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
读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有感
读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有感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著作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其中一篇题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获益匪浅,下面我就读后的一点感悟分享如下:一、重视阅读,让海量阅读为学生积淀成长的力量。
翻开文章,于老师的观点“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率先映入眼帘。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常常让人感觉复杂繁琐,不仅是教授语文知识,而且还要考虑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
那么于老师为什么会认为教语文很简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仔细地向下阅读。
本以为于老师会高谈阔论但是没想到于老师用语亲切、朴实,取代高深的理论知识选用了许多真实例子让我明白这样的结论并非信口开河而是真真实实从实践中总结而来。
读完文章,我首先感慨到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鼓励学生海量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于老师在文中列举的第一个真实案例是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实施的“语文实验室计划”。
这个计划的提出者是当时出任该校校长的李希贵先生。
他提出的计划规定:高中每星期上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
老师只讲教材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该校彻底改变了高考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
精讲、多读成就了高密一中的辉煌,由此我感慨到语文教学不能一味地满堂灌式地向学生讲解课文内容,而应该抓住核心精讲,教授方法,同时还要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于老师在文中列举的第二个案例是1997年吉林市丰满区教育局组织全区小学毕业班统考,其中来自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班上的学生成绩优异排名靠前,引起了全区关注。
通过专家调研找出杨巧云老师教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鼓励学生多读书,并且大量地阅读课外书。
于永正老师因此感慨到:“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此外,于老师还在文中还谈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他讲到在小学时班上的白老师特别重视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
有感于于永正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听于永正老师报告的感想“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于老师提出的这个语文教学的口号决不是老生谈。
他是以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从最基础的东西做起,不哗众取宠,不故弄玄虚,而是脚踏实地的走好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步。
于老师所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包括:一、教学目标的简约。
1、他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七个字:识、写、读、背、说、作、习。
其中重点是:识、写、读、说。
重中之重是读、写。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他始终贯彻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
抓住课文中一些关键的语句,来读母亲,体会一些句子深层的含义来读懂母爱。
)2、落实课后要求,每篇课文的课后要求就是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其实,备课时不必要绞尽脑汁设计问题,力求形式耳目一新,只要从基础的做起,真正落实了课后的要求,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语文不同于一般文章,文章一旦成为课文便含有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简要。
1、识字、写字、释词。
2、读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就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沙沙写字声和集体书空的声音,欢快的笑声不就是于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真实写照吗?于老师会变着法的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于老师满意时会送上掌声,不满意时会给学生深情泛读,也会给学生语重心长的劝告和指导。
有时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某一个词语,于老师会在课堂上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
3、品词、品句、品篇用圈点、批注的精读方法,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叫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不断地发出恍然大悟来。
只有老师“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
三、教学过程简洁:识字、写字; 初读;精读;读写结合。
四、教学方式简炼。
书是读出来的,字是写出来的、文章是作出来的。
五、语文作业要简化。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2)_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2)_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教语文,不简单《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本书收录了二十多位名师和专家的讲演录。
每个人的讲演都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展现了自身在语文教学中的观点和经验。
读完了《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觉得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语文一点都不简单。
反而在读完以后,觉得教语文更难了。
更是深深地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缺陷有很多。
当然,读完以后,收获了很多,这本书值得读。
读完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阅读。
于永正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韩兴娥的《海量阅读,带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都提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
从老师的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
从学生的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
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感情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从学校的图书室借来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放在教室的书架上,鼓励学生在课间和午休时阅读。
为了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我特意设置了阅读章,只要读完10本书,就可以换取一个阅读章。
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进行阅读。
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会看看课外书,但我总觉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
看了于永正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才发现我只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囫囵吞枣地读,有些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还有些孩子只是看看里面的图画,就随手翻过去了。
文中介绍了声情并茂地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花了很多时间在讲解句子,讲解词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
正是吴忠豪老师提到的,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的点滴感悟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的点滴感悟最近随手翻了小学语文名师讲演录这本书,看了于永正老师写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一章,深受启发。
于老师的课一向以朴实而实用受到许多年轻教师的模仿与学习,而自己本身也不属于特别有激情的教师,所以读到于老师的文章时就特别容易产生共鸣。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篇文章以事例向我们阐述了教语文的关键在于多读多写,并且用生动而鲜活的例子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的实用性。
文章列举了以下几个例子:一、山东高密一中李希贵:精讲,多读。
二、吉林杨巧云:读、写,多读多写。
三、冯其庸先生:读,多读书。
教师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
四、李振村主编: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多少知识都重要。
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五、高林生先生:读书,多背。
六、自己的经历: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七、龙口实小:大量读书,双轨运行。
八、课标: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从这些内容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学语文,就要重视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把读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让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就,激发所有学生心中的那份热情。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真的要学会把读书植入我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读书,交流,成长。
而我们老师自己更要做学生的典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我们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我们没有读的书与孩子一起读,一起去读孩子们喜欢读的书。
当孩子有了阅读的兴趣之后稍加引导,再加上孩子们想了解世界、认识事物的心情越来越急切,阅读面自会拓宽,语文自然而然就学好了。
因此,于永正老师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向我们道明了教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多读书。
读书时还要思考,让孩子试着把想法写下来,只有这样读书才可以深化,升华。
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
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自序)李振村这本书的书名,选自于永正老师一篇演讲的标题。
一直有些忐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话从于老师这样大师级人物的口中说出来当然是很恰当的,但用作书名是否合适呢?而且,对于普通的语文老师来讲,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想起了一个人:陈琴。
陈琴原是华南师大附小的语文老师,40岁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就像一粒沙子、一滴水一样普通。
可是近几年,陈琴忽然成了小语界的明星人物:到百度里搜索她所倡导和实践的“素读”教学法,有多达十几万个网页;全国各地邀请她讲课作报告的络绎不绝;网络上到处是她的文章和演讲视频……这时人们才忽然发现:原来陈琴的语文教学一直都那么精彩!上海师大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吴忠豪教授曾经与他的硕士生们,精心编制了一份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阅读测试卷,让陈老师所带的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跟初三、高三的学生同做一份试卷,结果证明,陈老师所教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面和记诵量已经超过了现在中学生的平均水平。
陈琴的成功跟她的特殊经历有关。
陈琴幼年父母双亡,是外婆把她抚养成人。
童年的她,体弱多病,极少到学校上课。
所幸外婆出身书香门第,文化素养极高,于是陈老师打下了同龄人少有的功底: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经典诗文背诵得滚瓜烂熟!有这样的童子功,让陈老师对经典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痴迷:在家里做家务、上班途中、出差路上,但凡点滴空余时间,她都手不释卷,口中念念有词,读得有滋有味,别人不解,她只是嘻嘻一笑,并不作答。
她的爱好自然会迁移给孩子。
她带的班级,一二年级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和《唐诗三百首》,三四年级时读《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和唐诗宋词,五、六年级读《老子》《孟子》《飞鸟集》《古文观止》《沙与沫》、中外大部头的名著……你看,对陈琴来说,教语文,的确很简单!当然,这简单的背后是她的阅读童子功,是她长达几十年的传统文化积累。
又想起了我的两位恩师。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2)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2)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说来惭愧,于老师的这本书我反反复复用了很长时间才断断续续地看完,这本书里有于老几十年的人生积淀和教学经验,厚重非常,要参透里面的道理,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清楚的记得在与何校长交流的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地说着从书中看到的内容,但何校长打断了我,他问我的那句话直扣心灵:“你刚才说的都是书上说,于永正说,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告诉我你怎么说。
”我当时哑口无言。
回来后反复追问自己:现阶段的我到底能说什么?苦苦思索,抽丝剥茧,才发现自己嘴上说着别人怎么说,正是因为自己腹内空空,无话可说。
现在的我能给出的答案就是:别人的理论经验能让我少走弯路,但万万不能少了自己的实践。
我愿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经过时间的磨砺,不负光阴。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书里的这一句话我觉得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铭记——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教育的汪洋里扬帆远航,不偏方向。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我们也曾经历过学生时代,不如也跟着于老师一起回想一下,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生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学生能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l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这就是大浪淘沙后,我们留下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教给孩子们的课文内容他终有一天会忘掉绝大部分,可能连课文题目都不记得,但是我们得为孩子留下更多值得留下的素养。
到底要怎么教呢?教学有三个境界: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
教会了,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要求学生字要会写,书要会读,精彩诗文要会背,词语要会运用,作文要会写。
如果老师喜欢写字、喜欢读书、能写点文章,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了。
一、写字育人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
[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
《[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摘要: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学老师们常抱怨说学教育质量所以不高是因学老师没有教,教国丁约斋老师说冯比别人多悟性说他肯定是香门,从老师这角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山东省高密市学语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实施了语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每星期六节语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包括课外)老师只讲教材精彩处、表达方法和语知识些语老师不以然每当上课就悄悄关上教室门对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套不讲怎么行呢?是又讲起事被李校长知道了是他请高老师出张语试卷让他学六年级儿子和初年级侄女也参加这次高年级统考结他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分高平分(那次考试平分是8分)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这项计划实施以高密学生语素养幅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语成绩低迷局面精讲、多居然就成了!教语是不是很简单?二也许有人会说这例子没有型义高生具有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我们再举所普通学普通班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学老师们常抱怨说学教育质量所以不高是因学老师没有教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什么不从身原因呢?997年丰满区教育局定全区学毕业班次统考看看学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这考不要紧考出了令人目又令人吃惊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前7名学生都是该区二实验学杨巧云老师班上而且班里其他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杨巧云是名不见传人她平几乎没上什么公开课这样位默默无闻人怎么能教出语成绩这么优秀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语教育专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二实验学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杨巧云老师说六年她只抓了两件事是量地课外;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庭作业基上没有她拿出保留部分学写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学生写日记从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上千短到只有两句话从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有状物有议论也有写心得有位学生写《论关羽》让邓老师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把刘备事业葬送了日记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这班里日记只是种形式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我对邓主任说靠己成长起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劲杨老师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规律教了六年她坚持引导学生、作使学生养成了写习惯这是彩!邓主任接着说全区3000名学生统考前7名都是她班学生这叫放异彩!杨老师怎样教语?两、写说得稍微复杂是四多多写三国人民学教授、著名红学冯其庸先生到学五年级由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回农包里装从学校借《三国演义》成了他唯物他不知了多少遍以至许多回都能背下了他边农边继续其了《论语》《孟子》《古观止》等名著7岁那年他哥哥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学教国丁约斋老师说冯比别人多悟性说他肯定是香门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稻香门甚至是饥寒门丁老师对冯其庸十分器重这使他很受鼓舞冯先生说丁老师有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他句是要早著要晚冯先生虽然又被迫辍学回农但仍不断二句是要从识开始三句是写了己要多看几遍冯其庸先生说我现快80岁了回头想想丁老师这几句话仍旧是对我现无论是和写作总是不敢忘记这几句话而且总觉得己太少己古学得太差己写更要看上五到十遍才敢放手!丁约斋老师怎样教语?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拨教给方法冯先生例子也再次告诉我们教语和学语样都是多从老师这角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从学生这角上说己要多。
简单语文其实并不简单
简单语文其实并不简单——听于永正《“番茄太阳”》愚见为拓宽视野,向名师学习,寻求智力支撑,3月27日,县教育局教研室特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李亮先生我县实验小学讲学。
来自全县各小学的近900名语文教师共聚一堂,观摩了名师教学,聆听了专家报告。
我有幸也参与了此次活动,感受颇深。
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
”然而,当我听完于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又聆听了他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讲座后,我切实感觉,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需要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
但是要做到像于老师那样游刃有余的课堂那真的是不简单。
一、教好“读”不简单于老师这次是借陆友松班级学生上的《“番茄太阳”》,陆老师的学生读书据说还是不错的,而且听说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来上课,孩子们课前花在读书的时间可想而知。
按我们常理,初读课文可以花时应该很少了,重点应该精读课文了,可是出乎我意料,于老师足足花了一节课来教孩子练习读好课文,第二节课开始还是和孩子们一起来练习读好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朗读时语文老师最显才华的事。
语文老师成功的秘诀就是善于朗读。
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灵气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
只有朗读才能唤醒孩子,讲解是绝对没有用的。
当前很多学生学语文,只看不读。
或是读了,可读得声音非常小,有声无力;或是毫无感情地,和尚念经般地读。
学语文,离不开朗读。
不但要读,而且要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读。
读得不好的同学是因为没有掌握朗读的技巧。
朗读是借助有声语言的声音变化,把无声的书面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进行再表现的方法,因此,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实际上就是如何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特点处理声音变化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谈简简单单教语文
于永正老师谈“简单语文”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
我很赞成他们的说法。
举个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在1997年全区毕业统考,3000多名学生中,前17名是该班学生。
邓治安主任前去调研,该班语文老师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但是,6年来,她抓了两件事:一个是读,一个是写。
即大量读课外书,每天写日记。
抓了读写两个字,语文成绩就这么优秀,全省为之惊叹。
大家看,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
如果忽视了读和写,也是教不好的。
3、新课程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简单语文如何做到简单阅读。
请于老师作答!文章一旦成了课文,它就有两重意义:一、内容意义,二、形式意义。
阅读教学不但要披文得意,而且披文得文,也就是说意、文兼得,因此,钱正权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阅读课主要的目的是得文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读中知道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即要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千万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讨论课,把教室变成论坛。
于永正老师谈“简单语文”3、简单语文是不是和深度语文相对而言的?立足之依据是什么?简单语文,我理解,是指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它强调的是读和写,对深度语文我没有研究,如果它指的是教材要挖掘得深,我也赞成,但要有度。
深度语文如果指的是拓展由课内到课外,扩大阅读量,那么我更赞成。
这种提法,和简单语文是一致的。
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
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
4、教语文,能不能像教数学一样反复地练习?如果像数学一样注重训练,人文精神又如何渗透?大家牢记课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于永正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于永正一、问题的提出1、课改以来,小语教学研究空前浓厚,出现了百花齐放、流放纷呈的局面。
由于老师的个体差异很大,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理论修养、文化素养等方面千差万别,因而对语文教学有了不少新的提法和实践。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使人无所适从。
2、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工具性搞模糊了、人文性搞玄乎了的状况。
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学语文就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
要牢记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建议:练习听写,一天听写一句话,不仅能过生字关,还能过标点关。
3、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三个“复杂”:(1)内容复杂;(2)手段复杂;(3)环节复杂因而有人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
崔峦——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张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汪潮——语文教学提倡简约。
二、简单语文的教学理念1、从简论——去掉非语文的,减少不必要的,突出重点的2、朴实论——真实、朴实(教风)、扎实(责任)宁可断其翼翅,不可伤其意志!3、得失论——语文内容复杂,教学因素多,不可面面俱到(坚持一课一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4、效益论——陶行知:“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则,去收最大的效果。
”语文教学最终是要看学生是否有收获。
总之,“简单语文”不是一个流派,它是人们对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
是冷静思考后的沉淀。
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和本质,让语文教学真实、扎实、有效,这是“简单语文”的核心理念。
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不简单;把简单的问题做复杂,很简单。
值得咀嚼!三、我所理解的“简简单单教语文”1、教学目标简约(1)概括地说是七个字:识、写、读、背、说、作、习,重点是识、写、读、作;重中之重是读、写。
(2)落实课后要求,每篇课文的课后要求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语文是为了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读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有感
读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有感我读完了于永正老师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简单?带着疑虑往下读.其实,简单语文要求教师不简单。
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和本质,让语文教学真实、扎实、有效,这是简单语文的核心理念。
其实很简单》有感于老师的课,我没有机会亲自在现场听过,但他的语文教学实录及教学录像,我却看了很多。
于老师的课有情有趣。
学生在他妙趣横生、富于逻辑思维的引领下,有滋有味地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
“有滋有味”地学习语文来自于永正老师对教材的精心处理,也来自他对学生的善待。
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于老师讲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生写字,老师要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当我们聆听大师讲课时,就会发现他们板书时工工整整、规范的楷体字,还没开始讲课,同学们就已经被他的字折服。
我的体会是让学生写好字,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写字必须会读字,写字的关键之处是要知道一个字的每一个笔划,在整个字中的长短、断连。
与此同时,在写字的时候,还要学会欣赏怎样的字才是写得漂亮的字,比如写字要横平竖直,但横笔是左低右高的,还有的是中国汉字讲究等分、匀称,懂得了这些,才知道写字时将字写得符合审美观。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于永正老师的回答是,留下语言,积累了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我觉得这是说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也就是说明白了语文教学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于老师与他的同事认为写字不只是写字,而且是可以育人的。
实践证明:写字能够让学生心态平和,平心静气,这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的心性修养。
永正老师举了不少的例子来说明,一个孩子喜欢写字后,会带来许多让人喜出望外的转变。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老师)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老师)展开全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个看法我是早就有了的,而且好多人都这样认为。
以前只是觉得大家都明白,无须多说,所以没写。
近来听了不少课,又读了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才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说一说。
因为这个结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还是让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一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
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
“计划”规定:高中的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
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
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
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
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
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
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二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具有自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
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
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1997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
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
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
简简单单教语文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简简单单教语文——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简简单单教语文——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一)写好字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
当然,要想学生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
写好字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这学期,我承担着三年级硬笔书法教学,他们正处于从使用铅笔向使用钢笔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我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注重加强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和要求,现在,同学们对书法练习的热情和自我要求越来越高,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的书写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写好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于老师巧妙地把练笔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读写的正向迁移。
在写作训练中,于老师也极具艺术性,他以课文为载体,采取续写、补写、补段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既是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现在的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却也深切地体会到研读文本的重要,三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写段向写一篇完整作文的过渡。
除了园地和书后的小练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入手,捕捉学生可以写、有的写的东西加以训练。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说的,可以把每篇教材当做阅读题,教师有意识地加以训练,相信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中,看到阅读题就不会再畏惧。
(三)读好书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在朗读中,文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信息的载体,是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凭借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读时,学生还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
我想这样教语文——于永正
我想这样教语文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课要上有用的课,而不要上成对学生实际没有好处的课。
一些课上下来的感觉是很好看,但对学生没有一点用。
今天的课,应该越来越向家常课发展。
本人47年的教学经历,实实在在、简简单单、从从容容、轻轻松松教语文一、实实在在教语文1、把握课文基本的人文内涵,进行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
现在有许多老师把语文课越上越深,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应该把握基本的人文内涵。
例如:《棉花姑娘》的人文内涵,一点是科学知识。
例如燕子会捉空中飞的害虫,第二点是请人帮帮要怎么说,要有礼貌。
尽管帮不了别人的忙,也要有个比较好的态度,拒绝也要有礼貌。
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树干里的害虫和燕子等图片进行连一线,利用连完的线,说上一句话。
如:燕子会捉空中会飞的害虫。
棉花姑娘燕子树干里的害虫啄木鸟田里的害虫青蛙棉花地里的蚜虫七星瓢虫空中飞的害虫2、了解学生实际,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教学。
我们要想办法,知道学生的基础是什么。
现在许多的课,虽然课前布置了大量的预习作业。
但一开始上课,老师的教师设计又把所有的学生当成了零起点。
今天《全神贯注》一课,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在让学生明白罗丹的全神贯注和孩子的平时全神贯注的区别在哪里?3、希望课堂多安排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有好多的课,是老师和几个好学生的对话。
这样的教学设计最起码是低效的。
《去年的树》寻找板块的决策计较方案1 方案2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小组4个人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两个人读同桌两人读一遍两个轮流读一遍在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相比,表演是很热闹,但是一开始就表演,文中鸟儿不像鸟儿。
如果表演不到位,就把鸟儿急于寻找朋友的情绪破坏了。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讲究投入和产出的问题。
同桌分角色两个人读相对来说利多弊少。
为了提高联系的效率,练习的机会更多。
(黑体的方案是建议老师们采用的)4、每节课要安排练习。
练习形式多样化。
学生自我评价、估计的能力还不行。
练习题做过了,老师批改过了,错的订正过了,全部批改过了,这才是懂了表现,教学的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谈谈说说讲出来的。
简简单单教语文——于永正教学理忥解读
简简单单教语文——于永正教学理念解读本学期,我们五年级语文教研组组织大家网上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精彩的语文教学讲座。
于老师的课堂简简单单,却又不同凡响,能够说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经典之作。
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精妙的设计,以及灵活驾驭课堂的水平。
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于老师说:“简单语文最早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
”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于老师很赞成他们的说法。
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
如果忽视了读和写,也是教不好的。
于老师以为,简单语文,首先目标要简约,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
再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水平。
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
这个要严格要求,训练到位。
吾以为,于永正语文简单语文教学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简单中有独到的解读。
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个环是关键。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
这是课前的功夫。
于老师说:“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
只要我读得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
读到这种水准,即使不写教案,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
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
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
”学生个人能把课文读准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的水平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
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当然,品味也是有度的,不能离开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语文_其实很简单_二_
不好”!因为书中写的张飞不是 过。至于读得有感情,则因人而异
(全文完)
20 / 2009·4 青年 师
的。1954 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了 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
的。
徐州。那时,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
七
八
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到了四
我 正 是 从 我 的 老 师 那 里 ,从
写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了
年级,张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 我在实践中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思 山东龙口市实验小学。我想以龙
我们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背 索中学会了教语文的。实践使我 口实小的宝贵经验作为本文的结
行,《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 老师,对学生要负责。例如识字、 学语文的规律啊!”
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画书。看 写字,必须读正确,写正确,写规
真 的 ,只 要 我 们 让 学 生“ 少
了画书,便想看原著。我读的第一 范;不放过一个读错、写错的学 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
本是《三国演义》。似懂非懂地读。 生。写字时,每个学生都要认真 整本的书”(课标语),只要抓住
诵。到了五、六年级,徐老师和白 知 道 了 教 语 文 其 实 并 不 那 么 复 束语,或者说作为本文的归纳吧。
老师都是串讲,串讲完了,分段、 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 龙口实小的孙宝书校长搞了一个
写段意、抄中心思想。但和张老师 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 “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他
还有一点,老师要善待学生。
的学生 (其实多数孩子一开始是 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 老实说,我并无多大能耐,读书没
不愿意读书的),采取点强硬措施 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 有张庆和和高林生多,但我特别
(当然不是体罚),一旦尝到了甜 吃。读初中一年级时,受到李老师 喜欢学生,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个看法我是早就有了的,而且好多人都这样认为。
以前只是觉得大家都明白,无须多说,所以没写。
近来听了不少课,又读了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才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说一说。
因为这个结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还是让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一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
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
“计划”规定:高中的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
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
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
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
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
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
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二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具有自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
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
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1997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
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
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
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
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
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
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
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
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
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
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
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
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
我对邓老师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
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邓老师接着说:“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
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
书包里装的一本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
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许多回目都能背下来了。
他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找书读。
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名著。
有的似懂非懂。
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
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读的书比别人多,悟性好,说他肯定是“书香门第”。
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的“稻香门第”,甚至是“饥寒门第”。
丁老师对冯其庸十分器重,这使冯很受鼓舞。
冯先生说,丁老师有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他。
一句是:“读书要早,著书要晚。
”冯先生后来虽然又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但读书仍不间断。
第二句是:“读书要从识字开始。
”第三句是:“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
”冯其庸先生说:“我现在快八十岁了,回过头来想想,丁老师的这几句话,仍旧是对的。
我现在无论是读书和写作,总是不敢忘记这几句话。
而且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自己的古文学得功夫太差,自己写好的文章更要多看几遍,五到十遍才敢放手!”丁约斋老师怎样教语文的?一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点拨,教给方法。
冯先生的例子,也再次告诉我们,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
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四《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李振村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
升入小学五年级,教他语文的是一位叫徐宗文的京剧演员。
这位“门外汉”,不会讲解,但会朗读。
这不奇怪,因为他文化底蕴深厚,能说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又是演员,感情丰富且又善于表达。
山村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这么纯正的普通话,第一次听这样声情并茂的朗读!李振村被徐老师的朗读感动得泪流满面。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这位老师还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们听。
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
学了,就叫背。
李振村痴迷语文了。
徐老师看李振村作文写得好,说:“一个未来的作家将在我们村里诞生!”并偷偷送了几包书给李振村读。
那年头,像茅盾的《林家铺子》、茹志娟的《百合花》都不准看的。
徐老师在李振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
激情和梦想,带着少年李振村一头扎进书堆里而不能自拔。
在那个文化荒漠的时代,他竟读了五十多部长篇小说,包括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1981年高考,李振村数学虽然只考了40多分,但语文成绩优异,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录取。
现在,他真的成了作家,人刚到中年,便著作等身。
由于长期和语文教学打交道,他还成了一个语文教育家。
李振村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
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就凭这几句话,看李振村先生是不是语文教育家?)徐老师没学过教育心理学,没学过语文教学法,更没学过课程标准,但他知道激励,知道读书的重要,还知道运用情境教学法。
是呀,下雨天教写下雨的诗,下雪天教写下雪的诗,还有比这更“情境”的吗?梦想和憧憬是少年儿童学习的发动机。
让学生充满幻想,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徐老师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和一位作家的宝贵经验。
细想一下,做到这一点难吗?——不难。
五说说高林生吧。
高林生和李希贵先生一样,现在也是大名鼎鼎、蜚声全国的教育专家了。
高林生是我的学弟,在徐州师范学校读书时,他比我低一级。
后来,他当了我们鼓楼区文教局的副局长,我才忽然发现他比我高,便不敢直呼其名了。
现在他下台了,我觉得他又和我一样了,便又叫他高林生了。
林生考入师范时才15岁,是个穿大裤衩的孩子。
一天到晚手拿竹板或月牙板(说山东快书用的铜板),说着、唱着过。
长篇山东快书《武松打虎》、长篇快板书《奇袭白虎团》,他说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数、理、化成绩勉强过得去,数学偶尔还考不及格,但语文成绩优秀,可是即使上他比较喜欢的语文课,也很少专心听讲。
干什么呢?偷看课外书。
因为——用他的话来说——课本中的那些古文、古诗,小时候就会背了,课本中的现代文,看一遍就差不多记住了,所以就不想听老师说了。
这倒也是,谁叫他过目不忘呢!然而每次考试,语文成绩都位居榜首,有时也得过二三名,那也相当于榜眼、探花。
这就应了李希贵先生的那句话:“我们(指老师)讲的,有用吗?”说到背古文,那得从他父亲说起。
高林生家学渊源。
其父是中央大学的高材生,通古文、谙音律。
解放后,在徐州第一中学任高中语文老师,一部《论语》,一部《史记》都烂在他的肚子里。
高林生幼承家学,在父亲的管教下,《古文观止》中的多数篇目都背下来了,而且至今不忘。
高林生说,他父亲教他的方法很简单,给你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给你一本字典,学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
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背不下来,不给饭吃,有时还打人。
林生说:“我小时候贪玩,坐不住。
老爹不得已才打几下。
但戒尺对我确有震慑作用。
”我打趣说:“看来光有要求不行,还得有得力措施。
‘不打不成才’,这话至少对你适用。
”高林生嘿嘿一笑,说:“这叫因材施教!开始是老爹逼着读书,后来尝到了甜头,对读书有了兴趣,不叫读也读了。
”这是真话。
林生现在家里四壁皆书,可谓坐拥书城。
他的学问真是自己读出来的。
对不愿读书的学生(其实多数孩子一开始是不愿意读书的),采取点强硬措施(当然不是体罚),一旦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不就成了吗?高林生的父亲不就是这样教语文的吗?必要的管教是少不了的,该严的还要严。
孩子毕竟是孩子。
六谈到习惯,不由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
我是在山东老家读完了小学的。
1954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了徐州。
那时,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
到了四年级,张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我们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
到了五、六年级,徐老师和白老师都是串讲,串讲完了,分段、写段意、抄中心思想。
但和张老师一样,多数课文也要求背诵。
《开国大典》、《铁脚团长》、《火烧赤壁》都要求我们背。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天写一篇大楷,写四行小楷。
作文都是用毛笔抄写的。
得一提的是,到了高年级,白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那时画书(即连环画)很流行,《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画书。
看了画书,便想看原著。
我读的第一本是《三国演义》。
似懂非懂地读。
遇到“诗曰”,“有诗赞之曰”就跳过去。
记得读到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时,感到非常失望,大叫“写得不好”!因为书中写的张飞不是“当阳桥上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和京戏里唱的不一样!后来又读了《水浒传》,一者喜欢书中的人物,二者喜欢作者的语言。
《水浒传》我读了好几遍。
从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
读初中一年级时,受到李老师的启迪和激励,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
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
那时,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里读报,时间长了,竟一天不读报便像缺失了什么似的。
小小年纪又养成了读报的习惯。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成了读书读报的习惯的奴隶。
这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
七我正是从我的老师那里,从我在实践中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思索学会了教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