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中医,非常值得一读

合集下载

怎样学好中医的三个步骤

怎样学好中医的三个步骤

怎样学好中医的三个步骤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学好中医并非易事。

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遵循以下三个步骤,就能够得心应手地掌握这门知识。

第一步:扎实基础学习
要学好中医,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了解中医的历史渊源、中医基本理论、中药药性分类以及针灸经络等相关知识。

因此,我们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相关的基础知识,从中建立起“整体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实践应用能力
要想真正掌握中医知识,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还不够,还需要真正的实践应用。

此时,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实践机会,比如跟随中医大师、到医院实习、到社区服务中心练功、加入中医爱好者团队等等。

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实践,才能不断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技巧。

第三步:终身学习和进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中医理论和实践也必须跟上潮流。

因此,需要学习者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进行进修、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

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中医学术会议、阅读中医经典、参与论文写作及研究等方式,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总之,学好中医需要坚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而具体的三个步骤是:扎实基础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和进修。

通过按照这三个步骤,不断修炼,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工作者。

中医学习五步曲,最快最好地学好中医!

中医学习五步曲,最快最好地学好中医!

中医学习五步曲,最快最好地学好中医!导语:如何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学好中医?下面就我一个自学中医的人谈谈自己的经验。

中医要从什么学起?学医首要明理,理是学中医的指导方向,不懂理,学习如同迷途羔羊,经常南辕北辙,浪费了大量时间却入不了中医的门。

而懂了理,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一点就离成功的方向近了一步,不会走冤枉路。

可中医的理在哪呢?它就在易学当中,对应在中医学,就是运气学说,这是一个描述自然变化规律的学问,掌握了它,就掌握了中医的精髓。

原因很简单,治病必求于本,而这个本就是疾病的外因和内因。

疾病的外因是什么?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掌握了五运六气,就懂得了疾病的外因——自然变化;疾病的内因是什么?则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

在这种不平衡当中,先天的不平衡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由于人的体质偏性和最初的出生时间有着密切的对应性,因此,掌握了五运六气,就可以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把握人先天的体质偏性,它是疾病内因的主导。

而掌握了疾病的内因和外因,就等于抓住了中医的牛鼻子!简单一句话,学中医一定要先从五运六气学起,它是学习中医的捷径。

学好了五运六气,我们学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疾病的内因,即先天的体质偏性,它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会改变的,掌握了它,就把握住了病因的主要矛盾。

第二,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疾病的外因,如自然变化引起的六淫,我们很容易从五运六气来推理。

第三,我们可以用五运六气来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

掌握了一个人的体质偏性,再根据这种偏性对未来自然变化的适应能力来预测疾病。

自然变化加剧了人的体质偏性,使体质偏上加偏,就容易发病。

第四,它可以让我们很快中医入门,并从事养生。

养生其实和治病一样,都是需要辩证的,它无非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人就是体质偏性,因人就是自然变化,因地就是所在的环境。

而这都可以轻易用五运六气推理得出。

掌握了它,就知道如何养生,无非是恢复人体的体质偏性而已,对于功能亢进的组织就抑制它,对于功能低下的组织就扶持它。

学习中医的几点建议

学习中医的几点建议

学习中医的几点建议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学习中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治疗疾病,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的平衡。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有几点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中医知识。

一、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的理论体系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要想真正理解中医学,就需要从经典著作开始学习。

阅读经典著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还可以培养对中医思维模式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可以深化对中医学的认识和体会,提高自己的中医实践能力。

二、注重实践与体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要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临床实习、实验研究等。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不断积累经验,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观中医诊所、交流学习、听取经验分享等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中医的精髓。

同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能够反过来促使我们对理论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四、加强中西医结合学习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限制。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学习。

通过学习现代医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同时也可以将中医的理论应用于西医诊疗中。

中西医结合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应用中医,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五、持之以恒,勇于创新学习中医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持耐心和恒心。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够取得进步。

怎样学好中医的三个步骤

怎样学好中医的三个步骤

怎样学好中医的三个步骤
学好中医,首先要打好中医基础知识的基础。

这包括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药学、针灸、推拿、各种治疗方法等等。

在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临床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知识。

第二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学好中医,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

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中医。

在实践中,每位中医师都需要时刻保持学习和探索的心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中医师。

第三步:传承与创新
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学习中医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传承和创新。

传承是指在学习和实践中,保持和发扬中医的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创新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医学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为中医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学好中医,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传承和创新,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中医师。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学习中医是一项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过程。

中医学的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经验,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本文将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实践经验总结三个方面,介绍如何有效地学习中医。

一、理论学习要学习中医,首先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1.课堂学习:可以通过报名参加中医学院或医学研究机构的相关课程来学习中医理论。

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2.阅读经典著作:中医学经典著作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

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在阅读经典著作时,可以结合注释和解读,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3.参与学术讨论:可以积极参加中医学术交流会议、研讨班等活动,与其他同行进行学术讨论,分享心得体会,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实践操作学习中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还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

以下是几种途径:1.临床实习:通过参与医院、诊所等临床实习,可以亲自观察和接触患者,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疗的方法。

在实习过程中,要虚心向师长请教,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模拟实验:可以选择一些模拟患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例如使用穴位按摩、中药煎煮等方法,熟悉中医治疗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技巧。

3.辅助技术的学习:中医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辅助技术。

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者实践课程,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

三、实践经验总结学习中医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操作,还需要总结和积累实践经验。

以下是几种方法:1.病例分析:对每个病例进行仔细分析,了解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找出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2.临床实践记录:对每个病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方案和疗效等。

随着实践的不断积累,可以形成自己的医案库,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3.学习交流: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及时和其他中医师、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1.启蒙阶段:第一步首先要勾起兴趣,看书以现代白话文为主,建议从本科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入手,先大体了解中医的基本知识。

另外中医是一门医学,是一门治疗人的医学。

所以要想学习中医我们的了解人体结构。

知道人体五脏六腑在什么位置。

长什么样,有什么用等。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可以买张人体结构图挂在家里。

这样方面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什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刚开始你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只要你花心思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道理,是可以很快入门的,然后就要自学一下人体解剖学,搞清楚人体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得清桡侧、尺侧,找得到桡动脉在哪里,就可以开始练习把脉了。

2.入门阶段:有了兴趣后就要开始正规打基础了。

这个阶段会有点痛苦枯燥,很多需要记忆,因此还是要以现代白话文的著作为主,但有了前面的兴趣和一定基础,应该是可以坚持下来。

这个阶段教材,推荐看《中医诊断学》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另外,《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以及传统的医疗典籍也是需要研读的。

”这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医基本学说,常用中药的药性等等,如果这些都背不下来、理解不了的话,可能悟性不够,还是别学中医了。

《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

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

3.升华阶段: 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这五门中医学课程学完后,你就可以在中医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看病开方了,当然,你的第一个病人天经地义的就是你自己,切忌避开有毒性的中药,用药以平和的为主,一步步来。

这一阶段,也是学中医最重要的阶段。

4.实践:其实实践是一直伴随在学习中的,学了脉学,就多去把脉,看到家人有不舒服,就试着用中医去分析下,这样很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前面的理论吃透后,后面就要看大量医案了,医案的著作很多,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看他们的医案能学到不少,开阔见识,但其中的谬误也有,所以不能尽信,有了前面的学识,还可加上自己思考。

怎么样学习中医

怎么样学习中医

怎么样学习中医
学习中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学习的过程。

中医是一门
古老而深奥的学问,涉及到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


面我将分享一些学习中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
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内容。

要通过系统学习中
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深入理解中医的
基本理论。

其次,要学习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
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诊断。

要通过实
践和师傅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诊断能力。

再次,要学习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手段。

要学习中药的药性、功效,掌握针灸
的穴位和操作技巧,熟练掌握推拿和拔罐的手法。

此外,要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

学习中医不仅要理论联系实际,更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可以通过实习、临床实践等方式,提
升自己的临床能力。

最后,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中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
的学科,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升自己
的专业水平。

总之,学习中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学习的过程。

通过
系统学习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不断
更新知识,可以提升自己的中医技能,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做出贡献。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中医的方法

学习中医的方法

学习中医的方法
首先,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内容,这些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因此学习者需要系统地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建立起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

其次,学习中医需要注重临床实践。

中医理论是通过对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归纳
而形成的,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通过观摩名医诊病、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来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另外,学习中医还需要多读经典著作。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
对于学习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深入理解其中的理论内涵和临床应用,从而提高对中医理论的把握能力。

此外,学习中医还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

中医理论是在古代人们长期实践的
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中医理论的解释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因此,学习者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医理论进行再认识和再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注重临床实践,多读经典著作,结合现代科学知识,这些方法都是学习中医的重要途径。

希望学习者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掌握好这些学习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对于想要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必读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自学中医入门的必读内容,帮助您在学习的路上少走弯路。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对于后续的学习非常关键。

其中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理论等。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阅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该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知识。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的核心内容之一,涵盖了望、闻、问、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学习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同时,通过临床实践,积累实际的诊断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指中医关于保持人体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调理饮食、保持适当的运动、注意心理健康等。

通过中医养生的指导,可以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四、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了解一些常用的中药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药学书籍,了解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等信息。

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中药方剂,用于日常的养生和防病。

五、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包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两部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研读,理解其中的理论和实践。

六、继续学习和实践自学中医只是中医学习的一个起点,要想真正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继续学习和实践。

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者课程,结识一些有经验的老中医,并亲自实践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自己的水平。

总结起来,自学中医入门必读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养生学、中药学、经典名著等。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在中医领域有所建树。

希望本文对于您自学中医有所帮助,祝您学有所成!。

中医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中医药学是一门复杂而庞大的学科,学习其中的理论和技巧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广大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扎实基础学习中医药学习的第一步是打牢基础知识。

学习者需要掌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常用术语等。

可以通过读相关教材、参加专业课程和听讲座等方式,全面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者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注重实践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临床观察和实验验证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角度学习中医药学是一个多维度的学科,学习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

可以通过研读经典著作,了解中医药学的历史渊源;可以通过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可以通过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如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开阔眼界,融会贯通。

多角度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全面地掌握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

四、利用互联网资源在现代互联网时代,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来学习中医药。

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和学习资源;可以通过参加中医药相关的在线课程或讲座,提高学习效果;可以参与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与其他学习者和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五、经典著作研读与笔记整理中医学习离不开经典著作的研读。

学习者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药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深入学习其中的理论和经验。

同时,学习者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笔记和思维导图等形式,便于日后温故知新和系统学习。

六、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在中医药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互动。

可以通过与老师面对面的授课交流、课后答疑和辅导等方式,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可以与同学们组织学习小组或线上讨论组,共同学习和交流,互相促进、切磋和学习。

学习中医的方法

学习中医的方法

学习中医的方法
首先,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因此,我们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内容。

只有掌握了中医的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的方法。

其次,学习中医需要结合临床实践。

中医学强调“望、闻、问、切”四诊法,而这些诊断方法都需要通过实际临床操作来加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参与临床实践,观察医生的诊断过程,学习医生的诊断技巧,逐渐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方法。

此外,学习中医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中医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医学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

总之,学习中医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方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中医药学习是一门深奥而又广泛的学科,许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然而,只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提高学习效果。

一、系统性学习中医药学涉及众多的理论体系、经典文献和诊疗方法,因此,学习中医药需要具备一定的系统性。

首先,建议读者选择一本权威的中医药教材,从基础入手,循序渐进地学习。

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临床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定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复习,将所学内容整理成笔记或概念图,方便回顾和查阅。

二、注重阅读与理解中医药学习离不开对经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

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理解中医药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

在阅读时,可以采取以下技巧:1.通读全文:先大致了解全文的内容和结构,然后再逐段深入理解。

2.理解词句:重点关注一些常用的中医药术语和特殊的表述方式,可以通过查阅词典和注释进行解读。

3.分析思路:观察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论点,理解其观点和理论基础。

4.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举一反三地思考和应用到其他问题中。

三、实践与实例中医药学习应该注重实践与实例的结合。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和形象化。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实践和案例分析:1.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中药的煎煮过程、针灸的操作技巧等,加深对中医药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践,观察中医师的诊断与治疗,学习其经验和技巧。

3.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典型的疾病案例,分析其病因、辨证施治,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四、学习小组与交流加入学习小组或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能够为中医药学习带来许多好处。

小组学习可以相互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纠正错误,还可以进行疑难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此外,与同学交流还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互借鉴、切磋。

五、持之以恒的态度中医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态度。

如何才能学好中医

如何才能学好中医

如何才能学好中医培养造就一大批新一代中医名家,不仅是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选择,而且也是年轻中医的成长目标。

振兴中医,关键是人才。

在全国仅有的33.4万中医药人员中,年轻中医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一、坚持终身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年轻中医在校读了很多书,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把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读书,仍然需要继续学习。

1.学好基础理论:纵观历代名医的形成,都是在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过拜师学习而成名的。

因此,毕业之后,要重温教科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各科知识和现代化科学及西医学有关知识。

2.学好经典著作:古代的经典著作是医学发展的源头和基石,是中医学知识宝库的核心内容。

因此,学中医,精读经典尤为重要。

《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是古代医家的智慧结晶,也是从医者必读的典籍。

由于这些著作文简理奥,只有反复阅读,才可能理解透彻,掌握其要义,才可能从“心悟”到临床有所得。

同时,对后世历代名著也要进行泛览,在其泛读的基础上,可择其优而从之。

3.学好哲学:哲学是各门学科的思辨基础。

中医药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内涵。

如中医基础上的“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理论,中医认识疾病的“司外揣内”“比类取象”“由臆达语(心悟)”法,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合参”法,中医治疗疾病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

这种思维方式作为说理工具,已经融化在中医学理论中。

正因为如此,才有“没有中国古代哲学就没有中医药学”的说法。

所以,一代名医朱良春讲,“继承中医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造就一代名医的钥匙”。

4.学习中医医案:历代名中医的医案,是老前辈毕生从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如《名医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思路独特,疗效卓越,各有特色。

学习这些经验对年轻中医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上,只有精读名医医案,才可能揣摩到历代名家的临床技巧。

中医学习计划和如何实施

中医学习计划和如何实施

中医学习计划和如何实施一、中医学习计划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和中药学等内容。

想要学好中医学,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中医诊断技能,了解中医治疗方法和中药的使用。

1. 初步学习阶段在初学阶段,应该先打好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技能的基础。

可以选择阅读一些基础的中医学教材,了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

同时也要学习中医的脉诊、舌诊等诊断技能,通过多观察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2. 深入学习阶段在初步学习阶段完成后,可以选择几本较为系统的中医学教材进行深入学习。

这些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全貌。

同时,也要尽量多参加一些临床实习,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3. 进阶学习阶段在深入学习阶段完成后,可以选择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中医学教材进行进阶学习。

这些教材内容涵盖了更为深入的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同时,也要尽量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和研讨会,通过和其他中医学者的交流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以上就是中医学习计划的大致框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来进行具体的学习安排。

二、中医学习计划的实施1. 确定学习目标在进行中医学习计划的实施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 制定学习计划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就需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等方面,需要做到全面、系统和具体。

3. 执行学习计划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就需要按照计划去执行。

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做到有恒心、有恒心。

4. 不断调整学习计划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效果,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学习计划,确保学习的顺利进行。

学好中医的方法25条

学好中医的方法25条

学好中医的方法25条
1、了解中医基础理论。

2、熟悉医案,学习成功治疗的案例。

3、实践诊断技巧和中药配伍。

4、练习采用多种治法,以突破疑难。

5、调养生活,尤其是药食同源。

6、学习推拿穴位操作、养生保健方法。

7、做好常见病的急救护理,提高处理水平。

8、在临床实习中,主持治疗及观察效果。

9、进行疾病预防治理,以避免接诊困难。

10、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实验室,获取知识。

11、学会数据分析和文献检索,提升鉴别技能。

12、参加国家注册备考及相关技能认证考试。

13、了解临床药物应用,严格把握用药方面的法律规定。

14、练习综合诊断与治疗,以提高临床能力。

15、不要忘记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症状诊断,以便更好的治疗。

16、文化审读中医古籍,逐步掌握治疗理论。

17、深入学习西医、中医结合的实践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

18、掌握基本中药药物学知识,加快推荐药物的选择。

19、研究中医有效治疗方案,提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20、在经历他人治疗的故事中学习,发现有效的治疗方式。

21、不断做记录,总结整理病例,以保证诊疗过程的完整性。

22、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练习,掌握基本的穴位操作方法。

23、及时参加专业的学术交流会活动,熟悉最新的科研成果。

24、与治疗关系密切的各专业协作交流,扩大科研视野。

25、拓展自身技术,不断提出改进治疗方法,丰富治疗技术。

怎样学中医

怎样学中医

怎样学中医怎样学中医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方式,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接受。

学习中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养生意识和健康管理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学习中医的步骤和方法,以帮助读者对中医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了解中医基本概念⒈中医的定义和起源:中医是一种将中华文化和医学知识相结合的医疗系统,起源于中国古代。

⒉中医的特点和理论: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理论,注重个体差异和辩证施治。

三、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⒈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五脏六腑和经络系统等知识。

⒉中草药学:学习中医草药的分类、用途和配伍规律,了解中草药的功效与副作用。

⒊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掌握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

⒋中医治疗方法:学习中医的针灸、按摩、拔罐、汤药等治疗方法,了解其原理和应用范围。

四、深入学习中医知识⒈中医经典著作: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理解其中的重要理论和思想。

⒉医案研究:阅读中医名医的医案,学习他们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⒊实践训练:参与中医临床实践或医学院校的实习,亲身感受和学习中医的应用。

五、学习中医的途径和资源⒈中医学院或中医类专业:选择正规的中医学院或中医相关专业,接受系统的中医教育和培训。

⒉在线课程和教育平台:利用互联网资源,参加中医相关的在线课程和培训,学习中医相关知识。

⒊中医书籍和资料:阅读中医学经典著作、医案和研究论文,了解最新的中医研究成果。

⒋参加中医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参与中医学术交流和研讨,与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和学习。

六、结语通过以上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相信读者已经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可以开始着手学习中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持续学习和实践将有助于提高你的中医水平,并为个人养生和健康管理提供更多的选择。

1、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中医经典著作、医案研究资料和中医诊断工具等,可通过以下进行:[附件]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理论与临床医学。

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

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

学习中医的四大步骤中医有很多门派,各家各派又有各有风格,专精之路亦各有不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于我以上所言。

如果能找到好的师傅,帮助入中医之门,再琢磨出最适合自己的路子,则往往会事半功倍。

以上所论,不过抛砖引玉之言,愿与诸位医林前辈大德共勉之。

学好中医,必须配合读书,必需勤于临证。

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不临床而读书,只学到些想当然的医理。

只有从临床上回来,再读医书,则医理与临证豁然贯通,有情不自禁手舞之足蹈之之妙。

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则如药王所言:“具而学之尽善尽矣。

”如此方是病家之福。

四大步骤/方法方法/步骤1: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

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

如果医德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诚意正心。

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

儒家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

古人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是为人与治学的至境,是学医的最终理想。

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则以求知问学为途。

学医先“尊德性”,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然后始能“道问学”而通医理。

我强烈建议读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对于为人和为医教极有意义。

我曾在当当网的书评中写过这样的话:“极品中的极品,中国人必读。

这是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从初学者到饱学之士,皆需时时读几段这本书,可以提供无穷的儒家思想与智慧。

没有读的,抓紧读。

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哪个行当的,都要一读此书。

而且,此书不难,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学医还可以读读佛教方面的书,锤炼心性,修养佛性。

配合静坐,可以体悟许多与佛与医相关的东西出来。

再者,王凤仪老善人的嘉言录极有利于养心养性,不可不读。

之后,你就知道怎样学医,怎样行医,怎样做人了我曾经写过一篇《医德与医术》的文章,专门讲医德这个问题,可以找来参考一下。

强调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读书和背书,读书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关键还得去做,去实践。

中医学生如何学好中医?

中医学生如何学好中医?

中医学生如何学好中医?作为走出校园的中医从业者,当年读书时,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并且走了不少弯路。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希望能对各位同道有所帮助。

首先第一点,学习之前不妨先简单了解一下中医的发展史,对自己所需的东西有大致了解,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自己所学才能获得前行的动力。

医学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打好基础很重要。

现在院校使用的教科书阐述过于详细反倒让人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入手。

在这我有几本书推荐,《医学三字经》、《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内经知要》。

这几本书都是中医启蒙读物,用歌诀的形式写成,便于记忆。

这些东西都要背诵烂熟于心。

对临床帮助很大。

中医文献浩如烟海,历代医家都有著作,但是都无法超越《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因为成书年代久远,加之古汉语用词简练和我们现代汉语差异较大,这里我推荐可以参照视频讲解来帮助理解,王洪图老师主讲的《黄帝内经》视频,郝万山老师主讲的《伤寒论》视频,这些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

书籍版本的选择上除了教材之外,我这里分享一下我用的版本《全注全译黄帝内经》逐字逐句都有讲解。

伤寒论有《陈亦人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以后有精力的情况下最好阅读繁体影印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过几版。

《内经》理论深奥,建议反复阅读,《伤寒论》贴近临床,建议背诵。

有人说古方不治今病,其实不是方剂的问题,而是如何使用的问题。

这是个技巧。

首先你需要对药性足够熟悉。

熟悉药性之后要谨记一点: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要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

学习经典时要师仲景之法而不拘仲景之方。

仲景所处的环境和我们今天大不相同,人的体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著作中的处方都是应用举例,重要的是学会方剂背后所体现的病机。

简单说就是哪种证才适合用哪种方。

有了前面的理论基础,我们接下来最需要的就是访名师,跟师学习,看看别人是如何运用的。

多跟所在地的名家上门诊抄方学习,单纯抄方没有多大意义,就好比学习武术,招式学会了还要学会运用,处方背后的思考用方思路很重要。

学中医的4个方法

学中医的4个方法

学中医的4个方法
1.学习基础知识: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中医的理论、基本术语和诊断方法。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中医课程或者找到一位合格的中医师进行指导学习。

2. 学习经典著作: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习的重要部分。

学习经典著作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理论,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书籍包含了大量的中医知识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3. 实践和体验:学习中医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来深化理解。

可以通过自我调理、参观中医诊所或者接受中医治疗等方式来实践和体验中医理论。

4. 持续学习:中医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可以通过参加中医学习班、参加中医学术论坛等方式来持续学习中医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水平。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樣學好中醫,非常值得一讀(轉)不管是不是學中醫藥,真的值得一看,有點長一這個話題本身就太大,肯定說不清,只是因為經常有人與我聊到它,乾脆就寫出來,大家討論。

首先應該明確我的本意,學中醫、做中醫與學好中醫之間不是一回事。

弄個手藝混飯吃不是我們討論的範疇,其實還真不如幹點別的,中醫這碗飯最難吃!許多人是好不容易考上醫學專業的,也必然很是珍惜,直到一級一級熬到副高級、正高級,也未必就學好了中醫。

以我的看法――他根本不應該進這個門。

學中醫難不難?不難!這是一些高分學生的看法,原因很簡單,他們能夠用功,肯背肯記,不就是那幾百個藥、幾百個方嗎?無論什麼樣的考詴都得心應手。

但到了臨床許多人的頭就大起來了,為什麼?因為現在的教育有問題,你的教材有問題,你的老師也許也有問題。

認為難的大多是不用功的學生,想投機取巧,60分萬歲,這些人肯定不會有什麼將來,也不是我們操心的範圍。

我的看法是:難!二其一難:幾千年的積累,要你一個腦袋裝進去!是什麼樣的CPU、多少記憶體、多大的硬碟?才能處理這麼多資料?!想著就可怕。

所以要有方法,現在的學院派(大專院校)講求的是不停的修改教材,所謂去粗取精,但是收效如何呢?說件事情便明瞭:一個內科主任朋友,帶著一群實習學生,非常的盡心盡力,半年之後我問他是否有得意門生?是否要留幾個?他回答‘一個都不要’,可國家和家長花了多少錢,學生們費了多少力才到今天那!這位主任說了一句非常令人費解的話――‘有幾個基礎不錯,知識還算扎實,但沒思想。

’好個沒思想!太貶低人啦!但細想一下,現在的教育方式不就是培養高分低能嗎!幾本書、畫重點、考重點,ABCDE選擇題,肯定不需要思想!而師承派(家傳、師傳)的如何呢?許多人跟著老師或父母學上幾年,弄幾個所謂祖傳秘方,考個醫師證書,便要殺遍天下了。

難怪現在對於師承考詴的審核越來越難了,因為這些人的確把政府部門弄得頭疼。

那位主任所以說那幾個好學生沒思想,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所有的知識貫穿起來,什麼叫學問?學問=知識+思想,學中醫不是學歷史,歷史就是歷史,不能篡改歷史,只需要你記住,然後加以理解就足夠了。

學中醫要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怎麼變?舉個例子:要知道‘普濟消毒飲’,知道‘李東垣’,(這是最起碼的)還應該瞭解清楚‘大頭天行’,(這些就已經構成知識了)但知道這些以後沒用!因為你找不到‘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疼痛,咽喉不利’的標準病人,現在需要你產生自己的思想:首先是‘毒’!所謂‘氣之盛則為熱,熱之盛則為火,火之盛則為毒’前邊為熱為火的時候與你無關,已經是毒的時候就要消毒!簡單!什麼時候用呢?毒未發的時候,病人高熱,沒有表皮的症狀,你肯定以為是外感入裡化熱?也想不起來這個方子。

等到皮膚紅了,正好用!說著簡單,火候難拿!那裡紅腫可以用?頭面紅腫可以用,(廢話!)這是李東垣的原意。

後背呢?(比如紅皮症)照用!升麻幹嘛使?薄荷幹嘛使?統統砍掉!加點蒲公英、地丁不好嗎?腿上呢?(比如網狀淋巴管炎)照用!凡是李老先生原來要往上走的、往咽喉走的統統不要,加點牛膝不好嗎?再返回去看,這方子已經被你改得不成什麼樣子了!好!大好!這就是你的方子,這就是你的思想!等到有一天你覺得‘普濟消毒飲’這個方子不好用的時候,你可以稱得上有點學問了,因為你一定嘗詴了許多更理想的組合。

今年醫師考詴前,一個‘趕考的舉人’問我,為什麼風寒外感不能用麻黃湯,我告訴他‚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讓用!科舉就是科舉!你得隨他人心願!你用了就不給你分!‛,因為寫考詴大綱的人不看病,所以就不用,據說很多專家對麻黃湯都反感。

原因呢?因為麻黃素!升血壓!縮血管?提高心率!就象這幾年鬧馬兜鈴酸、木通堿、紅汞、這些問題的本質都一樣,把問題割裂開考慮,用生化手段研究方劑,用顯微技術觀察人體,這不是中醫。

最起碼這種人沒有中醫的思想。

其實,我也很少用到麻黃湯,但原因不一樣,現在的人生活條件、工作條件都很好,很少有受大寒、衛表寒凝的病人,關鍵是寒邪是否‘凝’滯,如果你從冰窟窿裡被人撈上來,你看‘荊防敗毒散’還管不管用。

你可以不用麻黃湯,至少可以不給你們院長、主任找麻煩,但你心裡必頇有它的位置,因為這是張仲景的思想,等到你認為太陽病怎麼那麼千奇百怪的時候,你就不會再記著麻黃湯了,因為那時就已經有你自己的思想了。

三其二難:一個好中醫大夫就是一座醫院,帶著三個手指頭可以走遍天下。

中醫的舌診、脈診被許多人認為是看家的東西,是他們西醫不會的。

我不這麼看,中醫真正的關鍵是它的理論體系,是它的辨證論治法則,是中醫特有的邏輯思維方式,如果丟了這些東西,任何一個西醫大夫都可以把中藥開出去。

但要在自己的腦袋裡建立好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使大腦按照這種邏輯思維方式運轉並非是一見容易的事!西醫的發展為什麼迅速?它是靠多學科的共同努力,成千上萬的人共同努力,在許多學科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通道。

生物學的研究帶動了生物化學的進步,而抗生素的發明是西醫發展的上帝,沒有抗生素的發明,很難想像今天是多麼悲慘的世界!物理學的進步導致了爆炸式的醫學演變,從居裡和他太太熬瀝青開始,哪一項元素不被醫生惦記呢?從琴倫發現了一束奇怪的影子,哪一束射線不投過你的身體?數學的分裂,演變出比爾蓋茨這個怪物,高速的資料處理帶動了臨床影像學發展!中醫就太慘啦!缺乏手段!為什麼不用呢?現代醫學(包括西醫和各國的傳統醫學)已經不可能割裂了,因為你的中藥已經被人家分解了,你的方劑已經被人家提純了。

你為什麼不利用他們的手段呢?我經常用胎盤組織液,就是比紫河車省事,治療瘡瘍潰久、新肉不生的時候外用,保證沒有藥源性感染的問題,因為人家提純的時候已經把這個工作做好了。

脈象堅澀的時候就對病人疼痛的部位來個B 超,多省心?!但關鍵是你的後期工作,超出一個栓塞部位,溶栓嗎?人家連肝素都用過了,還那德行,又回來找你,繼續‘逐瘀’呀,咱們的通絡就是周圍血管再通嘛,開放周圍血管又不是西醫的專利,不許你用?關鍵是你心裡得明白,用他們B超科的設備只是為了判斷程度,最後還得回到自己的整體辨證上,該補氣?該補血?該化痰?還是該清熱?這才是你真正的本分,也是任何所謂現代設備替代不了的!有些IT人要在中醫這個鍋裡也蒯一勺湯,費勁巴力的搞了許多‘專家系統’軟體,輸入症狀――顯示病名;輸入臨檢指標――顯示方劑,多麼簡單!但是,錯了!這樣會害死人的!就象現在的許多中醫醫生一樣,方子背得滾瓜爛熟,就是有一大堆的老病號治不好,原因還是――缺乏思想。

電腦的診斷是建立在資料統計的方式下,我拆開過這類軟體,一大堆的資料庫,優先判斷的等級設置理論,加上一些名家的特定診斷結論,加權運算的法則,還有很是花哨的介面,高級VC程式設計,重重加密,工夫真的下了不少,***用沒有!一個好中醫的思維方式應該是:搜索資料(主訴)――資料分類(望、聞、問診)――資料處理(病理分析)――簡單判斷(歸納證型)――重新收集資料(舌、脈)――資料定性與定量分析(詳細問診與實驗室檢查)――邏輯假設(辨證)――驗證邏輯(綜合分析、整體辨證)――結論判定與顯示(擬訂方藥、書寫病歷)。

[建議那些熱衷於開發診斷系統的軟體高手參考――假如不怕累死的話。

]四中醫的三個手指頭下面是什麼?假如你思維敏捷、能真正去理解你摸到的橈動的波動是什麼意思,那就能品味出病人的感覺,那病就象得在你身上一樣。

其實脈搏就是線性系統學中的‘相頻特性’和‘幅頻特性’,而線性系統是專門研究‘黑盒子’現象的,就是通過輸出信號的變化,來理解那個內部結構不清楚的‘盒子’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情況?而中醫的脈象不就是這個理論的應用嗎?可惜!有哪所院校會給中醫專業開設這種課程呢?你不妨自己找本書看看,如果能看懂,你會覺得手下的感覺別有一番新的滋味,那種脈搏的萌動就不是簡單的28個分類了,然後再看‘脈經’,會認為那本書簡直太囉嗦啦。

想學好中醫就應該博學,學什麼都會有説明,會讓你的大腦動起來,如果你哪門功課不好,你就把他補上,不然你肯定吃虧,因為人的大腦依靠大量的資料來產生思維,資料越多,速度越快!就象BT下載軟體的工作原理一樣,它依靠別的資料流程來拼湊整個檔。

有人看三國小說,發現了大將軍原來是甲亢,所以睡覺時閉不上眼睛;有人看紅樓夢,發現林妹妹的肺癆不是死於營養不良,而是死於痰火互結,氣血壅塞。

――賈府的伙食標準太高。

有一點需要重申;無論你利用什麼現代手段,最後你必頇回到中醫的思維方式上來,不然你就找不到看中醫的病人的脾了。

等到有一天,你的病人會覺得你很奇怪,料事如神,你說他幾天以後會如何如何,果然應驗,你不用問診,便告知他因為家庭瑣事而煩惱,夜裡常常做噩夢,他會認為你懂得算命!其實,那時你已經有了豐富的綜合判斷能力了,你和你的病人還會懷疑治不好他的病嗎?這是中醫獨自特有的邏輯思維方式,是你最具風格的東西,不過還應該說明:那些現代診療手段完全可以借用,最起碼可以參考,只是不能依賴,中醫應該很靈活,並不傻!五其三、難!什麼都不能太相信!我曾經到過西北的大沙漠,(是參加一次資源考察)順便挖了幾顆野生的藥材(我不想說是什麼,否則有人會找我麻煩的),回來後與我們藥鋪(最大的、國營的)的飲片做了點對比,其有效成分前者是22%,而後者僅僅是0.5%。

所以,當你把希望寄託在某一位君藥上的時候,你最好對這些東西要充分瞭解一下。

因為中藥的計量標準是重量,而不是有效成分,所以有人說‘名醫亡于藥’似乎是有些道理吧,但這種事情你沒有辦法!就象你每天要吃的飯菜一樣,被人投了蘇丹紅、有機磷、氫氧化鈉等等,但你可以少吃,採取慢性自殺的方式還是有效果的?!但你的病人沒有選擇,他寄希望於你,你寄希望於藥,怎麼辦呢?建議你經常去轉轉藥房,轉轉市場,我在著名的藥材造假聖地轉了兩年,收穫非淺,交了許多造假藥的朋友,知道他們如何用黃柏煮小土豆來造元胡;如何用腐爛的羊皮製造麝香;如何用白薯來造天麻;如何給自製的蟲草畫紋理(不能再教了),所以,這些東西也就不好騙我了。

如果有病人吃了幾付藥還不見效(先要懷疑自己,考慮自己的診斷是否有問題),那最好讓病人把藥拿來看看,不然會耽誤你的進步,我曾經把病人在藥房抓好的酒軍自己生吃了20g,居然還是巋然不動!由此類推,醫書全對嗎?友人建議我好好的學習《醫林改錯》,因為這位朋友告訴我一句話‚醫林改錯,越改越錯‛,我非常佩服這位仁兄。

因為他看深了一步,比我的‘肉眼掃描器’精細了許多。

歷年的教材都有錯!就連醫師考詴教材也一樣污七八糟,所以,你不要什麼都相信。

《局方》中的神效托裡散有忍冬草一味,是什麼?是否是忍冬科的呢?一位博導‘藿香正氣’般的對學生說‘金銀花’也,事後某公對其戲言‚你老家農田邊上有得是,名兔耳一支箭,草本一年生,象野白菜,決然不是忍冬花,也就不是金銀花了‛此位博導勃然!現在的教材是西醫化的,考詴也是西醫化的,為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把中醫的題目出的象數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