并非苏轼刹那间审美感受所得到的心灵对应物,而是一个具有精神原型性质的意象,它承载着苏轼自身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
①本文试从分析苏轼词中“月”意象的现象与成因角度,阐述对苏轼词“月”意象的见解。
关键词:苏轼月哲学思考审美人生一、苏轼之前文学作品中“月”意象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审美心态赋予了月亮深厚的文化意蕴,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文人雅客的情致,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
据笔者的统计,《唐宋词鉴赏辞典》后面附录的名句索引里共收录名句1921句,其中与月有关的183句,占9.6%左右。
而《唐诗鉴赏辞典》里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954句,有97句与月有关,约占10%左右。
也就是说,我们常见的唐诗宋词的名句约略10句里就有1句与月有关。
而在谢枋得辑录的通行(千家诗)里,这个比率则占得更高,它选录了各朝七言绝句共94首,有20首与月有关,占21%左右。
②由刘乃昌、崔海正选注的(东坡词)一书,本着“希望能大体反映出苏词的总体成就和风格韵致的丰富性、多样性”③的宗旨而选注了苏词124首,与月有关的词章竟多达36首,所占比例达到29%左右,月的意象出现频率之高简直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
中国历史上无数的诗人、词人、文人墨客们都如醉如痴地写下了大量咏月抒怀的华章,随便翻开一本诗集、词集,都会有许多咏月的诗篇涌入你的眼帘。
在苏轼之前,“月”意象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以下类型:(一)以月相思:古典诗词的“月”意象常常象征着团聚,无论亲朋,好友,抑或恋人。
在最初的《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写道: “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转。
出户独彷徨, 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衣裳。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探微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a2166f7ef242336c1eb95e4e.png)
业中一些优秀的思想与现代有机农业不
谋而合。精细耕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
农牧结合等优秀的思想正是有机农业的
思想精髓,这也是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开 文
拓国内市场的优势。
学
5. 中国加入 WTO,中国农产品的出 艺
口会受到绿色非贸易壁垒的限制,有机 术 农业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市场。 探
2. 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有机食品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市场前景广阔。 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质量,人们倾向 于消费无污染,绿色的食品。
3. 我国是个农业人口大国,而有机 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机 农业能够解决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 力问题,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是发 展有机农业的人力保证。
[ 关键词 ]意象;月亮意象;象征;苏轼
[ 中图分类号 ]I20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1190-(2010)03-0128-02
月亮,作为一种变幻的意象,同时也 陌生的气候,陌生的风俗,惟一与家乡共 人们从中观照人格的崇高与纯粹。
是一组多元的象征,从古至今,以其独特 享的是天上的那一轮明月,苏轼便将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P516.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10.3 今日南国 129
的速度增长,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 以每年 12%的速度递增 。
有机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我国 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八十年代,1984 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 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 年国家环保 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 工作,并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 会员。1994 年 10 月国家环保局正式成 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的有机食品 开发才走向正规化。1990 年浙江省茶叶 进出口公司开发的有机茶第一次出口到 荷兰,1994 年辽宁省开发的有机大豆出 口到日本。以后陆续在我国各地发展了 众多的有机食品基地,在东北三省及云 南、江西等一些偏远山区有机农业发展 得比较快,近几年来已有许多外贸公司 联合生产基地进行了多种产品的开发, 如有机豆类、花生、茶叶、葵花子、蜂蜜 等。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 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从总体情况来 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目前仍处于起 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基本上都是面
从文化视角解读宋代诗词中的水仙意象:粹然金玉相,香触梦魂醒
![从文化视角解读宋代诗词中的水仙意象:粹然金玉相,香触梦魂醒](https://img.taocdn.com/s3/m/9a088bb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7f.png)
从文化视角解读宋代诗词中的水仙意象:粹然金玉相,香触梦魂醒宋代的张敏叔以十二种花为十二客,各赋诗一首,其中水仙就以其风雅精神被推崇为雅客,大量吟咏水仙的诗作始于宋代,宋士人崇尚理学,喜欢从自然界中探究、体验生活的哲理,所以自然界中常见的花草很容易成为他们诗中的意象,以寄托他们的人生价值与人格理想,而水仙以其色、香、味、态以及深切的寓意深得宋代文人的喜爱。
粹然金玉相水仙的叶姿秀美、狭长,花萼金黄,花被六瓣,中间有金色或白色的副冠,形如盏状,所以被爱酒的文人称为金盏银台或银盏银台,亦称酒杯水仙。
良金美玉都是无价之宝,“金玉”亦常被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而水仙的花朵金黄,叶子翠绿,恰呈金玉之色,“粹然金玉相,承以翠羽仪”,宋代诗人陈良傅的佳句正生动地描述了水仙花的色彩特征。
“丛丛低绿玉参差”,正是这黄与绿的搭配,秀美清雅,轻盈脱俗,引来了无数诗人的赞赏。
“叶似青霞剪作衣,花如静女不争时”,水仙花的娇羞娴静之态跃然纸上。
狭长的翠叶缀以明艳娇黄的花朵,给人以修长轻盈之感,“玉润金寒情窈窕,缟裙翠带态轻盈”,恰似一位玉质檀心亭亭玉立的翠衣美人。
金玉在追求自得、不尚浮华的宋代士人眼中是奢华的俗物,但有着金玉之色的水仙却分外清雅,难怪气度萧爽的义士文人、画家赵孟坚(南宋宗室,儒雅博识,工诗文,善书法,擅水墨白描水仙、梅、兰、竹石,其中以墨兰、白描水仙最精),在“堆案文书虽鞅掌”的情况下,还要“簪瓶金玉且奢华”。
其白描水仙,笔致细劲挺秀,花叶纷披而具条理,繁而不冗,工而不巧,颇有生意,给人以“清而不凡,秀而雅淡”之感。
唐人重情韵,宋人重格调,唐宋两代人在花卉审美上也有着迥异的意趣,前文提到过唐人爱牡丹,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所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人喜欢的是牡丹的姹紫嫣红、雍容华贵,然而宋人却“恶紫羞红”,偏爱“柔黄软白”、格调清雅的水仙。
如宋人曾协所言“正白深黄态自浓,不将红粉作华容”,这正契合了宋人追求独立的人格理想、不汲汲于富贵的高洁情操。
在江流月影中寻找灵魂——试论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
![在江流月影中寻找灵魂——试论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0e987f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e.png)
在江流月影中寻找灵魂——试论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
杨仲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在他的诗、文、词、赋中各种各样水和月的意象随处可见.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感悟和喟叹.他以一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去体验和感悟水月,他笔下的水月形象还时常透露出一股寂寥空漠的荒寒之感和一种老者的难言的苦恨和悲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才和前人笔下的水月形象区别开来,具有他独特的个性、价值和魅力,并浸透着他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哲学.
【总页数】1页(P30)
【作者】杨仲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浅析余秋雨笔下苏轼形象解读 [J], 任志华
2.对余秋雨笔下苏轼形象的分析 [J], 袁梓珂;
3.在江流月影里寻找灵魂--试论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 [J], 杨仲
4.寻找灵魂的共振:电影《刺猬的优雅》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J], 李萍
5.生存困境中的灵魂救赎--论残雪笔下的“屋中人”形象 [J], 张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轼《赤壁赋》中水与月的文学况味——基于物象、意象、意境
![苏轼《赤壁赋》中水与月的文学况味——基于物象、意象、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dd3ddb0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8.png)
苏轼《赤壁赋》中水与月的文学况味——基于物象、意象、
意境
张干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卷),期】2022()15
【摘要】苏轼《赤壁赋》形式通脱畅达、状物虚缈若仙且述理深挚无穷,三者共同架构起篇章中韵致横生的文学兴味与美感表达,并使其成为文赋这一文学形式最高成就的代表。
水与月作为篇章中重要的描绘对象,不仅从外在形式上串联起整篇文本,亦于苏轼的抒怀与述理之中被赋予深刻的情感内涵与象征意味。
【总页数】5页(P15-19)
【作者】张干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浅论《赤壁赋》中水、月意象的作用
2.《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之比较——兼析苏轼对月色的意象描写
3.余味凄凄两相宜——论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文学意象与书法意境的美学统一
4.千江有水千江月──论苏轼词中的“月”意象
5.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轼诗词中的“水月”意象微探其文化品格上传: 赖炜明更新时间:2012-12-28 19:54:17【摘要】苏轼作品中的“水月”意象是异常丰富多彩的,他的诗、词、文、赋中各种各样的水和月随处可见,伴随着他独特、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喟叹。
他以一种复杂而豁达的心情去体验和感悟“水月”,因而他笔下的“水月”时而透露出一股寂寥空漠的荒寒之感,时而又流露出一种逝者如斯的随缘自适、与世无争的态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轼笔下的“水月”才区别于前人笔下的“水月”,浸透着苏轼独特的人生感受与生命哲学,具有非凡的文化品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苏轼水月意象文化品格文化中的“水、月”之缘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最关注的莫过于生命,而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那就是“水”。
远古神话中,水是一个中心话题。
“大禹治水”自不必说,即便是“女娲补天”,实际上也是一个洪水为灾,女娲用种种办法诛妖除魔,堙塞洪水的故事,而“夸父逐日”的悲壮结局,更是因为夸父饮水不足造成的。
水在人类的生活与艺术中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
从“水”之物质特征讲,水是柔软的、透明的、多变化的、流动的、不竭的。
一般而言,涉及“水”的诗文只有少数是单纯正面的描摹水以及相关物象的性质状态,大多是作者通过比喻、相关、象征等手法有所寄寓,这种兴发寄寓是古已有之的。
先秦孔子曾经临水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他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理想受挫时,感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另一位哲人老子则说出了水之所以备受青睐的原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庄子更在《逍遥游》里描述了大水雄鸟的非凡气势:“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段话后来引出了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歌。
“水”的意象在唐诗中层见叠出。
初唐张若虚曾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赞叹了长江月夜的美景。
盛唐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尺幅万里,传颂千古。
诗仙李白豪迈地高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圣杜甫则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叹。
到了晚唐,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青山隐隐水迢迢”诸句,在赞美江南景色的同时,表达了对唐朝衰微局势的深深忧虑。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水有着许多寄寓。
一是代表对历史的感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水又隐喻着时光的飞逝,如“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更有包含了离愁别绪或家国之悲的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然也有象征着甜蜜爱情的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历代诗文中水意象的重章叠唱可谓不胜枚举。
月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同样引人注目。
先秦有“嫦娥奔月”,汉代有“蟾蜍蚀月”,南北朝有“吴刚斫桂”。
《诗经·陈风·月出》可以说是最早的一首咏月诗,而《古诗十九首》里的明月更是演绎出游子思妇的缠绵深情。
“海上生明月”“清风明月苦相思”“举头望明月”“月是故乡明”,这些流传千古的清词丽句,折射出历代文人被明月触发的生命感怀。
[1]明月是诗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一个题材源泉。
同样一个“月”的意象,不同的诗人各有各的的感悟,开掘出了丰富的寄寓和诗境。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无论征人思家还是思妇怀远,都是望月生情,月作为一种寄托似乎能传递彼此的情谊;月光是流逝的,月亮是永恒的,月的永恒存在反衬出了人生的短暂,于是月又有着时间的意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天上或圆或缺的月亮,牵动着人间的悲欢情愁,因此,月又是离愁别绪的象征——“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月自然又与情爱相连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一轮明月,给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多少感伤和慰藉。
水、月意象在寓意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它们都有对时间的隐喻,它们都是情感的象征,常常同时出现在诗文中。
“水月”一词本是佛门的偈语,后来泛指一切虚幻的现象。
然而“水月”对于苏轼而言,既不是佛门中“镜花水月”的虚幻现象,也不单纯是大自然中唯美空灵的客观风景,而是一种逝者如斯的随缘自适、与世无争的超然态度和一段独特、幽深、清远、旷达的人生感受与生命哲学。
君子如水,美人如月(一)君子如水,因物赋形。
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儒家偏于仁,佛、道则偏于智。
因此,儒家更强调从社会功能上看水,佛、道二家则更多从审美角度而言。
对于苏轼,似乎介于仁智之间。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徘徊,仁与智之间的波动,正可从苏轼对“水”意象的选择中得到明证。
入世之时,苏轼充满了仁者情怀,失意之后,苏轼则选择佛、道二家的“水观”,是一个典型的智者。
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苏轼的一生都表现出对水的极大偏爱,仕宦经历也多与水结缘。
苏轼爱水,似乎与生俱来,宋人王宗稷甚至认为苏轼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不仅与水有关,而且决定了他的才性:“议者以十二月为辛丑,十九月为癸亥日,丙子癸亥,水向东流,故才汗漫而澄清。
”[2]苏轼早年沿江出峡,为夔门江水的“瀰漫浩汗”而惊叹,作《滟滪堆赋》,开篇即对水的品格有一段评说:“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
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
唯其不自为形,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
”水之为物,无固定的形态,但因物赋形,千变万化难以穷其变。
所以他在阐发“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时说:“万物皆有常形,唯水不然,因物以为形而已。
世以有常形者为信,而无常形者为不信。
然而方者可斫以为圆,曲者可矫以为直,常形之不可恃以为信也如此。
今夫水,虽无常形,而因物以为形者可以前定也,是故工取平焉,君子取法焉。
唯无常形,是以迕物而无伤;唯莫之伤也,故行险而不失其信。
由此观之,天下之至信,未有若水者也。
”苏轼两处说的水之“信”,即水之“性”,揭示的正是其与别的事物最不相同的特性。
不难看出,苏轼之爱水,正是喜爱其变化无穷和姿态万千。
他晚年作《天庆观乳泉赋》言:“今夫水在天地之间者,下则为江湖井泉,上则为雨露霜雪,皆同一味之甘,是以变化往来,有逝而无竭。
”水不仅可以因物赋形,穷极变态,而且可以在天地之间往来变化,在地为江湖井泉,在天为雨露霜雪,循环往复,姿态万千,以至无穷。
在苏轼看来,水之魅力,正在于不拘其形,不守常态,因物赋形,无所不有。
苏轼将水的这种品格拟之于人,有“君子如水,因物赋形”之说,要求君子如水一样,不拘一格,不守故旧,善于与时俱进,通变维新,即“天不违人,水不失平。
惟一故新,惟新故一。
”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君子要具备“水”一般的变化和活力,成为通变之才。
[3]苏轼在他的文论中,特别喜欢用水的特征与品格来阐述文艺创作必须不断变化的道理,如:“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苏轼评价自己的文章,如水之随物赋形,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先验的程式,完全取决于立意和行文表达的需要。
另外,诗画本一体,他在《书蒲永昇画后》一文中赞赏孙位、孙知微、蒲永昇几位画家,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画水能够画出其随物赋形、不拘一格的文化品格,才是“得水之神”的“活水”。
[4]不管是作品还是人品,苏轼都有如水的一面,他有水的灵性、自发性与丰富性。
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其原因在于“其作品散发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顽皮有时庄重,随场合而定,但却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
”这就跟水一样,它不自为形而可以变化无方;它看似随和柔弱而蕴藏着无坚不摧的力量;它最为平淡无奇却包孕酸咸众味;它外显平静无争内却拥有丰富的智慧和信念。
[5](二)美人如月,清明皎洁。
《苕溪渔隐丛话》中有言“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
在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中,写月夜的就有五十多首,变化多端,神妙独到。
月盈亏变幻却永恒常在,独冷凄清却又高洁美好,深得苏轼喜爱。
他在清风皓月中举杯独酌,感悟人生;在暗月孤灯下神驰心系,惆怅怀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的月亮情结愈加浓烈。
由最初的《宿望湖楼》等诗词中偶尔借用月亮意象,到《中秋月》以月为题,由《赤壁赋》中对月亮的无限遐思,再到《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经典的提出,苏轼将月亮意象提升到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审美高度。
苏轼的一生极其坎坷不平,他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人生中总是交织着各种失意:壮志未酬之悲、去国怀乡之悲、亲人离别之悲、惨遭横祸之悲……这样的人生经历,使苏轼总是敏感于自然界中的圆满和缺憾,敏感于月的盈亏对人生的启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他却用“人有”、“月有”这样平淡的语调道出。
纵观苏轼的平生遭际,即使有大磨难却仍然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清远旷达和“大江东去”一样令人惊心动魄。
苏轼把时代之悲、个人之悟都融进月里,他的月意象自此有了特殊的文化内涵,融进了时代的风霜和自己的独特感悟。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四十岁时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三句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理想却难以实现,隐含作者人生不得志的悲情。
“如满月”而实际的人生不尽人意,反衬出人生的不圆满。
再如《浣溪沙》中有:“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阳关曲》则有:“此生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西江月》更为悲怆:“中秋谁与共孤光”。
三首词都是东坡异时异地之作,都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即是对良辰不再、世事无常的感慨,慨叹不知何时一切圆满。
这种何时何地何人共看明月的哀叹,正是苏轼执拗地发现人生不圆满的心理体验,明月盈亏使他悲叹人生的无常缺憾,即使明月圆了,他悲的仍是此生此夜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