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

合集下载

用工荒与就业难之中国式并存

用工荒与就业难之中国式并存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中国式并存申论在低端制造业用工荒的背后,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

问题其实很明了,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缺工”、“抢人”,成了节后企业老板开工后的第一件大事。

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今年的缺工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不但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缺工严重,内地一些省份如安徽、河南同样出现用工荒,有报道说有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用工荒似乎是近几年节前节后的例牌菜,每到春节前后,老板们都要使出各种招数,到处抢工人。

而且今年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外贸订单的恢复性增长,缺工更为严重。

如此大范围的普遍缺工,是否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拐点”的到来,眼下还不好说。

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却不容忽视,那就是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难的事实也客观存在。

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两相并存,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

单纯地以传统的就业观念落后等来解释,已经过时,当大学毕业生起薪和农民工之间基本可以划上等号时,再苛求“天之骄子”的眼高手低,显然不太现实。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用工荒同时遇上了就业难?又该用什么来破解这对看上去相互冲突的矛盾?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对悖论性存在,既然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

但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即可发现两者之间又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都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实际上这也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阵痛,表现在企业方面就是用工荒,表现在社会方面就是就业难。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应该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如让农民工就业集中于那些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让大学生就业集中于相对中高端的创意设计、销售、服务环节等;而且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内需增加了,就业岗位的数量必然会相应地增加,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悖论性并存探析——基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视角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悖论性并存探析——基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视角
大 学生“ 就 业 难” 与企 业“ 用工 荒” 悖 论 并存 的表现


自从 1 9 9 8年大 学 生 自主择 业 政 策 全 面 推行 以 来, “ 就 业难 ” 一直 是 困扰 中 国经济 社 会发 展 的 主要
1 0 2
问题之 一 , 对 于各 级政府 来说 , 抓好 大学生 就业工 作 不仅是 每年 工作 的重 点 和难 点 , 更 是 一 项必 须 完 成 的政治 任务 。1 9 9 9年 以后 的高 校 大 扩 招 致 使 每 年 大学毕 业生数 量飙 升 , 至2 0 1 0年 全 国高校毕 业生 数 量就达 6 3 0万人 , “ 就业难” 问 题越 来越 突 出。考 虑 到往年 累计 的未 就业大学 生人 数存 量及海 外 留学归 来人数 , 就业 形势 十分严 峻 ¨ 。 实 践 中大学 生 “ 就 业难 ” 具体 表现为 “ 无 业 可 就” 、 “ 有业难就” 、 “ 信息不畅” 和“ 有业 不 就 ” 四个 方面 。“ 无业 可就 ” 是指 经济 社 会 发 展 中新 创 造 就 业岗位的有效增加量远不及累计未就业大学生的数 量, 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任一时点上一定量大学生失 业 的必 然 性 。这 类 就 业 难 是 由社 会 生产 力 发 展 水 平、 经济发展速度 、 就业制度和增量就业的特性等因 素决定 的 , 与教育水 平 、 学 生素 质和 就业观 念基本 无 关 。“ 有 业难 就 ” 是 由高等 教 育 与 劳 动 力 市 场 需 求 错 位 引致 的结 构性 就业难 。这类 就业 难可 以通 过调 整产业 结构 、 优化 和 升级 经 济结 构 以及 完善 教 育 结
构、 推进 职业再 教育 等得 到逐 步 缓 解 。“ 信息不畅” 由各 级政 府提 供就业 服务 职能缺 位所 致 , 是人 为的 。 不对称就业信息扭 曲了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 , 从 而导 致地 区之 间劳 动力 市 场 的实 际 隔离 , 增 加 了大 学生 供求 的地 区 间 的矛 盾 , 致 使 就业 难 上 加 难 。不 过, 通 过深 化政 治体 制 改 革 、 切 实转 变 政 府 职 能 , 就 业 与信息 不对称 的矛盾 可 以得 到有 效解 决 。“ 有 业 不就 ” 是大 学 生 就 业 难 的焦 点 和 核 心 , 它 由社 会 保 障、 地 区资源分 布 、 公共 设施 发达 水平 等禀 赋不均 衡 以及户 口、 职业歧视 、 分配歧视等制度性藩篱 的阻碍 所致 , 因而 , 通 过 制 度 创 新 对 上 述 影 响 因素 进 行 改 进、 修正 , 可 以有 效解决 “ 有业 不就 ” 这一 难题 。 在大学 生 “ 就业难 ” 问题 依 然严 峻 的 同时 , 2 0 0 4 年 3月首次 在 珠 三 角 地 区 出 现 了企 业 “ 用工荒” 现 象_ 2 J 。在大学 生 “ 就业难 ” 尚未 扭 转 的 背景 下 , 企 业 “ 用工 荒 ” 于2 0 1 0年 春 节 后 再 次 骤 现 , 并 迅 速 从 东 南沿 海地 区 向 内地 蔓 延 。这 次 企 业 “ 用工荒” 主 要 表现 为“ 高级 技工 荒 ” 和“ 短期 普工 荒 ” 两 个方 面 。 “ 高级 技工 荒 ” 是 指 劳 动 力 市 场 上 供 给 的 高级 技 工 难 以满足企业 用 工需 求 的 现象 , 企业 可 使 用 的合 适 技 工 匮乏 。“ 短期普工荒” 是 指 为 应 对 短 期 订 单 的 需 求 而不签 订 固定 劳动 合 同的短期 用工 短缺 现象 。 显然 , 企业 “ 用工荒 ” 出 现 在 中 低 端 劳 动 力 市 场, 而 大学生 “ 就业 难 则 出现 在相 对 高级 的就业 市 场 。按 照新古 典经 济 学 的 劳 动力 市 场 理论 , 在完 全 竞 争 的条件下 , 供求 决定 工资水 平 , 而工 资杠杆 指 引 着 理性 劳动者 从 高级 向低 级就 业 市 场 流 动 , 自动调 节 市场 供 求 平 衡 。 因 此 , 大学生 “ 就业难 ” 与 企 业 “ 用工 荒” 是 不 会 同 时存 在 的。 然 而 , 大学生“ 就 业 难” 与企 业 “ 用 工荒 ” 的这 种悖 论 性并 存 在 中 国经 济 社 会发 展现 实 中已客 观 存 在 了数 载 , 其 中必定 具 有 十分 复杂 的原 因。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互为因果。

就业难主要是由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等因素引起,而用工荒则是因为技能匹配不足、劳动力短缺等原因造成的。

为应对就业难,可以采取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创业就业等措施;解决用工荒可以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吸引人才外流等措施。

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加强监管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通过综合利用各方力量,加强协作,才能有效应对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就业难、用工荒、原因分析、对策研究、政府监管、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社会责任、政府角色、影响、劳动力市场弹性、引导、优化、升级。

1. 引言1.1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状"就业难"与"用工荒"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

就业难指的是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随着经济不景气、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群体面临着就业机会减少、就业要求提高、企业招聘压力增大等种种挑战。

而用工荒则是指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遇到的难以招聘到合适员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不匹配、技能短缺、劳动密集型产业衰退等。

这两种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到个人和企业的生活和发展,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了解和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问题的重要性和影响就业难和用工荒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就业难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加之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导致传统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使得许多传统从业人员面临失业风险。

与此用工荒也给企业带来了生产经营的困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推动力。

浅析“用工荒”与“就业难”矛盾的中国式并存

浅析“用工荒”与“就业难”矛盾的中国式并存
9 9 9 年 大学扩招之 后 ,大部 分基本 劳动 力资源被 “ 大学生化” ,原来的精英教育逐 渐 向大众 化教育转 变 ,使大 部分大学生缺乏了竞争优势。 2 、我 国教 育、户籍管理 、社会保 障等制度性 问题严重。 我 国教育制度规定的教育引导方 向,如高校的课程设置 、教 学方式 等与实际的劳动力需求脱节 ,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真正通过 学习成为社 会所需要 的高素质 人才 ;与此 同时 ,就业供 给结 构和 就业需 求也 不相 符, 一方面 ,大学生对于那些普通的工作 ( 普通工人 、技工 、 第 三产业 的工作)没有兴趣 ,另一方 面 ,8 O、9 O时 代的农 民_ T作 为当前农 民T 中的主要群体 ,生活方式与父辈 “ 白天机器人 ,晚上木头人” 的单 调生 活截然不 同。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就业现 状。
近些年 ,“ 用工荒”和 “ 就业难” 成为人们热议 的话题 。按照正 常 的逻辑 ,“ 用工荒” 的结果就是人力 市场求大于供 ,用人单位 能提供更 多 的就业机会 ,此时恰恰是不应该出现 “ 就业难” 的情况 ,而这个时期 我 国却 出现 了两者并行不悖的现象。这一现象 的产生严 重影响着我 国经 济 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因此 ,如何充分发挥宏 观调控 和市场配置合力作 用 ,解决二者之 间矛盾 ,寻求二者的平衡点成为当前我国面临 的重 大问 题。 何谓 “ 用工荒” 和 “ 就 业 难 ” 以 及 二 者 矛 盾 的 中 国式 并存 “ 用工荒 ”从字面意思来说 ,即指用工短缺 现象 ,尤其是 2 0 0 9年 7 月 以来长三 角和珠三角 出现 了严重缺工现象。而我们这里所说 的 “ 用 工 荒 ”则是 自此之后到 目前为止就业领 域出现 的用 人单位招 工难 的现象 , 这 一现象 主要体现在 中低端职业上 ,如普通工人 、技术工 、第三产 业服 务人 员等 。而 “ 就业难” 顾名思义就是就业者 找不 到工作 ,这里 的就业 者主要是指大学 生群体 和 8 0 、9 0年代的新 生代农 民工。 在我国这样 一个劳动力资源相 当丰富的 国家 ,据专家指 出 ,我国的 农村剩余 劳动力资源非常 丰富 ,人 E l 红利按照正常的经济社会 发展规律 是可 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 时间 ,但是却在剩余劳动力还未完 全转移成功 的期间 ,出现了 “ 用工荒” 和 “ 就业难 ” 同时存 在 的局 面 ,一方 面企 业招聘员工困难 ,一方 面大量受过高 等教育 的知识分子 和新 生代农 民工 就业 困难。这就是所谓的二者矛盾的中国式并存 。 二 、“ 用工荒”和 “ 就业难” 矛盾 中国式并存背景简述 2 0 0 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 国经济很 长一段 时间 内处 于复苏 阶段 。 此前 ,粗放型经济增长 方式 ( 即经济增 长依靠 大量 的劳动 力和 资本实 现 )对劳动力质量要求 比较低 ,加上进 城务工工资要高 ,出现了 当时所 谓的 “ 民工潮” 。现今 ,尤其是 2 0 1 0年我国经济复苏之后 ,加上世界经 济形势的变化 ,长三角 、珠三角的许 多劳动密 集型企业 出现 了大量 的用 T缺 口,即 “ 用 T荒” ,与此同时 , 另 一大批 劳动力却找 不到工作 ,尤 其是大学生群体就业 比较 困难 ,甚至有些地方大学 生的平 均工资 已低 于 农 民T群体 ,即我们常说 的 “ 就业难 ” 。 这种两难现象 ,用 下 面这一 实例 可 以进行充 分地 说 明。范 宗 慧在 《 于两难 出求 出路》 一文中曾提到 ,临沂市 的一次招聘会 上 ,记者 听到 了企业发出的 “ 用工荒”信 号 , “ 现在招 聘太难 了,我们公 司招 2 0 0— 3 0 0 名 电焊工 ,都招 了4天 了,现在报名才 2 O 几个 ,还有营销经理 、部 门经理这些 岗位都 没人 问,你 看待遇 多好 啊 ,就是 一个也没 招找。 ” 位 于临沂经济开发区的一家炉业有 限公 司负责招聘 的工作人员 这样 对记者 说。 另一方 面,记者在采访应聘者时 ,大部分应聘者表示 ,招聘会上提 供了很多职位 ,但都与 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要么要求 高,要 么待遇 不好或者工作价值不 高和前 景不好 等等 ,它反 映出我 国 当前就业 领域 里 ,企业招工的标准与应聘者的心理 预期不相 匹配。 由此 可见 ,“ 用工 荒” 和 “ 就业难 ” 已成为我 国目前就业领域面临的 “ 两难” 问题 。 三 、“ 用工荒” 和 “ 就 业 难 ” 矛 盾 中 国 式 并存 的原 因简 析 关于 “ 用工荒” 和 “ 就 业难 ”这两 方面 问题产 生原 因的研究 ,多 数集 中在单方面分析 “ 用工荒 ” 与 “ 就 业难” 的原 因 ,即便有 分析两 者 同时存在的原 因,也 是单方 面集 中在分 析 国家调控 或市 场配 置一方 面 。少有将国家调控和市场配置结合来 分析 “ 两难 ” 问题。笔者认 为, “ 两难 ”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国家调控与市场配 置不能合 理地有机 结 合, 发挥合力作用 。具体原 因如下 : l 、产 业 结构 、 劳动 力 市场 结 构 问题 突 出。 方 面 ,我 国农 业 、工 业 、服 务 业 三 大 产 业 发 展 不 协 调 ,农 业 基 础 薄弱仍 然是我国的一项 基本 国情 ,工业大 而不强 ,部分 产业产能过 剩 , 加上产业结构内部不合 理等 问题 ,使得我 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和升级较为 困难 ,从而影响到大众 的就业环境 ;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 的需求 跟现今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就业情况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却出现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对个人发展造成了困扰,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就业难”问题分析“就业难”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变革,就业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工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就业需求下降,而新兴产业的用工需求却同时增加,造成了技能人才供求矛盾。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但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未能跟上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导致城市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农民工就业待遇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难等问题成为突出矛盾。

“就业难”的问题根源主要来自于经济结构问题、就业政策问题以及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

就业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与“就业难”相对应的是“用工荒”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一方面,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劳务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一些临时性工作的需求相对较高。

但一些传统行业企业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劳动力,用工荒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高技能、高素质、高薪资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加大,但供给不足,形成了“用工荒”局面。

“用工荒”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业升级和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研究为了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各种解决之道。

1.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调整经济结构针对“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首先需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

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加新兴产业的就业机会。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难和用工荒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

一、就业难的问题分析1. 结构性失业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产业的衰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难以适应新的就业需求,使得结构性失业逐渐凸显。

2. 教育供需不平衡当前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足,导致了大量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迷茫,同时也使得市场对于某些专业的需求难以满足。

3. 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由于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产业过剩,导致企业招聘计划减少,进而使得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给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4. 职业技能不对口一些劳动力由于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对口,使得他们在就业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这其中既包括了一些中高级技术人才,也包括了一些普通劳动者。

二、用工荒的问题分析1.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不再维持之前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市场供应量出现一定的短缺。

2. 产业升级带来用工缺口在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一些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用工缺口,而一些传统产业的转型也带来了用工荒的问题。

3. 企业用工成本上升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部分企业开始转移生产基地,导致了用工荒的现象。

4. 技术背景的用工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但市场供给出现短缺,使得用工荒的问题更加突出。

三、对策研究1.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质量在教育体系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得毕业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2.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一线工人的技能水平,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也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市场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

3. 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用工结构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引导财政和金融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优化用工结构,提高用工效率。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第一篇: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一、引言:“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我们在媒体上也能不断看到关于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的报道,甚至在社会上,出现了毕业即是失业的说法。

与此同时,“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在今年年初,我们发现各地报纸电视等媒体相继报道这样一条新闻:许多企业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点搭建临时招工摊位,招录将要离开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同时抢先招收外来的务工人员。

事实上,企业选择在汽车站或火车站进行招聘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是本地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前的最后一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站。

企业必须在这里抢先招录到自己需要的员工。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用工荒的出现。

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

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

这就是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是矛盾的却又有其合理性的问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用工荒表明企业招不到人或者难招到适合岗位等人;而就业难表明劳动者难找到工作岗位,是人等岗位。

简单地说,也就是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人还找不到工作。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因?二、当前现状(一)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毕业生数量一直在逐年增加,因此就业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而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一些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工作待遇较差的工作有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对于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要仔细分析起本质、原因并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就业难”、“用工荒”、大学生、农民工、矛盾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统计,今年内地将有660万名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30万人,并且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分析,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到各类非国有企业或灵活就业的占整个毕业生总量的70%,而进入政府机关、国企等“铁饭碗”单位的仅21%,可见非国有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但值得关注的是,其数据暗示,约有9%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态。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我国从2010年就已经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

国家有关部门表示,随着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录取工作的结束,春节后至6月将持续出现毕业生求职高峰,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将会继续扩大。

大学生就业困难也存在若干自身内部原因:首先,有些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

其次,大学生的择业观基本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

二、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

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文_王珺新春伊始,各地频现“用工荒”,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缺工,连四川、重庆、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

与此同时,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一边是“就业难”,一边却是“用工荒”,这看似矛盾的两面纠结在一起,恰恰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论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提这一概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了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

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事实上,这些特征不仅存在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也是“80后”计划生育一代的整体特征。

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但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会到东莞大朗的毛纺厂做一般工人,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环境好、能展示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

这是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的情况。

而在供给方面,以往的就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工厂还是原来的样子,工作环境一成不变,工作岗位大多还是蓝领的工作,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从欧美、日本的情况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会进入第三产业就业。

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的是,第三产业除了餐饮、旅店、商业等传统领域外,也包括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广阔的领域,它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比较高。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出现了两个相互关联的社会问题,即“就业难”和“用工荒”。

就业难表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就业压力大,以及部分劳动力转岗困难等方面;而用工荒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短缺、企业用工难度加大等方面。

如何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分析入手,深入探讨其对策研究。

一、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人口结构变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使得部分劳动力难以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

2.技能与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但部分劳动力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难。

3.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但部分学生专业选择不合理、就业观念不合理,加上就业市场需求不足,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难度增加。

4.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面临着诸多难题,包括户籍限制、社会保障不完善、职业培训难度等。

二、用工荒的原因分析1.劳动力短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一些传统行业和基层工作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蓝领工人和基层技术工人。

2.企业用工需求升级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企业对用工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员工,而目前市场上这类人才供应不足。

3.就业地区不均衡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用工需求旺盛,而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不足,形成了区域性的用工荒。

4.就业条件与待遇要求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对工作条件和待遇要求也相应提高,使得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满足条件的工人。

三、对策研究1.加强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劳动者的技能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2.促进农民工转岗采取政策措施,提供优惠的社会保障和就业补贴,鼓励农民工转岗到城市就业。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

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悖论引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也反映“招人难”,出现大规模用工缺口。

这似乎构成了一种悖论,即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这种悖论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

原因分析1. 不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一方面,大学生在岗位技能和实践经验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在当前社会发展快速、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往往不匹配。

此外,过多的理论学习和缺乏实践经验也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 就业观念不合理一些大学生存在着过高的期望和理想化的就业观念,对待就业持消极态度。

他们追求高薪、舒适的工作环境,对就业地点、工资待遇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导致就业难度加大。

而一些基层用工岗位,尤其是外地艰苦条件下的工作,往往被大学生们所忽视。

3. 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常常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无法获取到真实可靠的招聘信息。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也未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他们。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双方难以有效地匹配,从而加剧了“就业难”和“招人难”。

4. 用人单位招聘方式不合理传统的招聘方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不利于解决“招人难”问题。

用人单位普遍采用的招聘渠道主要是传统的校园招聘,对于大规模的用工需求显然是不足够的。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于应聘者的薪资、职位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歧视,也会导致匹配困难。

破解策略1. 加强职业教育与实践训练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技巧。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推行在校实习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 调整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导向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对就业现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之对策

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之对策

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之对策作者:李立军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第08期摘要:当前就业和用工形势下,大中专毕业生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滨海县当地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破解就业难用工荒对策近年来,滨海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一直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劳务输入基地建设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切实为劳动者就业和县内企业用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就业难”(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和“用工荒”矛盾依然突出。

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和低技能劳动者这类人群就业困难。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自2013年开始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管理以来,滨海县共有回滨登记高校毕业生1067人,录入管理系统1036人,另有31人无法联系。

根据省市要求,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要达97%以上,但通过真正调查了解,滨海回滨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只有725人,就业率仅68%,有300多人未就业或只是临时性打短工。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大中专毕业生的供需失衡。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

二是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已成为困扰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而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比较困难,主要就是毕业生缺乏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三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问题。

当前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更看重个人感受、发展前景等精神因素,学生毕业并不是像过去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

现在不同了,部分年轻人宁愿边“啃老”边寻找满意的工作。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

浅谈“⽤⼯荒”与“就业难”的⽭盾问题浅谈“⽤⼯荒”与“就业难”的⽭盾问题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益突出。

对于我们当代⼤学⽣来说,即将⾯临的就是就业问题。

然⽽现如今却出现了⼀⽅⾯⼤量企业⽤⼯荒;另⼀⽅⾯,尤其是⼤学⽣却⾯临着就业难,有些地⽅⼤学⽣的平均⼯资已低于农民⼯群体,就业结构性⽭盾⽇益彰显。

⼀边是年复⼀年增加的⾼校毕业⽣,⼀边却是长三⾓、珠三⾓地区出现的劳动⼒短缺,“就业难”和“⽤⼯荒”在中国⽭盾地存在。

本⽂⾸先从经济、企业、劳动者各⽅⾯分析了这⼀⽭盾现象的直接成因,继⽽进⼀步分析,根据根本提出⼏点建议,旨在从理论上对这⼀难题提出解决⽅案,促进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就业难”对于⼤家,尤其是⼤学⽣,早已经不是⼀个新鲜的名词。

随着近⼏年⾼校的扩招,⼤学⽣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逐渐成为⼀种⼤众教育;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也是⼀年⽐⼀年多。

⼈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2010年,全国⾼校毕业⽣为630万⼈,⽐2009年的611万多19万⼈,就业形势⾮常严峻。

与此同时,新春伊始,“⽤⼯荒”问题也开始凸显,主要集中在长三⾓、珠三⾓等沿海地区。

以珠三⾓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东、东莞等珠三⾓城市劳动缺⼝达200万之巨。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这⼀“两难”问题的成因?⼀“两难”直接成因(⼀)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这⼀点是造成两难问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多个⽅⾯:⾸要的⼀点,是劳动⼒供求结构失衡。

简⽽⾔之,就是就业并不缺少⼈,缺的是合适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40个城市抽样调查显⽰,技师和⾼级技师占全部技术⼯⼈⽐例不到4%,⽽企业需求是14%以上,供求之间差距明显。

其次,地域性失衡。

虽然国家已经⼤兴西部开发,但不容否认的是,对于⼤多数⾼校毕业⽣和农民⼯,沿海地区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具吸引⼒,“孔雀东南飞”现象并未得到缓解。

最后,劳动⼒供求数量不均。

每年达1200万的供求缺⼝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当“就业难”遇上“用工荒” 这个怪圈怎么破?

当“就业难”遇上“用工荒” 这个怪圈怎么破?

当“就业难”遇上“用工荒”这个怪圈怎么破?
每一年,就业这一话题总会上热搜榜;每一年的就业都无比艰难。

今年,又将有749万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比上年再增加22万人,这个求职需求是多么的庞大!今年,更是被认为史上最最难就业季。

然而,另一个与之相反的事实却一直存在:招工难!用工荒!如往年一样,春节过后,新一轮的用工荒再度来袭,特别是餐饮企业、服务行业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就业难又用工荒呢,这中间是不是不对呢?
其实不是,其根本原因在于结构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三大行业的招工需求就占据了58.7%,超出整个社会招工需求的一半以上;数据还显示,这三大行业的用工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

因此,这就造成了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而餐饮等服务行业用工荒的局面。

基于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专家建议大家在就业的时候应慎重。

如果成绩不好,不能考取心仪的高中、大学,不妨学一门技术,成为技术人才,不愁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据海南著名专业烹饪学校创就业指导中心的王城老师介绍,学校学校与许多知名的餐企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每一年,为这些餐饮企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厨师人才。

新东方的学生凭借扎实的基础、过硬的技术、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受餐企用人单位青睐。

正是看中好就业,易就业的优势,每年来学厨师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大学生就业三大悖论 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大学生就业三大悖论 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

大学生就业三大悖论就业难问题如何解决?发布时间:14-03-18 08:47:18 文章来源:仙林七七八八浏览次数:459 [ 字号:大中小]阅读贴士:随着今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也越加严峻,“研不如本、本不如专、专不如职”现象越来越严重。

然而,就业中的矛盾也越加凸显: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另一边“用工荒”年复一年地上演。

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个“悖论”,我们该如何解决呢?悖论一:“热门”专业不吃香“冷僻”学科遭哄抢近几年,曾经被认为炙手可热的计算机、英语、法律和金融等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变得越来越难。

而昔日被看作“冷僻”的专业如土木工程、气象、园林、印刷、针灸、物流、中医按摩等,则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状况。

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说:“前些年,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哄而上’,好就业的专业各个学校都来办,结果造成了宏观上的失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分析:“我国在工业化中期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劳动者,但我国大学生中60%甚至更多是学术类的,而新加坡学术类学生最多占到30%。

”悖论二:研不如本专不如职学历高却不好找工作,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怪象”。

“读到硕士和博士后,专业性越来越强,调整的空间反而变小了。

”黄德宽说。

云南省商务厅机电和科技产业处处长寸敏认为,“高学历反而不好找工作的现象也从侧面表明,一些企业开始转变‘唯学历至上’观念。

”悖论三: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现在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工厂招工难,这种情况一年比一年加剧。

”安徽迎驾集团总裁倪永培说。

云南省昆明市家乐福超市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科含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之间是供需双方没有找到契合点,匹配度不够,存在多种错位,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求大于供的。

”。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析: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如何破解?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析: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如何破解?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析: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如何破解?2023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不少的变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以及年轻人的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导致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矛盾问题。

其中,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这个问题的根源以及该如何解决。

一、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问题1、用工难用工难的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用工招聘难和短缺问题上。

由于其资金和人力资源以及市场知名度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应聘者。

另外,近年来中国加强治理环境,以及监管硬件设施的提高,也使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面临竞争压力,从而导致用工难的现象加剧。

2、就业难就业难是指,某些人员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调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供过于求,而低素质的人员则就业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

同时,一些行业、岗位和地区的用工需求不足,也使得这类人员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用工难”和“就业难”的根源1、企业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导致了企业的地理分布也不均衡。

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和部分南部地区的企业反而在招聘方面变得困难。

这样就导致了就业者面临的就业机会集中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而企业招聘却遇到了用工难的问题。

2、行业结构性调整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其中一项突出的变化是行业结构性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失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上升。

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从业者寥寥无几,技术素质较高的人才更加抢手,这也导致用工难。

三、如何解决“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1、区域结构合理设计政府可以进行对于区域的财政分配设计,提供优惠的政策以及税收上的政策安排。

在促进招商引资的同时,可以引导一部分发达区域中的企业向欠发达区域转移。

这样既可以方便企业发展业务,也可以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2、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要解决用工难,就必须培养具备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如何破解目前“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重困境

如何破解目前“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重困境

如何破解目前“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重困境作者:韩丽丽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3年第08期摘要:目前在我国存在着就业难的情况的同时,却也存在招工难的现象。

本该是相离相悖的两种现象,在中国却同时存在。

本文先介绍了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现状,同时剖析了其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破解我国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重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难;招工难;原因;对策就业难与招工难本该是相悖相离的两种现象,可在中国却同时上演,且愈演愈烈。

一面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喊“招工难”,因招不到员工而叫苦不迭;另一面则是诸多劳动者,尤其是毕业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而痛苦不已。

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会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的两重困境,又该如何破解这两重困境。

一、就业难与招工难(一)就业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也一直把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务院已连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社会各界联合起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每年的毕业人数一直成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在就业上竞争是日趋激烈的。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难问题。

(二)招工难2010年2月24日广东省人保会召开发布会称,广东缺口90万,其中广州缺工15万,深圳缺工20万,东莞缺工20万。

2011年,上海的一家职业中介所,先后30多家公司登记招工,其中有20多种岗位需要招工,需用人10000人,但去应聘的人却只有3000人左右。

2012年春节前,《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已经征集了4万多就业岗位,然而在春节假期结束后两天内,只有约180人在北京的就业服务站求职,2500多人咨询。

由此可见。

上海、北京、广州等国际大都市都不同程度的面临着招工难的难题。

(三)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一体两面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对悖论性存在,既然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

心得体会:着力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性问题(最新)

心得体会:着力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性问题(最新)

心得体会:着力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性问题(最新)中共X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六个高质量”的发展任务,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近期的一系列讲话中对“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进行了系统阐述。

他强调指出,要重点研究解决就业方面的“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悖论性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从本质上看,产业结构不协调、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区域间劳动力配置不均衡、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社会薪酬体系不科学、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到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理念滞后等均是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主要原因。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要着眼长远、着力当下,在“四个对接”上下功夫。

做好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的对接。

产业升级可以催生更多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产业结构优化可以促进用工需求层次多样性之间的动态调节。

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有效对接、齐头并进,可以在根本上优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侧结构。

因此,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汇聚X科研能力基础雄厚、研究人才密集的优势,紧扣主导产业,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推动低端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和比较优势,进一步科学细化“破”“立”“降”的策略,明晰“破”什么、如何“立”、“降”多少的政策意图,优化产业结构。

做好用工需求与职业教育的对接。

用工需求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但它更是职业培训的指挥棒。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了适应并满足社会的用工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合格的劳动者。

从目前我省的职业教育看,尽管政府投入在不断加大,但职业教育质量、可供选择的培训工种、经费来源、监管等,与用工需求存在脱节问题。

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充分调动高等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及时合理调整高职院校的总体布局和专业设置,鼓励社会力量介入职业教育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新春伊始,各地频现“用工荒”,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缺工,连四川、重庆、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

与此同时,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一边是“就业难”,一边却是“用工荒”,这看似矛盾的两面纠结在一起,恰恰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论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提这一概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了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

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事实上,这些特征不仅存在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也是“80后”计划生育一代的整体特征。

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但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会到东莞大朗的毛纺厂做一般工人,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环境好、能展示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

这是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的情况。

而在供给方面,以往的就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工厂还是原来的样子,工作环境一成不变,工作岗位大多还是蓝领的工作,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从欧美、日本的情况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会进入第三产业就业。

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的是,第三产业除了餐饮、旅店、商业等传统领域外,也包括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广阔的领域,它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比较高。

而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另外,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

以前即便在城市,学生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

现在不同了,有媒体报道年轻人“啃老”,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有“老”可“啃”,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可以等到有满意的工作为止。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就业需求和供给上的不适应。

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需要的工作社会不能提供,于是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这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对工作岗位的挑拣,不是某些人所谓的“挑剔”、“眼高手低”,而是人的解放,人不再单一地只受经济因素的驱动,而更看重个人感受、发展前景等精神因素,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产业升级主要是企业的事尽管用工荒提高了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工资和待遇,但提高的幅度是有限的,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支持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

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产业的竞争力就在于低工资和低成本。

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加工它的中国企业只得到了0.35美元;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中国企业的加工费只有5美元。

这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从1000元提高到1100元还可承受,如果到1500元,企业可能就要关门。

高工资必定伴随高失业,所以工资水平不是越高越好。

这就有一个产业升级的问题。

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于1980年代初,已经有了30年的历史,而长三角则普遍比珠三角晚了10年左右,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压力因此更大。

这几年来,珠三角的产业升级一直在做。

这里有必要先澄清两个概念:首先,很多人认为产业升级就是中国放弃玩具、鞋子这类附加值低的产业,转做高科技和第三产业。

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不能笼统地说玩具和鞋子就是低附加值的,关键要看你处于产业链的哪个环节。

意大利、法国也有很多和制鞋、服装相关的产业,但附加值很高,那是因为它们处于这个行业的高端环节,而中国虽然制造了每年世界上120亿双鞋子中的80亿双,但我们一直处于这个行业的低端环节,所以利润很少。

不能因为我们处于这个行业的低端环节,而把产业升级理解为放弃这个行业。

事实上,这些行业向高附加值发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这依然是产业升级的空间。

此外,从全社会看,高科技行业是战略性的,而不是支柱性的,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所以,经济的正常周转与运行不是用高科技行业替代传统的优势行业的问题,而是这两类行业都需要并行发展的问题。

因此,任何发达的经济体都不会因为战略性新兴行业有前途,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全部发展这些行业,从而彻底放弃传统优势产业,这种看法是不切实际的。

其次,产业升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止一种方式,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方式。

比如服装、毛纺等行业,一般采用资本替代劳动力的方式,通过购买机器替代人力来降低成本;而玩具行业基本要靠手工操作,没办法通过机器来替代,一般会采用产业转移的方式,把工厂转到成本更低的地方;有些制鞋企业以前会做10美元以下的鞋,现在30美元以下的不做;有些企业把设计、研发和接单的业务留在东莞,把制造车间移到湖南,在当地雇佣更多的人;有些电子企业会从东莞的清溪集群式地搬迁到昆山,从外贸转做内贸……这些都是珠三角这些年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在任何国家,产业升级都是企业的事,但政府不是无能为力,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提高环保、劳工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来加以引导,但不能越俎代庖地替企业做决定。

而且出台和提高准入标准的时机和程度很重要,环保标准应该严格到什么程度,最低工资应该提高到多少、何时提高,这都是对政府调控能力的巨大考验。

这里面潜在的风险是会出现产业的空心化,旧的走了,新的没有来,导致一个城市甚至整个区域的衰落。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地区的产业升级空间十分有限,比如说,轻纺工业就比重化工业容易升级,一旦重化工业出现产能过剩,并要进行转型,这种转型的困难就比轻纺工业大得多。

比如英国的利物浦、曼彻斯特,曾经是著名的重化工业、钢铁业中心,后来却衰落了,为什么那里不进行产业升级呢?根本原因在于,钢铁业的搬迁成本很高,人可以走,但机器走不了,老板往往会卷钱走人。

当然,中国还不到那一步,中国的重化工业还不成熟,多数是轻工业,搬迁、转型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不太容易出现空心化。

而且中国的政府很强势,手中掌握很多的资源,调控能力很强。

关键的考验在于把握调控的边界和时机,拿最低工资来说,政府既要顺应提高农民工待遇的呼声,又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其中平衡点在哪里?政府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广东前几年提出要“腾笼换鸟”,淘汰落后的产业和产能,为此提出“双转移”,在粤西、粤东、粤北和湖南等地建设产业转移园区,这些方向是对的。

但具体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政策工具、出台什么样的调控措施、在工业用地价格、环保、最低工资、规划等方面出台哪些具体的规定和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尚有待清晰。

服务业的瓶颈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容纳的劳动力最多、平均收入最高、工作环境整体上也比第二产业好。

要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最大的不同是,制造业是供给创造需求,服务业是需求创造供给;制造业以资本和物为主,服务业则更多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发挥程度;制造业讲求的是规模经济和标准化,产品整齐划一;而服务业是一个以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行业,市场是分层的,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的每个人,他们对服务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有人提供有差别的个性化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需求增长很快。

而这恰恰是中国的软肋。

无论是建酒店还是居民小区,我们总是强调投入了多少钱,采用了什么样的设备,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所以,很多酒店水龙头出水不畅,很多小区不能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我们一般归结于硬件不行,却没有意识到人力投入不足,服务不细致的问题。

服务业因为主要和人打交道,对市场环境、产权保护、公平竞争要求很高,但在我国,目前经济领域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情况还很普遍,很多行业和领域还没有开拓出来。

而且地方政府在过去30年已经发展出一套如何促进制造业发展、如何招商引资的逻辑,并形成了路径依赖。

对如何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则没有多少认识,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要完成新的转变,会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

而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背后的机制、政策如何配套,目前学术界也还没有多少系统性的研究。

但对亚洲四小龙来说,这种转变已经进行了差不多20年了。

以台湾为例,从最早的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到目前以服务业为主、主要为本地人提供服务的均衡发展,其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在“用工荒”和“就业难”同时来袭的当下,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作者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本文由本刊记者赵灵敏采访整理。

)“用工荒”会撼动“世界工厂”地位吗?文_刘开明2008年9月到2010年3月,沿海地区的农民工遭遇了过山车般的命运拨弄。

当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的大浪席卷过来时,工厂纷纷关闭,失业农民工人数多达2000多万。

2009年5月以后,出口形势日渐好转,“中国工人”又因为帮助国家“成功保八”而荣登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榜亚军。

在2010年春节过后,接踵而来的大量订单,让工厂喜出望外,但招不到工人的恐慌却传遍大江南北。

各路高人纷纷就此发表高见,见仁见智,有人喜有人忧。

据我个人的观察,来自基层企业方面的声音,一般都忧心如焚、疑虑重重;而来自官员、学界和名流的看法多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民工荒”能倒逼企业提高工人福利,甚至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工人权利,忧的是面临本币升值、成本上升的困境,加上用工短缺,一些中小企业可能无法渡过难关,经济受影响,失业率增加。

笔者认为,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无法回避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廉价劳动力取之不尽的时代正在结束,以廉价为基础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工厂”的秘密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到2005年,中国即有100多种产品的出口量位居世界之首。

“中国制造”充斥世界各地。

为什么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认为,这个“世界工厂”的秘密或者所谓“竞争力”并不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或者全球化,而是低工资低福利的廉价劳动力导致的产品低价格。

2002年中国制造业每小时的平均报酬仅为0.57美元,即便最近几年有所增加,也只是美国同期每小时报酬21.40美元的6%。

有专家指出,2004年中国因雇佣农民工一项就节省了11462亿元的工资开支,相当于当年中国GDP的8.5%,这大体相当于中国当年的经济增长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