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觉醒---反思---挑战---确立---里程碑
《寂静的春天》:觉醒;《增长的极限》:反思;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挑战;
《我们共同的未来》:确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里程碑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与可持续性
发展:经济增长与全面进步
可持续性:自然为基与世代公平
3.可持续发展的三种生产理论: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质的总过程。
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的污染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的总过程。
4.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城市借区域而立,区域依城市而兴。
城市发展合理,城市中心作用发展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5.区域可持续发展:指一定地域(国家、地区或其他特定地区)内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般
可持续发展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与反映。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发展的内涵既包括城市社会发展,也包括城市经济发展和保持、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②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③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人类赖以生存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④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是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7.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构成:人口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
子系统、经济子系统。
8.生态足迹: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全球的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
排放的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9.战略:赢得战争胜利的目标。
策略:赢得局部或某一战役的底层目标。
10.战略管理: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
标的行为。
11.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
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
谋略。
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以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④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
⑤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
⑥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12.战略的作用:计划、计谋、模式、定位、观念、各种用途的混合。
13.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分为:⑴保证经济增长,特别是健康状态下的增长;⑵提高经济增长质量;⑶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⑷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⑸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⑹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⑺促进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14.《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社会和经济;保存和管理资源以促进发展;加强各主要群
组的作用;实施手段。
1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仍然薄弱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的经济增长至今仍然未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即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模式。
这种增长模式给我国造成的问题与全球性的后果是一致的,特别突出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16.《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
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17.《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
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体现了新的发展观。
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是该议程的战略重点之一。
突出表述了中国保护资源与环境战略的取向。
充分注意到中国的环境与发展战略同全球环境与发展战略的协调。
从机制、立法、教育、科技和公众参与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并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创造了适宜契机与良好环境。
与优先项目计划同时出台。
18.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协调社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9.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的功能各种资
源,并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与自己共同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0.可持续发展管理:以政府为核心,企业、社会和公众广泛参与,辅之以政治的、经济的、
管理的、法律的、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1.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作用:①可持续发展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领域;②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实施需要由政府来推动;③可持续发展管理有助于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22.组织的类型: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组织五等级体系:领导者-追随者型组织、网络型组织、金字塔型组织、矩阵型组织、团队型组织。
23.公共组织的结构的特点:复杂性、规范性、开放性、稳定性、集权与分权、职权与权力。
25.组织目标的制定的原则:
①根据组织宗旨确定具体目标;
②目标应当适时适度;
③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为前提;
④制定目标应以提高组织的投入产出率为出发点。
26.组织设计应解决四个问题:结构应该紧密还是松散;单位应该是什么;单位之间应该保
持什么关系;决定由谁做出。
27.组织设计的标准:明晰、简单、适应性、连贯性
28.组织制度的特点:科学性、合法性、系统性、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
29.组织制度体系:组织的基本制度、专业管理制度(责任制度、组织的技术规范、业务规
范、个人行为规范)
业务规范:是组织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予以认可的工作程序和作业处理规定。
个人行为规范:对个人在执行组织任务时应有的个人行为的规定。
30.计划的类型:理性计划、城市和地区计划、应急计划、战略计划。
31.计划的实践意义:
①为组织成员指明方向,协调组织活动。
②预测未来,减少变化的冲击。
③减少重复和浪费性的活动。
④设立目标和标准以利于控制。
32.决策的类型:①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②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③确定
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33.战略决策的特点: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
管理决策的特点:局部性、中期性、战术性
业务决策的特点:琐细性、短期性、日常性
34.程序化决策:指能够运用常规的方法解决重复性的问题以达到目标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为解决偶然出现的、一次性或很少重复发生的问题做出的决策。
35.方法:指人们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手段。
领导方法:为达到一定领导目标,按照领导活动的规律采取的领导手段。
36.控制:反馈控制、同期控制、前馈控制。
控制的过程:确定标准;衡量并分析结果;采取行动,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37.控制的基本内容:对人员的控制;对财务的控制;对作业的控制;对信息的控制;对组
织绩效的控制。
38.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的作用:①反映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状况;②监测可持续发展水平的
变化;③比较两个或多个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状况;④评价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⑤预测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发展趋势;⑥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计划或安排。
39.行政执行力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责任、法治、服务型政府的必
然要求,是实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具体体现。
40.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
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
41.循环经济的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42.生态城市的特征: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均衡性、区域性
43.生态建设的十项内容:
①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②致力于疏浚城市内部、外部物质与能量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研究,减少不可再生
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③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
④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力求为居民创造多样的自由生存空间;
⑤建立和恢复野生生物的生境;
⑥调整和完善城市生态经济结构;
⑦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
⑧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⑨取消汽车补贴政策;
⑩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44.生态城市建设指标: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
45.水资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约束:功能性约束、生态性约束、经济性约束、制度性约束
46.城市水资源管理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47.我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节约用水和合理调配;废水回用和废水除污;利用
海水和雨水;远距离调水
48.按照能源标准划分的城市类别:能源进口加工型、能源生产加工型、能源纯消费型
49.灾害:由灾害源、灾害载体和承灾体三个要素共同作用而发生的。
50.城市灾害:是以城市系统或者子系统为承灾体的灾害。
51.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5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范围:生产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
53.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构成:
①城市公共安全日常管理体系:组织管理系统、危险源控制管理系统、目标检测系统、
教育培训系统、救助保障系统
②城市公共安全危机处理体系:建立危机应急指挥系统、启动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专
群结合的救助队伍、善后处理
54.城市公共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①城市公共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②城市公共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③建立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
55.城市产业结构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56.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要求:
⑴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
部门间商品交易频繁,交易的内容和规模日趋扩展;②现代经济增长不及取决
于资本、劳动力的投入,而且取决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③技术进步对城市可持
续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产业结构关联实现的。
⑵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按自身发展规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
是以知识技术代替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增长由粗放式向集
约式演进的过程。
意义:①成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主要决定因素;②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
护有着重要意义。
⑶产业结构能够发挥资源比较优势
⑷发展环保产业
57.生态文化内涵:生态文化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
谐统一的文化。
其内涵包括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完善和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正确的环境道德伦理和广泛的环境科研、科普、教育等诸多方面。
58.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内容:体制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学校生态
文化建设、村镇生态文化建设。
59.社会保障制度: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事
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60.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意义:
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②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
③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61.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养老保险(全民津贴型、社会保险型、预防基金型)、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62.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制约了保障功能的发挥;
②基金收缴困难影响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运转;
③社会保障尚未纳入法制化运行的轨道。
63.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①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②努力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
③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不断提高支撑能力和安全程度;
④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⑤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把社会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
⑥开展社会保障理论和战略研究,为制度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
论述题:我国如何实现城镇化?
⑴城市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
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人的权利和幸福得不到尊重,那再快的城镇化也都只是数字上的繁荣。
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改变我们的观念开始,让“城市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成为一种共识,让更多的人能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
⑵城市化发展要走生态城市道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关键阶段,未来发展要摒弃传统的城市发展道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道路。
⑶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工转型,通过产业发展,让他们真正靠劳动致富融入城市。
⑷城镇化发展遵循城市发展规律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注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⑸城镇化发展应当立足基本国情
始终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基本国情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走创新驱动、绿色智能、平安和谐、布局合理、繁荣宜居的城镇化文明发展之路,是中国城镇化的方向所在,希望所在。
⑹推进城镇化进程需创新体制机制
要顺应发展与转型的大趋势,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释放城镇化扩内需、促发展的巨大潜力。
城镇化应该通过相关制度改革和建设,使农民转化为市民,真正融入城市,促进“空间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的转变,只有农民变市民,才能真正实现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