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翻译及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翻译及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翻译及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翻译及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朝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一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绝,表达了诗人在行军途中对远离故园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的形式是七绝,每句四个字,四句共十六字,整齐简洁。

这种形式使得诗的节奏感强,读起来流畅有力,与诗人坚定的情感相呼应。

其次,诗的主题是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行军九日,离开长安故园已久,此时思念之情渐起,不禁让诗人回想起那个曾经居住过,充满回忆的地方。

诗人通过描述故园的景物和气氛,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再次,诗中描绘了故园的景物。

诗人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描绘出长安的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故园之中。

例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等句子,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故园的美丽和热闹。

最后,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诗人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让他回到故园,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这种回归故园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综上所述,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通过对故园的描述和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渴望回归的情感。

诗人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将情感娓娓道来,让读者也能够感受到那份思乡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歌鉴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歌鉴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歌鉴赏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为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更是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歌通过饱含深情的笔墨,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现在,我们就来深度鉴赏一下这首诗歌,探究其中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和构思。

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共分为四个句子,中间以顿号隔开。

整篇诗歌通过对长安故园和行军九日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乡愁的深切思念。

九日的行军生活使诗人感到孤寂和无助,而故园所在的长安则成为他心灵的避风港,代表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对比,使整首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我们进一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

在第一句"行军九日,未下庐山,蓬莱无寻处"中,"行军九日"描绘了诗人身处战争与行军的环境,而"未下庐山"则暗示了诗人思乡的心情和期盼。

"蓬莱无寻处"用来比喻长安故园,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向往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故园的美好憧憬。

这些意象和比喻的运用,使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感人之处。

在诗歌的第二句"楼船几时到,钟鸣何处听"中,"楼船"和"钟鸣"则成为了诗歌中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故园的向往。

"楼船几时到"暗示着诗人渴望回家的心情,而"钟鸣何处听"则暗示着诗人渴望回家的愿望。

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表述,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诗歌的第三句"旧国三千里,一致南腔北调"中,"旧国"呼应了"长安故园","三千里"则体现了诗人对故园的远方思念之情,"一致南腔北调"则体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深情怀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新知讲解
应傍战场开。
明诗意
应:应该,大概。 傍:靠近、接近。
句意:那九月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 零星的开放了。
新知讲解
明诗意
此诗通过描写重阳节 思念长安故园,通过想象 着故乡的菊花此时在战乱 中开放的情景,寄托着诗 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 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 之乱的渴望之情。
课堂练习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 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 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 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 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 场零星的开放了。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修辞:用典。“遥怜故园菊”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有次 过重阳,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 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而诗人在战乱之中,没有像王弘那 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这两句是写旅况的凄凉萧瑟, 无酒可饮,无菊可赏,与前面“强欲登高去”的感伤苦闷相照应。
悟诗情
拓展提高
3、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句中“遥”和“傍”字的表达效果。
“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 之远,而更见思想之切。
“傍”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悟诗情
作业布置
理解提高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可以看出。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思 长 安 故 园
行 军 九 日
岑 参
壹 字词释义
强①欲②登高③去,无人送酒来。遥怜④故园⑤菊,应傍⑥战场开。 ①强:勉强。②欲:想要。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怜:可怜。⑤故园:指长安。岑参久居长安,故称 长安为“故园”。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 ⑤傍:靠近、接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 岑c én参强qi án ɡ欲y ù登d ēn ɡ高ɡāo 去q ù,无w ú人r én 送s òn ɡ酒ji ǔ来l ái 。

遥y áo 怜li án 故ɡù园yu án 菊j ú,应y īn ɡ傍b àn ɡ战zh àn 场ch ǎn ɡ开k āi。

诗词注释:(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诗词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这战场开放了。

诗词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1.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意对即可)3.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你能说出菊花的深层含义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4.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怎样理解“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的“尽”字?“尽”是都和全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的浓厚,出征在外的人们对于家乡思念之深切。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主题思想】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赏析】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诗歌鉴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读古诗,要展开想象,描绘诗中情景。

如果要让你想象这首诗的情景,应抓住哪些关键事物?并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通过写自己强欲登高、无人送酒表现自己的孤独、失落,后两句借对故园菊傍战场开的想象来强化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之情,孤独、愁苦更为深沉。

【详解】本题考查意象和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遥怜故园菊”,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直抒厠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昏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游子看到眼前景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

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的思乡之情。

【答案】2.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3.B【解析】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意思是: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观沧海》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2、主题:该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4、全诗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杨花落尽子规啼”有什么表达作用?点明时间,暮春时节,写“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抒发了离别的忧伤之情。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将月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1、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与江岸齐平;顺风行船,风正且顺,一叶白帆高悬。

3、赏析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该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①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

经典古诗词诵读与赏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经典古诗词诵读与赏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的风格和壮丽的景色描写而著称。

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述了岑参在征战途中对长安故园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豪迈、忧国忧民的情怀。

我们通过对这首诗的诵读与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岑参的诗意和情感,以及那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底蕴。

我们从诗的整体结构来分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共八十四句,每一句的长度都不一,在形式上展现了一种磅礴恢宏的气势。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铺陈手法,使得整首诗显得气势磅礴,饱含深情。

通过诗的结构和形式,我们能够感受到岑参内心的激荡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我们可以从诗的意境来进一步赏析。

诗中岑参写道:“烽火照西州,心随母夜哭。

重门日深掩,当户绮罗幕。

”这些诗句展现了岑参对乱世的深沉体会和对家国的无尽怀念。

由于长安故园已然不复存在,岑参只能在诗中怀念故园往昔的繁华和现实中的萧条。

这种对故园的怀念之情,使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成为了颇具触动人心的诗篇。

我们还可以从诗的用典和意象入手进行诵读和赏析。

诗中的“兄弟分明年,故人感恻恻。

破国汉王师,驻辕扶危士。

”这些诗句用典丰富,意象鲜明,通过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的引入,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真挚和深刻。

在总结回顾性的内容中,我们可以针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主题进行全面、深刻的探讨。

通过对岑参的诗意和情感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刻、灵活地了解唐代文学和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对于故土、对于世界的独特见解。

对于我个人而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民族忧患情感,也让我对唐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一首意境深远、气势磅礴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诵读与赏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岑参的诗意和情感,以及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底蕴。

这首诗也使我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期待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学精品。

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出了诗人对故园乡土的深情眷恋和对家国的忧国忧民之情。

唐代-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是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很快,诗人又从这种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

欣赏诗歌要特别注意体味核心意象,像诗中的“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原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注释: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行军,行营军营。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原诗注:“时未收长安。

”岑参(约—),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歌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歌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歌鉴赏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一首写士兵战场上怀念故乡的诗歌。

首先,全诗通过对行军九日的描写,表现了士兵远离故乡,身处战场的孤寂和辛酸。

诗人写道“黄河西来逆旅客,白云东去逐残阳;此身虽在征戍地,心系故园昼夜长”,用简洁的词句形成景象,传达出士兵长期战斗所面对的孤独和不安,而心系故园则表现了深深怀念家乡的情感。

此外,每一句都略带哀思,增添了句法上的空灵感,更加突出诗人心中的忧伤之情。

其次,诗中通过对家乡景物的描摹,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选择了“柳岸杨梅连短墙,珠帘玉簟小轩窗”的描写,用丰富的细节描摹了故乡的韵味和美景,使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怀念家乡的情感。

白居易在此处用到了诗歌的比喻手法,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珠帘玉簟的表现中,暗含了诗人家的富足和家庭幸福,更加突出了他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最后,白居易在最后两句中运用了对比手法,从而加深了诗歌的感情表达。

在战斗艰苦的军营中,诗人清楚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与亲人的牵挂,对于自己长期离开家乡有着深深的忧愤。

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歌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

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白居易诗人对家乡的钟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首大气磅礴、意味深远的诗歌,用幽婉的笔墨表现出士兵离乡离家、身处战斗所面对的孤独和无助,同时又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偏爱与怀念,诗歌中遣词用典、句法精妙,极富诗意。

这首诗歌通过对背离故园的战士进行情感描写的同时,诠释了人类对于家和家乡的感情,从人性的角度给予了读者反思的启示。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背景赏析注释译文【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便是故宅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抵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反照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何等思念你啊!【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彻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相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赏析】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抵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显,音韵娴熟。

《唐诗笺注》:“‘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干系颠倒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遐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相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稳定位置观水中月影,听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专题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是啊,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

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

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目标教学目标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重点难点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三、原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四、注释《行军九日思故园长安》: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

行军:行营、军营。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送酒:用典。

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

五、诗意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六、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落日熔金暮鸦唱”,一首著名的古诗,从其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之情。

相隔九日,作者就如一个远行的游子,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却永不减弱。

深爱自己的城池,亦可谓有种普世的情感,而“行军九日思长安”的作者之一王昌龄,更是以个人之力,让我们重新看到了这座熟悉的城池长安。

传说,在九州东南侧,曾经有一座叫做“长安”的城池,它坐落在黄河之北,历史早已久远,曾在春秋战国时期,乃至秦、汉、隋、唐时期,都是一座著名的都城。

在意义上,长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都城之一,犹如故乡,让曾经走过一段历史的人们,心中总有一份别样的情感。

王昌龄立足于古时,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念。

其中《行军九日思故园》的内容,给人以深深的感受,那份思念,回忆着当年的故乡,唤起无数的回忆:“残灯孤城古色空,凭栏深宫古香飘”,从这句短小而精致的诗句,就可以看得出长安的古朴之美,也可以想象出隋宫的宁静之美,令人涌起几许思念。

当然,最直接的证明,还是文史留下来的资料。

在历史资料中,对长安的介绍十分详细,其中《水经注》是关于长安的最有记录的文献。

经过仔细的研究,可以看到当时的长安,城外的景色令人眼前一亮,它具有流动的水源、宽广的面积,更有许多条街衢。

可以说,这种细致的布局,使长安变得更加美丽,令人回味无穷。

而对于古人来说,长安不仅仅是一座城,它更是一种情感。

比如,身为长安居民的卢照邻,他曾经写下这样的话:“当年长安老街,每步即步处醉心,今犹是故人家,只见楼台动摇尘”,这里他把自己对长安最深的思念,化作一句句的诗文,表达出他的感受,令人更加感叹历史的变迁。

今天,长安已不复从前,而那些曾经熟悉的街道,也早已改变模样。

在这里,不仅是古人留下来的足迹,更有朝代更迭而千变的历史文物。

遍布全城,令人惊叹,历史与现在,时刻并存,当我站在那里,脑海中却想起了那些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古诗,仿佛还可以听到不灭的声音:“青山徊萧条,白鹭柔惊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说课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说课课件
送酒: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
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节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后来正好江州刺 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句意: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 没有谁能送酒来。
新知讲解
明诗意
遥怜故园菊,
怜:可怜,怜惜。 故园:家乡,故乡。 句意: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 安的九月菊花,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修辞:用典。“遥怜故园菊”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有次 过重阳,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 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而诗人在战乱之中,没有像王弘那 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这两句是写旅况的凄凉萧瑟, 无酒可饮,无菊可赏,与前面“强欲登高去”的感伤苦闷相照应。
贰 诗句赏析 1.此诗的时节是什么?
1.强欲登高去
九月九日重阳
2.诗人为什么“强”欲登高?“强”字包含了什么情感?
“强”是勉强的意思,包含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 有登高的习俗,但是诗人因思念长安故园,以及对国事的忧 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根本无心过节,透出些凄凉 之意。
贰 诗句赏析
2.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
部编七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新知导入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 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 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 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 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 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 寻味的抒情佳作。
知背景
贰 诗句赏析
3.应傍战场开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写 作 手 法 : 想 象 。 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 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 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坚贞不屈的 菊 花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着 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歌。

以下是诗歌的全文及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军在外,恰逢重阳节,思念长安故园的情景。

前两句写诗人想要登高赏景,却因为行军无法实现,无人送酒来,更增添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怀。

后两句写诗人遥想故园的重阳节,那里的菊花应该在战场旁盛开,象征着生活的坚韧和顽强。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深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诗人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专题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知识梳理(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专题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知识梳理(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知识梳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作者作品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湖北江陵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二、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三、重点字词:强( qiǎng )遥( yáo )傍( bàng )四、词语解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五、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六、作品鉴赏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古诗词经典赏析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古诗词经典赏析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悟诗情
拓展提高
3、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句中“遥”和“傍”字的表达效果。
“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 隔之远,而更见思想之切。
“傍”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悟诗情
作业布置
理解提高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可以看出。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2、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诗人对国事的忧 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作业布置
理解运用
3、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重阳节;“登高”、“送酒”、“赏菊”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 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写了在战争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 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模板:www.1./moban/
素材:www.1./sucai/
背景:www.1./beijing/
图表:www.1./tubiao/
下载:www.1./xiazai/
教程: www.1./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1./ziliao/
个人简历:www.1./jianli/
试卷下载:www.1./shiti/
译古诗
拓展提高
1、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首句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 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用 “无人送酒”来暗寓“行军”的特定 环境 。
悟诗情
拓展提高
2、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怜故园菊”一句作者渲染离 家之远,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 园的菊花,更见思乡之切。“应傍战 场开。”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 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加以抒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原卷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原卷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0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主题】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写法】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内容】: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灰;可\'九佳(半)十灰(半)\'通押.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
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
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
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的遥望我的故乡长安,
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注释>:1.强:勉强.2.怜:可怜.3.应傍:大概傍在.
【背景】: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ft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
“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
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
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
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
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
,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
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
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
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
,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
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
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
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
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
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
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ft起兵叛乱,次年长
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
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
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
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
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
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