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课件
合集下载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ppt课件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 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 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遥”渲染自己和故 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 (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 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 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 乱的渴望。
3、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4、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 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 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 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第一PPT模板网
活动一:预学检测
1.你会读吗? 2.作者知多少?
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 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 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 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 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 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 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活动三:品味赏析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歌前两句所 展现的画面,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个画 面的特点。 2.尾句中用想象中的特写镜头收束全篇, 其中“尽”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 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 乱的渴望。
3、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4、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 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 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 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第一PPT模板网
活动一:预学检测
1.你会读吗? 2.作者知多少?
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 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 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 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 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 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 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活动三:品味赏析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歌前两句所 展现的画面,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个画 面的特点。 2.尾句中用想象中的特写镜头收束全篇, 其中“尽”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前两句:(叙事) 战火连绵,景况凄清。
后两句:(抒情) 惜花思乡,眷恋故园。
主题归纳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重阳 佳节,诗人在行军途中的所思所想。 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惜花思乡,更是 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 渴望。
写作特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1、使用典故; 2、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 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
理解型默写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 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
是: 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
2、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 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
谢谢!
思考探究
5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炼字角度加以简 析。
参考: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
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
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
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 定战乱的渴望。
3、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参考: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思考探究
4、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造成“无人送酒来” 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 “无人送酒来”句,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据
《陶渊明传》记载: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 陶渊明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 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 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 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 助兴。“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 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 军”的特定环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ppt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 句,把握句面意思。 2.过程与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 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 诵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 语言美。 2难点 进入诗歌的感情,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 歌内容。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以 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 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 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诗词解读
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最后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展现出一幅鲜明的 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 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 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 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 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 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 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 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 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 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 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 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岑参
强勉强 欲 登 高 去,
无 人 送 酒 来。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可怜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 句,把握句面意思。 2.过程与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 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 诵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 语言美。 2难点 进入诗歌的感情,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 歌内容。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以 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 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 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诗词解读
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最后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展现出一幅鲜明的 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 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 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 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 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 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 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 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 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 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 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 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岑参
强勉强 欲 登 高 去,
无 人 送 酒 来。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可怜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课件(共19张ppt)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此句“遥”和“怜”运用有何妙处?
● “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 思乡之情。“怜”字不仅写出作者对故乡菊花的眷恋,更写出故 乡之菊开在战场长长叹息和百般怜惜。
● 第四句是想象之语,扣住诗歌题目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 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 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 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 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 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 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 高”。有《(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 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 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 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12 34
单击此处输入内容单击此处 输入容单击此处输入内容单 击此处输入内容单击此处输 入内容单击此处输入内容单 击此处输入内容单击此处输 入内容单击此处输入内容单 击此处输入内容
单击此处输入内容单击此处 输入容单击此处输入内容单 击此处输入内容单击此处输 入内容单击此处输入内容单 击此处输入内容单击此处输 入内容单击此处输入内容单 击此处输入内容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 远,抒发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 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 定战乱的渴望。
作业
背诵并默写!
单击添加标题
“强欲登高去”,“强”何解?(勉强 ),为什么会勉强?
行军途中、遭遇战乱
本句和题目有何关系?
点题
“无人送酒来”,登高怎么又想起了酒?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共21张PPT)
定向导学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定向导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 诵诗文。 2、能解释诗句大意,体会作者 情感。
1.解决生字词并能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2、掌握文章实词意思并且能 够根据注释解释诗文大意。
合作探究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 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 “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 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精讲点拨 2.对诗句进行赏析。
2.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 “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 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 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 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 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 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 途中,像王弘那样的 人把酒送来。
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
的故乡长安
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
场零星的开放了。
1.重阳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
2.对诗句进行赏析。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讲点拨
1.重阳登高,首句为何要 说“强欲”?
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精讲点拨
3.“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 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 长叹息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 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 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 的渴望。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27张PPT)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脉络梳理
一、二句 写景,写月下边塞的景色 第三句 写景,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第四句 写情,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
词句理解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沙漠并非 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 人偏说它“似霜”,诗人如此运算,是为了借这 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
诗歌精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你思我想
1.如何解析“强欲登高去”? 答:“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诗文写作时间。 (1)“强”有不愿为之而为之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 清景象。 (2)“登高去”还见出逢场做戏的味道,而前面写上“强欲”二字, 其含义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 都喜欢去登高,而作者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 知这是为何。 (3)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 绪。细想,长安不仅是作者的故乡,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 安、史乱军所占领。
你思我想
2.分析“无人用酒来”中的典故?
反用其意,写自己虽也勉强按照旧俗登高去,但在战乱之中 没有陶渊明那样的幸运有王弘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 实际上“无人送酒来”这句实写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 更无菊可赏,暗喻着行军途中的特定环境。
3.第三句为何单选“菊花”来写?
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 可感。并且是由登高饮酒的续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陶渊 明的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 节日特色。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花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
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脉络梳理
一、二句 写景,写月下边塞的景色 第三句 写景,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第四句 写情,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
词句理解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沙漠并非 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 人偏说它“似霜”,诗人如此运算,是为了借这 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
诗歌精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你思我想
1.如何解析“强欲登高去”? 答:“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诗文写作时间。 (1)“强”有不愿为之而为之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 清景象。 (2)“登高去”还见出逢场做戏的味道,而前面写上“强欲”二字, 其含义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 都喜欢去登高,而作者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 知这是为何。 (3)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 绪。细想,长安不仅是作者的故乡,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 安、史乱军所占领。
你思我想
2.分析“无人用酒来”中的典故?
反用其意,写自己虽也勉强按照旧俗登高去,但在战乱之中 没有陶渊明那样的幸运有王弘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 实际上“无人送酒来”这句实写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 更无菊可赏,暗喻着行军途中的特定环境。
3.第三句为何单选“菊花”来写?
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 可感。并且是由登高饮酒的续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陶渊 明的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 节日特色。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花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
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
统编本《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ppt课件
4
读出节奏—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5
重点词语注释——明释义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 避灾祸的风俗。 怜:怜惜。 傍:靠近。
6
诗文翻译——明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 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 谁能送酒来。
岑参
1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诗文。 2.理解内容。 3.赏析诗句。 4.把握作者情感。
2
作者简介——明作者
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风 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 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 感受。风格与高适相近, 后人多并称“高岑”。
3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 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 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 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 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 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 翔写的。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 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7
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登 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 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 “行军”的特定环境。
8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遥怜”二字别 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 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10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 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 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 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 “怜” 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 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读出节奏—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5
重点词语注释——明释义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 避灾祸的风俗。 怜:怜惜。 傍:靠近。
6
诗文翻译——明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 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 谁能送酒来。
岑参
1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诗文。 2.理解内容。 3.赏析诗句。 4.把握作者情感。
2
作者简介——明作者
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风 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 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 感受。风格与高适相近, 后人多并称“高岑”。
3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 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 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 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 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 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 翔写的。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 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7
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登 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 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 “行军”的特定环境。
8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遥怜”二字别 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 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10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 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 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 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 “怜” 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 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课件1
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的不是一
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
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2020/12/8
师生互动,讲授新知
(1)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 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 流。 (2)读一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 园》,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
3、诗中第二句的典故是什么?
此诗第二句引用陶渊明的典
晋 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
陶 渊
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
明 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
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
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
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
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
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2020/12/8
2020/12/8
课堂小结
此诗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 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 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2020/12/8
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节日怀念故国家园的诗句。 3、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 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 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 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2/8
谢谢欣赏
马 致 远
2020/12/8
2020/12/8
英文拓展阅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重阳节当天行军的时候想起了故园长安。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 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 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手法
以小写大,以“故园菊”代 表整个故园长安
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 朴,余意深长
译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文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奔想浪去陵岑
放象漫世,参
,丰主之是,
尤富义时唐原
其,的
代籍
擅色特岁著南
长彩色。名阳
七瑰,其的,
言丽气诗边后
歌,势歌塞迁
行热雄富诗居
。情伟有人江
,
,
403 56
篇《塞现
。招诗存
然
而 在 这 战
乱 的 行
饮 而
归 。
刺 史
王 弘 送 酒
来 了 ,
中 闷
坐 , 后 来
正 好
重 阳
节 在 宅 边
的 菊
渊 明
传 》 记 载
: 陶
。 据
南 朝 梁 萧
统
化
用 有 关 陶
渊 明 的
遥怜故园菊
怜 可怜,怜惜。
故园 家乡,故乡。
句意 我心情沉重地 遥望我的故乡 长安的九月菊花。
应傍战场开
应:应该,大概。 傍:靠近,接近。 句意:那九月菊花大概傍在 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感悟诗意
通过描写重阳节思念长安故园,通过想象着故乡的菊 花此时在战乱中开放的情景,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 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
解析:A 。第一句写作者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不是在回忆。故A错误。
巩固练习
二、选择题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行军九日“表明作者正处于连续九天的行军路途中,暗指军情紧急。 B.“强”字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送酒”则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本诗中的“怜”与“仍怜故乡水"中的“怜意思分别是“怜惜“和“喜爱”。 D.“遥怜故园菊”与“采菊东篱下“中的“菊”,分别寄托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 这首诗写了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
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Leabharlann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
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 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 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 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明诗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 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 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方想 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靠 近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 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解析:C。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巩固练习
二、选择题
5.“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以 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共1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诗歌的结尾句是想象之辞,想象一下,是怎 样的一幅场景呢?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 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 远,表现了世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 疾苦的关切。
4.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 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 开”,它抒发出的是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呢?
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 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 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 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板书设计
前两句:(叙事) 战火连绵,景况凄清
后两句:(抒情) 同情人民,渴望和平。
课外拓展
《唐诗品汇》:方虚谷云:悲感。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备见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唐诗直解》:点'战场'字,无限悲怆。 《而庵说唐诗》:此诗以看菊为主,登高为宾。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心情?
本诗借重阳登高的习俗,表达思乡之情,也 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 的向往。
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 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 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 疾苦的关切。
活动二 探究诗意
1.这首诗中“遥怜故园菊”中的“怜”用的极 好,你能说明原因吗?
怜,这里是怜惜,可怜之意,诗人的故园长安因 为安史之乱的战祸蔓延,一片狼藉,早已是骨肉离散, 只剩一片断壁残垣。所以在重阳节美丽佳节,菊花虽 然竞相绽放,但因无人欣赏,只显凄凉孤寂了。所以 诗人怜惜菊花,此句一出,思乡之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之情就跃然纸上了。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 行,代表作是《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现存 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 风光,军旅生活,以及 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 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 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 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 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写作背景:
赏析
3.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 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4.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 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 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 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主题
这首叙写重阳节是诗人 的所遇所感,表达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 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 之乱的渴望。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 维
2.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 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 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 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 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 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这里 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作者简介:
岑参(cén shēn) (约715~ 770),唐代边塞诗人,世 称岑嘉州。原籍南阳(今属 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 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 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 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 史。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 家境日趋困顿。他刻苦学习, 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 书求仕成,奔走京洛,漫 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 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 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 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 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 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 称长安为“故园”。
赏析
1.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