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和“用工荒”对策论文
论“用工荒”与“就业难”
论“用工荒”与“就业难”一.“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状2011年河北省共计35万高校毕业生流入就业市场。
由于专业、技能等与用工单位的要求对接错位,结构性矛盾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1日,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发布数据称,与去年同期相比,进场用工单位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增加20.6%,但进场求职毕业生人数却下降25%,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现象。
另一方面人保部门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
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
国家有关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
但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热度不曾减退。
与此同时,另一个相反的现象“用工荒”风暴一般席卷而来。
《环球日报》报道,春节长假结束,沿海地区出现比往年更严重的“用工荒”。
对于沿海那些工厂主来说,它的真切就像断电、停水、缺原材料一样严峻,企业想尽一切办法,有的甚至直接到火车站、社区去“拉人”,留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但效果依然不佳。
中国劳动力既“过剩”又“匮乏”,余量和亏空都如此之大,是人类工业史上罕见的一幕。
在一个国家,“就业难”与“用工荒”很少会同时如此激烈的出现。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两相并存,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
二.“用工荒”与“就业难”原因分析企业用工荒的原因: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得不到匹配,企业生产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老模式,传统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经营方式急需改变,完整的现代产业价值链条急需形成。
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4篇,就业工作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案-经验本
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4篇,就业工作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案-经验本下面这些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1近几年劳动力市场对产业工人的需求旺盛,所以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
但在就业跟踪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存在就业不稳定的现象。
同一批就业的学生,有的已经由刚工作时底薪xxxx元的普通岗位转到了底薪xxxx元的管理岗位,有的则由于不断地转换工种和岗位,与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农民工一样,更有甚者,走入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的怪圈。
这种现象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一定压力,也给技工教育的声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调查发现,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理想中的工作环境及待遇与现实差距较大;二是懒散的行为习惯不能适应现代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的约束;三是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不精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四是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必要的求职观念,不能融入企业的人文环境。
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
以前我校的职业指导仅仅是就业指导,由就业办在学生毕业时集中进行,主要介绍就业形势、所学专业适应的职业范围及特点以及求职的知识和技巧。
这种简单的应急教育,对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试想如果在技校学习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没有掌握本专业基本的职业技能,掌握再多的应聘技巧又有何用呢?二、原因分析1、技校生不能全面地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
由于技校生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体制下属于学业上的弱者,学习基础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自信,大多认为来技校上学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他们不知道社会发展不仅需要科学家,而且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普通劳动者,通过上职校也能为自己开辟光明的未来。
2、学生不了解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人长远发展的水平,认为上技校就是学"一技之长",轻视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影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探讨就业难的相关毛概论文(2)
探讨就业难的相关毛概论文(2)探讨就业难的相关毛概论文篇二《直面“用工难”和“就业难”》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招工难现象在多个省市多个行业普遍发生。
“用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出现。
本文阐述了“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现状,“用工难”和“就业难”成因分析,以及缓解“用工难”和“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用工难就业难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而从2011年开始,招工难现象却在多个省市多个行业普遍发生。
企业用工已从“季节性缺工”逐步变成“常年性缺工”,普工和技工双短缺。
直观上,企业缺工的程度与企业工资福利、劳动条件、行业特性和企业规模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从根本上看,“用工难”不仅是就业问题,更是宏观经济问题。
持续性的“用工难”与其说是真正缺人,不如说是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以“三低”(低劳动力成本、低资源成本和低产品价格)为主要竞争优势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就业难”和“用工难”同时出现,看似矛盾,其实它们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沿海地区缺工,很大程度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结果。
大量制造业北上西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可以不必抛家舍业地到人生地不熟的东部地区打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想招到人,就要拿出比内地企业更好的薪酬待遇。
但这只是仅宜之计,东部企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加快产业升级,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金、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
一、“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现状(一)“用工难”与企工工资福利和劳动条件密切相关从微观层面看,缺工程度与企业工资福利和劳动条件呈反向关系。
2009年底和2010年底,一部分企业通过加薪和人性化关怀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缺工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仍不能有效降低缺工程度。
以浙江省为例,从2008年到2011年,浙江省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达到了36.7%。
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应对措施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应对措施论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应对措施论文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应对措施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普遍关心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就业难已然成为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更有人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其实有很多原因会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不少人把矛头指向了社会、政府、企业以及高校,好像大学生就业难都是这些客观因素惹的祸,和我们自己没有关系,我们只是受害者。
可我认为,重点不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多严重的后果,而是我们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并且找到自身的原因,从而弥补那些客观因素导致的后果。
例如,近些年有很多人对高校扩招发起了责难,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应该盲目跟从,应该认清现状,有自己的想法。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在提高,老百姓愿意为子女的教育进行投资,愿意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高素质人才,高校扩招正好满足了大部分国民的意愿,代表了公众的利益,也拉动了内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发展,所以高校扩招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并不是有弊无利的,在一定范围内高校扩招是非常必要的。
尽管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障碍。
所以尽管就业难有一部分外界的原因,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出发,尽量降低外界因素对自身的影响,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不论有多少客观原因,不论就业率是多少,总有企业单位在不断接受大学生,总有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这就表明是否能够成功就业,与毕业生自身存在着很大关系。
首先,错误的就业观。
有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五篇)
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五篇)第一篇: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摘要: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政府的宏观调控、用人单位的选聘毕业生规则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等方面探讨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症结;对策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国家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
因此,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形成可行的应对策略,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经过多年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所造成的,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及社会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不合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导致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首先,许多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识不足,自身定位不准。
认为只有在比较高的就业层次,留在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存在长期和一次性的就业心理,想找理想的单位和职业,做到一步到位。
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
而实际上我国已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改变了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历史。
其次,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存在观望、攀比、盲目从众等不健康的心理。
虽然手中已有了意向单位,但仍然抱着等一下、看一看的念头,签协议一拖再拖,错失了一些就业单位。
焦虑烦躁、自卑、自负的心理大大影响了就业和择业的成功率。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等大环境中的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
另外,自身能力素质的缺陷也成为成功应聘的障碍。
随着独生子女代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增大,“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现象增多,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心降低,团结互助的集体团队精神欠缺,沟通能力不强,等靠思想严重,同时缺乏敢于创新精神。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第一篇: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一、引言:“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我们在媒体上也能不断看到关于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的报道,甚至在社会上,出现了毕业即是失业的说法。
与此同时,“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在今年年初,我们发现各地报纸电视等媒体相继报道这样一条新闻:许多企业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点搭建临时招工摊位,招录将要离开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同时抢先招收外来的务工人员。
事实上,企业选择在汽车站或火车站进行招聘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是本地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前的最后一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站。
企业必须在这里抢先招录到自己需要的员工。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用工荒的出现。
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
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
这就是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是矛盾的却又有其合理性的问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用工荒表明企业招不到人或者难招到适合岗位等人;而就业难表明劳动者难找到工作岗位,是人等岗位。
简单地说,也就是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人还找不到工作。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因?二、当前现状(一)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范文10篇3
政府应出台更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场地租赁补贴等,降 低创业门槛和风险。
资源整合
高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创业资源和服务,如创业导师指导、项目孵化、融资支持 等,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创业梦想。同时,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积极心态面对就业挑战
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就业 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D
校企合作促进大学生就业模式
05
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概述及优势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包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等。
02
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人 才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03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 难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论文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 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统计 分析等多种方法,确保研究的科 学性和准确性。
大学生自身因素与就业关系探
04
讨
大学生自身素质对就业影响分析
专业能力与就业需求匹配度
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 之一。
综合素质与岗位适应性
除了专业能力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能力等也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心态与就业选择
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如是否愿意从基层做起、是否愿意接受挑战等 ,也会影响其就业选择。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1、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1.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分析。
事实上就业难的原因还有大学生心态的问题,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有些学生认为到了大学里不用学习,大学四年过去了,等到找工作时,发现自己除了有一张毕业证外,什么都没有。
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过度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往往失去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1.2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也是近年来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金融市场的动荡也是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市场经过了一次大的整顿,有太多的企业倒闭,很多人失业,而事业的人群又具有极大的技能,而我们的大学生仅仅空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要实行磨练,这个时期都是相当长的阶段对于很多的企业都是不喜欢的。
同时市场真正为我们留下的就业的岗位又是很少,这样对于就业来说更加的艰难了,这样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未走出校园的时候就要积极的参加各类的社会的时间的工作,目的是当走入社会的时候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的群体当中来。
1.3大学人才培养定位脱节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的心态有一定的问题,在他们的心里想的是如何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对于书本的知识过于依赖,对于自己未来从事工作的方向不够清晰,想的是如何管理别人的工作,而不是实行实际现场的经验的积累,绝大多数都是处于空想的阶段,如果真的顺着大学生的意愿出发,那么将来就会出现乱指挥的现象,对于实际的工作的方向上提供不了任何的协助。
所以,我们在定位的过程就要实行全面的分析,本着未来的发展前景,现阶段仅仅一个学习的阶段,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2、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思路2.1高校大学生树立准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就业率提升的关键动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就业与择业的认知和理解也在持续的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持续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5篇范文
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5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加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原因1.现在整个就业的状况,因为我们国家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这个大的背景下。
再加上当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就显得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难度就显得非常突出。
2.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这种白领岗位的需求不足,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
3.大学生的供给不太适应市场需要。
大学专业的设置和相应招聘、招收这些专业的大学生的人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观念,以及大学生的观念能力,观念也不太适应。
4.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5.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
6.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
其一,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
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其二,诚信问题。
不少毕业生觉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诸如环境还不够宽松、公平,企业用人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等等。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1.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
加强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是主渠道,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五篇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五篇第一篇: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
可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通过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有效参考。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呈下降趋势,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跟风现象严重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
尽管大学生非常重视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2、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而且,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形势政策考核论文)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班级:03110802姓名:XXXXX学号:XXXXXXXX摘要:一边是年复一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一边却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就业难”和“用工荒”在中国矛盾地存在。
本文首先从经济、企业、劳动者各方面分析了这一矛盾现象的直接成因,继而进一步分析,根据根本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从理论上对这一难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与此同时,新春伊始,“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
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因?一、“两难”直接成因(一)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这一点是造成两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又体现在多个方面:首要的一点,是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
简而言之,就是就业并不缺少人,缺的是合适的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40个城市抽样调查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是14%以上,供求之间差距明显。
其次,地域性失衡。
虽然国家已经大兴西部开发,但不容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沿海地区发达城市比广大西部地区更具吸引力,“孔雀东南飞”现象并未得到缓解。
最后,劳动力供求数量不均。
每年达1200万的供求缺口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二)劳动者自身素质不够一方面,劳动者水平偏低,这可能表现在职业技能上;另一方面,对于自身德期望过高。
尤其在高校毕业生中尤为普遍。
对于高校毕业生,仍然存在着不正确的就业观,认为自己读完大学,理应拥有好的薪酬待遇、发展机会。
大学生用工荒与就业难论文
对“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认识近几年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提高(如去年毕业生人数为630万,比2009年的611万多了11万),同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有些单位的工作岗位却人员短缺,招不到人,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两个矛盾体在我国时刻存在,而它们又该如何协调,解决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想找到解决办法,首先要分析这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有人说,如果没有忘记大学生就业难,那么就会发现,用工荒并不是真的无工可用,全国用工缺口不过二十几万,而待就业大学生却达百万之多…但我们不能说,出现用工荒就代表中国的就业问题已经解决。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不是针对所有企业,也不是针对所有人。
第一,就业难主要是针对有稍微较好的待遇的单位,人很多;而对于真正需要高端技术实力的企业,才会出现“用工荒”。
就如计算机专业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热”,无论哪一专业,或深或浅,都要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好多单位也看准了计算机的前景,招技术人员,而且工资也不低,这样就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挤在这样的门槛里,但真正能进的却没有多少人。
很多人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技术的掌握差不多,这样,一些非技术因素就成为招聘的主导因素(如责任感,对事件的处理能力…),而不像在计算机刚刚起步的年代,在很少有人懂计算机的年代,技术是主因。
而在需要高端计算机人才的地方,门槛很高,而中国很缺少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就出现了企业的“用工荒”。
第二,在一些需要体力劳动的单位,有时也出现了“用工荒”。
理由很简单,很多大学生仍有一种思想:大学生应该和笔杆子打交道,对于体力劳动,工资很低,而且感到很丢人。
从深层次来讲,这两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发展模式的瓶颈甚至财富分配有很大关系。
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中国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之中的巨大赢家,中国引起世界的震惊。
靠着廉价的劳动力,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五篇范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五篇范文]第一篇: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规模和生人数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大学教学质量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特别是2008年末2009年初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更为突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由于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和退役军人等劳动力总量的增加,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等种种因素,中国面临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高峰,全社会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
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客观的说,这是有失公允的。
我认为,总体来说,有两个大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中国大学生处在中国社会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增长,为什么中国在GDP增长达到11%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就业难的问题?据美国之音报导,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政治学教授苏黛瑞就中国大学生为什么过剩的问题发表评论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能够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经济的结构也不适合吸收社会上的劳动力。
其实质原因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遵循着一个畸形的模式,中国GDP增长的50%依赖出口。
国家和地方的硬件投资开发包括建桥,修路,建各种市政美容设施,修各地政府机关大楼,建各种工业旅游园区等形象工程也是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00万一步步跃升到如今的610万。
但在这些年间中国的GDP不过从10万亿增加到30万亿,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
粗放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所吸收的劳动力大部份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工。
社会就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相关配套制度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却未能跟上这种就业机制的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推荐五篇]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推荐五篇]第一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难”与“用工荒”一、前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大潮,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现。
时至今日,农民工的总体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且平均年龄正趋于年轻化,尤其是“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群体。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市民化、城市化倾向明显,具有更高的生活期望与更强的权利意识。
也正是这些特征,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和第一代农民工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处境时,许多人不免会产生更大的心理不适,进而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他们在面对就业问题,也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倾向,然而在自身技能和条件的限制下,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一定程度的造成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局面。
二、新生代农民工概况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年龄在16岁——28岁,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经商的农村人口。
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未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农村社会生活日渐脱离,而对城市生活则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民工身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被有关专家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第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新生代民工普遍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许多人都已初中毕业,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学业,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
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多数人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另外,新生代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后较好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开放价值观,他们的行为、观念已经相当城市化、现代化了。
论现阶段我国稳就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作文
论现阶段我国稳就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作文《我国稳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篇一: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那点事儿咱先来说说就业市场结构失衡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就拿我老家那地儿来说吧,以前那可是依托一些传统工厂或者小作坊发展起来的,比如纺织厂、小五金厂啥的。
小时候我就经常看到厂里的叔叔阿姨忙碌的身影。
但是呢,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这些传统产业被冲击得厉害。
像纺织业,国外的低价纺织品大量涌入市场,那些小纺织厂订单越来越少,很多厂不得不裁员。
我邻居阿姨就从纺织厂下岗了。
她只会操作纺织机器的技能,结果出去找工作那叫一个难。
虽说现在新兴产业也冒出来不少,像互联网科技、电商之类的,但问题就在于,像阿姨这样的下岗工人根本没法一下子就转行去做新兴行业的工作。
他们没有相关知识,新兴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又比较高,要懂技术,会软件操作之类的。
这就是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一个生动例子,大量在传统行业待久了的人被“甩”出来,新兴行业又急需特定人才但找不到合适的劳动力,整个市场就像一个断了链条的齿轮,运转起来困难重重,这给稳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篇二:教育与就业不匹配的尴尬再谈谈教育和就业匹配程度的事儿。
我有个表弟,他上学的时候那也是努力啊,天天埋头苦读,一路顺利考上大学。
在大学里选专业的时候,他根据当时所谓的热门就选了行政管理专业。
等到大学毕业,他信心满满地去人才市场应聘。
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一巴掌。
市场上虽然有很多企业招人,但真正招聘行政管理岗位的,要么要求有工作经验,要么要求特殊技能,比如熟练掌握好几门外语啥的,而这些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机会深入去学。
表弟跟我抱怨说,大学学的那些理论,到了实际工作中能用的地方少得可怜。
像他这种情况可不是个例。
很多大学专业设置感觉跟市场需求完全脱轨。
学校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考虑市场的变化,可能教的东西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了,企业却已经跑得老远,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才。
这就导致很多毕业生一出大学就面临就业难,企业也总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
一方面,许多企业面临着招聘困难,很难找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
这种矛盾现象被称作“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
对于企业来说,用工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劳动力资源开始向城市聚集,但人口的老龄化导致了年轻人数量的减少。
其次是教育质量的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匮乏。
现代经济中需要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力,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技能人才。
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则更加复杂。
除了技能不足和缺乏职业素养外,还有就是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校毕业生都希望从事“白领”工作,但由于快速发展的我国经济需要的实际上是蓝领工人和技能型工人。
大学生对于那些看上去不太光鲜的工作不感兴趣,而这种工作正是当前市场上最需求的。
因此,为了破解这个悖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对于企业来说,要提高对招聘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借助技术手段优化人才招聘流程,同时注重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对中职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引导和指导;对于大学生来说,则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尤其是要深入了解当下的社会现实,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关注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的变化。
总之,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大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动态平衡,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就业难”和“用工荒”对策论文
“就业难”和“用工荒”对策论文
“就业难”和“用工荒”对策论文
摘要:当前就业和用工形势下,大中专毕业生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滨海县当地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破解就业难用工荒对策
近年来,滨海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一直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劳务输入基地建设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切实为劳动者就业和县内企业用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就业难”(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和“用工荒”矛盾依然突
出。
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和低技能劳动者这类人
群就业困难。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自2013年开始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管理以来,滨海县共有回滨登记高校毕业生1067人,录入管理系统1036人,另有31人无法联系。
根据省市要求,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要达97%以上,但通过真正调查了解,滨海回滨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只有725人,就业率仅68%,有300多人未就业或只是临时性打短工。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毛概论文(2)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毛概论文(2)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毛概论文篇二《如何缓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困局》摘要:近几年,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成为久治不愈的社会顽疾。
鼓励乃至强制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可以同时缓解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困局。
政府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搭建平台。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学生劳动实践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64-02一、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近年来,用工荒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是到春节前后,更是成为社会热点。
如今的用工荒现象呈两种趋势:一是从沿海向内地蔓延,二是从季节性缺工到全年常态化缺工发展。
用工荒已经明显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广东省人社厅的数据,2014年春节前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缺口为80~100万人,其他时间为30~40万人;据此推算全年平均缺口为50万左右。
考虑到广东经济比较发达,缺工的情况也略微严重些。
(2013年广东省内常住人口为10644万,约占全国的1/13;国内生产总值为62164亿元,约占全国的1/11),全国的用工缺口按广东的十倍计算,则全年缺工在500万左右。
这一数字没有科学的依据,但既然权威部门都无法统计,作者也只能作大致的估算。
另一方面,高中职学生的就业难,也是存在多年的社会顽疾。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
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
”“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用工荒和就业难,似乎是一个矛盾,却又并行不悖,久治不愈。
实际上,将两者“并案处理”也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2014年劳动市场格局:用工荒与找工作难并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催生职教发展机遇。
但是,提出了问题,分析了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却不多;用工荒与就业难仍然年复一年困扰着我们。
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思考论文(共6篇)【论文】
第1篇: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难,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困境更加复杂。
造成如此困境的因素有很多,如毕业生自身学业不精、缺乏自信,没有职业规划;学校自身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企业脱节、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国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笔者试图找出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1、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就业观念滞后、不愿意就业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中专对口招生和参加高考经过本科院校多轮筛选剩下的学生,生源质量低下。
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差,导致了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学的不够扎实,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学生毕业时对自己本身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定位不准确,一些学生好高骛远,然而眼高手低,怕吃苦,不肯脚踏实地,只愿选择高薪又舒服的部门和岗位;相反的,一些学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够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
2、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学校不顾自身师资和硬件条件,盲目跟风,争先恐后开设社会上需求较好的热门专业,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和响应硬件条件不完善往往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课程设置不能与企业接轨,陈旧老化,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轨。
实习不能专业对口、实训设备落后、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难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
学校就业指导的机构体系设置不健全,缺少经过正规和系统化培训的就业指导教师。
就业知道工作不能深入细致,方式方法简单,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系统化的就业理念和意识。
3、就业大环境严峻,一些企业唯学历论思想严重以及政府就业政策不完善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加之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崛起,传统制造业企业不断倒闭,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
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第一篇: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年来的社会焦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也一直持续着。
然而在当下,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就业难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同时出现了“用工荒”——这一与就业难相对的现象。
这看似矛盾,其实并不意外,这反映出了现今个人与社会在就业上的种种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的就业观念,相关社会制度,学校教育模式,等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简单地分析。
(一)从个人角度而言,对于大多数人,就业的目的就是要维持生存。
因为要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
但这不是全部,能否找到工作和做什么样的工作还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社会地位。
其实大多数家庭的背景还是很普通的,家里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后要找一份好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
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
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
很多人提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放下身段,到基层去。
但在当今这个社会,想让大学生轻易地彻底地抛弃这种观念,去从事最基层的工作,去条件差的地方,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这些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很微弱的。
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
当然,现实的压力让很多大学生开始考虑放低要求,很多学生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降低了对于薪水和地区的要求。
有时选择薪金较低但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就业观。
然而,这些转变完全是环境所迫,不是个人的真正意愿。
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问题,还是需要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难”和“用工荒”对策论文
摘要:当前就业和用工形势下,大中专毕业生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滨海县当地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破解就业难用工荒对策
近年来,滨海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一直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劳务输入基地建设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切实为劳动者就业和县内企业用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就业难”(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和“用工荒”矛盾依然突
出。
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和低技能劳动者这类人
群就业困难。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自2013年开始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管理以来,滨海县共有回滨登记高校毕业生1067人,录入管理系统1036人,另有31人无法联系。
根据省市要求,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要达97%以上,但通过真正调查了解,滨海回滨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只有725人,就业率仅68%,有300多人未就业或只是临时性打短工。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大中专毕业生的供需失衡。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
二是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已成为困扰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而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比较困难,主要就是毕业生缺乏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三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问题。
当前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更看重个人感受、发展前景等精神因素,学生毕业并不是像过去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
现在不同了,部分年轻人宁愿边“啃老”边寻找满意的工作。
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
据滨海县2014年劳动力资源调查显示,全县仍有9295人未就业。
这些未就业人员大都是年龄偏大、文化较差、技能偏低甚至无技能,或因家庭原因而不能就业的人员。
因此这类人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而无法就业。
“用工荒”是当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和熟练操作工短缺的普遍现象。
从滨海近年来企业缺工的调查显示,2011年到2014年分别缺工4080人、4125人、4286人和3709人,缺工主要体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等岗位。
造成缺工原因:一是用工和求职信息不对等,导致企业用工招聘与劳动者之间不能
形成有效匹配。
二是用人单位追求人才高消费,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劳动者就业带来难度。
三是劳动者技能低下,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生产经营需要。
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而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和普通员工的培训上。
“就业难”和“用工荒”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
破解这对结构性矛盾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
用人单位应主动消除就业歧视,杜绝学历高消费,避免造成人才浪费。
摒弃“只用不培”、“只想吃桃,不想栽树”的“拿来”和“摘桃”认识,树立长远规划和人才储备观念,高度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加大培训投入,梯次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熟练工、技工和专业人才。
我们人社部门作为就业工作主要职能部门,着重通过以下方面来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信息库建设。
定期开展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和企业用工、缺工情况调查,建立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并及时将企业用工信息和劳动者求职信息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实现用工、求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有效对
接。
二是加大劳务输入基地建设。
强化区域合作,加强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机构和高等职业院校劳务协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引进省外劳动力资源和人才培养,弥补县内劳动力资源和技能人才的不足。
近年来,滨海县已与省外15个市县和10多所院校建立了长期劳务协作关系,为县内企业招工引才搭建了长远稳定的供给平台。
三是加强人社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人社门户网站建设力度,对原有人社网站改版升级,开设就业服务、创业服务专栏,为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网上咨询、查询服务。
对县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改造升级,按行业类别建立纺织服装、泵阀机械、医药化工、电子加工、三产服务等5个服务企业用工QQ群,及时发布求职和用工信息,举办周五劳动力集市,实现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工常态化。
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充分发挥职业培训补贴资金作用,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对有培训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给予免费培训,切实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关于“就业难”与“用工荒”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