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研究计划书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就业情况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却出现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对个人发展造成了困扰,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就业难”问题分析
“就业难”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变革,就业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工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就业需求下降,而新兴产业的用工需求却同时增加,造成了技能人才供求矛盾。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但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未能跟上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导致城市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农民工就业待遇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难等问题成为突出矛盾。
“就业难”的问题根源主要来自于经济结构问题、就业政策问题以及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就业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与“就业难”相对应的是“用工荒”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一方面,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劳务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一些临时性工作的需求相对较高。但一些传统行业企业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劳动力,用工荒问题日益凸显。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高技能、高素质、高薪资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加大,但供给不足,形成了“用工荒”局面。
“用工荒”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业升级和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互为因果。就业难主要是由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等因素引起,而
用工荒则是因为技能匹配不足、劳动力短缺等原因造成的。为应对就
业难,可以采取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创业就业等措施;解决用工荒可
以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吸引人才外流等措施。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加强监管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高劳动力市场灵
活性。通过综合利用各方力量,加强协作,才能有效应对就业难与用
工荒问题,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
就业难、用工荒、原因分析、对策研究、政府监管、产业结构、
劳动力市场、社会责任、政府角色、影响、劳动力市场弹性、引导、
优化、升级。
1. 引言
1.1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状
"就业难"与"用工荒"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就业难指的是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随着经济不景气、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
群体面临着就业机会减少、就业要求提高、企业招聘压力增大等种种
挑战。而用工荒则是指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遇到的难以招聘到合适员工
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不匹配、技能短缺、
劳动密集型产业衰退等。这两种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到个人和
企业的生活和发展,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了解和
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
1.2 问题的重要性和影响
就业难和用工荒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就业难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
浅析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浅析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09市销林钻0911*******
◆摘要: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得尤
为明显,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对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提出对策
◆引言:企业用工荒,是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必经阶段,更是中国经济社
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为此本人通过实地采访宁波某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企业方面的调查了解到了一些相关问题,及本人的一些建议。
◆调查分析:调查的对象为某塑化厂,招聘对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与塑化有
关的技术型人才,一类是企业管理类及财务类人才,一类是车间的普通工人。
在采访该工厂负责人的时候,他向我表示最近确实招工有困难,首先是车间的普通工人,对于这类工人企业对他们的学历要求不高,主要以外省的务工人员为主只要他们肯吃苦耐劳并且接受工厂的薪资,基本都会录用。但是现在的这类工人也不好找,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对工厂的薪资要求较高,对工作环境及工作时间也有较高要求,而这些对于他们这家企业来说很难达到他们的要求,工厂经常性会要求工人加班,虽然对于工人来说也可以选择不加,但如果不加班仅凭基本工资是不够的。负责人向我述说上次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这工作,但仅仅一个月就不干了,原因第一工作太辛苦,第二环境太差,车间里充满了刺鼻的塑料味,第三工作枯燥而无技术含量发展空间有限。这就是第一类人员的招聘难问题,也是对于他们这种生产类企业来说最大的招工问题。第二类是管理型人才,一般的管理类职务他们的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按理说这类员工应该是企业占据主动权,但事实上这类员工的招聘也并不容易,现在的应届毕业生都对薪资要求较高,并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看不上这样的小企业,他们认为应该进入国企或者是外企在这种小企业是鲜有发展空间的,另外,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虽然理论知识强,但实践不足,刚入职场的他们很难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也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无法给予他们满意的薪资的原因。所以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产生了就业难的问题,因为大企业的岗位根本远远无法满足每年海量的应届毕业生。最后一类则是技术型工人,这类工人应该说是当前比较吃香的,对于他们这类生产类企业来说最需要的人才,所以往往企业对这类员工的待遇较高,属于有价无市。综合这家企业面临用工荒问题其实也是代表了广大制造类企业面临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一)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两者的信息不对称。千万适龄劳动力上大学被“白领化”,高校扩招给农村适龄孩子更多上学机会的同时,也间接“剥夺”
用工荒与就业难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的矛盾并存。’ 谓总量 的压力, ’ 所 就是我们今年城镇需要安排 的 转移 。 金融危机加 速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 、 服务业发展 。 于是 民
就业人数达到 2 0 5 0万人,5 0万人当中, 20 其中超过一半是青年 工外 出打工有 了更多的去处 , 不仅 仅局 限在 珠三角 、 长三角等
同构现象 突出, 导致要素配置效率低下、 品市场争夺激 烈、 产 生 板 , 跳槽到更好的单位 去了。对于大学生而言 , 他们觉得企业的
破解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矛盾的对策研究
一
6 一
职教研究
破解 学 生“ 业难 ” 就 与 企业“ 用工荒" 矛盾的对策研究
◎ 马 雪峰
摘 要 :文 章 针 对 学 生 “ 业 难 ” 企 业 “ _ 荒 ” 矛 盾 。 校 企 合 作 、 学 结 合 的 “ 单 班 ” 切 入 就 和 用 T - 的 以 工 订 为 点 , “ 企 共 管 ” 全 过 程 管 理 为 突 破 点 , “ 力 培 养 、 企 双 赢 ” 落 脚 点 , 解 学 生 就 业 和 企 业 以 校 的 以 能 校 为 破
的 用 工 难 题 , 深 层 次 开 展 校 企 合 作 探 索 对 策 与 思路 。 为
关 键 词 :就 业 难 ; 工 荒 ; 单 班 ; 过 程 管 理 用 订 全
随 着 国 民 经 济 的 发 展 。 业 迎 来 了新 一 轮 的 “ 企 就 业 难 ” “ 工 荒 ” 题 。 针 对 以 往 企 业 招 工 难 的 问 和 用 问 题 , 业 曾 经 主 动 与 学 院 开 展 “ 单 班 ” 养 。但 由 于 企 订 培 相 互 间 缺 乏 沟 通 和 有 效 管 理 , 一 般 是 以 学 校 为 主 的 “ 散 式 ” 理 模 式 , 致 学 院 培 养 与 企 业 用 工 、 实 松 管 导 真
学 校 是 育 人 机 构 , 高 职 院 校 的 办 学 目标 是 培 养 社 会 所 需 的 具 有 良好 职 业 道 德 与 一 定 专 业 技 能 的 生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 (7)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学生:指导教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则成为新的重要劳动力增长极。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但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农民工就业的总体规模在扩大就业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国农民工失业现象非常严峻,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在当前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探讨农民工群体就业的现状、问题与解决之道,这对于解决农民工就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目前的农民工就业状况和特征、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以及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问题;对策
目录
单击此处输入文字。
一、绪论 (4)
(一)研究背景 (4)
(二)研究意义 (4)
(三)研究目的 (5)
二、农民工就业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5)
(一)概念界定 (5)
(二)理论基础 (5)
三、目前农民工就业的状况和特征 (6)
(一)就业现状 (6)
(二)就业特征 (6)
四、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 (6)
(一)就业信息不对称 (6)
(二)工资待遇问题 (6)
(三)就业技能障碍突出 (7)
(四)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7)
(五)政府职能不到位 (7)
(六)科技对就业的影响 (8)
“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要】一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而同时企业为找不到适用的员工发愁,这种似乎并不应该同时出现的矛盾情况耐人寻味。笔者通过对经济发展、用工制度、择业观念和人才标准等方面的初步分析,阐述这一现象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并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准入择业观念人才标准
“就业难”和“用工荒”这两个在逻辑上相悖的状况同时出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确实令人诧异。但只要经过仔细地分析和思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矛盾,它实质上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一种结构性失衡状态,其根源一方面是供需双方意愿的分歧,另一方面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择业观念、用工制度,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笔者就几个因素的影响进行粗浅分析,并给出自己的一些个人建议。
1 就业难的演变
1.1 工业化进程导致就业难的群体发生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我国的城镇人口基数较少,加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鲜有农民进城务工;但是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十分落后,可解决的就业岗位原本就十分稀少;而且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岗位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一职难求成为普遍情况,大家都以能进入企事业单位为荣,并导致不正之风盛行。所以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其真正目的实质上是为了缓解城镇人口的就业压力;但那时波及到的主要是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城镇群体,而受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群体受到影响较小;一是因为能够接受这类教育的人数很少,需求明显大于供给;二是由于臭老九的地位不高,很少有人胆敢挑三拣四,所以大中专学生的就业并无困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摘要] 随着实体经济的阶段性回暖,企业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同时就业难也客观存在,不少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从逻辑上讲,用工荒与就业难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但只要用工单位提高待遇,求职者放下架子,不挑肥拣瘦,这一矛盾就会彻底解决。本文首先分析了产生用工荒的原因,然后从就业观念、家长的引导、求职者的素质与技能3个方面分析了产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从求职者个人、企业、国家3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用工荒;就业难;成因;对策
1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 用工荒的成因
一是分配机制不合理。垄断行业待遇优厚,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收入稳定,工作压力小且工作环境优越,这一点从每年的“国考”热中可见一斑。而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及民营企业,不但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而且随时有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的风险。表面上说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可仔细审视一下不同的待遇、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社会地位后,就会发现人们不愿到企业就业的原因。二是有的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水平往往偏高,而求职人员大部分是普通人员,在技术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近些年国家对内地的扶持力度加大,有一些优惠的政策,农民工从中得到实惠,因此更愿意留在家乡工作而不愿到处奔波。四是随着经济的阶段性回暖,企业的订单增加,因此需要的工人增多,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
1.2 就业难的成因
一是就业观念难转变。不少高等院校毕业生人生定位不准确,就业思路不清晰,求职时特别迷茫。挑选职业时拈轻怕重、好逸恶劳,进公务员队伍或考个事业编就为找个“金饭碗”,图个好名声。其实个别民企效益很好,待遇也很高,但众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花掉父母无数钱,如果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工作会很不甘心。二是家长的不合理引导。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当父母领着孩子走在田间地头或城市的马路上,看到环卫工人、劳务人员及正在田间耕种的农民时,就拿他们当“活教材”、“开现场会”,来一个“现身说法”,不约而同地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干这个”,“你看人家某某某从小爱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这种落后的就业理念在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而日本人的就业理念就很淡泊。日本一家调查公司对全日本一年级小学生的理想进行调查后发现:女生将来最理想的职业首选是糕点师,其次是演员和花店员工;男生最想从事的职业依次是运动员、警察、司机。日本人对孩子的教育比较注重实际和因材施教,善于征求孩子的意见,绝不好高骛远。对其来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其特长,培养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而且避免了终生总是与别人攀比而挤“独木桥”。三是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普
遍出现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象。本文将从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含义、
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这
一现象并提出解决措施。
第一部分:用工荒的定义及原因
1.1 用工荒的定义
用工荒是指企业在招聘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人来满足劳动力需求的
现象。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支撑其生产和经营活动,
但市场上却缺乏合适的人才供应。
1.2 用工荒的原因
(1)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育龄人口减少和年龄结构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导致用工荒的出现。
(2)产业结构调整: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某些行业需求下降,而新兴行业和高技术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增加,从而导致用工荒。
第二部分:就业难的定义及原因
2.1 就业难的定义
就业难是指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或者存在就业歧视等不利条件,导致就业困难的现象。
2.2 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结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某些行业需求下降,而新兴行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就业难。
(2)教育与就业不匹配: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从而造成就业难。
第三部分: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影响
3.1 对经济的影响
(1)生产能力下降: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无法充分利用设备和资源,导致生产能力下降。
(2)成本上升:由于用工荒,企业为了吸引劳动力,不得不提高薪资待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3)经济增长放缓:用工荒和就业难不仅对企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会直接制约整个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深度调查:用工难与就业难背后的原因解析
深度调查:用工难与就业难背后的原因解析深度调查:用工难与就业难背后的原因解析
2023年的中国,出现了一些很棘手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用工难和就业难。这两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度探究的话题。
一、用工难的原因分析
1.结构性缺陷
目前,中国制造业占据了全球的份额,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仍然是低附加值的,所以许多企业都倾向于降低成本,在工人的工资待遇方面没有很好的保障。由于很多工人都没有很好的文化和技术背景,这样的工人是很难胜任像机器操作员这样的工作,所以企业招聘难的现象十分普遍。
2.劳务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许多领域,企业对于工人水平的要求和之前的经验相对较高,而工人的对于市场和企业对于自身的知识信息却十分不对称,从而导致了用工难的问题的产生。小企业或者刚起步的企业由于信息渠道不太畅通,往往不能获得更好的员工。
3.政策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特殊性质,有不少地方加强了对劳务派遣、合同制用工和临时用工等相关管理,对这些使用劳动者的企业较少有针对性地解决其用工难的问题,反而望而却步,加重了用工难程度。
二、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经济类型转型期的困境
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从过去的产业时期转向了服务业期,这个过程中就业是会出现问题的。许多从传统行业转型的工人在熟悉服务业之前,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滞后期”,这个时间段也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
2.基础教育水平不足
在很多大城市,高校的毕业生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对于服务行业来说,往往要求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当前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从精神和道德上来说的形塑,导致在服务业就业中会出现瓶颈难题。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 关键 词]用 工 荒 ; 就 业难 ; 成因; 对 策 d o i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3 —0 1 9 4 . 2 0 1 3 . 1 1 . 0 2 4
( 1 ) 坚 持 数 量增 长 与 质 量 提 升 并 重 。 加 强 宣 传 引 导 . 提 高 农 为7 . 6户 , 只 比法 定 设 立 人 数 高 2 . 6户 , 规 模偏 小 , 覆 盖 面小 。 民 入 社合 作 的积 极 性 , 增 强 政府 支 持 发 展 的 主动 性 。 到 “ 十二五” ( 2 ) 运 作 失 范 。 目前 农 民专 业 合 作 社 的数 量 增 长 很 快 , 但 按 期末 , 农户成员覆盖面要达到 4 5 %以上 , 统 一 销 售农 户 成 员 农 产 照“ 民办、 民营 、 民受 益 ” 原 则规 范 运 作 的 合 作 社 不 多 。有 的 冠 以 品 产 值 占到 农 业 生 产 总产 值 的 3 0 %以 上 。 同 时 ,完 善 制 度 促 规 合 作 社 名称 , 但 实际上是大股东 控股型 、 家族型 的“ 伪合 作社 ” , 范, 明晰产权 , 依 法搞好盈 余分 配 , 建立健全 成员账 户 , 落 实 以 甚 至 有 些 地 方 还 存 在 假合 作 之 名 牟 取 扶 持 资 金 或 政 绩 的 “ 空 壳 “ 三会 ” 制度 为 核 心 的各 项 管 理 制 度 。 合 作社 ” 。绝 大 多数 合 作社 都 是 依 赖 于 产 销大 户 、 基层供销社 、 龙 ( 2 ) 拓展 服 务 功 能 与提 高 经 营绩 效 相 互促 进 。 树 立 诚 信 意 头 企业 、 农 村 基层 组 织 等 建 立 的 。 “ 内部 人 控 制 ” 现 象 较 为普 遍 。 _ 3 识, 积极开展 “ 三 品一 标 ” 认证 , 提高产 品品质和质量安 全水平 。 此外 , 法律 明确 规 定 合 作 社 可 分 配 盈 余 的 6 0 %以上 用 作 “ 二 次 返 增 强 市 场 意识 , 实施标准化生产 , 重视 品牌 化 建设 。 开展 跨 行 业 利” , 但在实践中 , 对 社 员 实 行 二 次 返 利 的合 作 社 较 少 , 大 股 东 或 跨 区 域 联 合 , 积极探索以成员资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信用合作 , 经 营者 获取 了绝 大 多 数 盈余 。“ 一人一票” 、 “ 按 惠顾 额 分 配 盈 余 ” 解 决 融 资难 问 题 。积 极 组 织 开 展 “ 农超 对接” 活动 , 提 高 营 销 能 和“ 资本报酬有 限” 等 合 作 社 的 核 心原 则 没 有 完 全 落 到 实 处 , 表 力 。 培 养 造就 职 业 经理 人 , 提高 合 作 社 的 管理 水 平 。
大学生就业与用工荒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
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供需失衡现象,一方面大量毕业生
找不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招到合适人才,形成“就业难”
与“用工荒”并存的局面。
02
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
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等教育
体系中,部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满足企业和社
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 生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企业用工策略不当
企业招聘策略、薪资福利等不合理, 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
用工荒对企业的影响
生产经营受阻
用工荒导致企业人力不足, 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可能 导致订单延误、质量下降 等问题。
成本增加
企业为吸引和留住员工, 不得不提高薪资福利水平, 导致人力成本上升。
高校层面的对策
教育改革
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和 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实践教学
高校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更多的实验、实训、实 习等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和提升职业素养。
就业指导
高校可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趋势,提高就业 竞争力。
02 二线城市就业
南京、杭州、成都等二线城市逐渐成为大学生就 业的新选择,发展潜力和就业机会逐渐增多。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
浅谈“⽤⼯荒”与“就业难”的⽭盾问题
浅谈“⽤⼯荒”与“就业难”的⽭盾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益突出。对于我们当代⼤学⽣来说,即将⾯临的就是就业问题。然⽽现如今却出现了⼀⽅⾯⼤量企业⽤⼯荒;另⼀⽅⾯,尤其是⼤学⽣却⾯临着就业难,有些地⽅⼤学⽣的平均⼯资已低于农民⼯群体,就业结构性⽭盾⽇益彰显。
⼀边是年复⼀年增加的⾼校毕业⽣,⼀边却是长三⾓、珠三⾓地区出现的劳动⼒短缺,“就业难”和“⽤⼯荒”在中国⽭盾地存在。本⽂⾸先从经济、企业、劳动者各⽅⾯分析了这⼀⽭盾现象的直接成因,继⽽进⼀步分析,根据根本提出⼏点建议,旨在从理论上对这⼀难题提出解决⽅案,促进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就业难”对于⼤家,尤其是⼤学⽣,早已经不是⼀个新鲜的名词。随着近⼏年⾼校的扩招,⼤学⽣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逐渐成为⼀种⼤众教育;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也是⼀年⽐⼀年多。⼈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2010年,全国⾼校毕业⽣为630万⼈,⽐2009年的611万多19万⼈,就业形势⾮常严峻。与此同时,新春伊始,“⽤⼯荒”问题也开始凸显,主要集中在长三⾓、珠三⾓等沿海地区。以珠三⾓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东、东莞等珠三⾓城市劳动缺⼝达200万之巨。那么,究竟什么是产⽣这⼀“两难”问题的成因?
⼀“两难”直接成因
(⼀)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
这⼀点是造成两难问题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多个⽅⾯:⾸要的⼀点,是劳动⼒供求结构失衡。简⽽⾔之,就是就业并不缺少⼈,缺的是合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40个城市抽样调查显⽰,技师和⾼级技师占全部技术⼯⼈⽐例不到4%,⽽企业需求是14%以上,供求之间差距明显。其次,地域性失衡。虽然国家已经⼤兴西部开发,但不容否认的是,对于⼤多数⾼校毕业⽣和农民⼯,沿海地区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具吸引⼒,“孔雀东南飞”现象并未得到缓解。最后,劳动⼒供求数量不均。每年达1200万的供求缺⼝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加速,我国的就业形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当
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对我国就业现状进行深
入分析,并研究相应的对策,以推动就业形势的进一步改善。
一、我国就业现状分析
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传统产业的就业需求减少,
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却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给就业市场带来了
一定的压力,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能人才的缺乏。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另一部分城市失业率上升,劳动力市场供需矛
盾加剧。
2. 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用工荒,另一方面却有
相当数量的劳动力无法就业。这种供需矛盾的背后是产业升级、城乡差距、人力资源配置
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中,企业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
才需求远远超过供给,导致用工荒现象的出现。而在一些传统产业中,由于产品市场的萎缩,导致部分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安置。
3. 大学生就业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缺乏
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认可。一些毕业生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创业能力不足等原因也导
致了就业难的问题。
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两者,实际上却反映出我国劳动市场并非是简单的表面的就业矛盾,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全国范围出现的“用工荒”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的“用工荒”呈现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供需两方面并结合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人口因素对“用工荒”的产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用工荒”;劳动力;技术培训
一、我国“用工荒”的特征及现状
(一)我国”用工荒”具有一定的“局部性”
一是发生的区域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为主。正因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既是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同时也是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从而这些地区的“用工荒”矛盾相对突出。二是发生的行业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集中在纺织、服装、餐饮、娱乐等行业。三是发生的企业具有“局部性”,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用工方式相对不规范的企业。
(二)我国“用工荒”出现区域扩展的特征
从地域上看,我国“用工荒”一般出现在沿海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2010年春节后出现的“用工荒”较之以往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由传统的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一线城市率先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全国范围内蔓延, 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据各地新闻报道,一些中西部的省份,比如安徽、湖北、重庆、新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用工荒”已成为全国范围的用工问题,为增强就业吸引力,2011年以来已有十几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在10%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用工荒”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全国。
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
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大学生就业
难与企业用工荒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力
资源与就业的学科,对于解决这一难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
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原因,并提出
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教育与用人需求不匹配
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实践能
力的培养。随着各行业的发展,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而大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导致就业难。
2.人才过剩与就业压力
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人才供给大大超过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这导致了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们的就业压
力巨大。
3.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就业过程中,求职者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许多企
业招聘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求职者,而求职者也无法及时获取到合适
的就业信息。这导致了就业匹配度低,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二、企业用工荒的原因
1.行业结构转型与发展不平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萎缩,而新兴行业却面临着用工短缺的情况。企业往往需要招聘具备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但市场上这类人才供应不足,导致企业用工荒。
2.用工环境与待遇不尽人意
企业用工荒也与招聘条件和待遇有关。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薪资待遇不尽人意的职位,往往难以吸引到足够的合适人才。这使得企业在招聘中遇到困难。
3.人才流动与员工稳定性下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许多员工选择跳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企业用工的稳定性下降。这对企业来说,也增加了用工的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研究计划书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累计失业人数也在一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一年热过一年。特别是自经济危机以来,这种趋势尤为明显。而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也越来越明显。自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陆续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而现如今,这一现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出现。涉及的行业也由低端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蔓延到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匮乏。一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是企业“招工难”,这两种现象初看是完全相反的,只能在某一时段内发生一种,但现在两者同时发生,而且都愈演愈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关系?
因此,本研究将调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企业“招工难”的原因,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结合当前的国家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实现就业提供建议。
对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相关文献综述
民工荒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究。本文在总结部分文献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工荒”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全面剖析。
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刘易斯二元模型
1954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一个是“维持生计”部门。刘易斯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是: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以上的实际工资,农业部门就能够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这种发展情况,一直延续到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增大而使实际工资上升至与工业部门实际工资相等时,劳动力的转移便结束了。
(2)国外职业搜寻理论
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这种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即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递减。
2 国内的研究成果
(1)结构短缺论
“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年龄、性别、地域和技能型民工荒。“民工荒”并不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绝对数下降,而是由特定人群短缺而造成的结构性供给不足,或者可以说是结构性有效供给总量不足,是劳动力市场区域性和结构性失衡的结果。吕小燕、杨文选(2006)从“经济理性人”学说出发,假设农民工是经济理性人,会精确地考虑进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只要收益大于其成本,农民工就会选择进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就是农民工对进城务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与我国较快的经济增长率相比,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再加上雇主拖欠工资时有发生,这些都打击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王呈斌、毛晓燕(2010)通过市场问卷调查分析了“民工荒”的现状、特征,认为劳动力流动相对收益减少是其根本原因。
(2)基于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就业难
在一个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由于就业机会分布的高度不均匀,而且进入一级劳动
力市场与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反差,因此工作搜寻对于劳动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征尤为明显,并且表现出多重二元性质,制度性分割、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职业分割、行业或部门分割并存,这种状况大大提高了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生的流动成本,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3)除了以上几种种主流观点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释“民工荒”现象。例如,黄婧、纪志耿(2010)从科斯特的“生存理论”视角分析说明“民工荒”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对就业机会、全年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以及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迁移成本的上涨压力。
3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分析,及研究设想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概述,再从工作搜寻理论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可以简单从工作搜寻的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探讨。从成本角度出发,基于拓展型的工作搜寻理论,大学毕业生的搜寻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不。而从收益的角度来看,工作搜寻是从最有希望的工作开始,同时由于搜寻中获得的工资越来越高,进一步搜寻获得更高工资的难度也越大。
三研究假设
在经济好转背景下,部分地区、企业在招工中存在的结构性短缺现象是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的一种反映。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也反映了以高校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青年劳动者的就业预期,与一些企业的薪酬待遇、劳动环境、用工方式不相适应。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分需求,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招工难、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四基本观点
具体原因剖析:
1 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两者的信息不对称,千万适龄劳动力上大学被“白领化”,高校扩招给农村适龄孩子更多上学机会的同时,也间接“剥夺”了他们成为产业工人的可能性。
2 企业用人机制方面:首先,有些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由于生产成本攀高,利润不断缩水,薪酬待遇未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其次中小企业职工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了部分中小企业招工难。最后部分企业在用人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偏失。
3 产业结构方面:主要是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4 教育制度方面:一是教育方向与劳动力需求方向严重脱节。主要在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使得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相应岗位,而社会紧缺的各种高级技工却又是各大高校不屑于培养的。二是就业供给结构与现实就业需求相背离。普通工人所从事的低端岗位劳动量大且工作时间长,无法吸引大学生,而且新生代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关注的层面更为多样,如开阔视野、增加经历、注重企业培训、晋升。
5 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方面: 一是,某些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他们的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