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一、引言:
“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在媒体上也能不断看到关于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的报道,甚至在社会上,出现了毕业即是失业的说法。
与此同时,“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在今年年初,我们发现各地报纸电视等媒体相继报道这样一条新闻:许多企业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点搭建临时招工摊位,招录将要离开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同时抢先招收外来的务工人员。事实上,企业选择在汽车站或火车站进行招聘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是本地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前的最后一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站。企业必须在这里抢先招录到自己需要的员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用工荒的出现。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
这就是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是矛盾的却又有其合理性的问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用工荒表明企业招不到人或者难招到适合岗位等人;而就业难表明劳动者难找到工作岗位,是人等岗位。简单地说,也就是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人还找不到工作。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因?
二、当前现状
(一)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
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二)“用工荒”现象
用工荒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用工荒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企业却招不到人。它暴露了中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无论是坊间还是媒体,对各企业招工难一直用一个“荒”字来形容。实际上,用工荒彰显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观念的变化,也证明在中国“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成为历史。2009年开始中国内陆地区纷纷呈现出“用工荒”的苗头,连劳务输出大省四川也未能“幸免”,仅在重庆,就有百余个工业园出现“用工荒”。2009年7月份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继出现用工短缺。7月份的供求报告显示,企业总需求人数60.3万人,而同期的求职总人数却只有35.4万人,用工缺口达到25万人。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显示,到7月底,江苏省新增就业人数66.5万人,月均增长9.5万人,尤其7月份单月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3.3万人,已基本恢复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7月份上海实际净增就业人数约3.9万人,比6月份的1.8万人增长了一倍多。
按照国内企业招聘习惯,很多知名企业往往选择在每年的2-4月份进行
年度大规模招聘。每年春节过后,都是服务行业最先开始招聘,特别是酒店、餐饮、娱乐行业用工需求最旺,不过却都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2013年全国31个省区的一份调查显示,51.7%的受访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工作。84.4%的企业忧虑年后人员流动问题。其中35.1%的企业表示,有员工提出春节后将不再返回企业上班,人数还不少;49.3%的企业也遇到同样的情况,但人数不多;只有15.6%的企业没有收到员工这样的申请。
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的原因依次为:工资太低、工作发展没前景、想换行、工作枯燥、和老板同事相处不和睦等。对此,专家认为,“用工荒”折射出制度短缺。新生代基层打工者特别注重公平公正的环境、自我价值的实现、未来发展的空间以及下一代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很多企业并未给基层打工者创造适合全面发展的环境,使得打工者看不到长远发展的希望。
三、原因分析
(一)国家:
1.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大幅度依赖廉价劳动力
新生代公民权利意识苏醒,无论是第二代农民工,还是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不愿低薪、不愿工作环境差,不愿当廉价劳动力。这种维权意识的苏醒和增强并没有错,但却和我国目前依然大幅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形成冲突和矛盾。造成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和企业待遇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不健康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情况是:以加工为特色的第二产业发达,而以服务为中心的第三产业仍很不健全。传统的第二产业的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已经难以提供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农民工体面的工作环境和有良好生活保障的待遇;与此相对,第三产业除了旅店、餐饮、商业,也包括教育、政府、金融、保险,毫无疑问的,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都比较高。传统的第二产业正失去吸引力,而我国当前的第三产业又不足以吸纳足够多的劳动力,导致了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是造成“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深层原因。
而且,由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单纯地提高企业待遇以希望解决“用工荒”问题,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产品链的最低层。这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的廉价劳动力。一个售价9.99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