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
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悖论性并存探析——基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视角
一
、
自从 1 9 9 8年大 学 生 自主择 业 政 策 全 面 推行 以 来, “ 就 业难 ” 一直 是 困扰 中 国经济 社 会发 展 的 主要
1 0 2
问题之 一 , 对 于各 级政府 来说 , 抓好 大学生 就业工 作 不仅是 每年 工作 的重 点 和难 点 , 更 是 一 项必 须 完 成 的政治 任务 。1 9 9 9年 以后 的高 校 大 扩 招 致 使 每 年 大学毕 业生数 量飙 升 , 至2 0 1 0年 全 国高校毕 业生 数 量就达 6 3 0万人 , “ 就业难” 问 题越 来越 突 出。考 虑 到往年 累计 的未 就业大学 生人 数存 量及海 外 留学归 来人数 , 就业 形势 十分严 峻 ¨ 。 实 践 中大学 生 “ 就 业难 ” 具体 表现为 “ 无 业 可 就” 、 “ 有业难就” 、 “ 信息不畅” 和“ 有业 不 就 ” 四个 方面 。“ 无业 可就 ” 是指 经济 社 会 发 展 中新 创 造 就 业岗位的有效增加量远不及累计未就业大学生的数 量, 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任一时点上一定量大学生失 业 的必 然 性 。这 类 就 业 难 是 由社 会 生产 力 发 展 水 平、 经济发展速度 、 就业制度和增量就业的特性等因 素决定 的 , 与教育水 平 、 学 生素 质和 就业观 念基本 无 关 。“ 有 业难 就 ” 是 由高等 教 育 与 劳 动 力 市 场 需 求 错 位 引致 的结 构性 就业难 。这类 就业 难可 以通 过调 整产业 结构 、 优化 和 升级 经 济结 构 以及 完善 教 育 结
构、 推进 职业再 教育 等得 到逐 步 缓 解 。“ 信息不畅” 由各 级政 府提 供就业 服务 职能缺 位所 致 , 是人 为的 。 不对称就业信息扭 曲了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 , 从 而导 致地 区之 间劳 动力 市 场 的实 际 隔离 , 增 加 了大 学生 供求 的地 区 间 的矛 盾 , 致 使 就业 难 上 加 难 。不 过, 通 过深 化政 治体 制 改 革 、 切 实转 变 政 府 职 能 , 就 业 与信息 不对称 的矛盾 可 以得 到有 效解 决 。“ 有 业 不就 ” 是大 学 生 就 业 难 的焦 点 和 核 心 , 它 由社 会 保 障、 地 区资源分 布 、 公共 设施 发达 水平 等禀 赋不均 衡 以及户 口、 职业歧视 、 分配歧视等制度性藩篱 的阻碍 所致 , 因而 , 通 过 制 度 创 新 对 上 述 影 响 因素 进 行 改 进、 修正 , 可 以有 效解决 “ 有业 不就 ” 这一 难题 。 在大学 生 “ 就业难 ” 问题 依 然严 峻 的 同时 , 2 0 0 4 年 3月首次 在 珠 三 角 地 区 出 现 了企 业 “ 用工荒” 现 象_ 2 J 。在大学 生 “ 就业难 ” 尚未 扭 转 的 背景 下 , 企 业 “ 用工 荒 ” 于2 0 1 0年 春 节 后 再 次 骤 现 , 并 迅 速 从 东 南沿 海地 区 向 内地 蔓 延 。这 次 企 业 “ 用工荒” 主 要 表现 为“ 高级 技工 荒 ” 和“ 短期 普工 荒 ” 两 个方 面 。 “ 高级 技工 荒 ” 是 指 劳 动 力 市 场 上 供 给 的 高级 技 工 难 以满足企业 用 工需 求 的 现象 , 企业 可 使 用 的合 适 技 工 匮乏 。“ 短期普工荒” 是 指 为 应 对 短 期 订 单 的 需 求 而不签 订 固定 劳动 合 同的短期 用工 短缺 现象 。 显然 , 企业 “ 用工荒 ” 出 现 在 中 低 端 劳 动 力 市 场, 而 大学生 “ 就业 难 则 出现 在相 对 高级 的就业 市 场 。按 照新古 典经 济 学 的 劳 动力 市 场 理论 , 在完 全 竞 争 的条件下 , 供求 决定 工资水 平 , 而工 资杠杆 指 引 着 理性 劳动者 从 高级 向低 级就 业 市 场 流 动 , 自动调 节 市场 供 求 平 衡 。 因 此 , 大学生 “ 就业难 ” 与 企 业 “ 用工 荒” 是 不 会 同 时存 在 的。 然 而 , 大学生“ 就 业 难” 与企 业 “ 用 工荒 ” 的这 种悖 论 性并 存 在 中 国经 济 社 会发 展现 实 中已客 观 存 在 了数 载 , 其 中必定 具 有 十分 复杂 的原 因。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序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两大社会问题却日益凸显,一是“就业难”现象,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二是“用工荒”,尤其是指“民工荒”现象。
两大问题的产生,已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思考。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该再以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这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而应该积极地关注它们,探究它们存在的背景、形成的原因,认真思索我们所能做的。
1.有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状据有关报导,201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就业形式将更加紧张。
其实早在几年前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已经被相继报导,大学生就业难可以说早已引起国家的足够关注,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许多有益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但这对于数量过于强大,追求高发展的大学生而言似乎还是杯水车薪。
本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次被重申与用工荒的存在不无关系。
因为与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工人受到普遍欢迎,特别是沿海城市为吸引农民工求职,很多企业开出的普工薪酬都出现了一两成左右的涨幅,然而,“用工荒”的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
这种现象尤其是在最近一两年,也正是这样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争论,构成社会的热点话题。
可以说每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从马克思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看,这种现象是矛盾不断深化的产物,我们也只能浅显地对它的主要矛盾即主要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2.浅析用工荒的原因1、从农民工角度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工资似乎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所以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常常招不到这些年轻的劳动力。
2、从国家政策角度看一方面国家对农民、农业、农产品的扶持政策,使得农村经济逐渐活跃,农民的收入逐渐提高,进城打工和在家务农的收入差慢慢缩小。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就业情况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却出现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对个人发展造成了困扰,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就业难”问题分析“就业难”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变革,就业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工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就业需求下降,而新兴产业的用工需求却同时增加,造成了技能人才供求矛盾。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但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未能跟上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导致城市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农民工就业待遇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难等问题成为突出矛盾。
“就业难”的问题根源主要来自于经济结构问题、就业政策问题以及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
就业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与“就业难”相对应的是“用工荒”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一方面,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劳务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一些临时性工作的需求相对较高。
但一些传统行业企业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劳动力,用工荒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高技能、高素质、高薪资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加大,但供给不足,形成了“用工荒”局面。
“用工荒”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业升级和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研究为了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各种解决之道。
1.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调整经济结构针对“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首先需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
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加新兴产业的就业机会。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难和用工荒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
一、就业难的问题分析1. 结构性失业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产业的衰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难以适应新的就业需求,使得结构性失业逐渐凸显。
2. 教育供需不平衡当前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足,导致了大量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迷茫,同时也使得市场对于某些专业的需求难以满足。
3. 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由于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产业过剩,导致企业招聘计划减少,进而使得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给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4. 职业技能不对口一些劳动力由于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对口,使得他们在就业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这其中既包括了一些中高级技术人才,也包括了一些普通劳动者。
二、用工荒的问题分析1.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不再维持之前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市场供应量出现一定的短缺。
2. 产业升级带来用工缺口在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一些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用工缺口,而一些传统产业的转型也带来了用工荒的问题。
3. 企业用工成本上升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部分企业开始转移生产基地,导致了用工荒的现象。
4. 技术背景的用工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但市场供给出现短缺,使得用工荒的问题更加突出。
三、对策研究1.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质量在教育体系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得毕业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2.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一线工人的技能水平,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也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市场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
3. 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用工结构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引导财政和金融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优化用工结构,提高用工效率。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透过现象和矛盾的表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工人出现用工荒,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出现就业难。
这两个看似是悖论的现象,在中国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用工荒主要出现在新一代农民工身上,他们与前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还有相对的一方面,随着近年经济结构的调整,一大部分企业借着高科技革命的春风转型,经济模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有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此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岗位需求,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就业者有充足的精力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更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做后盾,这一部分就业市场形成了暂时空缺。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原因也是多层次多方面。
首先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要的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没有构建起来,自身素质不足,不符合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要求。
其次,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理性正确的就业心态,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就得是“大家”,就得担当干部、管理人员,对工作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缺少职业情操,容易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再次,现在一些企业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新的岗位需求都要求有工作经验,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大学生,觉得大学生粗出茅庐,空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招收应届毕业生企业就等于承担起来培养大学生的义务,得不偿失。
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与其招收大学毕业生还不如招聘有工作经验者来的实际、实惠。
最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成了影响大学生教育的瓶颈,管理机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评价机制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学科设置不灵活,不能紧跟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变,各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不均等。
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需要的工作社会不能提供,于是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这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
用工荒和就业难
3、根本原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专家称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是“民工荒”根本 原因。一项对珠三角五市1500余名农民工的最新调 查表明,2009年加班费收入为0元者为839人,但工 作时间为1至8小时者有640人,也就是说有199人有 加班,但是没有加班费,工作时间更长,收入却没 有增加。另外,从2007年开始,农民工每月、每周、 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值都在增加。但小时工资却在下 降,从2007年的8.0258元/小时,降至2009年的 6.9658元/小时。
(3)广东省统计局
对全省598家企业开展的季度用工情况重点 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二季度末,广东企业 员工总数比上季末新增加6.29万人,企业用 工需求总体呈增长趋势。
二、“就业难”现象及原因
1、现象 这里的“就业难”主要指大学生就业,从国家教育 部就业指导中心近些年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数字 来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呈现“两高一低”的现象, 即大学毕业人数、待就业人数高,大学毕业生的就 业率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难以找到合 适的薪酬待遇,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人不好招了,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几十年了,中国 各种经济指标都在增长,但沿海出口型企业普通工 人的工资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与此同时,都市生活 成本日益增大,富裕了的沿海城市居民、企业主和 来自内地的普通工人的财富与生活鸿沟日益扩大。 当打工者认识到沿海不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财富梦 想之地时,用工荒现象也就自然产生了。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 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 面。A、浮躁、急功近利的 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 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 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 就业难。B、没有清晰的职 业生涯规划。目前,大部分 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 和规划。
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
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今天,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当前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应引起重视》范文,供各人在撰写下层反应、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近年来,各地用工荒征象越来越凸显,企业高薪聘请却无就业职员能操岗的场合排场,显现出大量的屯子剩余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及低学历劳动者就业困难。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业结构性抵牾凸显,已经成为当前就业与用工面对的一大困难,以我市为例,截至目前我市登记失业人员3034人,企业登记岗位需求约 9765人。
为此,基层建议,从根本上调整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应偏重从调解产业结构、改变人才布局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破解二者并存困难。
一、原因分析一是岗位需求与人力供应立室度差。
由于财产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外贸形势变革等缘故原由,用人需求变革速度快,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职员的供求缺口较大,加之,人才供应布局变革慢,劳动者能力素质与企业岗亭需求不符,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立室度差距越来越大。
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导致人才造就与市场需求不顺应。
每年人力资源市场中,近1/2求职者为大学毕业生,而在当前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用人比重不停维持在六成以上,人才供需难以对接。
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的专业、素质、求职期望和市场需求还存在肯定差距。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导致供求两边难以对接。
一方面,社会工种薪酬体系不完备,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底层劳动群体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地位低,求职者多数不肯从事这类工作;另一方面,工人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存在抵牾,导致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麋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二、对策建议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向服务业倾斜。
第一,推动生存性当代服务业生长,如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搀扶的相干政策。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出现了两个相互关联的社会问题,即“就业难”和“用工荒”。
就业难表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就业压力大,以及部分劳动力转岗困难等方面;而用工荒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短缺、企业用工难度加大等方面。
如何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分析入手,深入探讨其对策研究。
一、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人口结构变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使得部分劳动力难以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
2.技能与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但部分劳动力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难。
3.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但部分学生专业选择不合理、就业观念不合理,加上就业市场需求不足,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难度增加。
4.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面临着诸多难题,包括户籍限制、社会保障不完善、职业培训难度等。
二、用工荒的原因分析1.劳动力短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一些传统行业和基层工作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蓝领工人和基层技术工人。
2.企业用工需求升级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企业对用工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员工,而目前市场上这类人才供应不足。
3.就业地区不均衡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用工需求旺盛,而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不足,形成了区域性的用工荒。
4.就业条件与待遇要求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对工作条件和待遇要求也相应提高,使得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满足条件的工人。
三、对策研究1.加强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劳动者的技能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2.促进农民工转岗采取政策措施,提供优惠的社会保障和就业补贴,鼓励农民工转岗到城市就业。
深度调查:用工难与就业难背后的原因解析
深度调查:用工难与就业难背后的原因解析深度调查:用工难与就业难背后的原因解析2023年的中国,出现了一些很棘手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用工难和就业难。
这两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度探究的话题。
一、用工难的原因分析1.结构性缺陷目前,中国制造业占据了全球的份额,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仍然是低附加值的,所以许多企业都倾向于降低成本,在工人的工资待遇方面没有很好的保障。
由于很多工人都没有很好的文化和技术背景,这样的工人是很难胜任像机器操作员这样的工作,所以企业招聘难的现象十分普遍。
2.劳务市场信息不对称在许多领域,企业对于工人水平的要求和之前的经验相对较高,而工人的对于市场和企业对于自身的知识信息却十分不对称,从而导致了用工难的问题的产生。
小企业或者刚起步的企业由于信息渠道不太畅通,往往不能获得更好的员工。
3.政策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特殊性质,有不少地方加强了对劳务派遣、合同制用工和临时用工等相关管理,对这些使用劳动者的企业较少有针对性地解决其用工难的问题,反而望而却步,加重了用工难程度。
二、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经济类型转型期的困境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从过去的产业时期转向了服务业期,这个过程中就业是会出现问题的。
许多从传统行业转型的工人在熟悉服务业之前,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滞后期”,这个时间段也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
2.基础教育水平不足在很多大城市,高校的毕业生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对于服务行业来说,往往要求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当前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从精神和道德上来说的形塑,导致在服务业就业中会出现瓶颈难题。
3.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业难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有必然联系的,如果地区发展和变化没有适度估计到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就业机会的减少和增加,在较长时间内,就业难的问题会随处可见。
由此可见,用工难和就业难的产生是复杂的,不能单纯的归咎于某个因素。
实现用工难和扩大就业的解决,需要从多个方面发力,持续升级技能,及培养与之匹配的人才和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因素。
_用工荒_与_大学生就业难_为什么会并存
中国经贸导刊“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会并存文李钢梁泳梅一、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并存从2009年底以来,用工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难成为社会关注问题。
东部沿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招聘普通工人时都遇到了较大困难,“求人倍率”不断上升,虽然不少企业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但招工形势依然严峻。
而且,用工短缺的现象有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
今年,即便是在四川、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部分企业也开始面临招工难的情况。
由于招工紧张,劳务中介公司的“商业模式”出现了逆转,由向工人收取的介绍费用,转变为免收或少收,甚至变成企业“花钱买人”,用工紧张可见一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2009年开始持续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调研。
从2011年3月调研的情况来看,企业招工难度持续加大,已经从“血汗工厂”招工难演变为行业较为普遍的现象。
当前,员工待遇较高的企业招工尚有保障;待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也尚能保证正常生产。
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将会持续存在。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在今年“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主题的记者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出,每年毕业生离开高校时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
2011年,高校毕业生有660万人,总量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目前大学生毕业的起薪已经与普通工人(指非技术工人)相当。
据中国社科院工经所2011年3月的调研显示,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通工人的月薪已经达到1500—2000元;技术工人已经达到3000元。
而大学毕业生转正后的月薪也仅有1500—1800元。
二、劳动力升级速度已经快于了产业升级速度为什么目前中国会同时出现“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表现为中国产业结构(劳动力需要结构)与劳动力供给结构不匹配,实质是劳动力升级速度快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的结果。
中国阶段为什么同时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
中国阶段为什么同时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象如何解释你的观点能否通过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解释这个问题首先,企业没有储备人才的概念,以及学校与社会脱节,这是导致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第一个原因。
企业大多需求的是熟练技工,而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工人不太愿意录用,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尤其明显,他们的用人理念是:希望招到的工人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为企业创造效益。
这样一来,很多大学生以及农民工刚踏上社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就被挡在了门外。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很多学校过度产业化而设置了许多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或市场无法消化的就业难专业。
中国的人力资源并不短缺,却也出现了用工荒。
其次,在主要吸收劳动力的民营企业当中,绝大部分都依赖于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对外出口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的核心定位中更加注重低成本的劳动而对产业升级和开拓创新没有动力,致使体力劳动者因为报酬过低而短缺,而脑力劳动者因缺少研发岗位和支持而不能得到锻炼的机会。
这样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从而导致了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双重难题。
再次,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与企业要求有工作经验相关,还与学生的心态有关。
有的学生有单位工作,但是不想签约。
可能他们开始选择了先就业,却在工作中发现专业不是很对口,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选择跳槽,这就造成了一种“就业难”的假象。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宁愿做文秘、行政、营销财会等白领性质的工作,但这一类需求却远小于市场需求,因而出现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调。
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归根到底是就业的满意度低,他们认为企业给予的发展平台、薪资标准和就业环境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
最后,总结说来,“就业难”与“用工荒”主要是产业结构问题,工资待遇问题,福利保障问题,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而最重要的实质是“工资待遇问题”。
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并存的原因和对策在今年年初,我们发现各地报纸电视等媒体相继报道这样一条新闻:许多企业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点搭建临时招工摊位,招录将要离开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同时抢先招收外来的务工人员。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的分析
目录一、用工荒、就业难并存的表面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经济环境变化,用工需求加大 (1)(二)国家政策和开发战略的改变 (1)(三)农民工主体结构上的转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就业意愿与岗位要求存在落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深层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城乡就业结构矛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城市内部存在的新二元结构 (6)(四)企业产业结构的低端化 (6)三、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途径 (7)(一)根据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7)(二)规范劳动力市场,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8)(三)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 (9)参考文献: (10)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的分析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表面原因,进而得出产业结构不舍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内部存在的“新二元”结构及人力资本不足是两者并存的内在原因。
文章认为,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对策:一要调整产业结构;二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三要加大资本投资;四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产业结构;二元结构;人力资本2004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逐渐产生用工荒现象。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012年春节后用工荒现象再次发生,表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缺乏普通工人,以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缺乏熟练工人。
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中国社会却普遍存在就业难现象,突出表现为我国的总体就业弹性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年份GDP增长率都在8%以上。
即使在金融危机严重的2009年,GDP的增长幅度也有8.7%,这种增长速度在国际社会是比较罕见的。
发展职业教育解决企业“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
OCCUPATION2012 098热点F OCUS 发展职业教育解决企业“用工荒”和“就业难”问题刘 玮一、现象分析近年来,用工荒和就业难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直交织存在,一方面是高端岗位人满为患,应届毕业生对待遇的期望值一降再降,另一方面是低端岗位招不到人,“高不成低不就”。
这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这一“荒”一“难”也恰恰反映出目前劳动力的结构的不尽合理:大学生多、农民工多、技能型人才少,高技能人才就更缺乏,这正是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倾向,似乎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大学生们瞧不上“体力活”,农民工又达不到企业所需的技能水平,用工荒,也就是“技工荒”,就成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大难题。
而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注重视野是否开阔、人脉是否广泛、晋升渠道是否顺畅等附加因素,导致挑肥拣瘦、越找越难。
同时,伴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本地就业,从而使东部地区用工荒更为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开始向以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型转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必将带来职业结构的调整,过去不得不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到东部打工的农民工们,如今在省内甚至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于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难就在所难免。
道理很简单,这些企业如果想招到人,就要拿出比内地企业更好的薪酬、待遇、福利来吸引员工。
另一方面,东部低端加工业企业一旦失去了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竞争力也就会随之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企业迟早会碰上用工难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1.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企业要想保持和巩固先发优势,根本出路也只有靠加快产业升级,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
解析“用工荒”与“就业难”
解析’“用工荒”与“就业难”08级统计1班—2200801111025—秘苹苹前言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难”已不仅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代名词,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尖锐问题。
而与此同时,“用工难’现象也愈演愈烈,尤其对于中小企业,一直承受着用人难、留人难的伤痛。
一方面,企业急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持续井喷,却迟迟找不到合适人选;另一方面,广大毕业生手持简历,进出于不同招聘场所,穿梭于不同人才市场,却苦于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此“两难却真实客观地存在着。
这背后存在怎样的原因,发人深思。
一、“两难”原因初探(一)劳动力供求失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劳动力供求数量不均。
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总额约1200万是导致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其次,劳动力供求增长速度不均。
从动态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相应地拉动劳动力需求增长,导致供需增速逐步拉大。
再次,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
市场上对技术工人、年轻工人,尤其是女工需求较大,需求远超过供给;而普通工人、年龄较大的工人及男工基本不存在短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是14%以上,供求之间差距明显。
最后,劳动力供求地域性失衡。
“孔雀东南飞”现象在这几年并未得到切实缓解,大部分人才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一直呈现严重的用工不足。
另外,有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总数的 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 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
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待遇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虑因素,他们更看重工作环境、工作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能否实现。
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很难让他们满意。
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近几年愈演愈烈,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愿到小企业做一般工人。
浙江省“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浙江经济的逐渐回暖,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尤为严重。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既有浙江地方特色,也有全国面上的共性。
因此,如何利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有效地结合并化解两者的矛盾,已成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调查;对策近年来,浙江省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矛盾却愈演愈烈。
一方面是大量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市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的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的特点及原因,并提出一系列缓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对策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及企业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浙江省“用工荒”和“就业难”现状分析(一)浙江省“用工荒”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用工量也明显增加,尽管许多企业放宽条件、提高薪酬,仍有众多企业因“招工难”而开工不足。
杭州、嘉兴、宁波和台州等多个地区相继出现“一工难求”的现象。
1.岗位空缺大于求职人数。
2011年经对数据采集地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实地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岗位1053.69万个,求职人数549.24万人,缺工504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9(详见表1)。
表1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由表1可知,尽管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省部分企业招工人数有所下降,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回落,但到2011年仍超过1.0。
2.企业“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
从企业招聘岗位分析可知(见表2),浙江省“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主要集中在初级技工、中级技工,分别占41.9%和28.8%,累计得到70.7%。
表2 按技术等级分组的供求人数比较3.企业对招聘人员的年龄、性别都要求。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见表3),大多数企业对求职者的年龄和性别有明确的要求。
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如何看待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大学生应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行就业准备“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在我国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把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强行压缩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段。
企业的生产规模这几年扩张过快,劳动力对收入预期的增长同样惊人。
而眼下,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在这之间做到有效的平衡。
因此,人力市场中劳动力的“匮乏”与“过剩”就挤在了一起,搭上了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当前行的“列车”受阻后,这压缩的阵痛就开始慢慢施放了出来。
时下,劳动力资源市场似乎老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劳务供需双方已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似乎在告诉人们,从今往后,该关注的只是如何缓解招工难的问题,而求职难的矛盾可以退避三舍。
实际上,无论是地方还是全国,就业矛盾尤其是涉及择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地困扰着劳动力市场,只是目前它被局部“用工荒”的供需矛盾所掩盖。
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所致。
“招工难”和“就业难”这对矛盾的凸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时代不同了,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就随父辈来到了城市,他们吃住在城市,感受的是城市的氛围,体验的是城市的文化,除了没有那张户籍证明外,他们已经和城市人没什么两样了。
因此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就有很大的不同,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规模化、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加之他们已有了自己对工作福利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取得市场的尊重,成了中国崛起的新生力量。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不平等劳动关系的某种抗议,也是他们与企业主进行无意识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随着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
以前即便在城市,学生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
探寻“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并存下的高职校企合作
【 关键词 】 高 br hrg”ad “ii le i e p y et ox tgi ci , as yt a n sutead i uta sut e A s at.ao so a r L t e n d fui n m l m n”ceii h a cue b h tet t e r n n si tc r fc ts o sn n n d e l r u d rl r u
年初 , 国东部 沿海部分城市又 出现 了大面积的用工荒 . 一边 作至今没有 相关 的立法保 障。( )政策 协调机制不畅 。虽然 国家于 我 另 3 2 0 年颁布 了《 于大力发 展职业教育 的决定》 各 级政府 为此 也相 05 关 . 继 出台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的一系列文件 . 由于没有建立 了相应 的 但 配套工作机制 . 政府 协调力 度过小 . 致使 校企合作还仍表现 为一 种 自 发的 、 浅层的 、 的状态 松散 2 企业层面的热情不高 - 3 企业与学校合作 双方利益取 向的不一致 . 难以深度合作 由于缺 乏对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 的激励政策 . 因此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 合作的积极性 虽然企业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 调服务社会 . 也强 1 “ 两难” 成因与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追求更高的经济利 益 .当与高 职院校合作时 .
21 0 1年
第3 3期
S INC CE E&T C O O YIF R E HN L G O MATO N IN
0高校讲坛 。
科技信息
探寻 “ 用工荒” 就业难” 与“ 现象 并存下的高职校企合作
(. 1浙江师 范大 学教师 教育 学 院 浙江
黎文 生 金 华 3 1 0 ; . 山大学 人事处 2 0 4 2 井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奇怪并存一、引言:“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我们在媒体上也能不断看到关于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的报道,甚至在社会上,出现了毕业即是失业的说法。
与此同时,“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在今年年初,我们发现各地报纸电视等媒体相继报道这样一条新闻:许多企业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点搭建临时招工摊位,招录将要离开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同时抢先招收外来的务工人员。
事实上,企业选择在汽车站或火车站进行招聘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是本地外出务工人员离开前的最后一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站。
企业必须在这里抢先招录到自己需要的员工。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用工荒的出现。
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
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
这就是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是矛盾的却又有其合理性的问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用工荒表明企业招不到人或者难招到适合岗位等人;而就业难表明劳动者难找到工作岗位,是人等岗位。
简单地说,也就是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人还找不到工作。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因?二、当前现状(一)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
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二)“用工荒”现象用工荒指用工短缺现象。
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
用工荒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企业却招不到人。
它暴露了中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无论是坊间还是媒体,对各企业招工难一直用一个“荒”字来形容。
实际上,用工荒彰显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观念的变化,也证明在中国“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2009年开始中国内陆地区纷纷呈现出“用工荒”的苗头,连劳务输出大省四川也未能“幸免”,仅在重庆,就有百余个工业园出现“用工荒”。
2009年7月份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继出现用工短缺。
7月份的供求报告显示,企业总需求人数60.3万人,而同期的求职总人数却只有35.4万人,用工缺口达到25万人。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显示,到7月底,江苏省新增就业人数66.5万人,月均增长9.5万人,尤其7月份单月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3.3万人,已基本恢复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7月份上海实际净增就业人数约3.9万人,比6月份的1.8万人增长了一倍多。
按照国内企业招聘习惯,很多知名企业往往选择在每年的2-4月份进行年度大规模招聘。
每年春节过后,都是服务行业最先开始招聘,特别是酒店、餐饮、娱乐行业用工需求最旺,不过却都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2013年全国31个省区的一份调查显示,51.7%的受访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工作。
84.4%的企业忧虑年后人员流动问题。
其中35.1%的企业表示,有员工提出春节后将不再返回企业上班,人数还不少;49.3%的企业也遇到同样的情况,但人数不多;只有15.6%的企业没有收到员工这样的申请。
打工者年后不愿回原单位的原因依次为:工资太低、工作发展没前景、想换行、工作枯燥、和老板同事相处不和睦等。
对此,专家认为,“用工荒”折射出制度短缺。
新生代基层打工者特别注重公平公正的环境、自我价值的实现、未来发展的空间以及下一代发展的可能性。
但是很多企业并未给基层打工者创造适合全面发展的环境,使得打工者看不到长远发展的希望。
三、原因分析(一)国家:1.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大幅度依赖廉价劳动力新生代公民权利意识苏醒,无论是第二代农民工,还是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不愿低薪、不愿工作环境差,不愿当廉价劳动力。
这种维权意识的苏醒和增强并没有错,但却和我国目前依然大幅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形成冲突和矛盾。
造成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和企业待遇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不健康的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情况是:以加工为特色的第二产业发达,而以服务为中心的第三产业仍很不健全。
传统的第二产业的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已经难以提供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农民工体面的工作环境和有良好生活保障的待遇;与此相对,第三产业除了旅店、餐饮、商业,也包括教育、政府、金融、保险,毫无疑问的,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都比较高。
传统的第二产业正失去吸引力,而我国当前的第三产业又不足以吸纳足够多的劳动力,导致了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是造成“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深层原因。
而且,由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单纯地提高企业待遇以希望解决“用工荒”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由于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产品链的最低层。
这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的廉价劳动力。
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加工它的中国企业只得到了0.35美元;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中国企业只得到了5美元。
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事实。
对于中小企业,把农民工的工资从800提到1000可能还可以承受,提高到1500可能就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是有限的。
2.社会薪酬体系的不科学,工种间社会地位的不合理目前我国社会工种薪酬体系并不完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高薪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更加优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虽然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经济财富、推动社会发展,但是他们的工资待遇迟迟不能提高,工作环境也十分恶劣。
同时,他们也未获得而社会应给予其的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仍然比较低。
部分毕业生自恃学历较优,歧视这类劳动者,不愿从事这类工作,从而造成了矛盾的出现。
3.对内搞不活,内需难增长,工作岗位也难增长提高国内消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
我们的收入增长非常慢,老百姓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还在下降,再谈增加消费有点天方夜谭。
另一方面,保障体系不健全“房子、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压在老百姓的肩上,人们不敢花钱内需难拉动。
(二)企业:1.企业待遇、福利保障太低由于市场高速发展,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厂房租金,同时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这就压低了员工的涨薪空间。
而由于经济泡沫的出现,物价不断攀升,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恶劣上涨,劳动者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支出也要大大增加,如果劳动者工资待遇的上涨跟不上企业工资的上涨幅度,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甚至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
目前,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不断扩大生产,他们要求更多的劳动者参加生产,这就使劳动者有了一定的选择余地。
此时,如果企业仍然保持着低工资、低福利得话,那么企业必然招不到员工。
2.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与市场所提供的在类型和级别上不相符用工荒现象出现前企业需要的劳动者大多数是进行流水线制造,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者即可胜任,但是现在企业大多处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高层次劳动者来满足企业发展技术改造的内在要求。
但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毕业生又因为觉得这些工作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而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工作。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部分企业找不到员工,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3.原料和用工成本关系高耗能企业逐渐向内陆转移一方面内地城市发展起来了,缺工已不仅是珠三角、长三角,而是全国性的问题,现在连安徽这样以前的劳务输出地也都发展起来,开始出现缺工现象。
另一方面企业仍然是以高耗能企业为主,因为原料和用工成本的关系,工厂不得不向内陆转移。
4.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间恶性竞争外贸订单的价格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亏本接单”的现象又重新抬头,在原材料成本价格不断上升的局面下,企业外贸订单的利润水平亮起“红灯”。
更糟糕的是,低价竞争正在损害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到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形象。
(三)就业者:就业观念落后甚至错误有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清醒的认识,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他们太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以自己多年的学习一定能够胜任看起来比较舒服的工作。
殊不知,一些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尤其是学生在学校只顾埋头学习,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而企业却希望新招人员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适应企业的业务,并能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
这也就是许多用人单位倾向于招收具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脱节。
四、举措(一)国家: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上所述,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两难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在于产业优化。
产业优化主要面临两方面的转变:一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支持。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提供的平均工资更高、工作环境也更好,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其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是改变当前第二产业处在产业链下游的位置,实现产业升级。
这一点不是意味着放弃原有的产业,而是实现其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的上游方向发展。
实现产业升级的方式多种多样,推广自主品牌、做强做大是一条路子。
当然,产业优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2. 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社会薪酬体系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抑制物价上涨,尤其是房价。
同时要努力缩小百姓贫富差距,让已经先富起来的带动未富的,提高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让劳动者真正的安居乐业。
3.提倡人文主义,增加劳动者保障现在中国的一些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压榨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赢利行为,拖欠农民工工资、节假日工作无加班费,无视农民工权益,使普通农民工生活难以保障,难在大城市找到容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