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
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
长时间运动或高强度运动时,应补充含有碳水化 合物和蛋白质的运动饮料,以补充能量。
3
电解质补充
运动过程中会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流失,因此 需要补充含有适量钠、钾、镁等电解质的运动饮 料。
运动后营养恢复
碳水化合物补充
运动后应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帮助身体快速恢复 能量。
蛋白质补充
运动后应摄入适量的蛋白质,以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
运动时营养补充与恢
04
复
运动前营养补充
碳水化合物补充
运动前应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米饭、 面包、水果和蔬菜,以补充能量。
蛋白质补充
对于力量训练或高强度运动,适当补充蛋白质有 助于肌肉修复和生长。
水分补充
运动前应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预防脱水。
运动中营养补充
1 2
水分补充
运动过程中应定时补充水分,以维持水分平衡。
促进睡眠
运动能够调节睡眠节律, 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 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THANKS.
减轻关节负担
运动能够增加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减轻关节的负担,减少关节疼 痛和损伤的风险。
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提高免疫力 Nhomakorabea运动能够刺激免疫细胞 的活性,增强免疫系统 的功能,提高身体对疾 病的抵抗力。
缓解压力
运动能够释放身体内的 压力和紧张情绪,有助 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等心 理问题,减少因压力导 致的免疫抑制。
特点
有氧能量代谢产生的能量较多,且可 持续时间较长,是长时间、中低强度 运动的主要供能方式。
过程
在有氧能量代谢过程中,氧气与葡萄糖、 脂肪等燃料结合,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 生成ATP(三磷酸腺苷)供能。
无氧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课件能量代谢
能量平衡与慢性疾病预防
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 症等慢性疾病,与能量平衡密切
相关。
风险因素
长期能量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 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保持能量平 衡有助于降低这些风险。
预防措施
通过维持能量平衡,结合其他健康 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 等,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能量就越多。
意义
活动代谢是人体能量消耗的重要 组成部分,适量的活动可以促进 能量消耗,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预
防肥胖。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定义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摄食过程中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 、代谢转化过程而消耗的热量。
影响因素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消耗与摄食量、食物种类和个体差异 有关。一般来说,摄食量越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越高,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脂肪
脂肪是运动中主要的慢速能源 ,能够提供大量的能量,帮助 运动员在长时间内维持运动。
脂肪的能量密度高,每克脂肪 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比碳水 化合物和蛋白质都高。
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中, 脂肪的供能比例较高,而在高 强度运动中,脂肪供能比例较 低。
蛋白质
蛋白质在运动中主要起修复和构 建肌肉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
在动物体内,呼吸作用是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氧化有机物来释放能量 。
能量代谢的生理意义
能量代谢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为各种生理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通过能量代谢,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正常的生理功 能。
能量代谢与生长发育、应激反应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具有 重要意义。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四讲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一、人体急性运动时的能量代谢1、无氧代谢时的能量供应特点无氧练习分类以无氧供能占优势的练习,根据练习中无氧供能占的比例,又分为三类:1.极量强度的无氧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90—100%,其中主要是磷酸原系统供能,能量输出功率可达48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仅几秒钟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达不到极限水平,包括100m跑、短距离赛场自行车赛,50m游泳和50m潜泳等。
2、近极量强度的无氧(混合的无氧强度)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75—85%,其中一部分靠磷酸原系统,大部分靠乳酸能系统供应,能量输出功率为200—400kJ./min。
最长运动时间为20—30s。
另外,完成这类练习时,氧运输系统活动明显加强,练习到达终点时,心率可达最高值的80一90%,肺通气量可达最高值的50—60%,吸氧量可达V02max,:70—80%,乳酸浓度可升高到15mmol/L。
属于这类练习的项目有200—400m跑,lOOm游泳和500m速滑等。
3、亚极量强度的无氧(无氧有氧强度)练习在这类练习中,无氧供能占总能需量的60一70%,主要靠乳酸能系统供能,能量输出功率为160kJ/min,最长运动时间为1—2min。
运动后血乳酸高达20—25mm0l/L。
该练习到达终点时,氧运输系统功能可以接近或达到最大值。
属于这类练习的项目有800m跑,200m游泳,1000m和1500m速滑和lkm赛场自行车赛。
肌肉细胞首先在大约3秒钟内耗尽细胞周围浮游的ATP。
然后磷酸肌酸系统参与进来,供能8-10秒钟。
这是百米短跑选手或举重者所用的主要能量系统,这两种运动者需要迅速加速,运动所持续的时间很短。
如果运动持续更长时间,糖原-乳酸系统就参与进来。
短距离运动比如200米或400米以及100米游泳就是如此。
2、肌细胞中肌酸和CP的工作特点:磷酸肌酸在运动中的应用磷酸肌酸在运动中首先是作为能量供应的重要环节 ,其一是因为其分子中有一高能磷酸键也就是磷酸肌酸可作为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在必要时此高能磷酸基团可以转移。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附答案(考试重点)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附答案(考试重点)《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着。
()三.填空题1、运动时人体内三个主要的供能系统是____、____、____。
2、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着是____。
3、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
四.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2.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下列那种学科发展起来的()。
A. 细胞学B. 遗传学C. 生物化学D. 化学3.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4. 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人体B. 植物体C. 生物体D. 微生物五.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试述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一.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2、酶3、限速酶4、同工酶5、维生素6、生物氧化7、氧化磷酸化8、底物水平磷酸化9、呼吸链二、是非判断题1、酶是蛋白质,但是所有的蛋白质不是酶。
()2、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酶活性、增加酶含量。
()3、一般意义上的血清酶是指那些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非功能性酶。
()7、CP是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8、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在细胞质。
()9、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有机物脱羧产生,二氧化碳由碳和氧结合生成。
()10、氧化磷酸化要求必须保证线粒体内膜的完整性,但是有无氧气参与均可。
()三、填空题1、人体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7大类物质构成。
2、酶根据其化学组成可分为___、___两类。
运动生理学运动的能量代谢学习教案
1 2 3
合理营养补充
通过饮食和营养补剂调整能源物质摄入,增加体 内能源物质储备,提高运动耐力和爆发力。
有针对性训练
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提高运动员相应能量代谢途径的供能能力和效率 。
科学恢复手段
运动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恢复手段,促进能源物质 恢复和消除疲劳,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良好 的竞技状态。
运动项目举例
100米冲刺、举重、跳高、跳远 等。
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
能量来源
主要依赖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进行供能, 持续提供稳定的能量。
代谢特点
有氧代谢为主,乳酸堆积适中,运动后恢复相对 较慢。
运动项目举例
400米跑、游泳、自行车、长跑等。
不同项目间差异比较
供能系统差异
01
不同运动项目对三大供能系统的依赖程度不同,导致能量代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6
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常用实验技术介绍
气体代谢分析技术
通过收集和分析运动过程中呼出的气体,了解能量代谢过程中氧 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的情况。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技术
通过采集和分析血液样本,了解运动过程中血糖、血脂、血乳酸等 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肌肉活检技术
通过取肌肉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了 解运动对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运动的能量代 谢学习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途径 • 不同运动项目能量代谢特点 • 能量代谢与运动表现关系 • 营养补充与能量代谢调控 • 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运动生理学概述
能量代谢与运动
ATP由腺嘌呤核苷酸再加上两个磷酸衍生而来, 后面的两个磷酸之间的键称为高能磷酸键, 可以贮存或释放能量。
实际上是被酶断开末端高能磷酸键,释放出能量 被人体直接利用,即: ATP ADP+Pi+能
肌肉收缩就是利用肌细胞内ATP分解释放的能量 供肌肉收缩克服阻力来做功,以实现化学能向机 械能的转化。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specific dynamic effect )
› 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一般在饭 后1-7(8)小时左右,饭后2-3小时代谢率升高达 最大值。蛋白质,额外增加产热量30%左右;糖 或脂肪,4-6%;混合食物,10%左右。
4、环境温度的影响
人在20-30℃安静状态下,能量代谢的最稳定。 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开始增加, 10℃以下显著增加,主要是因为冷刺激反射 性引起寒战及肌肉紧张度增加。
伴随物质代谢过程所发生的 。
能量代谢的核心是ATP-ADP循环。
能量来源:
人体维持体温和进行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 量,人体只能通过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 分解代谢获得所需要的能量。
› 1.糖:主要(70%以上) › 2.脂肪:次之(30%) › 3.蛋白质:很少(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
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维持最基本的 生命活动所消耗的最低限度的能量。这种能 量消耗是相当恒定的,常用的单位是千卡/小 时/kg体重,或千卡/m2/小时,(与m2成正 比)。
基础代谢率的生理差异: ①男子高于同年龄的女子。②幼年比成年高。 ③年龄愈大,代谢率愈低。
凡基础代谢率在正常值±10-15%之内的都属 正常,大于或小于20%时,需作进一步检查。
第四章:运动生理学
心血管系统—身体里的血液循环
心血管系统—瓣膜
• 瓣膜功能:防止血液回流。 为了有效的传输营养和氧 气并排出二氧化碳和废物, 必须保证血液向一个方向 流动。二尖瓣膜和三尖瓣 膜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 所在位置:右心房及右心 室之间是三尖瓣膜,左心 房及左心室之间是二尖瓣 膜。血管里也有瓣膜
心血管系统—血管
心血管系统
• 组成: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 功能:运输有用的物质到身体/器官的不同部分,并且移 除废物/用过的物质。 • 特点:血管作为一个封闭的传送系统,它的功能是传输血 液到全身,循环运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另外,它是 一个封闭的移除系统,将二氧化碳和和新陈代谢过程中产 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神经系统—肌丝滑动学说
肌肉的结构
神经系统—肌丝滑动学说
神经系统—肌丝滑动学说
A带为暗带,I带为明带。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向 暗带中移动,相邻Z线距离靠近,明带变短,H带变短甚至消失, 而暗带长度不变。肌肉张弛时,则与上述过程相反。以上变化过 程说明,不管肌纤维是收缩还是张弛,粗、细肌丝的长度并无变 化,而只是肌丝之间滑行移动的结果。
呼吸系统—组成与功能
呼吸系统的组成
肺及肺泡的结构
气体交换的形式
呼吸系统—呼吸运动
• 呼吸运动:肺存在密闭的胸腔中,不能自主扩大和缩小, 但肺富有弹性纤维,肺泡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因此可被 动的扩大和缩小。胸廓的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主要是通过呼吸肌来实现的。按呼吸的深浅,可把呼吸分 为平静呼气与用力呼吸。
能量系统—糖酵解系统
糖酵解系统的功能方式: 肌糖原(葡萄糖) 乳酸+ATP
主要以糖酵解系统供能的运动
人体机能学课件第四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体温的正常值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温度。临床上以口腔、直肠和 腋窝的温度代表体温。
腋下温度 < 口腔温度 < 直肠温度 直肠温度:36.9~37.9℃ 口腔温度: 36.7~37.7℃ 腋窝温度: 36.0~37.4℃
<34℃——意识丧失;<25℃——心跳停止或室颤 >42℃——细胞实质损害;>45℃——生命危险
能量代谢
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放能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伴随着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 利用,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
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分解
糖:机体的主要能源 70% 脂肪:提供大约 30%的能量 蛋白质(氨基酸):提供少量的能量
相差在±10%~±15%以内,仍属正常范围;相差值 在±20%以上则考虑为病态。
甲亢时基础代谢率可高于正常值的25%~80%; 甲状腺机能减退时比正常值低20%~40%。
此外,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发热可使基础代谢率升高。 脑垂体性肥胖以及机体处于病理性饥饿时,基础代谢率则降低。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每 天 1000ml , 皮 肤 600800ml,呼吸道200 - 400ml。
特点: 持续不断进行 不受人体生理性体温调节机制的 控制
2) 发 汗(有感蒸发) 汗腺分泌的汗液形成可见的汗
滴后,从体表蒸发而带走热量的现 象。是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的机体 唯一有效的散热途径。
发汗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ΔH
食物热价-1g食物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反映了一定量的能
九年级科学上第四章能量与代谢
【知识点梳理】[第四节 能量的获得] 氧化供能:糖类 + 氧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无氧呼吸:葡萄糖 乳酸 + 能量 (少量)[第五节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1、血糖: 血液 中的葡萄糖,正常成年人含量维持在 0.1% 。
2、体内能量的获得。
获得的能量 = 消耗的能量 十 贮存的能量 。
3、体内食物的主要排泄途径.以 汗液 形式排出 —— 皮肤 ;以 气体 形式排出 —— 呼吸系统 ;以 尿 的形式排出 —— 泌尿系统 。
4、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肾脏——产生尿液;输尿管——运送尿液到膀胱的细管;膀胱——暂存尿液;尿道——尿液由膀胱经尿道排出。
5、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形成尿液 的器官。
6、尿的生成和排出 泌尿系统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途径,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尿的生成:血浆 原尿 尿液尿的排出: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7、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新陈代谢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通过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8、新陈代谢包括 同化作用 和 异化作用 ,是生物生存的 基本条件 ,也是生命的 基本特征 。
[第六节 代谢的多样性]1.微生物指自然界的 细菌 、 真菌 和 病毒 。
2.新陈代谢的营养方式分为 自养 和 异养 ,异养又包括 腐生 和 寄生 两类。
3.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属于 异养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 发酵 。
重吸收 过滤 血浆(含废物较多) 血浆(含废物较少) 原尿 尿 重吸收 过滤 含废物较少含废物较多 尿【例题讲解】例1:校运动会上,小利参加完长跑比赛,感到大腿肌肉酸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C.无氧呼吸产生酒精D.有氧化锡产生乳酸分析:剧烈运动的时候,虽然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大大加强,但还是不能满足骨骼肌肉对氧气的需要,这时的骨骼肌细胞处于暂时的缺氧状态,于是骨骼肌细胞就进行无氧呼吸。
2020年生物竞赛辅导 第四章 细胞代谢
一、能与细胞 二、酶
三、物质的跨膜运输 四、细胞呼吸 五、光合作用
新陈代谢
是生物体内进行的物质和能的变化的总称
是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同化作用 新陈代谢
异化作用
合成物质 贮存能量 释放能量 分解物质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ຫໍສະໝຸດ ATP是生物体能量流通的货币
一个代谢反应释出的能量贮入ATP,ATP所 贮能量供另一个代谢反应消耗能量时使用。
一个代谢反应释出的能量贮入ATP,ATP所 贮能量供另一个代谢反应消耗能量时使用。
下图
生物体把能量用在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
4.2 酶
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于生物体内一刻不停的新陈 代谢。通过新陈代谢不断把太阳能或食物中贮 存的能量,转化为可供生命活动利用的能量, 不断制造出各种大、小分子以供生命活动所需 要。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又都是在生物催化剂---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4.3.4 专一蛋白使被动转运易化
易化扩散(需载体蛋白)
主动转运
4.3.5 主动转运是逆浓度梯度的转运
Na+-K+泵 — 由 ATP 提供能量
• 主动转运
协同运输: Na+-K+泵 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
胞吞:
胞饮
4.3.6 胞吞和胞吐转运大分子
吞噬
胞吐
4.4 细胞呼吸
4.4.1 细胞呼吸引论
竞争性抑制剂 在结构上与 底物相似
磺胺类药物 竞争性抑制 细菌体内的酶
对氨基苯甲酸 (细菌生长因子)
对氨基苯磺酸 (磺胺药)
非竞争性抑制剂:不占据活性部位,但它与酶分
子的结合使酶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从而使活 性部位不再适合接纳底物分子。
物质和能量的代谢
绿色植物 光
CH2O + H2O +
光合作用的意义 (了解)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主要在叶片中) 吸收日光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 成有机物质,并释放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无机物质(二氧化碳和 水)被转化为有机物质,日光能转变为 化学能。所产生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糖 (葡萄糖等),被转变的化学能贮藏在 有机物质中。
光合器与光合色素
光合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
的细胞器
叶绿体的结构
光合色素种类
叶绿素类:叶绿素a、b、c、d
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叶黄素 藻胆素:藻红素、藻蓝素
叶绿素的分子式
问题:为什么植物都是绿色的?
几种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
几种光合色素的吸收区域
叶绿素类:蓝紫光、红光
叶绿素a红光区吸收带偏长波方向,蓝紫光区偏 短波方向 叶绿素a 和b对绿光吸收很少,故呈绿色,叶绿 素a 蓝绿色和叶绿素b呈黄绿色
第四章 物质和能量的代谢
代谢:也称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进行的 全部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总称。 合成代谢:也称同化作用,机体从外界环 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将其转变为自身的物 质,并贮存能量,建立生长发育的物质基 础。 分解代谢:也称异化作用,机体通过呼吸 作用,不断将自身的组成物质分解以释放 能量,并把分解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酶的催化专一性主要决定于蛋白部分,辅因子通常是作 为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的载体。
(四)酶的分类
根据酶分子的特点和大小分: 1、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 2、寡聚酶 (oligomeric enzyme) 3、多酶复合物 (multienzyme system) 根据酶催化的反应分: 1、水解酶类 2、氧化还原酶类 3、转移酶类 4、裂合酶类 5、异构酶 6、合成酶类
基础知识—运动的能量代谢(人体运动学课件)
2
运动与脂肪代谢
在心肌和骨骼肌等组织中,脂肪酸可经氧化生成CO2和H2O,这是供 能的主要形式。
在肝脏,脂肪酸氧化不完全,产生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 和丙酮,合称为酮体。酮体是长时间持续运动时的重要补充能源物质。
在肝肾细胞中,甘油作为非糖类物质经过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 糖,对维持血糖水平起重要作用。
2
运动与糖代谢
运动与糖的补充
• 在运动中,一次性补糖与多次性补糖相比,多次分量饮糖水效果 较好,使糖入血后引起的各种激素反应小,运动结束时血糖浓度 高,能量来源相对稳定。
• 运动后补充糖最好在运动结束后的2小时以内,至多6小时以内, 因为在6小时以内可使存入肌的糖达到最大量。
氧化供能 构建细胞的组成成分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保护作用
进行1-2小时长时间运动之疲劳时,肌糖原大量排空,骨骼肌利用血糖速率显著增 加,肝糖原也大量排空,血糖水平即使处在正常范围,也属于低限区。
进行2-3小时长时间运动之疲劳时,如果没有外源性葡萄糖补充 ,会出现低血糖。
2
运动与糖代谢
运动对乳酸的影响
运动时骨骼肌是产生乳酸的主要 场所,乳酸的生成量与运动强度、 持续时间及肌纤维类型有关。
肥胖症康复 例如,1位体重60kg的女士,零食吃了 1包苏打饼干(100g,408Kcal),如 果她以快走的方式(6.5km/h,5.6 METs )消耗掉这包饼干的能量,需要 快走多少分钟? 408×200÷60÷3.5÷5.6=69mins
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氧化供能
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1
体内代谢过程
3
代谢当量的应用
2.判断心功能及相应的活动水平:METs越高,心功能分级越好 3.区分残疾程度:一般将最大METs<5作为残疾标准 4.指导日常生活活动与职业活动:确定患者最大METs后,确定患者安全 运动强度,职业活动(每天8小时)的平均能量消耗水平不应该超过该患 者峰值METs的40%,活动峰值强度,不应该超过该患者峰值METs的 80%。
运动生物化学第04章运动时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_OK
10、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磷酰基转移给ADP形成ATP和丙酮酸 ★
意义:以上10步是糖代谢的共同途径
第四阶段:乳酸生成★ 至此,每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乳酸。
39
(二)糖酵解中ATP的生成
1.ATP生成方式 糖酵解反应中,形成了两个高能磷酸化合物 1,3一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TP则由上述两个高能磷酸化合物 通过底物磷酸化方式生成。
26
第三节 运动时的无氧代谢供能
大强度剧烈运动时,骨骼 肌可利用磷酸肌酸、糖酵解释放 能量合成ATP,并分别构成磷酸原 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由于 以上两种代谢过程都不利用氧, 因此统称为无氧代谢。
27
一、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CP分子内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 供能代谢中,均能通过转移磷酸基团过 程释放能量,所以将ATP、CP分解反应 组成的供能系统称作磷酸原供能系统。
O=C O P
C OH
CH2 O P
1,3-二磷酸 甘油酸
ADP
ATP
磷酸甘油酸激 酶
COOH
C OH
CH2 O P
3-磷酸甘油 酸
23
(二)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脱下的氢,经特定的共 轭氧化-还原对组成的递氢、递电子 体系传递,逐级氧化最后与氧结合 生成水,因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伴 有能量的释放,使ADP磷酸化生成
2、 G-6-P异构化,生成6-磷酸果糖(F-6-P) ★
3、 F-6-P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F-1、6-2P)
该步反应再消耗一分子ATP
★
37
第二阶段:磷酸丙糖生成
4、 F-1、6-2P裂解成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 5、 磷酸三碳糖的异构化★
第四章植物的物质和能量代谢104
structure:
吡咯环
The functions of chlorophyll?
卟啉环
叶绿素醇
甲烯基 副环
叶绿素a C55H72O5N4Mg
叶绿素b C55H70O6N4Mg
1.2.1.2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types:叶黄素:黄色 胡萝卜素:橙黄色
两者比例 2:1
6CO2+18ATP+12NADPH F-6- P+18ADP+12NADP++17pi
1.3.3.2 C4途径pathway 60年代中期,发现一些原产热带的植物
如最甘早蔗所、测玉到米14C和不高是梁在等三,碳它酸们中在,饲而喂是14在CO四2后碳, 酸,如OAA、Mal和Asp中,进一步研究说明 这些植物除有和一般植物相同的C3循环途径外, 还 有 一 个 和 光 合 循 环 相 联 系 的 CO2 固 定 途 径 C4——二羧酸途径,该途径是Hatch和Stack 发现的,故也称Hatch-Stack途径,有这种途 径的植物就称为C4植物;而仅有C3途径的植 物称为C3植物
1.3.2.1 光系统 light system
当用长于685nm(远红光)的单色光照射植物 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光合效率明显下 降,这种现象称为“红降”(red drop)现象,后 来又发现用远红光照射植物的同时,如补充以红 光(650nm),则其光合效率比用两种波长的光分 别照射时的总和要大,这种现象称为双光增益效 应或爱默生效应(Emerson effect)
光 叶绿体
2AH2+O2
反离应体—叶—绿希体尔在反光应下(H所ill进re行ac水tio分n)解,并放出O2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 并合成ATP的供能系统
糖酵解过程简图
ADP
1,6二磷酸果糖
葡萄糖
ATP PFK
ATP ADP
6磷酸葡萄糖
2(3-磷酸甘油醛)
2NAD NADH+H+
2(1,3二磷酸甘油酸)
肌糖原
2ADP 2ATP
2(3-磷酸甘油酸)
2ATP
2(丙酮酸)
2ADP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前言
生物体的燃料与能源 糖、脂肪与蛋白质是细胞的三大化学燃料. ATP为通用的直接能源——能量货币
多羟基醛、多羟基酮(糖)
甘油三酯(脂肪)
多肽链(蛋白质)
第四章 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第五章 运动与糖代谢 第六章 运动与脂代谢 第七章 运动与蛋白质、氨基酸代谢
人体生命活动过程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 运动时,人体内尤其是骨骼肌内能量消耗 大大增多。 ATP是肌肉工作时的唯一直接能源物质,肌 肉工作时ATP首先水解,但其含量少,如要 保持能量的供应,必须通过其它能源物质分 解代谢产生能量再合成ATP。ATP是能量代 谢的核心物质。
☺ 脂肪的有氧氧化
脂肪酸的氧化主要发生在有氧代谢运动, 运动时肌肉利用脂肪酸主要来源于肌细 胞内的甘油三酯和循环系统中的游离脂 肪酸。
水解
脂肪
甘油
+
脂肪酸
1. 甘油的代谢途径
脂解过程中释放的甘油,只在肾、肝等少数组织 内氧化利用,而骨骼肌中的甘油释入血液循环到 肝脏进行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
乳酸+4ATP 甘油
(五)磷酸原系统供能的特点
(1)输出功率最大:
大约为50瓦/千克体重
(2)供能时间最短:
大约6—8秒
(3)磷酸原供能系统是速度、爆发力项目的代 谢基础。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及柔道等 项目的运动,要注意加强磷酸原供能能力的训 练。
(六)不同强度运动时磷酸原储量的变化
1.极量运动至力竭时,CP储量接近耗尽,达 安静时的3%以下,而ATP储量不会低于安静 时的60%。 2.当以75%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达疲劳时, CP储量可降到安静值的20%左右,ATP储量 则略低于安静值。 3.当以低于6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CP 储量几乎不下降。
LDH
2(乳酸)
糖酵解过程可净合成多少分子ATP?
运动时,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可在无氧 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供 肌肉运动
葡萄糖
糖原(1葡萄糖单位)
2乳酸
2乳酸
+ 2ATP
+ 3ATP
(二 )、 1、输出功率:为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一半,但比有 氧氧化大一倍。 2、供能时间:30秒达到最大,可以维持2—3分钟。
(五)ATP的储量和运动时ATP的再合成
能量的储存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而ATP 在骨骼肌、心肌的储存量很少,很快就水解, 就需要ATP的在合成,以维持ATP的相对稳定。 从能量的观点来说,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高低取 决于其ATP的再合成能力。
不同组织的细胞内ATP浓度各不相同 人体骨骼肌组织细胞ATP最高,一般在 4.7-7.8mmol/Kg湿肌;心肌细胞的ATP浓 度较低,约为5 mmol/Kg湿肌 在细胞各亚细胞器中ATP不存在ATP浓度 的明显差异
e-
Q eⅢ
eⅣ
H 2O
线粒体内膜
延胡索酸
琥珀酸
基质侧
1/2O2+2H+
第二节 三磷酸腺苷—ATP
(一)ATP的组成及结构 (二)ATP的生物学功能 (三)ATP的作用特点 (四)运动时肌肉ATP的利用途径
~
(五)ATP的储量和运动时ATP的再合成
(一)ATP的组成及结构 ATP是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 三分子磷酸组成。
糖
脂肪
蛋白质
O2
CO2和H2O ADP+Pi
能量
ATP
热能
生物氧化 反应式 (示例) C6H12O6+6O2+38H2O ——44H2O+6CO2
体外燃烧 C6H12O6+6O2—— 6H2O+6CO2
相同 耗氧量、终产物、 释能量 反应条件 特殊(37度、近中性 一般 含水环境、由酶催化) 繁多 CO2(有机酸脱羧) H2O(脱氢) 逐步释放,且有4成可 转化为化学能 简单 CO2(碳直接与氧结合) H2O(氢直接与氧结合) 突然释放,以热与光散发
O=C O C
P
ADP ATP
COOH C OH
OH
CH2 O
P
磷酸甘油酸激酶
CH2 O
P
1,3-二磷酸 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氧化磷酸化(线粒体) 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过程 逐级氧化,最后生成水,同时伴有能量的 释放,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 为氧化磷酸化。
eeⅠ NADH+H+ NAD+ Ⅱ 胞液侧
研究表明,运动训练不能明显增加ATP储量, 肌细胞也不能直接吸收血液或临近细胞的ATP。 运动时,骨骼肌消耗的ATP必须随时得到补足, 才能维持正常的能量平衡。
运动时ATP的再合成
ATP合成基本上是ATP水解过程的逆转: ADP + Pi + 能量 ATP + H2O
ATP合成的能量依赖于细胞内能量物质的分解。
(四)运动时肌肉ATP的利用途径
运动时,肌肉ATP利用的部位和作用是: (1)肌动球蛋白ATP酶消耗ATP,引起肌丝相对滑动和肌 肉收缩作功; (2)肌质网膜上钙泵(Ca-ATP酶)消耗ATP,转运Ca2+, 调节肌肉松驰; (3)肌膜上钠泵(Na,K-ATP酶)消耗ATP,转运Na+/K+离 子,调节膜电位。据报导,仅肌质网转运Ca2+所消耗 的能量就占肌肉收缩时总耗能的1/3。
(四)细胞中CP的储量 (五)磷酸原系统供能的特点 (六)不同强度运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磷酸原储量的变化 (七)运动训练对磷酸原系统的影响
(一)肌酸
肌酸是一种氨基酸,它是由精氨酸、甘氨酸和 蛋氨酸组成。
NH2 C NH N CH2COOH CH3
(二)磷酸肌酸
肌酸与磷酸通过高能磷酸酯键结合成磷酸肌酸, 是力量\速度的能源基础.
糖的有氧氧化 脂的有氧氧化 蛋白质的有氧氧化
☺ 糖的有氧氧化
糖在有氧的条件下,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 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胞液 第一阶段 G 丙酮酸 (同酵解) 线粒体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丙酮酸 CO2 + H2O+ATP 乙酰CoA 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乙酰CoA
H2 O
(1 )
草酰乙酸
分解代谢
…………
CO2+H2O+22ATP 糖原
二、脂肪酸氧化的基本过程 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
脂肪酸的活化脂肪酰辅酶A 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 脂肪酰辅酶A的β—氧化 三羧酸循环
复习
糖的概念
糖的分类 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 脂类物质分类 必需脂肪酸的概念
必需氨基酸的概念
人体内必需氨基酸主要有哪几种 酶的化学本质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
第二篇
运动时物质代谢和 能量代谢及其调节
前言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生物体内所有的化学反应过程,统称 为物质代谢。 伴随物质代谢过程中的能量吸收、储 存、释放、转移与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 代谢。
(9 )
HSCoA
柠檬酸
H2 O
(2 )
2H
苹果酸
H2 O
(8)
(顺乌头酸)
三羧酸循环
2H(FAD) HSCoA
(6 )
(3 )
H2 O
异柠檬酸
(4 )
延胡索酸
(7 )
琥珀酸
2H CO2 HSCoA -酮戊二酸 2H
(5 )
琥珀酰CoA GTP GDT+Pi
CO2
糖有氧氧化中ATP的生成
每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释放能量可以合成 36ATP(骨骼肌、神经组织)或38ATP(心肌、 肝脏),是糖酵解的18-19倍。因此,它是长 时间大强度运动时的重要能量来源。
高能磷酸键
ATP分子两个 高能磷酸键 (~~ P)。
磷酸键
N9-糖苷键
(二)ATP的生物学功能
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2、合成磷酸肌酸 运动后恢复期,当 ATP 的合成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ATP分子内的高能磷酸基团可转移给肌酸(C),以磷酸肌 酸的形式贮存起来。 ATP + C —→ ADP + CP 3、参与构成一些重要辅酶 4、提供物质代谢时需要的能量
3、是速度耐力项目的代谢基础,如200~1500米 跑、100-200米游泳,短距离速滑等项目中,糖酵 解供能能力对运动成绩有决定性作用。在一些非 周期性、体能要求高的项目,如摔跤、柔道、拳 击、武术等,糖酵解供能是发挥良好竞技能力的 体能条件。
定义:在氧的参与下,糖、脂肪和蛋白质氧 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合成ATP的供能系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能量代谢概述 三磷酸腺苷——ATP 运动时骨骼肌供能系统 运动时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第一节
能量代谢概述
一、高能化合物
一般将水解时释放的标准自由能 高于20.92KJ/mol(5千卡/摩尔)的 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大多数高能化合物都含有可水解 的磷酸基团,故又称高能磷酸化合物。
高能化合物种类很多。重要的高能化合 物有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1,3—二 磷酸甘油酸(1,3-BPG)、磷酸肌酸 (CP)、琥珀酰辅酶A、 ATP、ADP等。 其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磷酸基转移潜势 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