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论文:浅谈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合集下载

论“用工荒”与“就业难”

论“用工荒”与“就业难”

论“用工荒”与“就业难”一.“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状2011年河北省共计35万高校毕业生流入就业市场。

由于专业、技能等与用工单位的要求对接错位,结构性矛盾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1日,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发布数据称,与去年同期相比,进场用工单位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增加20.6%,但进场求职毕业生人数却下降25%,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现象。

另一方面人保部门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

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

国家有关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

但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热度不曾减退。

与此同时,另一个相反的现象“用工荒”风暴一般席卷而来。

《环球日报》报道,春节长假结束,沿海地区出现比往年更严重的“用工荒”。

对于沿海那些工厂主来说,它的真切就像断电、停水、缺原材料一样严峻,企业想尽一切办法,有的甚至直接到火车站、社区去“拉人”,留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但效果依然不佳。

中国劳动力既“过剩”又“匮乏”,余量和亏空都如此之大,是人类工业史上罕见的一幕。

在一个国家,“就业难”与“用工荒”很少会同时如此激烈的出现。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两相并存,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

二.“用工荒”与“就业难”原因分析企业用工荒的原因: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得不到匹配,企业生产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老模式,传统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经营方式急需改变,完整的现代产业价值链条急需形成。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序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两大社会问题却日益凸显,一是“就业难”现象,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二是“用工荒”,尤其是指“民工荒”现象。

两大问题的产生,已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思考。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该再以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这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而应该积极地关注它们,探究它们存在的背景、形成的原因,认真思索我们所能做的。

1.有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现状据有关报导,201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万,就业形式将更加紧张。

其实早在几年前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已经被相继报导,大学生就业难可以说早已引起国家的足够关注,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许多有益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但这对于数量过于强大,追求高发展的大学生而言似乎还是杯水车薪。

本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次被重申与用工荒的存在不无关系。

因为与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工人受到普遍欢迎,特别是沿海城市为吸引农民工求职,很多企业开出的普工薪酬都出现了一两成左右的涨幅,然而,“用工荒”的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

这种现象尤其是在最近一两年,也正是这样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争论,构成社会的热点话题。

可以说每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从马克思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看,这种现象是矛盾不断深化的产物,我们也只能浅显地对它的主要矛盾即主要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2.浅析用工荒的原因1、从农民工角度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工资似乎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所以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常常招不到这些年轻的劳动力。

2、从国家政策角度看一方面国家对农民、农业、农产品的扶持政策,使得农村经济逐渐活跃,农民的收入逐渐提高,进城打工和在家务农的收入差慢慢缩小。

浅析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浅析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浅析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09市销林钻0911*******◆摘要: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得尤为明显,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对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提出对策◆引言:企业用工荒,是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必经阶段,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

为此本人通过实地采访宁波某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企业方面的调查了解到了一些相关问题,及本人的一些建议。

◆调查分析:调查的对象为某塑化厂,招聘对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与塑化有关的技术型人才,一类是企业管理类及财务类人才,一类是车间的普通工人。

在采访该工厂负责人的时候,他向我表示最近确实招工有困难,首先是车间的普通工人,对于这类工人企业对他们的学历要求不高,主要以外省的务工人员为主只要他们肯吃苦耐劳并且接受工厂的薪资,基本都会录用。

但是现在的这类工人也不好找,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对工厂的薪资要求较高,对工作环境及工作时间也有较高要求,而这些对于他们这家企业来说很难达到他们的要求,工厂经常性会要求工人加班,虽然对于工人来说也可以选择不加,但如果不加班仅凭基本工资是不够的。

负责人向我述说上次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这工作,但仅仅一个月就不干了,原因第一工作太辛苦,第二环境太差,车间里充满了刺鼻的塑料味,第三工作枯燥而无技术含量发展空间有限。

这就是第一类人员的招聘难问题,也是对于他们这种生产类企业来说最大的招工问题。

第二类是管理型人才,一般的管理类职务他们的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按理说这类员工应该是企业占据主动权,但事实上这类员工的招聘也并不容易,现在的应届毕业生都对薪资要求较高,并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看不上这样的小企业,他们认为应该进入国企或者是外企在这种小企业是鲜有发展空间的,另外,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虽然理论知识强,但实践不足,刚入职场的他们很难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也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无法给予他们满意的薪资的原因。

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

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

浅谈“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年来的社会焦点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也一直持续着。

然而在当下,虽然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就业难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同时出现了“用工荒”——这一与就业难相对的现象。

这看似矛盾,其实并不意外,这反映出了现今个人与社会在就业上的种种问题。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的就业观念,相关社会制度,学校教育模式,等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简单地分析。

(一)从个人角度而言,对于大多数人,就业的目的就是要维持生存。

因为要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

但这不是全部,能否找到工作和做什么样的工作还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社会地位。

其实大多数家庭的背景还是很普通的,家里的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后要找一份好工作,出人头地,生活得更好,实现个人价值,或者说,他们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希望。

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去追求高薪水和大城市,要求很高。

可以说,这种思想非常普遍地存在,是一种很现实的人生动力。

很多人提出,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放下身段,到基层去。

但在当今这个社会,想让大学生轻易地彻底地抛弃这种观念,去从事最基层的工作,去条件差的地方,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这些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很微弱的。

因此,有很多人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不到工作,其实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加重了“就业难”和“用工荒”。

当然,现实的压力让很多大学生开始考虑放低要求,很多学生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降低了对于薪水和地区的要求。

有时选择薪金较低但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就业观。

然而,这些转变完全是环境所迫,不是个人的真正意愿。

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问题,还是需要有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二)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在大学生转变了观念之后,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

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5篇范文

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5篇范文

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5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加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原因1.现在整个就业的状况,因为我们国家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这个大的背景下。

再加上当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就显得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难度就显得非常突出。

2.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这种白领岗位的需求不足,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

3.大学生的供给不太适应市场需要。

大学专业的设置和相应招聘、招收这些专业的大学生的人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观念,以及大学生的观念能力,观念也不太适应。

4.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5.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

6.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

其一,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

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其二,诚信问题。

不少毕业生觉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诸如环境还不够宽松、公平,企业用人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等等。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1.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

加强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是主渠道,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讨论》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讨论》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讨论》摘要:近年来,两大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是从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全国人多数地区的“用工荒”,二是“就业难”特别是人学生就业难在很多企业感到用工荒的同时,很多人学生却从一进校门就开始为找工作而烦恼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所遭遇的相矛盾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反思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反思面对社会人才供给需求的不平衡我们应当如何协调整个社会的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一、“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据统计,自202x年起大学生供大于需、待业人数年年增长,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国家极大的资源浪费。

大学生失业,原本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负担,造成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本科生只能与大专、中专生争饭碗。

202x年出现了18%的大学毕业生愿意接受“零报酬”就业、甚至放弃高考的情况。

二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失业使大学生心理抑郁,容易导致自杀或社会性攻击。

而与此相矛盾的是企业用工荒,用工荒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蔓延到劳动力净输出的中西部地区,岗位缺口从技术工蔓延到一线普通的操作工。

从行业分布上看,橡胶轮胎行业、石油装备行业、机电行业及纺织行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用工荒”问题。

从岗位看,存在“普工缺口大、技工难招、管理人员难留”二者并存的情况。

从工种看,主要是一线操作工人、高技能水平的熟练工及餐饮业服务人员。

从地区看,本地用工供给能力小能满足需求,外出到陕、廿、宁等原来的主要劳务输出地的招聘活动也同样遇冷。

二、实例采访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的“就业难”,我对我们学校的大四毕业生进行了采访,采访对象陈某。

从他那里我了解到他递出了十来份的简历,分别投向了各个银行,各个证券公司。

但是,至今他却只收到过2次面试通知,面试后也再无消息。

他告诉我那天同他一样去递简历的人就有3个,这还只是他去的那一小会儿,所以他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论用工荒和就业难

论用工荒和就业难

对“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的认识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毕业人数是逐年攀升,就业形势严峻是我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然而,于此同时却传出了某些代工企业“用工荒”的消息,对于这一现象,我分析到如下几个原因:一、就业上的矛盾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结构不平衡。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必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老一辈的农民工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新生代农民工”。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初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据了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

在就业上,新一代农民工和老一代的农民工最大的不同就是,工资不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虑因素了,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的好与坏、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工作环境,已经让他们难以满意。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选择余地相对于农民工来说更大,自我的就业标准更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面临着失业问题,他们不愿进入普通的大工厂做纺织工、搬运工等等,他们想要一个工作环境好,能展示自我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上,以往的就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工厂依旧是原来的工厂,工作环境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企业生产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老模式。

然而,参照外国的发展经验,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就会进入第三产业就业。

第三产业包括餐饮、旅店、商店等传统领域和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领域,它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比较高。

而就我国目前就业环境来看,第三产业还不足以成为吸纳劳动力的最主要的就业部门。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就业需求和供给上的矛盾。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形势政策考核论文)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形势政策考核论文)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班级:03110802姓名:XXXXX学号:XXXXXXXX摘要:一边是年复一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一边却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就业难”和“用工荒”在中国矛盾地存在。

本文首先从经济、企业、劳动者各方面分析了这一矛盾现象的直接成因,继而进一步分析,根据根本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从理论上对这一难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就业难”对于大家,尤其是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而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每年输送到职业市场的毕业生也是一年比一年多。

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与此同时,新春伊始,“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

以珠三角为例,近段时间媒体报导,广东、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劳动缺口达200万之巨。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生这一“两难”问题的成因?一、“两难”直接成因(一)就业市场供需的不平衡这一点是造成两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又体现在多个方面:首要的一点,是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

简而言之,就是就业并不缺少人,缺的是合适的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40个城市抽样调查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是14%以上,供求之间差距明显。

其次,地域性失衡。

虽然国家已经大兴西部开发,但不容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沿海地区发达城市比广大西部地区更具吸引力,“孔雀东南飞”现象并未得到缓解。

最后,劳动力供求数量不均。

每年达1200万的供求缺口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二)劳动者自身素质不够一方面,劳动者水平偏低,这可能表现在职业技能上;另一方面,对于自身德期望过高。

尤其在高校毕业生中尤为普遍。

对于高校毕业生,仍然存在着不正确的就业观,认为自己读完大学,理应拥有好的薪酬待遇、发展机会。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出现了两个相互关联的社会问题,即“就业难”和“用工荒”。

就业难表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就业压力大,以及部分劳动力转岗困难等方面;而用工荒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短缺、企业用工难度加大等方面。

如何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原因分析入手,深入探讨其对策研究。

一、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人口结构变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使得部分劳动力难以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

2.技能与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但部分劳动力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难。

3.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但部分学生专业选择不合理、就业观念不合理,加上就业市场需求不足,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难度增加。

4.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面临着诸多难题,包括户籍限制、社会保障不完善、职业培训难度等。

二、用工荒的原因分析1.劳动力短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一些传统行业和基层工作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蓝领工人和基层技术工人。

2.企业用工需求升级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企业对用工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员工,而目前市场上这类人才供应不足。

3.就业地区不均衡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用工需求旺盛,而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不足,形成了区域性的用工荒。

4.就业条件与待遇要求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对工作条件和待遇要求也相应提高,使得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满足条件的工人。

三、对策研究1.加强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劳动者的技能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2.促进农民工转岗采取政策措施,提供优惠的社会保障和就业补贴,鼓励农民工转岗到城市就业。

论述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

论述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

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新时代也有“脑体倒挂”——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春节过后是众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农民工返城找工作的高峰时期。

大学生就业难,在这些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当前,在各地的招聘会现场及劳务市场,有着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找工作难,而且他们对许多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环境普遍感到不理想。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工人受到众多企业的欢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缓解当前“招工难”的状况,提高工人劳动工资和福利待遇,农民工的工资达到、甚至超过提供给大学生的工资,但即使这样,仍有许多企业面临着“招工难”的困境局面。

在某些地方和工作单位出现了“脑体倒挂”这一现象,有许多大学生也感慨,有些招聘职位给出的工资水平甚至低于普通劳动工人。

每月1500元的管理岗位有众多的大学生争抢,而月工资2000的操作工却未必有人愿意接手。

大学生低收入群体的确存在着,不断涌现的众多新词向我们形象地展示着他们的生活——“蚁族”、“考研族”、“考碗族”、“校漂族”、“啃老族”“蛋形蜗居”……难道大学毕业生真的不如普通农民工吗?难道真的“读书无用”吗?难道“脑体倒挂”真的要发生在大学生身上吗?一、新时代的“招工难”与“脑体倒挂”时下,许多企业出现的“用工荒”又一次进入人们的眼球、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不仅仅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中西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现象。

而在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场,却是人头攒动的大学生奔走在各个招聘岗位前,不断地寻找着自己未来的落脚点。

在原本劳动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的中国,没有太多技术和和高等知识含量的普通工人大受欢迎,而昔日被称为的“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却是面临门可罗雀的窘境,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让一些大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前途。

脑力劳动报酬原本应该高体力劳动的报酬,因为脑力劳动能力的形成比体力劳动需要更多的投入,它需要劳动者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用于接受教育和训练,需要付出更多的主动性学习和钻研。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企业的“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这两个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现象同时出现在中国,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是十分罕见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必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要解决当前这一热点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深入调研,以找到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一、现状“用工荒”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用工短缺的现象。

“用工荒”实际上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现象。

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企业却招不到人。

它暴露了我国以前政策的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近几年,由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

于是,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还发生东西部地区争抢劳动力的现象。

在每年春节前后特别是正月十五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企业招工和农民工返城务工的高峰期,“一票难求”、“招工难”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缺工”、“抢人”便成了春节过后,企业老板开工的第一件大事。

与往年相比,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外贸订单的恢复性增长,缺工现象在今年更为严重,而且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

不但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缺工严重,内地一些省份如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

有报道称,有些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如此大范围的普遍缺工,是否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拐点”的到来,眼下还不好说。

但一个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也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就业难”的事实也客观存在,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2010年为630万,2011年就已经增加到660万,而到今年2012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历史新高的680万,四年的时间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成倍增长。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用工荒PK就业难“大学生赚不过农民工”?前言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全国“两会”以及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

对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表明,“供需失衡、同专业人才过剩、薪酬低”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鲜明特点。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还在继续恶化。

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

“大学生就业难”已俨然成为一个影响国民教育和经济两大领域的社会问题。

在大学生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同时,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出现了“用工荒”。

“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看似矛盾,却同时在中国存在着。

本文将从原因、对策等方面全面分析这一现象。

原因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大学生的基数成倍增加,从06开始,大学生就业达到扩招后的高峰,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和实际毕业人数严重失衡,求职竞争空前激烈。

而另一方面,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却有所减弱。

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个失衡的天平显然倾斜得更厉害了。

此外就业的结构性也存在严重不足,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由于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使部分专业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成为空白,失去竞争优势,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另外很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而企业所需要的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有经验的人才,只会纸上谈兵的大学生自然不能受到青睐。

而在企业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加之大学生的大量剩余,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选用更加挑剔。

大学生用工荒与就业难论文

大学生用工荒与就业难论文

对“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认识近几年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提高(如去年毕业生人数为630万,比2009年的611万多了11万),同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有些单位的工作岗位却人员短缺,招不到人,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两个矛盾体在我国时刻存在,而它们又该如何协调,解决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想找到解决办法,首先要分析这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有人说,如果没有忘记大学生就业难,那么就会发现,用工荒并不是真的无工可用,全国用工缺口不过二十几万,而待就业大学生却达百万之多…但我们不能说,出现用工荒就代表中国的就业问题已经解决。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不是针对所有企业,也不是针对所有人。

第一,就业难主要是针对有稍微较好的待遇的单位,人很多;而对于真正需要高端技术实力的企业,才会出现“用工荒”。

就如计算机专业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热”,无论哪一专业,或深或浅,都要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好多单位也看准了计算机的前景,招技术人员,而且工资也不低,这样就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挤在这样的门槛里,但真正能进的却没有多少人。

很多人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技术的掌握差不多,这样,一些非技术因素就成为招聘的主导因素(如责任感,对事件的处理能力…),而不像在计算机刚刚起步的年代,在很少有人懂计算机的年代,技术是主因。

而在需要高端计算机人才的地方,门槛很高,而中国很缺少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就出现了企业的“用工荒”。

第二,在一些需要体力劳动的单位,有时也出现了“用工荒”。

理由很简单,很多大学生仍有一种思想:大学生应该和笔杆子打交道,对于体力劳动,工资很低,而且感到很丢人。

从深层次来讲,这两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发展模式的瓶颈甚至财富分配有很大关系。

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中国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之中的巨大赢家,中国引起世界的震惊。

靠着廉价的劳动力,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探析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探析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探析然而另一方面,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珠三角和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多企业却在抱怨劳动力短缺,除了沿海地区之外,很多内地中小企业用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缺工情况仍然存在,甚至加剧。

虽然各个企业在工资待遇和福利条件上给出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仍为招不到理想的劳动者而烦恼,有的虽然招到了毕业生,但是却留不住。

很多大学生频繁跳槽,出现“闪辞”现象。

这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这两种看似相悖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并存的就业形势?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双重困境的现象出发,梳理和探析出这一矛盾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化解机制。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到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再到电视类求职节目的兴起以及火爆的人才市场,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感受到了快速发展的经济给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就业压力和挑战。

逐年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让我们对高校毕业生的观念逐渐改变,“天之骄子”已不再是大学生的代名词,“毕业即失业”也是反映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真实写照。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纵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看来外因主要有: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

高等教育的快速扩招,造成了逐年攀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此相应,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方式和整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毕业不再等国家分配,而是需要与社会进行双向选择,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也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转变为“不努力,毕业即失业”,就业成为最关心的话题。

就业环境和条件分布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就业环境与条件分布的不平衡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重要原因。

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

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

劳动经济学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力资源与就业的学科,对于解决这一难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教育与用人需求不匹配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各行业的发展,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而大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导致就业难。

2.人才过剩与就业压力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人才供给大大超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这导致了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巨大。

3.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在就业过程中,求职者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许多企业招聘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求职者,而求职者也无法及时获取到合适的就业信息。

这导致了就业匹配度低,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二、企业用工荒的原因1.行业结构转型与发展不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萎缩,而新兴行业却面临着用工短缺的情况。

企业往往需要招聘具备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但市场上这类人才供应不足,导致企业用工荒。

2.用工环境与待遇不尽人意企业用工荒也与招聘条件和待遇有关。

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薪资待遇不尽人意的职位,往往难以吸引到足够的合适人才。

这使得企业在招聘中遇到困难。

3.人才流动与员工稳定性下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

许多员工选择跳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企业用工的稳定性下降。

这对企业来说,也增加了用工的难度。

三、对策1.加强职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应当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与企业可以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优化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机制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及时传递企业用工需求和就业信息给求职者,提高就业匹配度。

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摘要世界是一个很神奇的环境,当很多人还在为被解雇和失业所困扰时,许多企业却还在为着用工荒的大难题而焦头烂额,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话题,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究!关键字:用工荒就业难大学生(正文:)1、所谓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

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

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

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却企业招不到人。

它暴露了我国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常规思维来看,“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

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而这儿的就业难主要是针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人群,像大学生等受过专门教育的人!2、㈠两难问题如此堂而皇之地在我国境内大摇大摆的穿梭于各个地区之间。

最近几年,用工荒的状况,一年更甚于一年,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的形势!从2004年的珠江三角洲开始,现如今已蔓延至长三角乃至中西部等众多地区。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用工不足问题,年后或者节后,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以珠三角为例,2006年整个珠三角缺工达100万以上,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纺织业,建筑业,餐饮业等。

不少企业纷纷想办法招工,许多企业将工资提升仍收效甚微。

而我国的大学身就业难问题也仍困扰着许多人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559万人,比2007年比2007年增加了64万(此前,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85万。

)截止9月1日,全国有351万毕业生实现就业,仍有144万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富余和剩余转移人员每年需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从劳动需求看,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可安排1200万人就业,但劳动力供需缺口仍有1200万。

“就业难”和“用工荒”对策论文

“就业难”和“用工荒”对策论文

“就业难”和“用工荒”对策论文
“就业难”和“用工荒”对策论文
摘要:当前就业和用工形势下,大中专毕业生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滨海县当地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破解就业难用工荒对策
近年来,滨海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一直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劳务输入基地建设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切实为劳动者就业和县内企业用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就业难”(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和“用工荒”矛盾依然突
出。

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和低技能劳动者这类人
群就业困难。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自2013年开始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管理以来,滨海县共有回滨登记高校毕业生1067人,录入管理系统1036人,另有31人无法联系。

根据省市要求,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要达97%以上,但通过真正调查了解,滨海回滨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只有725人,就业率仅68%,有300多人未就业或只是临时性打短工。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毛概论文(2)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毛概论文(2)

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毛概论文(2)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毛概论文篇二《如何缓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困局》摘要:近几年,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成为久治不愈的社会顽疾。

鼓励乃至强制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可以同时缓解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困局。

政府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搭建平台。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学生劳动实践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64-02一、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近年来,用工荒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是到春节前后,更是成为社会热点。

如今的用工荒现象呈两种趋势:一是从沿海向内地蔓延,二是从季节性缺工到全年常态化缺工发展。

用工荒已经明显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广东省人社厅的数据,2014年春节前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缺口为80~100万人,其他时间为30~40万人;据此推算全年平均缺口为50万左右。

考虑到广东经济比较发达,缺工的情况也略微严重些。

(2013年广东省内常住人口为10644万,约占全国的1/13;国内生产总值为62164亿元,约占全国的1/11),全国的用工缺口按广东的十倍计算,则全年缺工在500万左右。

这一数字没有科学的依据,但既然权威部门都无法统计,作者也只能作大致的估算。

另一方面,高中职学生的就业难,也是存在多年的社会顽疾。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

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

”“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用工荒和就业难,似乎是一个矛盾,却又并行不悖,久治不愈。

实际上,将两者“并案处理”也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2014年劳动市场格局:用工荒与找工作难并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催生职教发展机遇。

但是,提出了问题,分析了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却不多;用工荒与就业难仍然年复一年困扰着我们。

解析企业招聘挑战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解析企业招聘挑战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解析企业招聘挑战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摘要:在当今高等教育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这不仅带来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题。

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对职位的期望也随之增长,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企业的招聘难题。

这一双重困境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造成企业招聘困难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并存的原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招聘体系的不完善、高校教育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技能培养、高校招生规模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大学生对职位期望过高以及高校职业指导服务的不足等。

建议采取的对策包括: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学校教育、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控制高校招生规模、引导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观念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职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1、招聘难题与就业困境的共存现象1.1、当前企业面临的“招聘难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招聘难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就业市场中,中小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要来源,但它们往往缺乏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同时又急需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

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的岗位数量占全国总数的80%。

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物价上涨,加之大学就业理念的影响和中小企业薪资待遇的限制,许多大学毕业生并不愿意选择中小企业就业,这成为了中小企业招聘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就业困境”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每年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也随之加剧。

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难题的主要群体,其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体制的结构性矛盾和供求不平衡。

这最终导致了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而求职者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2、分析企业招聘困境与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成因2.1、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筒单的“有业无人就,有人无业就”的供需不匹配,其中存在着深层次、结构化鷂原因。

笔者通过深入的分析这种矛盾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企业用工现状和大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提供的资料,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

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78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46%;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325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4%。

从整体上来看,教育部发布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将达到795万,较2016年新增30万。

加上出国留学归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有近千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更是激烈异常。

从专业上来看,从历年本科毕
业生就业率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一直位于前列,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法学专业就业率较低,仅接近90%。

其中法学专业更是连续三年(2014、2015、2016)垫底,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

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崛起,旧的产业部门(尤其是夕阳产业)不断被淘汰,而此时劳动力本身所拥有的一技之长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滞后于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从而引起劳动者失业。

这就导致了“有人无业就,有业无人就”的矛盾现象。

(2)就业能力不足。

有部分劳动者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太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事实上,一些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尤其是学生在学校只顾埋头学习,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而企业却希望新招人员能够在短期内迅速适应企业的业务,并能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

这也就是许多用人单位倾向于招收具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脱节。

(3)就業观念的改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普通劳动者对于工作的薪酬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工作环境和条件有了更多的要求。

现阶段,绝大部分大学毕业都不愿意去从事脏乱差的工作。

很多大学生都倾向于去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工作环境较好的企业。

而这些工作环境好、薪酬待遇优厚的企业每年的招聘需求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每年不断上升,这样就使得就业压力逐年上升。

缓解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1)社会层面。

政府并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体,但是在营造大学生就业环境方面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为了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政府应加强高校的专业管理。

社会需求是高校开设专业和招生规模的依据,高校只有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招生,才能避免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没有社会需求的问题。

因此,政府应规范高校设置专业的标准和程序,严格执行招生计划,使高校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开展人才培养活动。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促进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加快东部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进程。

既不能盲目追求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
集型产业,也不能只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第三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发展。

只有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促进战略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支柱产业,逐步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能够为高端劳动力提高更多的就业机会。

(2)企业层面。

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表面上是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各自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统一应对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有效地达到双方面的共赢。

其中,加强校企合作是不二之选。

加强企业和高校的合作配合就是为了开创从办学、育人到就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共同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高校要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教学实践活动,将实践融人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努力培养出更多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

企业除了在招聘季时进行宣传,也可以在策划一些宣传活动。

企业可与高校联系,达成合作,与高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或者设置专门的培训基地,招收大学生进行在校实习。

企业亦可以在校内招聘大学生代理或者兼职实习生,使大学生能够提前接触工作单位,了解工作环境;或在校内举行校园商业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等,邀请大学生参加的同时宣传自身文化,使大学生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

(3)个人层面。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学生需要做好就业准备,才能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在找工作前,应该做好就业规划,利用互联网、现场招聘会、校友等多个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并且进行筛选和整理,摸索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在平时多注意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创新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适当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以能更好地运用在就业和长久的工作中。

选择自主创业是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的一个有效渠道,大学生可以尝试放宽创业眼界,不要讲创业领域局限于家教、文具等,而是涉足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科技、金融产业等,同时多向先进的企业创业家请教,学习经验,降低创业的风险。

(弘利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